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发展史

合集下载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西南交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JOURNAL OF S OUTH W EST J I A OT ONG UN I V ERSI TYAug .2006第7卷 第4期(Social Sciences )Vol .7 No .4[收稿⽇期] 2005210208[作者简介] 周秋光(1954-),男,湖南⽾阳⼈,教授,博⼠⽣导师。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周秋光1,徐美辉2(1.湖南师范⼤学历史⽂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群众艺术馆,湖南长沙410000)[关键词] 清末;近代;慈善事业;赈灾[摘 要] 晚清义赈的兴起源于从1876年开始持续四年之久的“丁戊奇荒”,在这次灾荒救助中逐渐形成了⼀套颇具规模的灾荒救助组织体系和⽐较科学的灾荒救助运作模式,对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向近代化转变起了⾮常重要的作⽤。

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慈善机构出现了新的转机,进⽽产⽣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慈善事业,主要表现在具有近代⾊彩的慈善理念的酝酿萌⽣和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的初步扩展。

但维新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犹如昙花⼀现,没能获得持续的发展,直到清末地⽅⾃治运动蓬勃兴起后,曾受顿挫的慈善事业才得以复苏,从⽽为旧式善堂、善会向近代新型慈善团体的转换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图分类号] K251[⽂献标识码] A[⽂章编号] 1009-4474(2006)04-0133-06The R ise of Ch i n ese M odern Ph il an thropy i n the l a ter Q i n g D yna styZHOU Q iu 2guang 1,XU M ei 2hui2(1.College of H istory and Cu ltu re,Hunan N or m a l U n iversity,Changsha410081,Ch ina;2.Hum an M ass A rt Cen ter ,Changsha 410000,Ch ina )Key words :later Q ing Dynasty;modern ti m es;philanthr opy;relievingAbstract :The rise of charity relief in the later Q ing Dynasty originated fr om the f our 2year l ong 1876Fa m ine in which a series of fa m ine relief organizati on syste m and a relatively scientific operating pattern began t o take shap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 m Move ment of 1898,Chinese traditi onal philanthr op ic organizati ons gradually turned int o the s ocial philanthr opy in the modern sense manifested by the appearance of philanthr op ic concep ti on and the p reli m inary devel opment of public philanthr opy .Ho wever,the public philanthr opy in that peri od was just a flash in a pan without further devel opment .It was not until the rise of regi onal aut onomy in the later Q ing Dynasty that the frustrated philanthr opy revived,which p r ovided an i m portant chance f or the shift fr o m old 2style philanthr op ic organizati ons t o the modern ne w2type ones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是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规模兴起的义赈开始的,尔后⼜有戊戌时期各地的慈善公益事业以及清末新政期间地⽅⾃治中的慈善活动。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历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08-12-12 作者:编辑:点滴公益在我国传统的慈善活动中,主要有四类施善团体起着主要的济贫帮困作用,它们是家族、宗教组织、政府以及社会团体。

虽然这四种慈善类型并不表现为单一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同一时期处于并存状态,但大致上还是看得出其历史变迁的逻辑: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国家慈善和社会慈善。

宗族慈善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

因此,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

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宗教慈善宗教团体济贫是古今中外社会所常见的。

西方古时代的济贫医院主要由基督教教会主办,至于修道院、寺院等收容穷人、残废人、被遗弃的妇女,发散食物衣服给地方的贫户等救济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论及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无论国外汉学者还是国内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学者,都常强调中国宗族的重要性异于西方,西方教会的重要性异于中国。

但与这种“有宗族而无宗教”的“中国特色”观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从社会公益角度看,宗教组织的作用实比宗族组织更大。

诚如中国经济史专家指出:中古时期中国的寺院“实兼宗教与慈善团体于一身,其所兴办之慈善公益事业,对当时、以后之社会民生,均有极大之贡献”。

政府慈善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很早就出现政府应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提供者的想法。

这一观念在早期的儒家传统中已可见,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说:“汝之民饿也,何不白于君,发癝仓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慈济环保发展历程

慈济环保发展历程

慈济环保发展历程慈济是台湾一家国际性的慈善组织,也是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

自1978年成立以来,慈济一直积极参与环保事业的推动和发展。

下面是慈济环保发展的历程。

1970年代末,慈济的创办人周邦彦在参与救灾工作时,目睹了台湾各地遭受的自然灾害,他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于是,他决定成立一个能够回馈社会、保护环境的慈善组织。

1978年,慈济正式以“人间关怀”为宗旨成立。

在成立初期,慈济的主要工作是救灾和慈善救助,但周邦彦始终没有忘记环保的重要性。

1980年代,他将慈济的视野扩展到环保领域。

慈济开始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如清洁河流、植树造林等。

为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慈济还成立了环保义工队,由志愿者组成,定期开展环保行动。

