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脾与胃、肺与大肠辨证

中医诊断-脾与胃、肺与大肠辨证
得食缓解,病延10载。5年前曾住某医院,诊断为“十 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天前,上腹部疼痛又作,伴呕 血、黑便。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谷不馨,神 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 ❖ 思考讨论题: ❖ (1〉本案应判断为何证?根据什么? ❖ (2)归纳患者病机,试提出治疗方法。
病案4
❖ 朱某,男,29岁,医生。1970年11月27日初诊。
病案7
❖ 左某,女,28岁。1994年4月21日初诊。 ❖ 主诉:右侧上牙龈肿痛3天。 ❖ 病史:患者素嗜辛辣煎炒食物,近3天来右侧上牙
床牙龈痛、溃烂、出血,口臭,大便2天未行,小便 短赤。 ❖ 检查:舌红,苔黄,脉滑数。 ❖ 思考讨论题: ❖ (1)嗜食辛辣煎炒食物,为何会发生牙龈肿痛? ❖ (2)本案牙痛属于何种证型?试分析其病机。
病案9
❖ 肖某,男,12岁,1998年5月2日初诊。 ❖ 主诉:胃脘胀痛,恶心,厌食,嗳气酸腐1天。 ❖ 病史:昨天参加其姐婚宴,夜间自诉胃脘胀痛
难忍,恶心呕吐,吐后稍舒,辗转一夜未眠。 晨起觉头昏胀,口内乏味,厌食,暖气酸腐, 矢气频作,大便不爽。检查:舌苔厚腻,脉滑。 ❖ 思考讨论题: ❖ (1)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 ❖ (2)假若患者舌苔见黄腻,脉见滑数,病机 可能有何变化,应该如何处理?
❖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 思考讨论题: ❖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 (2)请归纳本证的病机特点。
病案2
❖ 唐某,男,70天,1975年2月12日初诊。 ❖ 主诉:食少,多啼,斜疝下坠70天。 ❖ 病史:患儿自生后,食量较少,面白唇淡,经常食
身疼不适,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清稀。 检查:苔白,脉浮紧。
➢ 思考讨论题: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症(1)心血虚症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为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4)心阳虚证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5)心阳虚脱证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

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定义:指心火内炽,上炎下移,扰神迫血,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7)心脉痹阻证定义: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又称为心血(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

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实标。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痰阻心脉】或以心胸闷痛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寒凝心脉】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脾与胃病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八、寒凝胃脘
1、病因:
过食生冷寒凉
外感寒邪
寒客胃脘
临床上胃寒痛多由受寒或饮冷所致,多实证。 虚寒而痛者,多与脾虚并存,故称脾胃虚寒, 归入脾阳虚证,从脾论治。
2、病症分析:
胃气阻滞 寒客 胃脘 胃脘冷痛 呕吐清水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阻遏阳气
恶寒肢冷
得温则寒散而痛减
苔白,脉弦紧
喜温
内有寒邪、气机阻滞之象
脾与胃病辨证
中医教研室 李红
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胃的主要功能:主受纳腐熟,主降浊。
两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 水液的代谢;血液的统摄;内脏及液态物质
的升提、保持作用等。
脾胃病的主要症状:
消化不良(纳差、腹胀等); 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 水液代谢障碍(诸湿肿满);
外受湿邪,脾阳被困
过食生冷寒凉,寒湿内停,困扰脾阳
2、病症分析:
湿邪困脾 脾失运化 纳差腹胀腹痛呕恶腹泻浮肿 湿性粘滞重浊,湿邪流注头身 寒湿 困脾 湿邪流注肌表 头身困重,口粘不爽 浮肿
苔白腻或舌淡胖,脉濡缓 为寒湿内盛之象
3、治法:温中化湿 4、方剂:胃苓散、茵陈术附汤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健脾 (平胃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渗湿利水温阳(五苓散)
胃失滋润,胃气不和
胃脘隐痛,胃痞不舒
胃失滋润,胃气上逆 干呕呃逆
胃阴
不足
虚热内生 ,热郁胃中
咽喉失润 口燥咽干
饥不欲食
大肠失润
大便干结
胃阴虚内热之象
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法:养阴和胃
4、方剂:益胃汤
麦冬:益胃生津
沙参、生地、玉竹:滋阴养液

中医诊断学课件-脏腑辨证(脾)

