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第2次课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解:(1) 求开环增益为
Kv
lim s
s0
K s(0.2s
1)
K
30
(2) 画出未校正的伯德图,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 量 γ 可由对数幅频中ωc=11.7rad/s求得
180 90 arctan 0.2 11.7 23.1
(3) 根据题意,至少需要超前相角为400-23.10=16.90。 为了消除串联超前校正后幅频特性的剪切频率右移 的情况,增加50的超前相角,故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1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6.2 常用控制规律 6.3 串联超前校正 6.4 串联滞后校正 6.5 串联超前-滞后校正
3.1 典型输入信号的时域性能指标
3.1.1 典型输入信号 1、单位阶跃信号
数学表达式为:
r(t)
1(t)
1
0 t 0
r(t) 1 t 0
前相位角 m ,即m 0 ,式中,0 为要求 的相位裕量; 是因为考虑到校正装置影响剪切频
率的位置而附加的相位裕量,当未校正系统中频段
的斜率为-40dB/dec时,取 =50150,当未校正系 统中频段斜率为-60dB/dec时,取 =150200;
4、由下式可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β;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校正装置的正相角来 增加系统的相位裕量,以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利 用频率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
1、根据性能指标对稳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开 环增益K;
2、利用确定的开环增益 K,画出未校正系统开环 传递函数 GK(s) 的Bode图,并求出其相位裕量和 幅值裕量 Kg;
3、确定为使相位裕量达到要求值,所需增加的超
则
m 23.1 5 28.1
精品文档-自动控制原理(李素玲)-第6章
m(t)
Kpe(t)
Kp Ti
t
0
e(t
)dt
(6-16)
式中:Kp为可调比例系数;Ti为可调积分时间常数。PI控制器 如图6-7所示。
26 图6-7 PI控制器
27
在串联校正时,PI控制器相当于在系统中增加了一个位 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个位于s左半平面的开环 零点。位于原点的极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以消除或减小 系统的稳态误差,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而增加的负实零点 则用来减小系统的阻尼程度,缓和PI控制器极点对系统稳定 性及动态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只有积分时间常数Ti足够大, PI控制器对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可大为减弱。
Gc (s)
R2 R1 R2
R1Cs 1
R2 R1 R2
R1Cs
1
设T=R1C及 R2 ( 1) 则有
R1 R2
Gc
(s)
Ts 1
Ts 1
(6-20)
34 图6-9 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35
图6-9所示的超前网络的频率特性为
Gc ( j)
jT 1 jT 1
1 2T 2 1 2T 2
3
常用的校正方法有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校正的实质 是在原有系统中设计合适的校正装置,引进新的零点、极点 以改变原系统的根轨迹和(或)Bode图的形状,使其满足性能 指标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频率特性法校正。
4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6.1.1 系统的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常用的性能指标,按其类型可分为: (1)时域性能指标,包括稳态性能指标和暂态性能指标。 (2)频域性能指标,包括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域指标。
16
6.1.3 基本控制规律 确定校正装置的具体形式时,应先了解校正装置所需提
自动控制理论 第2版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
*
设计过程
例2: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相角裕度 ,设计校正环节。 首先画出 时的BODE图,由图可知相角裕度只有25度,即 。 采用滞后网络进行校正目的是要增大相角裕度。对于原系统 这时相角裕度
也就是说设法找到一个滞后网络应把原系统在 上的幅值减小到0,并对此频率附近的原系统的相角曲线产生不明显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维持 )。
超前校正
总结: 1)超前校正原理: 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使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 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 2)适用对象: 超前校正主要应用于原系统稳定,稳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 动态性能较差的系统。 3)缺点:降低了系统的抗扰性能。
6-3 串联滞后校正
对应上面三种情况的BODE图:
c)低中高频段均改变
b)改变高频段
a)改变低频段
6-2 串联超前校正
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一、超前校正网络:
传递函数:
* 带有附加放大器的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二、超前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
超前网络 bode图
对数频率特性为 :
最大超前角与系数 a 的关系曲线
画出未校正系统BODE图
相角裕度
测量可得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所以远 远小于要求值,说明在 时系统会产生 剧烈的振荡,为此需要增加 的超前角。
