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预警】值得我们借鉴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一、事件概述2008年6月14日,日本宫城、岩手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地震类型与同年5月12日发生于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为为“逆断层型”,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距离仙台市北部85公里,东京市东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约8公里。
此次地震主震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43分在岩手县南部爆发,日本气象厅评定地震强度为里氏7.2级,美国地震勘测局测定其摇晃强度为6.9级。
此次地震所引发的余震规模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数据显示,6·14宫城岩手地震余震在主震爆发的头24小时中,共计200余次,头7天内共计400余次,余震强度最大达到5级甚至更强。
尽管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彼时。
据东京技术研究所环境建设部所发布的《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地震报告》中统计的损毁情况来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踪,450人受伤,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虽然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宫城、岩手两县均为震中重灾地区,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位于山区的居民遭遇与世隔绝的困境,但震灾由始至终都并未出现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方面缘于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及建筑物相对稀少的山区;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日本先进的临灾预警机制和高效的灾害管理体系。
二、处置经过日本地震灾害频繁,而宫城岩手地区则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每隔37.1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地震。
1978年宫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之后,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因此,对于6·14宫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关机构可谓做好了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前,震源地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探测到P波后,迅速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日本气象厅通过NHK发布地震临灾预警警报(主要通过电视、电台和手机短信紧急发布预警信息),震源区域的警报是提前2秒发布的,一部分地区则是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饶扬誉孟慧付燕玲罗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烈度(IJMA,Intensity o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称为“震度”,从0到7度共划分为8个等级(表1)。
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日本的地震烈度主要考虑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表1 日本地震烈度表烈度(震度) 名称说明加速度(cm·s-2)0 无感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
<0.31 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
0.8~2.52 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
2.5~8.03 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
8.0~25.04 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逃屋外。
25.0~80.05 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
80.0~2506 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
250~4007 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在发布实时地震预警信息时,往往采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Ir)[1]。
为了进一步区分破坏性烈度的等级,常常把5度和6度进一步细分为5-、5+、6-和6+,表示5度弱、5度强、6度弱和6度强的震感。
所以,实际发布的烈度有10个等级(负值烈度除外)。
实时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速报和预警的基础,而核心是采用时间域近似滤波法。
以往,计算IJMA是在频率域进行滤波变换,往往需要在地震动结束时才能算出烈度值,地震预警的时间延误十分明显。
后来改进了滤波方法,采用在时间域近似滤波方法[1],这样,就可以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值Ir,而时间序列内Ir的最大值Ia(近似地震烈度,发布系统自动舍小留大),就是与IJMA对应的地震烈度。
它和中国的12等级的地震烈度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地震烈度从Ⅰ度~Ⅻ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见表2)[2]。
日本改府巨灾应急准备的经验及借鉴
日本改府巨灾应急准备的经验及借鉴游志斌【摘要】@@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宫城县东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巨震引发了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衍生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但是由于日本中央政府灾前准备较为充分,灾时监测预警及时,避免了初期更大规模损失.这是日本政府在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深刻总结灾害教训,积极做好巨灾应急准备措施的重要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巨灾应对过程中,核泄漏信息发布不及时、大面积停电、灾民生活保障不力、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也暴露出来,特别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危机持续发酵,给日本甚至国际社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研究和借鉴日本巨灾应急准备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巨灾应急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页(P44-47)【作者】游志斌【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宫城县东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巨震引发了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衍生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但是由于日本中央政府灾前准备较为充分,灾时监测预警及时,避免了初期更大规模损失。