1990年代,慈济的环保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慈济开始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通过讲座、展览和研讨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慈济还着重推广一种环保生活方式,提倡节约能源、减少废物和垃圾的产生。

2000年代,慈济积极参与全球环保行动。

在国际上,慈济与各个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环保事业。

慈济还向外界传递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的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援助。

同时,在国内,慈济积极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2010年代以来,慈济进一步提升了在环保领域的影响力。

慈济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

慈济还重点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通过种植树木、治理水源地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质。

如今,慈济已经成为全球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

慈济通过多种手段,如救灾、慈善救助、环保行动和环保教育,不断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慈济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总结起来,慈济的环保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关注环保到参与环保,再到推动环保发展的过程。

慈济始终坚持“达观立志、感恩回馈、守护大地”的理念,不断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慈善ppt课件

慈善ppt课件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经济发展
慈善事业能够带动经济 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 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02
慈善组织与活动
慈善组织的类型
01
02
03
04
政府机构型
由政府出资,以社会福利和慈 善事业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组织

民间团体型
由社会各界热心慈善事业的人 士组成,自主开展慈善活动的
组织。
企业型
企业自主开展的慈善活动或设 立的慈善基金。
建立评估机制
对慈善项目和活动进行科学评估,确 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提高慈善事 业的社会认可度。
加强监督检查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慈善组织的 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维护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04
慈善的影响与效果
慈善对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促进社会公平
慈善事业通过提供物质和 精神支持,帮助弱势群体 改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慈善捐赠的意义
慈善捐赠是一种社会责任
通过捐赠,个人或组织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 的人,减轻社会负担,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慈善捐赠能够传递正能量
通过捐赠,人们能够展现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传递正能量,激发 社会的善意和互助精神。
慈善捐赠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慈善捐赠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进步。
慈善ppt课件
目 录
• 慈善概述 • 慈善组织与活动 • 慈善捐赠与筹款 • 慈善的影响与效果 • 慈善的未来发展
01
慈善概述
慈善的定义
慈善的定义
慈善是指出于人道主义和爱心, 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进行

明清时期的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

明清时期的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

明清时期的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在全盛时期出现的,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昌盛时期,更是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明清时期的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慈善事业的兴盛1、宗教慈善在明清时期,宗教的发展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教、佛教和神庙都成为慈善事业的中心,尤其是佛教,从唐代开始,就开始慈善和救助的工作。

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它的慈善事业也不断兴盛。

在清高宗时期,《中华佛教慈善图卷》的刊版更是加速了佛教慈善工作的发展,包括医疗、济贫等众多方面。

此外,由于佛教既能帮助人们减轻病痛,治疗疾病,又能给人们指导并开导他们的灵魂,因此在教育事业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私家慈善另外,私家慈善在明清时期也非常盛行,它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

在明清时期,不少著名人物通过资助学校、助贫济困、医疗和救助等各种慈善行为,自成不少家族的慈善传统。

他们善于募捐和管理资金,为社会疾苦和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救济水平和尊贵的形象。

二、社会福利的发展1、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时期。

尤其是清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让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和推动,不仅大力扶持进修、科举教育、官学,还发起了一系列的义学,如兴学堂等,让大众普遍享受了教育的福利。

2、医疗事业的发展在医疗事业方面,明清时期更是有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术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得以普及。

在宫廷,宫庭有专门的御医,为皇室成员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医生也加入了慈善行列,为穷人和病人提供免费的诊疗和救助。

三、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的意义1、维护社会稳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公益组织的发展与管理

公益组织的发展与管理

公益组织的发展与管理公益组织,顾名思义,是以公益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至今,公益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帮助政府填补社会保障的空缺,发挥社会调节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社会动员,引导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协助政府推进民生事业,为社会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

一、公益组织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兴起源于社会的需要,其发展一般经历着起步、发展、盛行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公益组织刚刚起步,当时的公益组织数量很少,仅有少数政府机构、宗教团体、学术机构以及一些职业协会。

2.发展阶段:我国公益组织的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随着民间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政府职能不断削减,这些空缺就为公益组织和民间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3.盛行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公益组织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国务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公益组织近年来每年都在以20%~40%的速度增长。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数量已经突破40万家,这些组织竭尽所能来扮演公益事业的角色。

二、公益组织的管理公益组织的管理也一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由于公益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管理模式与营利性组织截然不同。

1.人才培养:公益组织的特点是人员结构比较年轻,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

因此,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2.财务管理:公益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捐赠和自身积累,因此,财务管理是决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公益组织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保证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的透明化,同时充分考虑捐赠者的意愿和要求。

