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含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3b0b4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a.png)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6f313960c22590103029d4c.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纲课标解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历史背景:(1)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非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外交成就1.建国一周年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88303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9.png)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d79cb302d276a201292e13.png)
一、新课程标准了解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知识结构确定新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初期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中苏等17国建交的外交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三、自学导引1.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2.新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新的外交对象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毛泽东把具体内容概括为哪几点?3.简述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和作用4.新成立后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采取什么政策?结果怎样?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者、时间、内容、意义?6.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两点)时间、参加国、地点?以什么地位参加会议,提出了什么样的合理建议?达成了什么协议?参加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7.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会上讨论什么问题?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什么方针,有什么意义?四、重难点解析1.“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关系“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新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及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把新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保卫胜利成果,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可以说“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重要体现。
2.“求同存异”方针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3.新与旧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本质区别:旧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坚强后盾。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8dc7c1887c24028915fc379.png)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识记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
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置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并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304e3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9.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精选2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简单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乐观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乐观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乐观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1、学问与力量:(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沟通等途径,培育同学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力量。
(2)采纳争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沟通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分。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方案、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育同学的分析、思索及实践力量。
同时注意史料的运用,关心同学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891e5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e.png)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35e8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8.png)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6b52d379a26925c52cc5bff4.png)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设计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
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
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教师答案)
![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教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bbb426cfc789eb172dc8c2.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教师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阅读教材,从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考虑。
)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新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主权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
这种原则,我们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清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新中国不仅要同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对今天都产生了何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政策”有何区别?特点: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区别;1)从目的上看:三’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则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2)从内容上看:和’超越了三’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3)从影响上看: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4226393c1ec5da50e270b2.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③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②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讲授新课: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多媒体显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并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小结,外交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开国大典》、《建国初外交公函》、《共同纲领》材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6c48b5daef5ef7ba0d3cc0.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31529cb8bd63186bcebbcdb.png)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精品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精品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ee9cd058f5f61fb736661e.png)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50年代中期)【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50年代中期(1955)的外交方针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认识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的重要价值。
3. 联系、比较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新中国的外交:三大政策、四个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亚非会议)、五项原则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以_____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_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激烈。
美国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2)国内现实:新中国诞生。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不强。
(3)历史: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2.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总原则):的和平外交方针。
3.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问题导引:1.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是什么?有何表现和意义?(1)“另起炉灶”①内涵:不承认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________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得中国改变了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内涵:首先是清除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②意义:巩固新中国的________,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bb0eb05ef7ba0d4a733b8d.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第23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答案
![第23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ac6f50be1e650e52ea99bb.png)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
1、1949年2月初,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与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
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
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不结盟会议D.联合国大会3、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问题D.中国外交政策实现明显转变4、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赞扬和拥护周恩来在会上的发言,休息时他们纷纷找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
周恩来在这次发言中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C.“另起炉灶” D.不结盟5、万隆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精神B.“求同存异”的原则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精神D.“另起炉灶”的原则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0252044a7302768e9939fa.png)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
(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课前知识梳理】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年周恩来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出访印度和缅甸时再次重申(2)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
(2)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3)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意义:中国推动了会议的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万隆会议(1955)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发展等。
(3)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周恩来提出“”方针
(5)意义:中国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
————毛泽东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2)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探究三:阅读教材P111页“历史纵横”回答下列问题:
(1)亚非会议的背景、主题、特点是什么?
(2)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3)“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4)“求同存异”方针产生了什么作用?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构建结构导图】
【课堂反馈练习】
1.对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C.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亚非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本原则是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B.根本目的是为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C.前提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D.具体政策是争取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 )
A.制定外交原则产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 B.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是解决民族间争端的原则
5.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是哪一次会议 ( )
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6.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的相同点是( )
A.都是大国操纵会议 B.中国都起了积极作用 C.都是为解决大国间的纷争而召开的 D.都圆满成功【课后反思】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答案
【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⑴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看: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⑵影响: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⑶不矛盾,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探究二:(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周恩来。
(3)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探究三:(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存在矛盾和分歧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3)“同”: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4)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①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
【课堂反馈练习】DDDB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