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肌理-教学设计
《第10课 感觉肌理》(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 苏少版
![《第10课 感觉肌理》(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 苏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3b1e4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9.png)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肌理的概念和分类方式。
2.掌握感觉肌理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肌理感知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肌理的概念和分类将幼儿园时期接触的贴布画、纸片剪贴、手工创意等进行回顾,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
通过看图练习,让学生感知肌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包括实物肌理和视觉肌理。
2. 感受肌理找到班级里的各种材料,如水杯、课桌、椅子等,引导学生观察、摸索,尝试感知物体表面的肌理。
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更多带有肌理的实物,如树皮、果皮、石头等。
3. 制作肌理绘画根据刚才的感知经验和所学知识,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实物肌理或视觉肌理,尝试将其表现在画纸上。
可以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如粉笔、水彩、墨水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灵感进行创作。
4. 艺术评论展示让学生交换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艺术评论。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肌理的表达效果、细节处理、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和分类方式。
•掌握感觉肌理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肌理感知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 自我评估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估,从自己的创意、技法、表现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师评估老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估时,既要考虑作品的美学价值,也要注重学生参与和付出的情况。
在评价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计划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第1课时回顾肌理的概念和分类方式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第2课时感受肌理导览、自我感知第3课时制作肌理绘画自主创作第4课时艺术评论展示小组讨论第5课时自我评估、教师评估自主评估、教师点评六、教学资源•资源1:肌理图集•资源2:肌理绘画视频教程•资源3:肌理制作工具(如粉笔、水彩等)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肌理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创造的本质。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52266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f.png)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 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肌理的特点,并能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介绍肌理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2. 肌理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肌理,如树叶、石头、衣物等。
3. 肌理的体验:让学生触摸不同的材料,感受肌理的特点。
4. 肌理的创作: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并能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肌理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理想的肌理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实物展示。
学具:沙子、面粉、纸张、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肌理特点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肌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3. 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肌理,并让他们触摸不同的材料,感受肌理的特点。
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概念、观察与体验、创作实践、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让学生收集一些具有明显肌理特点的物品,如石头、树叶、衣物等,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肌理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体验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了肌理的概念,学会了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并能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肌理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理想的肌理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美术的世界中自由探索和表达。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7c92b8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3.png)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感觉肌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受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肌理的图片,以及制作肌理的步骤说明。
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肌理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肌理的认识和创作能力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效果,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效果,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肌理的图片、实物,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准备制作肌理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画笔、颜料等。
3.布置教室,使学生有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感受肌理的美。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肌理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触摸和感受不同的肌理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肌理的效果。
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肌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和方式,创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作品。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2篇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bc94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d.png)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与表现方式。
2. 具备观察、分析和表达肌理的才能。
3. 通过创作作品,表达自己对肌理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1. 肌理的定义及分类。
2. 观察和分析肌理的方法。
3. 利用不同媒材表达肌理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图片、艺术作品或实物,展示不同的肌理表现。
2. 不同的绘画媒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 展示不同的肌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绘他们的感受。
- 引导学生考虑,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观众的感受和作品的表达?Step 2:讲解〔10分钟〕- 介绍肌理的定义,即外表纹理或质地的外观和感觉。
- 讲解常见的肌理分类,如光滑、粗糙、细腻、凹凸等。
Step 3:观察与分析〔20分钟〕- 展示不同的肌理图片、艺术作品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肌理表现。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肌理的细节特征,如线条、形状、颜色和明暗等。
- 让学生尝试用形容词来描绘不同肌理的感觉和效果。
Step 4:理论〔30分钟〕- 给予学生一些理论任务,如使用各种绘画媒材和工具来表达不同的肌理。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和实验,例如使用刷子、刮板、海绵等来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 引导学生考虑如何利用色彩和明暗来增强肌理的表现力。
Step 5:分享与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讨论不同肌理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 总结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和表达肌理。
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的肌理,如树皮、石头、布料等。
- 可以组织学生进展实地考察,到美术馆或艺术展览中观察和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肌理。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理论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和分析肌理的才能。
