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合集下载

知识转移服务方案范文

知识转移服务方案范文

知识转移服务方案范文知识转移服务方案一、方案背景知识转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进行知识转移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利益冲突等原因,知识转移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知识转移服务方案。

二、目标与内容1. 目标:- 加强知识交流:促进不同机构和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 推动知识转移:鼓励知识的共享与流动,帮助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 建立知识平台:打造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取和分享知识。

2. 内容:- 专家指导: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知识分享和指导,为企业提供专业帮助。

- 学术交流会:举办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知识。

- 培训课程: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 知识分享平台:建立开放的知识分享平台,让人们自由地发布和获取知识。

- 合作项目推介:组织合作项目推介会,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三、执行步骤1. 策划阶段:确定方案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人员分工和责任。

2. 实施阶段:- 邀请专家: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参加知识分享活动和项目指导。

- 组织学术交流会:确定会议主题和议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演讲和交流。

- 开设培训课程: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 建立知识分享平台:搭建网站或APP平台,开放注册和发布知识的权限。

- 组织项目推介会:提前联系企业,确定合作项目,组织推介会并协助企业合作。

3. 完成阶段:定期评估和总结项目的效果和成果,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改进,为下一次执行做准备。

四、资源需求- 人员:策划人员、活动组织人员、专家人员等。

- 财力:活动经费,场地租赁费用等。

- 技术支持:建立知识分享平台所需的技术和设备。

五、预期结果- 加强知识交流: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促进不同机构和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2021华南理工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2021华南理工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2021华南理工网络教育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共两次)2020-2021(上学期),2020.8.7作业先在word或者文本文档做好,然后在网上黏贴上去,提交前注意预览,不要显示不全或者看不到内容。

因为要网上查重,所以作业不要给别人复制,导致查重比率高,成绩不及格。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80分)1、试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答:(1)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

①物流是实物的流动的过程。

②资金流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的过程。

③事物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

④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动的软资源。

(2)信息流处于特殊地位:①伴随物流、资金流、事物流产生而产生。

②是各种流控制的依据和基础。

2、从层次上划分,MIS可分为哪几类?从系统功能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划分又如何呢?答:从层次上可将信息系统分为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从系统的功用和服务对象,可分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件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等。

3、数据处理经历了哪些开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数据处理先后经历了简单数据处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在简单数据处理阶段,数据与步伐没有分离,需要手工安排数据的存放方式和处理过程,仅用于简单数据计较的场所。

文件管理阶段有了专门的数据文件,数据接纳统一方式组织,可以满足复杂数据处理的需要。

数据库系统阶段通过数据模子和数据库系统的组织,数据及其联系被统一考虑到数据库结构中,实现了全局数据的统一,适合大型信息系统应用的要求。

4、诺兰阶段模子的实用意义何在?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分别为那几个阶段?答:(1)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开展的经验和规律。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一、引言知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创新、提升竞争力。

然而,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个人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个人,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

本文将介绍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包括其定义、类型、障碍以及如何加以实施。

二、知识转移的概念与类型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个人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过程。

它有助于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并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

根据知识转移的对象不同,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平转移:将知识从同一个部门或同一级别的员工之间转移;2.垂直转移: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员工转移到另一个更高或更低级别的部门或员工;3.跨越性转移: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员工转移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部门或员工,如从生产部门转移到市场部门。

不同类型的转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针对性地实施。

三、知识转移的障碍尽管知识转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却存在着多种障碍。

1、文化与心态问题:一些员工可能对新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担心它们被认为是在表现不足,或者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知识更为优秀,不愿与他人分享。

2、壁垒问题:许多企业存在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这些部门之间很少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难以建立有效的桥梁。

3、信息不对称:许多企业在数据记录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某些员工拥有特定的知识和信息,然而这些知识并没有被记录或共享,因此转移难度增大。

四、实施知识转移的方法为了消除上述障碍,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方法来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促进沟通,如会议、邮件、培训等,使信息流畅并达成共识。

2、鼓励论坛和讨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开放的参与文化,支持论坛和讨论,使员工能够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3、设立知识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库,让员工可以轻松访问并分享信息。

