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现代化得概念
医药行业中药现代化研发方案

医药行业中药现代化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3)第二章中药现代化研发策略 (4)2.1 中药现代化研发总体思路 (4)2.2 中药现代化研发关键环节 (4)2.3 中药现代化研发技术路线 (5)第三章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估 (5)3.1 中药资源调查方法 (5)3.2 中药资源评估指标体系 (6)3.3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6)第四章中药炮制工艺优化 (6)4.1 中药炮制工艺现状分析 (7)4.2 中药炮制工艺优化方法 (7)4.3 中药炮制工艺质量评价 (7)第五章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 (8)5.1 中药提取技术进展 (8)5.2 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8)5.3 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集成 (9)第六章中药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 (9)6.1 中药成分分析方法 (9)6.2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9)6.3 中药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10)第七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0)7.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10)7.2 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评价 (11)7.3 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研究 (11)第八章中药药理作用研究 (12)8.1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方法 (12)8.1.1 体外实验方法 (12)8.1.2 体内实验方法 (12)8.1.3 临床研究方法 (12)8.2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2)8.2.1 多成分、多靶点作用 (12)8.2.2 整体调节作用 (12)8.2.3 缓慢起效、持久作用 (12)8.2.4 安全性较高 (12)8.3 中药药理作用评价体系 (13)8.3.1 药效学评价指标 (13)8.3.2 药代动力学评价指标 (13)8.3.3 安全性评价指标 (13)8.3.4 疗效评价指标 (13)8.3.5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指标 (13)第九章中药新药研发 (13)9.1 中药新药研发流程 (13)9.1.1 立项与选题 (13)9.1.2 前期研究 (13)9.1.3 处方筛选与优化 (13)9.1.4 制剂研究 (13)9.1.5 临床前研究 (14)9.1.6 临床试验 (14)9.1.7 申报注册 (14)9.2 中药新药研发关键问题 (14)9.2.1 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14)9.2.2 药效评价标准不明确 (14)9.2.3 安全性问题 (14)9.2.4 产学研脱节 (14)9.3 中药新药研发策略 (14)9.3.1 加强产学研合作 (14)9.3.2 建立完善的药效评价体系 (14)9.3.3 优化研发流程 (14)9.3.4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 (14)9.3.5 注重安全性评价 (15)第十章中药现代化研发管理与政策建议 (15)10.1 中药现代化研发管理机制 (15)10.1.1 建立健全中药现代化研发管理体系 (15)10.1.2 完善中药现代化研发项目管理机制 (15)10.2 中药现代化研发政策环境 (15)10.2.1 完善中药现代化研发政策体系 (15)10.2.2 优化中药现代化研发市场环境 (15)10.3 中药现代化研发国际合作与交流 (16)10.3.1 加强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16)10.3.2 提高中药现代化研发国际影响力 (16)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中药化学-绪论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 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问: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2、中药化学与植化和天然药物 化学的相似相同与不同之处。
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 临床疗效 • 3、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第一章 绪论
1.4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历史 中国:古代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代葛洪的练丹术 ——汞、锌制剂: 开创了无机化学制备药物的先河。 明代记载的发酵法——没食子酸结晶 明代记载的升华法——樟脑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中医药 发展几乎停滞,失去领先优势。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某一种中药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 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 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 杂了。
相关概念
( 1 )单体: 即化合物 , 指具有一定分 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 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 2 )有效成分 : 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 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 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 70年代后: 羟基喜树碱——抗癌 高三尖杉酯碱——抗白血病 天花粉蛋白——引产 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抗疟
1.4.3 发展趋势 * 更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我国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 指标,更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 从单味药研究向中药复方研究发展。 * 更注重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如药理学、药 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吸收新技术、 新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经验。 * 对海洋生物的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又一 新热点。
中药化学总论讲义

中药化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观点)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含各种中药的化学成分(主假如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构造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别方法以及主要种类化学成分的构造判定等。
别的,还波及主要种类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门路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家产化中发挥着极其要点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说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究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说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 3)改良中药制剂剂型、提升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供给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照(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构造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别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种化合物的构造特点与分类。
