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_国际理解教育与外语教学_邓星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6期2012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5No.6
Nov.2012
■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外语教学*
邓星辉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随着国际、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显山露水,经济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趋同现象。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全球化必然影响不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面临严重的危机和严峻的挑战。论文对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我国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进行简要评述,以就教于智者。
关键词: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全球化;外语教学;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2)06-0181-03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类文化之间相互的跨文化交往更加广泛和深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在各个层面以快速、广泛和深层之势,与异域文化相接触、交融和糅合。在当代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外来文化,比如看电视里的外国新闻、文体活动,看外国电影,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上互联网等等,人们都在接触外来文化。因此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跨文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或人类群体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千姿百态的外来文化。人类文化的全面融合似乎昭示着一个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
一多元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他们自己的文化,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文化,以消除种族歧视,并提供平等机会的教育”,是“教育学生熟悉自己的文化,能够自尊自信;它也教导学生去理解和欣赏其他微型文化、国家文化以及世界文化,养成积极对待其他文化的态度,消除性别、种族、民族、宗教、社会阶层、年龄、特殊性等方面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同等的学习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学习经验,使族群之间的关系和谐,促进人类之共存共荣,达成世界一体的理解。”[1]22概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特质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不同文化族裔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引导他们形成对多元文化社会的认识。马克思曾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关闭自首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活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从现代工业的发展说明了社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跨文化关联的促进,他指出,现代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此他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2]29-30。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促进跨文化交往的技术越来越便捷。电子信息技术使得人类社会的交往技术实现了同步化交往。今天,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跨文化关联已经越来越密切和深入,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强化了人类的跨文化关联。
自联合国成立之日起,国际理解教育就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倡导的一种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所谓“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多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必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这里的“共生”是指不同的文化、宗教、民族在尊重和理解文化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途径;而“公正”是指尊重一切人的基本权力,保障最起码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水准。前者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后者以追求平等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在1948年发布了《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1949年发布了《作为发展国际理解工具的地理教学》、1968年发布了《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1980年开展“世界文化十年”活动、
181
*收稿日期:2012-08-29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重点教研课题(G30942);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课题(JJWYZCYB2009017)作者简介:邓星辉(1966-),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①本文曾得到恩师原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要悟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1992年明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1994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倡导和指导全世界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强调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从而达到相互理解与尊重。它以解决国际社会的问题为主题,内容涉及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和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贫困、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认识世界的各种关系和不同文化社会的相互依存性,从而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在态度和情感上还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容忍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和平共处,学会相互合作。
在1992年的国际教育大会文件《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并将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不论是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它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对各国开展跨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对跨文化交往中的观念态度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尊重、理解”“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鉴赏世界性文化”,同时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增进国际理解”“同各种歧视现象做斗争”。它提出设计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应在文化和教育专家以及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参与下予以编制”,“鼓励学生思考各种文化互惠的益处、相互影响和补充以及各国人类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伦理与公民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重大问题”,引导他们“对世界的共同问题形成一种团结和共同负责的精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局发布了专题报告《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其中描述了世界各地一些关于跨文化教育的成功案例(UNSCO,1999:367-374),如:“蓝色多瑙河项目(Blue Danube River Pro-ject)”、“波罗的海项目(the Baltic Sea Project)”、“南地中海项目(the South East Mediterranean Project)”、“加勒比海项目(the Caribbean Sea Project)”等跨文化教育国际项目。
跨文化教育包括了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所有内涵与要求,或者说,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是跨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一)“地球村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
人类正在快速走向全球化,即地球上彼此分立的民族、国家密切交往形成世界概念的一体化。全球化正在淡化与土地相联系的边界和身份,允许人员、货物、信息、规范、习俗和制度到处流动。全球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
考察人类的跨文化实践的历史,我们看到,跨文化实践正在走向世界性的交往阶段,而且跨文化实践应该走向世界性交往,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具有地球村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做“世界中国人”。可以说,国民素质的构建和提高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需要跨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如开放的心态、世界公民意识。地球村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用全球性的眼光看问题,从全世界的利益出发来解决问题,如全球性环境保护,全球性的恐怖主义,国际冲突,特别是跨文化冲突等,都必须具有地球村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解,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显然,只有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才能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做“世界的中国人”,承担中国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让世界分享我们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让我们分享世界的先进文化。因此,成为“世界中国人”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也是世界的需要。
有些国民素质需要学习外来文化才能构建,如市场观念及其相应的经济生活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民主与法治意识等,都有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的渊源,我们需要学习西方文化中的这些先进成分。比如,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并逐步使他们具有世界意识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思辨能力,并通过这种思辨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我们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巩固学生的中国意识。
(二)“博爱”、“平等”和“共同进步”意识
人类的跨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各种积极的跨文化心态、观念,如开放、平等、尊重、博爱、宽容、客观、谨慎等,有利于跨文化交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共同进步。不同的祖先崇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势必形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我们曾经有过参与世界事务的失误,我们也应该借鉴日本人在参与世界事务中的教训,在跨文化的尊重、平等心态上构建世界公民意识和共同进步意识。对于任何异民族文化,特别是那些与本民族文化截然相反的文化,不因任何原因,如民族、种族、地域、肤色、宗教、服饰、饮食、安葬风俗(如汉族文化倡导死者入土为安、反对暴尸荒野,而有的民族宗教则倡导天葬、火葬)等而歧视[2]58。在当今这个时代,全球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全球化,社会交往更趋频繁,众多的国家之间的组织纷纷成立或者扩大,比如WTO、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G20等等。
当前,国际贸易、国际商业的发展已经将全球经济连为一体,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全球化。“但是,全球化对当今人类来说,是福祸相依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是非常激烈的,而且越是全球化加速,民族化越是突显。”[2]40我们的学生作为今天生活的主体和未来社会的实践主体,自然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特别是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因此,跨文化教育对于正在追求现代化的中国,则更显得不可或缺。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文化与文化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区别,如果没有相互间的理解和宽容为支撑,文化间的关系就可能被冲突所占据,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了文化接触和融合后的新生。理解是教育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的目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施跨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不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容忍不同文化的存在。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界国际教育大会(主题为“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提出了“和平文化”的概念,它意味着教育应培养人们“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并认为这是作为地球村成员所应具备的一种文化、道德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些内容都强调教育应增强受教育者的国际意识,使他们具备国际理解的态度,促进国际理解和交流。
实施跨文化教育,首先是培养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跨文化态度、有效的跨文化能力的人,然后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跨文化教育,积极开展跨文化对话,尽可能消减跨文化冲突,遏制跨文化对抗,促进人类的跨文化实践走向世界性的跨文化交往,促进人类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谐发展,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