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16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16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

《告别“雅尔塔”》本课是世界现代史部分的重要一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乃至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学好本课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2.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时间、实质、影响。

3.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对某些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加深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样也是艰难、曲折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的局势,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极格局虽然已经结束,但世界和平仍然面临着严重威胁。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种种原因以及给当今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方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

这个超级大国的轰然解体,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深的思考。

然后,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告别“雅尔塔”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19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学简案 北师大版

2019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学简案 北师大版
课后检测:《学考精炼》题目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检测效果
1、学生齐读具体学习目标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为新授课做铺垫明确 目标


导学
1.复习导入:发表电视讲话的人是谁?讲话的主题是什么?
1、阅读课本,完成学习容,并思考问题
1、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复习回顾过去两次工业革命,利于比较学习
1、自主学习:为什么改革?2.如何改革?效果如何?
2、合作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3、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和课后搜集的材料,说一说苏联解体的进程
4、启导精思:苏联解体的原因
1、思考设置的问题。
2、个别提问、展示结果。
1、让学生学会分析 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归纳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中 突破难点


课堂检测:历年中考题
《学考精炼》相对应题目
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点分析问题,正确答题。
《第16课告别“雅尔塔”》
课题
告别“雅尔塔”


重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难点
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总结历史教训
方法
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讨论法、展示 交流
手段
多媒体
检测
必题
《学考精 炼》课堂训练
选题
随堂测试
教学设计
课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题及学习内容。
2、展示学习目标和考情分析。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16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16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
3. 学生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 在课堂上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 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 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找老师交流,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和对教学的建议。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历史教材、课外阅读材料、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课程平台:无需使用特定的课程平台,但需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3. 信息化资源: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强调美苏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美苏冷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书籍:《冷战史》、《美苏冷战内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等。
(2)论文和研究报告:关于美苏冷战期间重要事件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如《雅尔塔体系的历史影响》、《冷战对欧洲格局的影响》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他们可以通过了解美苏冷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同时,通过学习冷战对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分析美苏冷战的过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学生能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此外,通过了解冷战对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基础要求: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东剧变。

提升要求:苏东剧变的原因。

Array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社会经济战略,结果,市场出现的状况;在政治领域提出思想,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主张“多党”政治,领导地位被弱化。

2.1991年,事件后,苏联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的签署正式宣告“独联体”成立,解体,体系宣告结束。

【合作探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四、课堂小结五、目标检测题:【基本要求题】1.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走近古稀之际,终于宣告了它的解体,此时,执政的苏共党中央书记是()A.戈尔巴乔夫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2.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与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突出表现在什么变化?()A.社会制度B.国家名称化C.文化观念D.民族构成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B.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D.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升要求题】5.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MH370航班失联至今。

其间,先后至少有26个国家投入了数十艘舰船、飞机和卫星参与搜寻行动,整个范围从北半球的泰国湾、南海、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到南半球的南印度洋。

如今面对重大事件,多国合作已成为主要趋势。

(1)举例说明发生在二战时期与和平时期的国际合作分别有哪些?(2)在国家合作中也时刻存在着“较量”,请问开启两极格局“较量”的是哪两个国家?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国家间较量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3)如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4)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六、教学反馈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中华书局版课程标准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北师大历史九下学案:第16课告别雅尔塔

北师大历史九下学案:第16课告别雅尔塔

◆课 堂 学 案————————————————————九 年 级 历 史 下 册——第 四 单 元◆第1课 十月革命 、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一、学习目标:1、了解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政党、胜利标志和建立政权。

2、记住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性质和意义3、知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时间、标志和影响。

了解加速苏联解体的事件。

4、了解三次世界格局。

二、师生互动:1、时间:2、地点:3、政党:(一)十月革命 4、领导人:5、胜利标志:攻占6、建立的政权: 会7、性质: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革命。

