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a39063bb4cf7ec4bfed032.png)
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的产生背景,理解其主要观点;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目的在不 同时期的具体表述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构成和 精神实质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知 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个主 要的教育目的或方针的内容; 能概括提炼出我国教育目的的 特点。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各
实
发展历程,了解新时期我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学校教育制度呈现的新
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特点。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三节 义务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了解义务教育及其在各国的 实施情况,了解我国义务 教育实施情况,明确我国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 第一件事,教育是必要的 • 第二件事,教育本应是快乐的 • 第三件事,学习应终生不止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及内容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特征
1. 什么是教育学? 2.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4. 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5. 教育学原理的地位是什么?
• 王晓平,钟雪威主编.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 能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9。
•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杨兆山,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M].长春:东北
• 1.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d1ca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a.png)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是指教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名词解释对于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指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它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
3.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4.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5.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
6.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
7.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心理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的支持和指导。
8.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为教育实践提供伦理学的指导。
10.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组织的构建和管理,研究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b3501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0.png)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其基本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确立,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面将介绍几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个性原理。
个性原理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智力、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
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性原理。
教育不仅是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更是社会文化传承和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原理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再次,激励原理。
激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愿意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差异原理。
差异原理是指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和发展。
最后,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是指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总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681c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5.png)
教育学原理课件一、引言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科的基础,对于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旨在系统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教育的要素: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要素。
3.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4.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体发展等;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4.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为教育决策提供经济学支持。
5.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的运行规律,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教育提供借鉴。
2.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3.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数据,验证教育理论的有效性。
4.实验研究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教育现象进行人为干预,探讨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
5.理论研究法:通过逻辑推理、概念分析等方法,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
五、教育学的应用1.教育政策制定:基于教育学原理,为政府提供教育政策建议,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
2.课程与教材开发:根据教育学原理,设计和编写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与教材。
3.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教育学原理,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424cf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8.png)
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原理:也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原理等,是一门教授和学习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等的课程。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4.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因为对他研究的最多,研究的最细,研究的最专。
他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特性,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但是不能够用学校教育的规律代替他教育现象的规律。
其实,教育学要对人类社会的所有教育现象都有所关照。
5.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前学科时期,尚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但理性思辨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科学研究尚未应用。
科学化时期指从科学教育学至今。
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科学化仍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趋势。
同时出现以下时代特征:学科交叉,视野拓展,信息化,国际化。
7.教育的起源学说:第一,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但是他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社会性质,忽略教育为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不科学。
利托尔诺第二,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根本上抹杀教育的有意识性,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孟禄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劳动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正确8.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第二,古代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二,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学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学原理包括哪些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b90a89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4.png)
教育学原理包括哪些内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基本理论,它对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原理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和理论体系,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几个重要内容。
1. 教育目标论教育目标论是教育学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价值,指导教育活动的实施和评价。
教育目标论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确定和分析,以及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目标论的研究对于规范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是教育学原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方法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研究学习的过程、规律和机制,揭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学习理论包括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多个学派和理论体系。
学习理论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学原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它研究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用于评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评价包括教学评估、学生成绩评价、学情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评价对于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它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探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对学习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6. 教育史教育史是教育学原理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f41a6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a.png)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其基本原理和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和指引。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为读者提供教育学的概览。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效果。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各个领域,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