注意:超前校正环节不仅改变了BODE图的 相角曲线,而且改变了幅值曲线,使幅值 穿越频率提高,在新的幅值穿越频率上, 原系统的滞后相角就会增大,这就要求超 前校正装置产生的相角要相应的增大,为 此设计超前相角由增大到 。
(2)使校正后系统频带变宽,动态响应变快。
(3)校正装置的最大相角频率 设在 处。
*
设计过程
例2: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相角裕度 ,设计校正环节。 首先画出 时的BODE图,由图可知相角裕度只有25度,即 。 采用滞后网络进行校正目的是要增大相角裕度。对于原系统 这时相角裕度
也就是说设法找到一个滞后网络应把原系统在 上的幅值减小到0,并对此频率附近的原系统的相角曲线产生不明显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维持 )。
超前校正
总结: 1)超前校正原理: 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使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 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 2)适用对象: 超前校正主要应用于原系统稳定,稳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 动态性能较差的系统。 3)缺点:降低了系统的抗扰性能。
6-3 串联滞后校正
对应上面三种情况的BODE图:
c)低中高频段均改变
b)改变高频段
a)改变低频段
6-2 串联超前校正
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一、超前校正网络:
传递函数:
* 带有附加放大器的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二、超前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
超前网络 bode图
对数频率特性为 :
最大超前角与系数 a 的关系曲线
画出未校正系统BODE图
相角裕度
测量可得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所以远 远小于要求值,说明在 时系统会产生 剧烈的振荡,为此需要增加 的超前角。
注意:超前校正环节不仅改变了BODE图的 相角曲线,而且改变了幅值曲线,使幅值 穿越频率提高,在新的幅值穿越频率上, 原系统的滞后相角就会增大,这就要求超 前校正装置产生的相角要相应的增大,为 此设计超前相角由增大到 。
(2)使校正后系统频带变宽,动态响应变快。
(3)校正装置的最大相角频率 设在 处。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ppt课件
180 90 arctg0.2 9.2 arctg0.01 9.2
23.3
由上面分析可见,降低增益,将使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
超调量下降,振荡次数减少,从而使穿越频率ωc降低。这意
味着调整时间增加,系统快速性变差,同时系统的稳态精度也 变差。
6.3.2 串联比例微分校正 比例微分校正也称PD校正,其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80 90 arctan 0.01 35 70.7
比例微分环节起相位超前的作用,可以抵消惯性环节使 相位滞后的不良影响,使系统的稳定性显著改善,从而使穿 越频率ωc提高,改善了系统的快速性,使调整时间减少。 但 比例微分校正容易引入高频干扰。
比例微分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3.3 串联比例积分校正 比例积分校正也称PI校正,其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补偿方法: 串联补偿、反馈补偿和前馈补偿。
4、系统补偿装置的设计方法
▪ 分析法
系统的 分析和经验 一种
选择参数
固有特性
补偿装置
串联补偿和反馈补偿
▪ 综合法
系统的 系统的性能指标 期望开环
固有特性
系统特性
验证 性能指标
确定补偿 装置的结 构和参数
6.1.2 频率响应法串联补偿(校正)
C0
R1 C1
-
R0
+
R0
G1(s) 式中
K
(1s
1)( 1s
2s
1)
K R1 R2
1 R1C1 2 R0C0
L()
1
() / 1
90
90
1 2
6.3 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是将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从而 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以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如图所示。 其中Gc(s)为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23.3
由上面分析可见,降低增益,将使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
超调量下降,振荡次数减少,从而使穿越频率ωc降低。这意
味着调整时间增加,系统快速性变差,同时系统的稳态精度也 变差。
6.3.2 串联比例微分校正 比例微分校正也称PD校正,其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80 90 arctan 0.01 35 70.7
比例微分环节起相位超前的作用,可以抵消惯性环节使 相位滞后的不良影响,使系统的稳定性显著改善,从而使穿 越频率ωc提高,改善了系统的快速性,使调整时间减少。 但 比例微分校正容易引入高频干扰。
比例微分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3.3 串联比例积分校正 比例积分校正也称PI校正,其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补偿方法: 串联补偿、反馈补偿和前馈补偿。
4、系统补偿装置的设计方法
▪ 分析法
系统的 分析和经验 一种
选择参数
固有特性
补偿装置
串联补偿和反馈补偿
▪ 综合法
系统的 系统的性能指标 期望开环
固有特性
系统特性
验证 性能指标
确定补偿 装置的结 构和参数
6.1.2 频率响应法串联补偿(校正)
C0
R1 C1
-
R0
+
R0
G1(s) 式中
K
(1s
1)( 1s
2s
1)
K R1 R2
1 R1C1 2 R0C0
L()
1
() / 1
90
90
1 2
6.3 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是将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从而 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以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如图所示。 其中Gc(s)为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G c s K p 1 s
