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 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设计人:pp学号:班级:测绘13-4班中国矿业大学2016.4.10目录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3)1.意义: (3)2.任务: (3)二、矿井工作面概况 (4)1. 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4)2. 地表移动参数 (4)三、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4)1.观测站设计的原则 (4)2.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 (5)3.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 (5)4.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6)5.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7)6.观测点数目及密度 (8)7.观测站的设置 (9)五、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9)1.连接测量 (10)2.全面观测 (10)3.日常观测 (11)六、观测成果的整理 (12)1.观测成果的计算 (12)2.绘图工作 (14)3.观测站成果整理 (15)七、经费估算 (16)附: (17)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1.意义: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
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
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建立地表移动与变形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进行此项工作唯一有效的方法。
2.任务: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通过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1)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3)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4)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移动角、裂缝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主要影响半径、超前影响角、超前影响距,滞后角及滞后距和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等;5)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建立岩移观测站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4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2005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5.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23上04工作面结构简单,[改为设计]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方法取用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
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
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ϕ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l —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
充填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技术设计
充填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技术设计摘要:为提高矿井采出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利用充填开采回收压煤资源及条带煤柱的技术思路,采用膏体充填开采回收村庄压煤资源,73下09充填工作面实施膏体充填回收3上、3下煤层。
为充分反映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本次充填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技术设计在充填开采工作面开采预计影响到的范围内,沿南风井工业广场内的主要道路及工作面影响范围内的公路、机耕路布设了“三纵两横”共五条观测线。
观测线位置覆盖73下09工作面预计影响区域。
根据设计进行监测不同时期的移动变形情况,地表移动变形的一般规律及移动变形的计算参数等,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特征,分析开采设计的合理性。
观测中做到预测预报,确保安全生产。
关键词:移动观测站观测线控制点工作测点设计1. 矿井地质概况蒋庄井田位于滕南煤田北部,煤系地层属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群,可采煤层为3上煤、3下煤、12下煤、16煤、17煤。
目前所采煤层为3上煤、3下煤,为矿井主采煤层。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济宁地层小区。
本小区除东北部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侏罗-白垩系地层出露之外,其余均被第四系覆盖,据钻孔揭露第四系之下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
缺失元古界、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地层。
地质构造井田位于滕县煤田(南部)的中西部,总体构造格局为一个被数条断层切错的形态不完整的宽缓向斜(田陈向斜)。
向斜两翼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少量变化,岩层倾角一般在2~10°之间。
井田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西南部有岩浆岩侵入体发育,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煤层与煤质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太原组(C2P1t)及二叠纪月门沟群山西组(P1-2)。
含煤地层平均总厚为310m,共含煤19层,煤层平均总厚8.96m,含煤系数2.89%。
山西组含煤3层,其中3下煤层全区可采,3上煤层大部可采,2煤层局部可采,可采总厚度6 .96m左右,可采煤层的含煤系数为6.3 %。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文/高清龙(黑龙江黑河市一五一煤矿)【摘要】通过建立一五一煤矿地面岩移观测站,定期对整个观测站进行全面水准测量,严密监测地表下沉和变形,进而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对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了一五一煤矿井下开采后地表的下沉和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地表沉陷提供了数据和理论基础。
【关键字】观测站;地表移动和变形:下沉速度;岩移观测;岩移参数0.前言一五一煤矿已开采多年,为掌握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保证地面矿西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了地面岩移观测站。
1.开采条件本矿井位于黑宝山~木耳气煤盆地的西南部,即小兴安岭西南坡,属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480. 6m-+379. 4m之间,一般标高在+40Om。
地势北东高,西南低,相对高差为50m左右。
本区溪流属嫩江水系,夏季地表径流通畅,冬季冰封断流,主要河流为泥鳅河,总体流向为南西。
