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导学案
《诗五首》导学案【预习学案】一、初读诗歌,把握以下内容1.熟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世称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的鼻祖。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 李白,字太白,号,朝诗人,有“ ”之称,与杜甫合称,伟大的主义诗人。
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
3. 杜甫,字子美,自号,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
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4. 龚自珍,字,号,代、,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三、字斟句酌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樽( ) 箸( ) 罥( ) 坳( ) 衾( ) 裘( ) 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悠然⑶会有时⑸愁云惨淡万里凝⑵珍羞⑷忍能对面为盗贼⑹饮归客3.诗歌品读。
①请找出《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运用联想与想象,描绘该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②《行路难》首联写了怎样的场面,有何作用? “冰塞川”“雪满山”又有何象征意义?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④岑参诗中用互文写边塞雪天奇寒的句子是⑤《己亥杂诗》中抒情叙事,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为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的诗句是我的预习困惑【课中导学】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品味研读,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品读鉴赏诗歌,说说对诗歌中精到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五首》语文导学案
《诗五首》语文导教案语文导教案( 83)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查:课题:《喝酒》《行路难》课型:新授时间:XX-6-2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经过对诗歌的频频朗读,培育学生提升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经过品尝诗歌的境界美、韵律美、以提升学生审美情味和创建美的能力。
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课前自学:1、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有名诗人,一名,字,浔阳柴桑人。
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宅边有五柳树,所以为号焉)(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此后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爽朴素自然,世称田园诗人。
本册我们学过他的《》。
李白( 701-762 ),字,号,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穆宁西南)。
幼时随父乔迁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以后优秀的诗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迈,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喝酒》写作时间大概是作者归田的第 20 年。
此诗写他在乡村里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经过对眼前光景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真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光景中找寻到乐趣的安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走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困难,反应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心里的激烈愁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争从愁闷中摆脱出来的强盛精神力量。
2、给加点字注音:东篱金樽珍馐投箸3、解说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玉盘珍馐直万钱⑤停杯投箸不可以食⑥喧⑦君:⑧心远地自偏⑨辨:讲堂自学:(一)朗读《喝酒》而后剖析解决一下问题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闲自得、安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诵时按二 / 三构造。
如:结庐 / 在人境,而无 / 车马喧。
1、全诗有两个层次,区分出来并归纳其粗心。
⑴第一层⑵第二层2、第一层中前两句用的表达方式是写作方法是引出了疑问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修辞手法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2.《望岳》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3.《登飞来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主持过“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学习探究《登幽州台歌》1.请大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
2.思考: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4.从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5.假如你是陈子昂,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试着有感情诵读。
《望岳》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望岳》,注意读准以下字音,读出节奏。
岱宗造化曾云昏晓决眦2.品析诗歌,思考:(1)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讨论明确:通过“青未了”“钟”“割”“决眦”等词语、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泰山“高大”这个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诵出这种豪迈的气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游山西村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_________,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_________”,亦作“_________”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导入2.走近作者3.写作背景◆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4.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疏通诗意。
◆活动三:赏析诗句,理解诗情1.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赏析诗句,找出你认为写得妙的地方,进行赏析。
(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本次进修的《诗词五首》选取了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通过进修这些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技巧,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目标1. 了解《诗词五首》选取的五首古代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
2. 掌握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能够通过诗词欣赏,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进修内容1. 《静夜思》——作者:李白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4. 《将进酒》——作者:李白5.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四、进修过程1. 阅读诗词《静夜思》,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阅读诗词《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文学技巧。
3. 阅读诗词《春江花月夜》,了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宁诗歌特点,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阅读诗词《将进酒》,了解诗人李白的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诗中的豪放与豪情。
5. 阅读诗词《青玉案·元夕》,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五、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就每首诗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通过诗词的欣赏,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六、思考题1. 你认为《诗词五首》中哪一首诗词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你觉得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价值?3. 你是否有兴趣尝试创作一首诗词?如果是,请简要描述你的创作主题和情感表达。
七、总结通过本次进修,《诗词五首》带给我们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更是对古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感悟。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我们能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不息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课时:第二十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诗词曲,理解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读懂诗词曲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曲之中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词曲。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多媒体设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
2.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15分钟)1.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课前预习。
2.老师讲解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3.老师播放配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分组讨论每一首诗词曲的诗意和意境。
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
2.老师对每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个别或小组朗读,并自我评价。
巩固(10分钟)1.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本课的问题。
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本课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3.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的精彩片段。