这是日本政府在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深刻总结灾害教训,积极做好巨灾应急准备措施的重要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巨灾应对过程中,核泄漏信息发布不及时、大面积停电、灾民生活保障不力、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也暴露出来,特别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危机持续发酵,给日本甚至国际社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研究和借鉴日本巨灾应急准备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巨灾应急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日本政府的灾前应急准备工作日本政府扎实开展巨灾应急准备工作,为避免初期更大规模损失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5年神户大地震之后,《灾害对策基本法》被重新修订,其中对预防准备的内容及其实施的责任作了更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在此次日本大地震的应对过程中,巨灾应急决策制度、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系统性减灾措施等项工作都发挥了重要功效。
我国对日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法律机制借鉴
将已有的各类应急法进行分类 ; 最后, 日本政府根据《 灾害对策基 本法》 的相关规定 , 要求制定各地方性法规及具体的应急计划。同 时, 日 本将政府 间各 级 、 各 部 门及 社会 团体和公 民的责任 细化 , 明
Hale Waihona Puke 确相 关的应急运行机制 , 经常进行应急演练 , 不断修订完善应 急计 划, 增强其针对 性和操 作性 。 2 2系统的应急 管理制度
3 3严格 的责任 追究制度
动与行为, 及 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 自 然灾害等致使环 境 受到污染 的事件 , 以及 其他 突 发公 共事 件 次生 、 衍 生 的环 境事
件 。它具有 突发 性 、 公共 性 、 复杂 性及高 危性 的特 点 , 对 我 国应对 突发环境事件 的法律机制也提 出了挑战 。我 国的应对机 制也对 突 发 环境事件 的应 急起到 了积极 的作 用 , 但 在其 应急过程 中, 仍然存 在 着一些法律 问题 。 1 . 1 没有形成协 调统一的应 急法律 体 系 1 2突发环境 事件应急处置过程 中法律制度 的缺 失 到 目前 为止 , 我 国已形成 了一 系列应对 突发 环境 事件 的应 急 法律制度 , 如预防与预警 制度 、 信 息报告制度 、 应急保障制度 等 , 在 我 国突发环境 事件应 急 中起 到 了不 可替代 的作用 , 积 累 了基 础性
我 国对 日本突发 环境事件 应急 的法律 机制借鉴
.
李
丹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7 1 0 0 5 5 )
【 摘 要】 进入 2 1 世纪, 世界各国都 已进入 了突发环境事件 的高发期 , 层 出不穷的突发性环境危机给各国的政府都 带来 了挑 战, 严重威胁着 国 家的安 全 、 社 会 的稳 定 、 人 民 生命 财 产 的 安 全 和 经 济 社 会 的 持 续 发 展 。有 效 应对 突发 环境 事件 是任 何 国 家的一 项重要 任 务 。我 国作为 发 展 中国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 需要借 鉴 其他 国 家的先进 经验 进 一步 完善 。 【 关键词】 突发环境事件 ; 法律 问题 ; 借鉴 1 我 国应对 突发环境事件 中存在 的法律 问题 突发环境事 件指 由于违 反环 境保 护法律 法规 的经济 、 社 会活
全国防灾减灾的征文
全国防灾减灾的征文全国防灾减灾的征文(通用9篇)全国防灾减灾的征文1说起防灾减灾,你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
老师、家长都一遍又一遍地在我们的耳边唠叨。
可是防震减震却怎么也防不了,减不了。
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些防震演习,避免被砸到。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防震减震”的逃生演习。
到了大课间,孙老师赶紧来到教室。
组织我们班的同学们“逃跑”。
只见同学们抓起课桌上的书籍、本子挡在头上就冲出了危险地带—教室。
在楼道里,我听到到处有老师敲锣打鼓,仿佛大地真的在猛烈地颤动。
我边跑边想:现在只是逃生演习呀!防震演习就这么可怕。
那要是真的地震来了可怎么办呢?在“逃”着“逃”着,我突然看到有人嬉皮笑脸,脸上竟然洋溢着无所谓的笑。
我不禁又想:这些人笑什么笑啊!看来没有看过《唐山大地震》,不知道地震的严重性。
地震是多么可怕呀!还笑!在不知不觉中,我就来到了安全地带—小广场。
我看到人还不多,就和我的好朋友吕皓月聊了起来。
我对吕皓月说了我刚才的经历。
吕皓月听了,对我说:“是啊,亏他们还笑得出来!万一地震真来了,他们逃也逃不出来了啊!”我们聊了半天,孙老师来了,对我们说:“刚才有的同学竟然在收拾作业本和书籍。
比如曹洪亮、李知谦等等,他们这样做犯了很严重的错误。
万一真的地震来了,就应该第一时间跑出去,不应该在教室里逗留。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防灾减灾,防震减震”,共同学习防震意识吧!全国防灾减灾的征文2墨西哥大洪水,美国飓风“费利克斯”,印度尼西亚泥火山时间车轮滚滚压过,人类历史与灾难如影随行。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了,那残垣断壁的废墟,仍不敢回望;那遍布山野的悲音,仍不忍倾听。
那一场巨大的灾难,是一场人类的浩劫,是失去同胞的哀痛、刻骨铭心,是心中至今仍然无法平复的创伤。
我们该拿什么来告慰死者和幸存者?拿什么让逝者安息,生者如斯?经国务院批准,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第三个“防灾减灾日”。
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
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于福江;吴玮;赵联大【摘要】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海啸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从1941年开始, 日本气象厅就建立了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 自1993年又一次遭受海啸灾害后, 这些经历促使日本气象厅(JMA)开始研制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 该海啸预警系统包括地震监测网、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数值预报以及基于卫星通讯的海啸预警产品快速分发系统这三部分.【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5(000)00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海啸预警系统;数值预报技术;日本【作者】于福江;吴玮;赵联大【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72引言日本是太平洋四面环海的岛国,是世界上地震海啸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993年7月12日,日本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奥尻岛在地震发生后3min就受到海啸的猛烈袭击,造成230人死亡或失踪。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海啸预警系统的能力所限,海啸警报没能及时发布出去。
为了更快地发布海啸预警信息,自1994年起JMA(日本气象厅)计划建设新一代的海啸预警系统,并按步骤计划实施。
所建成的预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后3 min之内发出可靠的海啸预警信息。
1999年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研制完成,并投入到业务化应用。
1 新一代的海啸预警系统1.1 新地震台网和地震参数P波快速估算为了缩短确定震源位置的时间并同时确定其震级, JMA(日本气象厅)于1994年部署了由150个高精度地震监测仪和20个STS-2组成的遍及全日本的地震监测网络。
这一地震监测系统能不间断、实时地接受监测到的地震信息,并通过P波波形和到达时间来自动、快速确定地震震级和位置。