3.各种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别与鉴识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构造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别、构造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有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绪论总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生物碱 **糖和苷 *各论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余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概括,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状况下,分类记忆特别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质,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别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付所用资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收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察,并系统查阅文件,以充足认识和利用古人的经验。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本)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和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二、填空: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4.和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5.和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6.能和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四、多选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五、简述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二、填空: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四、多选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五、简述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医药行业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方案

医药行业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方案第一章中药现代化概述 (3)1.1 中药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 (3)1.1.1 背景 (3)1.1.2 意义 (3)1.2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3)1.2.1 产业现状 (3)1.2.2 研发觉状 (3)1.3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4)1.3.1 重视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4)1.3.2 强化中药质量控制 (4)1.3.3 推动中药国际化 (4)1.3.4 拓展中药应用领域 (4)1.3.5 加强产学研结合 (4)第二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2.1 中药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4)2.1.1 中药资源现状概述 (4)2.1.2 中药资源面临的问题 (4)2.2 中药资源的保护措施 (5)2.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5)2.2.2 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 (5)2.2.3 开展资源调查与监测 (5)2.2.4 推广中药材种植 (5)2.3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5)2.3.1 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 (5)2.3.2 提高中药材质量 (5)2.3.3 发展中药材深加工 (5)2.3.4 建立中药材资源信息平台 (5)2.3.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5)第三章中药炮制工艺现代化 (5)3.1 中药炮制工艺的历史与现状 (5)3.2 现代化炮制工艺的关键技术 (6)3.3 中药炮制工艺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6)第四章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7)4.1 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7)4.2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 (7)4.3 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 (7)第五章中药提取与制备技术 (8)5.1 中药提取技术概述 (8)5.2 现代中药制备工艺 (8)5.3 中药提取与制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8)第六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9)6.1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类与特点 (9)6.1.1 分类 (9)6.1.2 特点 (9)6.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9)6.2.1 筛选方法 (9)6.2.2 分析方法 (9)6.2.3 生物学方法 (10)6.3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创新方向 (10)6.3.1 系统生物学研究 (10)6.3.2 结构生物学研究 (10)6.3.3 生物学信息学研究 (10)6.3.4 交叉学科研究 (10)第七章中药新药研发策略 (10)7.1 中药新药研发的指导思想 (10)7.2 中药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 (10)7.3 中药新药研发的策略与路径 (11)第八章中药新药注册与审批 (11)8.1 中药新药注册的法规与政策 (11)8.1.1 法规体系概述 (11)8.1.2 政策支持 (11)8.2 中药新药注册的流程与要求 (12)8.2.1 注册流程 (12)8.2.2 注册要求 (12)8.3 中药新药审批的关键问题 (12)8.3.1 药物疗效评价 (12)8.3.2 药物安全性评价 (12)8.3.3 药物质量标准制定 (13)8.3.4 药物生产与质量控制 (13)8.3.5 药物经济学评价 (13)第九章中药新药产业化与市场推广 (13)9.1 中药新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13)9.1.1 政策支持 (13)9.1.2 技术创新 (13)9.1.3 产业链协同 (14)9.1.4 人才队伍 (14)9.2 中药新药市场推广策略 (14)9.2.1 精准定位 (14)9.2.2 品牌建设 (14)9.2.3 渠道拓展 (14)9.2.4 营销策略 (14)9.3 中药新药市场前景分析 (14)9.3.1 市场需求 (14)9.3.2 政策扶持 (14)9.3.3 技术进步 (15)9.3.4 市场竞争 (15)第十章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的国际合作 (15)10.1 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的国际形势 (15)10.2 国际合作框架下的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 (15)10.3 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的国际市场开拓 (16)第一章中药现代化概述1.1 中药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1.1.1 背景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

中药的生产
中药质控与监管
中药的应用研究
药材的质量标准 配伍理论的研究 新药的研究
•成分提取工艺 •制剂成型工艺 •质量控制 •复方药理毒理研究 •临床研究
中成药的销售
三 中药化学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结构与分类
成分的提取 与分离
药理毒理 研究
确定有效、 有毒、无用
提取、分离方法 提
结构鉴定,化学性质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对大鼠进行研究
儿茶酚胺排出量 17羟皮质酮排出量 心率
氧耗量
寒证 少 少 慢 低
热证 相反
温热药中多含有消旋去甲基乌药碱---对寒证大鼠的上述指标具有修正作用, 因此推测该项成分可能是热性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新成分的产生 助溶作用 减毒作用。
(2)中药多为复方---多数暂时还不能完成阐明所有有效成分 机理---在原方制法的基础上,去除非有效成分,降低服用量, 或减少副作用
六 基本概念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且能用分子 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 病作用的成分。
务
五 研究目的及方法
1传统化学药物研究的思路
疾病----模型----筛选不同化合物 现有的化合物是有限的 天然产物---筛选植物提取物---寻找新化合物(先导化合物)---活性追踪-
--化学修饰 经济、技术投入非常大
2中药研究思路
(1 )中药---治疗作用清楚(先期不必大规模筛选)---分离成 分---进行相关的药效实验---找出与药效相关的化合物---进行 修饰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及其应用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及其应用第一章: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背景和概述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独特医学文化资源,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草本和矿物为主要原材料,通过煎煮、浸泡等制作工艺,经过世世代代的实践积累而成。