- 学生的作品是否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肌理,以及是否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现。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精选2篇(二)教学目的:1. 学生可以掌握剪花边的根本技巧;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展剪花边的设计;3. 学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剪花边来装饰手工作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1)](https://img.taocdn.com/s3/m/de0fae7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8.png)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肌理,了解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感觉肌理2. 教材来源:《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肌理,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表现肌理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画纸、画笔、各种材料(如纸张、布料、石头等)。
学具:学生自带材料(如废旧物品、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不同肌理效果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3. 课堂示范:教师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现场示范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讲解示范过程中的技法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讲解,结合自带材料,动手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肌理效果,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肌理的定义、特点2. 肌理的表现形式3. 创作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5课 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
![第5课 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1b759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8.png)
教案标题:第5课感觉肌理(教案)教案科目:美术年级:四年级学期:上册学年:2023-2024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和分类,理解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觉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肌理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肌理的定义和分类2. 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3. 肌理的创作技法和材料运用教学难点:1. 对肌理的观察和感觉2. 肌理作品的创作实践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素材、示范作品、评价表等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剪刀、胶水、废旧材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肌理,让我们一起探索肌理的奥秘吧!”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肌理的定义和分类,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对肌理有直观的认识。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观察图片素材,了解肌理的特点和分类。
三、观察与感受(10分钟)1. 教师出示几幅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中的肌理吗?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四、技法与材料(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肌理的创作技法和材料运用,如拓印、刮擦、拼贴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技法和材料的特点,学习如何创作肌理作品。
五、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和材料,创作一幅肌理作品。
2. 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关注作品中的肌理效果。
感觉肌理教案
![感觉肌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50e9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7.png)
感觉肌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感觉肌理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感觉肌理的定义和特征。
2. 探索不同感觉肌理的种类和其对应的触觉体验。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资源:1. 不同材料的样本(如棉花、沙子、木块、纸张等)。
2. 触觉体验活动工作表。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感觉肌理的理解和经验。
2. 提出问题:“你们能描述一下棉花和沙子的感觉吗?它们有什么不同?”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感觉肌理,并激发他们对感觉肌理的兴趣。
探索不同感觉肌理:4. 准备不同材料的样本,并将它们放置在学生面前。
5. 指导学生触摸每个样本,并让他们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每个感觉肌理。
6. 鼓励学生尝试用手指、手背等不同部位触摸样本,以便更全面地感受不同的感觉肌理。
7. 学生填写触觉体验活动工作表,记录每个样本的感觉肌理和触摸体验。
讨论和总结:8. 与学生一起回顾触觉体验活动工作表,让他们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描述。
9.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感觉肌理的特点和对应的触觉体验。
10. 指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感觉肌理的定义和特征。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感觉肌理,如衣物、食物、玩具等。
12. 学生练习册中的练习题,巩固对感觉肌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13.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描述能力。
14. 检查学生在学生练习册中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感觉肌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在初中阶段,可以进一步探索感觉肌理与物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和观察。
- 在高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感觉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如绘画、雕塑等。
教学提示:- 确保提供足够的材料样本,以便学生能够全面地触摸和感受不同的感觉肌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观察,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深度,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 |苏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3218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3.png)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 | 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肌理是触觉上的感受2.通过实物、图片等途径认知材料的肌理3.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肌理,提高观察能力4.在画面中表现某些物品的肌理5.探索常用工具表现肌理的方法6.体验肌理表现带来的情感效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认知触感肌理,开发观察能力2.探索常用工具表现肌理3.在画面中表现某些物品的肌理2.教学难点1.呈现不同的肌理表现方式,寻找学生感觉到肌理的技巧2.营造学生兴趣,激发创意,丰富作品的感观层次三、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1.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肌理活动1:肌理自我寻找活动2:肌理图片角逐第二课时:探究用工具表现肌理活动1:吸管造肌理活动2:糖纸造肌理第三课时:画面中表现某些物品的肌理活动1:小猪佩奇的身上有什么肌理?活动2:保鲜膜的纹路,你能画出来吗?第四课时:体验肌理表现带来的情感效果活动1:画出袜子质感,让人兴奋还是沮丧?活动2:画出发绳质感,让人安心还是焦虑?2.时间分配第一课时:50分钟第二课时:50分钟第三课时:50分钟第四课时:50分钟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2.教师引导,学生主体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4.集体讨论交流5.展示作品,评价分享2.教学手段1.项目式教学2.情景教学3.游戏教学4.板书+PPT教学5.多媒体展示五、教学评估方法1.观察记录法2.问卷调查法3.作品评价法4.实验测试法六、教学材料1.各种肌理实物、照片、图片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吸管、糖纸、铅笔、彩色画笔、颜料、画纸等。
3.作品展示、评价、分享所需PPT、意见表和图片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实践创作。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表现得非常活跃,集体讨论时也能积极思考并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教师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评价和实验测试等方法,全面地评估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并向学生们反馈及时和及其充分的评价。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f794d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2.png)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及在生活中运用。
2. 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范画、各种肌理的实物。
