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新教材】第一课《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新教材】第一课《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高一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案了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学过篇目中的孟子名言:1、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散文特点:《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

“好辩”的色彩也是《孟子》的突出特征,其好辩是建立在“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辩”之论。

《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

“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

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淄博实验中学主讲人:王德水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重点:重点词句和翻译背诵第一学时一、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再走近孟子,品味《孟子》。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孟子情况可参见《中华第一考》P96。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关于孟子1.孟子思想①性本善。

(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2.《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知识链接】借助网络了解孟子,孟子的基本思想,本文写作背景。

【问题探究】活动一:疏通文字障碍(一)解释加点字词1.保民..()..()而王 2.将以衅钟3.吾不忍其觳觫..() 4.若无罪而就.()死地5.以羊易.()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7.齐国虽褊小..() 8.彼恶.()知之9.王若隐.()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焉?11.是乃仁术..()焉..也()12.于我心有戚戚13.有复.()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1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17.则王许.()之乎?” 18.百姓之不见.()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20.何以异.()21.挟太山以超.()北海 22.为长者折枝..()23.老.()吾老.() 24.幼.()吾幼.()25.刑.()于寡妻..()26.以御.()于家邦27.权.(),然后知轻重 28.度.(),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之 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 32构怨..()于诸侯33.便嬖..() 34.莅.()中国35.缘.()木而求鱼 36.殆.()有甚焉37.方.()千里者九 38.齐集.()有其一39.发政施仁....() 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41.吾惛.() 42.我虽不敏.()43.恒产..() 44.惟士.()为能45.放辟.()邪侈.()46.然后从而刑.()之47.是罔.()民也 48.明君制.()民之产49.仰足以事.()父母 50.俯足以畜.()妻子51.乐岁..()免于死亡..()终身饱 52.凶年53.故民之从之也轻.()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55.奚暇治.()礼义哉 56.树.()之以桑57.五十者可以衣帛..() 58.鸡豚.()狗彘.()之畜59.勿夺.()其时 60.谨庠序..()之教61.申.()之以孝悌.()62.不负戴.()于道路矣(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学生自由说)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宜扬自己的思想的。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教学重点)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第一个小循环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考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6分钟)1、了解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2、读准字音字词,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

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认识他们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质。

2.培养学生对社会风气和人文关怀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承和发扬齐晋文化。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理解他们的领导智慧和政治手腕。

2.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2.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3.活动准备:班级公益活动策划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1.以课件为主,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质。

第二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1.播放有关公益活动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兴趣和思考。

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公益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3.指导学生策划一个班级公益活动,并组织实施。

第三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1.以课件为主,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策划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事迹的理解和认识。

2.评价学生在班级公益活动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评价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的表现和领导能力发展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公益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同时,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二、【方法指导】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三、【知识链接】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民本主义思想。

②邦国的主权在民。

③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能够不服从的。

④政事以民为归宿。

⑤用人以民意为准。

⑥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⑦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四、【导入】五、【自学自测】(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3.为长者折枝4.盖亦反其本矣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7.是罔民也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解释以下古今异义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至于兄弟3.不能进于是矣4.然后从而刑之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7.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三)解释以下实词含义1.保民而王2.若无罪而就死地3.以羊易之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无伤也6.莅中国而抚四夷7.犹缘木求鱼也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1.俯足以畜妻子12.然后驱而之善13.故民之从之也轻14.奚暇治礼义哉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6.申之以孝悌之义1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四)指出以下词语的用法并归纳其活用的特点1.德何如,则能够王矣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能够敌强5.欲辟土地,朝秦楚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7.五十者能够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0.是罔民也(五)一词多义 1.其:齐集有其一 2.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其若是,孰能御之以若所为其皆出于此乎若毒之乎3.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4.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吴广素爱人缺乏为外人道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失道者寡助5.明:举头望明月任重道远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治民之产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六) 指出以下语句的文言句式并归纳特点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一课程安排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一课程安排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一课程安排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3.领悟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章大意及论证方法。

2.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2.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相关知识,如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等。

2.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重要性。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观点。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齐宣王、孟子等,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政。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1.导入新课(1)回顾《孟子》相关知识(2)介绍《齐桓晋文之事》背景及重要性2.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勾画生词、难句(2)结合注释,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3.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4.课堂讨论(1)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内涵(2)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政5.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批改练习题,反馈学生掌握情况6.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难点7.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大意,掌握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孟子“仁政”思想,并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精选7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精选7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精选7篇)《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学习难点】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方法指导】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魅力,并学有所用。