8、意义:1、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改革失败2、加速解体的事件: (二)苏联解体3、时间、标志: 年(11个原加盟共和国)签署(然后,11个国家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4、影 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雅尔塔体系或冷战结束)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三)三次世界格局:一 战 后:二 战 后:苏联解体后:(四)补充:1、冷战结束的标志:2、苏联解体的标志: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领导人:4、苏联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阻止苏联解体发动了什么事件?{{第9页三、夯实基础1、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民族解放运动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是()A. 巴黎公社B. 宪章运动C. 十月革命D. 五四运动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A.政治领域B.军事领域C.经济领域D.文化领域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期形成的哪一体系的结束()A.维也纳体系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D.布雷顿森林体系5、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是在什么事件之后()A.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开始改革B.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开始改革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6、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A.立陶宛宣布独立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7、苏联解体时,苏共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8、苏东剧变以后,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发展的方向是()A.单级化B.二级化C.多极化D.三级化9、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请回答: ⑴柏林墙从修建到拆除反映了怎样的国际 格局的变化趋势? ⑵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欧剧变的实质。 ⑶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多极化格局中, 我们该怎样应对?
测评 1.小明曾经于1992年给在他远莫斯科工作的爸 爸写过一封信,那么他当时写在收信人地址一 栏中的国名应该是( ) A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 B 沙皇俄国 C俄罗斯 D 苏维埃俄国 2. 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能快速 的找到想要查找的内容,如输入“一战中诞 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91年12月解体”三个关键词,能找பைடு நூலகம்最贴 切的国家是( ) A 捷克斯洛伐克 B前苏联 C 匈牙利 D罗马尼亚
3.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 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最终苏 联解体,东欧巨变,其实质是( ) A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 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 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4.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其解体 的直接原因是(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 B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 C 西方的“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1985年,戈尔 巴乔夫担任新一代 苏共中央总书记。
经济上:
加速发展战略
苏联食品短缺,人 们排长队购买食品。
政治上:
直接导致 苏联解体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界混乱
“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苏共领导地位及 中央政府的控制 力被弱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有 哪些经验教训?
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课后搜集的材 料,说一说苏联解体的进程。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九年级下册课件
一 导入新课 : 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 幅度地提高。我们国家正在逐步走向 繁荣昌盛,作为中国人,我们由衷地 感到欣慰和自豪。在我国实行改革的 时候,我们的近邻苏联也进行了戈尔 巴乔夫改革。他的改革给苏联乃至世 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现在,让我们 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历史九年级下北师大版第16课《告别“雅尔塔”》学案

历史九年级下北师大版第16课《告别“雅尔塔”》学案
●想一想:历史属于过去,我们必须展望未来,从苏联解体的教训我们思考着,
前进着.这一环节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请留下我们从苏联解体的历史巨变中所
吸取的经验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力图阻止联盟的解体,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发动了_______,
6.________标志着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方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这个超级大国的轰然解体,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深的思考。
②两级格局终结后新的多元化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③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变化实质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体制成为生产力发பைடு நூலகம்的障碍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阅读探究(共5分)
材料一:
屹立的柏林墙倒塌的柏林墙
材料二: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国本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问题时的发言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案 北师大版
结合学案的知识梳理,快速记忆基础知识,然后起立背诵。
5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抢答
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边读书边标划重点,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有什么不同?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外因
4、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3、中国改革成功,俄国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原则,从而造成了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造成了个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加剧,终于使苏联解体。
达标测试
板书
设计
告别雅尔塔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失败
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



想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
10分
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不是社会制度不先进,而是经济长期不良状况激化了民族矛盾以及领导阶层的分歧及改革失败、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实行长期“和平演变”等因素,导致了解体及巨变。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瓦解,在告别雅尔塔体系后,世界正向多极化曲折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努力储备知识,以迎接挑战,振兴国力。
4、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通过比较苏联与独联体的不同之处,提高从历史文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史部分的重要一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乃至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学好本课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课前查找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些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1年,苏联的镰刀儿子红旗悄悄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轰然解体了。

美苏两极格局到此结束。

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刻的思考。

你想知道这一幕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吗?(二)讲授新课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经济政治情况。

20世纪30年代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而日渐暴露出其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勃列日涅夫改革政治方面,采取“稳定政局”的方针,在军事上,他主张以核武器为基本力量,各军种联合发展,一方面常规力量再次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苏联在核力量方面所处的劣势。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2、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并要求在15年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总体上是成功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组讨论和随堂测试,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雅尔塔会议和冷战政策的内容,展示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课后作业也显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讲解雅尔塔会议的基本概念时,我可能讲解得过于繁琐,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简洁明了地讲解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讲解柏林墙的建立原因时,我可能没有讲得足够清晰,导致一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深。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清晰地讲解关键概念和事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后,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雅尔塔会议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6.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能够在课后自主学习,通过撰写短文或报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7.跨文化理解:通过学习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学生将增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8.历史价值观:学生将通过对雅尔塔会议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认识到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①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领导人
②分区占领德国
③建立联合国
2.冷战政策
①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历史九年级下北师大版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