中医诊断学课件-脏腑辨证(脾)
舌淡,苔薄白,脉弱 全消钡透提示:胃粘膜脱垂症
胃痛--脾胃气虚 调补中气--补中益气汤
王某,男,55岁。1983年9月12日初诊。 近10天下痢稀薄,色瘀紫暗红,腹痛下坠频频入厕而泄 病2、3天后,前阴流血,开始粘稀,后为白粉状物,会阴及 手足冷重,形寒嗜卧,口唇渐现黑圈。此病己有4年之久, 曾多处诊治无效
素体阳盛,邪热犯胃 过食辛辣温燥,化热生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
胃脘灼痛拒按 牙龈肿痛溃烂
消谷善饥 实热见证
(十)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肠证
指饮食停滞胃脘,导致胃气逆滞所表现的证候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脾胃虚弱,食滞不化
胃脘胀痛 嗳腐吞酸,厌食 有无伤食病史
某男,49岁。19761128日初诊 进食后上腹部胀痛2年余。喜按,纳呆,吞酸烧心 便溏,中、西医治疗,效不佳 查见:体弱面色欠润,少气懒言,精神不振
舌淡胖齿痕 沉迟 苔白滑 无力
脾不统血 肢倦, 便血,吐血,尿血,肌衄,齿衄/妇
少气懒 女月经过多,崩漏
舌淡苔白 弱
脾阳虚
言,面 色不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冷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肢体 困重/浮肿/带下清稀
舌淡苔白 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
湿困脾阳证 寒湿中阻证
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饮食失节,过食生冷;冒雨涉水 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实证
过食辛辣温燥;温燥药物太过;吐泻太过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
胃阴虚 饮食倍伤,饮食不洁,寒邪、热邪犯胃
寒滞胃脘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
(一)脾气虚证
脾失健运证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着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明清时期,2、34、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奇恒之腑?。

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方面。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升降失常等方面。

1.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头目昏花,甚则小腹坠胀、阴挺、脱肛,大便稀溏,或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吐泻太过伤脾;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年老体衰、病后失养,耗伤脾气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肛门坠胀,内脏下垂,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脘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纳呆,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或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外寒直中,或过食生冷或苦寒药物用之太过伤损脾阳,或肾阳虚衰累及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冷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脾胃气虚之症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鼻衄、齿衄、肌衄、吐血、尿血、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伴见面色萎黄苍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脾虚,过劳伤脾,损伤脾气而致统血无权所致。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症,伴气血两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呕吐,或嗳腐吞酸,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垢腻,脉滑。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原因导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拒按,厌食,呕吐或泻下酸腐为辨证要点。

5.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外感热病后期津液受损,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伤津耗液,或温燥药物用之太过,或胃病迁延不愈所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伴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中医学课件)6.2.3.1脾与胃辨证

(中医学课件)6.2.3.1脾与胃辨证
外感湿热 饮食不节
表现·分析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 -- 运化失职 呕恶口苦 -- 湿热中阻,胆气上犯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 -- 湿性重浊,湿遏热 伏 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 -- 湿热熏蒸,胆 汁外溢 尿短黄 -- 湿热下注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湿热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虚证 腹胀 冷畏寒,或泛吐清水,或 胖苔 迟
便溏 大便清稀,或带下清稀 白滑 无
肢倦

脾气 下陷 证
脾不 统血 证
食少 懒言 面色 微黄 或淡 白无 华
胃、肾、直肠或子宫下垂, 舌淡 腕腹坠胀,或便意频数, 苔白 肛门重坠,或小便混浊如 米汤,或久泻久痢
便血、尿血、齿出血,或 舌淡
女性月经过多,崩漏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拒按 --- 食滞内停,气机不畅 嗳腐吞酸 --- 食滞内停,胃失和降,浊气上犯 厌 食 --- 食积于内,纳腐不利 或吐物酸腐 --- 胃气上逆,浊气上犯 吐后胀痛得减 --- 吐后胃气得舒 或矢气,泻下臭秽如败卵 --- 食滞肠道,阻滞 气机 舌苔厚腻,脉滑 --- 食积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拒按、口臭 + 实热见症
胃火炽盛西医见证
胃炎 口腔炎、牙周炎、牙龈炎、舌炎 三叉神经痛 糖尿病 中医辨证属胃火炽盛者
治则:清胃泻火
方剂:清胃散或玉女煎或清胃黄 连丸
9 食滞胃脘证
概 念 饮食停滞胃脘不能腐熟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 脾胃虚弱
食积 胃脘 胃腑失和
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 阴虚 见症
胃阴虚西医见病
慢性胃炎 糖尿病 小儿厌食 中医辨证属胃阴虚者
治则:养胃益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

