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教育部分
2024版《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发展经济学概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目录•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01发展经济学概述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以及相关政策与战略的学科。
强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重视政策分析与实证研究。
01 02 031 2 301 02 030102起源20世纪50年代至60…20世纪70年代至80…20世纪90年代至今未来展望030405发展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0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增长迅速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产业结构多样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从以农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尤其是信息技术、金融和旅游等领域。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贫困和不平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和卫生问题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推进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A B C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03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经济发展的概念、特点、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发展的定义与内涵从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演变。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进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激进主义等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经济发展理论的流派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东亚奇迹、拉美债务危机、非洲贫困化等案例的分析。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政策援助方式、援助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基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经济学课教案: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引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它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研究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本课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发展的历程,从而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意义1. 前提:稀缺性和需求- 导入稀缺性和需求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资源有限但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特点。
- 解释稀缺性和需求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 意义: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积极意义。
- 探讨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感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1. 传统经济阶段- 概述传统经济的特征:农业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简单等。
-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2. 工业化阶段- 介绍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工业化进程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化加剧等。
- 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3. 后工业化阶段- 概述后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信息技术革命等。
- 探讨后工业化对就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4. 知识经济阶段- 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经济的特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重视人力资本等。
- 探讨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三、各个阶段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规律1. 传统经济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深入了解传统经济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力配置等特征。
- 探讨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科技的关系。
2. 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分析工业化阶段的工业生产模式、劳动分工等特征。
- 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3. 后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探究后工业化阶段的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特征。
- 讨论后工业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4. 知识经济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研究知识经济阶段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等特征。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2.课程代码:DECO1233.学时数:48学时4.学分:3学分5.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理解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实际问题;3.能够灵活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解决发展经济学相关的问题;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2)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4)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与实践;5)发展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递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2)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法: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1.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方面的贡献等;2)平时作业:包括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3)期末考试:进行对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
2.考核方式:1)学生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10%;2)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发展经济学,第三版,王明清,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1)《世界发展报告》2)《新全球经济杂志》3)《发展经济学文献》4)《发展经济学研究期刊》等六、教学进度安排:1.第1-4周:发展经济学的概念与演变2.第5-8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理论3.第9-12周: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4.第13-16周: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与实践5.第17-20周:发展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七、课程总结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掌握分析发展经济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著)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
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例如城市化、家庭规模的变化、现代观念的传播等等。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发展经济学
2.5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如不考虑折旧,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sf(k) = nk sF ( K ) L 两边同时处以k,则sf(k)/k = n n
L
K
根据资本—产出比的定义,F(K)/K = 1/v 从而 n = s/v 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 率,经济稳定的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原因是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s、v、n都是外生的 常数,而在索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可变 的,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 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产出比上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A=Gw这种均衡是“刀刃上的均衡”。因 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事实上是经常发生 的),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还会产生更 大的偏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原理”, 后人称其为“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假定s=10%,Vr=4,于是Gw=2.5%, 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0.1%,为 2.6%,那么伴随2.6%的产出增长,加速器原理将 要求4×2.6%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投资将达到 产出的10.4%,而储蓄被限制在10%,于是实际 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1%导致投资超过储 蓄0.4%。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投资超过储 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存量减少、刺激更多的投 资,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实际增长 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 长。反之亦成立。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 而是自行加重。
