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Know ledge flow s and know 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in information commons can be described by use of four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including level of know ledge transfer, knowledge type, know ledge lifecycle and know ledge transfer time, while know 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Know ledge transfer may be realized by socializ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observation, im itation and exp loratory learning, by externalization through record2 ing, arrangement, abductive reasoning, dialogu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y combin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medium , know l2 edge organization and synthetic learning, by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training, assim ilation, ac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Keywords〕know ledge transfer information commons library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m in the Informa ti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1 6 ·L IB RA RY AND IN FORM A T ION S ERV IC 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专 题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3
盛小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摘要 〕认为利用知识转移层次 、知识类型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转移时间作为四维坐标可以描述 IC的知识流及 其知识转移机制 。这种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和内部化 4 个部分 。其中 ,社会化可通 过交流 、观察 、模仿 、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外部化可通过记录和整理 、溯因推理 、对话 、合作学习来实现知 识转移 ;组合化可通过通讯媒介 、知识组织 、综合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内部化可通过培训 、同化 、行动 、交互学习 来实现知识转移 。 〔关键词 〕知识wk.baidu.com移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 〔分类号 〕G250
>>
第 54卷 第 2期 2010年 1月
的传送 ;也是一种转化行为 ,它在转移知识的过程中融 入了用户利用知识和如何转移知识的知识 ,即进行了 知识转化 ;还是一种认知过程 ,因为知识转移依赖于用 户的认知特性 ,如经验 、目标 、信仰 、期望 、行为方式和 价值观 [ 4 ] 。 1. 2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知识转移受转移主体 、转移意境 、转移内容 、转移 媒体 、转移活动 、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转移主 体包括个人 、团体 、组织与跨组织 ;知识转移意境是指 发生知识转移的环境 、背景或关联 ;知识转移内容是指 知识转移的核心要素 ,往往可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 识两类 ;知识转移媒体是指知识转移的渠道 、载体或传 递方式 ;知识转移活动是指与知识转移相关的一系列 行为 ,如知识获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 识吸收与知识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显著地影响知识转 移的范围 、方式 、速度与效率 ,如通信技术 、连接技术 、 传播技术 、可视化技术等 。
1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专 题
识转移 。许多显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资料采购 、数据访 问 、分布式搜索 )和隐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访谈 、演讲 、 举行头脑风暴法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知识转 移 。知识组织是支持知识转移的必要环节 ,因为只有 通过对知识 (即使是隐性知识 )的梳理 、概括 、整理 ,形 成明确的观点 、思想或知识体系 ,才能保证知识转移的 顺利实施 。作为知识组织的常用工具 ,知识库 、知识地 图 、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极大促进知识转移 。知识表示 能够使那些隐性知识明示化 ,对于传递隐性知识是必 不可少的 。知识共享本质上是一种集知识提供 、知识 传递与知识吸收于一体的活动 ,与知识转移有密切的 关联 。知识应用是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 ,它可以显著 地影响知识转移的内容与方式 。 第四个维度是知识转移时间 (用箭头表示 ) ,用以 表示不断变化的知识特征和知识的流动 。图中每个箭 头都代表一种知识流 ,箭头轨迹可以显示变化的知识 特性 。
在当今知识时代 ,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 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 。信息共享空间 ( In2 formation Commons, IC)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 ,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 、图书馆与相 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 大影响 。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 书馆知识资源 ,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 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过程 、策略 、机制等 问题作了广泛探索 ,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 识转移问题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IC是一种集服务 、设施 、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 一体 ,能够促进用户学习 、交流 、教育 、研究 、协作的服 务模式与工作空间 [5 ] ,它在概念结构上可分为物理层 、 虚拟层和支持层 [6 ] 。物理层是用户学习 、活动和交流 的实体场所 ,由实体空间 、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 组成 ,其中实体空间主要包括参考咨询与学生工作站 、 协作学习室 、电子教室 、多媒体工作站 、独立研究室 、写 作实验室 、训练指导室 、咖啡室 、休闲厅等 ;硬件设备包 括各种计算机设备 、网络设备和外围设备 ;服务设施包 括参考咨询台 、电脑技术支持台 、残障辅助设施等 。虚 拟层提供合作的学习社区 ,包括在线沟通工具和跨学 科的网络课程 、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 。支持层是 IC后 台的基础和支撑 , 包括各种服务人员 , 如学生技术助 理 、教学技术中心人员 、信息技术中心人员 、参考咨询 馆员 、协作人员和大学行政人员等 。 IC时刻都在进行着知识转移 。要分析这种知识 转移 ,首先必须了解 IC中的知识流 。这里以知识转移 层次 、知识类型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转移时间分别作 为 IC的四维坐标 [7 ] ,可以描绘出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在上述四维知识流模型中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转 移层次 ( X 轴 ) ,它代表知识转移所涉及的不同主体 。 他们既可以是个人 ,如学生 、老师或图书馆员工 ,也可