1.2 快速的海啸数值模式JMA(日本气象厅)研制的这种新的海啸预报技术是基于由新的海啸数值模式模拟计算出的各种结果所组成的数据库。
日本9.0级地震讲解
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 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 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 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 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 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喷气又发响,既翻水花又冒泡;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地光] 大地震发生前,在震中或附近地区常常出
现形态各异的地光,以白、红、黄、蓝色较为 常见,通常在夜晚天空较暗时才可见。
[地声] 在地光发生后,有时会有地声。多数像打
雷,有时像狂风、炮鸣、狮吼等。
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尊重科学,面对地震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 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人民和社会造成 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 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也使人们沉 思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为人类 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古 训 "伏 而 待 定"
“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 巢,可冀完卵”。这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后一 个叫秦可大的文人在《地震记》中总结的经验。 他是说;当面临一次大地震时,人们往往来不及躲, 最好就近寻个安全角落(如柜或`土炕的一侧), 伏在地上,注意保护头部和脊柱,等待震动过去 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简单说,就是伏而待 定。
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 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 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 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 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 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 鼻,逆风逃离,注意不 要使用明火。
2024年防震减灾培训讲稿样本(2篇)
2024年防震减灾培训讲稿样本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关于防震减灾培训的讲稿。
我是XX公司的XX,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常见的灾害形式、减灾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近年来,地震、台风、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害来临时,最重要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能够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灾害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延缓经济发展。
而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可以减轻灾害损失,提高抗灾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和国际形象。
一个国家的灾害应对能力,往往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和形象。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能够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国际形象,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二、常见的灾害形式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对常见的灾害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灾害形式:1.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发生的一种地壳运动,会引发地面摇晃、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影响。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极易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台风:台风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洋上空形成并具有一定强度的旋转性气旋。
台风带来的暴风雨和强风,会导致房屋、树木倒塌,道路、桥梁损毁,引发水灾和风灾。
3.洪灾:洪灾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库、河流、湖泊等水体超过了容量而引发的水灾。
洪灾会造成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
4.火灾:火灾是指由于火源等因素引发的大面积火灾。
火灾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后果更为严重。
三、防震减灾的几个要点为了提高抗灾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防震减灾知识。
地震日本应对措施
地震日本应对措施地震是日本面临的一项严重自然灾害。
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这对于这个地理位置狭小的岛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日本政府和民众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系列应对地震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日本在地震应对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日本在地震应对方面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该系统利用地震的波速差异,通过提前监测到地震发生的瞬间,向民众发出警报,以便他们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这一系统由日本气象厅(JMA)负责运营,目前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地震的震级超过一定阈值时,警报将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方式广播给民众。
抗震建筑标准日本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抗震建筑标准,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巨大的震动力。
日本的建筑法规定了建筑物应该具备的抗震性能,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地基加固等方面。
此外,日本还对于公共建筑物、桥梁、地铁等特殊的建筑物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这些抗震建筑标准不仅仅适用于新建筑物,也适用于旧建筑物的修复和改进。
实施地震演习和教育为了提高民众对地震的应对能力,日本政府定期组织地震演习和开展地震教育。
地震演习通常在学校、办公楼、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进行,市民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演习来学习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有序地撤离建筑物。
