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谈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析
开头 艺术 并 无定 法 。或 虚或 实 ,或 曲或 直 ,变化 多端 不 可整 齐划 一 ,开头 艺术 亦是 如 此 。鲁 迅 小说 《 呐喊》 《 彷 徨 》的 开头艺 术 因文 而异 ,与 内容 密切 相 关 ,浑然 成 为一 体 。打开 《 呐喊 》的开卷 之作 《 狂人 日记 》 ,正 文之前 有 一个小 序 ,以突兀 的气 势 ,渲染 了一种气 氛 。这个开头 ,大气包举 ,布罩全篇 ,使全篇
人 ”信号 ,在 小说 《 狂人 日记 》的开 头就有这么一句 , 但我们却从作 者所渲染 的情调 中 ,可 以预示主人公难 以 逃脱 的历史命 运 ,扑面而来 的 “ 品的开头所渲染的情调 中可 以 预示主人公 的历史命运 ,开篇便 给读者 以有力 的启示 , 没有极高 的艺术 功力 ,是难以达到这个地步 的。 《 狂人 日记 》和 《 故 乡 》在渲染浓烈 的生活环境 ,弥漫一 种情 虚 无 缥缈 的 云锁雾 罩 ,便不 是什 么使 人 不可 理解 的东 西 ,它 同作者所描绘 的人物思想感情相融合 ,是小说 的 调 和色彩方 面是相同的 ,但是 ,同中有异 。如前所 述 , 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 “ 记 中语误 ,一字不易 :惟人名 虽 《 狂人 日记 》的开头 ,好似云锁雾罩 ,给读 者一种严峻 皆 村人 ,不 为世 间所 知 ,无关 大体 ,然 亦 悉易 去 ”等 而 清醒的神秘感 ,表现 了作家构 思上的似假而真 ,假 中
一
《 呐喊 》 《 彷徨 》中另有部分小说开头则是 开门见
山,用作者 自己的话说 ,就是用 “ 有真意 ,去 粉饰 ,少
做 作 ,勿卖 弄 ” 的 “ 白描” 手法 ,= f f l = 截 了当地说 明主 题 ,使读者一开始便 明晰地感到全篇的韵律 。 《 药》 《 风 波》《 阿Q t传 》便是这样 的作 品。 《 药 》的开头 ,写 的是一个 “ 秋 天的半夜 ” “ 月亮 干 茶馆 的小市 民华 起来 了” ;因为 “ 天气 阴晦” “ 冷风”劲吹 , “ 没有一 下去 了,太 阳还没有 出” ,这时一个 j 点 活气 ” 的 “ 萧索 的荒 村 ”横在 “ 苍 黄 的天 底下 ” 。 老栓再也睡不下去 了。他 坐起身 , “ 上遍身 油腻的灯
【精选】鲁迅作品《呐喊》《彷徨》 之 论 略
鲁迅作品《呐喊》《彷徨》之论略内容摘要:(一),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二),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三),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Contents summary:(一) Say to the Lu synopsis of the fast work all;( Two)The analytical Lu parts of background of the fast work;( Three)Resemble the analysis of the Huang to the battle cry;1Have the higher thought and mightiness generally and combat;2Carried on the deep summary to the hot revolution of Hai3Carried on the violent attack to the feudal system, the feudalism soc ial morals and feudalistic ideas;4Persecution suffer on distress life and spirits that expressed the far mer;5To the quest of the knowledge member road;6To the concern of women's destiny;( Four)Fast battle cry of Lu, resemble the Huang to not only have the deep th ought content, and but also have the very high art achievement, make a prec ious contribu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novel.1Renew the idea of the novel, lay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of the Chine se modern novel creations.2Selection new topic, mold the New appointee thingKeyword:Its unfortunate Nu of Ai it does not contend for the feudal syst em feudalism social morals feudalistic ideasNumbnesFatuityFeudalism ethiInhospitalityExploit the rank目录(一),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 (1)(二),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 (2)(三),对呐喊彷徨的剖析; (9)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网友来稿)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友来稿)作者:陈顺华内容提要:⽂章借⽤刘勰的“志隐⽽味深”、“虑周⽽藻密”两句话来概括《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在第⼀部分提出“志隐⽽味深”的风格也就是说沉郁的风格是《呐喊》、《彷徨》的基本艺术风格;第⼆部分指出⽩描、委婉含蓄的讽刺、借景抒情等独特艺术表现⼿法的运⽤,形成《呐喊》、《彷徨》的蕴蓄的风格;第三部分提出缜密⽽⼜有诗意美是《呐喊》、《彷徨》的语⾔风格,即“虑周⽽藻密”的风格。
关键字:沉郁蕴蓄缜密诗意美风格,是⽂艺创作中的⼀个重要问题。
读者要求作家、艺术家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在⽂艺批评、⽂艺鉴赏中,也必须重视作品风格的研究。
作品的风格,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所形成的。
它既不是单纯属于内容的,也不是单纯属于形式的,更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
⽽是贯穿于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的有机统⼀中的独特性,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早在六世纪时,我国著名⽂艺理论家刘勰就对风格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情动⽽⾔形,理发⽽⽂见”,“沿隐以⾄显,因内⽽符外”。
