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

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

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

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圣经翻译经久不

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译者受

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

概念来比附佛学。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

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

义学。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其翻译长达1300年

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

斯兰教较早的民族。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

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

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

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②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

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9.文学翻译准则

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中国严复的“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立诚) --- faithfulness

达—意思准确(辞达)---- expressiveness

雅—富有文采(尔雅)---- elegance

10.翻译职业化

①原因:职业翻译开始于二战后,主要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末,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科技、商业等实用性文献成为翻译的主要对象,而在传统翻译史上长期居于翻译中心地位的文学翻译则逐步退出翻译的中心,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翻译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②新的翻译模式,翻译理念,翻译策略产生

③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 产生

④翻译学院相继建立

⑤非文学翻译和职业化翻译成为当代主流。

11.口译的职业化

1919年巴黎和会现代口译开始的里程碑(英语法语同时进行使用)

第2章中西翻译史的分期

1.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发展史。

2.奈达根据翻译思想发展分为4个时期:语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交际学翻译和社会符号学翻译.

3.泰特勒“三原则”

4.圣经翻译比较著名的译本:

①《七十子希腊文本》,被奉为“第二原本”。

②哲罗姆(St. Jerome)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钦定本。标志着《圣

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③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

④1611年《钦定本圣经》的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之所以称它为“钦定”,是因为这个译本得到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指令。

5.文学翻译阶段:

①主要围绕直译和意译的讨论。

②代表人物法国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yot)翻译的《名人传》(Lifes of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

6.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17世纪到18世纪):

①文学作品的中产阶级读者群形成,促进文学翻译繁荣发展。

②此时期英国最伟大的翻译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翻译原则和观点:

翻译是艺术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翻译分为三类:词译(逐词译metaphrase), 释译(paraphrase), 拟译

(imitation)。

7.①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介为18世纪法国文学翻译主要的内容。

②勒图尔诺(Le Tourneur) 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为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树立榜样

8.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英国泰特勒(Tytler)的翻译三原则。

德国的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813年的《论翻译的方法》为主要翻译理论文献。

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翻译分真正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笔译)和机械翻译(实用性口译)。

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

翻译分两种途径:一不打扰作者,二不打扰读者。

9.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

①注重翻译的创造性,关注翻译中的语言问题,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奠定了基础。

②英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波斯盖特(Postgate) 提出前瞻式翻译(译者考虑读者)和后顾式翻译(译者着眼于原作者)。

③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Benjamin)提出“译者的任务”用自己的语言去释

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对原文的再创造中解放那种被囚禁的语言。被誉为翻译理论的圣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经典。

10.西方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①西塞罗:

a.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

品的内容。

b.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c.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d.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e.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

②哲罗姆:

a.据希伯来版本,用拉丁文重新翻译圣经,即《通俗拉丁文译本》,由于

此译本对中世纪神学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中叶被定为天主教法定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