3.活动策划:公益组织的活动策划要体现其宗旨与理念,同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配合,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避免互相冲突与矛盾。

4.信息公开:公益组织要主动公开有关信息,包括组织的宗旨、规模、经费来源和使用、活动方案和实施情况等,以便公众和社会监督。

回顾公益行动的历史

回顾公益行动的历史

回顾公益行动的历史公益行动作为一种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的行为,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回顾公益行动的历史,介绍公益行动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公益行动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公益行动的起源公益行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就意识到社会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因此出现了一些慈善行动。

例如,古代的宗教组织、皇帝和贵族会进行一些慈善活动,为贫困人群提供食物、衣物和住所。

这些慈善行动虽然规模较小,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帮助作用。

二、现代公益行动的兴起现代公益行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在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呼吁改善社会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公益行动的理念。

例如,英国的慈善家约瑟夫·罗兰德提出了“贫困的根源是社会制度的问题”的观点,他通过自己的慈善行动,改善了当时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

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为公益行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公益行动的发展与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公益行动也发展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模式。

例如,20世纪初,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和罢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形式的公益行动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为工人阶级争取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公益行动也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议题。

例如,环保公益行动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此外,公益行动还涉及到教育、健康、文化等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公益行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公益行动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公益行动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缓解社会不公问题。

其次,公益行动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再者,公益行动还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总结起来,公益行动作为一种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的行为,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慈善行动到现代的公益行动,公益行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和发展。

中国公益发展史

中国公益发展史

6.0中国公益慈善十年大事件
2009 1 陕西神木推行“全民免费医疗”——2009年3月1日, 2 财政部门出台《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 的通知》,填补监管空白,规约捐赠程序。 3 “赖捐黑名单”拟而未推——4月26日。 4 “爱心包裹”裹挟“平民慈善”——4月26日, 5 红基会公开招募巡视员。 首次公益“广交会”在京举办——8月12日。 7新乡村开创“集装服务”模式
0.公益与慈善的区别
慈善事业: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 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其活 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慈善事业常常采用 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 构统称为慈善团体,如1949年中国民间举办的各种慈善堂(如育 婴、养老、恤孤、习艺、施医、施药、赠棺、赈灾等组织),国 外的慈善学校、救济院、慈善姊妹会,以及现代的各种社会福利 院、国际SOS儿童村、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在现代西方国家, 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 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 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 形式。1949年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常常由国外势力或地方封建势 力把持,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或从中渔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政府对此进行接收改造,使之成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史
整理:贞观者也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史
0.公益与慈的区别
1.中国公益慈善启蒙 2.中国公益慈善法律法律的发展完善 3.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历史 4.中国公益慈善元年 5.中国公益慈善走向互联网 6.中国公益慈善十年大事件(2008-2017)

中国慈善事业源头在哪

中国慈善事业源头在哪

中国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有关人类社会福利和保障的思想及措施已产生。

在原始社会里,平等忠诚、团结互助、尊敬老人是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每个成年人都尽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社会财富,老有所养,少有所托。

这些纯美的社会生活和风俗,蕴涵了原始社会人民淳朴的道德观念和福祉共用的原始朴素的福利观。

西周时期,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

周代还有“养疾”──即帮助国人消除灾难和疾病的惠政。

春秋战国时期,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

在救灾减害方面,有平籴,即平籴制度,是诸侯国将丰年与灾年各分成大、中、小三等,丰年由官府买入粮食,灾年则由官府卖出粮食和实行通籴制度。

古代中国对老人的养恤措施,经历夏、商、周数百年的发展至春秋时已为完备,且形成制度。

春秋战国时还继承了三代以礼养老的遗制,即按三代先王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分为“国老”和“庶老”,分别在不同的机构供养。

这一时期,关于儿童慈善方面的政令及实施已相当丰富。

诸侯各国对慈幼工作都极为重视,推行鼓励生育政策,对生育的妇婴给予特别照顾,免征幼儿的算赋。

两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和在自然灾害的刺激下,古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汉王室非常重视建立仓储机构。

宣帝(公元前73至前49年)时,政府开始大规模兴建“常平仓”,以备灾荒赈恤之用。

这一制度一直伴随两汉王朝始终。

这一时期,医疗救济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官方和民间的医疗救济慈善行为已经常见诸于史册。

同时,恤幼养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表现在:政府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措施和政策,颁布胎养令,免征育婴之家的赋税,甚至给贫民生子者在育婴期间一定的资助,对于孤儿和父母没有能力抚养的幼婴、孩童,由官府出资抚养;颁布诏令,禁止买卖儿童,对在灾荒年间被卖儿童,勒令还其家;颁布养老令,要求人们尊老敬老,体恤孤寡,并赐予其粟、帛等物品,以终其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灾荒救济方面,继承前朝政策并有所发展,设置了义仓,各政权频频开仓赈贫。