它通过研究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个体差异原理教育学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背景、兴趣、才能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育学强调个体差异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建构主义原理建构主义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实现的。
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参与合作和解决问题。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学习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
基于这一理论,教育学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习得新行为的过程,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外部行为和刺激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有组织的教学和及时的反馈,引导学生学习和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和知识结构,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意义的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前知识和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和促进认知发展。
3.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学习者可以共同构建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
2024版马工程《教育学原理》pdf
![2024版马工程《教育学原理》pdf](https://img.taocdn.com/s3/m/e786e1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7.png)
1 2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文化、推动科技 创新等方式,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 领域提供支持和保障。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 社会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等方式 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
3
教育应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不断调 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同时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4/1/25
13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教育政策 的基础
教育制度是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 础和依据。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 须遵循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不能违背教育制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教育政策是教育制度 的补充和完善
教育政策是教育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它可以针对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 教育政策也可以为教育制度的实施提 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育制度 的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效果。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课程和教学是相互作用的,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内容和目标,而教学则是 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学也可以对课程进行反馈和调整, 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18
05 德育论
2024/1/25
19
德育的概念与任务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和社会实践等方式,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 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 价能力。
2024/1/25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为德育提供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基础,德育则引导智育的方向,确保科学知识用于造福人类和社会进步。二者相互 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4457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5.png)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和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有用成员。
教育通过社会化、文化传承和个性发展来实现其目标。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良好道德素质和实用知识的人。
教育的目的也包括培养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三、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方法包括直接教学、讨论、实践、互动和体验等。
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规律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和规律性要求。
教育的规律包括个体差异规律、发展规律、激励规律、整体规律和个别发展规律等。
了解和遵循教育的规律对于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五、教育学原理的应用
教育学原理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
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学原理的指导,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使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也可以依据教育学原理的指导,进行教育制度、教师培训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改进。
六、教育学原理的发展
七、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
教育学中的教育原理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中的教育原理与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d5411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8.png)
教育学中的教育原理与教学方法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在教育学中,教育原理是指指导教育实践的准则和原则,而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手段。
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贯彻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一、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核心。
教育原理的研究通过总结和提炼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经验,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教育原理包括众多学派和理论,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重要的教育原理。
1. 个体差异原理个体差异原理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各自的差异。
教育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启发式原理启发式原理指导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和发现,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互动原理社会互动原理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活动。
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素质。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通过社会互动,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讲授法适用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结构清晰,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2. 实践法实践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13d67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3.png)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原理性、基本性理论。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核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原理。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原理性、基本性理论。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核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原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教育学原理的概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以及教育的实践问题。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学原理的分类教育学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教育的目的原理、教育的内容原理、教育的方法原理等。
不同的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3.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学原理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
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来确定,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教育学原理的要点概述教育学原理的要点是指教育学原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要点概述。
1.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育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的规律和途径教育的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客观规律,教育的途径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些有效方式和方法。
研究教育的规律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指导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 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 课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b74f6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7.png)
教育学原理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了解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以及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我们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介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即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理论分析等。
2.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学派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主张。
4. 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育现象,掌握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同时,这门课程也将培养我们的教育思考能力和教育问题解决能力,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5e5cd9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c.png)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核心理论,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一)教育学原理的定义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方法、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理论。