2.学生观看并讨论该片段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复习本课的内容并总结。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给予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1.诗《登鹳雀楼》——王之涣2.词《静夜思》——李白3.曲《渔舟唱晚》——唐继尧4.曲《长相思》——纳兰性德5.曲《钗头凤》——李清照参考答案: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五首优美的诗词曲。
同时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介绍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
一、进修目标:
1. 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
2. 熟悉《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
3. 学会欣赏和理解唐诗的意境和情感;
4. 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进修内容:
1. 唐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
3. 唐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进修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唐诗五首》(40分钟)
先让学生阅读《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望岳》和《早发白帝城》,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讨论(30分钟)
组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的特点和韵味,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解读。
4. 欣赏鉴赏(20分钟)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唐诗五首》中的名篇,感受唐诗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5. 总结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进修收获,反思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安置:
1. 背诵《唐诗五首》中的一首名篇;
2. 撰写一篇关于《唐诗五首》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还能够熟悉《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情感。
希望学生在接下来的进修中能够继续尽力,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为我们介绍了五首古代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水平。
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关雎》、《咏史》、《山村咏怀》、《悯农》和《江雪》。
这五首诗歌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下面我们依次来进行细致的学习。
首先是《关雎》,这是一首西汉时期的乐府民歌。
它以南国男女的相思之情为主题,描述了关雎的凄美爱情故事。
我们需要注意到这首诗的特点是抒发情感,以及它特有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并且提高我们的音韵感。
接下来是《咏史》,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它以咏史之名,实质上是表达了对时代沧桑和壮丽人生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以及对他们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千古流芳和人物的伟大,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首是《山村咏怀》,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山村的景色,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的山村不仅是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杜甫独特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山村人民的赞美和思考。
第四首是《悯农》,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生活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通过描写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活困境,诗人传达了改善农民境况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吁。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关注到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首是《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色,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江雪的纯洁和无私,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追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5.《诗词五首》导学案
25诗词五首(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学习《饮酒》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就离职回乡。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
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
2、学生自读、齐读至成诵。
3、结合文中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讨论并明确)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4、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从《饮酒》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理?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这首诗歌的名句及理解《饮酒》一诗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道理的诗句是:。
学习《次北固山下》1、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歌的名句及理解4、《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抒发作者思乡情愁的诗句是:?。
5、背诵这首诗歌学习《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的人生经历: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古代诗歌五首》,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导入1. 谈论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特点,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2. 介绍《古代诗歌五首》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诗歌欣赏1. 请学生阅读《离骚》一首,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离骚》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奇特的地方。
三、诗歌解析1. 请学生分组讨论《将进酒》的意义和内涵,探讨李白的创作背景和思想。
2. 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中的酒文化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能力。
四、诗歌比较1. 让学生比较《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诗的风格和主题,理解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启迪,培养学生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五、诗歌创作1. 分组让学生模仿《古代诗歌五首》的风格和形式,创作属于自己的古体诗歌。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效果,分享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室总结1. 回顾进修过程,总结《古代诗歌五首》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钻研古代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作品,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古代诗歌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同时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学生们在接下来的进修中能够不息探索,不息进步,成为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和创作人才。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2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品味语言, 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 品味语言, 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精彩开篇中国是诗的国度,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 诗人们张目人间, 寄情山水, 人情物理, 体察入微, 或执着, 或洒脱, 或沉郁, 或飘逸, 风情万种, 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 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赏读《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 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 为武则天所赞赏, 拜麟台正字, 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 为县令段简所诬, 入狱, 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二、背景链接:《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 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不为武则天采纳, 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 少谋略。
次年兵败, 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
随后, 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 慷慨悲吟, 写下《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
一、导入
在中文教室上,我们经常会进修古代诗歌,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五首》是我们进修唐诗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这五首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感受唐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境界。
二、目标
1. 了解《唐诗五首》的内容和作者;
2. 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 掌握《唐诗五首》中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进修内容
1. 《静夜思》- 李白
2. 《春晓》- 孟浩然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
4. 《将进酒》- 李白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四、进修过程
1. 了解《唐诗五首》的背景和作者,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组讨论每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每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朗读《唐诗五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仿写《唐诗五首》,体验古代诗歌的创作过程,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
