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优势和挑战进行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优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形成了全球化网络。
经济全球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扩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商品和服务可以更加顺畅地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从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企业可以通过拓展国际市场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2.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具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经济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3.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不同国家通过共享技术和知识,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规模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规模的累加效应,提高企业的市场准入率和竞争力。
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丰富的投资机会。
2.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参与成员可以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互补性可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3.提高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的缩小,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通过共同的产业政策和贸易合作,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与关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与关联。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与途径分析摘要: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发挥区域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经济。
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比较;产业选择;途径分析一、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
进一步说,要把握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就需要研究什么是“特色”。
按照中国词典中关于“特色”的解释,“特色”的原意主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色彩、风格。
其特有的属性是差异性、区别性、独有性的有机统一。
而有学者把特色概念定义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即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
[1]在杜肯堂教授等所著的《区域经济管理学》中,我们看到:“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毅博士进一步明确提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3]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
其定义应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区域遵循地域劳动分工协作的原则,依据自身区域特有的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形象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区域经济特征的综合表现。
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联系的,是随着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4]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1、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他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_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Finance &T rade E conomics ,N o 13,2007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3Ξ———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曹 亮 内容提要:美、日等国后发优势成功运用的历史与后发优势的发挥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关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由于当代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后发优势的发挥显得越来越困难,而先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运用先发优势理论研究我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问题,指出中国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不能继续拉大与日本的差距,同时在制度的先发优势方面要保持必要的领先地位以便减轻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中国目前的劣势。
而相应的战略选择就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和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关键词: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定位和选择作者简介:曹 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3-0024-05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落后国家不断通过模仿技术和制度,追赶领先国家,甚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德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并超过了当时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日本通过后发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①这些惊人的历史重现曾引发了理论界对后发优势乐此不疲的探讨。
问题在于为何日本没有像历史上的美国超过英国那样在当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90年代”。
同一时期,即使在一个很高的增长起点上,美国经济却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
一度被津津乐道的以日本为典型研究对象的后发优势理论一时间失去了依托。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条;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劣势:原料、匮乏;江苏省优势: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服务业水平较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劣势:能源资源匮乏、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足;浙江省优势:一,相对均衡的城乡区域经济;优势二,强劲的企业家创业精神优势;优势三,雄厚的民间资本积累;劣势:一是相对较高的商务成本、二是有待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偏于稳健的民营企业投资心态;安徽省优势:拥有充足的,丰富,的传承和影响,黄山为主的丰富;劣势:经济总量小、“三农”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总体实力不强、人才需求与人才流失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福建省优势: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劣势:生产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人均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以及专利数量少;江西省优势:矿产资源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宽裕;经济成本梯度差的优势;劣势:江西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三农问题严重;宏观调控对经济弱省的制约;环境改善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山东省优势:资源与环境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经济建设领域有比较优势;劣势:产业构成不合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超强度;六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河南省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之中,也是中部之中;其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三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第四,有人力资源优势;第五,还有文化优势;劣势:人口众多;开放度不,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经济的底子还比较薄;湖北省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人才技术优势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大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聚散中心;劣势: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经济外向度低、品牌经济实力较弱;湖南省优势:相对区位