2. 学具:水粉颜料、拓印材料、剪刀、胶水、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各种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肌理的特点。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示范:示范如何制作肌理,包括拓印、揉搓、喷洒等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肌理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种类、制作方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肌理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制作肌理,培养了他们对肌理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肌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肌理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更多有趣的肌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2. 新授在新授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肌理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肌理会出现在这些物体上?它们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62df4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c.png)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5课感觉肌理 | 辽海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肌理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提高学生对美术材料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肌理的概念、肌理的分类以及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的肌理材料,让学生了解肌理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学会运用肌理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肌理的概念和分类,学会运用肌理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肌理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肌理材料样本、美术创作工具。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肌理丰富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肌理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肌理的概念、分类以及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PPT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肌理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肌理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可以运用绘画、剪贴等手法,结合肌理材料,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肌理运用的恰当性、作品的整体美感以及创意性。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肌理进行美术创作。
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6. 作品展示与评价7.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结合本节课所学,运用肌理进行一幅美术创作。
2. 拍摄生活中遇到的肌理,并尝试分析其视觉和触觉效果。
3. 收集不同类型的肌理材料,制作一本肌理样本册。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肌理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材料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创意的作品。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47b77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8.png)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感觉肌理|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
3. 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2. 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3. 肌理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肌理的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肌理,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示范法:演示肌理的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肌理作品。
4. 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肌理,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0分钟)讲解肌理的概念,介绍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如粗糙、光滑、凹凸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基本知识。
3. 示范创作(10分钟)演示肌理的创作方法,如利用拓印、刮擦、粘贴等技巧,展示如何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4. 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肌理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以及肌理的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肌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六、作业布置:1.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肌理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7029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5.png)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有趣的肌理》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特点;
2.学习运用拓印、描绘等方法表现物体的肌理;
3.探索和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肌理作品,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肌理的基本概念。肌理是美术作品中表现物体表面质感的一种视觉元素,它可以让我们通过视觉感受到物体的触感。它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幅具体的画作。这幅画作通过肌理的运用,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肌理是如何在实际创作中发挥作用的。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肌理概念的解释可能还不够通俗易懂,有些学生仍然对此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直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其次,在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个别辅导不够充分。为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个别辅导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肌理表现技巧。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感觉肌理》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积极投入到肌理创作的过程中。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兴奋的表情,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课堂上,我尝试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肌理的存在,这样做的效果不错,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环节,通过案例分析,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合作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肌理表现技巧。
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34cdf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c.png)
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肌理•掌握肌理的分类方法•懂得如何使用肌理来表现画面教学重点•肌理的分类方法•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教学难点•肤色、毛发、衣服等物品的肌理表现•如何运用不同的肌理表现不同的材质效果授课内容课前准备了解什么是肌理,在生活、艺术中的应用,包括肌理的分类,如鱼鳞形、网状、波浪形、栅形等。
第一节课:肌理是什么?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使学生了解肌理是指造物体表面的明暗纹理。
它是一件实体表面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是由物体表面小的、重复性的因素所产生的纹理感。
第二节课:肌理的分类方法1.形状、结构分类法–鱼鳞形:呈鳞片状–网状:呈网眼状–波浪形:呈波浪状–栅形:呈格子状2.作用、功能分类法–象征性肌理: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龙鳞,虎文等–功能型肌理:具有一定的物理功能,如鱼鳞型屋面,擬石壁等–重点性肌理:强调物品的表面特征或其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课: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学习各种肌理。
学习如何使用肌理来表现画面,包括:1.肤色肌理:通过在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肌理,让肉体显得柔软或者硬朗。
2.毛发肌理:通过肌理中纹理的相对方向和形状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种类毛发的细致程度。
3.衣服肌理: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布料的肌理,通过各种线条和阴影来表现不同布料的质感。
第四节课:肌理表现不同材质介绍如何运用不同的肌理表现不同的材质效果,包括:1.金属材质:采用垂直或斜线条性的肌理,增强金属质感(如铁皮、铝板)。
2.织物材质:采用交叉线条或轮廓线条,表现不同布面材料的纹理(如麻、棉、毛等)。
3.瓷器材质:采用清晰、规则的花纹,表现瓷器表面珠光宝气的质感。