观测区内村庄周围为农田,村庄南部农田受采动影响,局部有轻微的地表沉降现象,夏季有一定的积水,周围山顶有国家三等坐标点,通视良好,有利于设站和控制测点的连接测量工作。
矿体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倾向南,煤层倾角15°~20°,开采106工作面位于F1108正断层下盘附近,地质条件复杂,小构造较发育,煤层赋存条件变化大。
工作面走向长510m,倾斜长108m,采用走向长壁跨落法回采,煤层顶板为灰白色凝灰质细砂岩、含砾中粗砂岩等;底板为浅灰色泥岩、凝灰角砾岩、粗砂岩。
工作面出水水源主要为煤层顶板砂岩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观测线(点)设计2.1参数选择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确定观测线长度所用的移动角应使用本井田已求得的角值,由于该矿之前无实测数据,故选用临近的地质采矿条件相类似矿区的综合数值。
另外具体限差按《规程》有关条款执行,数据见表12.2观测线位置的选择1061作面回风巷采深Hl为315m,运输巷采深H2为345m,平均采深HO为330m,工作面走向长510m。
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马都
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马都发表时间:2018-04-08T10:38:12.713Z 来源:《建筑科技》2018年第1期作者:马都[导读] 本文就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察哈素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
马都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9摘要:为了获取可靠的观测成果,应根据开采工作面的空间位置和地表移动范围,确定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空间位置和长度,选择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保证观测精度符合要求。
通过计算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研究开采地表移动规律,为安全生产及矿山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本文就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察哈素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移动观测站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线工作面获取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最可靠手段是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实地周期性观测。
为获取重复采动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及研究重复采动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察哈素煤矿根据建立相邻2个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观测线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对比,获得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提供了服务。
一、工作面观测站设计1.1设计所用参数的确定由于察哈素煤矿31301首采工作面已开展过地表移动工作,因此对31303工作面进行观测站设计时,参照31301工作面的沉陷参数,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72°;上山移动角:γ=65°;下山移动角:β=72°;最大下沉角:θ=90°-0.5α;松散层移动角:φ=45°;煤层移动角修正值:Δγ=Δδ=Δβ=20°;煤层倾角:α=1°~3°。
1.2 平面位置设计原则及基本参数一般而言,观测站平面位置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走向观测线1条和倾向观测线1条,含布设位置、观测线长度和工作点间距。
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
421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线布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
(3)动盆地线之间
2,3。
结果表明:走向线方向最大下沉点位于B120,下沉值为1007mm;同时倾斜值趋近于0,符合沉降最大下沉点附近倾斜趋近于0,负曲率的规律;同时水平变形曲线和曲率曲线相似,符合一般般规律。
(下转第228页)图2走向线变形曲线图
图3倾向线变形曲线图
189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生雷雨。
图1K指数在不同阈值条件下的雷雨概率
3结论
(1)桂林机场春季午后雷雨发生时,K指数>20℃的占比极高,达到91.7%。
(2)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对应的雷雨日数最多。
(3)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最高,达到50.0%;其次是K指数在37-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20.0%。
【参考文献】
[1]王艳兰,王军君,伍静,王娟,刘国忠,李向红.广西3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4):635-643. [2]梁维亮,屈梅芳,赖珍权,翟丽萍.广西雷暴天气预报指标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3):15-19.。
岩移观测实施方案
岩移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岩移是指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现象,岩移观测是对岩体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岩体稳定性和灾害风险。
本文档旨在介绍岩移观测的实施方案,以指导相关工作的进行。
二、观测设备选择。
1. 岩移仪,选择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岩移仪,能够实时监测岩体的微小位移变化,常用的有电阻应变式岩移仪、压缩式岩移仪等。
2. 定位系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者全站仪等设备,用于对岩体位移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
3. 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选择可靠的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岩移仪和定位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三、观测方案制定。
1. 观测点设置,根据岩体的特征和岩移的可能性,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覆盖岩体的关键部位和潜在滑动面。
2. 观测频率,根据岩体稳定性和监测要求,确定观测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应进行连续观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测频率。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位移数据的趋势分析、异常变化的识别和预警等,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观测实施流程。
1. 设备安装与调试,按照实际情况,在观测点上安装岩移仪和定位系统,并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2. 数据采集与传输,启动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监测岩体的位移变化,并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3. 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岩体的异常变化和预警信息。
