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任何困难也压不倒的精神,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韧性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展现。广大救援人员以非凡的勇气、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与震魔进行了殊死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受灾群众也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和互救,共克时艰,共度难关。越是危难之时,中华儿女越是不屈不挠,表现出患难与共、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强大力量。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愈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空前发扬。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我国人民展现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的生命本体,得到了空前的张扬。我们举全国之力,在中央的部署下,迅速动员和高效组织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中央用最短的时间调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13.9万多人,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和特警2.8万多人,民兵预备役人员7.56万人,医疗卫生人员9.68万人,国内外地震专业救援队5200多人,奔赴灾区,争分夺秒,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生死大营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忘记的时刻。这一刻,四川省汶川县遭遇80级特大地震,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举世罕见。恩格斯指出“没有哪

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5·12”汶川大地震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5·12”汶川特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举世震惊,但无数顽强拼搏、舍己为人的英模事迹无不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光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凝炼的时代表达和生动诠释。

(一)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指导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科学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快速反应,集中指挥,统一部署,果断决策,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机制,制定科学有效抢救措施,使抗震救灾工作能科学有序进行。在抗震救灾中,我们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分工协作,落实责任,为抗震救灾的有序协调进行提供了保证。卫星遥感、导航设备与生命探测仪等这些先进科技与设备的利用,为抗灾抢险、救治伤员赢得了宝贵时间。抗震救灾中最新医疗方法的运用,灾后恢复重建中建设的规划都充分体现了科

学精神和方法的关键作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又是以它的价值性为归属的,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始终,处处彰显着一种“尊重人民、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文关怀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灾情传来,牵动了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要求:要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救援。当全国各路救灾大军到达灾区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救人,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都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在受灾群众的后续安置中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要及早谋划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要尽快研究制定扶助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对人民价值的敬仰,高高树起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形象。

(二)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和认定、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理想是奋斗目标,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越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就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对全国各族人民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使得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人们更深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各界人士凝聚、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天灾;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社会各界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共同奔赴灾区抗灾抢险;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一批批赈灾物资和一笔笔捐款从全国各地凝聚来输向灾区。抗震救灾中所凝结起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保障。

(三)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团结奋斗、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团结奋斗,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抗震救灾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尽管有观念的多样、价值观的差异,但大家不分你我他,共同投入到抗灾抢险的斗争中。广大军民同舟共济、不畏艰险,这种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抗震救灾精神既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承接和发扬,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与意义的提升。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当前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在抗震救灾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宏扬和升华。救灾物资与捐款的创新管理机制,使得救灾物质和捐款流向受到全程监督。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国外救援队和新闻媒体被允许进驻灾区实施救援和新闻报道。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革新、创造的时代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时代风范,也体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性进步和党的执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