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

合集下载

常见血液学图谱

常见血液学图谱
鉴别诊断
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 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动态观察
对于可疑病例,需多次取材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
06
血液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 的鉴别诊断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降低,出现幼稚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将血液学图谱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超 声、MRI等)进行多模态融合,提供更全面 、准确的诊断信息。
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
个性化诊疗
开发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血液学图谱的技 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基于血液学图谱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 诊疗,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 液学图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将介绍常见血液学图谱 的种类、应用和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的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能够提供直观、准确的血 液细胞形态信息,有助于医生快速准 确地诊断疾病。
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 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血液学图谱,医生可以了解患者 的血液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的信息,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 自身抗体阳性,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铁缺乏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出现病态造血。
07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血液学图谱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多模态融合

如何提高血液、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精)

如何提高血液、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精)

如何提高血液、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1)【摘要】目的血液病是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

如何提高诊断率是我们每个血液检验专业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仅对血液、骨髓细胞形态特点、鉴别要点、细胞化学特征有很高的造诣,还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血液骨髓细胞形态患者症状体征临床知识血液病是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

血液细胞、骨髓细胞检查,在血液病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血液学、医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飞跃发展,血液病的诊断手段日臻完善与提高。

但光镜下的血液细胞形态学的诊断,仍是临床最实际、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血液学发展迅速,重视和置身于血液病学工作的医师开始逐渐增多,然而当时医院内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

血液学研究和诊断完全是由内科医师来完成,血液学家也都是内科学家。

由于血液学医师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师,他们都自己能进行实验室工作,因此从历史上可以看到较多的临床血液学家在血液学基础理论和实验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现代临床检验在医院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科室,在医学教育中已有一独立系。

目前检验科专门有一个部门检查血细胞形态和计数。

有血液系统疾病专科的医院,在检验科中设有一个专为血液疾病服务的实验室,因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有更多的特殊血液检查。

这种实验室过去都由血液专科医师自己进行工作,目前已有专业检验师为血液科医师分担了工作。

血液学检验在近代发展中已能诊断很多疾病,成为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观察血液细胞的技术不断改进;光学显微镜的精密度较当初发明时真有天壤之别;19世纪未以来,染色技术是细胞形态更清晰易于鉴别,得以区分出各类白细胞,且观察到各种血细胞的异常形态;特殊显微镜的发明使血液细胞形态概念更加充实。

目前应用的特殊显微镜有:暗视野显微镜、位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等。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记录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记录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读书札记目录一、基础理论与知识 (2)1.1 血细胞形态学概述 (3)1.1.1 血细胞形态学定义 (4)1.1.2 血细胞形态学在诊断中的应用 (5)1.2 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5)1.2.1 红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7)1.2.2 白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8)1.2.3 血小板发育成熟过程 (9)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10)2.1 仪器检查法 (11)2.1.1 显微镜检查 (13)2.1.2 流式细胞术 (14)2.2 手工检查法 (15)2.2.1 染色体分析 (16)2.2.2 干片显微镜检查 (17)三、血细胞形态学异常表现 (18)3.1 红细胞异常 (19)3.1.1 靶形红细胞 (21)3.1.2 泪滴形红细胞 (22)3.1.3 裂片红细胞 (23)3.2 白细胞异常 (24)3.2.1 棒状白细胞 (25)3.2.2 分叶核白细胞 (26)3.2.3 单核细胞异常 (28)3.3 血小板异常 (29)3.3.1 脾脏肿大 (30)3.3.2 血小板减少 (32)四、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32)五、案例分析 (34)5.1 贫血病例分析 (35)5.2 癌症病例分析 (36)5.3 出血性疾病病例分析 (38)六、总结与展望 (39)6.1 本书总结 (41)6.2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的发展趋势 (41)一、基础理论与知识在《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血细胞形态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血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基本形态特征。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呈圆形,无核。

当红细胞出现异常时,可能表现为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改变,如小红细胞、大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规则等。