交通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突出;在工业领域有竞争优势;有极强的“码头优势”;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劣势:区位方面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国家开发价值的大型战略资源;科学教育与周边省份存在差距;铁路运力有限;广东省优势: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丘陵及河口三角洲;有丰富的水热条件;珠江下游水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农产品丰富;交通发达;劣势: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新兴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拥有沿海又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资源相对污染较轻;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干净环境优美,空气质量更是全国最前列;劣势:经济基础差、城市基础差、人口素质不均衡、交通基础差;海南省优势:;深海捕捞;;东南亚外贸;是比较早的特区;繁多;劣势:与大陆的交通还不便利,阻碍经济发展;没有大型工业;较高;重庆市优势:有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是内陆城市中唯一有保税港区的城市;有两江新区,长江黄金水道等;劣势:地处中国内陆,经济欠发达;交通也不发达;人口众多、面积广大,比较贫困;城市二元化突出,各方面矛盾尖锐;四川省优势: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区位优势相对西部地区有"增长极"的区位优势、资源及市场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劳动力和人才优势;劣势:地理区位欠佳、经济实力不强、制度安排与政策上的差距、市场化程度较低;贵州省优势: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西南陆路交通的大通道;劣势:一是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快;二是投资仍然相对不足;云南省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对外交往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蕴藏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蕴藏丰富的矿产;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劣势:发展上自我设限;工业化进程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西藏自治区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劣势: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外向度低、人才匮乏、投资效率不高;陕西省优势:区位优势;能源资源丰富;科教实力较强;文物旅游资源等得天独厚;工业基础较好;文化资源多样;劣势:经济效益差、发展水平低、亏损严重、增长速度慢、产业结构水平低;甘肃省优势:丰富;较为丰富;潜力巨大;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广阔;价格低廉;劣势:恶劣;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过程中低效率;薄弱;青海省优势:独特的“冷凉性”气候,有丰富的土地草场资源、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的能源宝库、旅游资源也丰富;劣势:但高寒的自然环境与脆弱的生态条件,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较差的区位条件,对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巨大;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有农业、能源、旅游、内陆开放四个方面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劣势:观念陈旧,视野狭窄;环境险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口增长过速,劳动力素质低下;传统产业占主导,结构调整举步维艰;生态破坏严重,投资环境弱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新疆是瓜果之乡,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也是全国很重要的畜牧基地,新疆的丰富;劣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失业十分严重;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严峻;城市化水平较低;香港特别行政区优势:地理优势优越,第三产业很发达,属国际化的城市,自由贸易,资讯流通,竞争公平开放; “一国两制”政策;劣势:产业结构转型与相应的资源支撑不足、“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尚未找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的“支点”;澳门特别行政区优势:地理优势;人文文化优势;政治形象;制度优势;劣势:地域狭小,资源短缺,人口不多,内部市场有限,这就决定了澳门经济的对外依赖性;经济结构单一;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人才结构问题突出;国际规则利用程度偏低;台湾省优势:有优势;优势;电子行业优势;拥有传统较久;和服务业优势;以及相关的优势;劣势:代工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两岸关系问题;政局不稳定常使岛内经济环境受到波动;。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也在近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经济需要明确其发展定位和战略,以确保可持续的繁荣。
一、河南经济发展定位1.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河南位于中国中部,东临山东,南邻湖北和安徽,西接陕西和山西,北靠河北。
地理位置使得河南具有连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
同时,河南还拥有丰富的农业、矿产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2.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几十年,河南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工业也发展较慢。
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河南正朝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努力。
加大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智能农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升级转型。
3.区域协同发展河南同时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临近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珠高速等重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
利用这一优势,河南应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的局面,推动河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河南经济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河南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人才和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河南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升级。
2.农业现代化战略农业是河南的支柱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河南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
同时,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3.开放型经济战略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河南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东部地区和世界各地的经贸合作。
发挥河南自贸区的作用,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和资本进驻河南,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地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案例一: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策略
以云南为例, 利用其独特的 气候条件和生 物多样性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和旅游业
01
• 发展特色农业:如普洱茶、 花卉等 • 发展旅游业:如丽江古城、 西双版纳等
制定相应的政 策措施,支持 特色农业和旅 游业的发展
02
• 提供资金支持:如农业补贴、 旅游项目投资等 • 提供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 土地使用等
• 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如GDP增长率、 人均收入水平等 • 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如教育、医疗、 社会保障等 •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如环境质量、生 态保护等
地03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的关联性
地域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中的角色
• 地域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决定了策略的方向和重点 • 根据地域优势选择适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资源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等 • 根据地域优势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 根据地域优势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投资、税收、人才等