4、培养和吸引知识型人才:企业需要培养新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并留住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以便更好地利用他们的知识。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知识转移模式及效率测度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知识转移模式及效率测度
ain 。 斯 德哥 尔摩 I e rto ) n
经 济学 院的 G n a du d 1 9 年提 出 u n r He ln 于 4 9 N型组 织 ( F r O g nzt n 的慨念 。 N— om ra iai ) o He ln 对 两 类 知 识 隐 性 知 识 和 明 晰 知 识 du d ( t uae K o e g )[ 种社 会 集 合 Ari ltd n wld e* 4 c 1 ( 体 、群 体 、组 织 、 跨 组 织 领 域 ) 了综 个 做
获 取 、交流 、应 用 、接 受和 同 化 , 知识 转 移 过 程的 关键 是结 果的 同化和 应 用获 得的知 识 的影 响 。 S C 模 型 ,这是 目前 学 术界研 究 E I 最 多和 使 用 最 多的 知 识 转 移 转 化 模 型 , 由 No a a K n o 出 ,他 们认 为 显性 知 识 nk与 on提 与内 隐知识 之 间的交 互作 用是 一个 螺旋 式上 升过程, 两种 类 型 知 识的 互 动 构成 了知 识 转 移 的4 模 式 : 会化 、外 部化 、联 合化 、 内 种 社 在 化 。社会 这是 一种 个体 共享 内隐 知识 的过 程; 外部 化这 是 一 种 表述 内隐知 识 并 将 内隐 知 识 转 译为 可 理 解形 式 的过 程 ; 合 化是 一 联 种 将 显 性 知 识 转 化 为 更 为 复 杂 的 系统 的 显 性 知识 过程 ; 内在化 是 一种 将新 知识 ( 显性 知 识) 转化 为组织 的 内隐知 识 的过程 。
合 分 析 。在 此 基 础上 , du d 出 了知 识 He ln 提 传 递和 转 化 的动 力 。Jf e  ̄Bn — h n e ry l ig S e g f l T n 提 出知 识 转 移 的 四 因 素 模 型 , 知 识 eg 即 源 、知识 受 体 、转移 的 知识 及 转移 情 境 。

浅议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体系的构建

浅议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体系的构建
1 .构建 知识 库
将 所 有 的 大 型 文 档 分 割 成 多 个
文 件进 行 发 布 ,实 现 知 识 交 换 。
深入挖掘公司现有的知识资 比如 ,在公 司内部 对现 有 的工 程
知识 共 享是 指组 织 的员 工或 源 ,在 公 司内部 建立 文 档管 理 系 设 计 基 础文 件 进 行 整理 汇 总后 , 内外部 团 队在组 织 内部 或跨 组织 统 与基于 We b 技术 的 内部搜索 将 成 品 文 件 在 知 识 库 中 做 分 类
毹, 天, 看。 f 2 0 1 3 ・ 5 I , g j
r F 中 国运 载 火 箭 技 水 研 究 院 知识 管 理 论 文 专 辑
上 e a t u re s
存储 、 分享 、 转移 、 利用和评估 , 天 长 征 化 了

知识管理及知识 共享与转移
关 于知 识 管理 ,当前 学术 界
较快 发 展 方 面成 效显 著 ,但 在 这 管 理体 系 ,建 立 健全 航 天长 征 化 还 没有 一个 统 一 的定 义 ,但其 基 个 知识 爆 炸 、信 息技 术 高速 发 展 学 工程 公 司 固有 知识 资 产 的利 用 本 涵 义可 以理 解 为 :组 织 为 了提 的时代 ,企 业 的成 功 越来 越 依 赖 途径 ,坚持 自主创新保持洁净煤 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建立技
构 建 这样 一 个知 识库 需 要满 负责 修改 知识 库 中 的对象 ,届 时
者 之 间有 明确 流动 方 向类 型的知 足一 定 的条 件 :一方 面 ,必 须建 所 有 员 工 马 上 就 能 换 成 新 的 版
立详细的公司部门及专业类别分 本 。从 而 通 过 重 用 缩 减 工 作 量 ,

诠释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诠释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

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

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

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

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

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交互学习。

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

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

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

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

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

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

知识转移机制管理

知识转移机制管理

知识转移机制管理2019-09-16内容摘要:虚拟团队伴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应变化⽽产⽣,是新型的虚拟协作组织形式。

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本⽂从虚拟团队特性⾓度,以知识转移的基础结构为出发点,构建知识转移模型,进⽽建⽴基于虚拟团队特性的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机制,以提⾼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绩效。

关键词:虚拟团队特性知识转移机制虚拟团队的内涵与特性虚拟团队是伴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应变化⽽产⽣的,是新型的虚拟协作组织形式。

迄今为⽌,虚拟团队还没有⼀个统⼀的定义。

JessicaLipnack和JeffreyStamps认为虚拟团队是指⼀群⼈为了实现共同的⽬标⽽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通过技术进⾏的互动。

虚拟团队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互动的技术将彼此联结。

Jarvenpaa认为,虚拟团队就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专家组成的⾃我管理型知识团队,其组建和解散都必须针对特定的组织⽬标。

