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大气层的特点,了解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3. 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数据等分析大气层的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大气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联系课本第二章内容。

-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的特点与作用;- 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

-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 大气污染与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四章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危害;- 环保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4. 实践活动:设计气象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测数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大气监测数据,判断空气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质量评价、大气监测;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 大气环境监测原理及方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设备;4. 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国内外大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限值;5. 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空气质量;6. 实践操作:使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实地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7.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教材章节关联: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3.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4.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分析;5. 第五章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课程设计(完整版)

大气污染课程设计(完整版)
(8)锅炉仅燃烧造气炉废气产生的 SO2 量计算 锅炉 1 H2S 的产量 60000×800=48×106mg/h SO2 的量为 48×106×64/34=90.4×106mg/h 锅炉 2 H2S 的产量 60000×800=48×106mg/h SO2 的量为 48×106×64/34=90.4×106mg/h
SO2 排放浓度限值 200mg/m3,烟尘排放浓度限值 30mg/m3。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 1. 基本熟悉各类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以及选用原则。掌握管道 设计与计算,初步达到具有独立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 设计能力。 2. 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 3. 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确定除尘器类型、型号及规格,并 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 管网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及管道布置。并计算 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总阻 力。 5. 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 气温度、系统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 种类、型号和功率。 6. 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 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有关设计的简图等内容。 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 献等部分,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
⑴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Q'a 4.76 (1.867 CY 5.56 H Y 0.7SY 0.7QY)
=4.76(1.867×0.22+5.56×0.02+0.7×0.0064-0.7×0.09) =2.17m3/kg 式中 CY,HY,SY,OY—— 分别代表煤中各元素所含得质量分数 ⑵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1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五、除尘器的选择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性,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和主要成分,以及大气圈的边界和厚度。

其次,讲解大气层中的各种现象,如风、云、雨、雪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接着,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天气、氧气供应等。

最后,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大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专著,以加深对大气科学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制作与大气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气象观测仪、空气采样器等,以便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

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讲座、学生参观气象台站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课程设计收获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收获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收获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基本物理性质,掌握大气层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了解全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风、雨、云、雾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究大气科学奥秘的态度。

2. 学生通过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气体分子的基本性质2. 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3.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 风、雨、云、雾等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4.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 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来源-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课时: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第三课时:气象现象及其成因第四课时: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章节:第一章:大气与气候第二章: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第三章:气象现象及其成因第四章:大气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周: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第三周:气象现象及其成因第四周: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与课程目标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和策略;3. 学生能够概述我国大气规划的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小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对大气规划的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规划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结合实际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规划概述- 大气规划的定义与意义- 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成因-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源控制技术- 环境监测与管理3. 我国大气规划政策框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十条”政策解读-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4. 实践案例分析-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案例-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区域联防联控案例5. 学生小组讨论与报告- 针对本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 探讨大气规划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规划概述第二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三周:我国大气规划政策框架第四周:实践案例分析第五周:学生小组讨论与报告教材章节关联:《环境科学》第四章:大气污染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三章: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章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大气规划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大气污染设计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设计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治理方法;4.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法规。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6.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7.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2.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来源等基本概念;2.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第三章: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影响;4.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介绍大气污染物的去除、减少和替代技术;5.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4.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相关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2.参考书: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科学等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大气污染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4.实验设备:大气污染模拟实验装置、分析仪器等。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及主要污染物种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污染相关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观点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认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能够关爱生态环境,尊重生命,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2.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3. 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现象的产生及危害4. 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与效益5.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成效6.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策略7. 大气污染防治实践- 学生实地调查大气污染状况-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大气污染概述第二课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课时: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课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第六课时:大气污染案例分析第七课时:大气污染防治实践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第二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章: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第六章:大气污染案例分析第七章:大气污染防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气除尘课程设计

大气除尘课程设计

大气除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除尘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方法和技术。

2.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案例,并提出合理的除尘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掌握大气颗粒物的采样和检测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大气质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除尘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绿色生活。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认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可能对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和案例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学生后续学习环境科学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除尘基本概念:讲解大气颗粒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介绍大气除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2. 大气除尘技术:介绍常见的除尘技术,如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等,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3. 大气质量指数(AQI):讲解AQI的计算方法、标准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体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大气颗粒物采样和检测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实验部分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大气污染案例,讨论除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案例分析6.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学生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大气质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大气及声环境课程设计