•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是指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 组合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
• 经济增长策略: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通过扩大投资、提高生产率等方式实现 •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目标,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等方式实现 • 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以提高区域人才素质为目标,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式实现 • 科技创新策略: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 •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 • 经济增长目标:如GDP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等 • 社会发展目标: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 生态环境目标:如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等
发展小区域经济的建议方案
发展小区域经济的建议方案小区域经济是指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规模小、人口少、市场局限的经济。
它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小区域经济,助其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力军,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发展小区域经济的建议方案。
一、定位小区域经济小区域经济的规模较小,目标市场也相对有限,我们应该确立好其定位。
综合考虑小区域资源、过往经验和优势,确定小区域经济的特色和核心产业,并建立起以此为基础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进一步提升小区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二、做好产业集群发展小区域经济规模小,要想更好地发展起来,产业集群是至关重要的桥梁。
我们应该鼓励各类企业、从业者积极参与到小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中来,形成产业生态链和经济互联,进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小区域经济中互动发展,从而能够让小区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精准拓展市场对于小区域经济而言,市场规模和可开发的客户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
我们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通过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等方式开发市场资源,让小区域经济尽可能地抓住机会,更好地壮大起来。
四、优化政策环境发展小区域经济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政府以发展小区域经济为重要任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技改扩容、实施资金补贴和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有益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帮助小区域经济建立起稳定、健康、自循环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特色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从农村、小城镇到小城市,每个小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
通过挖掘生态环境、文化历史、旅游资源等内容,进一步促进小区域经济的发展。
着重加强文化建设,展示自身地域特色,为企业求发展提供“庇护所”,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当地文化,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要想让小区域经济稳健发展,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市场规模和人口资源限制等因素,建立起适合小区域经济发展的营销定位、产业集群、市场拓展计划和政策环境等综合支持体系,并专注于加强文化建设,从中走向发展之路。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摘要: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其中,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人才浪费、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发展理论按照大经济圈理论,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先在沿海地区发展,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向内地扩大,形成一个经济腹地,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按照这个理论,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但是,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以及石家庄、唐山等少数城市),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更加缺乏竞争力,更加的落后,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做一些阐述和说明。一、功能定位不科学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共同发展,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证。否则,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生产同类的产品,提供同类的服务,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限制经济的发展。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规律,如果自由发展的话,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而北京作为非沿海、非沿主要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就造成功能定位不协调,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抢夺人才等问题,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一方面,要有层次,要有区别。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重要的区域中心、现代化等空泛的话,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按照这个原则,来审视京津冀,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教育发达,人才汇聚,科技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港口条件优良,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人才丰富,拥有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重复建设,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在优势上下功夫,达到互惠互利。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业链没有形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是京津冀地区定位混乱造成的首要问题。以北京为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北京大举像莫斯科学习的旗帜,欲打造中国版的苏联莫斯科工业圈。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北京借助其政治中心的优势,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旗号,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在北京取代天津而成为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之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文魁主编的《首都经济研究报告》所指出的:“当前,北京代表工业化中后期水平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工业增值率位居全国中下等水平,一些重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有些甚至已经被挤出市场。由于产业结构问题较多,致使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1997年,首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9,低于全国91.28的平均水平。经过努力,虽然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了118.98,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分析,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七大污染城市之一。虽然汽车尾气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受产业结构重型化耗能的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重化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目前北京的燃料结构中仍以燃煤为主,工业用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5%,而且75%的煤炭消费又集中在6%的市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是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的4~5倍。