也就是说,作家的感情被现实⽣活所激动⽽进⾏创作,通过理性的认识⽽写成作品。
潜藏的情理通过⼀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容和形式相⼀致,就形成为风格。
他指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家的“才”、“⽓”、“学”、“习”四种因素所形成的,即作家先天的禀赋--才能、⽓质和后天的学养--⽂学修养、社会风习等因素所形成。
这是有⼀定道理的。
风格的形成,是作家创作上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于作家⼀系列的作品中。
但风格并不是⼀成不变的,随着时代思潮、作家本⼈的思想和艺术爱好的变化,他的艺术风格也会发⽣变化。
在鲁讯三⼗多年的⽂学⽣涯中,晚年作品的风格和他早期的风格是有显著不同的。
刘勰⽤“志隐⽽味深”,“虑周⽽藻密”两句话来分别概括扬雄和张衡的风格,是否确切,暂且不论,但借这两句话来概括《呐喊》、《彷徨》的风格,我认为却是合适的。
下⾯试作分析。
⼀杜甫曾经⽤“沉郁顿挫”四个字来概括他⾃⼰的创作风格,南宋严⽻却⽤“沉郁”两个字加以概括。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XX(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
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1 引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
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
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
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题材的变革: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传统小说的人物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极少是普通平凡的角色。
2、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传统小说比较注重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性,但单一的线形的因果关系的情节难以展示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的揭示人们灵魂状态,大都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中。
《故乡》以“我”感伤的情怀把故乡的落寞萧索和故乡人的辛苦麻木贯穿起来。
《孤独者》以我与魏连殳的三次相见与一次书信往来展示其悲剧命运的过程。
《伤逝》更是以手记的方式直接表现主人公涓生的心理流程。
其余的则是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如《药》《风波》《祝福》等,只有极少数是相对完整的故事。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结构模式。
“看/被看”模式在一篇极富象征意义的小说《示众》里有着独特的表达:叫卖馒头的胖孩子,红鼻子胖大汉,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的老妈子,都只有一个动作:看。
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看/被看“的模式。
但他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看,连自已都不知道。
社会群体的愚昧、麻木、冷酷由此体现出来。
这种模式在《呐喊》《彷徨》中构成一个系列,如《狂人日记《孔乙已》《明天》《头发的故事》《药》《祝福》《阿Q正传》等。
在这类小说中,在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同时传达着鲁迅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如悲哀、孤寂、恐怖、愤激、绝望等等。
《祝福》也有类似模式的描写: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她到处倾诉自已的痛苦,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同情,而是被人们转化成了可供消遣的“故事”,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宣泄、转移、遗忘自身的痛苦,从这种鉴赏中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崇高化),而在新奇感过后,立刻“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谈(样例5)
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谈(样例5)第一篇: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呐喊》、《彷徨》,其开头艺术千变万化: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式,有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式,更有自始至终不见庐山真面目式。
关键词:鲁迅;小说;开头艺术作者简介:熊作勤,女,(1964—),河南商丘柘城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理论与研究。
鲁迅先生著作甚多,无论是小说或杂文,皆硕果累累且气象不凡,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以云蒸霞蔚气象恢弘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座惊世骇俗的丰碑。
在鲁迅先生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我们随处可见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犀利的切入视角,如其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散文艺术的纵横开合一针见血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并成为无数后来创作的楷模。
其作品如《呐喊》、《彷徨》不但思想丰富,其开头艺术更是奉为经典。
开头艺术并无定法。
或虚或实,或曲或直,变化多端不可整齐划一。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因文而异,与内容密切相关,浑然成为一体。
