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

第一章

1.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

(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

(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

(3)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4)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

(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2.

性三个层次。

3.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

4.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5.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

第二章

1.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学意义

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

生态学意义:由于海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可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氮、磷等无机盐。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光照条件。此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含量非常丰富。有了上述这些条件,生活于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而在海洋环境中,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这是由于海水浮力对这些生物具有支撑、传送和保护的作用。海水较高的比热以及流动性使水温、pH值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和有利于生物的分布和扩散。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间长短可分为以下3类。

①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②阶段性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的生物,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通常指底栖或游泳生物的卵和幼体。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具周期性。

③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

3.浮游植物主要类别有

①硅藻类

②甲藻类

③金藻类

④原核自养生物

4.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

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生物

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钻蚀生物

5.污损生物: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6.海洋的三大环境梯度

①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

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

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第三章

1.限制因子:一种生物要能在某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得到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各种基本物质,同时还要有适宜的各种理化条件。在所有这些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两个辅助原理: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

4.海洋发光的生态学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

②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

③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5.海洋水温的垂直变化(纬度)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其下方位于100~500m的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即不连续层;其上方海水为均匀的高温水层,称为热成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且直至海底温度变化不明显。

中纬度海区:夏季水温增高,接近表面(15~40m)形成一个暂时性的季节性温跃层;到了冬季,表层水温度下降,温跃层消失。

高纬度海区:从表层到底层的温度范围约为-1.8°C~1.8°C;在1000m以内深海处,通常有一不规则的温度梯度;超过1000m至底层,温度几乎一致,仅随深度增加而稍微下降。6有效积温法则:很多研究表明,胚胎发育所需的总热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称为热常数,即指发育期的平均水温(有效水温)与发育所经天数或时数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此即所谓有效积温法则。

7.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两级分布或称为两极同源。

8.热带沉降: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

9.盐度:是海水含盐量的度量单位,它的经典定义是在1kj海水中,当碳酸盐全部转化为氧化物,溴和碘已为氯当量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均已完全氧化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或简单定义为溶解于1kj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第四章

1.种群: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3.生态灭绝: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其他群落的影响微不足道时,则这个种群就可能处在生态灭绝的状态。

4.局域种群:分布在生境斑块中的种群称为局域种群。

5.环境负载力:环境资源可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力。

6.r-选择和K-选择(必考):

r-选择: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

K-选择:环境所能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

r-对策种群曲线呈J型,有平衡点S而无灭绝点,且种群在密度极低时也可迅速回到稳定平衡点S,且在S点上下波动。

K-对策种群曲线呈S型,其与对角线有两个交叉点,分别为平衡点S和灭绝点X,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趋于S,表示种群收到干扰后易回到平衡点,但在灭绝点附近时比较脆弱,易收到环境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