同时,工业运输量占北京铁路运输总量的1/3,不仅造成空气污染,而且加剧了城市运输能力的紧张状况,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此外,工业废水仍是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过多地发展重工业,以至于同老化工基地天津、老重工业基地唐山争资源、争人才、争市场,结果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巨额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限制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应有的职能的有效履行。我认为,与其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倒不如携手并进、走共谋发展之路。京津两地近在咫尺,风土人情相近,民俗文化类同,天津本来就是作为北京的卫城而诞生的,在近代又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加强京津一体化可以缓解两地许多现在看来很严重的问题:其一,北京城市负荷过重问题。北京住房紧张,人口密度过高,房价畸高,交通严重超载。如果实现了京津一体化,通过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城际高速列车连接的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三个城区,在加上发展起来的三个中心城区之间的城镇,这么广大的范围内可以极大的缓解北京各方面的压力。目前,上海―嘉兴―杭州,上海―苏锡常―南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上海的产业和人才已经开始向长三角的两翼扩展。其二,一体化可以提高两地的核心竞争力。京津两地教育科研发达,人才汇聚,尤其是北京,更是集中了全中国许许多多的社会精英。如何把这种人才的优势真正转换为产业的优势十分重要。京津一体化之后,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不仅是公路交通链,更是贸易链、人才链、创业链、科技成果转化链,为京津地区的大批人才提供了更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工作空间,深入发掘人才的能力,真正发挥教育和科研的应用效能。届时,京津两地产业形成互补,发挥更大的效率和潜力,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区。上述问题早已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注意:首钢东移至唐山,还给了唐山重工业基地的地位;中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落户天津,还给了天津化工业基地的身份。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定位等一系列的举措给京津冀地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题。三、缺乏辐射效应京津冀地区各自为政,独立发展,没有形成产业互补,互利互助,京津就像被包围在河北省内的两个孤岛,不仅与河北省隔离,两个孤岛之间也不相连。京津的发展没有带来周末地区的发展,反而抢夺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形成了著名的环京津贫困带。我们将2005年京津冀主要城市的GDP总量做成直方图,可明显出该地区内部城市的发展差距。如下图所示:按照经济学的投资原理假设,在市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下,一个理性的投资人总是追求单位资本回报的利益最大化,即哪里资本回报高,钱就会投到哪里。当一个城市刚刚发展刚刚起步时,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于是大量的资金会流向这个城市。而随着该城市的发展,各个方面将会趋于饱和平衡,也就是说投资回报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递减,经济发达程度和投资回报率呈现反向变化的趋势。到了这个阶段,该城市已经不是最好的投资宝地了,因而更多的资金会就近流到该地区周边的还未充分发展的城市或城镇,追求一个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即资金从发展过的中心城市流向周边欠发展的城市。如此原理延伸下去,就形成了一个辐射发展。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发展后,会自然而然的带动其周边城市共同发展。但是,这个原理在京津冀地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根本,该原理还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条件,那就是“投资人是理性的投资人”和“市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即“理性投资人+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理性投资人对资本进行合理的投入,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上述的投资原理才有意义。这两个假设前提在中国是完全成立的吗?首先,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假设前提尚不具备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政治往往比市场拥有更大的力量。政治强大的地方,行政级别高的地方,往往拥有更优厚的条件得以发展。作为首都的北京,理所当然地拥有比天津和河北省的地级城市更多的政治资源,而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也一定程度上拥有了高于地级城市的发展条件。在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回报率已经开始降低,按照投资回报原理,在这个时候资本应该流向周边资本回报率更高的地方,但是中心城市仍可以利用其政治资源,通过许多行政手段(譬如一些优惠的政策)来弥补资本回报率的降低,这样就可以继续的吸引投资。于是原本应该辐射到周边的资本,却仍然汇聚到了中心城市。资本流动的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表现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京津等中心城市,而环京津的地区因为京津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变得越来越没有投资来源,如此往复,就在较为发达的京津周边出现了贫困地区。其次,“理性投资人”这个假设前提在一定条件下也未满足。中国目前还缺乏一大批既具有投资理念知识、又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人才,机构投资者也欠发达,所以许多投资行为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许多投资者抱着投机的心态,争抢的项目是造成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非理性投资人”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动的不可预知性,使得投资回报原理更加不适用。上述的分析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同时又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人,对投资的导向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中心城市,反而形成了具有过大的聚集效应的中心城市。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形成,不利于经济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人才空吸与流失、民营资本规模小而且不够活跃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华北地区是中国高校最多,类型最全,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中国人才最丰富的地区。由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人才的分布表现的过于集中。京津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了周边大量的人才,而且这种人才的吸引往往表现为一种空吸现象。就像对资本的吸引一样,人才也过分的集中在了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这样,造成了二元化的进一步加剧,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营资本无疑是中国最活跃、最具潜力的资本类型。比起国有资本,它往往表现得更加活跃和高效;而比起外来资本,它又更加安全,不用过多担心撤资、转资等问题。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民营资本无疑会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用。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尤其是津冀,民营资本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不够活跃。缺少了民营资本,无疑是缺少了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发展力量,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五、结论在国家大力支持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经济一定可以崛起腾飞,真正成为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圈和城市圈,担负起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在研究京津冀的地理地位、历史渊源、经济基础诸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我认为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应是: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为其他地区注入人才和科技成果并提供政治服务;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华北乃至西北对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应大力发展与上述优势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经济辐射能力,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河北省具有资源、人力、物产等多方面优势,应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做到重工业(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协调发展。。
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市场定位
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并通过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选择。
地理位置作为一个重要的优势因素,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市场定位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市场定位策略,并具体分析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一、地理位置的优势地理位置是指企业所处的地域位置和区位条件。