PD控制具有预测控制,超前校正的作用。
使得系统增加了一个开环零点,有助于改善系 统的动态性能。
其缺点是对噪声非常敏感,减弱了系统抗高频 干扰的能力。
长安大学
电控学院电气系
14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3、积分控制规律(I 调节器)
R R 1 2 其中: a 1 R2
R1 R2 Tc C R1 R2
是一种带惯性的比例+微分控制器;
长安大学 电控学院电气系
23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1 aTc s 1 Gc ( s) a Tc s 1
c () arctan aTc arctan T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供正的相角(超前相角),这便是“超前”的含 义;——意即:主要利用超前相角产生超前校正作 用; 使用时,把惯性环节限制到极小; 此网络使开环放大倍数下降,需要补偿:
aTc s 1 aGc ( s) Tc s 1
a 5 20
长安大学 电控学院电气系
24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长安大学 电控学院电气系
17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K0 稳定性得到保证: 0 s 2 Ts s K 0
不加比例控制规律,只加积分控制规律: Gc s
Kp Ti s
G1 s G c s G 0 s
K0K p Ti s 2 (Ts 1)
m(t ) = K pt K p
M (s)
Kp s
自动控制原理_第6章
EXIT
第6章第15页
一、比例控制〔P调节器〕
1.时域方程: m〔t〕= K pe〔t〕
2.传递函数:Gc (s)=K p 大器
相当于一个可调的比例放
K p↑,ess↓,稳态精度↑
但K p过大,导致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不稳定
EXIT
第6章第16页
二、微分控制〔D调节器〕
具有微分控制作用的控制器称为微分控制器,其传递函
EXIT
第6章第13页
2.根轨迹法
参加适当的校正装置即引入附加的开环零、极点,从而改 变原来的根轨迹,使校正后的系统根轨迹有期望的闭环主导 极点。或附加开环零、极点使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对应的开 环放大倍数增大。
3.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
EXIT
第6章第14页
6.2.1根本控制规律
根据负反响理论所构成的典型控制系统的构造图如 以下图所示,其特点是根据偏差e〔t〕来产生控制作用。 偏差是控制器Gc(s)的输入,而控制器Gc(s)的常常采用比 例、积分、微分等根本控制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组合, 其作用是对偏差信号整形,产生适宜的控制信号,实现对 被控对象的有效控制。
EXIT
第6章第24页
6.2.4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1.时域方程: m ( t) K p e ( t) K T ip0 te ( t) d K tpdd d e ( tt )
2.传递函数:
Gc
(s)
K
p
1
1 Ti s
d
s
EXIT
第6章第25页
当τd、Ti取适当数值时,控制器传递函数具有两个实
LC〔 ’c〕= 10 lg 1
乎可抑制所有可测量的扰动。
前馈校正由于其输入取自闭环外,所以不影响系统的闭环特征方
自动控制原理 杨平 ac6x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一节 引言
频率特性是指一个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波 输入时的响应特性。
系统的频率特性与其性能有密切关系。 用研究频率特性的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称为控 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第二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的概念
不
设系统结构如图,由劳斯判据知系统稳定。
40
给系为什统么输决入一然个不幅同值的不输变入频,率尽不会断得增到大如的此正相弦似,的r(t输) 出Ar!si?n t
计算交点:
() 180 tg 1 tg 1 tg 1
3
2
(1)与负实轴的交点
() 180
tg 1 tg 1 tg 1
3
2
3 1
2
5 1 2
6
6
1
32
30 1 2 1 1 2 1
1
tg
1
2n n2 1
45
2n n2 1
• 代入M(ω)中得
n2 2 2n 2
4 2 n
1
1 22
n2
1
n 1.24 0.22
频率特性的表达形式
1.极坐标形式: G( j ) M ( )e j ()
频率特性为:
Gc ( j)
5
j 6
M () 5 2 62
tg 1
6
rt 2 cos2t 45 2sin90 2t 45
2sin 135 2t 2sin 180 135 2t
5. 二阶振荡环节:
第一节 引言
频率特性是指一个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波 输入时的响应特性。
系统的频率特性与其性能有密切关系。 用研究频率特性的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称为控 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第二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的概念
不
设系统结构如图,由劳斯判据知系统稳定。
40
给系为什统么输决入一然个不幅同值的不输变入频,率尽不会断得增到大如的此正相弦似,的r(t输) 出Ar!si?n t
计算交点:
() 180 tg 1 tg 1 tg 1
3
2
(1)与负实轴的交点
() 180
tg 1 tg 1 tg 1
3
2
3 1
2
5 1 2
6
6
1
32
30 1 2 1 1 2 1
1
tg
1
2n n2 1
45
2n n2 1
• 代入M(ω)中得
n2 2 2n 2
4 2 n
1
1 22
n2
1
n 1.24 0.22
频率特性的表达形式
1.极坐标形式: G( j ) M ( )e j ()
频率特性为:
Gc ( j)
5
j 6
M () 5 2 62
tg 1
6
rt 2 cos2t 45 2sin90 2t 45
2sin 135 2t 2sin 180 135 2t
5. 二阶振荡环节:
自动控制理论第六章-36页PPT资料
G csG 0sKcss β T 1 1T ssK 0p1ss K p 1s sT 1 β1T , K KcK0
