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水土流失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水土流失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题目:不断恶化的地球问题——水土流失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水土流失的概述水土流失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在水力、重、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水土流失在国外叫土壤侵蚀,美国土壤保持学会关于土壤侵蚀的解释是:“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

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英国学者对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一种夷平过程,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滚动或流失。

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

”由此可见,国外水土流失的定义也包括了风蚀。

而生态学认为,水土流失是指缺少有效保护的土壤不能有效地将水分保持在土壤中而造成水分流失的现象,同时伴随水的流失,产生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也使土壤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产生的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加剧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影响当前发展,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不断完善,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等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近60年的艰苦努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入江河的泥沙大幅度下降。

通过开展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土地生产力大幅度提商,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和土壤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

水资源的保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水土流失却对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水土流失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水土流失会导致水源的减少。

随着水土的流失,地表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层变得薄弱。

这意味着土壤无法有效地保持水分,而水分则随着流水流失到其他地区。

此外,水土流失还导致湖泊、河流和水库的淤泥增加,使它们的容量逐渐减小。

这些问题导致了水源的减少,给人类的生活和农业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其次,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质量的下降。

大量的土壤流失会带走营养物质,土壤的肥力逐渐降低。

这对农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养分来生长。

此外,土壤质量的下降还会导致土壤的酸化和碱化,破坏土壤的结构,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水土流失还对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农药和肥料会随着流水被带入水体中,污染水资源。

这些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此外,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河水水位下降,水质的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解决水土流失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

首先,加强土壤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土壤的侵蚀,如植树造林、建设防风林、合理规划农田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土壤的保水能力,通过合理施肥和耕作方式,减少土壤质量的下降。

其次,合理管理水资源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和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来控制水流的流速和流向,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此外,加强水资源管理,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减少浪费,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可以采取,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对水资源保护产生了严重影响。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旨在防止和减缓水土流失的发生。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水流和风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土壤被冲刷或风蚀而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对农田、森林和自然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提供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方法。

1. 水土保持的背景和原因水土保持是为了保护土壤,防止其被水和风侵蚀而产生。

土壤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具有储存水分、提供养分和支撑植物生长的功能。

然而,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会导致土壤遭受破坏和流失。

一方面,人类活动如过度耕作、激烈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覆盖层,增加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自然因素如暴雨、风暴和山火等也会加速水土流失的过程。

2. 水土保持的方法和措施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土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方法:保持地表覆盖:保持土壤的覆盖层能够减少水力冲刷和风蚀的可能性。

农田经常采用覆盖作物、秸秆覆盖和草坪覆盖等措施来保持土壤的覆盖层。

在施工工地上,覆盖裸露的土地,并喷洒水来控制风蚀。

合理施肥和植被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家肥,控制施肥量和时机,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

同时,合理管理植被,例如种植深根植物和保留自然植被,有助于增加土壤的保持力。

构筑防护结构: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可以修建沟渠、堤防和挡土墙等防护结构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冲刷力度。

生态恢复与治理:在遭受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有助于恢复土壤的稳定性。

例如,在植被稀疏的山地地区可以进行人工造林,以增加植被覆盖和保持土壤的保持力。

3.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效益水土保持对于农田、森林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土保持可以保持土壤养分,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中泥沙的含量,改善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土流失现状 (3)

水土流失现状 (3)

水土流失现状简介水土流失是指由于水和风的侵蚀作用导致的土壤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对环境和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人类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雨、风、地形、土壤类型等。

降雨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短时间内大量的降雨会导致水流速度增加,进而增加土壤的侵蚀力。

风也会通过风蚀作用带走土壤颗粒。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

同时,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的抵抗能力也不同。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森林砍伐等。

过度开发导致土地的裸露,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如过度耕作、不合理的施肥等,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同时,森林砍伐也会破坏植被覆盖,削弱土壤的保持能力,进而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影响水土流失对环境和经济都有严重的影响。

环境影响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和湖泊的淤积,加剧水域的污染。

3.大量的土壤流失还会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周围的人口和财产带来威胁。

4.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壤中的有机质,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的现象。

经济影响水土流失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2.淤积的河流和湖泊会导致水运的困难,加剧了运输成本。