打开《呐喊》的开卷之作《狂人日记》,正文之前有一个小序,以突兀的气势,渲染了一种气氛。
这个开头,大气包举,布罩全篇,使全篇弥漫着一种严峻与冷峭的氛围,充满着一种恐怖与怨恨的强烈气息,读者好象从中听到了孩子们的哀号声和愤激地向旧社会进行谴责的号角声。
这个开头不仅火气磅礴,而且神秘莫测,一片扑朔迷离。
由于这个开头的神秘性,使得极为严峻的现实主义描写好似被一层层云雾所覆盖。
作者把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蒙上了一层像云像雾又像风的茫茫纱幕。
这个独特的开头艺术,是鲁迅先生的一大创造。
一个在外地谋食的知识分子,“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故乡》开头便交待了背景,但“渐近故乡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因为“天气阴晦”,“冷风”劲吹,“没有一点活气”的“萧索的荒村”横在“苍黄的天底下”。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
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它们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述一个社会转型期激变的社会现实,探究人们在新社会制度下追求自由的渴望,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等内容。
这两部小说都以叙述视角进行描写,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投入更加深入,以更加细腻的语言对人物的痛苦命运进行描绘。
从叙述视角来看,“呐喊”用袁景睿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视角,以袁景睿的思想活动来反映外部生活变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彷徨”则以蒋大夫的精神世界构成主要视角,从而反映出蒋大夫在新社会体制下对自由性与权利实现的渴望。
“呐喊”主要通过袁景睿的精神变化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他在新社会的到来下,从一个靠传统思想维持的镇守者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新时代的倡导者,他的内心世界被社会变革的火焰推动着,一路走来,他的精神世界也在时间的滚动中不断完善,历经痛苦的心理变化进而实现思想的成熟。
同时,“彷徨”则以克苏鲁主义的思想主导,蒋大夫以自己痛苦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他逐渐放弃自我,大胆地勇敢地投身到社会改革之中,彷徨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蒋大夫以自己无法逃脱的心苦为象征,领略改革新社会的动能。
由此可见,在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都以叙述视角表达了时代浪潮变迁的内在震撼,以人们对新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追求为核心,不断探索生活的本源。
就叙述视角来说,这两部小
说都融合了客观事件与主观思想,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新老矛盾交织的时代洪流之中,最终实现的社会改革的希望。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
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鲁迅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的象征性的总体描绘,其余各篇则是它的各个细部的真实、具体的描绘。
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他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阔人”,与传统伦理道理在本质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又总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所笼罩着,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就是其自私、狭隘、冷酷的本性。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写的作品,两者的叙述视角也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两部作品均是内省式叙事,在叙述视角上,作者把主观体验及其见解正确地作为主要视角,把读者置于作者自身的体会之中,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反思苦难的命运,从而进行引发思考。
例如,在《彷徨》中,六小龄童望着“帷幔中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脸孔”,使人深感心痛,然而他却被无尽的沉默所扼紧。
此外,在《呐喊》中,以拘束形式将读者拉进主角谢晔的夜晚梦境,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其中的情境,加之鲁迅生动的叙述,使人感受到极大的心灵刺激,从而启发深远的思考。
此外,在叙述视角上,两部作品也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和天真烂漫青年的关注。
他不仅把叙述视角定格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而且把贫穷和苦难的景象给表现出来,例如,在《呐喊》中,作者描绘出谢晔生活的艰辛和他深切的感受,叙述了谢晔惊醒时处在的苦难之中,从而呼唤人们关注年轻一代的生活艰辛的情况。
在《彷徨》中,作者以外公的视角描绘了贫穷凄凉的景象,而六小龄童蝴蝶般坚强的性格又充满着希望,呼唤人们对青年和新文化态度的启发。
总之,《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中,鲁迅以内省式叙事、关乎青年态度的
叙述视角,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鲁 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
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呐喊》和《彷徨》是他的两部经典小说集,其中的开头艺术更是展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洞察力。