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优势,例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适宜等。
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市场定位策略1. 区域市场定位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市场中进行定位,专注于满足该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的特点,提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
2. 全球市场定位利用地理位置的国际化优势,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拓展到全球市场。
通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技术和品牌优势,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
3. 跨市场定位根据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利用交通便利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产品或服务拓展到相邻市场。
通过跨市场定位,实现资源共享、成本节约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在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地理位置优势的市场定位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1. 酒店行业地理位置是酒店行业的重要竞争因素,酒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面向的客户群体和市场需求。
例如,位于旅游景区附近的酒店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住宿和便利的旅游服务,吸引游客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
2. 零售行业在零售行业中,地理位置的优势对于店铺的生意和销售额有着重要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顾客和消费者流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例如,位于商业中心的商铺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
3. 物流行业地理位置优势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提高物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例如,在货物集散地或交通枢纽附近建立物流中心,可以快速配送货物,并减少物流环节中的损耗和风险。
立足优势 突出定位 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经 济 论 坛
Ee n mi F r m o o c ou
J n.2 0 u 09
Ge .6 No 1 n 4 O . 2
总第 4 O期 6
第 1 2期
立足优势 突出定位 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文/ 家 口市下花 园 区委副 书记 、 区长 刘 书锋 张 近 年 来 , 花 园 区委 、区政 府 以深 入 开展 学 习 下
实践科学发展 观活动为契机 ,依托优势 ,审时度 势 ,提 出 了 ‘ 绕 构建 工 业 窗 口区 、花 园宜 居 区 、 围
文化旅 游 区奋斗 目标 ,逐 步打造 经济 繁荣 ,布局 合 理 ,支 撑有 力 ,特色 明显 ,环境 优美 的环京 津地 区 有较强 区域竞 争力 的 中小城 市 ”的发展 定位 ,将 全 区 党员 、 干部 、群众 思 想 统一 起 来 ,力 量凝 聚起 来 ,掀 开 了推 进下 花 园经济 、社会 跨越 式发 展 的崭
业发展,重点抓好总投资2 亿元的下花园发电厂六 5 期项 目 ,利用 国家 ‘ 大 压小 ,节 能减 排 ”政 策 , ‘ 上 扩建 2×30 0 MW供 热 机 组 ;全 力 支 持 总 投 资 7 元 亿 的冀中能源张家 口矿业公司花园三号井项 目,建设
年 产 10 吨煤 炭 开 采矿 井 。围绕 煤 炭 开发 ,进 一 5万 步延 伸产 业链 条 ,积 极谋 划发 展煤 化工 项 目和煤炭 物 流业 项 目,现在 我 区 已在 l0 l国道 连接 线 附 近成 功 引进煤站 7余 家 ,成为 晋煤 东运 的乌金走 廊 ,正 0
定 位 ,突出 园区特 色 ,增 强服 务功 能 ,完 善服 务环 境 。 目前 ,已有 旋挖 钻机研 发 制造 、汇洋 机械 制造
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指相邻地区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合作,共同开展经济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利共赢。
通过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并提升地区内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此外,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
这些合作机制旨在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
例如,亚洲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欧洲的欧盟共同市场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案例。
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经济增长。
地区内相互间的竞争和合作将促使成员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此外,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间的互补性发展,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然而,区域经济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利益分配不均。
其次,政治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合作的限制和难度。
此外,一些国家对于自身的利益更为重视,可能会对其他成员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平等互信、开放包容和相互妥协。
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通过加强地区内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应对经济衰退、贸易争端和全球性问题。
因此,我们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并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稳定、繁荣和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
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优化
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优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地理区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愈发凸显。
地理区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因素。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往往与其地理区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讨论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地理区位。
首先,在地理位置方面,离海洋或河流等水域的接近常常能带来区域经济的优势。
海洋和河流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纽约市的地理位置位于哈德逊河口,使得它成为美国东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
纽约市的港口贸易和金融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其次,自然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依靠资源开发获取经济增长。
例如,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全球能源重要的供应地。
自然环境还可以吸引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例如,马尔代夫拥有美丽的海岛和珊瑚礁,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交通条件是地理区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流动。
交通便利的地区能够更容易地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提升经济效益。
例如,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得益于其良好的港口和先进的交通网络,成为东盟地区的贸易中心。
然而,地理区位也可以带来一些挑战和劣势。
一些地区由于偏远或地处严重自然灾害风险地带,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某些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面临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优化地理区位的影响,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互联互通能力,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
这将有助于促进贸易流通和人员流动,提升经济效益。
其次,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经济,更要注重生态保护,以确保长期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即全球产业链。
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到产业内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全球产业链是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因此,找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尤显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