公益发展历程

公益发展历程

公益发展历程公益发展历程: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探索,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公益发展的历程。

1. 初期阶段:个人捐助和志愿者活动在公益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个人和小团体的捐助和志愿者活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些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人会自愿捐钱和物资,或是亲自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这些个人捐助和志愿者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公益事业,并参与其中。

2. 社会组织的兴起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涌现出来。

这些组织以非营利性为宗旨,通过筹集资金、开展项目和活动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例如,成立了各类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它们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并通过专业化运作和管理,将公益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3. 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公益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

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公益组织的运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机构和个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他们不仅为中国的公益事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还通过交流和合作,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5. 公益创新和科技驱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事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例如,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手段,公益组织能够更加高效地募集资金和宣传信息,实现更加便捷的捐助和志愿者参与。

同时,公益组织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公益模式和项目,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以上是公益发展的一些历程,从个人的捐助和志愿者活动,到社会组织的兴起,再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再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公益创新和科技驱动。

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

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

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公益事业是指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公益事业的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意识逐渐增强,对公益事业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同时,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也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现状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初创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公益组织主要以慈善机构和基金会为主,更多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发展期则是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化,公益事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了众多的NGO组织和社会企业。

成熟期则是近年来,中国的公益事业更趋向于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公益事业的领域涵盖广泛,包括教育、医疗、环境保护、扶贫助困等。

政府、企业、个人在公益事业中发挥着不同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和慈善捐赠参与公益事业;个人通过志愿服务和捐款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然而,中国的公益事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其次,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资金短缺和依赖单一的问题。

再次,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信任度有待提高,社会公益意识和参与度仍有待增强。

三、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的公益事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公益组织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形成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公益事业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同和参与度。

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还需加强公益事业的监管和规范,加强资金的管理和透明度,提高公益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中国慈善

中国慈善

我国慈善组织法律规制若干问题研究
• 我国的民间力量在各个方面发展迅速,已经在经济 领域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慈善组织作为公众参与 的重要社会力量,最近十几年来,在社会救助、社会 服务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已经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同。近年来在自然灾 害救助过程当中,中国的新一代富有企业家已经贡 献出相当多的慈善捐款。然而,当有很多人对于慈 善组织如何运用自己所捐助的金钱表示疑问;当有 很多人缺乏对于慈善组织的信赖而徘徊时,我们知 道经济基础是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更为 重要的是慈善事业的组织化和制度化。
• 中国目前的慈善公益组织的构成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 有政府支持的慈善机构,也有宗教团体支持的慈善机 构,还有其他社会团体支持的慈善机构等等。慈善事 业在中国的发展,表明中国正在朝着一个多元化的社 会结构转变,它已经能够容忍在改革以前被人们视为 “伪善”的慈善事业,并给予其积极的扶植和支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基金会逐渐活跃了 起来,一些主要的基金会迅速成长,开始追求独立自 主的、更加符合国际通行意义上的第三部门形象的基 金会,主要表现在面向社会进行募捐,开展各种公益 活动;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一些主要的基金会纷纷 推出了大型的公益项目。这些基金会虽然数量不多, 但却凭借其独特的资金优势在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进 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接受公众监督,保证善款安全
• 在我国,促进社会监督是完善慈善组织的重要任 务之一。因为调查发现,88.9%的组织有既定的 财务管理制度,其中77%的有自己的年度预算。
几乎有一半组织的会员不能看到组织的财务报告, 66.7%的组织不对外公布财务报告,42%的理事 会参与组织财务管理,包括年度预算。有一些组 织没有正规的财务管理。61.7%的组织拥有自己 的绩效评估体系。44.4%组织的首席执行官是由 理事会任命的,37%的理事会对首席执行官的工 作进行评估。91.4%的组织对外公布自己的活动 情况,其中71%具有自己的对外报告机制。

中国慈善上下三千年(三)之汉代

中国慈善上下三千年(三)之汉代

中国慈善上下三千年(三)之汉代汉代,主要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宗教慈善,观之古今中外,宗教慈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非常好。

但是汉代的中国宗教慈善,是有别与西方宗教慈善的。

从社会公益角度来看,中国当时的宗教组织主要是佛教,其宗教组织的作用远远大于宗教组织。

佛教寺院实兼宗教与慈善团体与一身,其所兴办的慈善事业,对当时的社会民生起到了极大的贡献。

佛教慈善思想的核心是行善的功德论,即“修福”、“福报”的观念,这些观念对社会上的一些富人起到了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汉唐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长盛不衰,主要包括济贫、医疗、戒残杀、宣传行善等方面。

