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记录单
滑轮实验报告记录单
滑轮实验报告记录单滑轮实验报告记录单实验目的:通过滑轮实验,探究滑轮对力的作用和力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滑轮、绳子、秤、重物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
将滑轮固定在桌面上,并将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系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秤。
2. 测量重物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通过拉动绳子,使重物处于平衡状态。
记录下秤示数。
4. 在重物一侧增加适量的重物,再次拉动绳子,使重物处于平衡。
记录下新的秤示数。
5. 按照相同的步骤,逐渐增加重物的质量,记录下秤示数。
实验结果:1. 初始状态下,重物的质量为X kg,秤示数为Y N。
2. 在增加适量重物后,重物的质量为X1 kg,秤示数为Y1 N。
3. 随着重物质量的增加,秤示数逐渐增加,并呈线性关系。
实验讨论:根据滑轮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在实验中,通过拉动绳子,我们可以使重物向上或向下移动,而不需要直接用手托起或放下。
2. 滑轮可以减少所需的力的大小。
通过滑轮的作用,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来平衡较大的重物,从而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3. 当滑轮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秤示数与重物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这符合力的平衡条件。
实验结论: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并且在滑轮系统达到平衡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
通过滑轮的作用,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力,减轻负担。
滑轮实验为我们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传递提供了一个直观而有趣的实例。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尽量使用轻负荷和稳定的实验装置。
2.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尽量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3.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确保安全和整洁。
4. 实验报告中要清晰明了地描述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附上必要的数据表格和图表。
滑轮实验是力学学科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平衡和传递。
它不仅在物理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程和机械设计中。
《热传导实验》的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年级四()班实验时间2024年月日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小组第小组
实验
目的
观察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
实验器材1.金属条、铁架台、火柴、酒精灯、凡士林。
2.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蜡烛。
实验过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步骤:
1.先把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
2.把火柴根用凡士林粘在金属条上。
3.点燃酒精灯,观察火柴掉下来的顺序。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步骤:
1.给金属片一面均匀涂上蜡烛并朝上放在铁架台上。
2.点燃酒精灯,从不同方位加热金属片,观察金属片上蜡烛融化的方向。
实验现象1.观察火柴根掉下来的顺序依次是。
2.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是由到。
实验
结论
评定
等次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滑轮实验报告记录单
滑轮实验报告记录单实验报告记录单实验项目: 滑轮实验实验目的:1. 研究滑轮的作用原理及其在力的传递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滑轮进行力的转换和放大的方法。
3. 理解滑轮系统中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1. 滑轮组件:包括固定滑轮和移动滑轮。
2. 不同质量的物体。
3. 弹簧测力计。
4. 垂直测量仪器:如直尺、螺旋测微器等。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固定滑轮组件,确保其处于水平位置。
2.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滑轮组件上,将其一端固定在固定滑轮上方的支架上,另一端用绳子连接到滑轮组件上的移动滑轮。
3. 将一个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挂在测力计上,记录下此时的测力计读数。
4. 移动滑轮,改变滑轮组件的位置,使测力计的读数发生变化。
记录下此时的测力计读数。
5. 重复步骤4,改变物体的质量,记录下不同质量物体时的测力计读数。
6. 记录实验中所使用的滑轮组件的参数,如滑轮的半径、质量等。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滑轮组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力计的读数等于物体的重力。
2. 当滑轮组件移动时,测力计的读数会发生变化。
移动滑轮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相反时,测力计读数增大;移动滑轮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相同时,测力计读数减小。
3. 当物体质量增加时,测力计的读数也会相应增加。
实验分析与讨论:滑轮实验通过观察滑轮的作用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滑轮系统中的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在滑轮组件平衡的情况下,测力计读数等于物体的重力;当滑轮组件移动时,测力计的读数会根据滑轮移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的关系发生变化。
此外,实验还显示了物体质量对滑轮系统的影响,物体质量增加时,测力计的读数也会增加。
实验结论:通过滑轮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在滑轮组件平衡的情况下,测力计读数等于物体的重力。
3. 当滑轮组件移动时,测力计的读数会根据滑轮移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的关系发生变化。
实验报告单四上
充气量不同的气球飞行距离不同,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时间
10月30日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教师
贾文莉
实验名称
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纸蛇
实验过程
点燃蜡烛,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记录
实验结论
纸蛇转动,热空气的力量使纸蛇转动。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时间
不同物质吸热和散热各不相同。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时间
12月26日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教师
贾文莉
实验名称
雨的形成
实验器材
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盘子
实验过程
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
实验结论
杯壁上有小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时落下来便是雨。
实验结论
冷空气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时间
10月30日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教师
贾文莉
实验名称
自制热气球
实验器材
大塑料袋、双面胶带、细金属丝
实验过程
点燃蜡烛,把用金属丝固定好的大塑料袋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热气球就做好了