通过进修《唐诗五首》,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好,不息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教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五首》,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进修《诗词五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呈现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田园。
背景知识:作者李白,表达了对田园的思念之情,以明月为媒介,表现出一种离乡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背景知识:作者王之涣,表达了登高遥眺的壮美意境,借登高之景寄托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倾慕。
3.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背景知识:作者孟浩然,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气勃勃和变幻莫测。
4.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背景知识:作者李白,以喝酒为主题,表达了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背景知识:作者苏轼,表现了对人生的追问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疑惑和追求。
三、引导1. 请同砚们谈谈对这五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如何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请同砚们尝试背诵其中一首诗词,并结合背景知识,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3. 请同砚们思考,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影响,如何将古诗词的精神融入到摩登生活中。
四、拓展1. 探索古代诗词的魅力,了解更多名家名作,拓展古诗词的视野和欣赏范围。
2. 鼓励同砚们尝试创作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3.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五、总结通过进修《诗词五首》,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更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感悟诗词之美,体验文学之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语文版七年级第五单元古诗五首导学案1
6.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6)分
总结
拓展
1.《杂诗》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难点:体味诗中传递的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课本
导学过程
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课前预习
播放背景音乐,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Βιβλιοθήκη 2.“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4.“巴山夜雨涨秋池”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请选择。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指的是()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指的是()
西吉县实验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2016.9
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了解王维、李商隐、郑谷的生平及作品。
2. 能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3.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诵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赏析诗歌。
【温故互查】1.《杂诗》作者王维是代著名诗人。
2.《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字,号与“”合称为“小李杜”。
“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
字。
4.给下列字注音。
绮.淮.潇.【设问导读】1. 听读前三首诗,自己标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
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 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 思考:《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
【自学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
着花未....:风笛..:却话...何当2.原文填空。
(1)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上与友人别》中,最能体现离情别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拓展延伸】1. 请积累关于友谊的诗句。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王勃的生平及作品。
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3.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自学检测】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字。
诗题中“之”的意思是。
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给下列字注音城阙.:宦.游:歧.路:五津.:3.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设问导读】1.听读本诗,自己标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
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思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句。
【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字词。
宦游人:无为:歧路:儿女:2. 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朋友‘最能体现诗人宽阔胸襟的句子是,。
3.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劝勉。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诗词五首》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作品。
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习鉴赏诗歌。
【自学检测】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诗人。
字。
“乐天”就是。
“酬”的意思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空吟.:暂.凭:侧畔.长.精神:烂柯.人:【设问导读】1.听读这首诗,自己标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
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思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字词。
弃置:翻似:侧畔:长精神:2.原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其中有一联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富含哲理)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睛之笔与友共勉的句子是。
3.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作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B.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怅惘但又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C.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陶醉忘情的心态。
D.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乐观的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两句诗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是作者身在长安设想回归巴山,晚上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但他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温故互查】1、唐,山水田园2.李商隐,唐,义山,玉溪生,杜牧,寄给北方的友人。
3.郑谷,唐,守愚。
4.qǐ, huái, xiāo.【设问导读】3. 《杂诗》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淮上与友人别》抒发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友人在西屋的窗下长谈,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的重聚时的乐。
这两句,明白如话,却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自学检测】1.开花没有;什么时候;再来叙说;风中传来的笛声。
2.(1)寒梅着花未。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D【拓展延伸】1、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汉。
无名氏《别诗四首》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和必先同调。
—杜甫《徒步归行》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乐府《箜篌谣》5.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
明田艺蘅《玉笑零音》6.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
孔融《诗》《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1、王勃,唐,子安,到、往,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2、què, huàn , qí , jīn.3、B【设问导读】3.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
4.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气象阔大,意境高远,成为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不不朽名句。
【巩固练习】1、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不要做;岔路,指分手离别的地方;青年男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B4.C《诗词五首》第三课时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1、刘禹锡,唐,梦得,白居易,酬答,指因另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2.yín, zàn, pàn , zhǎng, kē.【设问导读】3.本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比喻,.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描写形象生动,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巩固练习】1.指被贬谪,倒好像,旁边,振作精神。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_;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时凭杯酒长精神。
3.C。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