4.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岩体稳定性的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措施。
五、观测结果应用。
1. 风险预警与防范,根据观测结果,对岩体的风险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周边区域的安全。
2. 工程设计与施工,结合观测结果,对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减少岩体位移对工程的影响。
3. 灾害应对与救援,在发生岩体灾害时,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进行灾害应对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
收稿日期:2021-03-10作者简介:路 鑫(1990-),男,山西长治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21.07.020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路 鑫,宋旭斌,张晓岩,范鹏凯(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古城煤矿,山西长治 046000)摘 要:为研究古城煤矿地表沉陷规律,文章以古城煤矿N13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工作面上方地表建立观测站,定期观测工作面沉降情况,并对观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该矿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本地质条件下地表岩移参数,为矿区后续工作面保护煤柱的留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地表沉陷;岩移规律;岩移观测;保护煤柱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21)07-0057-02随着采煤工作面不断回采,“三下”压煤,尤其是井田范围内村庄压煤问题日益突出[1-2],不仅对地表建筑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保证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地表沉陷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以古城煤矿N1305工作面为观测工作面,进行地表岩移观测方案设计,分析观测数据,为后续工作面回采地表建筑物保护、煤柱留设提供数据支撑。
1 工程概况N1305工作面西接N1303工作面,东接N1306工作面。
北面为实体煤,南面接东翼辅运大巷。
工作面沿3号煤层底板进行回采,煤层平均厚度为6.32m,煤层倾角平均为5°,工作面平均埋深542m,采高为3.2m,采用综采放顶煤方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顶底板情况见表1。
表1 煤层顶底板情况顶底板名称岩性厚度/m 老顶中-细粒砂岩0~13.37直接顶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0~12.25伪顶泥岩0~0.503号煤层煤6.15~7.20直接底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细砂岩0~3.85老底细砂岩5.24~10.22 地表岩移观测方案设计2.1 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2.1.1 设计参数的选取五阳煤矿位于古城煤矿北侧约30km 处,同属于潞安集团,生产地质条件相似,将五阳煤矿七五采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作为本次观测站的设计参数。
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法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
58
根据每次观测成果计算得到的测点下沉量,绘 制测线下沉曲线图,得出地表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 位置及数值;根据观测数据,求得各测点移动和变形 值,绘制移 动 和 变 形 曲 线 图,分 析 移 动 和 变 形 的 规 律。测点变形曲线图和测线下沉曲线图应标注清楚 工作面回采位置、松散层厚度,岩层柱状、开采厚度 等情况。根据测点下沉与工作面回采关系,得出工 作面开采影响超前距、滞后距以及地表移动持续时 间等参数。
角 φ为 55°;煤层倾角 α为 5°;最大下沉角 θ=90°-
α。
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相关规定,各移动角修正
值见式(1):
Δγ=Δδ=Δβ=20°
(1)
2.1.2 观测站设计
N1305工作面位于古城煤矿北一盘区,该区域
地表地势比较平坦,地表村庄建筑物较少。因此建
议沿 N1305工作面走向方向和倾向方向各设 1条
[4] 李丽莉.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地表岩移观测研究[J].自 动化应用,2020(4):115-116.
[5] 王 博,杨 昆 仑.采 煤 工 作 面 地 表 岩 移 观 测 方 法 设 计 [J].陕西煤炭,2019,38(5):109-112.
[责任编辑:常丽芳]
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顶底板情况见表 1。
表 1 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底板名称 老顶
直接顶 伪顶
3号煤层 直接底
老底
岩性 中-细粒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泥岩 煤
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细砂岩 细砂岩
厚度 /m 0~13.37 0~12.25 0~0.50 6.15~7.20 0~3.85 5.24~10.2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
高清龙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通过建立一五一煤矿地面岩移观测站,定期对整个观测站进行全面水准测量,严密监测地表下沉和变形,进而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对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了一五一煤矿井下开采后地表的下沉和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地表沉陷提供了数据和理论基础。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高清龙
【作者单位】黑龙江黑河市一五一煤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5.4
【相关文献】
1.地表岩移观测在店坪煤矿地表采动影响中的应用 [J], 雒方
2.西山煤矿设立地表岩移观测站的研究探讨 [J], 刘铜菊;康新亮
3.岳城煤矿1308(上)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 [J], 王敏
4.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 [J], 孟京; 王宏涛; 王耀兴
5.岳城煤矿1308(上)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 [J], 王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8.46km,南北宽约6.34m,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9.818km2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
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0m。
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
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
岩移观测施工方案
岩移观测施工方案1. 引言岩移是指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移现象。