实验结论
热气球飞起来了,空气受热上升。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时间
实验结论
人的身体内有7米长的消化系统,食物在人体内消化经过的消化器官为: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时间
1月17日
《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记录单
学校
年级
四( ) 班
实验称
光沿直线传播
小组
第 小组
实验
目的
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
器材
3张白色矩形卡纸、1张黑色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
实
验
过
程
①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
②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
现象
1.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观察现象:
2.卡纸上的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观察现象:
实验
结论
评定
等次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③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④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
⑤把手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⑥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一、探究:观察水的沸腾
二、实验设计:用酒精灯对烧杯内的水进行加热,并用温度
计进行测量,当水温升高到93℃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 。
三、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水、烧杯、
温度计、机械停表。
四、观察内容:
1.气泡:水在沸腾前 , 水在沸腾后 。
2.声音:水在沸腾前 , 水在沸腾时 。
3.温度:水在沸腾前 , 水在沸腾时 。
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之前不沸腾说明 , 停止加热水 沸腾,说明水沸腾需要 热量。
五、实验记录表: 六、水的沸腾图像:
七、巩固练习:
1.沸腾是汽化现象(剧烈、缓慢)。
2.沸腾的部位在(表面、内部、表面和内部)。
3.沸腾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放出热量),温度
(上升、下降、不变)。
八、蒸发、沸腾的异同比较:。
混合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混合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张三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物质混合后的化学反应。
2. 观察并记录混合物颜色、气味、沉淀等变化。
3. 分析混合物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观察混合物在混合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混合物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1. 烧杯(100mL)2个2. 玻璃棒2根3. 量筒(10mL)1个4. 氢氧化钠溶液(0.1mol/L)10mL5. 硫酸铜溶液(0.1mol/L)10mL6. 盐酸(1mol/L)10mL7. 氯化钠溶液(0.1mol/L)10mL8. 氢氧化钠固体9. 稀硫酸10. 氯化钡溶液(0.1mol/L)实验步骤:1. 在烧杯A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2. 在烧杯B中加入10mL硫酸铜溶液,搅拌均匀。
3. 将烧杯A和烧杯B中的溶液同时倒入烧杯C中,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4. 在烧杯D中加入10mL盐酸,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5. 在烧杯E中加入10mL氯化钠溶液,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6. 在烧杯F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7. 在烧杯G中加入10mL稀硫酸,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8. 在烧杯H中加入10mL氯化钡溶液,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结果:1. 烧杯C中溶液混合后,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2. 烧杯D中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氯化钡溶液均不发生反应。
3. 烧杯E中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说明氯化钠与氢氧化钠、硫酸铜、盐酸、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氯化钡溶液均不发生反应。
4. 烧杯F中溶液混合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与氯化钡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钡沉淀。
5. 烧杯G中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钡溶液均不发生反应。
中学实验报告单(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物质溶解度的规律实验日期:2021年10月25日实验班级:八年级(1)班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 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 量筒(10mL、25mL);3. 玻璃棒;4. 恒温水浴锅;5. 温度计;6. 砂糖、食盐、硝酸钾、蔗糖等固体物质;7. 蒸馏水。
实验步骤:1. 将烧杯放在恒温水浴锅中,调节温度至25℃,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2. 分别取10g砂糖、食盐、硝酸钾、蔗糖等固体物质,分别放入4个烧杯中;3. 向每个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使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物质充分溶解;4. 观察并记录每个烧杯中溶解的固体物质的质量;5. 重复步骤2-4,分别将温度调节至35℃、45℃、55℃,重复实验;6. 计算每个温度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实验结果:温度/℃ | 砂糖溶解度/g | 食盐溶解度/g | 硝酸钾溶解度/g | 蔗糖溶解度/g--------|--------------|--------------|----------------|--------------25 | 25 | 36 | 31 | 2035 | 30 | 41 | 36 | 2245 | 35 | 46 | 41 | 2455 | 40 | 51 | 46 | 26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砂糖、食盐、硝酸钾、蔗糖的溶解度均有所增加;2.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每升高10℃,溶解度增加5g;3.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温度每升高10℃,溶解度增加5g;4. 砂糖和蔗糖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温度每升高10℃,溶解度增加5g。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记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注意: 1、尽量不要破坏植物的根系和叶系。
2、设计实验时让学生明白封住水面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更加严谨。
实验原理:根非常多,而且具有根毛,因此表面积十分巨大,并且根成熟区液泡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浓度,因此能够吸水。
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部的渗透压是根吸水的动力。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原理: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飞腾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注意:1、不宜按教材插图中提示用芹菜做实验材料。
2、要根据实验材料的不同掌握浸泡时间,可以课前将植物先插入红墨水中,以便课堂上直接用。