罗斯托(Rostow, W. 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 要条件之一: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 不足5%提高到超过10%。这一数值从何而来 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 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 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 根据s = G × v,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 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 10.5%-12.25%(方法同上)。这就是罗斯托 10%以上比例的来源。
第01章 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三、富国与穷国的划分
富国与穷国的划分是从来就有的。甚至早 在14世纪之前,这种分野就已经存在。
1450年前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 海外扩张,欧洲赶上并开始超越亚洲社会 的发展水平。
7
第二节 第三世界的现状
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 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8
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
最不发达国家; 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 石油输出国。
12
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 悬殊的收入差距; 大范围的贫困; 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 低下的教育水平。
13
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 率高达84%,而占世界GDP的份额仅为24.7%。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 率为16%,生产GDP份额却高达75.3%。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GDP之比约为16:1。 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 达国家的1/16。
21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目前,关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大致有 两种观点。
对增长与发展不加区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2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最常用的是GNP与GDP,二者有密切的关
系,联合国推荐使用GDP这一指标,世界银行 常用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净额
14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很高,都 在35‰—40‰的水平上,30‰的人口出生率 或许是区别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最有效 标准之一。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 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发达国 家的赡养负担,即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一般 占总人口1/3左右,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2。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自4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它是二战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麦克格罗-希尔:“发展中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它的人民正在开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以实现产品和劳务人均生产的持久增长。
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而且正在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比较完整地描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发展经济学家是托达罗(Todaro, M. P.)(P20)(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刘易斯(Lewis, W.A .)“发展经济学研究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研究: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增长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资本积累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工业化道路理论;(6)技术进步理论;(7)人口转移理论;(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9)国际贸易理论;(10)宏观调节理论;(11)环境与经济关系理论。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芽。
例如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先秦诸子都有这类思想。
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公元前327——前289)在西欧,有关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那里就有过论述。
上述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尽管在实践中看到了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劳动工具的物质技术性质还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个人体力和经验技能来体现,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自给自足的个体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
因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认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原理、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3. 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4.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发展经济学概述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演变;3. 经济发展指标和衡量标准。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经济发展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3.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3. 农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4.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1. 工业化的定义和阶段;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和路径;3. 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制定;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章: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2. 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 外资的引进与利用;4. 开放型经济的构建与管理。
第七章:财政政策与金融发展1.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3. 政府支出与经济发展;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教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指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的投入产出、资源配置效率、教育公平与效果评估等问题。
教育经济学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经济分析,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源远流长。
在近代,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逐渐走上正轨。
19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概念,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美国学者霍奇金斯将经济学分析应用于教育领域,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教育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教育经济学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经济学家人本·切谢夫德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对于劳动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此时,教育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开始与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包括财政投入、人力投入等,并通过经济分析手段评估教育政策和项目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问题,评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
