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二 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脆弱区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治理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治理

3A..草黏方合格沙沙粒障可B以.吸C取地下水 C.截留水分
D.减少下渗
4.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B.资金投入少
5.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BD.风力大
典例
(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
石漠化 (石质 荒漠化 )
分布:我国南方(岩溶)地区,以云贵高原最为严重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沛,降水变率大
自 岩石: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 然 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

水文: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土壤: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较低
人 人口增长过快,生态压力大;不合理土地利用,过度开垦 为
的成因 人为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②不合理 原因 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盐碱化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 的危害 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 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
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
概念: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生产力而形成荒漠化 的现象;
分布:我国东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 特点:红壤含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改造: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想一想: 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图中,A、B、C、D、E、F分布是什么类型的环境问题?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塞罕坝,历史上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频率显著减少。

下图为塞罕坝高床育苗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与平床育苗相比,高床育苗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土层深厚,利于根系深扎②土层增厚,利于减少虫害③地势抬升,利于雨季排水④地势抬升,利于增加光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如今当地霜冻发生频率显著减少,说明森林具有的作用有()①增加区域的降水量,减少空气扬尘数量②增大地表比热容,提高冬半年气温和土温③增大冬季积雪厚度,降低地表温度④增加地表摩擦力,削弱冬春季风力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2020山东德州二模)近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积极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等战略开发决策,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

下图表示陕北黄土丘陵区某流域2000年和2017年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该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坡度小的耕地面积增加B.果园面积增加比例最多C.林草地面积变化不大D.坡度大的耕地面积增加4.据图推测,该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地()A.耕地质量有所好转B.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C.农民经济收入提高D.水土流失状况已被遏制(2020山东济南期末)2019年6月17日,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

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西北某些种植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的绿洲地区积极推广种植沙漠小米,荒漠化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反映了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樵采B.水资源利用不当C.过度开垦D.过度放牧6.我国红色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A.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B.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业灌溉技术C.实施生态移民,采取自然修复D.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2020山东济南模拟)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

高考《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考《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05 土地盐碱化及其治理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 累下来,从而使地表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土 地退化。 1.土地盐碱化分类
原生盐碱化: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土壤条 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区域水盐 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积盐的过程。



平坦的黄土高原,由于流水侵蚀切割,四周侵蚀形成沟壑,残留的高 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形成黄土塬;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形成黄土墚;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即黄土峁。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会使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
护坡工程 修筑水平梯田 缓坡 地段 封坡育林育草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发展林果业生产
平整土地 保塬工程 营造护林网
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南方的红色荒漠与西北地区的荒漠一样吗?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 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 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考点0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
1.描述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
南界为秦岭,大约在34°N, 北以古长城为界,纬度大致是40°N, 东部是太行山,大致界线是114°E, 西部是乌鞘岭,大约在103°E。
思考:黄土高原的位置具有过渡 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体表现是什么?
位置具有过渡性的表现
1 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2 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3 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4 森林向草原过渡 5 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2章 课时59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2章 课时59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时59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水陆交界、森林边缘、 等地区。

(3)主要的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①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②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土壤肥力下降等。

农牧交错沙漠边缘盐碱化(4)我国生态脆弱区①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②典型区域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

沙尘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源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地区与 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性且变率大;多 。

②人为原因:过度;过度 ;不合理的 、樵采、道路建设等。

半湿润半干旱临界大风开垦放牧开矿回归教材 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第24页图2.1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简要分析该交错带形成的原因。

答案 种植业一般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于400 mm,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低对降水量的需求。

该地区基本位于年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一带,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农牧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形成交错带。

气候暖湿的年份适宜种植的耕地增多,交错带向西、向北移动;气候干冷时则相反。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利用防护措施具体表现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休牧承载力回归教材 读选择性必修2第30页图2.20“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2.21“乌兰察布市农业产业结构示意”,说出乌兰察布市是如何调整农业结构的?答案 ①大面积退耕还林(草);②优化种植业结构;③低产田退耕还草;④调整畜牧业结构。

高考知识点归纳(中国主要区域的生态问题)

高考知识点归纳(中国主要区域的生态问题)