这些异常形态往往与贫血等疾病有关。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常见血液学图谱

常见血液学图谱

半月形红细胞
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 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固缩红细胞
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 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 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 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 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 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缺铁性红细胞
胞体:直径<6.5μ 典型的血象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的减少较之红细胞的减少更 为明显。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胞所含的血红 蛋白较少,仅周围一圈红色,中间有大片无色透明的区域(环状红细胞)。
红细胞聚集分布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 5.冷凝集疾病。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5μ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 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粒细胞
嗜碱性杆状粒细胞
Alder-Reilly异常
Alder-Reilly异常:主要的形态特点是白细胞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单核 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嗜天青)颗粒,有的压在核上, 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通常颗粒不多,但仔细观察较易发现。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是一种粘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异常颗粒是由于溶酶体缺乏某些水解酶,造 成粘多糖和神经鞘磷脂堆集,成为可染色的颗粒。患者常同时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 良或Hurler综合症。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网织红细胞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 的淡红色,如呈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 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种红 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 积多较大,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 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 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 油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异型红细胞大全
某贫血患者的血涂片,可以见到许多种异 常形态的红细胞。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Mickey Cell--米奇细胞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Mickey Cell--米奇细胞。这种来自肾小球的 变形的红细胞,因其形态特征与米老鼠有 点类似,所以被这样称呼。其实这种红细 胞叫做G1形细胞,如果尿液中红细胞中这 类细胞超过5%,对诊断肾小球肾炎非常有 价值。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红细胞聚集分布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 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 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 凝集疾病。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缗钱状分布红细胞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四个以上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叠,主要 常见于高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 蛋白血症以及感染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 白原增高症。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早幼红细胞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 偏位,核膜明显,紫色,染色质可浓集或 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 原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形成,出在核周 围,无颗粒。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常见血液学图谱红系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整个细胞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

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常在核周围形成淡染区。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2/3以上,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紫色小块,核膜明显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量多,深蓝色,不透明,仍然可见瘤状突起和核周淡染区。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1/2,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形成条索状或块状深紫色小块,其中有明显的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成车轮状排列,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为副染色质,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或中等,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

因含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有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圆形。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占整个细胞1/2以下,可呈车轮状,核染色质粗糙致密坚实,聚集成数个结构不清的大状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核膜明显。

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

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核仁:消失。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不透明,浆内含多量的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极淡的蓝色。

嗜多色性红细胞正常成熟红细胞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果呈灰蓝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蓝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

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u)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19-27u)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探析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探析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探析目的:通过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和漏诊的分析,探讨其原因,从而降低其漏诊和误诊率。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用瑞一姬染色,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

并进行相关的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

结果:通过对细胞形态学认真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得到明确诊断。

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只能作为一种形态学检查方面的过筛手段,针对病例检测时,必须要进行显微镜检查,从而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漏诊和误诊率。

标签: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近几年,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检验科室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对血细胞形态学及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因此很容易造成漏诊与误诊等现象[1]。

该病的临床诊断出现延误诊的事件屡见不鲜,常使为数不少的患者失去最佳的治愈机会,从而错过追加的治疗时期,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的患者41例作为分析对象。

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3±3.7)岁。

其中有贫血、皮肤黄染症状,被诊断为黄疸的患者13例;有贫血现象,且越来越严重,被诊断为双相性贫血的患者17例;有頭晕、恶心、呕吐、发热症状,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7例[2];有发热、呼吸急促、头晕等症状,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4例。

各病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用瑞一姬染色, 通过具有细胞形态学丰富工作经验的检验人员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

并进行相关的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3]。

2结果血细胞分析仪可以用于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但是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在有可疑的情况下,必须要进行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这样能够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降低后续治疗的难度。

骨髓细胞形态学在诊断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新进展

骨髓细胞形态学在诊断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新进展

骨髓细胞形态学在诊断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新进展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门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血液病诊断技术,一百多年来一直都是使用瑞氏及其先驱者发明的涂片染色法,它是血液病理学重要的诊断工具。

因为其制片的过程容易简单,能快速的对样品做出初步检查,即使在血液病检测手段与日俱进的今天,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它为现代血液病理诊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其本身的不断完善进步,并结合其他现代血液病诊断技术,在MICM方法上对各种白血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109/L;④血小板减少,多在×109/L。

