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九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卷及答案【word版】.doc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卷及答案【word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086c515a98271fe900ef90f.png)
【推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卷及答案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威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A. 史实: 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 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股商遗民的目的B. 史实: 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 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 史实: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 秦朝以后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D. 史实: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 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答案】A【解析】周克商后,殷人势力依然很强大。
殷商遗民怀着“亡国之痛”与其原先在东方的属国相互勾结,威胁西周的统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殷商遗民问题,成王和周公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加以创新,实行分封制。
商故朝的都城为河南安阳,统治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西周分封的主要区域为以前商朝的控制区域及其附属国,故A正确。
B应为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C的史实仅能得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汉代、西晋、明代都曾实行过分封制,C错误。
民主制指的是人民当家作主,D项史实只能推论出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性,D错误。
2.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 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汉初商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排除A。
材料反映汉初商业的发展,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
小农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的,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解题的关键是对“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a8b8e7b0717fd5360cdc98.png)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道:“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A.法律至上B.人人平等C.主权在民D.自由也当自律3、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如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是以哥老修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是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
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A.基本内容仍有生命力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C.某些原则仍具有借鉴意义D.成为史学研究的理论指导4、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
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A.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B.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C.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D.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5、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一位学者比较研究近代英法两国时发现:“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统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一简言之,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
这位学者进而得出的结论是A.自由主义是英国举起的前提B.国会统治和进步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C.宪法为英国崛起坊定了基础D.制度变革当时英国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6、1701年,英同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誉加冕。
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c48ef04afe04a1b071dea0.png)
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予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答案】C2. 汉代察举实行“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之法,这说明A. 汉代太学教学内容丰富B. 察举制蕴含了科举制元素C. 察举制项目分为两部分D. 汉代儒法思想斗争的激烈【答案】B【解析】“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表明东汉时期察举制不再仅仅以德作为选官标准,而辅之以考试甄别对象,重视对官员文化素质的考查,由此可知察举制蕴含了科举制元素,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太学教学和儒法思想的斗争,故AD两项排除。
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察举制就分为两部分,故C项排除。
3. 有学者认为: 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
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A.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设计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 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D. 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答案】C【解析】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都符合题意,故选C。
A属于政治制度设计;B是南宋时期完成;D是艺术,不符合题意。
4. 明初时,太监地位十分低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严禁内臣干涉政事,犯者斩罪。
明武宗当权后,朝政大权为太监刘瑾独掌,逼迫大臣将要交给皇上的奏文先送到他的私宅,由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批改,他被当时大臣称为“立地皇帝”。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详细解析)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9a11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9.png)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锁基本卅况去鹰侦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侦供纳J兵颤与功能河朔型7落镇白擅_不上供初重兵以t\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41型17朝廷任命_少上供重乒守泌Zft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一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五次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五次考试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7e71f8195f312b3169a594.png)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五次考试试题(含解析)1.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
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这说明宋代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答案】A【解析】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C错误;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品牌意识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 《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答案】D【解析】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
【新】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参考下载
![【新】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参考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6954d3e88bd63186bcebbcba.png)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选择题: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査询。
其目的在于A.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B. 保障公民平等C.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 维护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雅典将所有的东西都公开化、透明化,这并不是宣扬神权至上,是想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所以答案选C,排除A、D;材料并美欧涉及到公民平等的问题,排除B。
2.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
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 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B.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C. 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D. 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公民大会做出的决定是荒谬的,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这不是苏格拉底的意思;D选项错误,没有挖掘出话语的本质内涵。
3. 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
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
”他的说法A. 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B. 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C. 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D. 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由“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
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结合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可知分析出钱乘旦认为雅典的民主根据金钱划分等级具有局限性,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钱乘旦没有否定雅典的民主性;B项中的“肯定”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错误,题干从金钱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并没有从阶级角度分析雅典的民主。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5bc469f242336c1eb95e88.png)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考试历史试题24.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2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26.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27.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28.何如璋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后不久,即著《使东述略》,其中写道:“欧西大势,有如战国;俄犹秦也;奥与德,燕赵也;法与意,其韩魏也;英则今之齐楚也;若土耳其、波斯、丹、瑞、荷、比之伦,直宋、卫耳。
比年来,会盟干戈,殆无虚日。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29.表1表1是“七七事变“前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据此可推知A.日本具备有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B.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C.抗战胜败取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D.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30.毛泽东在多次淡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
【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六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六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c7543f2f60ddccda38a0b7.png)
1. 战国时期,庄子说“人勿胜天”,而荷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
这说明A. 道家缺乏精神追求B. 儒家具有人文理念C. 儒道政治要求不同D. 道家主张天人和谐【答案】B2. 汉代察举制实行初期,被察举者都有一年的试用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则就要被撤换掉,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
由此可知,当时察举制A. 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B. 旨在培养正式合格官员C. 注重保证察举“质量”D. 将察举权收归到了中央【答案】C【解析】材料中被察举人不是直接任命为官,而是先试用再正式任命,并且对不合格者的推荐人也要负连带责任,这既防止了滥举现象,又提高了官员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对官员质量的重视,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任用程序,而不是选拔程序,A项错误;察举制主要是在选拔官员,进行试用是在培养合格官员,B项错误;察举制下察举权在地方,而任用权在中央,D项错误。
3. 唐代天宝初年,政府曾在长安举办一次史无前例的盛大的“得宝”展览会,所展览物品多来自南方,其中相当部分是南方各郡的丝织品。
这反映了A. 南方成为纺织业中心B. 北方生产技术严重落后C. 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D. 南方各郡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得宝”多来自南方,说明各种工农业生产品已优于北方,这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
材料虽体现了南方妊织技术较高,但不能说明是妊织业中心,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说明北方技术的落后,B项错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宋代以后,C项错误。