由于岩石的脆性和不均匀性,岩石体的移动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岩移观测是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能够提供及时的预警和监测数据,为工程的安全施工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岩移观测施工方案,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对岩移进行准确、全面的观测,并对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操作说明。
2. 观测设备及仪器岩移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主要的观测设备及仪器包括:•岩石位移仪:用于测量岩石体的水平和垂直位移。
•岩石裂缝计:用于测量岩石的裂缝宽度和长度。
•岩体应变计:用于测量岩体的应变。
•地表水位计:用于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
•多参数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湿度等参数。
以上观测设备及仪器的选型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严格按照厂家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是岩移观测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确定观测点的位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工程的地质特点: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实地勘察结果,确定可能发生岩移的区域。
•工程的施工进度: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相应的施工工艺,确定观测点的布设计划。
•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应充分考虑岩体的变形情况,以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观测到岩移的变化。
观测点布设完成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进行编号和标识,方便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4. 观测数据采集与记录观测数据的采集是岩移观测工作的核心环节。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检查观测设备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按照预定的观测计划和频率进行数据采集。
3.记录观测数据的时间、地点和仪器型号等信息。
4.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应的曲线和图表。
5.定期对观测点的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数据的记录应采用数字化方式,可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存储,并进行备份,以防数据的丢失。
5201 探巷措施
12#层402盘区5201探巷安全技术措施为了防止12#层402盘区5201掘进前方存在隐患,避免与小窑破坏区意外贯通、发生透水或有害气体溢出事故,故在巷道掘进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则,为此特编制本措施。
一、超前钻探有关技术参数及要求1、本措施按照地质科下发的“超前探测钻孔施工通知单”进行施工。
2、钻探起始位置:5201掘502回以西开口位置开始探测,直至全巷结束。
3、超前钻孔布置:按3钻布置探孔。
钻孔布置如下:(1)平面布置:巷道正前方一钻,左右偏15度各一钻。
(2)剖面布置:共一层,倾角与煤层倾角一致。
4、要求按探30米,掘10米,在保证留20米保安煤柱的前提下循环推进。
二、安全技术措施1、打探眼前,必须将顶板支护好,永久支护跟至工作面,风筒接到位,瓦探吊挂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方可作业。
2、打探眼前,必须对工作面进行“四位一体”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然后方可开工。
3、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不得擅自更改,如遇特殊情况确需改变设计时,必须与地质科联系,以便重新调整孔位,补充钻孔设计方案。
4、施工队必须准确掌握掘进距离,严格按照允许掘进距离掘进,严禁超掘。
5、每次探巷后,施工人员都要向队值班人员汇报清楚探眼数量、深度、方位,值班人员做好记录。
6、所有在工作面施工的人员,必须随时观察各种突水征兆,如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增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
一旦发现上述突水征兆之一或有害气体浓度超限,跟班干部必须立即将所有人员撤出受水害威胁地点,然后向队值班人员、矿调度、通风区汇报,在得到上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
7、所有钻探人员在钻探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钻孔内出水和气体情况,一旦发现钻孔顶钻、不出水、出水增大、出风或吸风等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停钻,但不可拔出钻杆,确认探通后,必须立即断电撤人,人员全部撤至安全地点后,向矿调度室、通风区和队值班汇报,由救护队拔钻杆,并检查孔内气体和观察钻孔内出风情况。
地表移动观测的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的设计
詹家民
【期刊名称】《江苏测绘》
【年(卷),期】1999(022)001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地表移动监测网的设计,敷设,观测及处理和分析。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詹家民
【作者单位】徐州矿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5.4
【相关文献】
1.矿井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J], 尹晓会;贾昌萍
2.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J], 魏鹏
3.利用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J], 魏鹏
4.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 [J], 秦长才;韩波
5.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 [J], 秦长才;韩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XX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9-1-1由于5201工作面是XX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XX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煤层倾角平均为1°。
采动区域的四角坐标为:工作面采动面积为0.325km2,采深在105—130米范围内。
详情请参阅附录《井上下对图》以及地质说明书。
三、基本要求1、通过此次观测掌握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确定以下内容:①.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
③.通过观测总结出5-2煤层的移动角β、γ(或λ)、δ;边缘角β0、γ0(或λ0)、δ0;裂缝角β′、γ′(或λ′)、δ′;最大下沉角θ;充分采动角ψ1、ψ2、ψ3;超前影响角ω;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的值等。
④.地表、岩层在开采过程中的移动和移动时间的关系。
⑤.地表建筑物破坏形式及破坏规律。
⑥.地表裂缝、台阶与开采关系。
⑦.采煤结束后地表岩层的稳定期。
2、为了获得全面的客观的可靠资料,在设置观测站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
因此就5201工作面而言应在全煤区段设置两条东西向观测线(横向);南北向观测线设置一条线(纵向),位于以采煤横断面全煤区中点的连线。
通过对各观测站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制定留设保护煤柱技术规定提供资料。