图 1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以是某个团体 , 如学习小组 、试验小组或项目团体 , 还 可以是某个组织 ,如图书馆某个部门或图书馆 、计算机 中心等 。在 IC中 , 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 (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 、个人与团体之间 (如加 入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小组成员的知识 ) 、个人与 组织之间 (如学生通过检索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知 识 ) ,也可以发生在团体与团体之间 (如英语学习小组 与汉语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诀窍 ) 、团体与组织之间 (如 项目小组对图书馆的调查或咨询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 间 (如图书馆咨询部门向院系提供的知识咨询服务 ) 。 这些知识转移主体彼此交错在一起 , 一方可以同时与 多方进行知识转移 。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类型 ( Y轴 ) 。它把知识划分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越远离原点 ,知识外显性越强 , 因此该维度也可称为知识外显性 。尽管 IC 中的知识 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的转移 ,但是更重要的是隐性知 识的转移 。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表示或表达 ,而这些隐 性知识对于个人 、团体或组织又十分重要 ,所以 IC 中 知识转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在个人 、团体 、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实现 知识螺旋与知识创新 。 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生命周期 ( Z轴 ) 。达文波特和 普鲁萨克 (Davenport and Prusak) 指出 ,知识转移包含 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提供知识的传递行为和此人或团 体对该知识的吸收行为 [8 ] 。对个人 、团体或组织有价 值的知识转移应该导致行为的变化 、实践与政策的变 化以及新的思想 、流程 、实践和政策的产生 [9 ] 。由此看 来 ,知识转移并非一种单一的知识活动 ,而是与知识获 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识应用构成的知 识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知识获取几乎与知识转移同时 进行 ,只有存在知识获取的需求 ,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
3 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机制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 ( Ikujiro Nonaka)对 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认为隐性知识与显 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涉及三类不同知识组合 (隐性知识 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与显性知 识 ) 、三种不同层次 (个体 、群体 、组织 ) 、四种不同转化 过程 (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 、内部化 )的知识转化 [10 ] 它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循环 ,而是一种知识螺旋 ,将在规 模上不断被放大与增强 [11 ] 。基于这种知识转化思想 , 并结合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可以分析 IC的知识转 移机制 。它包括知识的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与内部 化四个部分 。 3. 1 社会化 社会化 ( Socialization)是通过共享经验来转移隐性 知识 、创造新隐性知识 (如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能 )的 过程 。 IC为从隐性知识到新隐性知识的转化 (即社会 化 )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如协作学习室 、咨询站 、咖啡 室 、休闲区等 。这些场所可以把不同年龄 、学科专业 、 教育背景 、身份 、技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为个人隐性 知识的传播 、转移 、扩散和共享提供了理想的地方 ,即 野中郁次郎所言的“始发场 ”[9 ] 。在图 1 中 ,社会化包 括两段 :一是从 A 至 B,意味着通过知识获取实现知识 转移 ;二是从 E至 B ,意味着通过知识应用实现知识转 移 。此时 , A、B、E点所代表的知识的外显性并不高 ,仍
3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 ”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 E2Know ledge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 08M - 03)研 究成果之一 。 收稿日期 : 2009 - 09 - 25 修回日期 : 2009 - 12 - 24 本文起止页码 : 16 - 20 本文责任编辑 :杜杏叶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 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 ,好像众所周知 ,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 。舒兰斯基 ( Szulanski)指出 :“知识转移 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 ,即在一定的情 境中 , 知 识 从 源 单 元 到 接 受 单 元 的 传 播 或 转 移 过 程 ”[1 ] 。阿拉维和莱达 (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 ,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 ,它由知识的 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 。