【骨髓象】慢性型再障的骨髓中可出现一些局灶性代偿性造血灶,故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的结果可有一定的差异。

①骨髓增生程度多为增生减低;②巨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三系细胞均不同程度减少。

巨核细胞减少常早期就出现,治疗有效时恢复也最慢,故在诊断上的意义较大。

③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如穿刺部位为代偿性造血灶,则骨髓象呈增生活跃,粒系百分率可呈正常或减低,红系细胞百分率增高,但巨核细胞仍显示减少或明显减少。

×109/L之间,也有白血病计数在正常范围或减少。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一定数量的白血病性原始或幼稚细胞,所占百分率不定。

×109/L,多数在×109/L。

分类计数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尤以中性晚幼粒细胞为多见,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10%。

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的特征之一;③血小板早期增多或正常,疾病加速期及急变期,血小板可进行性下降。

【骨髓象】①骨髓增生极度活跃;②粒细胞系显著增生,原粒和早幼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增多;③幼红细胞增生受抑制;④巨核细胞早期增多,晚期减少。

3、急性骨髓纤维化急性骨髓纤维化临床进展迅速,脏器浸润轻,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无泪滴状红细胞,但伴少量原始细胞;骨髓穿刺常呈干抽,骨髓象增生低下,可伴少量原始细胞。

1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正常骨髓象】112

1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正常骨髓象】112
色,以后染成兰色,最后染成橘红色.嗜酸颗粒 大小一致,有立体感,有折光性,如剥开的石榴 子状.
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
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各阶段 体积较中性粒细胞及 嗜酸粒细胞为小.也分为中幼粒细胞,晚幼粒 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所不同者 为胞质内颗粒为嗜碱性.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变来。 总的特点 浆细胞呈椭圆或瓜子形, 核偏在, 胞浆呈紫丁香色,或偏兰或偏红。近
核处有淡染区。
原始浆细胞
胞体 椭圆形,直径15-25微米。 胞核 圆。常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 紫红色,呈粗颗粒网状。 核小体 有清淅的核小体1~2个。 胞质 灰兰色。无颗粒。近核处有一半圆形
概述 1
1骨髓是一种海绵状,胶状,脂肪性的组织,封 闭于坚硬的骨髓腔内.成人骨髓的重量为 1650G-3748G,占体重的3.4-5.9%.平均4.6%.骨 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人初生时,红骨髓充 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出现黄 骨髓,从远处开始向心性发展.到成人,红骨髓 退到肱骨的上1/3和股骨的上1/3.而颅骨,胸 骨,肋骨,肩胛骨,脊椎及髂骨仍是红骨髓.红骨 髓重量约1000G.红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原始粒细胞
胞体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20微米. 胞核 位于中央或稍偏一旁,椭圆或圆形. 染色质 紫红色,纤细的粒状.有时排列如筛状,
非常均匀非常平坦而薄. 核小体 有3-5个淡兰色清晰的核小体. 胞质 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围. 无颗粒.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胞体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25微米. 胞核 圆或卵圆形,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 呈粗粒网状.紫红色. 核小体 较大,有1-4个,较不清楚. 胞质 稍多,淡兰色,近核凹处有一不着色区.

病例2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例2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例26慢性淋巴细胞⽩⾎病摘⾃Tsieh Sun,M.D.(孙捷著),叶向军译,卢兴国审校《⾎液肿瘤图谱》(⼈民军医出版社,2011)[病历资料]患者男,56岁。

在⼀次⼯作录⽤前检查时被发现淋巴细胞增多。

患者否认有发热,体重减轻和盗汗。

查体,⽆淋巴结和肝脾肿⼤。

⾎常规:WBC 22.1×109/L,淋巴细胞71%,中性粒细胞23%,单核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0%(图26.1和26.2),Hb140g/L,HCT 43%,PLT 190×109/L。

⾻髓检查显⽰淋巴细胞浸润(图26.3和26.4)。

图26.1外周⾎涂⽚显⽰许多⼩淋巴细胞图26.2⾎⽚⾼倍镜下显⽰特征性的染⾊质凝集块状图26.3⾻髓涂⽚显⽰密集的肿瘤细胞图 26.4⾻髓活检显⽰两个⾮⼩梁旁的淋巴细胞⼤簇(HE)[鉴别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病和淋巴瘤的⽩⾎病期。