中药的疗效被广泛认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强,对中药的研究也逐渐转向现代化。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主要是指将传统的中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挖掘其中的药理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以及进行药物剂型改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章: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中药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药的药理学研究:通过对中药的生物学活性、药物代谢、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2.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通过现代化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中药的药物剂型研究:通过改良传统的中药剂型,开发新的中药制剂,并进行其药效和安全性评价。
4.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发展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应用领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1.医药领域:中药现代化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发展中药新药,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2.食品领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保健、营养和治疗作用。
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将中药应用于食品中,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食品。
3.化妆品领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美白等功效。
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将中药应用于化妆品中,开发出具有护肤作用的中药化妆品。
4.农业领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杀虫、杀菌、促进植物生长等作用。
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将中药应用于农业领域,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和增产。
第四章:中药现代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中药现代化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研发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研发背景 (2)1.1.1 国际背景 (2)1.1.2 国内背景 (2)1.2 研发目标 (3)1.2.1 提高中药疗效 (3)1.2.2 保障中药质量 (3)1.2.3 提高中药创新能力 (3)1.2.4 促进中药国际化 (3)第二章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 (3)2.1 资源种类与分布 (3)2.2 资源质量评价 (3)2.3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4)3.1 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 (4)3.2 成分结构鉴定 (5)3.3 成分活性评价 (5)第四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6)4.1 药效物质筛选 (6)4.2 药效物质作用机制 (6)4.3 药效物质生物活性评价 (6)第五章中药制剂研发 (7)5.1 制剂工艺优化 (7)5.2 制剂质量控制 (7)5.3 制剂稳定性评价 (7)第六章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8)6.1 药理作用研究 (8)6.1.1 作用靶点筛选 (8)6.1.2 药理活性评价 (8)6.1.3 作用机制研究 (8)6.1.4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8)6.2 毒理学研究 (8)6.2.1 毒性成分筛选 (9)6.2.2 毒性作用评价 (9)6.2.3 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9)6.3 安全性评价 (9)6.3.1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9)6.3.2 药代动力学研究 (9)6.3.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9)6.3.4 安全性评价指标 (9)第七章中药临床研究 (9)7.1 临床试验设计 (9)7.2 临床疗效评价 (10)7.3 临床安全性评价 (10)第八章中药质量标准制定 (11)8.1 药材质量标准 (11)8.1.1 概述 (11)8.1.2 药材质量标准内容 (11)8.2 成品质量标准 (11)8.2.1 概述 (11)8.2.2 成品质量标准内容 (11)8.3 质量控制方法 (12)8.3.1 概述 (12)8.3.2 质量控制方法内容 (12)第九章中药产业技术创新 (12)9.1 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2)9.2 产业链优化与升级 (13)9.3 创新药物研发 (13)第十章中药现代化研发策略与政策建议 (13)10.1 研发战略规划 (13)10.2 政策法规建设 (14)10.3 国际化发展策略 (14)第一章引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药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制药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制剂方案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制剂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中药现代化制剂的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1.3 中药现代化制剂的关键技术 (4)第二章:中药提取与纯化技术 (4)2.1 中药提取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4)2.1.1 水提法 (4)2.1.2 醇提法 (4)2.1.3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5)2.1.4 其他提取方法 (5)2.2 中药提取物的纯化技术 (5)2.2.1 膜分离技术 (5)2.2.2 柱色谱技术 (5)2.2.3 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 (5)2.2.4 其他纯化技术 (5)2.3 中药提取物的质量评价 (5)2.3.1 有效成分含量 (6)2.3.2 杂质含量 (6)2.3.3 稳定性 (6)2.3.4 安全性 (6)第三章: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技术 (6)3.1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6)3.1.1 色谱技术 (6)3.1.2 质谱技术 (6)3.1.3 红外光谱技术 (6)3.1.4 核磁共振技术 (6)3.2 中药有效成分的活性评价 (7)3.2.1 体外活性评价 (7)3.2.2 体内活性评价 (7)3.2.3 药效学评价 (7)3.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7)3.3.1 原料药材的质量控制 (7)3.3.2 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7)3.3.3 成品制剂的质量控制 (7)第四章:中药新型制剂技术 (7)4.1 固体分散技术 (7)4.2 微囊与纳米技术 (8)4.3 靶向制剂技术 (8)第五章:中药注射剂研发与生产 (8)5.1 中药注射剂的处方设计 (8)5.2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 (9)5.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9)第六章: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 (10)6.1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10)6.2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 (10)6.3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10)第七章:中药复方制剂研发 (11)7.1 中药复方制剂的处方设计 (11)7.2 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 (11)7.3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 (12)第八章:中药生物制品研发 (12)8.1 中药生物制品的制备技术 (12)8.1.1 原料选取与处理 (12)8.1.2 生物工程技术 (13)8.1.3 制剂技术 (13)8.1.4 质量控制与检测 (13)8.2 中药生物制品的质量评价 (13)8.2.1 药效学研究 (13)8.2.2 安全性评价 (13)8.2.3 质量标准研究 (13)8.3 中药生物制品的应用前景 (13)8.3.1 临床应用 (13)8.3.2 健康产业 (14)8.3.3 国际市场 (14)8.3.4 跨学科研究 (14)第九章:中药制药过程优化与质量控制 (14)9.1 中药制药过程的优化方法 (14)9.1.1 制剂工艺参数优化 (14)9.1.2 设备与生产线优化 (14)9.1.3 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4)9.2 中药制药过程的质量监控 (15)9.2.1 原料质量监控 (15)9.2.2 生产过程质量监控 (15)9.2.3 成品质量监控 (15)9.3 中药制药过程的质量改进 (15)9.3.1 持续改进生产设备与工艺 (15)9.3.2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5)9.3.3 提高员工质量意识 (16)第十章:中药现代化制剂产业化与市场推广 (16)10.1 中药现代化制剂的产业化现状 (16)10.2 中药现代化制剂的市场前景 (16)10.3 中药现代化制剂的推广策略 (17)第一章:绪论1.1 中药现代化制剂的背景与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
•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等。 ⑵人文典籍——《诗经》(药物100余种)、《山
海经》(药物126种)、《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 子善怀,亦各有行”.