历史九年级下北师大版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
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结合当今的世界形势,认识世界格局的变Biblioteka 对各个国家发展造成的影响。导学重难点
重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难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提问: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7、说说苏联的解体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自主阅读全课内容。
2、看书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经济政治情况,然后介绍。
3、讲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情况。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苏东剧变”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列出苏联解体的进程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6、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
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通过比较苏联与独联体的不同之处,提高从历史文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16告别“雅尔塔”课件北师大版

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16告别“雅尔塔”课件北师大版
关闭
A
答案
12345
3.下图是苏联和它的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图案,其中首先宣布独 立的是( )。 A.俄罗斯联邦 B.立陶宛 C.白俄罗斯 D.乌克兰
关闭
B
答案
12345
4.1991年8月19日,苏联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动了“八一九事 件”。他们发动该事件的目的是( )。 A.阻止联盟解体 B.策划分裂苏联 C.实行多党制 D.建立“独联体”
《 阿拉木图宣言
》,正式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 完全解体。
(2)影响:以 美苏 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 雅尔塔
体系宣告结束。
2.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1年, 东欧 各国的社会制
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问题1
问题2
【问题1】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探究(1)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 政治新思维”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西方国家的干预、压力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 部原因。
”向

“ 多党政治
”过渡
结果
(1)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 (2)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
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
(1)过程: 1991 年,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条约》,导致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动了
“ 八一九事件
”。之后国家大权转移到了叶利钦
及其支持者手中。同年12月,俄罗斯等国签署了
问题2
(2)不同点:①苏联的改革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应急性,有些改革 并不适应国情;而中国的改革是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 进行,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苏联改革使党的 领导地位逐渐弱化,导致无政府主义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而中国的 改革使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③ 面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领导人提出了“新思维”,误 导了人民的思想;而中国在改革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资产阶级 腐朽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抵制。④苏联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最终导致 了国家的解体;而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案 北师大版

第16课告别“雅尔塔”恢复赫鲁晓夫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并部分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外交上奉行霸权主义,推行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如侵犯我国珍宝岛等。

在经济上,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很快。

但是,农业落后问题没能根本解决。

苏联的农业底子薄,自然条件较差;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军事上,他主张以核武器为基本力量,各军种联合发展,一方面常规力量再次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苏联在核力量方面所处的劣势。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沉思、去探讨的地方。

由于改革的失败,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一些高级领导人宣布退党,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苏东巨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苏联解体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由于苏联长期社会动荡,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89年的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发生了重大变化。

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不是社会制度不先进,而是经济长期不良状况激化了民族矛盾以及领导阶层的分歧及改革失败、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实行长期“和平演变”等因素,导致了解体及巨变。

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瓦解,在告别雅尔塔体系后,世界正向多极化曲折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努力储备知识,以迎接挑战,振兴国力。

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教师对本课同学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

教师展示幻灯片,分析。

教师设计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改革的结果教师引导课堂小结学生的分析问题并回答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历史九年级下北师大版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2

历史九年级下北师大版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2
4.苏联解体和独联体的建立
(展示课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请大家观察1991年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分裂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一纸宣言对苏联的终止做出了最后的判决。
(大屏幕展示《阿拉木图宣言》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
学生回答:“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
二、苏联解体
1.政局混乱
教师概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加之政治思想领域的混乱,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也不断增强。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发表主权宣言。苏联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动乱。
2.《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教师总结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三组同学生动的讲解,全面分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大屏幕展示:戈尔巴乔夫、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商品等图片)
问题1:戈尔巴乔夫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成效如何?
(学生回答:戈尔巴乔夫首先在经济方面改革。结果失败,造成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问题2:后来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哪里?结果怎样?表现如何?
(学生回答:后来转到政治领域。结果造成政治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权力分散和民族矛盾尖锐)
问题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回答: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健全民主法治)
过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沉思、去探讨的地方。由于改革的失败,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一些高级领导人宣布退党,反对党派纷纷成立。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四单元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四单元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九下16课《告别雅尔塔》授课年级:初三课程标准:1.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的解体2.了解东欧剧变学习目标:1.回顾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推广,学生们能够说出斯大林模式的利弊2.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讲解,出示图片、解读材料,学生能够说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改革的结果.3.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学生们能够列出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大事4.通过观看图片,老师讲解,学生们说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雅尔塔体系的结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5.通过分析材料,探讨苏联解体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启示。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学生比较兴趣,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帮助学生理解中,要强调苏联的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制度不先进,而是经济的长期不良状况激化了民族矛盾以及领导阶层的分歧,最终改革失败导致了解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以及从苏联解体中总结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苏联的解体2.雅尔塔体系的结束对世界政局的影响教学难点:1.东欧剧变的实质2.当今世界格局的趋势教学方法:1.讲解法,启发式2.使用自制课件教学过程及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中说“天下之事,莫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发展特点的精彩总结,但他何尝不是对当今世界历史的一个精彩预言呢?(出示图片,文字)学生读完后找出两个信息:1.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结束(板书标题)告别雅尔塔(呈现目标)如上学习目标(思维对话,解决问题)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示教学目标:问题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教法:一边出示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图片,一边提问前边学过的知识点;出示勃列日涅夫图片,讲解,最后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到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经济上困境使得新上台的戈尔巴乔夫必须改革了,由此引出问题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影响、改革结果分别是什么?教法:学生看书,找出上述问题答案,之后观看图片,老师简单补充时间:1985年内容:经济上:加速发展战略政治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影响:苏联经济形势更加混乱,国难,政局动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目标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0年来众说纷纭。