[进⼀步检查]外周⾎流式细胞分析:CD5 98%,CD10 4%,CD19 95%,CD19/CD5 93%,CD20 93%,CD20/CD38 9%,CD23 83%,CD19/kappa 94%,CD19/lambda 6%,FMC-7 5%(图26.5)。

⾻髓免疫组织化学:CD20染⾊淋巴细胞簇为阳性(图26.6),CD3染⾊淋巴细胞簇阴性。

图26.5外周⾎流式细胞点阵图显⽰CD5,CD19,CD23阳性反应以及单克隆性kappa模式。

门内细胞群CD10、FMC-7和lambda阴性图 26.6⾻髓中淋巴细胞⼤簇CD20染⾊阳性(免疫过氧化物酶)[讨论]慢性淋巴细胞⽩⾎病(CLL)和⼩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分别是同⼀种疾病的⽩⾎病相和组织相。

当外周⾎或⾻髓和淋巴结两者同时累及,就指定为CLL-SLL,这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CLL 是西⽅国家中最常见的⽩⾎病,占成年⼈全部⽩⾎病的40%。

与此相反,在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度、⽇本和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病的发病率⾮常低。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图谱PPT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图谱PPT

白血病病例
总结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详细描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血液学检验显示大量异常 淋巴细胞增生。治疗以化疗为主,部分患者需进行骨髓移植。
总结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详细描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慢性白血病,血液学检验显示粒系增生,以 中、晚幼粒细胞为主。治疗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主。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 图谱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红细胞系统 • 白细胞系统 • 血小板系统 • 典型病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图谱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帮助病理学家、医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更好地理 解和识别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红细胞压积降低与贫血程 度呈正相关;增高可能提 示脱水、大面积烧伤等。
PART 03
白细胞系统
正常白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
胞体直径约10-15μm,呈圆形或 卵圆形,核呈杆状、分叶状或23叶状,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
列,胞质丰富,呈淡红色。
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约6-15μm,呈圆形、 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呈圆形或 卵圆形,染色质多聚集在核膜下
背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学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血液中细胞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准确识别各种细胞类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此,典型细胞图谱的编制和推广对于提高 血液学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可分为嗜酸性中幼粒 细胞,嗜酸性晚幼粒细胞,嗜酸性杆状核粒细 胞,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各阶段以核形状分 如中性粒细胞一样.所不同者为 胞质中 以嗜酸性颗粒代替了中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 较中性颗粒大,它们先被染成紫 色,以后染成兰色,最后染成橘红色.嗜酸颗粒 大小一致,有立体感,有折光性,如剥开的石榴 子状.
原始淋巴细胞
幼稚淋巴细胞



胞体 园或椭园形,体积与原淋巴细胞相似. 胞核 园,偶有小的凹陷.如鸡心样. 染色质 粗糙,较紧密. 核小体 模糊不清或消失. 胞质 稍多,淡天兰色,偶有少些园形,边缘整 齐,直径0.3-0.6微米的黑色嗜天青颗粒.一般 仅有数粒,少数幼稚淋巴细胞超过10粒.
早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出现特异性颗粒,即为中幼粒细胞.体积 渐变小.由于其有无核小体的不同. 可分为I,II两型. 胞体 椭圆或类圆形,直径15-20微米. 胞核 偏于一侧.多为椭圆形. 染色质 紫红色,呈粗粒网状排列. 核小体 可有1至数个.[I型] 胞质 量多.但核质比仍大于0.5,呈淡兰色,近核处出 现一丛杏黄色中性颗粒,其周围仍有或多或少的嗜 天青颗粒.
晚幼红细胞
红细胞

胞体 圆形平均.直径7.6微米. 无核 中心染色稍浅.淡红色.
红细胞
粒细胞系统的形态


总的特点: 有颗粒,胞质含颗粒较多.非特异性颗粒[ A颗粒]粗大而散在;特异性颗粒[S颗粒]致密, 可分出中性的较细的淡紫红色颗粒; 嗜酸性 的粗石榴子样的金黄色颗粒;嗜碱性的大而 不规则的稀疏的盖在核上的黑褐色颗粒. 核由圆形,椭圆形,柿核形,到出现凹陷,变成杆 状,分叶状.
单核细胞