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 大(正文)小(注解)结合.
⑸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 中、下品).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②增加图
谱。
5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 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 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 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 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 为外来药。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 位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⑶内容: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分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 部分组成。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 大字;另有“陶注”、“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 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7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贡献:将归经与
医药行业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创新方案

医药行业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创新方案第一章中药现代化概述 (3)1.1 中药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 (3)1.1.1 背景分析 (3)1.1.2 意义阐述 (3)1.2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与挑战 (3)1.2.1 现状分析 (3)1.2.2 挑战与问题 (4)第二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2.1 中药资源的保护策略 (4)2.1.1 完善中药资源保护法规体系 (4)2.1.2 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基金 (4)2.1.3 强化中药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4)2.1.4 实施中药资源保护工程 (5)2.2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 (5)2.2.1 优化中药资源开发布局 (5)2.2.2 创新中药资源利用技术 (5)2.2.3 发展中药材替代品 (5)2.2.4 强化中药资源市场管理 (5)2.3 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的规范化 (5)2.3.1 制定中药材种植与养殖规范 (5)2.3.2 推广中药材种植与养殖技术 (5)2.3.3 建立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示范基地 (5)2.3.4 加强中药材种植与养殖培训 (6)第三章中药炮制工艺现代化 (6)3.1 中药炮制工艺的发展趋势 (6)3.2 中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6)3.3 现代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6)第四章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 (7)4.1 中药提取技术的现代化 (7)4.1.1 超声波提取技术 (7)4.1.2 微波提取技术 (7)4.1.3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 (7)4.2 中药分离纯化技术的创新 (7)4.2.1 膜分离技术 (7)4.2.2 液液萃取技术 (7)4.2.3 柱层析技术 (8)4.3 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的集成 (8)4.3.1 提取与分离纯化设备的集成 (8)4.3.2 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的集成 (8)4.3.3 提取与分离纯化过程的集成 (8)第五章中药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8)5.1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 (8)5.2 中药检测技术的现代化 (9)5.3 中药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的整合 (9)第六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9)6.1 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与鉴定 (9)6.1.1 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方法 (9)6.1.2 中药药效物质的鉴定技术 (10)6.2 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活性研究 (10)6.2.1 中药药效物质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10)6.2.2 中药药效物质生物活性研究在现代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10)6.3 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 (10)6.3.1 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10)6.3.2 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研究在现代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11)第七章新药研发策略与方法 (11)7.1 新药研发的创新策略 (11)7.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11)7.1.2 跨学科整合策略 (11)7.1.3 国际合作与交流策略 (11)7.2 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 (11)7.2.1 高通量筛选技术 (11)7.2.2 结构生物学技术 (12)7.2.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12)7.3 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12)7.3.1 风险管理策略 (12)7.3.2 质量控制策略 (12)第八章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12)8.1 生物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12)8.2 生物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3)8.3 生物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3)第九章中药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14)9.1 中药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 (14)9.1.1 现状 (14)9.1.2 趋势 (14)9.2 中药国际化的策略与路径 (14)9.2.1 策略 (14)9.2.2 路径 (15)9.3 中药国际化的市场前景 (15)第十章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的政策与法规 (15)10.1 中药现代化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15)10.1.1 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 (16)10.1.2 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 (16)10.2 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的政策支持 (16)10.2.1 财政政策支持 (16)10.2.2 科技政策支持 (16)10.2.3 产业政策支持 (16)10.3 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发的法规监管 (16)10.3.1 中药注册管理 (16)10.3.2 中药生产质量管理 (16)10.3.3 中药市场监管 (17)10.3.4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17)第一章中药现代化概述1.1 中药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1.1.1 背景分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总论2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 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 之际 • 这可从《山海经》、《周礼》、 《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 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 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 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 此书简称《本经》。