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合鲁迅具体作品谈谈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

鲁迅的叙事性小说大都记叙了主要人物壮年之中走向死亡的大段经历,作品大都安置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并采用回忆的方式,将人物经历的片段显示在回忆的屏幕之上。这个叙述者的首要职能是结构职能,即使有情感的流露,也不是直接说明主题,而是或反讽、或衬托、或戏谑,发挥着不同的审美修饰作用。

鲁迅的小说《祝福》以叙事主人公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双层的叙事结构:“我”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都是以顺叙的方式展现;而祥林嫂从第一次到鲁家做女工,被婆婆掠走再嫁,丧夫丧子后第二次到鲁家做女工,直至沦为乞丐的过程都是以倒叙的模式呈现的。《祝福》中叙事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没有对事件做出任何判断或评价。“我”就是事件隐形的旁观者,是更为客观和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真实存在。叙事主人公虽然从属于主体事件,但“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主体事件的原始形态,与主体事件是相互独立的。

总的看来,鲁迅的人物小说因为表现人物经历的“纵切面”,包含着人物与社会生活情态的大量信息,展示着来自人物灵魂和社会群体意识方面的深刻意蕴。

2.结合具体诗篇谈谈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特点

徐志摩是现代新诗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其代表作《再别康桥》的音韵非常优美,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突出特点。

依依惜别的款款深情和诗歌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对于诗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构造的。这首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再别康桥》中的一系列意象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再别康桥》通过景物意象突出诗歌的画面感,精心安排诗歌的句、节,重视诗句的音尺、韵脚,都是对“三美”理论——“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与风格。《再别康桥》不仅是徐志摩个人的代表作,在整个新月派的诗歌中也堪称典范之作。

3.结合《死水》谈谈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死水》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作。写于1926年4月,诗人归国后,认识到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已经腐烂透顶,不可救药。因此,以“死水”作象征,表达愤激之情,寄希望于未来一个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

《死水》一诗体现了闻一多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格律体式。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而构成诗的节奏主要是音尺、平仄和韵脚。而其中重点是“音尺”。《死水》每段四行,每行九字,每行的音节都包括一个“三字尺”和“二字尺”。错综交替,音节富于变化,收尾双音词,通篇押韵,韵脚和谐。“绘画美”,主要指词藻。他认为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像《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罗绮”、“云霞”等等。“建筑美”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死水》全诗五节每节四行,每行都是十字句,被人称为方块诗,体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死水》正是被公认为闻一多“三美”格律诗式的典型。

4.论矛盾小说《子夜》在结构方面的特点

《子夜》结构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首先,它以波澜壮阔的总体结构展现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的都市生活。它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矛盾,构成了一系列的情节、一系列的具体事件,前后勾联,结构缜密,波澜迭起而不迷乱,主次穿插而浑为一体。其次,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的故事线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有条不紊地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小说的开端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

《子夜》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了茅盾的创作思想及其在文学上的艺术追求,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在大的背景上剖析生活的横断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波澜起伏,错综有致,写出了“大时代”,写出了“全般社会”,具有“史诗”般的艺术魅力。

5.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沈从文小说里的湘西世界

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边城》,写于1934年,长篇小说代表作。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里的小溪旁的一户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以及码头掌管顺顺和他两个儿子天保,小儿子傩送之间发生的恋爱故事。

《边城》这本书是通过对“边城”世界人们的风土民情进行健康、美好人性化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边城》世界的美是健康、美好的美,边城人民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这就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在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6.简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这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是沈从文心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健康、美好人性美的化身。从翠翠性格的另一方面看她有着对爱情朦胧的向往与憧憬。沈老以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她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

翠翠的形象不仅提供给读者一种典型的湘西生活样式,更是作者一向所崇尚的那种美丽的让人忧愁的境界的营造。同时,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从外表到内心皆美好无比,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充满古朴之美。女性形象的柔美无比,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

7.简析巴金小说《家》《春》《秋》中XX形象的意义

8.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巴金早期小说的特点

9.论述戴望舒的艺术特质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