此外,日本还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向民众传播地震应对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民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灾后重建和恢复当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会迅速行动,组织相关部门和志愿者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
这包括清理废墟、修复基础设施、提供紧急救援物资等。
同时,政府还提供资金和补贴支持受灾民众修复房屋和重建生活。
此外,日本还鼓励企业和个人为受灾地区提供捐助,并积极吸引国际援助。
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日本在地震应对方面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
日本政府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研究地震预警系统、抗震建筑技术等。
浅析日本地震
浅析日本地震张亚芳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班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这是日本20多年来遇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人类迄今为止遇到的少数震级如此之高的地震,更匪夷所思的是,伴随着地震而来的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海啸和核辐射,霎那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中,自己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是否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所有的不安,无奈,恐惧,都让人们化身成一个个学士或者说是战士,人们开始深入探讨日本地震的内幕,下面我就自己对日本地震的了解,简单的抒发个人的见解。
日本地震发生的原因当日本地震爆发后,美国发面给出了日本地震的解释,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此次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东北关东大地震是有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所致。
美国的一言一行必定要为美国的形象考虑,即使美国认识到了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也不会随意说出,因为美国不允许日本有核武器,一旦日本有核武器,美国将对日本的占领宣告失败,所以美国只能找些客观的理由向世界发布,已找回自己的面子。
然而,从多发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可能完全是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即是人祸。
可能是日本自己进行的海底核试验引起的!理由如下:一、石原慎太郎前阵子刚刚放言要以核武器对抗中国,3月9日日本就发生了7.4级的地震。
这可以推论为石原的狂言只是为日本的核试验放言,而九日的地震其实就是日本进行的核试验。
如果不出意外,日本近期还将进行几次核试验,并在不久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宣布为有核国家以对抗中国。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引发了世纪大地震而自食其恶果。
二、3月11日地震后,海面出现的神秘大漩涡,可能就是日本通向海底核试验场的隧道崩塌,导致海水倒灌引起的。
三、以日本现有的技术,能导致日本用于启动冷却设备的三道保障电网都出现故障,特别是柴油发电机不能发电,这有点不可思议。
合理的解释就是日本故意让电站爆炸让让核外泄,以便掩盖3月9日进行核试验发生的核辐射。
论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论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谭映月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日本在处理危机事件,尤其是各种灾害危机事件中,经验丰富,并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
本文试分析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以期借鉴日本应对各种灾害的措施,给予我国建立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启示。
【关键词】日本灾害危机管理启示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近几十年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显著增强,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着手提高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日本的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及特点1.日本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
在日本,危机是指国民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受到重大的威胁和损害,其范围包括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和其他紧急事态。
大规模的灾害包括地震、台风、火山、雪灾等;重大事故是指船舶、列车、航空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爆炸事故、剧毒品等大量泄漏和流出事故等;重大事件是指暴动、恐慌、劫机劫船、恐怖事件;其他紧急事态包括日本受到武力攻击、预测驻外日本人需要撤回避难的事态。
日本政府根据各类危机事态,构建了不同的危机管理体系,大致可分为灾害危机管理、安全危机管理、健康危机管理、环境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和社会危机管理等体系。
日本作为一个受到多种灾害威胁的国家,防灾减灾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共同面临的任务。
其现今比较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灾害事件之后逐步改进形成的。
2.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
日本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指挥决策框架机构。
其灾害管理行政的主体为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政府、市町村政府、指定公共机关、指定地方公共机关、指定全国性的公共事业以及指定地方公共事业。
日本地震海啸应急预案编写
日本地震海啸应急预案编写
根据日本地震海啸的特点,我们编写了以下应急预案:
1. 应急响应组建立:在地震和海啸发生时,立即组建应急响应小组,包括政府部门、救援机构、医疗人员和志愿者,确保快速响应和救援。
2. 预警系统完善:加强地震和海啸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民众的应急意识和逃生能力。
3. 疏散演练:定期组织地震和海啸的疏散演练,培养民众的逃生技能和应对能力。
4. 收集和分发救援物资:建立救援物资储备库,并制定分发计划,确保救援物资能够迅速到达灾区。
5. 健康卫生保障:加强医疗队伍的组建和培训,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提供医疗救援和卫生保障。