全书共 3 卷。载药 365 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 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 分类比《山海经》多人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 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始创药 物功效分类方法(三品分类)。系统地总 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其缺点是略而不 详。
• 对明代及明前中药学进行了大总结。 • 矿物药载有 19 种单体元素(钾、钠、 钙、镁、铜、铁、锡、金、银、铝、 锰、锌、铅、汞、硫、硼、碳、硅、 砷),对每一种元素的来源、鉴别、 化学性质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七《本草纲目拾遗》是对《纲目》的补充 修正。及文献保存价值 自《纲目》问世后约 200 年,清 ▪杭州 (钱塘)名医赵学敏参阅文献 600 余种, 编纂成《纲目拾遗》一书。 • 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新增710种,分 部较《纲目》多藤、花两部。本书先对 《纲目》的若干错误进行辨证,其次增入 国外或少数民族地区药物。如金鸡勒(抗 疟)、胖大海、鹧鸪菜(驱蛔)、鸡血藤、 接骨仙桃、强水、鼻冲水(氨水)、缅茄、 西国米、必思答、琐琐葡萄等等。
四、《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是最早 的一部药典学著作,第一部由政府修订 发行的本草书。 • 本书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由公孙 无忌主持,由苏敬、吕才、许敬宗等20 余位名医担任编辑编著而成。 • 全书计53卷,分为本草学、药图、图经 三部分,载药844种,本书的特点是:图 文对照法首创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 全书凡52卷,约200万字,绘图1092幅,载 药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并附单方、 验方11096个,分为16纲60类(目)。其中 植物药按自然属性分类,“从贱至贵”, 具有进化论思想的萌芽。是中古(秦、汉、 唐、宋)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药物 的性味以及生长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而制定 出来的。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类似 分类法较之要晚170多年。
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

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第一章绪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药一直被广泛使用和重视,但是由于草药成分繁多、药效复杂、药物安全难以保证等现实问题,中药研究长期处于比较低水平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得到更好的推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中药现代化的含义中药现代化是指在原有的中药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探索新的制剂、新的工艺、新的功能等方面,使中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中包括中药研究、中药制剂、中药测定、中药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第三章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药现代化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中药研究方面,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已经能够对中药药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中药在治疗特定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在中药制剂方面,不断探索新的制剂方式,如口服制剂、注射剂等,使中药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在中药测定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可以说,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展为中药的现代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挑战尽管中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中药本身的特殊性质,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
例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使得中药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很高;中药治疗效果的互差性使得中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中药质量的不稳定性使得中药的使用存在安全风险等。
这些挑战需要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得到全面的考虑和解决,才能够使中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五章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前景尽管中药现代化研究存在着很多挑战,但是从长期来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前景依然广阔。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研究的技术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将会更加精准和高效;另一方面,中医药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中医药的国际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值得期待。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工艺方案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工艺方案第一章中药现代化工艺概述 (3)1.1 中药现代化工艺的背景与意义 (3)1.2 中药现代化工艺的发展现状 (3)1.3 中药现代化工艺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中药材种植与采集 (4)2.1 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4)2.2 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 (4)2.3 中药材采集与保存 (5)第三章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 (5)3.1 常规提取技术 (5)3.1.1 水提法 (5)3.1.2 醇提法 (5)3.1.3 酸碱提法 (6)3.2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 (6)3.2.1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提取技术 (6)3.2.2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的应用 (6)3.3 膜分离技术 (6)3.3.1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6)3.3.2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7)第四章中药有效成分鉴定与检测 (7)4.1 