这些内容在我们后期寺院相关的影视作品里也能够看到。

西汉建立初期,官府的统治之术是“黄老之数”,也就是道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治国之策。

《汉记.武帝纪》中说“汉兴,草创尚简易。

未甚用儒者,而窦太后好黄老术”。

粮食缺乏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因此当时的统治阶级还是主要以“惠民”为主要的政治活动。

这个政策延绵了60年,直到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改奉儒家思想为立国之基。

但随着汉武帝的征战,国力重新陷入匮乏,于是西汉后期,又重新恢复‘惠民’政策,并一直延续到东汉结束。

济仓放粮,是两汉时期官府的慈善重要举措。

国家对粮食进行仓储,在灾荒之年,对荒政进行救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论积贮梳》: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代还有个著名的“常平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

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现状慈善事业是一种本质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社会福利体系仍然不完善,一些弱势群体仍然处于贫困和困难的境地。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另一方面,慈善事业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慈善事业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寺庙为贫苦百姓提供救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垄断了所有慈善事业,并部署了国家福利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有能力和愿望进行捐赠的公民和企业家。

1994年,中国国家财政部颁发了第一份慈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的慈善组织已经开始合法化。

此后,一些慈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相继成立。

2004年中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对捐赠作出了税收优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民间慈善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慈善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慈善事业的现状1.慈善捐赠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2018年,全国社会募集慈善捐款总额达到1657.8亿元人民币,其中有约一半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直接捐赠,另一半则是由慈善组织进行募集。

由此可见,中国公民和企业家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和支持程度不断提高。

2.行业分化趋势显著中国慈善事业涵盖了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灾害救助等领域。

不同类型的慈善事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

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慈善事业呈现出行业分化的趋势。

每个行业内的慈善机构会专注于该领域内的闲置资产回收、儿童资助、扶贫助困等特定项目。

随着慈善组织的分化,它们所服务的群体和领域也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和服务。

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脉络初探

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脉络初探

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脉络初探摘要: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慈善的国家,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与沉淀。

从古代慈悲精神和施善行为、近代慈善组织萌芽和兴起到现当代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发展潜力大、法律保障不健全、依赖性强、领域多元化、新兴模式正在形成等特点,整体脉络在发展中逐渐清晰。

关键词:慈善组织;慈善思想;发展模式随着“慈善”成为关注的热点,名人慈善、企业家慈善与大众慈善成为慈善机制运作的主要方式。

中国慈善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古人在“慈”——慈悲之心的驱使下与“善”——善行义举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慈善活动。

慈善组织的出现,一方面使慈善事业的开展走入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的领域也随着慈善组织的产生而不断拓宽,从单一的扶贫救弱向多元化的体恤关怀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组织出现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

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慈善思想和施善行为,从古代便已出现了。

一、古代慈善精神和施善行为1.古代的慈善思想慈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见雏形,诸子百家中儒家从“仁爱”出发,构建“大同”、“民本”的慈善观,奠定了思想基础;佛家讲“慈悲为怀”,提倡“修善方能功德圆满”;道教讲“积德”、墨家提倡“兼爱”。

各流派思想中包含的救世扶贫、惠国惠民的思想形成古代中国人普遍的慈善理念和道德标准。

2.古代施善行为从先秦时期开始,施善行为已出现并被歌颂。

春秋时,善人在道上设食救养饥民,“立鄙食以守路”,成为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

战国时,心慈性善的殷实之家效仿此善举在城郊路上设粥食以恤养灾民。

西汉后期,伴随佛寺的兴盛及寺院经济的发展,早期的民间慈善事业逐步开展。

据史料所载,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范围广泛,涉及济贫赈灾、施医给药、规诫残杀、劝善修行等多个方面。

隋唐宋金元时期,传统的慈善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故事

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故事

《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故事》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组织,其创始人韩红以她的行动和勇气,为慈善事业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本篇文章将为您讲述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主要事迹以及未来展望,带您走进这个充满感动的慈善组织。

一、成立背景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2012年由韩红发起成立,旨在救助灾害中的受难群众,同时也关注并支持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的公益项目。

基金会以“传递爱心,传播温暖”为宗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二、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开展了多次公益活动,如“韩红爱心送百位医生下乡”、“韩红益童之家”等。

这些活动不仅为灾区人民带去了实质性的帮助,也为广大群众普及了慈善理念。

在灾害救助、医疗援助、教育支持等方面,基金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主要事迹1. 灾害救助:基金会积极响应灾害救援,多次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提供帐篷、食品、饮用水等物资,为灾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和希望。