(二)教育学原理的作用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3. 发展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三)教育学原理的内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规律等方面。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一)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二)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推动力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推动力。
教育既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六)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一)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例如,教育的反馈机制、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机制等。
要想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c438f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1.png)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方法。
4.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行为,旨在确定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
5. 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6. 教学设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7. 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8. 课堂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9. 学习理论:关于人类学习过程和机制的一系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10.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偏好方式和策略,包括视觉、听觉、动作等多个维度。
11.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形式。
12. 个别差异: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26deb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3.png)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要在文中有重复):
1. 发展性原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2. 个体差异原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力和发展潜力。
教育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学习原理:学习是个人主动的、积极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构建知识。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4. 社会化原理: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的场所。
5. 教育环境原理: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创造积极、和谐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6. 教育评价原理: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衡量和评估。
评价应该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发展和进步。
这些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这些原理来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abb6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a.png)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一些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汇总整理,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教育学原理概述教育学原理是一门关于教育规律和原理的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手段等内容。
它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科学的教育准则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息息相关,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评价。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活动具有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系统性、有社会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活动的有计划性和有目的性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教育活动的有系统性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活动的社会性使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四、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由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构成。
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效果的反馈等内容。
五、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过程,包括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六、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建议。
七、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
八、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
九、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教育组织管理主要研究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组织;教学管理主要研究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1641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c.png)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科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教育学原理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内在特点和本质属性,它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使受教育者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它是为了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其次,教育学原理涉及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育学原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活动。
再次,教育学原理还涉及到教育的规律和原则。
教育的规律是指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它是教育活动的固有规律性。
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是指导和规范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总之,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bb29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8.png)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18b03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0.png)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内容:
1. 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学生的品德。
2. 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学习是个体通过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与发展是相互关系的,学习推动发展,发展又促进学习。
3. 教育方式与方法:教育方式包括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教育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
4. 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5.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应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和品德发展;教育改革应关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是教育学基本原理的一些方面,可以作为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讨论和研究的起点。
教育学中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中的科学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a0e79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f.png)
教育学中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第二是认知心理学原理。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对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材料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三是发展心理学原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学中应用发展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第四是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社会交往和社会结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教育学中,社会学原理可以指导教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最后是教育经济学原理。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以及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决策者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科学原理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而这些原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需要结合不同的原理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生命化教育[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主体地位地体现,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然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参与教育的所有要素都应彰显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和谐、有序、高效地进行,那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怎么样理解生命化教育,又怎么样在教学中践行这样的生命化教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学生生命化教育一、生命化教育概述(一)引入生命化教育近现代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危机感的时代,教育的深刻危机就在于它已经失去了它的原本的面目,取而代之的是成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工具和手段。
它自身的价值似乎只是在于它具有合乎某种现实需要的功能,此种功能被合理地理解为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理想性似乎被埋没,功利化的教育在使人异化为功利的工具时,使自身降格为工具的工具。
如果一个人缺少信仰,那么他就缺乏灵魂的安顿,同样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如果缺少了信仰,那么它就会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就会失去自身的独立,将会成为社会的附庸,缺少一个精神家园,一种终极的关怀。
正是基于此种状况,教育必须要回归它的最高目的和终极目标--------形成人并且成就人。
生命化教育的旨趣就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照。