虚拟团队随着⽬标、结构、控制和资源配置呈现出动态性。

George提出虚拟团队是⼀种将具有不同知识和专长的⼈聚集到⼀起⼯作的⽅式,这群⼈或者是由于在空间上分散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者由于是在不同的时段⼯作,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很难聚在⼀起⼯作。

从虚拟团队的内涵可以看出,虚拟团队主要具有以下特性:虚拟团队是以任务或者⽬标为导向的组织形式,他们根据项⽬的需要⽽建⽴,项⽬结束后团队就解散,⽽且任务多是知识密集型的;通过通讯技术,横跨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来完成相互依赖的任务,因此其合作媒介是虚拟的;虚拟团队是动态性、临时性的组织形式,团队成员以任务或⽬标为导向可以跨部门、跨组织、跨国家组成,因此其成员具有异质性、地域分散性、多元⽂化性的特点。

虚拟团队特性对其知识转移的影响虚拟团队通过多媒体技术(如桌⾯视频会议系统、电⼦邮件、⼩组⽀持系统等)将不同时区、不同空间和组织边界的⼈联结在⼀起,多媒体技术作为虚拟团队合作的基本媒介,有其⾃⾝的优势、劣势、社会动态、难题和机遇。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图 1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以是某个团体 , 如学习小组 、试验小组或项目团体 , 还 可以是某个组织 ,如图书馆某个部门或图书馆 、计算机 中心等 。在 IC中 , 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 (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 、个人与团体之间 (如加 入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小组成员的知识 ) 、个人与 组织之间 (如学生通过检索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知 识 ) ,也可以发生在团体与团体之间 (如英语学习小组 与汉语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诀窍 ) 、团体与组织之间 (如 项目小组对图书馆的调查或咨询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 间 (如图书馆咨询部门向院系提供的知识咨询服务 ) 。 这些知识转移主体彼此交错在一起 , 一方可以同时与 多方进行知识转移 。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类型 ( Y轴 ) 。它把知识划分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越远离原点 ,知识外显性越强 , 因此该维度也可称为知识外显性 。尽管 IC 中的知识 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的转移 ,但是更重要的是隐性知 识的转移 。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表示或表达 ,而这些隐 性知识对于个人 、团体或组织又十分重要 ,所以 IC 中 知识转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在个人 、团体 、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实现 知识螺旋与知识创新 。 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生命周期 ( Z轴 ) 。达文波特和 普鲁萨克 (Davenport and Prusak) 指出 ,知识转移包含 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提供知识的传递行为和此人或团 体对该知识的吸收行为 [8 ] 。对个人 、团体或组织有价 值的知识转移应该导致行为的变化 、实践与政策的变 化以及新的思想 、流程 、实践和政策的产生 [9 ] 。由此看 来 ,知识转移并非一种单一的知识活动 ,而是与知识获 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识应用构成的知 识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知识获取几乎与知识转移同时 进行 ,只有存在知识获取的需求 ,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

kt管理方法

kt管理方法

kt管理方法
KT(知识转移)管理方法是一种用于促进知识共享和实现组织内部外部知识转移的管理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KT 管理方法:
1. 知识库建设:建立一个集中管理知识的平台,例如内部网站、知识管理系统等,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和存储,方便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获取。

2. 社交化知识共享: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方式,鼓励员工自愿分享和交流知识,激发员工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愿,提高知识传递效率。

3. 培训和培养:通过内部培训、跨部门交流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促进知识在组织内的流动和传递。

4. 跨部门合作:鼓励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的跨领域传递和创新。

5. 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将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纳入绩效评估体系,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和贡献知识。

6. 知识转移项目管理:对于需要进行知识转移的具体项目,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机制,包括确定转移目标、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和监控进度等,确保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7. 跨组织合作:与外部合作伙伴、研究机构等建立合
作关系,共享和获取外部的知识资源,推动知识的跨组织传递和创新。