中药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 (7)4.2 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 (7)4.3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8)第五章中药配方颗粒制备 (8)5.1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 (8)5.1.1 药材挑选与处理 (8)5.1.2 提取 (8)5.1.3 浓缩 (8)5.1.4 干燥 (9)5.1.5 制粒 (9)5.2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 (9)5.2.1 原料药材质量控制 (9)5.2.2 提取过程质量控制 (9)5.2.3 干燥过程质量控制 (9)5.2.4 制粒过程质量控制 (9)5.3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设备 (9)5.3.1 药材处理设备 (9)5.3.2 提取设备 (10)5.3.3 浓缩设备 (10)5.3.4 干燥设备 (10)5.3.5 制粒设备 (10)第六章中药注射剂制备 (10)6.1 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 (10)6.1.1 原料选取与处理 (10)6.1.2 提取与纯化 (10)6.1.3 浓缩与干燥 (10)6.1.4 制剂 (11)6.2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 (11)6.2.1 质量标准制定 (11)6.2.2 检测方法建立 (11)6.2.3 质量控制措施 (11)6.3 中药注射剂生产设备 (11)6.3.1 提取设备 (11)6.3.2 纯化设备 (11)6.3.3 浓缩与干燥设备 (11)6.3.4 制剂设备 (11)6.3.5 检测设备 (11)第七章中药固体制剂制备 (12)7.1 中药片剂制备工艺 (12)7.1.1 原料处理 (12)7.1.2 配方与混合 (12)7.1.3 制粒 (12)7.1.4 压片 (12)7.1.5 包装与储存 (12)7.2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 (12)7.2.1 原料处理 (12)7.2.2 配方与混合 (12)7.2.3 制粒 (12)7.2.4 干燥与筛分 (13)7.2.5 包装与储存 (13)7.3 中药胶囊剂制备工艺 (13)7.3.1 原料处理 (13)7.3.2 配方与混合 (13)7.3.3 填充 (13)7.3.4 封口 (13)7.3.5 包装与储存 (13)第八章中药液体制剂制备 (13)8.1 中药煎膏剂制备工艺 (13)8.2 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 (14)8.3 中药酊剂制备工艺 (14)第九章中药工艺优化与改进 (15)9.1 中药提取工艺优化 (15)9.2 中药制备工艺改进 (15)9.3 中药生产设备优化 (16)第十章中药现代化工艺管理与发展策略 (16)10.1 中药现代化工艺管理规范 (16)10.2 中药现代化工艺创新与研发 (17)10.3 中药现代化工艺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 (17)第一章中药现代化工艺概述1.1 中药现代化工艺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创新方案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创新方案第一章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概述 (2)1.1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定义 (2)1.2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的意义 (2)1.2.1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2)1.2.2 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 (3)1.2.3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3)1.2.4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3)1.3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 (3)1.3.1 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应用 (3)1.3.2 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3)1.3.3 国际化发展 (3)1.3.4 创新驱动 (3)第二章中药材种植与采集技术创新 (3)2.1 中药材种植技术的改进 (3)2.1.1 种质资源创新 (3)2.1.2 栽培技术创新 (4)2.1.3 肥水管理创新 (4)2.1.4 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 (4)2.2 中药材采集技术的优化 (4)2.2.1 采集时机优化 (4)2.2.2 采集方法优化 (4)2.2.3 采集后处理优化 (4)2.3 中药材质量控制与评价 (4)2.3.1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 (4)2.3.2 建立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 (5)2.3.3 强化质量监督与检测 (5)2.3.4 推广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 (5)第三章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革新 (5)3.1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 (5)3.2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5)3.3 膜分离技术 (6)3.4 液液萃取技术 (6)第四章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技术 (6)4.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6)4.2 气相色谱技术 (7)4.3 质谱技术 (7)4.4 核磁共振技术 (7)第五章中药制剂工艺创新 (7)5.1 固体制剂工艺 (7)5.2 液体制剂工艺 (8)5.3 半固体制剂工艺 (8)5.4 中药注射剂工艺 (8)第六章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 (8)6.1 中药质量标准制定 (8)6.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9)6.3 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9)6.4 中药质量监管政策 (9)第七章中药生产设备与工程技术 (10)7.1 中药生产设备现代化 (10)7.2 中药工程技术应用 (10)7.3 中药生产自动化 (10)7.4 中药生产环保技术 (11)第八章中药产业信息化管理 (11)8.1 中药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11)8.2 中药供应链管理 (12)8.3 中药生产数据挖掘与分析 (12)8.4 中药生产智能化决策 (12)第九章中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13)9.1 中药国际市场分析 (13)9.2 中药国际合作策略 (13)9.3 中药国际标准制定 (13)9.4 中药国际传播与推广 (13)第十章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发展趋势 (14)10.2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面临的挑战 (14)10.3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发展策略 (14)10.4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前景展望 (15)第一章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概述1.1 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定义中药现代化生产工艺是指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种植、采集、炮制、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过程。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二、填空: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粘液质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3.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A 乙醇B 乙醚C 正丁醇D 氯仿E 乙酸乙酯4.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A 乙醇B 乙醚C 正丁醇D 氯仿E 乙酸乙酯5.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A 乙醇B 乙醚C 丙酮D 丙酮/甲醇(1:1)E 甲醇6.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A 苯B 乙醚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7.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A 苯B 乙醚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8.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9.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四、多选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五、简述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药学概论1-4章