大气及声环境课程设计

大气及声环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及声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其组成、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类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及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大气及声环境污染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等。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共同探讨大气及声环境保护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大气及声环境保护行动。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及声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环境保护问题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生动形象、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及声环境基本概念-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环境噪声的分类和特点2.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传播- 环保法规与大气污染防治措施3. 噪声污染与防治- 噪声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噪声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4. 大气及声环境保护- 大气及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培养与行动实践- 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及声环境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三课时:噪声污染与防治第四课时:大气及声环境保护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课本中“大气及声环境”章节相关,涵盖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 学生能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学生能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2. 学生能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认识到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践探究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2.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全球大气环流》3. 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大气运动与天气》4. 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1: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 活动2: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 活动3:设计实验,观察大气运动现象。

5. 案例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天气情况,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及其特点;第三课时: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的关系;第四课时:实践探究活动及案例分析。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掌握大气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和力的作用;•认识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大气数据;•能够分析大气现象,解释大气现象的原因;•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大气相关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气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大气层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2.大气的运动规律: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风的产生和传播、气旋和反气旋等;3.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天气系统的基本组成、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4.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二周: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三周: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第四周:大气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大气参数,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科学导论》;2.参考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等;3.多媒体资料:大气现象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气象站、温湿度计、风速计等。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知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熟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2)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污染数据的能力;(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获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

2.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影响因素: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变化。

3.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内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气课程设计voc

大气课程设计voc

大气课程设计 voc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主要成分;了解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改善大气环境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成分,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课时: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教材章节:第1章大气的概念与组成教学内容:大气的定义、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2.第二课时:大气的成分和大气污染教材章节:第2章大气的成分与污染教学内容:大气的成分、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第三课时: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教材章节:第3章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治技术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成分等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大气污染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采用《大气科学》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大气环境保护》等参考书。

2.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大气现象和案例分析。

3.实验设备:配置相关实验器材,如空气采样器、分析仪器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气环保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气环保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1.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及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方法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源头治理技术- 过程治理技术- 终端治理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3. 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概述-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性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5. 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保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和治理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大气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程考核1. 课堂表现:20%2. 课后作业:30%3. 案例分析报告:30%4. 期末考试:20%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气环保》2. 参考书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府网站等4. 实践基地: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环保企业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大气污染基础知识2. 第5-8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 第9-12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第13-16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5. 第17-20周: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了解大气循环的原理和过程;(3)理解大气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分析气象现象;(2)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能力;(3)学会运用大气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

具体安排如下: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大气的气体成分、垂直结构及其分布特点;2.大气循环:讲解全球大气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大气变化规律:阐述大气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4.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探讨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气象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事件,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读和分析气象现象;4.实验法:开展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大气科学知识;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气象观测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设计概况1.1 设计题目DG-220/100型火电厂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喷雾干燥法袋式除尘系统设计。

1.2 设计内容及要求(1)根据燃煤的原始数据计算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

(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包括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运行参数的选择与设计;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等。

(3)除尘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4)脱硫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5)烟囱设计计算。

(6)管道系统设计,阻力计算,风机电机的选择。

(7)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设计图,系统图要标出设备、管件编号、并附明细表;除尘系统、脱硫设备平面、剖面布置图若干张,并包括系统流程图一张。

1.3 设计依据(1)锅炉烟尘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摘录)见表1-1表1-1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2)锅炉二氧化硫排放标准GB13271-2001(摘录)见表1-2。

表1-2锅炉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3)《除尘工程设计手册》(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1]1.4 设计原始资料(1)锅炉型号:DG-220/100即,东方锅炉厂制造,蒸发量220t/h,出口蒸汽压力100MPa 。

(2)燃烧方式是室燃炉(煤粉炉),所配发电机组功率50MW 。

(3)烟气在锅炉出口前阻力1020Pa 。

(4)设计耗煤量:23t/h 。

(5)设计煤成分:见附表1-3,属于高硫无烟煤(6)排烟温度:160℃(7)空气过剩系数:25.1=α(8)飞灰率:29%(9)连接锅炉、净化设备及烟囱等净化系统的管道假设长度380m ,90°弯头60个。

表1-3 设计煤成分2 污染产物计算以1kg 燃煤燃烧为基础,则:质量(g) 煤成分物质的量(mol) 需氧量(mol) C660 55 27.5 H20 20 5 O40 2.5 0 S30 0.9375 0.9375 H 2O 40 2.22 所以理论需氧量为:kg m /721.010004.22)25.29375.055.27(3=⨯-++ 理论空气量:kg m /45.3)78.31(721.03=+⨯过剩空气量:kg m /863.025.045.33=⨯生成CO 2的量为:27.5mol ;生成H 2O 的量为:10mol ;生成SO 2的量为:0.9375mol ;1kg 燃煤产生的实际烟气量:h m /5.4863.078.478.345.310004.22)22.29375.0105.27(3=+⨯+⨯+++ 锅炉产生的烟气流量:h m h m V /110000/1035001000235.433≈=⨯⨯= 二氧化硫浓度:342/1033.11000645.49375.0)(m mg so c ⨯=⨯⨯=烟尘浓度:341/1029.110005.4%29%201000m mg c ⨯=⨯⨯⨯= 3 方案设计3.1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半干法脱硫工艺。