中医脏腑辨证 2

中医脏腑辨证 2

大肠湿热
病机分析:
大肠湿热 饮食不节,不洁,大肠传导失职——泄泻 秽浊,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伤肠道——肛门灼热,下痢脓血 湿热内蕴——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
10.大肠液亏
概念:阴液亏虚大肠失去濡润而致大便秘 结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素体阴亏或热病耗津、或年老阴血 亏虚等 证候: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 一行,或伴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 治疗:滋阴增液 方药:增液汤等
7.小肠实热
概念: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小肠里热炽盛 心火炽盛下移小肠 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凉饮,口舌生疮,小便 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小肠实热
病机分析:
心热心火炽 盛下移小肠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热盛灼伤血络——尿血 心火上炎——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生地 木通 竹叶 甘草稍
证候: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伴有食少便溏,神疲,少气懒言,面白 无华, 舌淡,脉细弱。 (要点:气虚证+出血)
脾不统血
病机分析:
统摄无权 脾气虚 不能摄血 冲任不固——月经过多,崩漏 脾不统血 血溢脉外——便血,尿血,肌衄, 鼻衄,齿衄 运化失常——食少纳呆,便溏,面白无华, 脉细弱
3.心火亢盛
概念: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病因:
七情郁久化火 六淫内郁化火 证候: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 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生疮,舌体 糜烂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狂躁, 谵语。
心火亢盛
病机分析:
内扰心神,轻者——心胸烦热,失眠 重者——狂躁,谵语 灼伤津液——口渴,尿黄,便秘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舌尖红赤, 甚者舌体糜烂 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大黄 黄连 黄芩

脾与胃病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吐后痛缓,或呃逆嗳气,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形寒肢冷,舌淡 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 [辨证要点]以脘腹剧烈冷痛,呕吐清涎与实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 [治法]温胃散寒,良附丸
胃火炽盛
▪ [基本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 的证候。
▪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口臭,渴喜冷饮, 吞酸嘈杂,便秘尿黄,或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饥, 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鼻衄,齿衄 运化失常——食少纳呆,便溏,面白无华, 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脾气下陷
概念:是指脾气虚、主升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 证候。
病因: 脾气虚 久泄久痢 劳倦伤脾
证候:脘腹有坠胀感,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 久痢不止,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 白,脉虚弱。
平胃散 五苓散
脾胃湿热
概念: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感受湿热外邪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
证候:脘腹痞满,恶心欲呕,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 小便黄,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 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湿热
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 脾胃升降失常——脘腹痞满,恶心欲呕 蕴结脾胃 湿热上泛——口粘而甜,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
党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寒湿困脾
▪ [基本概念]是由于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口淡不渴,纳呆便溏,头身
困重;或身目发黄,其色泽晦暗如烟薰;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或妇女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痛,呕恶便溏与寒湿内停见症为辨证要点。 ▪ [治法]温中化湿,胃苓汤

中医诊断学-脏腑定性定位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定性定位辨证
证要点。
15.虫积肠道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脐腹疼痛,痛无定时、大便排虫
或呕吐蛔虫。 ②一般性症状:异食,嗜食或厌食、睡中磨牙、
面部白斑、白睛见蓝斑、下唇粘膜有小粟粒状隆 起,或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等。 定性诊断 兼有实证见症(如烦躁不安、面黄肌瘦、胃脘嘈 杂、突发腹痛)。 辨证要点 本证以脐腹时痛、大便排虫或呕虫,或粪检见虫 卵见症为审证要点。
便溏。 ②一般性症状:泛恶欲呕、水肿、阴黄。 定性诊断 ①兼有寒湿内阻症状(头身困重、口淡不渴、妇
女白带量多)。 ②舌体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辨证要点 本证以脘腹痞胀、纳呆、便溏与寒湿证见症共见
为审证要点。
6.湿热蕴脾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脘腹痞满、纳呆厌食、大便秘结,
颧红等)。 ②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证症状共见为辨
证要点。
7. 心火亢盛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心悸、心烦、神乱。 ②一般性症状:失眠、多梦、健忘。 定性诊断 ①兼有实热证见症(如发热心烦、吐血衄血、舌
赤生疮,尿涩灼痛)。 ②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
湿热证见症共见为审证要点。
12.肠热腑实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②一般性症状:热结旁流、腹中频转矢气。 定性诊断 ①兼有实热见症(如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②舌苔黄厚干焦,或起芒刺,甚则焦黑燥裂,脉
沉迟而实或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满硬痛、便秘与里热炽盛见症共见为审
黄痰、喉间痰鸣等)。 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与痰热症状共见为审
证要点。
10.瘀阻脑络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头痛、头晕经久不愈。 ②一般性症状:心悸、失眠、健忘、神昏。 定性诊断 ①兼有血瘀见症(如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