标签:全球产业链定位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一、生产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所谓生产全球化,是以全球分工为基础,以建立了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跨国公司为主体,面向全球展开的生产发展趋势。
生产全球化一方面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具有全球性、世界性,世界各国、各地区生产的互相依赖性、相互渗透性使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指企业生产的全球性、世界性,任何一国、一地区企业的生产不再是封闭性的生产,不再是闭关锁国条件下“完全”自力更生的生产,而是在开放环境中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进行跨国界的生产。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使许多以前在一个地方完成的最终产品的生产,被分解为若干个独立步骤或模块,而每一个步骤或模块都在那些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的地方生产,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和FDI从原来的最终消费品的交换和生产,转变为产品零配件的交换和生产。
这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也就是全球产业链。
因此,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又促进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加推动了生产全球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贸易是拉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由于国家或地区间自然禀赋和其他资源的差异,各国或地区相互之间通过国际贸易分享由于分工专业化所取得的利益。
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自身资源分析和与其他国家相互比较,总能找到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京津冀区域经济是指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共同组成的经济区域。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它不仅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首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该区域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还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
这使得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GDP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国继上海、广东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其次,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功能定位是实现城市协同发展和形成经济新动能。
京津冀三地地理紧密,交通便利,因此可以实现各城市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以天津为支撑、以河北省为主体的协同发展格局,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互补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功能定位也包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加大了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力度,在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方面进行了整合和配置,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系统。
这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京津冀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我国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天津的辐射区域,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政府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然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城市之间合作不够紧密,一体化发展仍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竞争和协调问题,需要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和沟通,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格局。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答题模式高三地理组2008.12.17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
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
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
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油气远景储量大,估计有几十亿立方米天然气和几百亿吨的石油远景储量,成为我国未来的油气基地。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以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两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日益加强。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近,相互之间的交通运输便利,这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两国之间的航空、水运和陆路交通网络发达,便于货物和人员的往来,加快了贸易和投资的速度。
中日两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超过14亿人口。
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2.6亿人口。
两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为两国的商品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吸引了众多日本企业的目光,而日本高品质的产品也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第三,中日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互补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例如,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第四,中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相互借鉴,互相促进。
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员互访频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也为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两国的学术交流、教育合作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得到了双方的支持和推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还体现在政策支持方面。
两国政府通过签署双边协议、建立经济合作区等方式,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例如,中日自贸协定的签署,进一步降低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两国政府还积极推动投资合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中日区域经济合作有着诸多优势。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市场中,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经济竞争力和财富创造力的增加。
本文将对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相对于其他地区或国家在某一特定领域或产业具有更好的资源、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所提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不同,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领域或产业都具有更强的优势。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一种经济特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
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从多个因素中产生,如资源、技术、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等。
这些优势的组合可以使得一个地区在某些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高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比较优势的意义区域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一个地区能够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从而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其次,区域比较优势的特点是独特性和可替代性。
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是由其特定的资源或技术等因素决定的,并且很难被其他地区的条件所替代。
这种特性使得比较优势成为培养地区特色经济或产业的基础,加强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外部投资。
最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等提供有益的信息。
在了解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之后,政策制定者可以为该地区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以最大化其优势。