药学概论1-4章第⼀章绪论第⼀节药学的概念⼀、药的含义⼆、药学的概念 1药学⼀、现代药学起源1、药学起源于原始⼈类活动经验的积累。
2、最早记载的医学实践之⼀可能是在巴⽐伦时代(公元前2006年)3、世界上较早系统记载药物的专著:中国魏晋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365种药物。
4、世界上已知的重要药学著作:公元前1500年“艾柏斯纸抄本”。
5、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师:盖伦。
6、在公元8世纪,率先开设世界上第⼀家私⼈药店,开发出天然糖浆剂、保鲜剂、蒸馏⽔、醇类制剂:阿拉伯⼈。
7、官⽅编撰的药典是:公元7世纪唐朝政府苏敬、于志宁编的《新修本草》。
公元659年⼜称《唐本草》。
8、第⼀个向盖伦说提出严峻挑战的:瑞⼠医⽣巴拉赛尔苏斯 9、 1805年,从植物中提取出第⼀个活性成分:吗啡。
10、1818年分离出:番⽊鳖碱 11、1819年分离出:奎宁12、1820年,另外两位药物化学家⼜⼀次分离出了奎宁,并对此进⾏治疗性研究,这标志着纯化合物药物应⽤于临床的⼀个新的起点。
1821年,巴塞罗那爆发疟疾,帕莱蒂尔将药送去,并建⽴制药⼯⼚,从此各国逐渐建⽴制药⼯业。
13、吗啡分离成功是现代药学开始的⼀个⾥程碑。
以⽣产奎宁为主开设的药⼚是现代制药⼯业的⿐祖。
2药学-化学-医学的关系药学是化学和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现代药学的发展(⼀)药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葡萄球菌感染有效,成为第⼀个对任何全⾝细菌性感染真正有效的化学药物。
(⼆)药学各学科发展现状药学逐渐发展成具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量实验⼿段的重要学科。
三、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药物化学⽅⾯1、我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原料药⽣产的第⼆⼤国。
2、我国⽬前临床上使⽤的化学药物中约97%以上是外国研制的,我国仅仅是仿制⽣产。
3、1993年化合物实体(即药物、农药)纳⼊专利保护制度。
(⼆)药物制剂⽅⾯1、现在我国⽣产的药物制剂已达3000多种,中成药制剂也有3000多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教研室主任:林桂涛授课人:张华中药学院2002年级中药专业专升本班2006年月日题目: 第一章中药现代化发展概况教学目得与要求:1.熟悉中药现代化得概念、意义。
2.了解中药现代化得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进展。
内容与时间要求:第一节、中药现代化得概念(10分钟)第二节、中药现代化得意义(20分钟)第三节、中药现代化得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5分钟)第四节、中药现代化得研究进展(25分钟)讨论:(40分钟)重点与难点:1.中药现代化得得意义2、中药现代化得研究进展教具准备:教案内文内容安排第一节、中药现代化得概念一、讲述中药现代化得概念。
二、简述在理解中药现代化得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二节、中药现代化得意义一、讲述中药产业面临良好得机遇(一)传统中医药体系独具优势(二)巨大得国内外中药及天然药物市场二、讲述中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我国中药产业自身存在得问题(二)“洋中药”抢难国际、国内市场(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第三节、中药现代化得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一、简述中药现代化得研究内容二、简述中药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第四节、中药现代化得研究进展一、讲述中药现代化得研究进展情况。
三、讲述中药现代化得研究进展情况。
讨论题目一、中药现代化得概念二、中医药得优势与挑战三、“洋中药”得优势与缺点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对中医药得影响板书第一节、中药现代化得概念一、中药现代化得概念:现代中药产品——以“现代化”与“高技术”为特征——“安全、高效、稳定、可控”中药产业——“大品种”,“大企业”与“大市场”——现代产业与国民经济新得增长点二、注意内容1、中药现代化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2、中药现代化得任务3、国际上通行得医药标准与规范——科学、完整得药品质量管理体系GLP GCP GMP GAP GSP GPP GUP4、现代中药产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
5、中药农业现代化、中药工业现代化与中药商业现代化教案内文6、中药现代化就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得系统工程第二节、中药现代化得意义一、中药产业面临良好得机遇医药行业——快速增长得、最有发展前景得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一)传统中医药体系独具优势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国、埃及、希腊与印度——中医药——理论最完整、医疗实践最丰富、疗效最确切——中药资源丰富。
(二)巨大得国内外中药及天然药物市场1、医学模式: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治疗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2、第三状态问题4、现代疾病、世界凝难病症:艾滋病、毒副作用与抗药性5、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热潮得兴起6、世界中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分为4个区域:(1)中国、日本与东南亚得亚洲国家;(2)欧洲市场包括欧共体*1965年欧共体就颁布法令,承认草药就是药物。
欧洲就是世界最大得植物药市场之一,有700年得历史。
(3)美洲尤指美国与加拿大*(4)阿拉伯国家、中东。
7、美国植物药市场1994——16亿美元,1996——20亿美元贯叶金丝桃制品——47、8万美元——美国市场第五位8、国际医药市场:天然药物——30%份额,每年15%~20%增长,2010年——10000亿美元得销售规模,中药产业将具有广阔得市8。
8、中药市场场:1999年国内药品销售额1244亿元——中成药330亿元——中药饮片70亿元——中药保健品300亿元——年均增长率20%以上中药主要以食品、健康食品、草药与药物等进入欧洲市场,以食品、健康食品、营养补充剂、国家药品验证号与国家新药等进入美国市场。
二、中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我国中药产业自身存在得问题(二)“洋中药”抢难国际、国内市场160亿美元——日本80%——韩国10%——其她国家7%中国3%——5、89亿美元——中成药占1、26亿美元——进口“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得新药教案内文第三节、中药现代化得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一、中药现代化得研究内容二、中药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第四节、中药现代化得研究进展1、20世纪80年代: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与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我国宪法;1985年,“要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得地位”、《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1988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20世纪90年代: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得研究1993年,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及其专家委员会1998年9月,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Ⅱ期、Ⅲ期临床研究。