16.04.2020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1
自动控制理论
要求Gc(s)的零、极点必须靠近坐标原点,其目的:
1)使Gc(s)在sd处产生的滞后角小于5° 2)使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增益能增大β倍。
1. 7 8 s 2 .9
s 2 j23s 2 j23s 3 .4 图6-11 校正后系统的框图
16.04.2020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
自动控制理论
基于频率响应法的超前校正
例6-2
已知
G0
s
4
ss2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
系数Kv=20s-1,r=50°,20lgKg=10dB
图6-10 超前校正装置
K v l s 0 i G c m s G 0 s l s 0 is s m 1 s .7 2 s 8 s 2 .9 5 . 4 5 .0 s 1 2
6)检验极点sd是否对系统的动态起主导作用
C R s sss 2 s 1 .7 5 .8 4 s 2 1 .9 .7 8 s 2 .9
K
1 Ts 1 βTs
1
s
Kc s
T 1
βT
图6-14 滞后校正装置的伯德图
16.04.2020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0
自动控制理论
基于根轨迹法的滞后校正
例 一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0s
K0
ss p1
假设在图中的sd点,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百其开环增益偏小, 不能满足稳态精度要求
加滞后校正装置的目的: 1)使校正后的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紧靠于sd点 2)使校正后的系统的开环增益有较大幅度的增大
16.04.2020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1
自动控制理论
要求Gc(s)的零、极点必须靠近坐标原点,其目的:
1)使Gc(s)在sd处产生的滞后角小于5° 2)使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增益能增大β倍。
1. 7 8 s 2 .9
s 2 j23s 2 j23s 3 .4 图6-11 校正后系统的框图
16.04.2020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
自动控制理论
基于频率响应法的超前校正
例6-2
已知
G0
s
4
ss2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
系数Kv=20s-1,r=50°,20lgKg=10dB
图6-10 超前校正装置
K v l s 0 i G c m s G 0 s l s 0 is s m 1 s .7 2 s 8 s 2 .9 5 . 4 5 .0 s 1 2
6)检验极点sd是否对系统的动态起主导作用
C R s sss 2 s 1 .7 5 .8 4 s 2 1 .9 .7 8 s 2 .9
K
1 Ts 1 βTs
1
s
Kc s
T 1
βT
图6-14 滞后校正装置的伯德图
16.04.2020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0
自动控制理论
基于根轨迹法的滞后校正
例 一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0s
K0
ss p1
假设在图中的sd点,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百其开环增益偏小, 不能满足稳态精度要求
加滞后校正装置的目的: 1)使校正后的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紧靠于sd点 2)使校正后的系统的开环增益有较大幅度的增大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ppt
重点与难点
重 点
• 1、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 2、串联综合校正—超前、滞后、 滞后—超前、希望特性法 • 3、并联综合校正
难 点
校正方法与步骤
引言
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根据实际生产的要求选择 受控对象,如温控系统选温箱,调速系统选电机 等等;然后确定控制器,完成测量,放大,比较, 执行等任务。 实际生产会对系统各方面的性能提出要求: 在时域中,主要考虑: %, ts , K p , K v , K a 等,在频域 中,主要考虑: M 0 , M r , b , c , , K g 等。当把受控对象 和控制器按照确定控制方式,如:开环、闭环、 复合控制等组合起来以后,系统性能可满足要求, 则控制器是合适的。
解:无PD控制器时,闭环传函为
(s) 1 1 Js 1 Js
2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2
1 Js
2
R(s)
1
-
kp(1+τs)
1 Js
C(s)
系统特征方程式: Js2 1 0 与标准形式相比, s 2 2n s n 0, 1 1 显然,=0,n s j 系统具有二个虚根 J J 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等幅振荡。
反馈 反馈补偿 补偿元件
测量元件 测量元件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二、类型:
1、串联校正:一般接在系统测量点之后和放大器 之前,串接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
R (s ) + 校正装置 Gc(s) 原有部分 Go(s) C (s )
(a)串联校正
2、反馈校正:一般接于系统局部反馈通道中。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r(t)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回章首 回节首
23
一般情况下,校正时给定的性能指标为单边限定值, 即 M p M p校
t s t s校
则校正后主导极点可选
位臵位于图6-5(b)中
阴影区域即可。 (课本P144)
回章首
回节首
24
在校正设计时,按照给定的性能指标确定了主导 极点si的位臵后,先要确定系统的原根轨迹是否过阴影 区域。
Go(s)
GH(s)
C(s)
(b)并联校正
图6-1 两种基本的校正结构
图中:Go(s) 表示受控对象,也称为固有特性, Gc(s)与GH(s) 就是校正装臵的校正特性。
回章首
回节首
8
R(s) + _
E(s)
Gc(s)
Go(s)
C(s)
(a)串联校正 图6-1 两种基本的校正结构