同时,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研究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业务的地点,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三、1. 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在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口大国和高科技人才集聚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优势。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技能、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是中国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定居。
举例说明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举例说明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是指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针对该区域特定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采取相应的战略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中国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陆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因此,中国政府针对沿海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
2. 美国硅谷地区聚焦科技创新:美国硅谷地区拥有众多优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公司。
该地区发展的战略模式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吸引投资和创业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3. 日本京阪神地区发展制造业:日本京阪神地区拥有密集的制造业企业、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
该地区发展的战略模式是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些例子体现了在区域发展中,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模式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优势产业的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优势产业的定位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和重点。
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并培育扩大,实施增长带动战略,是推动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优势产业选择标准,构建了工业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各主要产业部门的优势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确定兵团今后应当重点扶持的工业优势产业部门。
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工业化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06~2010年将是新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党委工业工作会议和“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以市场为导向,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和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两大基地,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工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兵团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兵团人均GDP达到1695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划分标准,兵团现在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快速增长阶段。
然而,近年来,由于兵团工业发展战略思路不清、优势产业选择不明、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兵团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将是兵团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兵团具有的区位、特色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等竞争优势将为兵团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赢得重大战略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3白和金 3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经济导报》社主办的“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竞争力高层论坛”上的演讲稿,吸取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程选同志主持的《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课题的基本观点,有些表述直接引自该课题报告。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线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这已在我国“十五”计划中明确体现出来,正在有步骤地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但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的空间分布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全国和各地区的优势产业选择或说产业空间分布的优势区位选择,也就是“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优势的内涵及其来源、成因,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借鉴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澄清认识,走出误区。
第一,考察有关区域经济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统一于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货币成本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在试图分析和解释区域的产业分布格局或产业的区位选择时,总是依赖贸易理论。
这表明,区域经济优势总是与区际(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
离开一定的市场联系和竞争关系,关起大门而封闭起来去讲某一地区有什么经济优势,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国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业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各个地区都置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和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重新审视各地区在国内、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正确识别和有效发挥各自的区域经济优势。
第二,所谓区域经济优势,主要是指区域内的产业优势,其标志是这种优势产业能够在区际(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产品价格低廉因而占有市场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优势的来源或成因,也就是说为什么在某个区域能够形成某些生产成本低廉、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或者说为什么产业的区位选择会影响产品成本和竞争力,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后还会争论下去。
但不论出于什么来源或成因,对识别区域经济优势的标志,各派经济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能够在区际(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业,这种竞争力和占有率是基于它能够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产品(包括服务产品)。
因此,不能把某一区域具有的某些优势条件直接等同于该区域的经济优势定位。
只有这些优势条件优化组合在一起,转化为能够在区际(国际)市场上比其他竞争对手提供更便宜的产品的优势产业,才能说具有真正的、现实的经济优势。
第三,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只是给我们留下了区域经济优势的定义和识别标志,并未说明其生产率以及机会成本差异的来源和成因。
新古典贸易理论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结构是区域经济优势的诀定性因素。
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组合,也就是不同产业需要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不同区域有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即存在着“要素丰度差异”(“要本刊特稿2002年第7期素丰度”是指其经济丰度,即相对于需求的供给能力,而不是物理丰度如矿产资源储量)。
稀缺要素价格相对较高,丰裕要素价格相对较低。
于是,各个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要素供给成本价格,从而使不同区域选择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分工,相互输出凝聚了本地丰裕要素的产品,换取凝聚了本地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但这一理论并未认定要素禀赋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唯一因素,而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论证了要素禀赋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新古典贸易理论代表人物对需求偏好、技术状况、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以及社会制度环境等因素对产品成本从而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作过比较深入的论述。