胞体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稍小.直径1220微米. 胞核 不规则,常呈折叠状或马蹄状. 染色质 凝聚,呈筛状或粗网状. 胞质 量多,灰兰色,其中散布多数细小的粉 红色颗粒.颗粒多者,甚至使胞质呈粉红色.常 有空泡和外浆出现.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的形态

总的特点 较圆,但不如红细胞圆. 核质比大,核欠圆,有如鸡心形, 胞质兰色较深.
原始粒细胞


胞体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20微米. 胞核 位于中央或稍偏一旁,椭圆或圆形. 染色质 紫红色,纤细的粒状.有时排列如筛状, 非常均匀非常平坦而薄. 核小体 有3-5个淡兰色清晰的核小体. 胞质 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围. 无颗粒.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胞体 圆或椭圆形,直径10-16微米. 胞核 呈肾形或有凹陷的半圆形.但其凹陷深 度应在假设直径的1/2-3/4之间.小于1/2者为 中幼粒,大于3/4者为杆状核. 染色质 呈粗条块状,排列更加紧密. 胞质 内充满细小的灰褐色或淡紫红色的中 性颗粒.核凹陷处可有空白区.
中性晚幼粒细胞ຫໍສະໝຸດ 性杆状核粒细胞概述 3
3骨髓造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造血干细胞开始,经过自身复制和分化,不断产生 后代的细胞.先分化为髓系和淋巴系的定向造血祖 细胞.髓系的定向造血祖细胞又分化为粒细胞系和 单核细胞系祖细胞;和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祖细 胞.再向其后各阶段分化发育成熟.淋巴系定向祖细 胞又分化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两系祖细胞,再 向下发育成熟为T,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元刺 激下变成浆细胞.
概述 2


2.骨髓由造血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构成.造血细胞由红细胞造 血岛,粒细胞造血岛,淋巴小结和散在的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等组成.位于血窦附近的红细胞造血岛中有成群的各期幼稚 红细胞,围绕着1-2个巨噬细胞.幼稚红细胞逐渐成熟后就离 开巨噬细胞而贴近血窦壁,脱核后穿过血窦壁内皮细胞进入 血流.粒细胞造血岛则离血窦较远,各期幼粒细胞也成群存 在,中心也有一个巨噬细胞.巨核细胞紧贴在窦壁外,将其周 边的胞浆突起深入到血窦内皮细胞间隙,经过很薄的内皮细 胞胞浆,使形成的血小板自巨核细胞分离,直接进入血液. 骨髓微环境主要由基质细胞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 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和血管神经等组成
原始浆细胞
幼稚浆细胞



胞体 呈椭圆形。直径12~16微米。 胞核 圆常位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 已开始聚集,呈车轮状排列。 核小体 偶见残存的核小体。 胞质 稍多,灰兰色。近核处有半圆形浅 染色区。有时有空泡。或含有少数紫红色 细颗粒。
幼稚浆细胞
浆细胞


胞体 椭圆形或瓜子形,直径8~20 微米。 胞核 圆,明显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 凝聚成块,作车轮状排列。 胞质 丰富,呈深浅不一的兰色,紫丁香色。 可有很多空泡,或少数嗜天青颗粒。近核 处有明显的半圆形空白区。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直径15-18微米. 胞核 圆形,占细胞绝大部分,约3/4.居中. 染色质 紫红色,开始凝聚,但尚未成块状.而 呈若断若续较粗重之网状结构. 核小体 小而不清晰.或缺如. 胞质 有时稍多,兰色较淡,但色调均匀一致. 偶有边缘加浓者,绕于核周. 无颗粒.
浆细胞
巨核细胞系统的形态