【知识链接】孟子思想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诵读孟子: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自测】一、诵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的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3、王说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盖亦反其本矣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危士臣3、朝秦楚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6、轻暖不足于体与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8、寡固不可以敌众9、弱固不可以敌强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13、刑于寡妻:14、然后从而刑之15、是罔民也(三)特殊句式1.百姓之不见保2.臣未之闻也3、莫之能御也4、未之有也5、何由知吾可也6、牛何之7、何以异8、夫子之谓也9、然则一羽之不举10、舆薪之不见10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四)重要虚词1、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夫子之谓也(5)牛何之?(6)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以(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无以,则王乎?(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4)挟太山以超北海……(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8)以羊易之。

(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3、而(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导学目标•了解齐桓晋文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理解齐桓晋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掌握齐桓晋文时期的重要历史术语和人物。

导学内容一、齐桓晋文时期的历史背景齐桓晋文时期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一个重要时期,位于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末。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战国时代之前,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对内发生着割地、争霸的现象,对外则与周边国家进行着外交、军事的交锋。

齐桓晋文时期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斯族之子齐侯姜小白继位成为齐桓公,晋国也在此期间经历了文公即位统一晋国的过程。

二、齐桓晋文时期的主要事件在齐桓晋文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下所列:1.齐桓公的政治改革:齐桓公是斯族之子齐侯姜小白,成为齐桓公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大力推行军事改革,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2.晋文公的国家统一:晋文公,即晋国的文公姬重耳,通过一系列的内外政策,使得晋国在齐桓公时期成为中国公认的诸侯国之首,实现了对周边国家的统一和控制。

3.齐桓晋文的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相互支持,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齐晋联盟,联合对抗当时其他的强大国家,如楚国和秦国等,使得齐晋联盟成为当时春秋时代的霸主。

4.齐桓晋文对礼乐的重视:齐桓公和晋文公都非常注重礼乐,积极推行礼乐制度,通过举办盛大的礼乐活动,提高国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品质。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了中央集权:齐桓晋文时期的政治改革,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对后来中国的统一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形成了霸主体系:齐晋联盟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战国时代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礼乐文化发展:齐桓晋文对礼乐的注重,推动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重要历史术语和人物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时,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术语和人物需要了解:•齐桓公:斯族之子齐侯姜小白,在其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正式稿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正式稿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学习重点】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

【可能的学习难点】先秦散文的简约和孟子曲折论辩(对话)的特色,可能带来文意的理解和思路把握的难度。

【学法建议】了解必要的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合作研讨。

【知识链接】一、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二、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生)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生)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预习案预习目标:(1)、识记以下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及句读(3)、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及句式做好标记知识导学(一)关于孟子:1. 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轻视劳动者)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D.
3.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____,它的内容主要是写______劝说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__的主张而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__________。
(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字,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五、课堂总结
六、学后反思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三)孟子名言:
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3).细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要点。
5、根据注释自己翻译文章,标划出疑难点
以下词句翻译存在困难:
三、课堂导学
(一)课文导入
(二)交流预习导学1、2题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朗诵,
2.全体同学朗读。(自读,齐读)
3.交流预习导学3题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以,则王乎(通,)
②王说(通,)
③是折枝之类也(通,)
④盖亦反其本矣(通,何不。同,)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
⑥赴愬(同,)
⑦刑于寡妻(通,)
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⑩是罔民也(通,)
3.结合注释诵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意。
思考: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二、预习导学
1.读课文,读准字音。尤其要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标注。
则王()乎胡龁()觳觫()
衅钟()褊小()彼恶()知之
挟()太山忖度()舆薪()
不识有诸()便嬖()孝悌( )
商贾( )莅临()商贾()
挟太山()赴愬()畜()妻子
放辟()邪侈赡养(shàn)衣帛()
彘()豚()庠序()
孝悌()惛()畜养()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
姓名班级组别
课题《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备注
学习目标:1.识记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
2.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参照注释,能翻译全文。
重点难点:1.参照注释,翻译全文。
2.积累重点实、虚词。
导学过程:
一.知识导学
(一). 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气势磅礴(pánɡ)觳觫(hú)孝悌之义(dì)
B.设喻取譬(pì)褊小(biǎn)以畜妻子(chù)
C.君子远庖厨(páo)便嬖(bì)鸡豚狗彘(tún)
D.放辟邪侈(pì)不赡(shàn)莅临寒舍(w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