利亚纳盖 (L iyanage)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 ,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 、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 (可利用 ) 知识 ,并随 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 过程 (或行动 ) 相比之下更加迅速 、完善或安全 。因 此 ,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 ,也 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 更有效率和效力 ”[3 ] 。 总而言之 ,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 ,即知识从 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m in the Informa ti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1 6 ·L IB RA RY AND IN FORM A T ION S ERV IC 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专 题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3
盛小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摘要 〕认为利用知识转移层次 、知识类型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转移时间作为四维坐标可以描述 IC的知识流及 其知识转移机制 。这种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和内部化 4 个部分 。其中 ,社会化可通 过交流 、观察 、模仿 、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外部化可通过记录和整理 、溯因推理 、对话 、合作学习来实现知 识转移 ;组合化可通过通讯媒介 、知识组织 、综合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内部化可通过培训 、同化 、行动 、交互学习 来实现知识转移 。 〔关键词 〕知识wk.baidu.com移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 〔分类号 〕G250
>>
第 54卷 第 2期 2010年 1月
的传送 ;也是一种转化行为 ,它在转移知识的过程中融 入了用户利用知识和如何转移知识的知识 ,即进行了 知识转化 ;还是一种认知过程 ,因为知识转移依赖于用 户的认知特性 ,如经验 、目标 、信仰 、期望 、行为方式和 价值观 [ 4 ] 。 1. 2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知识转移受转移主体 、转移意境 、转移内容 、转移 媒体 、转移活动 、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转移主 体包括个人 、团体 、组织与跨组织 ;知识转移意境是指 发生知识转移的环境 、背景或关联 ;知识转移内容是指 知识转移的核心要素 ,往往可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 识两类 ;知识转移媒体是指知识转移的渠道 、载体或传 递方式 ;知识转移活动是指与知识转移相关的一系列 行为 ,如知识获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 识吸收与知识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显著地影响知识转 移的范围 、方式 、速度与效率 ,如通信技术 、连接技术 、 传播技术 、可视化技术等 。
1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专 题
识转移 。许多显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资料采购 、数据访 问 、分布式搜索 )和隐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访谈 、演讲 、 举行头脑风暴法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知识转 移 。知识组织是支持知识转移的必要环节 ,因为只有 通过对知识 (即使是隐性知识 )的梳理 、概括 、整理 ,形 成明确的观点 、思想或知识体系 ,才能保证知识转移的 顺利实施 。作为知识组织的常用工具 ,知识库 、知识地 图 、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极大促进知识转移 。知识表示 能够使那些隐性知识明示化 ,对于传递隐性知识是必 不可少的 。知识共享本质上是一种集知识提供 、知识 传递与知识吸收于一体的活动 ,与知识转移有密切的 关联 。知识应用是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 ,它可以显著 地影响知识转移的内容与方式 。 第四个维度是知识转移时间 (用箭头表示 ) ,用以 表示不断变化的知识特征和知识的流动 。图中每个箭 头都代表一种知识流 ,箭头轨迹可以显示变化的知识 特性 。
在当今知识时代 ,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 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 。信息共享空间 ( In2 formation Commons, IC)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 ,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 、图书馆与相 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 大影响 。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 书馆知识资源 ,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 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过程 、策略 、机制等 问题作了广泛探索 ,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 识转移问题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IC是一种集服务 、设施 、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 一体 ,能够促进用户学习 、交流 、教育 、研究 、协作的服 务模式与工作空间 [5 ] ,它在概念结构上可分为物理层 、 虚拟层和支持层 [6 ] 。物理层是用户学习 、活动和交流 的实体场所 ,由实体空间 、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 组成 ,其中实体空间主要包括参考咨询与学生工作站 、 协作学习室 、电子教室 、多媒体工作站 、独立研究室 、写 作实验室 、训练指导室 、咖啡室 、休闲厅等 ;硬件设备包 括各种计算机设备 、网络设备和外围设备 ;服务设施包 括参考咨询台 、电脑技术支持台 、残障辅助设施等 。虚 拟层提供合作的学习社区 ,包括在线沟通工具和跨学 科的网络课程 、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 。支持层是 IC后 台的基础和支撑 , 包括各种服务人员 , 如学生技术助 理 、教学技术中心人员 、信息技术中心人员 、参考咨询 馆员 、协作人员和大学行政人员等 。 IC时刻都在进行着知识转移 。要分析这种知识 转移 ,首先必须了解 IC中的知识流 。这里以知识转移 层次 、知识类型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转移时间分别作 为 IC的四维坐标 [7 ] ,可以描绘出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在上述四维知识流模型中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转 移层次 ( X 轴 ) ,它代表知识转移所涉及的不同主体 。 他们既可以是个人 ,如学生 、老师或图书馆员工 ,也可