3.水土流失引发的自然灾害会给周围的居民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水土流失对生态旅游业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水土保持与治理水土流失虽然有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但是通过科学的水土保持与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

植被保持植被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城市水土流失成因-特点与危害论文

城市水土流失成因-特点与危害论文

浅析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与危害【摘要】城市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分析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解释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提出防治城市中水土流失的措施,以求为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土保持;成因;特点;危害;防治措施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它的影响因素比农村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1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城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建设。

1.1 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区域,它必然要受到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约。

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明显差异,如所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都影响了城市的水土流失。

例如城市及周边城郊地形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少,则土壤的抗蚀力就差,那么水土流失就会变大。

1.2 城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城市水土流失起着主导和控制制约作用,它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可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由于人的活动,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城市水土流失。

城镇和工业中心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聚集,促使城市不断开展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建设活动都要使用自然资源,影响生态环境,如劈山开道,破坏原地貌和植被,引起土壤侵蚀,从而会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2.1 人为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修路、建厂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要破坏原有地貌、植被或水土保持设施,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人为性。

关于水土保持的作文开头

关于水土保持的作文开头

关于水土保持的作文开头
英文回答: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our environment. It helps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retain water, and maintain the fertility of the soil. For example, in my hometown,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variou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terraces on the hillsides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constructing reservoirs to retain water for irrigation. These efforts have helped to preserve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support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area.
中文回答:
水土保持对于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源,以及维持土壤的肥沃度。

比如,在我的家乡,当地政府实施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比如在山坡上修建梯田以防止土壤
侵蚀,修建水库以储存水源用于灌溉。

这些努力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并支持当地的农业活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浅析水土流失现状: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

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

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

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

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

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

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

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

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

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

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以下内容以誉峰峰景花园建设项目为例对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工程概况誉峰峰景花园建设项目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金辰街道办事处清泉村,一个集居住、办公、商业、学校于一体的建设项目,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项目总用地面积17.05hm²,本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为73.23万m3,回填总量为10.85万m3,需外购覆土2.43万m3,共产生永久弃渣64.81万m3。

覆土后期绿化施工单位负责购买;产生的永久弃渣运至五华区长虫山郊野公园消纳场,项目区地处昆明市中北部,处于昆明盆地边缘与剥蚀成因形成的剥蚀残丘缓坡的交接地带,总体上属于盆地中冲洪积缓坡地貌。

区域位于低纬度高原平坝地区,地势平缓,海拔1900m~2000m。

项目区主要水体为金汁河,金汁河为昆明“古六河”之一,经元、明、清至今历代整修治理维持至今,80年代前主要功能是担负昆明东郊农田灌溉,80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农田面积大幅减少后其功能逐渐成为城市排洪河道。

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最高气温31.5℃,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形成夏秋湿热多雨、冬春干旱少雨的特点。

多年平均降雨量1003.5mm,占年降雨量的85%,多年平均蒸发量1836.5mm。

根据《云南省水文手册》推算,项目区二十年一遇(p=5%)最大1、6、24小时的暴雨量分别为57.0mm、94.1mm、141.4mm。

本项目位于昆明市主城区,区内经过多年的人工开发,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仅存在部分用于绿化的人工植被。

根据实际调查,区内无珍稀保护植物,主要为城市绿化草地及昆明市常见绿化树种,植被覆盖率约7.40%。

2、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本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形式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水土流失主要是在项目建设期,建设期由于挖损破坏及占压地表,使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发生变化而引起流失,属典型的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摘要: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水土保持工作成为了环境保护中一个重点。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极大,如不进行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

本文就此阐述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水土保持的作用。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危害;作用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保持工作一直备受重视。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百益突出的情况下,充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水土流失的危害1.1容易加大洪灾发生的可能性水土流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所导致的。

有些坡度较大的地区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作用,自身的截流能力是比较低的。

最终导致水入土速度远远小于降雨速度,进而引发洪灾。

1.2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事故由于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的异常移动现象,进而影响到了整体地质结构。

当遇到暴雨、大风等异常气候之时,发生山洪、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

这些灾害会破坏住房,田地以及其他公共设施。

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3容易加剧水体污染的程度由于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发生次数进而会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

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加之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水污染速度加快。

2 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作用2.1整治国土,培育资源(1)增加水资源。

通过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增加径流拦蓄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