6. 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7. 灾后恢复: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包括房屋重建、基础设施修复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帮助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以上应急预案将有助于对抗日本地震海啸带来的灾害,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一、绪论- 防灾减灾理念的重要性及提出本文的目的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 日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备份和复原措施- 灾后的灾民救助和社会重建工作四、我国防灾减灾现状- 我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我国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五、日本防灾减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日本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和应用到我国- 认识和提升自身防灾减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六、结论- 简述本文的观点和总结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及其可能的影响一、绪论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防范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日本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一个经常受到多重自然灾害和地震的国家,日本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实践经验堪称典范。
本论文旨在介绍日本防灾减灾的现状和对策,并试图分析其可能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1.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火山资源,同时也频繁受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集中度增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升级。
另外,日本还遭受过外部的人为灾害,例如恐怖袭击和核反应堆事故。
2.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随着日本不断地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认识不断提升。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法规,并建设了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
另外,日本民众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和应对能力,并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救助工作。
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1.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措施之一,它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并传递给公众。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基本介绍历史背景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而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20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
里氏7.9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伤103733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
自此之后的70年间,日本发生了几十次7级以上大地震。
人员伤亡数较大的几次包括,1927年3月7日,日本西部京都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发生的最严重地震,甚至被称为20世纪日本经历的、除原子弹袭击之外的最大灾难。
这场发生于日本西部神户市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6437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1世纪日本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0月23日日本中部新潟的里氏6.8级地震,67人死亡。
就在此次宫城县特大地震发生前两天,也就是3月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也发生过7.2级地震,或为此次地震的“前震”。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26秒\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26秒,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属浅源地震。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地震,这一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地震预警技术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在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各自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地震预警能力提供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地震预警技术。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地震预警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应用水平。
日本的地震监测网络密度极高,能够迅速捕捉到地震发生时的初动信息。
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地震波尚未到达目标区域之前,及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
这种高度密集的监测网络和高效的数据处理,使得日本在地震预警方面能够争取到宝贵的几秒甚至几十秒的时间,为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提供了可能。
美国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美国地域广阔,地质结构复杂,地震活动分布不均。
因此,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更加注重区域化和针对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策略。
例如,在加州等地震高风险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先进监测仪器,同时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改进预警算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美国还注重地震预警信息的多渠道传播,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达给公众。
相比之下,欧洲的一些国家在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上则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由于欧洲各国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单个国家难以独立构建大规模的地震监测网络。
因此,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地震研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共享数据、技术和经验,提高了整个地区的地震预警能力。
这种国际合作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
再来看看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升监测仪器的精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为什么日本的地震如此频繁?