显然,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之前,骆驼已经筋疲力尽。

在它运行的70年中,苏联一次次遇到危机,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但埋藏在苏维埃大厦中的导火索,始终未能被及时有效地处理。

及至危机日重、病入膏肓,执政者即使“医术”再高,也无力回天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20年前苏联的这段历史。

推进新课一、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请第一小组同学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经济政治情况。

第一小组学生介绍:20世纪30年代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而日渐暴露出其弊端。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便有改革之举。

20世纪50—60年代的调整标志着改革的开始。

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改革。

他的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教师总结过渡: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

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请第二小组同学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情况。

第二小组学生介绍: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在政治上也提出了“进一步民主化”并“扩大公开性”。

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1986—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

由于经济改革失利,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政治思想向民主社会主义倾斜。

1988年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教师总结过渡:第二小组的同学使我们了解到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改革情况。

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第三小组同学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第三小组学生介绍:随着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益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

罢工浪潮不断,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分裂趋势日益严重,一些加盟共和国开始分裂。

教师总结过渡:第三组同学生动的讲解,全面分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大屏幕展示:戈尔巴乔夫、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商品等图片)问题1:戈尔巴乔夫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成效如何?(学生回答:戈尔巴乔夫首先在经济方面改革。

结果失败,造成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问题2:后来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哪里?结果怎样?表现如何?(学生回答:后来转到政治领域。

结果造成政治混乱。

表现在两个方面:权力分散和民族矛盾尖锐)问题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学生回答: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健全民主法治)过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沉思、去探讨的地方。

由于改革的失败,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一些高级领导人宣布退党,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

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1.政局混乱教师概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加之政治思想领域的混乱,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也不断增强。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发表主权宣言。

苏联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动乱。

2.《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教师概述:为了防止联盟的瓦解和维持最低限度的国家统一,1991年3月8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按照此方案,苏联将由原来的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国家。

3.“八一九事件”同学们阅读教材,在了解“八一九事件”经过的同时,思考你怎样评价“八一九事件”。

教师点拨:“八一九事件”实际上是苏联“传统派”为了挽救国家的完整和统一,为了挽救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一场政变行动。

它的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4.苏联解体和独联体的建立(展示课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请大家观察1991年独立的加盟共和国。

在苏联分裂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一纸宣言对苏联的终止做出了最后的判决。

(大屏幕展示《阿拉木图宣言》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学生回答:“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

5.东欧剧变(展示表格:东欧各国更改的国名)问题: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是社会制度不先进,而是经济状况长期不良激化了民族矛盾以及领导阶层的分歧及改革失败、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实行长期“和平演变”等因素,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本课小结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瓦解。

在告别雅尔塔体系后,世界正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努力储备知识,以迎接挑战,振兴国家。

板书设计第16课告别“雅尔塔”东欧剧变的原因1989—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源自于其经济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80年代末期,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常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

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于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外债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坚持下去,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

还有的国家根本不进行改革。

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1987年起,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

东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使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对外搞“缓和”,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历来受制于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第三,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就多次采用侵略战争等暴力手段,扼杀社会主义的幼芽,但均遭失败。

二次大战后,他们把策略重点逐渐移到“和平演变”上来。

最早提出这一策略的是美国驻苏大使代办乔治·凯南。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第三、四代人的身上。

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加快推行“和平演变”的步伐,向东欧国家发动了“无硝烟的战争”。

他们的策略手段有以下特点:(1)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总结多年经验后认为,意识形态在“和平演变”中起着决定作用。

为此,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2)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3)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4)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这些手段致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