2. 医疗援助:基金会与各地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援助活动,为贫困地区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普及。

3. 教育支持:基金会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通过捐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开展教育讲座等形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4. 环保行动:基金会积极倡导环保理念,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了贡献。

四、未来展望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将继续秉承“传递爱心,传播温暖”的宗旨,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

基金会将加强与各界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提高救助效率,为实现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基金会也将关注自身建设,加强团队管理,提高慈善透明度,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

总之,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暖的组织,它的成立和发展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

未来,我们期待这个组织在慈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希望与关爱。

美国慈善机构

美国慈善机构

美国慈善机构的发展与现状慈善机构是指那些从事公益和慈善事业的非营利组织,旨在为弱势群体、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美国,慈善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政府和商业组织共同协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本文将就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当时社会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私人机构和教会机构开始兴起,以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慈善机构的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在二十世纪,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著名的慈善机构如红十字会、联合道德社区组织和Salvation Army等开始成为国家级的组织机构,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现状概况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覆盖了国内和国际的众多领域。

根据独立媒体公司GuideStar 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的慈善机构数量超过1.5万家,每年筹集的慈善捐款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文化、环境、动物保护等方面。

据GuideStar 的数据,慈善捐款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个人捐赠、基金会捐赠、企业捐赠以及政府拨款。

个人捐赠是最主要的捐款来源,占总额的70%左右。

不过,根据GuideStar 的报告,虽然大多数慈善机构能够有机会接收到数额可观的捐款,但是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个人或私人基金会等少数团体。

三、慈善机构的组织形式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包括私人慈善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公司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以及慈善信托等。

其中,私人慈善基金会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私人慈善基金会是由慈善家或家族创建的,旨在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和支持。

相较于其他组织形式,私人慈善基金会更加灵活独立,为捐赠人提供更多的掌控权和自由度,但是也更易受到慈善家或家族的个人意识和偏见的影响。

家族基金会则更多地关注家族的价值观、个人使命和家族利益,在家族之间传递财产和责任,帮助家族保持凝聚力并在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第一章: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慈善事业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慈善,如基督教的“救贖”,伊斯蘭教的“卡赞”,佛教的“布施”等。

在中国古代,也有富有慈善精神的传统,如孔子的“仁爱”,释迦牟尼的“菩提心”等。

但在现代,慈善事业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一种基于信仰的行为,更是一种通过各种方式救助贫困、弱势人群的公益行为。

20世纪初,慈善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公益慈善,各地区纷纷成立了慈善机构。

此时由于工商业未全面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慈善组织主要以私人个人捐赠为主。

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步改善,中国慈善事业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扣除,个人慈善捐赠行为逐渐兴起,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赋予慈善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和资金支持。

200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事业开始得到更为系统的法律保障。

今年9月,《慈善事业促进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为慈善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机制。

第二章: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一)多元化现代社会,慈善事业已不再是单一形态的资金捐赠,更多地体现在多元化的公益行为上。

捐款、义卖、慈善演艺、志愿服务等各种方式形式不一、多样化,广泛受到社会关注。

(二)社会化慈善事业正在走向社会化,各种社交媒体、公益机构网络平台将慈善事业引向了更广泛的受众,进一步推动了公益慈善的参与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三)专业化随着慈善事业的日益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响应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弱势群体等公益行为运营中,慈善机构需要具备更为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保证公益行为的有效执行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四)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慈善事业也不断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冲突、自然灾害导致的难民潮、人道主义救援等课题,需要全球各国和组织的合力应对。

公益创投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问题及发展方向

公益创投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问题及发展方向

公益创投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问题及发展方向引言公益创投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伙伴关系和慈善投资模式,自1984年在美国探索实践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地被运用了三十余年,国内于二十一世纪初引入,也已有十年探索运作历程。

关于公益创投的理念研究和实践,在行业早已有之,并呈愈加繁荣之势。

本篇梳理基于国内外主流研究文献、著作、实践案例,尝试勾勒公益创投的发展脉络,为共同探讨公益创投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可能发展路径、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