3.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分析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问题,探讨教育政策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4. 教育质量与效果评估:评估教育质量和效果,研究教育改革的成效,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完整版)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
(完整版)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以促进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目标和愿景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学科,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的愿景是通过持续的教育和研究,使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认可,成为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发展战略1.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合作,提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
2. 增强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前沿经济学研究,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宽研究领域。
3. 加强社会服务: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咨询和政策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和支持。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经济学研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推动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一流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5. 建立优秀团队:吸引优秀教师和研究人才加盟,搭建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平台。
加强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能。
实施计划1. 制定详细的学科发展目标和指标,建立长期规划和中期评估机制。
2.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设施水平。
3. 建立科学的研究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研究工作。
4. 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增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5.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结论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学科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研究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将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学科的发展空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14制定单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者:吕家麟审定时间:2011年3月9 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它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概括经济发展的经验,找出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本课程力图将国外已经建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发展经济学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熟知主要发展经济学说,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前沿成果,并能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剖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为报效国家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
发展经济学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相关的政治、文化、法律和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前提。
以发展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是相关的专业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授课讨论习题小计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2 2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 3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4 4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4 √ 4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3 3 第六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八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3 √ 3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3 3 第十章农村发展 4 4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 4 √ 4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3 3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4 4 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3 3第十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 3 3 第十六章市场与政府 3 √ 3 合计56 565.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4.于同申. 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5.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7.〔美〕M·托达罗.第3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8.〔美〕威廉·刘易斯.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9.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10.〔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著.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1.〔瑞〕马茨·伦达尔等著. 发展经济学新方向.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2.〔智〕亚历克斯.E.费尔南德斯希尔贝尔托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13.〔巴〕阿赫塔尔霍赛恩等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4.〔荷〕尼尔斯·赫米斯等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5.〔美〕W.W.罗斯托著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6.考核方式:必修课,考试方式为闭卷;选修课,考试方式为开卷。
教学大纲-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发展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观点带有探讨的性质。
一些理论及经济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采用案例教学对本课程具有可行性,着重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发展经济学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农业问题、工业问题、人口问题、资本问题及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等问题。
学会运用理论及经济模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能分析发展中国家政策措施出台的意义,并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能运用经济学中的图形分析方法分析经济问题。
3. 能运用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分析工具。
4. 能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经济学理论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其它说明:本教学大纲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因而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但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线。
该课程涉及的经济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较多,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学知识以及金融学有关知识。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等专业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案例分析课,以使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作业的内容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发展经济学部分习题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1、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内容的科学?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2、经济发展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
3、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有的则认为是无极限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2)全部要素生产率或广义的技术进步。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由于在现代发达国家,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基本上是一个已知的固定量,在考虑要素投入量时,通常只考虑劳动投入量与资本投入量。
一、土地与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在土地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出仍会增长。