4.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 农业仅赖百工B. 百工亦为本业C. 农工比重适当D. 农工任其消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这一思想符合工商业发展的社会潮流,C项正确。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6ad32649649b6649d747e0.png)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3。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九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九次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7ed6adb8f67c1cfad6b8de.png)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九次考试试题24、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候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候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5、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
”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甚至为便于交易。
将成匹的布帛分为片段。
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严重调蔽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垄断商业经营活动D.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26、清雍正帝时,把王朝的政府一一内阁排斥于政务之外,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这是由于雍正帝A.废止了内阁机构B.直接控制军政事务C.正式废除了丞相制D.增设了流官制度27、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
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
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译著《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
这说明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C.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28、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英国远东舰以总司令秦伟德提交给伦敦方面的两份报告中称“汉口只是受到攻击的第一个租界”。
“南万军队将在一个月之内进抵上海,非常有理由预料类似在汉口的情势将会重演。
”这一认识A.旨在扩大英国的在华殖民权益B.是基于国民大革命的迅猛发展C.过度渲染日军威逼上海的情势D.推动了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到来29、1979 年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
邓小平答复说:“对! 办一个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说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主要是因为当时陕甘宁边区A.实行无产阶级专政B.自主决定经济政策C.由中国共产党领导D.是全国抗日总后方30、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
(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五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五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a3cb38227916888486d799.png)
1.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
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这说明宋代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答案】A【解析】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C错误;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品牌意识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 《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答案】D【解析】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
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721e5ca98271fe910ef9a8.png)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
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25.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
这一变化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26.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27.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
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A.小篆到大篆的过渡B.大篆到隶书的过渡C.小篆到隶书的过渡D.大篆到小篆的过渡28.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A.中国海军建制落后B.中国海军力量分散C.中国封建体制腐败D.日本海军战斗力强29.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
该情形有利于A.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B.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C.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D.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30.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
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这反映出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根据材料“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可知诸侯无视周王权威,擅自调换封地,这说明了西周时期的礼法制度对诸侯已失去普遍的约束力,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反映的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
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B项排除。
C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即可得出答案。
2.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
这一变化A. 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B.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C. 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D. 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答案】C【解析】从“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到“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的变化导致纸币大量发行,通货膨胀,从而破坏了北宋经济发展的环境,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革”;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答案】B【解析】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排除D。
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4.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
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A. 小篆到大篆的过渡B. 大篆到隶书的过渡C. 小篆到隶书的过渡D. 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答案】D【解析】秦朝采用李斯的字体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图片显示字体正是大篆到小篆的过度时期,D正确;隶书是秦朝以后出现,B和C错误;A与材料主旨相反。
5. 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海军建制落后B. 中国海军力量分散C. 中国封建体制腐败D. 日本海军战斗力强【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军机构精简,集中海军力量统一指挥。
而中国海军编制机构众多,政出多门,故B项正确。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力量的分散,但无法得出中国海军建制的落后,故A项排除。
中国封建体制腐败在图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从图中只能得出日军的编制特点,看不出战斗力的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海军是一个国家军事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中日海军编制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正是此后影响双方各自胜败的重要因素。
以小见大,中日甲午战争最后改变了东亚格局,因此可以说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6. 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
该情形有利于A. 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B. 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C. 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D. 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7年8月”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根据材料“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攻打大城市的目标失败,有利于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苏俄革命模式在华实践遭受挫折,促使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排除B。
直到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才收回部分被列强攫取的特权,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而是强调苏俄革命模式在华实践遭受挫折,促使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排除D。
7.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C. 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D. 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10月”“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
故B项正确。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A项排除。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故D项错误。
点睛:所谓革命外交,其实就是阶级斗争观念的产物。
其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按阶级关系来将世界一分为二,即一方面是代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国家;另一方面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非此即彼。
8. 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B.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 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D. 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指的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2008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9.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这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A. 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B. 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C. 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D. 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答案】D【解析】柏拉图认为绝对平等是有问题的,民主制使得智慧边缘化,也就是说直接民主往往会造成民主制度的泛滥,因此参政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政治决定的正确与否,因此本题选择D 选项。
A选项说法是直接民主的一种结果,并不是产生这种直接民主的原因;B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C选项说法不够准确,它在形式上是不随意的。
10.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
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B.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D.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原因的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英国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本原始积累不断增加,从而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故D项正确,AC项排除;B项是19世纪中期完成的,排除。
点睛:关键时间点“18世纪”。
11. 阅读下表导致17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A. 国家政策的刺激B. 医疗技术的进步C.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D. 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17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迅速,C项正确。
国家政策的刺激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A。
医疗技术的进步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B。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2.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
该方案反映了A.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B. 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D. 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答案】A【解析】图片显示国际货币紧急组织的代表权要想发展中国家转移,说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强经济利益诉求,A正确;B中协调不符合事实;C中均衡发展显然错误;D丧失说法绝对。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
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材料二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
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
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进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
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