中国主要区域的生态问题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坡面物质不稳定土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煤)④人地矛盾突出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开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湖泊面积缩小、洪涝等1.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能源结构不合理③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④人地矛盾突出措施:①封山育林,搞好水土保持②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在山区发展经济林果③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及炉灶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围湖造田危害:①湖泊面积萎缩,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调节局部气候的功能减弱④保持水土功能减弱,含沙量增加,加大水土流失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灌溉农业区)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较远,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土质:土壤疏松,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风: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地表水缺乏⑤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②生态恢复和建设——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一、课标呈现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基础知识
知识点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范围: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3.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①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①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①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5.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三、难点辨析
易错点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易错点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四、素养深化
素养能力1: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试题
素养能力2: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资源短缺
(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3)典型事例: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2.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原因: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生物体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起源
典型事例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边坡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声音污染
交通、工厂等
噪音-隐形杀手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人海洋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事故、墨西哥湾漏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 生态脆弱区 复习课 课件 (共14张PPT)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 生态脆弱区 复习课 课件 (共14张PPT)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背景 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效益 综合治理
环境问题
位置
自然环境背景
人类活动 (方式、强度)
读图,说出云贵地区环境问题的典型特征。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空间分布
自然背景
岩溶地区2015年石漠化强
人类活动
度分布图
西南 云贵地区
降水量大 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缺乏
过度开垦 植被
过度樵采 破坏
石漠化
成土慢土层薄 工矿开发及其他建设等 植被根系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美则美矣…… 以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发展、地面坍塌、
生物多样性受限制、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为特征的岩溶地区 生态脆弱性,是个全球问题。岩溶地区已被视为和沙漠边缘一样 的脆弱环境。
各脆弱区的典型特征及治理措施是有区域性的……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背景 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效益
综合治理 环境问题
位置
自然环境背景
人类活动干扰 (方式、强度)
率低;流水侵蚀作用强
【统测】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图示区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全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 到“绿进沙退” 的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之一。 (3)列举当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综合治理?
调整人类不当经济活动:如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生态脆弱区既 是生态环境破 坏最典型、最 强烈的区域, 也是贫困问题 最集中的区域。
结合区域背景,说明陕北榆林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煤 石油 天然
长城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森林→草地 黄土→沙地 农牧交错带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发展
生态脆弱区 的综合治理
概念、分布区、实质、表现
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图2.10
北方农牧交错带
概念 土地退化的原因、综合治理的措施
自然 人为
回扣教材
1、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属于生态脆弱区之一,其土地退化类型主要是由 于 水土流失现象导致的 石漠化 。 2、分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的自然原因?
构筑防护体系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乌兰察布市退耕还林(草)
(1)结合教材29页案例和图2.20、图2.21,乌兰察布市治理土地退化的过程中,分别是如 何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通过退耕还林(草)等措施,提高林地的比重,草地比重略有下降,耕地比重大幅下降。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①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设人工草场等,增加畜牧业的比重,大幅降低种植业的比重 ②调整种植业的结构:由早春粮食作物转变为晚秋经济作物,优化了种植业结构 ③调整畜牧业结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由毛肉型转变为乳肉型;
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 消耗的水量增加,过度绿化 (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 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 减少
(2020新课标三)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 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 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 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 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 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高考地理复习总结资料-生态、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复习总结资料-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②河流径流量小;(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2)、问题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用效率。
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法规与制度建设
制定节水法规和政策,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和考核 机制。
节水意识培养与教育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参与度 。
ABCD
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
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 益。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鼓励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如海水淡化、污水处理 再利用等,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效益评估与监测
效益评估
监测体系
对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效益进行评估, 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 面。
建立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监测体系,对 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 策提供依据。
监测方法
数据分析
采用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实地调查等多 种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植被恢复与 水土保持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 优化治理措施提供支撑。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对生态脆弱区保护提出总 体要求。
地方性政策法规
各地针对自身生态脆弱区特点,制定具体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
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发布的相关规章和文件,对生态脆弱区治 理提供指导。
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1 2
信息公开与透明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 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脆弱区的
综合治理。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适合生态 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

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生态脆 弱区的综合治理提供充足的资
金保障。
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 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认识和参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一)生态破坏1、森林破坏:主要是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影响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开垦等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会导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3、水土流失: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

4、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其主要成因。

(二)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酸雨、雾霾等。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渣的不合理堆放等,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三)资源短缺1、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能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3、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一)生态保护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2、草原保护:合理控制载畜量,实行轮牧制度,加强草原的管理和保护。

3、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如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治理1、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强工业废气的治理,提高排放标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