喷雾干燥法是目前市场份额仅次于湿钙法的烟气脱硫技术,其设备和操作简单,可使用碳钢作为结构材料,不存在有微量金属元素污染的废水。

目前,喷雾干燥法主要用于低硫煤烟气脱硫,用于高硫煤的系统只进行了示范研究,尚未工业化。

3.1.1 工艺流程及设备喷雾干燥法的工艺过程如图,主要包括吸收剂设备、吸收和干燥、固体废物捕集处置四个主要过程。

(1)吸收剂设备:吸收剂溶液或浆液在现场制备。

虽然石灰是常见的吸收剂,也有多种其他吸收剂可供选用。

吸收剂选择将取决于当地是否容易得到及价格因素。

已用于喷雾干燥法脱硫的石灰达一百多种,通常活性氧化钙含量为80%~90%最好的。

因为石灰石比石灰便宜,很多用户对石灰石更感兴趣,但石灰石作吸收剂仍在开发中。

苏打粉和烧碱也是常用吸收剂,它们可以在多种工业过程中得到。

在一些工业部门,如啤酒工业中,其废水含有氢氧化钠或苏打灰,这种废水可用烟气脱硫的反应剂。

当苏打粉用作吸收剂时,产生一种由苏打灰和亚硫酸钠组成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可以直接用于纸浆和造纸工业中。

对石灰系统,循环固体废物可以提高吸收剂利用率;对钠系统,因吸收剂一次通过吸收塔,反应就几乎是完全的,所以不必要进行循环。

在石灰系统中,粒状石灰必须熟化,以产生具反应性浆液。

(2)吸收和干燥:120~160℃的锅炉烟气从喷雾干燥塔顶部送入,同时通过安装于顶部的高速旋转的喷雾,将制备好的石灰乳喷射成直径小于100微米的雾滴。

这些具有大表面积而分散的石灰乳雾滴同时烟气接触后,一方面与烟气中的SO2发生化学反应,另一方面烟气与石灰乳雾滴进行热交换,迅速将大部分水分蒸发,形成含水较少,含亚硫酸钙、硫酸钙、飞灰和未反应氧化钙的固体废物。

为了有效去除SO2,喷雾干燥塔、烟气气流分布装置和雾化器是最主要的装置。

喷雾干燥塔为烟气与雾滴提供足够的接触时间,以便得到最大的SO2去除率,并且充分干燥由吸收液雾滴形成的固体颗粒。

大部分石灰系统的烟气时间为10~12s。

气流分布装置和雾化器要能够使烟气和雾化的野地充分混合,以有助于烟气与液滴间质量和热量传递。

要求液滴要充分小,以便有足够的表面积,以利于SO2吸收。

同时,也不宜过小,防止未充分吸收之前,液滴完全干化。

采用较多的雾化器有旋转离心雾化器和两相流喷嘴雾化器两种。

前者利用高速旋转盘或无滑轮产生细小雾滴,液滴大小随旋转盘直径和转速而变,与浆液供应量关系不大。

这是其优点之一,因为实际操作中吸收剂供料速度要随烟气流量和SO2浓度而变。

旋转雾化器结构是相当复杂的,雾化轮的耐磨性要好,另外喷雾孔堵塞也是问题之一。

两相流喷嘴利用高压空气把吸收液破碎成雾滴,其主要优点是:没有运动部件,为避免堵塞可以采用大流量。

缺点是液滴大小随供料速率而变,因而导致SO 2去除率改变。

(3)固体废物捕集:固体废物在喷雾干燥塔中沉积下来,由底部排出。

细小的脱硫灰颗粒随烟气从干燥器下部排出进出袋式除尘中。

袋式除尘器被广泛用于捕集干化固体从,其原因在于收集于滤袋表面的固体中为反应的碱类物质能够与烟气中的SO 2继续反应。

研究表明,袋式除尘器中去除的SO 2可占到SO 2总去除率的10%。

电除尘器的优点在于它对冷凝并不太敏感,可以在更接近饱和温度下操作,从而导致SO 2去除率提高。

尽管烟气中SO 2已被去除,由于烟气中水分存在和烟气体积流量减小,电除尘器收尘效率仍然较高。

从除尘器出来的烟气经风机排空。

电除尘器脱硫灰颗粒和喷雾干燥塔底部排出的脱硫灰颗粒再循环回系统,继续使用,以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1]。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因吸收剂类型而异。

