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劝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间的内在联系;2.运用多项比喻论证同一论题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目标“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可有个人却提出了一个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人性本恶”,他就是上继孔子论学精华,旁取孟子及道墨名法之长,下启《学记》及《大学》、《中庸》,战国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

并且他认为人要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

因此《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便是《劝学》。

【幻灯片2、3】二、投影展示学生参与1.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字卿,名况,人们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著名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幻灯片5、6】2.解题【幻灯片7】《劝学》中“劝”为“劝勉、鼓励”之意,“劝学”就是劝勉世人努力学习.文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是荀子的代表作。

三、正音正字朗读点拨(1)正音【幻灯片8、9】通假字:輮:róu 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乎:hū通“于”生:xìng通“性”易错读字:中zhòng 砺lì参cān 省xĭng 跂qì臾yú 螯áo 跬kuĭ(2)断句重读【幻灯片10、11】突出强调处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1高一语文教案第二专题劝学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1高一语文教案第二专题劝学

劝学荀子一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二教学设想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2、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 注释和工具书阅读、 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 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 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 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 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 所 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 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 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 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 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 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 《劝学》 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 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 学生读注释。

2、 教师补充: 荀子, 名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 楚国, 韩非、 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提出了“人性本恶” 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 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节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节选)》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目标阐述(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并运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②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 pù,晒干)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9.金就砺则利(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三、文言常用虚词“而”和“焉”的用法归纳1.而: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②蟹六跪而二螯(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③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表承接关系,不译或为“就”)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关系,可不译)⑨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你的)⑩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2.焉:①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彼”在此事上)④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何”在哪里)⑤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⑥未知生,焉知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⑦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一、教学目的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 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四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煣róu(使……弯曲) 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 跬guǐ(半步)镂lòu(雕刻) 螯áo(蟹钳)作者简介: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崐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崐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某某令,后失官居崐家著书,死后葬于某某。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崐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崐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崐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崐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X“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

提倡重法、崐隆礼、尚贤使能。

这些主X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崐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崐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劝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一)

劝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一)

劝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存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把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摸索、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适应。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存”“恒心”“用心”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存,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明白得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躯体力行。

【教具、学具预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因此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那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存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明白得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纳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靠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因此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期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期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猎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确实是学习。

事实上,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确实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差不多上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能够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专门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 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 1课题实用课时 说明劝学计划 2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2、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知识链接】 1.荀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 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的本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 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 “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 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 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阅读文言文,要时常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文中 重要的多义词进行查索。

一要读准字音、句读,读通文章;二要明确常用词义、用法,准确翻译文句。

例如:“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常见义项有停止;从前;已经;完毕;同“矣”等义项,要对应字典上 相应的课内例句翻译掌握。

2.熟读、勤记、多写:对文言现象的学习要读、写、记并用。

(1)通假字:明确其含义及字义的变化,尤其要熟知原文中的字形。

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 的“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

这些通假字在背、默中要尤其注意。

(2)词类活用:明确词义,掌握常见用法。

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意为“游水”,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差异性地加以阐述。

以下是整理的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发展经验与参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讲课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中心论点是田彬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研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方案设计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读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创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词句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播音器教学时数:两课时一、导入: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润物无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单县。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共同组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运载为输送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调节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健康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劝学》背诵与练习《劝学》[背原文——谨防易错字]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说课稿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

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2024年《劝学》说课(苏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劝学》说课(苏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劝学》说课(苏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劝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献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劝学》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和道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2)要求学生标注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观点或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作业与测验: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和相关的辅导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教学视频。

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劝学》中的观点和道理。

2. 利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4年《劝学》说课(苏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劝学》说课(苏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劝学》说课(苏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1.1.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1.2.2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核心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认识《劝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1.3.2 激发学生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2.1.1 对《劝学》的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结构、风格和语言特点。

2.1.2 探讨《劝学》所传达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2 学情分析2.2.1 了解学生的古文基础,确定教学起点和难点。

2.2.2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目标细化2.3.1 具体阐述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名人事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劝学》的当代价值。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意,掌握重要观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对《劝学》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3.3.2 通过案例分析、互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思想内涵。

3.4 实践环节3.4.1 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3.4.2 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表达对《劝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5 总结反馈3.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劝学》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

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

(老师正音)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

)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节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节选)》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个板块“求学之道”。

本文的内容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方面来“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

本文的特点是:论点明确,开篇即提出“学不可以已”;论据充分,选取日常生活现象,通俗易懂;论证形象,善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述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理解文中字词的音义和句子的意义,掌握文章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是:高一的学生,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字词音义等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本文基本字词的音义和句子的意思(2)能解释本文表达的内容和特点(3)能阐述本文的表达形式和效果2、过程与方法(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感受“学不可以已”的观点(2)能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二)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基本字词的音义和句子的意思(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的表达形式和效果(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四、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古今中外谈论学习重要性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两千多年前荀子写的《劝学》,看看是否会有一些具体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二)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每人先独立思考。

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努力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设计指导思想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

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熟悉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

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

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

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

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语文必修1苏教版2.1《劝学》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2.1《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的第一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

在端正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3、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复习初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2专题《劝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2专题《劝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二、力量目标1.学习本文比方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同学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2.把握“绝、假、闻”三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两个文言虚词。

三、德育目标明确生疏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把握全文比方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同学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争辩法相结合。

分解比方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老师示范分析其次段,用图示法教会同学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同学的思维推理力量,提高他们生疏事物、分析事物的力量。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深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生疏的?”等等,训练同学探究思维的力量,提高同学的思维品质。

课时支配2课时要点联系:积累文中文言现象,不断提升文言阅读力量,从而达到高考大纲中对同学提出的文言文鉴赏阅读的力量。

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荀子其人其作品及其主见2,把握积累第一段和其次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方论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方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学问就是力气。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猎取学问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假、闻”三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两个文言虚词。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要点联系:积累文中文言现象,不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高考大纲中对学生提出的文言文鉴赏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荀子其人其作品及其主张2,掌握积累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二、教学目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四、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五、文本内容研习探究(一)朗诵点拨(1)学生读课文一遍(个体展示)(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字音、节奏、语气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3)齐读课文思考:找出本文论证观点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对全文内容的了解(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1.研习第1段(1)学生齐读第1段(2)师生共同讨论第1段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3)再读课文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设计意图:1。

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能力2.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2.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并质疑其中的字词句(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

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2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的习惯3.学生朗读背诵1、2段。

六、总结好了,这节课就先讲到这。

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本文,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进入课文,请大家下去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同时借助注释预习还没有学到的课文,并且要背诵这篇课文。

下节课,老师会抽背七、家庭作业:1.背诵课文。

2.翻译第1段和第2段中的特殊句式板书设计: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中学习的重要性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不足:登高博见登高而招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假舆马假舟揖学不可以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第3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背诵第3段;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并共同研讨其中的难懂的字词句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3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

”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3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作用四、探究性阅读训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加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

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

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学生明确:“君子”“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

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

昭昭:明显的样子。

惛惛:同“冥冥”。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

“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2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2段末尾。

第3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1句应放在第3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五、文言知识整理(见本文导学案)六、总结:《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七、家庭作业:《伴你学》上面的练习附:板书设计劝学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中学习的重要性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不足:登高博见登高而招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假舆马假舟揖学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坚持不懈骐骥驽马以(正反对照设喻)朽木金石已要专一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