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
专题02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诗鉴赏 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
3.晓手法。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
练中悟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16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 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 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3.主、宾换位。 例:白居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长恨歌》) 正常语序:“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门户生光彩”。 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贺新郎》) 正常语序:“秋色渐将晚,黄花报霜信”
4.定语的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正常语序:“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 例: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常语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月夜飞度镜湖”。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鉴赏古诗读懂始
• • •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 相见欢 • 李煜 • 林花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 来风。 谢 •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 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 的理解和把握。
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 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 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 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 来的短暂的极乐; 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 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
鉴赏古诗读懂始
——诗歌阅读方法指导
1.由诗歌题目入手。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 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孤 桐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上好材料。据《孔子家 语》记载:帝舜曾一面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吾民之愠兮”。
分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了解了 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 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了。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 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
【在线辅导】古诗词鉴赏专题(二)(2月17日)(讲解版)
【在线辅导】古诗词鉴赏专题(二)(讲解版)2月17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广州市期末)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②饘(zhān):稠粥。
【补充注释】:①饶(ráo)富足、多。
蒺藜(jílí):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果皮有尖刺,种子入中药。
萦(yíng):围绕:缠绕。
②蓼(liǎo)花:草本植物,果实卵形,扁平。
全草入中药。
被:遮盖。
陂(bēi杯):池塘。
③竟:完毕。
④竞:竞争、竞赛。
⑤厌:满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
(B“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不当。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15.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鉴赏评价】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②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
③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每点3分。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佛山市期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①杜甫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江陵所作。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温馨寄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一)古诗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A.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22版:学会读诗 鉴赏要从读懂始
目录
学会读诗
鉴赏要从读开始 ///////
二、由诗歌语言组织规律切入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 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6.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目录
学会读诗
鉴赏要从读开始 ///////
例: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起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 形象。) 转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合句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起承二句 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 诗的关键。)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 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目录
学会读诗
鉴赏要从读开始 ///////
(一)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 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鉴赏古诗读懂始解析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
容。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 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 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 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 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 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 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 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 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 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 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_姚__诗__和__陈__诗__均__为__边__塞__诗__。__姚__诗__题__中__的__“__穷__边__”__是__极__远__的___边_ _地__。__诗__作__写__边__镇__的__升__平__景__象__借__以__赞__扬__边__镇__守__将__的__防__守__之__功__。___其_ _中__有__“__将__军__”__“__边__头__”__等__特__定__称__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陈__诗__的__题__目__“__陇__西__行__”__是__乐__府__旧__题__,__一__般__描__写__边__塞__战__争__。___诗__作_ _借__助__“__匈__奴__”__“__胡__尘__”__“__无__定__河__”__等__特__定__名__称__,__反__映__了___唐__代__长_ _期__的__边__塞__战__争__给__人__民__带__来__的__痛__苦__和__灾__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姚__诗__借__描_写__边__镇__春___意_盎___然__、__歌_舞__升__平__的__美__景__,___委__婉__地_表__达__ _了__对__戍__边__将__士__的__赞__扬__之__情__。__陈__诗__以__将__士__杀__敌__的__英__勇__、__战__斗__进__程__ _的__激__烈__、__伤__亡__程__度__的__惨__重__、__亲__人__盼__望__的__无__期__,__来__寄__寓__诗__人__对__战__ _死__者__及__其__家__人__的__无__限__同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3 阅读技法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看一看”读懂诗词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
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词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鉴赏古诗读懂始
读诗的步骤小结: 1、初读诗歌:(从诗题到注释)关注重点字 词、意象并展开想象。 2、初定情感:由初读内容并结合常识习惯 3、具体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字词、手法 和结构等,并结合知人论世和想象,深入 解读诗歌。 4、读懂诗歌:读出意象,读出手法,读出 情感,读出风格,读出重点字词,读出结 构特点。
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 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 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 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 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 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 称。“渔父”是古代“隐士”的代称。
• 阅读《步步高》17页“阅读方法指 导”进一步完善思路并完成综合阅 读训练。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 作用。(5分)
答:1、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 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 一起,是全诗的线索;2、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或“孤舟” 既写舟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照应上文, 并抒写出诗人的羁旅孤寂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可选角度:1、修辞:对偶、借代; 2、炼字:“逢”“忙”等;
3、色彩:碧与黄映衬; 4、情感:喜爱之情
如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 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 寄意幽远。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志趣?(3分)
鉴赏古诗读懂始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古诗鉴赏读懂始
.
•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 夜泊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 泊之情怀。
. •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
• 理解诗意或艺术手法
•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 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 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 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 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 愤之情。 •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 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
.
• 答案 • 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 (4)“合” . •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 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 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 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 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 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 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
.
• (1)“起” •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 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 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 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 渲染映衬。
• 边练边悟4 . • (2006·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东 坡① • 苏轼 • 雨 洗 东 坡月 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 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
[温馨寄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A.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
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
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
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
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
具体说来,有四种:(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
(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
它要求第一联对仗。
(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
(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
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
(2)看字数。
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
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
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
(3)看押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
(4)看平仄。
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古体杂言,韦诗为近体七律诗。
B.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
再后,则依前
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
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
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
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
(2)讲究平仄。
(3)句式参差不齐。
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
(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
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两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上名句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④为苏轼句,⑥为柳永句。
(2)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C
C.曲(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
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
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