对于石灰系统,当固体废物中未反应的吸收剂量小于5%时,固体废物是无害的,可采用与飞灰相同的处置方法;但对于钠系统,应采用谨慎措施减小废物的浸出率。

喷雾干燥吸收的最后产物是一种潜在的工业和建材原材料,但目前扩大规模的应用仍在研究之中。

喷雾干燥塔出口温度控制在较低、但又在露点温度以上温度,因此减少了重新加热系统。

干的固体废物减少了废物体积。

另外,脱硫系统的烟气压力适中,吸收剂输送量小,因此,系统能耗较低,只有湿法工艺所需能耗的1/2~1/3。

3.1.2 烟气脱硫与干燥原理含SO 2烟气进入喷雾干燥塔后,立即与雾化的浆液混合,气相中SO 2迅速溶解于滴状液体中,并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

SO 2吸收的总反应为:)(2)()()()(23222s O H CaSO l O H g SO s OH Ca ⋅=++)(2)(5.0)(224223s O H CaSO g O s O H CaSO ⋅=+⋅下述几个步骤表明了大致的反应机理:(1)气相 S O 2的溶解:3222SO H O H SO ⇔+(2)在碱性介质中的解离反应:-++⇔332HSO H SO H-+-+⇔233SO H HSO--⇔++323222HSO SO O H SO(3)石灰固体颗粒的溶解:-++⇔OH Ca OH Ca 2)(22(4)亚硫酸盐及氧化反应:)(212123232s O H CaSO O H SO Ca ⋅⇔++-+ )(2232121242223l O H CaSO O H O O H CaSO ⋅⇔++⋅ (5)酸碱中和反应:02233H SO OH HSO +⇔+--O H SO OH SO 22322+⇔+--以上反应使气相中SO 2不断溶解从而达到脱硫目的,在此过程中碱性物质被不断消耗,需由固体吸收剂继续溶解补充。

在石灰喷雾干燥吸收中,烟气中CO 2被吸收,并与浆液反应生成碳酸钙,从而减少了钙离子的可用性:3222CO H O H CO ⇔+-+-++⇔+⇔233322CO H HCO H CO H3232CaCO CO Ca ⇔+-+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是利用喷雾干燥原理,在吸收剂喷入吸收塔以后,一方面吸收剂与烟气中的SO 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废渣;另一方面烟气将热量传递给吸收剂,使之不断干燥,在塔内脱硫反应后形成的废渣为固体粉尘状态,一部分在塔内分离,有椎体出口排出,另一部分随脱硫后烟气进入除尘器。

安装于吸收塔顶部的离心喷雾机具有很高的转速,吸收剂浆液在离心力作用下喷射成均匀的雾粒,雾粒直径可小于100微米。

这些具有很大表面积的分散微粒,一经同烟气接触,就发生强烈的热交换和化学反应,迅速将大部分水分蒸发掉,形成含水量很少的固体灰渣。

由于吸收剂微粒没有完全干燥,在吸收塔之后的烟道和除尘器中仍可继续发生一定程度的吸收SO 2的化学反应。

3.1.3 主要工艺操作参数影响SO 2去除率的工艺参数包括吸收塔烟气出口温度接近绝热饱和温度的程度、吸收剂钙硫比,以及SO 2入口浓度。

(1)吸收塔烟气出口温度:烟气出口温度由浆液中的水含量和浆液供应速率决定。

吸收塔烟气出口温度越低,说明浆液的水含量越大,SO2吸收反应越容易进行,因而脱硫率越高。

但是,烟气出口温度不能达到露点温度,否则除尘器将无法工作。

一般吸收塔出口烟气温度以绝热饱和温度的差值T来控制。

SO2吸收率和吸收剂利用率随T的减小而提高。

大部分喷雾干燥塔在绝热饱和温度之上11~28K操作。

(2)吸收剂钙硫比:吸收剂化学当量比(及钙硫比)直接影响SO2去除。

较高的钙硫比有利于SO2去除,但当钙硫比大于1时,脱硫率增加缓慢,而吸收剂利用率下降,增加了吸收剂成本和固体废物处置费用。

另外,吸收剂溶解性或吸收固体在料浆中的质量分数又限制了可能采用的钙硫比的上限。

喷雾干燥法的钙硫比一般控制在1.4~1.8。

(3)SO2入口浓度:由试验得知,脱硫率随着吸收塔入口SO2浓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

这是因为在钙硫比等操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烟气中的SO2浓度越高,需要吸收的SO2就越多,就需要加入更多的石灰,从而提高了雾滴中石灰的含量,同时生成的CaSO3的量也随之增大,使雾滴中的水分相应减少,限制了SO2的吸收传质过程,造成脱硫率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