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

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一)阴阳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

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

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

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

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第二章八纲辨证 第三章脏腑辨证(1)

第二章八纲辨证 第三章脏腑辨证(1)
精品课件
肺与大肠病的常见证型
精品课件
1.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2.肺阴虚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反映的证候。
3.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证,是感受风寒,肺气被束所表现的证候。
4.寒邪客肺 寒邪客肺证,是由寒邪内客于肺所反映的证候。
精品课件
5.痰湿阻肺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
疾病的发生,因 阴阳的失调所致,而治疗疾病
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使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
平衡。
精品课件
第三章 脏腑辨证 概说
(一)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 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 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 质、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精品课件
(二)脏腑辨证的源和流
《内经》有寒热虚实之论述

《伤寒论》具体用于诊疗
具体应用
王执中《东垣先生伤寒正脉·治病八字》 《景岳全书·传忠录 》
程钟龄《医学心语·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祝味菊于《伤寒质难》
精品课件
提出八字 作为纲领 系统完善 提出八纲二字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 个纲领。
表里辨证,适应于外感病,其意义在于察知病情 的轻重、病位的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
精品课件
心与小肠病的常见证型
精品课件
1.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是论述心脏阳气虚衰,功能减退以及阳气
暴脱所表现的证候,
2.心血虚与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是指心血不足与心阴亏虚,
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3.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精品课件
4.心脉痹阻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辨证与护理

3、饮食护理
(1)肺气虚者可补脾气,注意培土生金
(2)痰热者,可食梨、西瓜等清热化痰生津之 品;痰湿者,可食苡仁、陈皮等燥湿化痰之品; 寒痰者,可食橘皮、生姜等。
(3)阴虚肺热者可食百合、银耳等养阴清热食 物;肺热壅盛,可予果汁及清凉饮料 (4)少量咯血者,可给予流质饮食,频繁大量 咯血应禁食 (5)大肠湿热者,可多食生大蒜、马齿苋 、绿 豆等解毒之品;大肠津亏者,可多食生津润肠通 便之品。
2、生活起居护理
(1)脾气虚、脾虚气陷者应注意休息,避 免劳累 (2)脾阳虚者病室宜向阳温暖 (3)寒滞胃脘者,应注意胃部的保暖
3、饮食调护
(1)脾胃虚弱者宜食益气健脾食物 (2)湿热蕴脾者宜选食清热除湿之品 (3)寒湿困脾者宜选用健脾化湿之品 (4)脾血虚者宜选食生血养血之品
(5)胃阴亏虚者宜食滋阴生津润燥的食物
四、肝与胆病辨证施护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的病变主要反映在疏泄失常,气机逆乱,精 神情志变化,消化功能障碍;肝不藏血,全身 失养,筋膜失濡,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经气受阻 等多方面的异常。 胆的病证主要表现在由于胆汁疏泄失常而引起 的黄疸、口苦等
(3)观察有无胸痛、鼻衄、发热等情况的发生 (4)观察咯血的先兆及色、质、量 (5)观察大便的色、质、量及气味,及时送检
2、生活起居护理
(1)慎起居,避风寒 (2)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 (3)肺痨有传染性者,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
(4)平时宜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御邪能力
(5)大肠湿热者,保持病室环境,作好隔离措施
心烦、发热、吐衄、口舌生疮等
护治原则:清心泻火
6.心血痹阻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 臂,时作时止。痛如针刺,并见舌紫黯有紫斑、紫 点,脉细涩或结代。