目录一、公益创投的概念 (1)二、公益创投的缘起 (1)三、我国公益创投发展概况 (3)(一)我国公益创投发展的政策环境 (3)(二)国内公益创投的发展历程 (3)(三)国内公益创投模式 (4)(四)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生态格局 (5)(五)国内公益创投活动与欧美国家公益风险投资模式对比 (6)三、我国公益创投发展的现实意义 (8)(一)公益创投是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要创新方式 (8)(二)公益创投是促进行业标准建设、社企资源良性循环的重要路径 (8)(三)公益创投是推进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8)(四)公益创投是促进社会就业、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路径 (8)(五)公益创投是发展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9)(六)公益创投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体系的孵化器 (9)四、公益创投面临的问题 (10)(一)公益创投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0)(二)生态层面的问题 (10)(三)专家学者的观点 (10)五、公益创投发展的困境 (12)(一)外部制约因素 (12)(二)内部制约因素 (12)六、发展方向探讨 (13)参考文献 (14)一、公益创投的概念综合各主流文献及著作对公益创投的概念界定,公益创投通常被定义为:公益创投是一种新型的公益伙伴关系和慈善投资模式。

资助者与公益组织合作的长期性和参与性是“公益创投”的重要特征,它强调资助方与受资助方不再是简单的捐赠关系,更重要的是与被投资人建立长期的、深入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益历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08-12-12 作者:编辑:点滴公益在我国传统的慈善活动中,主要有四类施善团体起着主要的济贫帮困作用,它们是家族、宗教组织、政府以及社会团体。

虽然这四种慈善类型并不表现为单一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同一时期处于并存状态,但大致上还是看得出其历史变迁的逻辑: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国家慈善和社会慈善。

宗族慈善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

因此,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

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宗教慈善宗教团体济贫是古今中外社会所常见的。

西方古时代的济贫医院主要由基督教教会主办,至于修道院、寺院等收容穷人、残废人、被遗弃的妇女,发散食物衣服给地方的贫户等救济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论及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无论国外汉学者还是国内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学者,都常强调中国宗族的重要性异于西方,西方教会的重要性异于中国。

但与这种“有宗族而无宗教”的“中国特色”观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从社会公益角度看,宗教组织的作用实比宗族组织更大。

诚如中国经济史专家指出:中古时期中国的寺院“实兼宗教与慈善团体于一身,其所兴办之慈善公益事业,对当时、以后之社会民生,均有极大之贡献”。

政府慈善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很早就出现政府应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提供者的想法。

这一观念在早期的儒家传统中已可见,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说:“汝之民饿也,何不白于君,发癝仓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说私自以一己之财济贫有影射政府无德的嫌疑。

在慈善实践中,政府统筹的做法可追溯到唐末。

八世纪初期,社会上纷纷出现的佛教慈善组织已引起政府的猜忌,官方开始设专门官员来监督。

从九世纪中期以后,政府从佛教组织的手中承接了慈善组织的管理工作,用公款支付慈善组织的开销,并挑选了地方耆老管理事务,佛教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因而消减,而政府的社会责任相对增加了。

这个发展,到宋代达到高峰。

宋代政府不是被动地接收慈善团体,而是破天荒地建设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机构,以满足贫人不同的需要。

宋代的做法,虽然不能全面,但也显露出中央统筹理念上的成熟,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政府统筹的做法仍占据慈善筹资的主流。

社会慈善(一)民国时期在中国,由社会团体举办慈善事业自古有之,但直至民国时期它才首次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形式。

民国时期,灾害频发,战乱连年,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中央政府为维护统治,疲于应付各种事变。

即使有心顾及黎民,也因庞大的军费开支而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政府救济不力,大量的救济工作便只得由慈善组织来承担。

这一时期,无论是慈善团体的数量,还是慈善家群体,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据1930年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江苏等18省的救济院和旧有慈善团体(明清时期设立的慈善团体)时统计的数据,总计566个县市共有1621个旧有慈善团体。

又据国民党中央社会部1946年年底的统计,全国29个省市共有救济机构3045个,其中私立的有1011个,约占33%。

1948年的《中国年鉴》披露:当时全国有4172个救济机构,其中私立者1969个,占47%。

这些数据因调查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一直数目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众多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幼协会、战时儿童保育协会、香山慈幼院、华洋义赈会等。

当时,主办社会慈善事业的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和外国绅士商人。

这部分人在鸦片战争后大量来到中国。

他们办理社会慈善事业的动机各不一样。

有的是为了在中国立足,借兴办社会慈善事业来取悦中国人;有的出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以办慈善事业来欺骗中国人。

也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把慈善当作一种国际性的援助事业来实施的。

另一部分人多是政府要员的家属、下野政界官僚,或是晚清的遗老遗少。

这些人办慈善的动机也十分复杂。

有的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有的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积德行善;有的是受外国人办慈善的刺激,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慈善事业;有的是下野之后,对过去从政时做的一些有辱国家民族的事情忏悔了,以赎罪心理来办社会慈善事业。

中国的旧式慈善商业向现代慈善事业的转变就是在这些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实现的。