其后出现的新贸易理论,修正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固定规模收益的基本假定,强调产业分布的地理集中依赖于递增收益与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只是决定着不同产业间的区位选择和贸易格局,而经济规模决定着同一产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内部的贸易格局。
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资源的替代普遍发生,运输费用大大降低,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明显增强,使得许多产业分布的区位选择可以摆脱原来受其技术经济特点决定的指向性约束,成为所谓“footlooses”(指向随意)行业。
这类“指向随意”的产业、产品究竟在什么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主要是看什么地方能够为它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
所以,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优势定位时,既要充分重视要素禀赋结构的作用,也不宜绝对化地看待要素禀赋问题。
即以要素禀赋结构而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非自然禀赋的获得性要素,如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集聚,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主观努力去改变。
第四,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切实体现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要求。
积极培育和有效地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和各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应是全国和各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挥现实比较优势和加快产业升级的关系。
如果脱离我国及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其它优势条件去盲目追求产业、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特别是每个省区甚至一个市县也去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技术产业化)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和各地区现实的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中获得现实的比较利益,还会带来地区间新一轮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升级”的产业和产品也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陷于困境,遭致市场淘汰。
反之,如果静止地、片面地看待要素禀赋结构等条件,忽视利用我们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产业转移来不断形成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忽视我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是比较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那就意味着我国及各地区在全球和全国经济分工体系中只能始终被动地处于低端上,还会由于后来的竞争者陆续进入市场使现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我们讲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本来就对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提出了两重要求:“优化”主要着眼于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升级”则着眼于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
第五,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优势定位或者说区域内优势产业群体的选择和形成,不是先验确立或自封的,而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众多投资者和厂商的群体选择,是由市场选择、竞争定位的。
这并不意味着绝对否定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运用产业政策的积极意义。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能否成功,根本在于它能否科学反映和切实尊重市场选择。
如果以计划指令、行政审批、限制竞争、扭曲价格等方式企图取代和背离市场选择来培植所谓“优势产业”,最终不会有好效果。
因为,再高明的政策规划和产业政策,即使是集中了多方面专家的智慧并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制订出来,充其量也只能对市场供求格局和竞争态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一个大致的、宏观的判断和总体指导,并不能改变政府在极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总是“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更不可能、也不应当去取代众多市场主体能动地创造市场和自行承担风险的功能。
不尊重市场选择而靠政府计划定点和行政保护扶(下转第8页)达40多万,学成归国者仅约33%。
另据统计,我国的劳动者有12%是文盲,35%仅受过小学教育,只有315%受过大专教育。
在每年入学的同批学生中,只有6%最终升入大学。
⑧据粗略估计,我国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只有50万名,而美国和日本则分别有100万名和80万名。
⑨。
有关专家预测,实现今后10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高级人才缺口将超过两千万。
⑩以上引述的这些现象确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切切实实地贯彻落实。
既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又须积极培养出大批各类专业人才,这是保证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必须切实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疏通人才流动的合理渠道,消除人才浪费现象。
对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进行大力改革和完善,要采取特殊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还要实行有效政策,鼓励和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及在国外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和创业。
与此同时,也应克服“土博士不如洋博士”的片面观点,正确处理好“海归派”和“土著派”之间关系,土洋结合,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并且还须纠正人才选用上的性别歧视。
重新审视老龄人才的价值,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注释:①参见:鸟・贝克、哈贝马斯等著:《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9、207-208页。
②见《参考消息》,2000年8月23日,第16版;《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8期。
③见《参考消息》,2000年6月26日,第3版。
④见《参考消息》,2000年5月28日,第3版。
⑤见《人民日报》,2002年2月12日,第6版;1月15日,第2版。
⑥见《参考消息》,1999年6月6日。
⑦见《参考消息》,2000年8月29日。
⑧《中国统计年鉴 1998年》。
⑨见《人民日报》,2000年6月22日。
⑩见《人民日报》,2000年4月14日。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 张翼翔(上接第4页)植起来的所谓“主导产业”,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终归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
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培育和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所要承担的职责,主要是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反对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而不应去具体干预企业对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的选择,不应用行政垄断、行政封锁、行政保护等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强制推行“产业政策”。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有关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都必须相应调整,使之与WTO规则相吻合,培育和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就更必须尊重市场选择,通过竞争定位。
第六,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也是我们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要条件。
外商包括大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到我国来投资?为什么会选择某一个地区去投资?如果说在我国加入WTO之前外商来华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开进入中国市场的贸易壁垒,那么,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降低,非关税壁垒逐渐拆除,外商来中国投资的主要动因就在于利用我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其产品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