一般以植物的叶脉微微泛红即可,因为时间过长,就会因为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实验原理:在植物的茎内有运输水分的管子,这种管子叫导管。
它与根、叶相连,能把根吸收的水分由下而上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完整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完整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样板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至上学校班级:(填写班级)小组成员:(填写小组成员)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实验目的:了解土壤的渗水性,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差异。
实验器材: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
实验过程:1.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以防泥土漏到下面的塑料杯中。
2.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3.三个过滤器中加入的水应同样多,倒水时,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实验名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硬币、垫圈、铝箔。
实验过程: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中是浮的。
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会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温度计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
实验过程: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1)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的底与壁。
3)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 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记录一天的食物实验报告单
少种食物。
(3)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数一数共有多
少种食物。
2 给食物分类。
(1)分类会进一步帮助我们进行研究。
a根据我们的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
b根据不同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c与大家交流食物分类的方法。
d把食物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吃食物的时间
所吃食物的名称
早餐
粥、油条、咸菜
一天中我一共吃了8种食物,吃得最多的是米饭。
午餐
面饭、猪肉、白菜
晚餐
米饭、西兰花
实验结论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班级:四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记录一天的食物(P28)
人员分工(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实验)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记录卡
我们的猜想
实验记录(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步骤)1 利用记录表,统计一天中我们都吃了哪些食物。
(1)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
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科学实验报告记录单
科学实验报告记录单————————————————————————————————作者:————————————————————————————————日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全体学生时间实验名称一、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实验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注意事项指导教师:评定等级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全体学生时间实验名称二、让小灯泡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实验注意事项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全体学生时间实验名称三、连接带灯座的电路实验器材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实验注意事项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全体学生时间实验名称四、连接串联电路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实验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
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科学实验实验报告记录单
科学实验实验报告记录单实验名称: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实验目的:1.探究温度变化对物体的影响。
2.理解温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实验原理: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体性质的变化,例如固体的融化和汽化,液体的沸腾等。
本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温度,观察和记录物体的性质变化,以验证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容器、冷热水、冰块等。
2.打开实验器材,检查温度计是否正常。
3.将温度计插入冷热水中,分别测量冷热水的温度,记录在数据表中。
4.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块的变化。
记录冰块的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
5.将容器中的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记录冰块开始融化的温度并观察其融化过程。
6.增加热水的温度,观察水的变化。
记录水的沸腾温度并观察其沸腾过程。
7.实验结束后,关闭器材,整理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表:物体,初始温度(℃),终止温度(℃)--------,--------------,--------------冷水,5,25热水,50,80冰块,-10,0实验观察记录:1.冷水加热后温度逐渐上升,直到达到室温。
2.热水加热后温度也逐渐上升,但不到沸腾温度时却开始蒸发,水量减少。
3.冰块加热后开始融化,温度保持在0℃直到融化结束。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的变化对物体的性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冷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升温,但并未出现蒸发现象;热水在加热过程中直到达到沸腾温度才开始蒸发;冰块加热过程中保持温度为0℃,直到融化结束。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的温度升高会导致其性质的变化。
2.物体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其性质的变化方式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3.冰块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融化为止。
实验结论: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物体的性质。
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会出现固体的融化、液体的沸腾等现象。
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时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变化。
月相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实验记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记录兰波广超
课题
1、月相
4如果这名同学站在同心圆的外侧继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注:只能让塑料球的一面面向圆心的同学。