图6-l(a) 的固有特性Go(s)与校正特性Gc(s)以串联关系 来构成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所以,增加开环零点使根轨迹 在s平面上向左移,改善了系统的稳 定性,结果是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好 ,系统的平稳性得到满足。
(d)增加零点s=-1 图6-3 增加开环零点 对原根轨迹的影响
回章首
回节首
18
3.增加偶极子对系统的影响
实轴上一对距离很近的开环零点和极点,附近又没有 其他零极点,把它们称为偶极子。 增加偶极子可以做到:
(1) 稳态误差: ess lim e(t )
t
(2) 系统的无差度v :v是系统前向通路中积分环节的个数 (3) 静态误差系数:Kp 、 Kv 、Ka 对于有差系统,其误差与静态误差系数成反比。因此 由它们分别可以确定有差系统的误差大小。 (4) 动态误差系数:Cp 、 Cv 、Ca
23
一般情况下,校正时给定的性能指标为单边限定值, 即 M p M p校
t s t s校
则校正后主导极点可选
位臵位于图6-5(b)中
阴影区域即可。 (课本P144)
回章首
回节首
24
在校正设计时,按照给定的性能指标确定了主导 极点si的位臵后,先要确定系统的原根轨迹是否过阴影 区域。
Go(s)
GH(s)
C(s)
(b)并联校正
图6-1 两种基本的校正结构
图中:Go(s) 表示受控对象,也称为固有特性, Gc(s)与GH(s) 就是校正装臵的校正特性。
回章首
回节首
8
R(s) + _
E(s)
Gc(s)
Go(s)
C(s)
(a)串联校正 图6-1 两种基本的校正结构
图6-l(a) 的固有特性Go(s)与校正特性Gc(s)以串联关系 来构成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所以,增加开环零点使根轨迹 在s平面上向左移,改善了系统的稳 定性,结果是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好 ,系统的平稳性得到满足。
(d)增加零点s=-1 图6-3 增加开环零点 对原根轨迹的影响
回章首
回节首
18
3.增加偶极子对系统的影响
实轴上一对距离很近的开环零点和极点,附近又没有 其他零极点,把它们称为偶极子。 增加偶极子可以做到:
(1) 稳态误差: ess lim e(t )
t
(2) 系统的无差度v :v是系统前向通路中积分环节的个数 (3) 静态误差系数:Kp 、 Kv 、Ka 对于有差系统,其误差与静态误差系数成反比。因此 由它们分别可以确定有差系统的误差大小。 (4) 动态误差系数:Cp 、 Cv 、Ca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六章
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1 /( Js 2 1) 增加PD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K F (1 s) /( Js 2 K Ps K P )
效果:1)增加了阻尼;2)增加了一个 闭环零点;3)不影响稳态误差。
积分(I)控制规律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 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
L( ) 20 lg a
( )
1 / aTa 1 / Ta 1 / Tb
a / Tb
表6-1 常见的无源 校正网络
• 有源校正装臵
用运算放大器来构成的校正装臵,由于装臵工作时,除了连接输入
和输出端外,换需外接电源(功率源),称为有源装臵。
同样的校正装臵,可以用无源网络也可用有源网络来实现,从功能
1/ T 1 / aT 零极点分布
最大超前角计算
(a 1)T ( ) tan (aT ) tan (T ) tan 1 aT 2 2 极值点 m 1 / aT ,即极值点在1 / aT 和 1 / T 的几何中心。
1 1 1
最大超前角
m tan 1
0 40
低频段1/s -20db/dec
位臵确定1: 与ω=1的交 点位臵 位臵确定2: 延长线与ω 轴的交点位 臵 100 ω=1处,增 加一贯性环 节,斜率增 加-20
20 lg K 20
1
K 1/ 10
4 .4
( )0.1
90o 180o
10
36.9o 12.8o
④比较期望系统与实际系统的差,确定校正量 在期望的截止频率 "c 4.4rad / s 处,幅值为-6db,相角为-167.2o 20 lg Gc ( j "c ) 6db Gc ( j "c ) 32.2o "c 4.4rad / s 时, 校正量: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2 闭环特征方程 Js K ps K p 0 K p Kp Kp 2 s 0 n 即 s J J J
即系统为ζ=0(等幅振荡)的二阶系统,不稳定(临界稳定)。
1 2
Kp J
可见,由于PD控制的引入,系统的阻尼比ζ↑ →相对稳定性↑ 同时,ζ的调整可通过 K p和 的调整实现。 注意:单纯的D控制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宜与被控对象串联单独使用。 通常是构成PD或PID用于实际系统。
作用:串入
积分环节
提高系统“型别”——改善稳态精度 降低稳定性
一阶微分环节 ——可提高稳定性 在工程实践中,常用PI控制器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例6-3 系统如图,试分析PI控制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解:1)不加PI:
G s K0 s(Ts 1)
R(s) E(s) _
1 K p1 Ts i
6-1 引言
6-1-1 系统设计中的校正问题 1 系统设计 被控参数选择 控制参数选择 测量装置选择 执行机构确定 控制装置选择 控制系统结构确定 2 校正问题 ——校正方式及控制装置 即系统结构的调整及控制规律的选择 3 校正的依据 系统不可变部分特性及参数 系统的性能指标
2
N(s) 控制器 M(s)
最大超前角频率 m
最大超前角 m arcsin
Lc m 10lga
a 1 a 1
m
00
1 aT
1 T
ω
1 1 (4)校正原理:对 aT ~ T
ωm
ω
ωm处于
间的输入有明显的超前作用(微分作用)
1 1 ~ aT T 的几何中心
显然: a m 但这种增大不是线性的 Lc 0 c 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串联校正时, c 0 对提高 有利 在选取参数时,应使:m ' 'c
即系统为ζ=0(等幅振荡)的二阶系统,不稳定(临界稳定)。
1 2
Kp J
可见,由于PD控制的引入,系统的阻尼比ζ↑ →相对稳定性↑ 同时,ζ的调整可通过 K p和 的调整实现。 注意:单纯的D控制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宜与被控对象串联单独使用。 通常是构成PD或PID用于实际系统。
作用:串入
积分环节
提高系统“型别”——改善稳态精度 降低稳定性
