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不知不觉中,XX级的学生已入学一年了。一年的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亲密感增加。升入二年级后,班内除了班委会、学习小组、卫生小组等正式的群体外,还出现了各种建立在自愿选择基础上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思想行为高度一致、形影不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就其作用来说,有积极型、消极型、无害型、破坏型几类,但就其性质来说,是学生正式群体关系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在其目标、范围、形式上,与学生正式群体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少数非正式群体带破坏性是特例。班主任不应该轻率地给他们扣上小集团、小宗派、小圈子等帽子而加以否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分析,分清性质,积极引导。

作为班主任,应当认识到学生中大量存在非正式群体不但是客观的,也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它与班级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班级丰富多彩的班风、班貌和班级文化,是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正视这一客观事实,不要过分限制那些无损于正式群体,正常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群体,更不要把它看作是影响教学和班级团结的“小团伙”而予以压制,甚至强行拆散。这样不能信服学生,且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情绪,形成更强大的内聚力和教师对抗。为此,教师应注意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类型尽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习惯、爱好、志向、价值观、经历和背景等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2.内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一旦形成不易解散。

3.有不负众望的核心,核心人物有一定的威信,成员对核心人物有精神上的依赖。

4.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与手段维系团体的长久存在。

5.有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来维持日常的活动。

6.对非团体成员有防范心理。

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具有正式群体所不具有的一些作用:如控制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着巨大的约束力,群体成员必须遵守不成文的规范,否则精神上就受到孤立;改造作用——通过群体控制和压力,潜移默化地把很多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成员,并很快使之接受;激励作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对正式群体的命令可能置若罔闻,对非正式群体的要求则不敢怠惰。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首先要积极支持和保护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1.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

3.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快的特点,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分析班集体的新动向,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能较好满足成员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班级一些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如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思想,并让他们协助班主任做工作。

5.用非正式群体中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信任他、依靠他、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纳入班集体目标的轨道。

其次,必须引导、改造消极型、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

1.转移兴趣。把某些兴趣转移到正当的方面,如,把好胜心理转移到学习方面,或其他比赛活动方面。

2.设置环境。人为设置环境,改变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如编排学习小组、宿舍、座位时,注意正式群体成员与非正式群体成员搭配,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用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去影响和改变他们。

3.联络感情。班主任要加强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联系,增进感情,消除隔膜,增加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一致性。

4.强化角色。非正式群体成员担任双重角色,强化他们正式群体的第一角色意识,可以淡化非正式群体第二角色意识,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接近。

5.重视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影响大,对其成员有支配、控制的能力,他既可以把其成员带入反面,也可以引入正道。因此,教育好这个核心人物,十分关键。

总之,班主任要用积极的思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的的非正式群体,使之成为促进班级发展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