图 1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以是某个团体 , 如学习小组 、试验小组或项目团体 , 还 可以是某个组织 ,如图书馆某个部门或图书馆 、计算机 中心等 。在 IC中 , 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 (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 、个人与团体之间 (如加 入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小组成员的知识 ) 、个人与 组织之间 (如学生通过检索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知 识 ) ,也可以发生在团体与团体之间 (如英语学习小组 与汉语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诀窍 ) 、团体与组织之间 (如 项目小组对图书馆的调查或咨询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 间 (如图书馆咨询部门向院系提供的知识咨询服务 ) 。 这些知识转移主体彼此交错在一起 , 一方可以同时与 多方进行知识转移 。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类型 ( Y轴 ) 。它把知识划分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越远离原点 ,知识外显性越强 , 因此该维度也可称为知识外显性 。尽管 IC 中的知识 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的转移 ,但是更重要的是隐性知 识的转移 。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表示或表达 ,而这些隐 性知识对于个人 、团体或组织又十分重要 ,所以 IC 中 知识转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在个人 、团体 、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实现 知识螺旋与知识创新 。 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生命周期 ( Z轴 ) 。达文波特和 普鲁萨克 (Davenport and Prusak) 指出 ,知识转移包含 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提供知识的传递行为和此人或团 体对该知识的吸收行为 [8 ] 。对个人 、团体或组织有价 值的知识转移应该导致行为的变化 、实践与政策的变 化以及新的思想 、流程 、实践和政策的产生 [9 ] 。由此看 来 ,知识转移并非一种单一的知识活动 ,而是与知识获 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识应用构成的知 识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知识获取几乎与知识转移同时 进行 ,只有存在知识获取的需求 ,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
3 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机制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 ( Ikujiro Nonaka)对 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认为隐性知识与显 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涉及三类不同知识组合 (隐性知识 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与显性知 识 ) 、三种不同层次 (个体 、群体 、组织 ) 、四种不同转化 过程 (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 、内部化 )的知识转化 [10 ] 它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循环 ,而是一种知识螺旋 ,将在规 模上不断被放大与增强 [11 ] 。基于这种知识转化思想 , 并结合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可以分析 IC的知识转 移机制 。它包括知识的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与内部 化四个部分 。 3. 1 社会化 社会化 ( Socialization)是通过共享经验来转移隐性 知识 、创造新隐性知识 (如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能 )的 过程 。 IC为从隐性知识到新隐性知识的转化 (即社会 化 )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如协作学习室 、咨询站 、咖啡 室 、休闲区等 。这些场所可以把不同年龄 、学科专业 、 教育背景 、身份 、技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为个人隐性 知识的传播 、转移 、扩散和共享提供了理想的地方 ,即 野中郁次郎所言的“始发场 ”[9 ] 。在图 1 中 ,社会化包 括两段 :一是从 A 至 B,意味着通过知识获取实现知识 转移 ;二是从 E至 B ,意味着通过知识应用实现知识转 移 。此时 , A、B、E点所代表的知识的外显性并不高 ,仍
3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 ”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 E2Know ledge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 08M - 03)研 究成果之一 。 收稿日期 : 2009 - 09 - 25 修回日期 : 2009 - 12 - 24 本文起止页码 : 16 - 20 本文责任编辑 :杜杏叶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 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 ,好像众所周知 ,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 。舒兰斯基 ( Szulanski)指出 :“知识转移 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 ,即在一定的情 境中 , 知 识 从 源 单 元 到 接 受 单 元 的 传 播 或 转 移 过 程 ”[1 ] 。阿拉维和莱达 (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 ,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 ,它由知识的 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 。利亚纳盖 (L iyanage)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 ,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 、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 (可利用 ) 知识 ,并随 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 过程 (或行动 ) 相比之下更加迅速 、完善或安全 。因 此 ,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 ,也 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 更有效率和效力 ”[3 ] 。 总而言之 ,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 ,即知识从 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