但当新的劳动者加在固定数量的土地之上时,每一个劳动者便只能有较少的土地与之发生作用,从而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生产率将不断下降。
二、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增加劳动与资本的投入量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慢于资本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即发生资本深化。
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深化,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新增单位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将越来越少,资本与产出之比将不断上升,资本收益率将不断下降。
三、技术进步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往往导致悲观的结论: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经济增长最终将达到一个极限而停止下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得出了这种悲观的结论,就在于他们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至于技术进步能否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则取决于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相对速度。
教育经济学与发展研究
教育经济学与发展研究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当我们将教育与经济这两个领域相互结合,便衍生出了教育经济学这一独特的研究领域。
教育经济学旨在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它主要研究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教育成本与效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教育的最优配置,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包括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赠等。
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用于建设学校、培养教师、购置教学设备等。
然而,如何确保这些投入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城市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和设施,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薄弱。
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划和资源调配,来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教育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生活费等,还包括间接成本,如学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等。
对于家庭来说,承担教育成本可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因此,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例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教育贷款等。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需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性价比。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教育的产出和效益。
教育的产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增强等。
而教育的效益则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层面。
从个人角度看,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从社会角度看,教育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稳定性。
发展经济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大纲本科程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导论•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状况•4、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讲经济增长理论与论证经济发展的思路一、经济增长研究的线索发展二、经济增长的阶段与极限三、论证经济发展的一般思路1、结构主义思路2、新古典思路3、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4、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5、制度分析思路第三讲资本资源与经济发展一、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资本形成的基本理论三、投资来源与投资效率四、资源配置与投资准则第三讲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人口与经济发展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生育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二、就业与经济发展1、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2、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证3、关于就业的理论与政策三、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3、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第四讲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一、刘易斯模型二、拉尼斯—费模型三、乔银森模型四、托达罗模型第五讲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3、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二、技术选择1、技术的经济学视角分类2、技术选择的标准3、“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第六讲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含义、模式、阶段2、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工业化与经济结构优化4、工业化发展战略二、工业化与城市化1、关系2、城市化的最优规模界定3、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一、托达罗模型
发展中国家存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现 象:一方面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还源源不断流入 城市,导致失业越来越严重。托达 罗 在 在 1969 年 和 1970 年 发 表 论 文 提 出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但该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刘易斯—拉 尼斯—费模型刚好相反。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不 断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移,从而经济效率不 断提升的过程,是传统部门不断收缩、被改造, 而现代部门不断扩张、生成的过程,亦即二元经 济逐渐转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过程。
在拉-费模型中,农业剩余是个重要概念,它被定义为农业部门总产出 减去本部门人口消费之后的余额。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劳动力转移的基 础和条件。 ➢ 初始时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人口,但是不存在农业剩余,因为农
业总产量与农业人口总消费量相等。 ➢ 当技术进步的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业剩余出现了。这部分
农业剩余为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于是劳动力 转移开始了。
本密集型的特征; ➢ 假定现代部门工资不变是不
符合现实的; ➢ 忽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的
异质性
贡献: ➢ 刘易斯模型是第一个描述发展中国家
的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理论,通过劳 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过程,刻画了发 展中国家结构转变过程,把工业化、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资本积累结合 在一起分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勾勒出了经济发展的蓝图。
教育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模式
教育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模式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有效的教育发展模式。
一、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
这种模式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教育水平和质量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
同时,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竞争,忽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发展,容易导致人才的浪费。
二、现代的教育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现代模式强调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这种模式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经济学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在教育发展中,教育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利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1. 教育投资与回报通过教育投资,个人和社会可以获得未来的教育回报。
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教育投资对个人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参考。
2. 教育财政和资源配置教育财政是保障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教育财政的收支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公平和效益两者之间的平衡。