为什么日本的地震如此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每年都会发生大约1000次以上的地震,其中强震较多,成为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地震如此频繁呢?下面我们来一一解析。
一、地震带位于日本附近日本附近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该地震带不仅囊括了大部分太平洋板块上的地震带,还包括了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在这一地震带上,各种板块之间发生的摩擦和挤压,导致了地震的频繁发生。
而日本就位于这一地震带的中心位置,因此地震的频繁度非常高。
二、日本位于4个板块交汇处日本所处的区域,恰好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北美板块交汇的关键位置。
这种板块交汇的情况,导致了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在板块之间,常常会出现渐进和止滑断层,然而断层运动、板块挤压等活动,都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因此,日本位于板块交汇处的这一独特位置,成为了地震频繁的重要原因。
三、地震预警系统不断完善为了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让民众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警示和保护,日本不断加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完善。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地震预警、警报、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
此外,城市建设中还会应用地震防灾技术,如抗震建筑,地震锚,地震隔离技术等,尽可能降低地震对人民的危害。
四、地震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日本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情况非常严峻,在日本的公共教育中,不断强调地震的重要性,让民众能够逐渐适应地震,并学会如何在地震来临时进行自救。
在日本,地震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由此形成了一种“共同抵抗自然灾害”的意识,也让人们在不断的应对中,逐渐适应了地震的频繁发生。
总的来说,地震频繁是因为日本位于一个高度活动的地震带,而地震成为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在较长期的时间里,努力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尽管地震随时都可能来临,但在该国的不断努力下,人们在消极面前,始终坚持着积极的态度。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立法研究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立法研究李纪恩;李一行;贾鹏民【摘要】地震预警作为一种新型防震减灾手段,具有很高的社会效能,目前受到了我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为了保证地震预警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能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管理,使其有法律的保障和规范,从而明确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权限和职责,落实相关责任,使地震预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立法内容【作者】李纪恩;李一行;贾鹏民【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地震预警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不仅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和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为震后紧急救援和抢修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为了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公众和相关单位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规范。
一、地震预警及其效能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约30万公里/秒)远大于地震波速(约10公里/秒)、地震P波传播快于地震主运动S波与面波的特点,在地震波或地震主运动尚未到达给定地点时,及时发出警报。
[1]基于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地震预报很难在短期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建立和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对全面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地震预警可以实现三方面的主要社会效能:第一,启动重大工程地震应急控制系统。
比如,通知快速行进的列车减速或停止以防止出轨,依次关闭煤气供应管线以减少火灾,关闭核反应堆防止核泄露,停止某些生产操作或医疗操作等。
第二,向公众发布地震警报。
虽然人们一般无法在几秒钟内完全躲离地震,但如果在地震发生前有几秒钟的预告,个人的安全性仍会大大加强。
同时,早期地震警报还能大大降低地震造成的恐慌和混乱。
尊重制度-尊重程序--日本大地震后感想
尊重制度,尊重程序--日本大地震后感想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这是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我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报道,对于这次大地震,深圳没有像汶川大地震一样直接感受到强烈的震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二天才从新闻上得知,但尽管距离遥远,这次前所未有的天灾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日本311大地震是其有史以来的最大地震,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在冷酷无情的自然灾害映照下,我深深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与此同时我们观看到了日本这个国家如何防震,如何进行抗震教育,在灾难猝然降临时如何反应,这一切令我感慨万分,日本在许多地震方面的经验都极为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我们也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
新闻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地震发生时,在东京的百货商场的楼道里,为了确保中间通道的畅通,人们有秩序地坐在商场楼道两侧。
在停驶的地铁站,人群没有鼓噪,在静静的等候为,数以千计的人群在广场避震,无一人抽烟,相关的服务员为灾民拿来毛毯、热水、食品,接上电线放收音机,当避震后灾民散去,地上没有一片垃圾。