(2)增加土地资源。

通过“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可以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问题和综合治理论文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问题和综合治理论文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问题和综合治理的探讨【摘要】针对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问题和综合治理的探讨问题,对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黑龙江黑土土层与土壤结构、黑土ph值升高、黑土中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和黑土中磷和钾含量的变化。

探讨了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从对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提出了黑龙江省黑土区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从保护植被与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改善耕作制度与增施有机肥料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0.引言黑龙江省土壤面积4437万公顷(折合6.7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

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位,牧草地面积居第7位。

待开发的土地居全国第4位,可垦后备耕地居第2位。

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万公顷(1.49亿亩),人均3.9亩。

黑龙江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宜农土壤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黑土、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区附近土地垦殖率不断上升,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现已成为全国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

因此,对黑龙江黑土的侵蚀和水土流失规律,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黑龙江黑土开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近几十年来化肥的使用,使黑土自身的肥力下降。

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已经占黑龙江省黑土区总面积的37.9%,主要表现为侵蚀沟的恶性扩张和表层黑土的急剧流失。

1.1黑龙江黑土土层与土壤结构黑龙江黑土土层变薄,土壤结构恶化近年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开垦初期的黑土层,平均厚度达60~70cm,在有些区域可达1m。

目前很多地方的黑龙江省黑土层已经明显变薄,在有些区域已露出了黄土母质。

中国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中国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中国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但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丧失,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积极推行水土保持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壤流失和水资源的浪费。

在中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不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由于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土壤营养丧失严重,土壤结构松散,容易受水侵蚀。

2.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山地和草地,违法扩大农田面积,使得大量的土壤暴露在外,遭受水、风的侵蚀。

同时,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土壤的丧失。

3.山地采矿和工程建设。

山地采矿和工程建设不仅对土地造成了破坏,还破坏了地表的自然水流路径,形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保持的意义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植被恢复和维护,以及科学的农田管理等措施来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

水土保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土地资源。

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土流失速度,减少土壤的断崖、沟壑和淤泥的形成,进而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2.维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可以改善自然环境,保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栖息地的恢复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3.保护水资源。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促进水的循环和保持水质的干净,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三、水土保持的措施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政府和各界进行了大量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1.植被恢复和维护。

加强山地和草地的植被恢复和维护,通过植被的根系和枝叶来抵御水土侵蚀,减缓水土流失。

2.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灌溉效果,减少农田径流和侵蚀。

3.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调整农作物的结构,推广多种植、轮作和间作的方式,减少连作的土壤营养亏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的目标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以及水土保持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大面积的坡耕地、长时间的连作不休耕,使得土壤逐渐疲弱,容易被冲刷走。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容易受到雨水冲刷,进而加速水土流失。

3.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土石方开挖、拆迁工程等导致土壤暴露,容易受到风雨侵蚀。

二、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源的供应,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2.防止自然灾害。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冲击,降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3.提高土壤质量。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得土壤保持更多的养分和水分,提高土壤的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水土保持的措施1.植被恢复。

植被具有固土保水的作用,可以抵挡风沙、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

因此,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2.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田要合理利用,在种植作物时注意轮作、休耕,避免连作不休耕造成的土壤疲劳。

3.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在山区、坡地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可以采取修筑梯田、建设护坡、挖掘沟渠等工程措施,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4.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总结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水土保持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刘健(08010116)(东南大学,南京 211189)摘要:从各种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解决办法The Research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of the Loess PlateauLiu Jian(SEU,Nanjing,21189)key words: It analysised from all angles about soil eros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Loess plateau,Soil and water loss,reasons,solutions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

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绩溪县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建设之论文

绩溪县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建设之论文

绩溪县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建设之探讨摘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充分分析绩溪县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建设为目标,探索一套建设建设山川秀丽城市的方法与思路,以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创建秀美家园。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发展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get along with philosophy, in the full analysis jixixian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soil and water loss,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goal, to explore a se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o implement the basic guiding thought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reate beautiful home.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物众多,徽文化十分丰富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处处粉墙黛瓦,古风悠悠,素有“无绩不成徽”之美誉,是全国生态建设试点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历史名城。

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等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水土流失影响防治论文