总的特点是多倍体细胞 大而深染,不规则. 核不规则,有分叶,但不分离, 胞质量很多.
原始巨核细胞


胞体 椭圆形或圆形,边缘多不规则.直径 30~45微米 胞核 圆或椭圆,常有凹陷或折叠.占细胞之绝 大部分. 染色质 紫红色,呈粗大的颗粒状,排列紧密. 核小体2~数个,不甚清晰. 胞质 量较少,深兰色,且于周边较深,近核处 渐淡,无颗粒.偶见周围有类似血小板的碎片 或附有一个至数个血小板.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 圆或椭圆形,直径10-20微米, 胞核 居中或略偏一侧.深紫色. 染色质 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的稍粗,排列成粗 网状. 核小体 1-2个,小而明显,呈淡兰色或无色,核膜清楚. 胞质 极少,像一条兰色或天兰色的狭带绕于核周. 近核处有一透明区.核周界明显. 无颗粒.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变来。 总的特点 浆细胞呈椭圆或瓜子形, 核偏在, 胞浆呈紫丁香色,或偏兰或偏红。近 核处有淡染区。
原始浆细胞



胞体 椭圆形,直径15-25微米。 胞核 圆。常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 紫红色,呈粗颗粒网状。 核小体 有清淅的核小体1~2个。 胞质 灰兰色。无颗粒。近核处有一半圆形 浅染区。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直径13-18微米. 胞核 较小.核质比约为1/2. 染色质 凝聚成条索状或块状.其 间有明显的孔隙.犹如打碎的墨. 无核小体. 胞质 略有增加或核质各半.多数 为灰兰色或淡兰色或嗜多色. 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或椭园形.直径13微米. 胞核 圆而更小,稍偏或明显偏心. 染色质 聚集成数个大块,或黑褐色团块.以致 看不出任何结构. 胞质 增多,染灰色或浅红色.与成熟红细胞 相似.
原始单核细胞
幼稚单核细胞




胞体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有时较原始单 核细胞为大,直径15-25微米. 胞核 形状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有折叠或分叶. 染色质 较纤细,或粗糙,排列成网状. 核小体 可有可无. 胞质 增多.灰兰色,可见多数细小的砂粒状的 嗜天青颗粒.常有伪足突出.
幼稚单核细胞
幼稚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胞体 圆形直径5-18微米. 胞核 圆或类圆形,其一侧可向内凹陷,更像鸡 心样. 染色质 粗糙紧密,排列均匀,常呈块状.有时 可有假核小体出现,假核小体外形较平坦.核 膜清楚. 胞质 量少,兰色.可有少些粗大深染紫黑色的 嗜天青颗粒.分散于近核凹陷处.
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统的形态
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形态变化规律

细胞大小 由大到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核质比 由大到小. 细胞核 大小 由大到小,红细胞由大到小到核消 失.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到核消失. 染色质 结构 由细致疏松到粗糙紧密. 染色 由淡紫红色到深紫红色. 核小体 由有到无. 核膜 由不清晰到清晰.
实用骨髓血液细胞学 图谱
运城市卫校检验教研组 孙扬杰 附属医院 孙瑞文
制作
2010年1月26日
前言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临床检验的重要项目。 许多血液病的诊断要做这项检查,有些不 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及恶性肿瘤都 有必要作骨髓细胞学检验,以协助诊断。 而细胞的识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只有反复多看,多辨认,才能逐渐掌握。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辨认好细胞,所以做 了这部课件。
概述 1

1骨髓是一种海绵状,胶状,脂肪性的组织,封 闭于坚硬的骨髓腔内.成人骨髓的重量为 1650G-3748G,占体重的3.4-5.9%.平均4.6%.骨 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人初生时,红骨髓充 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出现黄 骨髓,从远处开始向心性发展.到成人,红骨髓 退到肱骨的上1/3和股骨的上1/3.而颅骨,胸 骨,肋骨,肩胛骨,脊椎及髂骨仍是红骨髓.红骨 髓重量约1000G.红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
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各阶段 体积较中性粒细胞及 嗜酸粒细胞为小.也分为中幼粒细胞,晚幼粒 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所不同者 为胞质内颗粒为嗜碱性. 嗜碱性颗粒 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成 深紫色,颗粒较大,较少,有时复盖于细胞核上. 在染色过程中有些颗粒可溶于水而成为空 泡.
红细胞系统的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