3、地表观测站必须按要求进行定期观测。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提供资料。
4、设置观测站前必须编写观测站设计,并报请矿方相关部门主管单位审批。
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
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5、本技术要求的依据为:《煤矿测量规程》,《工程测量规范》。
四、建立观测网1、建立观测基准点:本工程必须布设至少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并且基准点的数据必须从国家四等网以上的点位以四等导线标准联测取得。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本工程的工作控制点网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并且控制点尽可能地在观测线上。
并且工作控制点网必须以基准点为起始边组成闭合导线网。
施测标准为一级导线。
3、设置观测点线:①、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
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直线。
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
②、横向观测线和纵向观测线的长度,由于没有相当的数据可供参考,由施工方根据相应的资料进行设计确定。
③、观测线上点的距离为15—20米。
④、每条观测线用二级导线进行施测。
对于不设测站的观测点以DJ2级仪器一次对中两个测回。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②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
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
测点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③.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④.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
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⑤.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五、施工标准基准点、工作控制网和地表岩移观测分别用四等导线、一级导线和二级导线。
其成果资料要达到下表值: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2.5 55 1010 20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100S 50六、观测工作1、观测所用仪器必须具有国家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单位所出据的检验合格证。
2、观测的基本要求:①、每次观测前应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主测人员。
④、尽可能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3、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
4、基准点与工作控制网连测后,应对观测站的各测点进行开采前的最初两次全面观测。
工作网按闭合导线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观测线以附合导线的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
5、当地表下沉达到50~l00mm时,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为了获得地表移动过程的全部资料,在一般情况下除应进行采动后第一次和地表移动稳定后的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外,还须在活跃期(即缓倾斜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采动线经过观测线一月内),进行不少于四次全面观测,并适当加密高程测量。
为了求得较精确的下沉速度,还应在活跃期对最大下沉点附近的数个点,增加高程测量次数。
6、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一般可根据开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顶板岩性等具体条件,每隔1~3个月测量一次各观测点的高程。
当地表下沉值达到l0mm时,即进入地表移动的初始期以后,应按时进行高程测量。
衰退期的水准测量直到六个月内的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为止。
7、进行采动后全面观测时,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导线测量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
每条观测线观测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角检查。
对控制点的发生疑问时,应及时与矿区基准点进行连测检查。
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必须从矿区基准点开始。
此外,还应测量地表受采动影响后产生的裂缝位置和塌陷要素,并注明发现日期。
8、每次观测时,还必须实测回采工作面位置、煤层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完成下列计算工作:①.检查外业手簿;②.计算所有观测点的高程;③.计算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④.按观测线计算各种移动与变形,包括各观测点的下沉值W 及水平移动值U;相邻各点间的垂直变形(倾斜i与曲率κ)与水平变形ε(拉伸与压缩);测点的下沉速度Vω(可只计算个别观测点)。
2、采动后每次观测求得的各观测点高程附合差和边长附合差,应进行近似平差,并按平差结果计算各种移动和变形值。
3、观测计算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绘制移动与变形曲线及其它图标,各种移动与变形曲线的垂直比例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在地质断面图上能清楚地表示为宜。
4、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和各种移动值的求得,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的结果进行。
5、一个观测站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
多个观测站结束后,应进行综合分析,以总结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
6、内业计算的取位应符合下表规定。
八、成果的提交1、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外业观测记录和数据成果2、整个工程结束后,施工方必须提交以下资料:①.所有外业观测的原始记录手薄,不得有涂写和篡改。
保证观测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②.每一次观测的数据都有内业计算平差结果和精度评定,以及每次观测线剖面图和点位坐标变化的曲线图、表。
为技术总结报告提供数据依据。
③.技术总结报告。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本工作面的地质、地形概况。
●观测线变动前后的剖面图。
●观测工作的基本情况。
包括日期、天气、精度、工作面的推进度、观测所用仪器等情况。
●应总结出移动角β、γ(或λ)、δ;边缘角β0、γ0(或λ0)、δ0;裂缝角β′、γ′(或λ′)、δ′;最大下沉角θ;充分采动角ψ1、ψ2、ψ3;超前影响角ω;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的规律值等。
④.技术总结报告必须一式6份提交。
3、资料成果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工程才能完成。
验收必须经过内业检查和外业核实。
内业检查必须经过原始计录是否清晰完整无改动、导线计算平差无差错、精度评定附合限差、成果参数齐全;外业核实必须在实地用相应的仪器,选择任意的角和边进行检查实测,附合限差后方认为合格。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