水土流失影响防治论文

水土流失的影响与防治【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3-011.水土流失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与灾难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山区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江河下游地区的安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给子孙带来极大隐患。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40多年来全国因沟壑侵蚀、表土冲刷、水冲沙压等原因损失耕地达260多万公顷,平均每年损失6万公顷,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有3330多万公顷,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以上,带走氮、磷、钾约40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二十世纪80年代初化肥的全年产量;土壤肥力下降已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严重障碍,在南方土层较薄的地方,严重的水土流失,可使疏松表土流失殆尽,最后基岩裸露成为光板地。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见到的”红色沙漠”、”白沙岗”、”光石山”都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恶果。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位居世界之首。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破坏,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肥力衰退,土地支离破碎,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民生活贫困;威胁城镇,破坏交通,淤积河床、水库、湖泊、渠道,阻塞江河,影响航运、灌溉、发电;水源污染、水质劣变、影响人民健康;江河泛滥,威胁下游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且后续性的危害将更加严重,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

因此,保持水土,整治国土,根除灾害,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和山区经济,为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水土保持工作。

2.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做好预防防治工作水土保持是一个涉及环保、水利、国土、建设、农业、林业等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仅靠水利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发挥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专业:地球科学与资源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班级:土管6班姓名:杨爽学号:03310641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

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

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大跃进法和少大跃进法等。

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以下进行详细了解:一、水土保持学研究对象及意义1、研究对象: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手段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自然学科。

主要任务是研究地表水土流失的形成、发展、发展规律及其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治理规划技术措施及效益等,以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治理江河与风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意义: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增加耕地。

改良坡耕地,提高抗旱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

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山区脱贫致富。

改善河流水文状况,减轻洪涝灾害。

减少河流泥沙,改善水质。

保护工矿、交通,促进航运事业发展。

二、我国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一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新格局。

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点、线、面结合治理新格局。

3、统一管理,集体经营转向农户专业对群众个人多种治理。

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5、形成依法防止水土流失新局面。

6、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7、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1、把防止和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2、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3、重视植被的环保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毕业论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定稿)

毕业论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定稿)

毕业论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定稿)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然而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主要由降雨侵蚀、地面径流和风蚀等因素引起,且其程度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

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种植经济作物、改变耕作方式和加强政府管理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缓和防止水土流失,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治理措施,可持续发展1.引言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导致了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2.1 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降雨侵蚀、地面径流和风蚀。

降雨侵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降雨冲刷了地表土壤,形成了大量的冲沟和河流。

地面径流是降雨过程中未被土壤吸收和蓄积的水流,其速度较快,会将土壤带走。

风蚀则主要发生在干旱季节,大风将黄土表面的细粒土颗粒吹走,导致土地肥力丧失。

2.2 水土流失的程度目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程度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黄土高原年均水土流失总量已达到数亿吨,且每年还在以每年数百万吨的速度增加。

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四个治理措施:3.1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包括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建设水库和沟渠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缓水土流失速度,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

3.2 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经济作物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相应措施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

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说到土壤,它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 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

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所谓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下面分别介绍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危害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

流域上游山丘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低蓄水保水能力;同时缺乏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措施,就会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土壤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下降。

暴雨时山洪暴发,暴雨过后又很快河流干枯、土壤干旱、人畜吃水困难。

据水利部门测算,由于超采严重,山东省已出现1.7万km2地下水负值漏斗区。

1977年以来,莱州市先后出现三次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水土流失使水库露底,河道断流,湿地干涸。

为抗旱,全市掀起了打井高潮。

超采诱发,过度超采加剧了海水入侵。

从1979年原西由镇北村地下水位观测井发现海水入侵到1999年的20年时间里,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迅猛扩展至278km2,平均推进速度为每年202m。

同时,水土流失淤积水库,阻塞江河。

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降低了水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洪涝旱灾。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t中,约4亿t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cm,形成“地上悬河”,对周围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建国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全国共损失水库库容200亿m3,据1981年莱州市6座中型水库和小于家水库测量计算,建库21年共淤积320万m3,占兴利库容的6%。

依此推算,全市水库、塘坝年平均淤积量96.3万m3。

同时,水土流失还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外营力对土壤及其母质的分散、剥离以及搬运和沉积上。