3. 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教育经济学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通过发展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经济学也研究了教育的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四、教育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改进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不均衡,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条件仍然较差。
其次,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再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需要更加重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教育的重要作用
● 第一,教育可以带来双重效应。
一个是“知识效应”,另一个是“非知识效应”。
● 第二,教育可以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
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生产技能,从而增加了产出和收入,那么,这种增加的收入就是他的教育收益。
● 一般说来,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收益就越大。
● (1)受教育越多,年龄—收入曲线越高;反之越低。
• (2)每条年龄—收入曲线都先升后降,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
• (3)随着教育级别提高,获得最初收入的年龄变大,但起点收入在增加。
如果教育成本不随教育层级的上升而与教育收益同比例地增加,那么,对这个家庭来说,尽可能地让孩子受更多的教育是有利的。
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 教育收益
• 教育的收益是预期的,必须对某级教育的未来收入进行贴现,然后与该级教育成本
进行比较。
预期收入公式:V0=Et/(1+r)t
• V0=t 年收入的贴现值,Et=t 年的教育收入,r=利率
• 把n 年的所有预期收入贴现值相加起来便可得到公式: 教育的成本——由家庭负担的私人成本包括两个部分
显性成本也叫做直接成本,
包括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如学费、书费与交通食宿等开支。
隐性成本
也叫做机会成本。
•
指学生在上学期间放弃的收入,如果不上学而参加生产活动,本来可以获得一笔额
V E r t
t
t n =+=∑
()11
外的收入。
• 年龄越大,受教育越多,放弃的收入越大,隐性成本越大。
• 一个贫穷孩子,即使上小学也有机会成本,因为很小时就可以为家庭干活。
这也是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 预期子女读书期间发生的一切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贴现为现值。
• n 年全部成本贴现公式为:
C 为n 年全部成本贴现值。
Cet 为t 年的显性成本,Cit 为t 年的隐性成本。
•
家庭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决于贴现收入与贴现成本的关系。
• 如果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
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进行。
常用方法,是计算内部收益率
指贴现成本之和与贴现收益之和相等时的贴现率。
• 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进行。
把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其它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
• 如果教育投资内部收益率在所有各种投资中是最高的,这个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就是
最优的;
• 否则,对教育的投资是不合算的。
国家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 私人成本—收益分析完全适用于社会成本—收益分析,
• 区别:只是一个国家考虑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角度与私人不一样,作出的最优教育
投资决策与私人是不同的,而且可能是矛盾的。
• 原因:因为私人收益可能大于社会收益,而私人成本可能小于社会成本。
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常常存在
• (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物质资本的投
资收益率。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是合算的。
(2)尤其是在教育落后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在各级教育中是最高的。
初等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其初等教育收益率最高。
• (3)发展中国家各级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
• 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补贴很大。
• 但发达国家中等教育收益率私人高于社会,高等教育收益率私人低于社会。
发达国
家中小学教育一般免费,而大学教育大部分由自己负担
• (4)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收益趋向于递减。
基本原因是,受教育劳动者不再稀缺,
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获得竞争性工资或较少的垄断差价。
不同收入组国家教育收益率的平均估计(1980年代)(%)
E C i t t
t
t n
-+
==∑
()
10
1∑
∑
==+=++=n t t
n t t
r C r C C C t it et 1
1
)1()1(E i C i t
t
t
t n
t
t n
()
()1111
+=+==∑
∑
社会收益率私人收益率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低收入国家 23.4 15.2 10.6 35.2 19.3 3.5
中低收入国
18.2 13.4 11.4 29.9 18.7 18.9
家
中高收入国
14.3 10.6 9.5 21.3 12.7 14.8
家
高收入国家 -- 10.3 8.2 -- 12.8 7.7
世界平均20.0 13.5 10.7 30.7 17.7 19.0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
•(一)数量发展较快,质量还比较低下
表现:教育质量或教育效率还比较低。
•发达国家的小学幸存率达到100%,而发展中国家在10-90%之间,而且低收入国家更低。
教育效率
可用辍学率、复读率和师生比等衡量
•发达国家的小学复读率是零,而发展中国家的复读率却相当高,布隆迪甚至高到三分之一,即三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复读生。
•发达国家的小学师生比都比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师生比却比较高,像马拉维和中非甚至高到90以上,即90多个学生有一名教师,这一师生比不可能有很高的教学质量。
•发展中国家的教师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也要少得多,因此老师的素质也比较低。
•(二)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中小学教育
全盘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则是不恰当的。
•发展中国家近70%的儿童生活、就学在农村,中小学辍学率高和高等教育不发达,80%以上的入学者将会在农村度过一生。
由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与农村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但中小学教育很少向学生传授农村发展所需知识、技能和思想。
•发达国家中,中小学辍学率低,大部分人将继续读书,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把重点放在为升学打基础这一点上是恰当的。
大学教育:
课本知识不能适应职场需求
•大学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建立起来,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安排等很少考虑是否符合本国需要;
•教育的评价,按国际学术标准而不是依据对国家的贡献。
毕业生不得不接受的工作与所受教育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学物理的当秘书,学数学的开出租车之类事情比比皆是。
•(三)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在发展中国家,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初始教育不均和收入增长减慢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
教育基尼系数来衡量教育分配是否平等,由入学率、资金和成绩数据综合计算,并将不同群
体和不同时间受教育情况考虑在内。
系数最小值为0,代表完全平等;最大值为1,代表完全不平等。
•韩国教育基尼系数降低得最快,印度下降得最慢,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秘鲁和委内瑞拉缓慢上升。
与发展水平、战争、贫富、性别、社会歧视等联系
•贫富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入学率,在印度,最贫穷和最富裕的人口组别之间教育差值达到10年之久。
•社会排斥使处于社会主流之外的人群不易接受到教育,辍学率往往发生在受排斥的人群中。
男孩和女孩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印度和韩国的教育不平等情况1990年
•印度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2.95年。
•韩国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0.04年;而且教育分配也平均得多,洛伦兹曲线较印度要平得多,基尼系数只有0.22。
教育基尼系数与人均教育年数关系85个国家1990年
•受教育年数越长的国家,基尼系数就越小;反之,受教育年数越少的国家,则基尼系数越高。
•受教育年数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高收入国家。
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性
•公平的人力资本分配对于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保证穷人更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发展。
•比较平均,比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平均得多,
•但比发达国家还是低一些。
(四)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
•教育过度
•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
•(五)智力外流brain drain
定义
•加拿大格拉贝尔(H.Grubel)
•智力外流:指高技能者的迁移,在一国接受教育和训练而在另一国居住和工作。
后果
•技术移民对小国的影响非常大,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关键性专门人才的供给。
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其中,圭亚那的智力外流最为严重,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迁移到了美国
•中国的智力外流问题也很严重,1978-2000年间,中国有58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仅有15万人,回国率仅为四分之一。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派出100多万人出国深造,学成回国的越来越多,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