在《呐喊》中,开篇之作《狂人日记》的开头便令人震撼。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这段开头营造了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
“很好的月光”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文中却显得诡异。
三十多年未见的月光,如今一见精神爽快,却又要十分小心,这种矛盾的心理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而赵家狗看人的细节,更是让人觉得周围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威胁,为后文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埋下了伏笔。
《孔乙己》的开头则是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分类,将社会的等级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样的开头不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更通过对不同顾客的描写,暗示了孔乙己这个落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他既不属于短衣帮,又无法真正融入长衫客的行列,为他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彷徨》中的《祝福》,开头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绩及现代性,可以用两句鲁迅自己的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冰窟,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①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②妇女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浅析《呐喊》《彷徨》的创作艺术特点
浅析《呐喊》《彷徨》的创作艺术特点朱哲影陈艺航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冲破传统思想和写作手法的第一个凶猛的闯将;《呐喊》和《彷徨》所开辟的也正是这样崭新的文场。
鲁迅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几乎从《呐喊》一出现,就已经有口皆碑。
其短篇小说散记体的形态结构,紧密联系主题与结构的开端与结尾,结合传神的性格白描与肖像刻画,创造出一篇篇独特而深入人心的不朽篇章。
关键词:散记体开端结尾性格白描肖像刻画一、直抒胸臆的散记体的形态与结构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因创作形式的新颖多变被称作是文坛创造新形势的先锋。
但就鲁迅短篇小说的总的形态来看,吕荧先生曾称“鲁迅的小说,一般的说来是散记体的形态,它的结构是直述的散记”[1]。
尽管如《药》《明天》《风波》《弟兄》《长明灯》等,也描写了许多人物间的复杂关系,采取了复合的结构,注重情节的布置,但在《呐喊》和《彷徨》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散记体的形态与结构,它们不是以委婉曲折见长,而是以主题为中心,布局采取了直线起伏的结构,直白地倾诉并尽情的呐喊,把情节推向高潮。
(一)直述的散记体直述的散记体的作品中,一般都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出现作袒露灵魂的自述。
这虽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段,但是却需要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生动、精确的语言,含蓄、洗炼的叙述与描写。
鲁迅小说中不朽的作品,如《狂人日记》、《伤逝》都完美地展现了如此的结构与特点。
一篇是以“日记”的面貌出现,而另一篇则采用的是所谓的“手记”的形式。
表面上来看,作者仿佛是在那里自如地点染,随即成篇。
实际上无论是结构布局亦或是情节结构,都需要作者围绕主题塑造人物,匠心独运,进行周密的安排。
(二)以“我”作为主人公或目击者的散记体在《呐喊》《彷徨》的创作里,散记体的又一表现形式便是以“我”作为主人公或目击者出现在作品里,或是作赤裸的自白,借文中人物主观地直抒胸臆;或是以目击者的身份,记叙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和经历。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1. 独特的叙事结构
- 横断面式结构
- 纵剖面式结构
2. 典型的人物塑造
- 白描手法的运用
-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 不同的人物有着极具个性的语言。
如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通过这样迂腐、自欺欺人的语言,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种自欺欺人、盲目自大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 复杂的人物性格
3. 深刻的主题表达
- 通过人物命运反映社会问题
- 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的批判
4.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 象征手法
- 对比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浅谈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呐喊》、《彷徨》,其开头艺术千变万化: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式,有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式,更有自始至终不见庐山真面目式。
关键词:鲁迅;小说;开头艺术
作者简介:熊作勤,女,(1964—),河南商丘柘城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理论与研究。
鲁迅先生著作甚多,无论是小说或杂文,皆硕果累累且气象不凡,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以云蒸霞蔚气象恢弘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座惊世骇俗的丰碑。
在鲁迅先生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我们随处可见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犀利的切入视角,如其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散文艺术的纵横开合一针见血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并成为无数后来创作的楷模。