一般来说,社会慈善事业是国家保障的补充。

如果国家保障功能健全,社会慈善事业就会相对萎缩,如果国家保障不堪重负,社会慈善事业就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慈善事业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的仅仅是微调的作用,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民国这样,社会慈善的作用空前膨胀,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新中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热闹一时的社会慈善事业立即在神州大地销声匿迹。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家对资源的绝对垄断。

建国前后,中国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粮油统购统销、教育统一录取、就业统一分配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国家获得了对社会中绝大部分稀缺资源的控制和支配权。

由此,中国形成了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国家直接面对民众,中间缓冲层面缺失,社会自治和自发组织能力受到剥夺和抑制,其结果是,一方面,中间组织和中间阶层缺少自上而下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垄断了几乎全部资源以及暴力手段的国家是惟一具有合法性的组织,任何其他组织都必须在国家体制中定位,才能得到资源与合法性,才能生存下来。

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民间的社会公益团体的生存空间被国家压制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七十年代末,中国相继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以“市场”取代“计划”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中开始出现自由支配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由此产生了一些自下而上的纯民间组织;因政府和市场之间需要沟通中介,政府有意识地培育了许多官方非营利组织;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标志的社会改革使得社会从政府手中接管了许多社会管理职责,近年来民政部门推行的“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化”等使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为广泛的基础。

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慈善事业重新得到了生长和发育的土壤。

并且,由于经济体制的本质变化,当代中国的社会公益相对于中国古代和民国时期的社会公益有着显著的差别。

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慈善筹资的动员方式上。

当前慈善筹资通常是直接面对匿名的大众,动员者缺乏对被动员者生存所必须的资源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被发动起来的参与者,之所以选择参与,是因为他们认同了动员者所提供的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信念。

在决定是否参与时,被动员者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他们不会因为拒绝参与而遭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现代社会筹资的辐射面更广。

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公益事业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中国近代公益事业在短短十年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希望工程”、“爱心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所以能让国内外人士耳熟能详,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它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大规模、积极主动的参与。

以希望工程为例,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对全国29个省会城市的16岁以上居民进行随即抽样调查:93.3%的人知道希望工程。

在知道希望工程的居民中,63.5%的居民本人以各种方式为希望工程捐过款,61.6%的居民所在单位为希望工程举行过劝募活动,另有48.8%的调查者回答家庭中有其他人为希望工程捐过款。

结果表明,希望工程在城市社会中有比较雄厚的群众基础,捐赠者队伍相当庞大。

第三,现代社会筹资的方式更灵活多样。

在对慈善活动参与者参与程度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们对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绝不是简单的“掏钱”而已,他们的参与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

他们中不仅有捐款捐物的捐赠者,有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慈善活动摇旗呐喊者,还有以发动自己身边的人参与慈善活动为业的民间义务组织者。

他们不仅参与了中国慈善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且直接参与了慈善活动的决策过程。

此外,在中国许多慈善团体的运作中,一直贯彻着以社会化方式对自身进行监督的理念。

参与者们参与慈善筹资的监督,不仅促进了慈善活动的社会化,而且这种社会化监督的姿态又进一步地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参与。

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逐渐变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社会系统工程。

从“ 中国公益”走向“公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二年公益慈善发展史大扫描2010-07-11 10:28:37 来源:社会与公益作者:编写/张弦魏宇【大中小】32年,放之于人生是漫长的岁月,而放之于历史却异常短暂。

中国改革开放32年来,各行各业都经历了无数发展与变迁,公益慈善事业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历了风雨历程,并在近年呈现出极为活跃的状态,逐渐进入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有角色。

中国现代公益的实际发展历程虽然还不足三十年,但它的积累与沉淀却已经书写了许多精彩篇章。

改革推动公益,公益改变中国。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兼具国际化因素与中国特色,先后经历了公益理念启蒙、公益行动探索、普及社会共识等阶段,浓缩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公益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走过了一条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曲折之路,现在,一种东方化的“中国式公益慈善”理念正在激荡中成型。

纵观我们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应运而生的民间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公民日益增强的公益慈善意识,为我国公益慈善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执政党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我国公益事业实力不断增强,作用日益扩大,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的重要里程碑为线索,串联起历史长河中散落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每一粒珍珠,捡拾那些令我们感动的瞬间和事件。

以每十年为界,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大事件,来推动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力图切入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挖掘出更多独特鲜活的文本,汇聚成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取之可用的资源。

编者试图通过讲述发展历程中那些或质朴或生动、或凝重或壮美的影像和故事,梳理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公益慈善事业的衍变和发展历程,意在留存和记录在这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公益慈善所走过的独特发展之路,并且希望对于其中的得失成败风雨坎坷的总结为后来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公益”走向“公益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