一阶微分环节 ——可提高稳定性 在工程实践中,常用PI控制器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例6-3 系统如图,试分析PI控制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解:1)不加PI:
G s K0 s(Ts 1)
R(s) E(s) _
1 K p1 Ts i
6-1 引言
6-1-1 系统设计中的校正问题 1 系统设计 被控参数选择 控制参数选择 测量装置选择 执行机构确定 控制装置选择 控制系统结构确定 2 校正问题 ——校正方式及控制装置 即系统结构的调整及控制规律的选择 3 校正的依据 系统不可变部分特性及参数 系统的性能指标
2
N(s) 控制器 M(s)
最大超前角频率 m
最大超前角 m arcsin
Lc m 10lga
a 1 a 1
m
00
1 aT
1 T
ω
1 1 (4)校正原理:对 aT ~ T
ωm
ω
ωm处于
间的输入有明显的超前作用(微分作用)
1 1 ~ aT T 的几何中心
显然: a m 但这种增大不是线性的 Lc 0 c 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串联校正时, c 0 对提高 有利 在选取参数时,应使:m '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 值
1 sin m 1 sin 37 4 1 sin m 1 sin 37
超前补偿装置在 m 处的幅值为:
10lg 10lg 4 6dB
20 20 lg 6 "2 0.5c
m
"
c
9rad / s
"
c
1 T a
9
对应的伯德图中粉红线所示。由该图可见,校正后系统 19 K dB 的相角裕度为幅值裕度为 g 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串联超前补偿有如下特点:
这种补偿主要对未补偿系统中频段进行补偿,使补偿后 中频段幅值的斜率为-20dB/dec,且有足够大的相位裕量。
超前补偿会使系统瞬态响应的速度变快。由例6-1知,补 偿后系统的截止频率由未补偿前的6.3增大到9。这表明补 偿后,系统的频带变宽,瞬态响应速度变快;但系统抗高 频噪声的能力变差。对此,在校正装置设计时必须注意。 超前补偿一般虽能较有效地改善动态性能,但如果未补 偿系统的相频特性在截止频率附近急剧下降时,若用单级 超前补偿网络去校正,收效不大。因为补偿后系统的截至 频率向高频段移动。在新的截止频率处,由于未补偿系统 的相角滞后量过大,因而用单级的超前补偿网络难于获得 较大的相位裕量。
3
根据所确定的最大超前角
1 sin m 按 1 sin m
m
算出
的值。
确定最大超前角处的频率 m 由未补偿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求得其幅值为
10lg 处的频率,该频率就是校正后的截止频
率
" c
。
即,取
m
" c
4
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参数T
T 1
C(s)
20 (1 0 0.456 227s 10 (1 S)) sS (1 .5 )( 1 0 0..114 0542 ( S0 1s )( 1 Ss ))
) 1800 (c 1800 900 arctan4.4 arctan0.456 4.4 arctan0.114 4.4 49.70 450
1
一、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没有一成不变 的格式,往往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得到满意的方案, 其解不是唯一的。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补偿的一般步骤: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确定开环增益K后,画出未补偿系统的伯德图, 计算未补偿系统的相角裕度 由给定的相位裕量值
1 sin m a 1 sin m
求未补偿系统幅值为-10lga处的频率 m c
T 1
"
m
N
满足要求? Y
结束
6
100K G ( s ) 例6-1.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0.04S 1)
试设计一超前补偿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Kv 1001 s ,相位裕度 45 ,幅值裕度 K g 不小于10dB。
8
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补偿网络的相位超前角
m 450 26.50 6.50 250
1 sin m 1 sin 25 2.46 计算 值 1 sin m 1 sin 25
超前补偿装置在 m 处的幅值为: L(m ) 10lg 10lg2.46 3.9dB 计算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L( )
20lg
100
| 25 12dB
100
40
c
200
400
1000
rad s
-40
LLc ( )
-40
-60
100 1 ' ' c 0.04c
50rad s c
) 1800 900 arctan0.04 50 1800 ( c 900 63.40 26.50
K v lim S
s 0
2K 2 K 20 S (0.5S 1)
K 10
12
当K=10时,未补偿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G( j ) 20 20 e90arctg 0.5 j j (0.5 j 1) (0.5 ) 2 1
2时,
' c
0
16
L( ) dB60ຫໍສະໝຸດ 40-2020
Lc ()
0 -20
C
0.1 0.4 1 2
lg
1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c
4
rad s
-40
L( )
-40
L( )
-60
()0
0 -90
m
lg
rad s
-180
17
根据相角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校正网络的相角超前角
串联超前校正
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所加
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即要求校
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
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中频段的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 的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 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小噪声的影响。
T 0.054
14
计算超前补偿网络的转折频率 1 Ts 1 0.227 s Gc ( s ) 1 Ts 1 0.054 s