其作品如《呐喊》、《彷徨》不但思想丰富,其开头艺术更是奉为经典。
开头艺术并无定法。
或虚或实,或曲或直,变化多端不可整齐划一。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开头艺术因文而异,与内容密切相关,浑然成为一体。
打开《呐喊》的开卷之作《狂人日记》,正文之前有一个小序,以突兀的气势,渲染了一种气氛。
这个开头,大气包举,布罩全篇,使全篇弥漫着一种严峻与冷峭的氛围,充满着一种恐怖与怨恨的强烈气息,读者好象从中听到了孩子们的哀号声和愤激地向旧社会进行谴责的号角声。
这个开头不仅火气磅礴,而且神秘莫测,一片扑朔迷离。
由于这个开头的神秘性,使得极为严峻的现实主义描写好似被一层层云雾所覆盖。
作者把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蒙上了一层像云像雾又像风的茫茫纱幕。
这个独特的开头艺术,是鲁迅先生的一大创造。
一个在外地谋食的知识分子,“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故乡》开头便交待了背景,但“渐近故乡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因为“天气阴晦”,“冷风”劲吹,“没有一点活气”的“萧索的荒村”横在“苍黄的天底下”。
在这种阴冷凄凉的环境中,开始了生活的幕。
这个开头使“我”和闰土的感情隔阂,甚至整个农民的悲惨命运布罩了一层淡淡的冷寞的情调与色彩。
杨二嫂尖利的怪叫,闰土术雕石刻似的形象,仿佛都从这令人“悲凉”的开头几句蹦跳出来了,读《故乡》,仿佛可以从开头几句里听到中国农村崩溃的悲音。
如果说文章是一座神秘的迷宫,那么文章的开头就是迷宫的入口。
所以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种特定的环境,渲染一种难以言传的气氛,紧紧地吸引读者。
从作品的开头,我们便可感受作者那隐隐的悲愤,和镶入字里行间的伤感,如“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似凭空而来无端的发问,又象狂人的凄惶和惨厉却又毫无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待逐渐深入之后才发现那是残酷的“吃人”信号,在小说《狂人日记》的开头就有这么一句,但我们却从作者所渲染的情调中,可以预示主人公难以逃脱的历史命运,扑面而来的“吃人”气息,开篇便给读者以有力的启示!从作品的开头所渲染的情调中可以预示主人公的历史命运,开篇便给读者以有力的启示,没有极高的艺术功力,是难以达到这个地步的。
《狂人日记》和《故乡》在渲染浓烈的生活环境,弥漫一种情调和色彩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同中有异。
如前所述,《狂人日记》的开头,好似云锁雾罩,给读者一种严峻而清醒的神秘感,表现了作家构思上的似假而真,假中求真的艺术匠心。
《故乡》则是用淡淡的画笔,开头勾勒小一幅悲凉的萧索画面,
给读者一种感染力。
《呐喊》、《彷徨》中另有部分小说开头则是开门见山,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说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就是用这样的“白描”手法,直截了当地说明主题,使读者一开始便明晰地感到全篇的韵律。
《药》、《风波》、《阿Q正传》便是这样的作品。
《药》的开头,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这时一个开茶馆的小市民华老栓再也睡不下去了。
他坐起身,“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向他的女人要那一包不知多少岁月节俭而积蓄的洋钱——到刑场买人血馒头。
这样一种“阴冷”的氛围,预示着一场悲剧的开场,读者从中预感到有一种“鬼气”,阴森逼人!
《风波》,那燥热一天后的临临河上的土场上,“花脚蚊子”在飞舞,“老人男人挥动着大芭蕉扇”,“孩子飞也似的跑”,女人们端起热蓬蓬的熟米饭,这一种氛围预示着一场闹剧的开始。
《阿Q正传》开头更为别致:“我要给阿Q作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
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这种夹叙夹议的讽刺幽默的笔触,自始至终贯穿了全篇,使人带着含泪的微笑来读这篇小说。
这三篇小说的开头都是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用一种诱人的韵律吸引读者,但它们的开头又有不同的特点:《药》极力烘托一种“阴冷”的气氛,使读者如入寒窟,凉彻肌肤;《风波》则是采用由远及近的方法,步步引入正题。
开头极力写村镇的平淡,在平淡中寓风波,写平淡是为风波蓄势,其实,风波是一场虚惊,是庸人自扰,这种由平淡而风波,风波实平淡的韵律,笼罩着全篇。
《阿Q正传》开头的幽默,夹叙夹议的方法,是其它作品所没有的,幽默中带有辛辣,把悲剧的故事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三篇小说,开头的韵律和情调都给读者很深的印象,左右着读者的情绪。
这样,开头便和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协调、均衡,且又曲径通幽,婀娜多姿,显示出作家卓越的艺术才能。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成功与否,是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
像我们众所周知的外国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皆因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受读者的喜爱,反之,人物形象的失败。
往往导致一篇小说的湮没无闻因此,高明的作家,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就让主要人物登台表演。
人物形象也逐渐鲜活可见。
如《高老夫子》和《幸福的家庭》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小说的开头艺术是极为复杂的。
好的开头,往往是起势不凡,先声夺人,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但也并不排斥含蓄蕴藉、写景抒情的开头方法。
文章的开头,或空兀,或含蓄,或写景,或抒情,或比喻,或象征,或冷峻,或热烈,并无定法,要因文而异,各揽其胜,各呈异彩。
最忌那种味同嚼蜡似的开头,下笔千言,喋喋不休,令人生厌。
探讨鲁迅小说的开头艺术,对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研究都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