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研究
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
3
白和金
3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经济导报》社主办的“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竞争力高层论坛”上的演讲稿,吸取了国家计委宏
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程选同志主持的《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课题的基本观点,有些表述直接引自该课题报告。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线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已在我国“十五”计划中明确体现出来,正在有步骤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但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空间分布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全国和各地区的优势产业选择或说产业空间分布的优势区位选择,也就是“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优势的内涵及其来源、成因,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借鉴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澄清认识,走出误区。
第一,考察有关区域经济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统一于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货币成本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在试图
分析和解释区域的产业分布格局或产业的区位选择时,总是依赖贸易理论。这表明,区域经济优势总是与区际(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离开一定的市场联系和竞争关系,关起大门而封闭起来去讲某一地区有什么经济优势,是毫无意义的。在我国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业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各个地区都置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和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重
新审视各地区在国内、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正确识别和有效发挥各自的区域经济优势。
第二,所谓区域经济优势,主要是指区域内的产业优势,其标志是这种优势产业能够在区际(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产品价格低廉因而占有市场的竞争力。区域经济优势的来源或成因,也就是说为什么在某个区域能够形成某些生产成本低廉、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或者说为什么产业的区位选择会影响产品成本和竞争力,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后还会争论下去。但不论出于什么来源或成因,对识别区域经济优势的标志,各派经济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能够在区际(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业,这种竞争力和占有率是基于它能够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产品(包括服务产品)。因此,不能把某一区域具有的某些优势条件直接等同于该区域的经济优势定位。只有这些优势条件优化组合在一起,转化为能够在区际(国际)市场上比其他竞争对手提供更便宜的产品
的优势产业,才能说具有真正的、现实的经济优势。
第三,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只是给我们留下了区域经济优势的定义和识别标志,并未说明其生产率以及机会成本差异的来源和成因。新古典贸易理论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结构是区域经济优势的诀定性因素。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组合,也就是不同产业需要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不同区域有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即存在着“要素丰度差异”(“
要本刊特稿
2002年第7期
素丰度”是指其经济丰度,即相对于需求的供给能力,而不是物理丰度如矿产资源储量)。稀缺要素价格相对较高,丰裕要素价格相对较低。于是,各个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要素供给成本价格,从而使不同区域选择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分工,相互输出凝聚了本地丰裕要素的产品,换取凝聚了本地稀缺要素的产品。要素禀赋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但这一理论并未认定要素禀赋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唯一因素,而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论证了要素禀赋的决定作用。事实上,新古典贸易理论代表人物对需求偏好、技术状况、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以及社会制度环境等因素对产品成本从而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作过比较深入的论述。其后出现的新贸易理论,修正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固定规模收益的基本假定,强调产业分布的地理集中依赖于递增收益与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只是决定着不同产业间的区位选择和贸易格局,而经济规模决定着同一产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内部的贸易格局。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资源的替代普遍发生,运输费用大大降低,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明显增强,使得许多产业分布的区位选择可以摆脱原来受其技术经济特点决定的指向性约束,成为所谓“footlooses”(指向随意)行业。这类“指向随意”的产业、产品究竟在什么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主要是看什么地方能够为它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所以,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优势定位时,既要充分重视要素禀赋结构的作用,也不宜绝对化地看待要素禀赋问题。即以要素禀赋结构而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非自然禀赋的获得性要素,如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集聚,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主观努力去改变。
第四,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切实体现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有效地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和各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应是全国和各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挥现实比较优势和加快产业升级的关系。如果脱离我国及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其它优势条件去盲目追求产业、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特
别是每个省区甚至一个市县也去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技术产业化)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和各地区现实的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中获得现实的比较利益,还会带来地区间新一轮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升级”的产业和产品也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陷于困境,遭致市场淘汰。反之,如果静止地、片面地看待要素禀赋结构等条件,忽视利用我们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产业转移来不断形成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忽视我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是比较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那就意味着我国及各地区在全球和全国经济分工体系中只能始终被动地处于低端上,还会由于后来的竞争者陆续进入市场使现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们讲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本来就对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提出了两重要求:“优化”主要着眼于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升级”则着眼于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
第五,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或者说区域内优势产业群体的选择和形成,不是先验确立或自封的,而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众多投资者和厂商的群体选择,是由市场选择、竞争定位的。这并不意味着绝对否定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运用产业政策的积极意义。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能否成功,根本在于它能否科学反映和切实尊重市场选择。如果以计划指令、行政审批、限制竞争、扭曲价格等方式企图取代和背离市场选择来培植所谓“优势产业”,最终不会有好效果。因为,再高明的政策规划和产业政策,即使是集中了多方面专家的智慧并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制订出来,充其量也只能对市场供求格局和竞争态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一个大致的、宏观的判断和总体指导,并不能改变政府在极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总是“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更不可能、也不应当去取代众多市场主体能动地创造市场和自行承担风险的功能。不尊重市场选择而靠政府计划定点和行政保护扶(下转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