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天津卷)解析版(2)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word版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508d856529647d2728526f.png)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优渡满分张世雄(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客观题部分: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天津卷)解析版(2)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天津卷)解析版(2)](https://img.taocdn.com/s3/m/10280bf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b.png)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题一定要抓住图片中“万里石塘”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万里石塘”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
故选C项。
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KS5U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
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
但是,棉花能够逐渐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共和政体……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和“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的语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判断孟德斯鸠是反对这两种政体形式的,故排除A、D两项。
贵族共和政体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
2013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3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10c844e5dd3383c4bb4cd2f3.png)
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分封制瓦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层层分封下
D 两项。另外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是民主化和法制化。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
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则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高潮。辛亥革命中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先发,是中国迈向法制化的重要标志,由此论证符合题
意的选项是 B。至于清末新政,其目的是为了阻止革命爆发,维护专职统治,A 选项不符合
立宣言”,考生可以推理出其含义就是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考生根据所学知
识判断 C 项和 D 项不符合题意。B 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虽然开创
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他的研究建立在哥白尼理论的基础之 上,为日心说提供了
确凿证据,但并不具备使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控制的开创性,所以说正确选项是 A。
义语”并无必然联系,故而选项 C 可排除,雅典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思想文化,但也与“政
治领袖与演说家是同义语”没有关系。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 A。理由是,在雅典公民
了解自己的主张,争取选票,才能登上城邦政府领导岗位,这也是一切民主制度的一个共同
特点。
27.(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27)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
题意排除。
30.(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30)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II卷)word解析版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II卷)word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444f48b52acfc789ebc9c9.png)
2013年高考文综解析版(新课标卷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1.C【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2.B【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3.A【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4.D【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5.B【解析】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https://img.taocdn.com/s3/m/7f9273fc227916888586d735.png)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卷类型:新课标Ⅰ卷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使用范围:宁辽黑吉陕湘晋豫赣新鄂冀内蒙滇琼等省区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f9ce19dd88d0d233d46aa5.png)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大纲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力。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
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即可。
选C。
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庆历新政【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有“后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
故选B。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宋元、明清【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有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福济贫。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及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6a76163968011ca300917a.png)
2 013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25.自汉至唐,儒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念深入人心.程朱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日益兴起【考点】宋明【解析】本题考查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的原因是朱熹整《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的经典,程朱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项。
【答案】26.有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繁荣的体现【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生正确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公民的认可。
2013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
![2013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4f11edaa00b52acfc7caae.png)
2013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2013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考生一律用黑笔作答。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答卷时,卷Ⅰ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 A.枢密院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2.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经济政策影响城市商业区布局②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④城市皇家宫室布局体现政治功能突出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000人。
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4.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B.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产生 5.“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
”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康德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D.卢梭 6.1919年6月10日,天津总商会致电北京政府加急电报:“本日仅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afa67f242336c1eb95ef2.png)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大纲卷)地理部分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1小题 每题4分 共44分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读图1 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B.分散投资风险C. 建立营销网络D. 利用廉价原料【答案】1.A【解析】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东密西疏,其主要是为了产品便于就近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2.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交通B.人才C.市场D.资金【答案】2.B【解析】企业研发中心应属技术导向型部门。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位于半干旱地区【答案】3.C【解析】两水库上游流域位于太行山南麓,温带季风气候,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处半湿润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A.几乎没有降水 B 植被截留降水 C 降水大量下渗 D 人工拦截径流【答案】4.D【解析】两水库上游同时雨季,大量补给河流水,植被截留降水和下渗相对有限,人工拦截量大时对入库水量影响较大。
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五月中旬返回温州。
据此完成5—6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A.西瓜品种优B.种植成本低C.种植利润高D.市场需求大【答案】5.C【解析】海南纬度低,光热充足,高产,种植利润大。
6.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时间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答案】6.D【解析】每年5—8月,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海南种瓜无优势。
2013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参考答案
![2013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1636c7e53a580216fcfe57.png)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2历史部分参考答案24.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原意。
《史记》写成之前,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荒诞,而司马迁在遇到传颂黄帝的事迹后,从文献中选择称颂黄帝的事迹列入五帝本纪第一,这说明司马迁认为历史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故选B项。
在内容不一的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记录黄帝,很难说是准确、真实、可信的,所以排除A、D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历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说相印证的过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25.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
答案:D26.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
答案:D27.解析: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
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
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
因此,A项不正确,B、D两项是世俗文学的意义,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28.解析: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
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29.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天津卷)解析版(1)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天津卷)解析版(1)](https://img.taocdn.com/s3/m/dd4baaece009581b6bd9eb16.png)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2012年天津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 .泉州B .广州C .扬州D .庆元【答案】A【解析】看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我们就要想到元朝。
由此想到历史必修二第1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中提到的“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课本上的这一段话既与“马可.波罗”相对应,也与材料中“则有船舶百余”相对应,所以选A 。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军机处的内容来自历史必修一第1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和旁边的插图(见左图)。
但是这道题我们其实不必在回忆知识点上花太多时间:题干中“亲臣重臣”体现了A 选项的含义(保密),题干中“设在皇宫内”体现了B 选项的含义(便于宣召),题干中“行走”二字体现了D 选项的含义(临时差遣),唯独C 选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所以选C 。
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也称维新变法,其具体内容出现在历史必修三第69页至第70页。
但是,与第2题的思路如出一辙,这道题也不用细想书上的内容:题干大意是其实中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那么我们就要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跟“不是中心”有关的选项,因此只有D 选项能被选出。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Ⅰ卷及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Ⅰ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44c96bfe4733687e21aa7a.png)
2 013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合历史试题解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考点:史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B流民问题严重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
A、与材料及史实不符,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题一定要抓住图片中“万里石塘”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万里石塘”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
故选C项。
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KS5U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
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
但是,棉花能够逐渐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共和政体……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和“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的语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判断孟德斯鸠是反对这两种政体形式的,故排除A、D两项。
贵族共和政体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这符合孟德斯鸠“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C项正确。
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古今中西方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把握和阐释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应起来。
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1820年和“结尾的简短一章”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应该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前期。
A项出现于15—16世纪,B项出现于16—18世纪中期,D项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干时间条件不符,排除A、B、D。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1820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题干要求的时间段相符。
故选C项。
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KS5U解析】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
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
B项《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显然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C 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项正确。
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KS5U解析】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
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
B项《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显然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C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项正确。
7.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答案】A【KS5U解析】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
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
B项《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显然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C 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项正确。
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KS5U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形式”的论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所选择的特殊社会形态的认识。
按照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大致是沿着“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趋势发展的。
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没有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过渡。
故选B项。
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答案】D【KS5U解析】本题以天津达仁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营管理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独立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茫然”,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
10.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答案】D【KS5U解析】本题以当今世界经济组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图片信息和对几个主要的经济组织的比较能力。
从图片提供的“国旗图案和参加国的个数”判断,该经济组织应是北美自由贸易区。
A项指的是欧盟的特点;B项是各个经济组织的共性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该组织内,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却可以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C项错误,D项正确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①废除政教合一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③走苏俄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农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KS5U解析】考察凯末尔改革内容。
本题以凯末尔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改革“既要实现近代化又要保留本国的优秀传统”这一结论的理解能力。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由于凯末尔改革的目标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来发展资本主义,③明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近代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工业化,而且凯末尔改革时期,土耳其的农业发展缓慢,④错误。
排除含有③④的B、C、D三项,答案选A项。
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KS5U解析】本题以西汉政治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为主线,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作答,语言要精炼,不要摘抄原文;第二小问要能够从汉代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