1 1 4.4 0.227
2
补偿后系统的框图如下图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20(1 0.227s) Gc ( s)Go ( s) s(1 0.5s)(1 0.054s)
2rad / s
20 1 ' ' c 0.5c
20 L( ) 20 lg 20 dB 2
40 6.32rad/s
' c
13
' 180-90-arctg0.5c' 18
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补偿网络的相位超前角
m ' 50 18 5 37
解:根据对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系统的 开环增益K。
K v lim S
s 0
100K 100K 100 S (0.04S 1)
K 1
G ( j )
100 j (0.04 j 1)
7
L( )dB
60
-20
40 20 12 0 -20
0.1 0.4 1 2 4 10 20
20 lg
"
100 3.9dB 0.04
" 62 rad s
c
1 m c 62 rad s T a T 2.46
1
T 0.01S
9
计算超前补偿网络的转折频率
1 TS Gc ( s ) 1 TS
L( )dB
60
1 0.025S Gc ( s ) 1 0.01S
计算超前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
Gc ( s ) 1 0.456 S 1 0.114 S
1 Ts Gc ( s ) 1 Ts
校正后系统的框图如下图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c ( s)G( s)
校正后 系统框图
R(s)
10(1 0.456S ) S ( S 1)(1 0.114S )
'
m
2
计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相位超前量
m
设计要求
'
校正前
补偿角
是用于补偿因超前补偿装置的引入,使系统截止频 率增大而引起的相角滞后量。
值通常是这样估计的:如果未补偿系统的开环
对数幅频特性在截止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dec, 一般取
5 ~ 10
如果为-60dB/dec则取 15 ~ 20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 3 rad s , 180 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为 c *也可辅助计算:
0
10
) 180 90 arctan3.16 17.9 180 (c
0 0
2 0
3.16 rad s 1, c
20
0.1, ′ 4.4, ′′ ≥ 45 , h′′ ≥ 10dB 使r(t)=t 时ess ≤ c′ ≥
解:根据速度信号下稳态误差要求,确定系统的 开环增益Kv=K=10。
o
10 10 G( j ) e90arctan j j ( j 1) 2 1
180 0 ( c ) 180 0 90 0 arctan0.04 62 arctan0.025 62 arcta
90 0 68 0 57 0 32 0 47
0
n0.01 62
对应的伯德图中蓝色线所示。由该图可见,补偿后系统的相位裕 0 45 50 幅值裕度为 Kg dB 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度为 48
m
1 Ts Gc ( s ) 1 Ts
画出补偿后系统的伯德图,验证。 计算相位裕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需增大
值,从第步开始重新进行计算。
5
确定开环增益K
' 画出未补偿系统的伯德图,并求
稳态误差的要求
m
给定的
' 补偿
校正前
11
练习: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4K 2K S ( S 2) S (0.5S 1)
试设计一超前补偿装置,使补偿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1 sin m 1 sin 37 4 1 sin m 1 sin 37
超前补偿装置在 m 处的幅值为:
10lg 10lg 4 6dB
20 20 lg 6 "2 0.5c
m
"
c
9rad / s
"
c
1 T a
9
对应的伯德图中粉红线所示。由该图可见,校正后系统 19 K dB 的相角裕度为幅值裕度为 g 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串联超前补偿有如下特点:
这种补偿主要对未补偿系统中频段进行补偿,使补偿后 中频段幅值的斜率为-20dB/dec,且有足够大的相位裕量。
超前补偿会使系统瞬态响应的速度变快。由例6-1知,补 偿后系统的截止频率由未补偿前的6.3增大到9。这表明补 偿后,系统的频带变宽,瞬态响应速度变快;但系统抗高 频噪声的能力变差。对此,在校正装置设计时必须注意。 超前补偿一般虽能较有效地改善动态性能,但如果未补 偿系统的相频特性在截止频率附近急剧下降时,若用单级 超前补偿网络去校正,收效不大。因为补偿后系统的截至 频率向高频段移动。在新的截止频率处,由于未补偿系统 的相角滞后量过大,因而用单级的超前补偿网络难于获得 较大的相位裕量。
3
根据所确定的最大超前角
1 sin m 按 1 sin m
m
算出
的值。
确定最大超前角处的频率 m 由未补偿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求得其幅值为
10lg 处的频率,该频率就是校正后的截止频
率
" c
。
即,取
m
" c
4
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参数T
T 1
C(s)
20 (1 0 0.456 227s 10 (1 S)) sS (1 .5 )( 1 0 0..114 0542 ( S0 1s )( 1 Ss ))
) 1800 (c 1800 900 arctan4.4 arctan0.456 4.4 arctan0.114 4.4 49.70 450
1
一、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没有一成不变 的格式,往往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得到满意的方案, 其解不是唯一的。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补偿的一般步骤: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确定开环增益K后,画出未补偿系统的伯德图, 计算未补偿系统的相角裕度 由给定的相位裕量值
1 sin m a 1 sin m
求未补偿系统幅值为-10lga处的频率 m c
T 1
"
m
N
满足要求? Y
结束
6
100K G ( s ) 例6-1.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0.04S 1)