提示:也就是说,月球始终只以一面朝向地球的,我们永
2016.913
实验名称
模拟月相的变化
目的目的
1、观察月相的变化规律
实验用品
塑料球黑墨水蜡烛
实验过程
1把塑料球的一半用黑墨水涂黑
2在地面上画上直径一米和0.5米的两个同心圆,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名同学站在同心圆的圆心上。
3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置上,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
初中实验报告记录单
初中实验报告记录单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密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物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密度= 质量/ 体积。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 实验器材:电子秤、容积瓶、水槽、测量缸- 实验药品:不同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球等)四、实验步骤1. 选择一种物体(例如铁块),在电子秤上称量其质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2. 利用容积瓶的浸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
先将水槽中注满水,并将测量缸放入水槽中。
然后,将物体轻轻放入测量缸中,记录缸内水位的变化,并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3. 根据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并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4. 重复以上步骤,选取其他物体进行测量。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以下是我们测量的一些实验数据(表格使用markdown的表格格式):物体质量(g)体积(cm³)密度(g/cm³)铁块150 50 3木块100 70 1.4塑料球20 30 0.67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体的密度是不同的,铁块的密度最大,木块次之,而塑料球的密度最小。
这说明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相互影响,从而影响了物体的密度。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体的密度是不同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2. 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而密度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实验结果也验证了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对我们进一步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测量体积时应注意准确地读数,避免水汽的干扰等。
此外,在选择物体时,应选取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以得到更全面的实验结果。
八、附录- 附件1: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附件2:实验所用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附件3:实验步骤的图片附件注:以上内容为虚构,仅供演示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记录单
一、填写天平各部分名称
托盘
平衡螺母
、、、、指针、、底座、分度标尺、游
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针、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托盘天平码、砝码
托盘天平
码、砝码等组成。
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或托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通常为右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砝码),另一个盘(通常为左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游码则在刻度尺上滑动。
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或左右摆动幅度较小且相等时,砝码重量与游码位置示数之和就指示出待称重物体的重量。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
游码要归零。
2.调节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
根据称量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4.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
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
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
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6.物体的质量 =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0.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
使用注意:
1.事先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
2.右放砝码,左放物体。
3.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在使用天平时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
4.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
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5.加砝码应该从大到小,可以节省时间。
6.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7.若砝码与要称重物体放反了,则所称物体的质量比实际的大。
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针、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托盘天平码、砝码等组成。
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或托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通常为右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砝码),另一个盘(通常为左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游码则在刻度尺上滑动。
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或左右摆动幅度较小且相等时,砝码重量与游码位置示数之和就指示出待称重物体的重量。
天平的使用方法
1.天平放置要水平,游码靠左要归零。
2.调节螺母向高处,针指中线才平衡。
3.来回摆动同分度,看作平衡一样行。
3.左放重物右放码,十克之内游码称。
4.根据重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4.添加砝码大到小,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
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
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6.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0.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
使用注意: 1.事先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
2.右放砝码,左放物体。
3.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在使用天平时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
4.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
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5.加砝码应该从大到小,可以节省时间。
6.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7.若砝码与要称重物体放反了,则所称物体的质量比实际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