1999年,银杏灵——美国FDA临床研究预审。
1996年7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发展战略研究,1998年,“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列为国家“九五”科技重中之重项目——四大目标——十大行动1998年7月,“全球华人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1998年,“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国家科技部列攀登计划预选项目。
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1999年10月“方剂关键科学问题得基础研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得论证,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
3、21世纪国家科技部在2001年提出了“十五”“中医药现代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计划。
国家计委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
国家计委2001年发布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将其列为“十五”重中之重项目开始组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
国家专利局正在做“增强中药得新优势”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金融部门投资得重点与热点逐步向中药行业转移。
许多地方政府把中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例如,香港地区、天津、贵州、云南、四川、吉林等省。
讨论题目一、中药现代化得概念二、中医药得优势与挑战三、“洋中药”得优势与缺点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对中医药得影响教案尾页小结中药现代化就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得系统工程,其中,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工程技术、标准、方法等实践问题;既有医学问题,又有药学、农业科学问题;还有资源保护,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
因此,实现中药现代化,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得宏观调控、科研院校得多学科联合攻关及企业得积极参。
需要指也得就是,企业作为将中药得技术转变为产品并推向市场得枢纽,应当成为中药现代化得主体。
中药现代化得最终目得就是要把中药发展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得技术与产品,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服务于世界人民。
思考题一、中药现代化得概念二、中医药得优势与挑战三、“洋中药”得优势与缺点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对中医药得影响课后分析中药现代化得最终目得就是要把中药发展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得技术与产品,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得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中药现代化施实过程中得作用。
学生对本章内容较感兴趣,在讨论过程中气氛较为活跃。
山东中医药大学讲稿授课课程: 《药学研究进展》授课教师: 张华副教授授课对象: 2002年级中药、制药、营销专业本科班授课内容、时间:第一章中药现代化发展概况2005年10月13日第一章中药现代化发展概况第一节中药现代化得概念中药现代化系指在继承与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得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得理论、方法与手段,借鉴国际认可得医药标准与规范,研究、开发、管理与生产出以“现代化”与“高技术”为特征得“安全、高效、稳定、可知、可控”得现代中药产品,使中药产业实现“大品种”,“大企业”与“大市场”,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得现代产业与国民经济新得增长点,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得份额。
在理解中药现代化得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中药现代化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中医与中药就是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得两个组成部分。
中药现代化只就是中医药现代化得一个方面,但中药现代化可作为中医药现代化得先导,在实施中药现代化得进程中,必需考虑中医得“藏象”、“病因病机”、“四诊八纲”、“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与中药得“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等基本原则。
(2)中药现代化得任务就是实现中药与现代科学得有机结合。
现代科学包括现代技术、现代学术思想、现代科学文化得结合。
(3)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借鉴国际上通行得法规与规范。
现在国际上通行得医药标准与规范就是一个科学、完整得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医院制剂质量管理规范》(GPP),《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等,只有借鉴这些标准与规范,才能获得国际医药市场得准入证。
(4)现代中药产品多样化。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
(5)中药现代化内涵广泛,覆盖多个领域。
广义上讲,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农业现代化、中药工业现代化与中药商业现代化等。
一般意义上得中药现代化就是指中药农业现代化与中药工业现代化。
简言之,实现中药现代化实现中药理论通俗化,药材成分明确化、质量数字化、剂型方便化、工艺自动化、临床规范化、市场国际化。
就就是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得理论、方法与手段,开发、研究“现代化”与“高技术”为特征得安全、高效、稳定、可控得现代中药,以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得份额。
总之,中药现代化就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得系统工程,其中,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工程技术、标准、方法等实践问题;既有医学问题,又有药学、农业科学问题;还有资源保护,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
因此,实现中药现代化,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得宏观调控、科研院校得多学科联合攻关及企业得积极参。
需要指也得就是,企业作为将中药得技术转变为产品并推向市场得枢纽,应当成为中药现代化得主体。
中药现代化得最终目得就是要把中药发展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得技术与产品,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服务于世界人民。
第二节中药现代化得意义一、中药产业面临良好得机遇医药行业就是世界公认得国际化产业,就是当今快速增长得、最有发展前景得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得不断发展,中医中药正在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因此,中药及天然药物产业隐含着巨大得市场潜力与商机。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良机,使我国得中药产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并走向世界。
(一)传统中医药体系独具优势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就是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国、埃及、希腊与印度)之一。
之所以具有强大得生命力,至今在医药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得位置,就是因为(1)十四大传统医药中理论最完整、医疗实践最丰富、疗效最确切得传统医药体系。
(2)我国拥有丰富得中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