08脾胃病

08脾胃病

里实寒证: (2)里实寒证:
九、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 表现: 胃病症状: (1)胃病症状:
胃脘灼痛, (胃火炽盛,气血壅滞) 胃火炽盛,气血壅滞) 胃脘灼痛,拒按 吞酸嘈杂, (肝火横逆犯胃或胃气上逆) 肝火横逆犯胃或胃气上逆) 吞酸嘈杂,食入即吐 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 (热腐血肉) 热腐血肉) 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 或消谷善饥
脾与胃病辨证
脾胃主要生理功能和常见病症 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谷不化 腹胀腹痛,纳少便溏 脾主运化 脾失健运水谷不化 腹胀腹痛, --水湿内停 浮肿,痰饮,舌胖, --水湿内停 浮肿,痰饮,舌胖,齿痕 脾主升清—清阳不升 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脾主升清 清阳不升 神疲乏力 , 头晕目眩 , 少气懒 言 --清气下陷 久泄脱肛, --清气下陷 久泄脱肛,内脏下垂 脾主统血—统摄无权 肌衄,便血,尿血, 脾主统血 统摄无权 肌衄,便血,尿血,崩漏 脾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 肌肉消瘦, 脾主肌肉四肢 脾失健运 肌肉消瘦,四肢痿弱不用 脾开窍于口—脾失和健 口淡、口甜、口腻 脾开窍于口 脾失和健 口淡、口甜、 胃主受纳腐熟—胃气失和 胃脘疼痛或痞胀, 纳呆, 胃气失和胃脘疼痛或痞胀 胃主受纳腐熟 胃气失和 胃脘疼痛或痞胀 , 纳呆 , 食 欲 胃主和降—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呃逆, 胃主和降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病案3
胡某, 日初诊。 胡某,男,32岁,工人,1964年3月28日初诊。 岁 工人, 年 月 日初诊 主诉:反复上腹疼痛10年 加重并伴呕血、黑便4天 主诉:反复上腹疼痛 年,加重并伴呕血、黑便 天。 病史:患者胃脘部疼痛,每因劳累或饮食不慎而发, 病史 : 患者胃脘部疼痛 , 每因劳累或饮食不慎而发 , 得食缓解,病延10载 5年前曾住某医院 诊断为“ 年前曾住某医院, 得食缓解,病延10载。5年前曾住某医院,诊断为“十 二指肠壶腹部溃疡” 天前, 二指肠壶腹部溃疡 ”。 4天前,上腹部疼痛又作,伴呕 天前 上腹部疼痛又作, 黑便。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谷不馨, 血、黑便。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谷不馨,神 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 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 思考讨论题: 思考讨论题: (1〉本案应判断为何证?根据什么? 〉本案应判断为何证?根据什么? (2)归纳患者病机,试提出治疗方法。 )归纳患者病机,试提出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气下陷
❖ 证侯分析: 脘腹、肛门重坠、便溏久泻、甚则脱肛、或内脏
下垂 -----脾气虚弱,升举无权,内脏无托 小便混浊如米泔-----脾虚气陷,精微不布,下流膀
胱 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脾虚,清阳不
升 舌淡苔白、脉虚弱-----气虚之象
2、中气下陷
❖ 治法: 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天花粉、玉竹、石斛--加养胃益阴
扁豆---补脾益胃

川楝子---疏肝理气清热
君 臣
佐 使
7、胃火炽盛
❖ 病因: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嗜酒 ❖ 证侯: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吞酸嘈杂,消
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口苦、口 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7、胃火炽盛
❖ 证侯分析: 胃脘灼痛、渴喜冷饮--胃火炽盛,气血壅滞 吞酸嘈杂、消谷善饥--肝郁化火 犯胃 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口苦口臭--胃热上蒸,
灼伤络脉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热盛之象
7、胃火炽盛
❖ 治法: 清胃泻火 ❖ 方药: 玉女煎 石膏---清胃泻火 生地---养阴清热 知母---助石膏清胃热 麦冬---助生地滋阴 牛膝---导热下行

臣 佐使
8、食滞胃脘
❖ 病因:暴饮暴食 ❖ 证侯:胃脘胀满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
呕吐酸腐馊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臭秽, 舌苔厚腻,脉滑。
5、脾胃湿热
❖ 治法: 清热化湿 ❖ 方药: 连朴饮 ❖ 黄连、栀子-----苦化湿热 ❖ 法夏、厚朴、豆豉----化湿除满 ❖ 菖蒲、芦根-----和中清热
君 臣 佐使
6、胃阴虚
❖ 病因:热盛伤津 ❖ 证侯: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或干呕
呃逆,脘痞不适,咽干口燥,口渴欲饮,大 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脏腑证治
(脾与胃)
*脾与胃相表里
脾 主运化、升清、统血
外合肌肉,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
*脾与胃常见症状