它对于回归和建构教育理想提供了一种视野。
生命化教育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它是一种教育观念,也可说是一种教育理想。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凸现主体的价值,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主体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1(二)生命化教育的内容第一,主体的生命价值都得以实现。
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要的取向是必须在本我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上,获得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而不是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评价。
作为教师,其参与教育的过程是自身生命的过程,教育生活与自己的生命过程是相关的,是职业生命的满足,是自身生命发展的一部分。
作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乐趣,学习的意义,形成不断完善的主体,有更高追求的主体。
1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第二,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
教育在尊重人的个性并依其个别的天赋培养教育着有个性的个人,把每个人视为一个知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
第三,生命化教育指向生活世界。
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
教育只有基于生活世界,才能找到生命的实现方式。
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
我们应当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其与师生的生活世界得以对接。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2了解了生命化教育的相关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发生的高校不良事件: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他曾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随后进入云南大学学习,他在学习上是优秀的,可在性格上是存在缺陷的。
2010年:药家鑫,这个名字,我们也很熟悉,事件也不需要赘述,这也曾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可是在突发事件下,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却如此极端,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他做出了如此举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2013年:复旦大学黄洋被投毒,最近此事件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又是一桩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无非是一些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众人无法理解,这些原因,怎么可能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当然,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教育方面,还有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全部归因与生命化教育不够完善与彻底,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命化教育的不健全,那么我们进行生命化教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二、进行生命化教育的原因(一)教育主体双方的需要教育是双边的活动,就包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那么进行生命化教育,也是教育主体双方的需要。
2施明选.生命化教育教学的要点及意义[J].教育研究,2008(19).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上,教师总是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教师也在用孜孜不倦地行动,来践行这样的形容词,守卫着三尺讲台;现如今,我们依旧能听到这样的形容词,但是伴随着这些赞美,我们也时常听到学生地抱怨,家长的责备;当教师们走上讲台,我们也不是时常能看到,他们神采奕奕,带着教学的激情,风趣地讲授科目,取而代之的则是,严肃、机械地讲授,划重点的课堂,那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在教育上的理念是否是存在偏差的,是否将生命化教育观念,运用在教学中。
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学生现在经常抱怨,作业太多,有些作业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只是在重复对一个知识点地练习,而且教师更注重对于所谓“好学生”的关注,对于自己的关怀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
造成这种不和谐的现象,比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表象那么简单,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究其原因,是教育者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其教学的,是否树立了正确、客观的生命化教育观念,我们要解决现在这种不和谐的境遇,就要求教师树立生命化教育观念,而不是只看到所谓的“分数”或者说,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并将学生的“缺点”无限制的放大,而是要将眼光关注到学生的生存状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学生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也不能因此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态度,要充分关注、关心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特点是侧重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进行事实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3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理念,将生命化教育观念,带进我们的课堂,让课堂恢复其该有的生机,而像现在一样死气沉沉,机械地讲授。
可以说,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可见,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亟待教师解决的问题。
(三)现实状况的需要最近几年中,校园不良事件频发,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口角刺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现腐尸等高校事件,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同学间关系的冷漠,也些许看到些,同学间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甚至升级为杀人这种严重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7).的犯罪,不得不说,学生们对于生命的尊重、敬畏去了哪里?竟然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赔上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将生命化教育观念,落实在了平时的教学中。
三、生命化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让所有学生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实现生命化的教育,我们首先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尊重生命、关注个人的生命需要、激发人的旺盛的生命活力,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只有源自个体生命本能的需要和欲望,才是个人实现其创造潜能的源泉,而且也是由无数个个体共同建构起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头。
4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进而尊重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理性地判断,不能将自己的行为凌驾于他人的生命之上。
(二)创建充满人性的和谐校园众所周知,外部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的氛围如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优美、和谐、民主的环境下,人的思维也将会是开阔的、自主的,学习和思考也都会在平等的交往关系中展开。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的外在环境是学生生存的前提,充满人性的校园则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引发他们的生命朝向美好的境界发展。
(三)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对于生命的尊重,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处的环境是轻松、和谐、充满尊重的,他可以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权威,没有对错,只是师生间的一种思想的交流,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双方有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愉快的,而不是,教师把某种思想强加与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
4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四、生命化教育的意义(一)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要正面生命存在,以“自我”的身份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有利于学生形成时代责任感。
强调学校教育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否认外界条件的重要性,不是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浪漫,而是在多样的条件下、动态的运作过程中,寻求现实的可能性。
5我们在当代的教育中,强调生命化教育,强调关怀生命,是希望这个观念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而不是停留在简单意义上地说教,这种说教对学生的影响也许就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要做的是,每一位教师把这个观念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中,并在工作生活中,在微小的事情上,把关怀生命的行为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把生命化教育落实在每一个行为中。
当然,也需要社会给与支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家长给与孩子正确地引导。
(二)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为方式。
关怀,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它不仅包含着积极的态度,而且意味着学校教育与人之间新的关系形态,人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核心。
学校教育对待生命,不再是“压抑”,不再是漠不关心,也不再仅仅是出自于自然性的“良知”,而是一种积极的支持、鼓励,是对个体成长的积极介入,是学校教育主动而自觉地影响个体生命的成长。
6在生命化教育中,注重关怀,在关怀生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尊重生命,关怀生命。
(三)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
生命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实现的。
学校教育是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生活形态。
学校教育对生命的关怀,不是以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将这一个体“培养”出来,而是要回到学校教育自身,以对学校教育生活的优化而实现对生命成长的促进。
生命是通过全部的学校教育生活滋养而成的。
7综上所述,生命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生命化教育,上述部分没有涉及到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在生命化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并不代表这些因素在生命化教育中不重要,这些因素也很重要,生命化教育是一个5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6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7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整体,不是单方面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社会各界,各种因素,共同来实践生命化教育,将生命化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索,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生命化教育的意义,并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思想贯穿自己的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这些不良事件渐渐地远离我们的生活,使学生行为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