由于雨滴击溅、雨水冲刷土壤,把坡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在水力侵蚀严重地区,沟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15%,支毛沟数量多达30~50条/ km2,沟壑密度2~3 km/ km2。

上游土壤经分散、剥离,砂砾颗粒残积在地表细,小颗粒不断被水冲走,沿途沉积,下游遭受水冲砂压。

如此反复,细土变少,砂砾变多,土壤沙化,肥力降低,质地变粗,土层变薄,土壤面积减少,裸岩面积增加,最终导致弃耕,成为“荒山荒坡”。

同时,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滨海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蒸发强烈时,土壤深层含有盐分(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的地下水就会由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在表层土壤积累时,逐步形成盐渍土(盐碱土)。

它包括盐土、碱土和盐化土、碱化土。

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

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

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和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于过量交换性钠离子的存在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

据统计,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6万hm2,平均每年6万hm2以上,每年流失土壤50亿t以上,带走氮、磷、钾4000万t以上,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全年化肥产量。

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 km2。

莱州市年土壤侵蚀量425.95万t,按1979年土壤普查平均养分含量计算,年损失标准氮肥962t,磷肥189t,钾肥233t。

经过50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存面积85.9万k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亿m3。

近年来,因开矿、采石、基建、筑路、毁林、毁草、开荒等原因,加剧了水土流失。

据东北、华北以及广东、福建、山东、四川、河南等14个省市统计,人为因素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新增土壤侵蚀量5.54亿t。

由于掠夺式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战略,特别应防治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水和土地都是不可替代的珍贵的地质资源。

水土流失对水土资源的破坏,使生物生存的环境恶化,物种减少。

2004年11月2日,一家隶属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名为“世界保护联盟”的环境组织宣称,由于很多国家的政府以及企业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世界上的濒危物种名单正令人担忧地以空前的速度膨胀。

IUCN的负责人AchimSteiner说:“目前,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和快,研究表明物种灭绝的比率比我们原先预料的要高1000倍”。

到2000年,全球有50万种至200万种生物物种灭绝,约占全球生物物种的15~20%。

我国目前植物种类有289种濒临灭绝,动物种类有近10种基本绝迹,20种处于濒危状态。

由于生态系统承载量的增加和连续20多年的干旱,使莱州境内陆生植物,皂角、黄连木、柘树、青桐、榉树、苦木、黄柳、青杨、鼠胆子、山东桐、梓树、楸树、构树、黑弹树、马褂木、黄栌、栾树、水杉、柳杉、柽树;水生植物,淡水生的芦苇、蒲子、水葱,海水生的孔石莼、肠浒苔、礁膜、刺海松、海蒿子;陆生动物,狼、狐狸、秃鹰、星头啄木鸟、丹顶鹤、大天鹅、蜥蜴、画眉、杜鹃、刺猬、蝙蝠;水生动物,海水生的小黄鱼、带鱼、远东沙丁鱼、短鳍红娘鱼、真鲷、绿鳍鱼、鳓鱼、黄盖鲽、梅童鱼、文昌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淡水生的青蛙个体数量大为减少,个别已数量极少、濒临灭迹。

水土流失威胁城镇,破坏交通,危及工矿设施和下游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在高山深谷因水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所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

据莱州市县志记载,1949年到1954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莱州市(原掖县)6年共发生旱、洪、风、雹灾害20次,平均每年3.3次。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灾害,使1.8亿人受灾,因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近年来北方地区连续遭受沙尘暴袭击以及发生在首都北京(2004年7月10日)和济南等地区的城市积水,追根溯源,都与水土流失相关,都是水土流失的恶果。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沃土,流下的是贫瘠。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

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

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水土流失应对措施1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

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

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含灌木)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如果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

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

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

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

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

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加以解决。

3 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

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

4 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对策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就农田生产而言,首要途径应当是挖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

目前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0.3kg/mm亩。

利用已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和0.5kg/mm亩,使亩产达到150kg左右是可能的。

但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年际间降水差异很大,农业因遭受严重干旱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不可避免,局部农田虽可采取覆盖、集雨补灌等集约栽培技术减少损失,但在大范围内作用还是有限的。

为此建议,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给的相对稳定,在积极采取提高降水利用率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丰以歉"的种植业发展策略,以三至五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计划,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这一计划思路的转变,对于促进该地区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

5 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