新教材新高考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新教材新高考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问题一】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与分布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问题二】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表现(1)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组成要素少);(2)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协调;(3)部分要素性质不稳定;(4)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不通畅;(5)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储存比例不恰当等。

【问题三】什么是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被破坏,且难以恢复)和人类活动(过度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问题四】分析土地退化原因的思路1.确定土地退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2.确定该地土地退化的表现,从而确定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原理;2.根据该自然地理原理,和当地的自然背景,分析该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原因(自然原因);3.根据该自然地理原理,和当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是什么人类活动,干扰(破坏)了哪个自然地理要素或环节,从而导致了该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人为原因)。

【问题五】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分析1. 位置和背景:主要指云南、贵州、广西等地;2. 石漠化的自然地理原理:缺少植被保护的地区,暴雨时发生水土流失,土壤无法保存,植被进一步减少,直至岩石裸露,形成石漠;3. 脆弱性(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的表现:(1)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物质输入速度慢;(2)多陡坡,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物质输出速度快;(3)土层薄、土壤贫瘠——物质储存量少,要素间不协调;(4)降水变率大,多暴雨——要素(降水)性质不稳定;4. 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和贫困带来的发展需求,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不合理或过度的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保持水土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基岩裸露,导致石漠化。

新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二 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脆弱区

新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二 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脆弱区

答案 (1)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风沙受到东 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 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 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 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4)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 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沙障;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 现与分布 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 成因分析 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
考法二 结合三角形统计图考查可持续发展
2.(2017·江苏地理,23~24)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
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多选)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
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
危害 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 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CD。第(2)题, 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 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 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BC。 答案 (1)CD (2)BC
考查黄河干流输沙量变化及成因,体现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 人地协调观
的影响
综合思维
从时间、空间综合角度分析黄河输沙量变化的原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分析黄河中游和下游干流输沙量的差异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青海湖湖滨地带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 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沉 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 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湖岸地 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 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 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该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1.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通关攻略]
影响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 气候
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 原因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 地形
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 植被 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
危害 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
解决措施 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 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的沙堤的成因。 (4)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形 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由于该地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 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并沉积,同时,由于东 岸分布有山脉,因此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停落,进而造成湖岸东 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而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 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第(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盛行风 向主要为西北风,同时,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冬季西北风强劲时,新 月形沙丘向东南移动,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 从而使新月形沙丘向西北移动,从而导致沙丘的坡向随季节发生改变。第(3)题,主要 从沙源、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原因从人类过度的经济行为分析,措施从工 程、生物措施等方面回答。
考点二 水土流失区与荒漠化地区
[典题领悟]
【典例2】 (2019·江苏地理,17~18)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
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
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考查对厨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 人地协调观
环境的和谐统一
综合思维
根据框图内容推断地理事物的流程
1.(2018·天津文综,7)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 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 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战乱和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营造宫殿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
滥用土地 新物源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 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
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解析 第(1)题,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第(2)题,从年输沙量比较 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 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蓄水拦沙作用,故 C选项正确。 答案 (1)B (2)C
等级考
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
体措施
2.3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1.命题规律:试题材料多以区域某地物的结构图、区域图或区域简图的形式呈现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
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产沼气等, 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2)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 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 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 答案 (1)B (2)C
相关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其设问多是以原因或措施类为主,其
中原因考查多是选择题的形式,而措施类考查多是非选择题的形式。
命题 2.命题趋势:新课标提出“生态脆弱区”这一新概念,今后命题可能以某生态脆
调研 弱区为背景,如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三
报告 江源生态保护区等,考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和治理。
答案 (1)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风沙受到东 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 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 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 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4)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 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沙障;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
A.年降水量小
B.地表径流量小
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 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第(2)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 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产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 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 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答案 (1)B (2)D
3.备考建议:学习本专题内容应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维度,紧紧联系区域
地理环境中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特点,从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角度进
行思考,并对相关人类活动进行恰当评价。
[构建知识体系]
考点一 旅游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9·全国卷Ⅲ,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 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 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 完成(1)~(2)题。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影响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人为 原因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 滥挖窑洞 流失的新物源和触发机制

1.3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 人地协调观、综合
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 思维、区域认知
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
内容标准
2.以某生态脆弱 区为例,说明 该类地区存在 的环境与发展 问题,以及综 合治理措施
学业质量 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