食少纳呆、脘腹胀满
大便稀溏、形体消瘦
头重脚轻、内脏下垂

胃脘疼痛、饥不欲食
或消谷善饥、恶心呕吐
或嗳腐吞酸
常见证型
*脾
虚证:脾气虚、中气下陷 脾不统血、脾阳虚
实证:脾胃湿热
4、脾阳虚
❖ 证侯分析: 腹胀纳少、脘腹冷痛、喜按喜温-----脾阳虚弱,运化
失职,阴寒内生 大便稀溏、或泄泻清谷-----水湿内盛不化,流注肠中 口淡不渴 -----中焦虚寒 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多-----脾阳虚,水湿不运 形寒肢冷、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阳虚之

4、脾阳虚
❖ 治法: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胃
虚证:胃阴虚 实证:胃火炽盛、食滞胃脘
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
病因:饮食不节 劳倦
损伤脾气
主症: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面黄肌 瘦,倦怠懒言,便溏,舌淡白,脉弱无力。
1、脾气虚证
❖ 证侯分析: 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脾气虚弱,
运化无力,水谷内停 面黄肌瘦、倦怠懒言----脾气虚弱,气血化生
❖ 方药: 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甘温补中益气 君
白术、炙甘草----健脾和中

当归------补血

陈皮-----行气使补而不腻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 使
3、脾不统血
❖ 病因:久病脾虚 劳倦伤脾
脾虚统摄无权
❖ 证侯: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月经过 多、崩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
,舌淡,脉细弱。
3、脾不统血
❖ 证侯分析: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月经过多、崩漏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
弱-----脾气虚弱之象)
3、脾不统血
❖ 治法: 益气补血,养心健脾
❖ 方药: 归脾汤
党参,黄芪,白术-甘温补脾益气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 方药: 理中丸
干姜-温中祛寒

党参-甘温益气补中

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益气和中
使
5、脾胃湿热
❖ 病因:感受湿热 过食肥甘
酿生湿热
❖ 证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粘而甜、肢 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身 热起伏,汗出热不解,面目肌肤发黄,厌油 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5、脾胃湿热

连翘---散结清热
佐使

远志,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使
4、脾阳虚
❖ 病因:脾气虚日久
过食生冷食物
损伤脾阳
过用寒凉药物
❖ 证侯:腹胀纳少,脘腹冷痛,喜按喜温,大 便稀溏,或泄泻清谷,口淡不渴 ,肢体浮肿, 或白带清稀量多,形寒肢冷,舌淡胖嫩,苔 白滑,脉沉迟无力。
6、胃阴虚
❖ 证侯分析: 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脘
痞不适---胃阴不足,胃阳偏亢,虛热内生, 热郁胃中,胃气不和 咽干口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胃阴亏 损, 不能滋养咽喉、大肠 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内热之象
6、胃阴虚
❖ 治法: 养阴益胃
❖ 方药: 养胃汤
沙参---养胃益阴
8、食滞胃脘
❖ 证侯分析: 胃脘胀满疼痛、厌食--食滞胃脘, 不能受纳 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积食化腐,浊气
上逆 矢气酸臭、大便溏泄臭秽--食浊下趋,积于
肠道 舌苔厚腻、脉滑---食浊内阻之象
8、食滞胃脘
❖ 治法: 消食导滞
❖ 方药: 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除满,下气导滞 君
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利湿
不足 便溏----脾失健运,水湿流注肠中 舌淡白、脉弱无力----气虚之象
1、脾气虚证
❖ 治法: 补气健脾
❖ 方药: 四君子汤
党参----扶脾健胃、温中益气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

茯苓----助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补中和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使
2、中气下陷
❖ 病因:久病虚损 劳倦伤脾
脾气亏虚
下陷
❖ 证侯:脘腹,肛门重坠,便溏久泻,甚则脱 肛,或内脏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头晕 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 虚弱。
❖ 证侯分析: 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受纳失
职,升降失常 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 -----湿性粘滞重浊,阻遏气机 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湿热互结,气机受阻 面目肌肤发黄、厌油腻-----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
----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湿热之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