试设计一超前补偿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Kv 1001 s ,相位裕度 45 ,幅值裕度 K g 不小于10dB。
8
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补偿网络的相位超前角
m 450 26.50 6.50 250
1 sin m 1 sin 25 2.46 计算 值 1 sin m 1 sin 25
超前补偿装置在 m 处的幅值为: L(m ) 10lg 10lg2.46 3.9dB 计算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L( )
20lg
100
| 25 12dB
100
40
c
200
400
1000
rad s
-40
LLc ( )
-40
-60
100 1 ' ' c 0.04c
50rad s c
) 1800 900 arctan0.04 50 1800 ( c 900 63.40 26.50
K v lim S
s 0
2K 2 K 20 S (0.5S 1)
K 10
12
当K=10时,未补偿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G( j ) 20 20 e90arctg 0.5 j j (0.5 j 1) (0.5 ) 2 1
2时,
' c
0
16
L( ) dB60ຫໍສະໝຸດ 40-2020
Lc ()
0 -20
C
0.1 0.4 1 2
lg
1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c
4
rad s
-40
L( )
-40
L( )
-60
()0
0 -90
m
lg
rad s
-180
17
根据相角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校正网络的相角超前角
串联超前校正
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所加
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即要求校
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
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中频段的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 的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 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小噪声的影响。
T 0.054
14
计算超前补偿网络的转折频率 1 Ts 1 0.227 s Gc ( s ) 1 Ts 1 0.054 s
1 1 4.4 0.227
2
补偿后系统的框图如下图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20(1 0.227s) Gc ( s)Go ( s) s(1 0.5s)(1 0.054s)
2rad / s
20 1 ' ' c 0.5c
20 L( ) 20 lg 20 dB 2
40 6.32rad/s
' c
13
' 180-90-arctg0.5c' 18
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补偿网络的相位超前角
m ' 50 18 5 37
解:根据对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系统的 开环增益K。
K v lim S
s 0
100K 100K 100 S (0.04S 1)
K 1
G ( j )
100 j (0.04 j 1)
7
L( )dB
60
-20
40 20 12 0 -20
0.1 0.4 1 2 4 10 20
20 lg
"
100 3.9dB 0.04
" 62 rad s
c
1 m c 62 rad s T a T 2.46
1
T 0.01S
9
计算超前补偿网络的转折频率
1 TS Gc ( s ) 1 TS
L( )dB
60
1 0.025S Gc ( s ) 1 0.01S
计算超前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
Gc ( s ) 1 0.456 S 1 0.114 S
1 Ts Gc ( s ) 1 Ts
校正后系统的框图如下图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c ( s)G( s)
校正后 系统框图
R(s)
10(1 0.456S ) S ( S 1)(1 0.114S )
'
m
2
计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相位超前量
m
设计要求
'
校正前
补偿角
是用于补偿因超前补偿装置的引入,使系统截止频 率增大而引起的相角滞后量。
值通常是这样估计的:如果未补偿系统的开环
对数幅频特性在截止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dec, 一般取
5 ~ 10
如果为-60dB/dec则取 15 ~ 20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 3 rad s , 180 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为 c *也可辅助计算:
0
10
) 180 90 arctan3.16 17.9 180 (c
0 0
2 0
3.16 rad s 1, c
20
0.1, ′ 4.4, ′′ ≥ 45 , h′′ ≥ 10dB 使r(t)=t 时ess ≤ c′ ≥
解:根据速度信号下稳态误差要求,确定系统的 开环增益Kv=K=10。
o
10 10 G( j ) e90arctan j j ( j 1) 2 1
180 0 ( c ) 180 0 90 0 arctan0.04 62 arctan0.025 62 arcta
90 0 68 0 57 0 32 0 47
0
n0.01 62
对应的伯德图中蓝色线所示。由该图可见,补偿后系统的相位裕 0 45 50 幅值裕度为 Kg dB 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度为 48
m
1 Ts Gc ( s ) 1 Ts
画出补偿后系统的伯德图,验证。 计算相位裕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需增大
值,从第步开始重新进行计算。
5
确定开环增益K
' 画出未补偿系统的伯德图,并求
稳态误差的要求
m
给定的
' 补偿
校正前
11
练习: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4K 2K S ( S 2) S (0.5S 1)
试设计一超前补偿装置,使补偿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