总结通过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学生们学习了肌理的知识,其分类方法以及在画面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不同的肌理来表现图像中的不同材质效果,为他们以后的美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a7a9d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e.png)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第一篇: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感觉肌理(二)教学目的: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 a、触摸实物(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 c、出示课题3、讲授新课: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
(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
)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
(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
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 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
)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
(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2b528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e.png)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感受、观察、探究肌理,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如木材的纹理、金属的光泽等。
2. 肌理的制作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如海绵、刷子、沙子等,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3. 肌理的应用:肌理可以用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如绘画、雕塑等,也可以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如墙面、家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示范视频、肌理制作工具和材料。
2. 学具:图画纸、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画布、画笔、海绵、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肌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播放示范视频,展示如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2. 家庭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用图画纸和彩笔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肌理的基本知识,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通过PPT展示、示范视频、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在实践操作环节,是否有个别学生操作不当,需要加强巡回指导。
一年级美术教案 感觉肌理
![一年级美术教案 感觉肌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63b1c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9.png)
一年级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案标题:感觉肌理——探索视觉艺术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肌理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2. 发展学生对不同肌理的感知和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对不同肌理的观察和判断能力;4. 培养学生对肌理表达的创造力。
教学准备:1. 肌理示例图片和物品:如木头、织物、塑料等;2. 艺术材料:颜料、毛笔、画笔、纸张、颜料盘等;3. 视频或图片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肌理相关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肌理的好奇和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肌理吗?你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探索肌理: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肌理样本(如织物、塑料、纸张等),让学生触摸和感受不同的肌理;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每个肌理样本的特征:手感(粗糙、光滑、软绵等)、外观(纹理、图案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肌理样本用途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肌理表达:1. 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强烈肌理感的艺术作品,让他们观察和品味;2.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肌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3.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艺术材料(如颜料、笔、纸等),通过绘画、贴纸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肌理的感知和想象;4.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肌理样本或通过绘制来创造肌理效果。
总结回顾:1. 在展示学生的作品后,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肌理的理解和表达;2.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肌理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多观察、体验和创造肌理,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潜能。
拓展延伸:1. 带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在自然环境或城市中寻找各种肌理,鼓励学生拍摄或绘制所观察到的肌理;2.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设计并绘制一个肌理艺术作品展板。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索肌理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评估学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对肌理的观察和表达准确性;3. 在课堂讨论和学生反馈中评估学生对肌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a99da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f.png)
教案:第10课感觉肌理(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肌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及特点2. 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观察与分析3. 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4. 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并能运用肌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彩纸、彩泥、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并描述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表面的特点叫做什么吗?引出课题——感觉肌理。
二、新课1. 讲解肌理的概念及特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2. 展示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的特点。
3. 讲解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肌理进行创作。
4. 欣赏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中的肌理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堂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肌理特点和创作想法。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彩纸、彩泥等材料进行肌理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作品,引导学生从肌理特点、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板书设计:第10课感觉肌理一、肌理的概念及特点二、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观察与分析三、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四、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下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肌理为主题的作品。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331e2f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c.png)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触摸、绘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来感知。
2. 肌理的分类: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自然肌理如树皮、石头、水面等,人工肌理如布料、纸张、金属等。
3. 肌理的表现方法:可以通过绘画、拓印、拼贴等手法来表现肌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肌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拓印工具、拼贴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肌理的概念、分类和表现方法,让学生对肌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示范如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让学生学会操作技巧。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概念、分类、表现方法、实践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2. 家庭作业:收集身边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感受,画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1)](https://img.taocdn.com/s3/m/7602838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1.png)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 感觉肌理苏少版 (1)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和感受肌理的视觉和触觉特点,培养学生对肌理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通过肌理的制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介绍肌理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2. 肌理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肌理,如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