在公共电话亭前,我们看到非常有序的灾民排队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的画面,与此同时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人群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尽管路上塞车,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部场面宏大的无声电影。
数百万日本人在大地震发生一分钟前就已得知地震消息,因为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一千多个地震计量仪器组成的网络,它覆盖日本全境,可以探测和分析地震波,并在地震计量仪器测量到强烈震波时发出警告。
以上是日本灾民们井然有序应对突如其来天灾的情形,可是在16年前的1月17日,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
日本地震预测与预警系统
NEWS & VIEWS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存在着不可入性、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
如果能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并能预先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在地震预测方面,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1.日本地震网络系统现状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投入巨资,,加强了对地震监测和地震信息体系的建设,在全国大力布设烈度地震台网、应急系统以及应急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
其中包括:1、H-net系统:具有1200多个遥测地震台的地震台网;2、K-net系统:具有800个强震台的全国强震台网;3、KIK-net系统:将地震台网的台站放在一起的地盘强震台网;4、F-net系统:有数十个宽带地震仪的宽带地震台网。
同时,日本还建立了和地震台网同时传输的应变观测网,以及用于地震和火山检测的重力网、地磁网,和拥有1200台站的连续观测的GPS观测网,并几乎在所有大中城市甚至一些乡镇都布设了烈度计网和灾害应急系统。
日本强大的通信网络为地震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转提供了保证。
H-net和KIKnet的观测数据的实时传递、K-net的强震数据的获取均通过日本的卫星通讯网和计算机网实现。
被采集数据流集中到日本防灾研究所后,由防灾所的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来负责实时处理,并将各种产出的数据通过信息网发布给公众来共享。
2.日本早期预警系统:EEW系统和UrEDAS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
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
2007年10月,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Agency, JMA)建构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Earthquake EarlyWarning)正式上线并推广到全日本境内。
EEW系统主要通过日本境内密集分布的地震测站(大约每二十公里一座)以及计算机,迅速计算出地震发生地点与震波传播方向的能力,随后发出地震预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日本的经验,在地震袭来之前,哪怕能提前10秒预警,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密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据《瞭望新闻周刊》)。
所谓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时或发生后,利用距离地震发生地最近的地震台快速确定地震的基本信息,在地震波还未到达另一个可能遭到破坏的地区时,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
这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也是可以努力去做的。
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实践了。
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方面称,他们提前10秒做了预报,并且在日本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
日本研发了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遵循的是地震发生后会在时间上产生不同破坏力的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
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
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
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逃生时间。
而且,利用这几秒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通过自动装置,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这种地震预警在目前具有相当重要的抗震减灾意义,正如研发“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的研究者之一的中村洋光所说,“在地震袭来之前,10秒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是非常充裕的时间。
”而在离震中或地震区域越远的地方,做准备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有可能极大减少地震对人们的伤害。
当然,我国与日本相比在地震预警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首都圈地区以外区域的台网密度和监测力度还非常不足;技术上也存在局限,如地震发生后,只能用靠近震源的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时间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测定的准确性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去探索。
在今天,国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力变得较为强盛之后,无论从满足地震预警的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看,都已经有充分的基础。
地震是我们面临的庞大的未知世界的一部分。
今天,人类对其探索还谈不上照亮了一点或几个点。
但是,正如法布尔所说,如果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探索之灯,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我们最终也许能将地震的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因而有可能从地震预警走向地震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