3. 肌理的制作方法:讲解不同的肌理制作方法,如绘画、剪贴、揉捏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肌理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肌理的审美感知能力。
难点:肌理的制作方法,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独特的肌理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学具:绘画纸、颜料、画笔、剪刀、胶水、揉捏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肌理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讲解肌理的概念、种类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肌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肌理的制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副肌理的概念、种类和制作方法3.肌理的定义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的种类绘画、剪贴、揉捏等肌理制作方法4. 结尾:激发学生对肌理创作的兴趣作业设计1. 制作肌理作品: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幅肌理作品。
2. 观察日记:学生观察身边的肌理,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形成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肌理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创造力,制作出了独特的肌理作品。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肌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ba8e1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e.png)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感觉肌理|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觉,提高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3. 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肌理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和分类2. 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3. 肌理作品创作方法4. 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肌理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肌理的概念、分类和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演示法:演示肌理作品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肌理作品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5分钟)(1)讲解肌理的概念和分类(2)介绍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如纸张、布料、木头、金属等(3)讲解肌理作品创作方法,如拓印、拼贴、雕刻等3. 演示与练习(20分钟)(1)教师演示肌理作品的创作方法(2)学生分组进行肌理作品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与指导4. 作品欣赏与评价(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引导学生从肌理、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2)评选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3)引导学生总结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所学,运用不同材料创作一幅肌理作品。
2.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品,并拍照上传至班级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大自然中就有丰富的肌理,我们一起找一找。
树叶:你们看,树叶有什么样的肌理?有粗的、细的弧线和弯弯的小细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优美、细腻、蓬勃向上的感觉。
树桩:那这节树桩表面的肌理是什么样的?粗糙、坚硬,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厚重、敦实的感觉。
羽毛:这些羽毛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纹理,也形成了不同的肌理,有的是小小的线条,有的是漂亮的色彩,这些羽毛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轻盈、优美、柔软的感觉。
海螺:这是一个大海螺,谁来说说?它身上有高低起伏的点、线,还有漂亮的色彩,使人感觉到很坚硬、冰凉、凹凸不平。
鸟窝和鸟蛋:鸟窝和鸟蛋形成了一种对比,它们有什么样的肌理,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鸟窝很粗糙,鸟蛋很光滑,鸟窝给人厚重的感觉,鸟蛋则显得细腻。
这些丰富的肌理就构成了美妙的大千世界,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肌理。
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自然形成的事物入手,通过欣赏大自然中的肌理,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肌理,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平时要带上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这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 欣赏生活中的设计
我们人类很早就认识了肌理,并运用肌理来装饰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夏朝陶鼎:这是3000多年前夏朝的一个陶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你看这个鼎是做什么用的?最初是煮东西用的锅,后来发展成祭祀祖先的器皿,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这个字也就有了显赫、尊贵的意义,例如我们夸一个人时好说:大名鼎鼎;说话算话时就说:一言九鼎。
这个陶鼎身上装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肌理?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商代簋:这是商代王室贵族在一些重要的场合盛放食物用的容器,是青铜制作,你在它的身上发现了什么肌理?有什么样的感觉?
非洲陶罐:这是一件非洲的陶罐,上面有很丰富有趣的肌理,谁来说一说?
江南园林:江南园林是古代一些贵族的私家花园,里面有亭台楼榭、假山池塘,是很美的地方,你能找到园林中的不同肌理吗?它们组合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鹅卵石地面:这个地面是什么组成的?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
建筑:这两个建筑物有什么不同的肌理?分别能带给你什么感觉?
服装:这是服装大师设计的衣服,你找到了什么肌理?
再欣赏几件生活中的东西:鞋子、沙发、包、相机。
它们都有丰富的肌理。
盲道:这是什么?为什么要铺这种带有点状肌理的瓷砖?看来肌理不仅可以美化装饰生活,它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具有实用功能的肌理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肌理,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从古到今一些物体上的肌理,知道人们能运用了肌理来美化装饰生活,还可以运用肌理的价值和功能为人类服务,这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小朋友们还动脑筋、想办法创作出了漂亮有趣的肌理画,我们看看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磨印添画:这一幅作品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谁来试一试?
磨印剪贴画:这一幅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它的树干为什么选择这种颜色的肌理呢?原来在剪贴的时候也要考虑肌理的颜色和图案。
实物拓印:这一幅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分析一下,到前面演示一下。
树叶拓印:这一幅是树叶拓印的,水粉颜料不要抹太厚,印的时候手要轻轻按压,保证把叶子的纹理印清楚。
揉纸添画:猜猜这种肌理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一张纸是很光滑的,如果我们把它揉皱后,纸的肌理就发生了变化,然后我们再进行染色添画,就会出现特别的效果。
树叶贴画:这一幅是怎么做出来的?看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宝贝,只要你善于发现,就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分析同龄人的创作的肌理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肌理的美,;了解了肌理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这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下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
5. 访问艺术家
艺术家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各种肌理的对比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趣味。
看看这一幅:中国画家冷冰川的《女孩》,艺术家运用了什么材料,作品中有什么样的肌理?如果是你的话,你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创作出新的肌理?
设计意图:通过访问艺术家,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创想,把学生和艺术家放在同一水平上,孩子本来就是艺术家,艺术家能作到的,孩子同样也可以做到。
三、学生创作
分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我们来重新装饰这个《女孩》,让她换换装束,创作出新的肌理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和艺术家来个同画异构,创作出有趣的肌理,让作品焕发新的魅力。
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