通过采用这些KT管理方法,组织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知识流程管理第三章

知识流程管理第三章
(1)学习型历史文献
01
→把企业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记录下来,每件事用两栏表示。其中,一栏是相关人士(参与或考察了这些事件、或受事件影响的人)所描述的事件;另一栏是学习型历史文献专家(训练有素的外部专家、知识渊博的内部人士)在记叙中确定重复出现的线索、提出问题。 建立信任、提出重要问题、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建立一套综合的管理知识。
案例1:摩托罗拉,您怎么啦?
据统计,从2007年1月-11月,在中国市场上发布新机的款数,诺基亚为22款, 三星为30款,索爱为16款,而摩托罗拉仅为11款,成为五大外资手机品牌的垫底。
1 知识流程管理概述(2)
1.1 组织内的知识分析——布鲁克
案例2:福特公司生产的最佳实践
》最佳实践来源于企业内部员工及团体的经验,是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创造的“诀窍”,经过收集整理与共享,发展成组织层面的共有知识。
(3)案例:用知识管理能力创造价值链
1 知识流程管理概述(6)
2 知识获取的管理(1)
知识获取包括三个阶段:
》知识识别:
》知识收集:
》知识整理:对捕获的有用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和转化。
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内外部知识进行了解、评估、筛选,确定可利用知识的种类和数量,了解所需知识的来源和可获得性质。
状态1:IT(信息技术)把信息洪流送到各种组织中 状态2:IT系统引导人们在无关信息的迷宫中到达他们所需的信息。
水,到处是水,但没有一滴可喝的水。 -----塞缪尔.泰勒.柯立芝
知识管理包括四个相互依赖的活动:知识的识别、知识的编辑、 知识的交流与知识的产生. -----迈勒(Millar)
3.2 组织内知识共享的机制—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达波文)
》正式的知识共享网络:由上而下传递或由下而上汇总正式的信息和知识

信息系统运维中知识转移和培训策略的研究

信息系统运维中知识转移和培训策略的研究

信息系统运维中知识转移和培训策略的研究摘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安全培训管理。

而对于企业而言,安全培训管理的核心就是知识转移和培训策略。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维;安全培训;培训策略前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安全培训的建设与管理。

由此可见,注重信息系统运维中知识转移和培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有望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培训服务。

一、信息系统运维中知识转移概述(一)信息系统运维信息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信息处理、存储、传输、分析等方面功能的一种综合体[1]。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将其分为企业级信息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类型。

信息系统运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启动阶段、设计开发阶段、测试部署阶段、运营维护阶段。

其中,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知识转移过程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信息系统运维中的知识转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内部知识转移,即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二是外部知识转移,即企业与其他机构或企业的合作关系。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知识转移在信息系统运维过程中,知识转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知识的获取与传承。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以便于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确保新的员工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明确目标人群的需求和能力水平,以此为基础设计合适的培训方案;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让学员们有机会亲自参与项目开发或维护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员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提高培训效果。

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转化研究

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转化研究

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转化研究知识的转移与转化是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还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知识共享的视角出发,探讨知识转移与转化的相关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知识转移与转化的概念。

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地方或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人的过程,而知识转化则是指在知识转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理解和创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知识转移与转化不仅局限于学术界,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科技创新等。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知识转移与转化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知识共享,个人和组织可以获取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资源,进而促进知识的转移和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共享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实际应用中,知识转移与转化常常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知识的流动受到知识持有者的限制,如果知识持有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就很难实现知识的转移与转化。

其次,知识的传递和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创新能力,如果接受者缺乏这些能力,就很难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此外,知识转移与转化还会受到文化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知识共享方式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知识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为了促进知识转移与转化的研究,学术界和企业界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学术界通过开展各种研究项目和论文发表,深入探讨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和方法,为知识转移与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企业界则通过实践和创新,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中不断探索知识的应用和转化,推动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知识转移与转化的机制和路径,深入研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和效果,为知识管理和创新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转移与转化的本质,进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复杂的课题,需要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同努力。

2005年-2013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述评

2005年-2013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述评

( 2 )信息共享空间 国外研究进展 ; ( 3 )信息共享 空间 建筑研究 ; ( 4 )信息共享 空间服务模式与资源建设研 究; ( 5 )信 息 共享 空 间发 展方 向 :学科 信 息共 享 空 间; ( 6 )信 息共享 空间实例 研究 ; ( 7 )信息 共享 空
间评 价研究 ; ( 8 )信息共享空 间构造 研究 :物理共 享 空 间与虚拟 共享空 间 ; ( 9 )信息共 享空 间外 围因素 :
学 习共享空 间 ( L C) 、研究共享 空间 ( R C) 、知识共享
空间 ( K C) 、大学共 享空 间 ( U C)以及全球 信息共享
空间 ( G I C)等方 向发展 。L C服务侧 重通过 共享空 间
实现 同步学 习 ;R C服务侧重通 过共享空 间支持研究 人 从表 1 可 以看 出 ,中国学 者从 2 0 0 5年开始 引入信 息 共享空 间概念 ,经过 2 0 0 6年 、2 0 0 7年试 探性研 究 , 至2 0 0 8年开始正 式形成研究 热潮 。实 际上 ,2 0 0 8年 , 员参 与学术 和科 研 :KC服务侧 重通过 共享 空间获取 、 管理 、创造 知识 ;UC则把整个校 园作为一个信 息共享
l e a r n i n g )五大服务 之特色 。章 以佥从知识 图谱 的角度
来分析 中国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发展动向[ 1 0 】 。美 国的罗伯
特・ 希尔( R o b e r t A . S e a 1 ) 认 为信息共享空 间具有普 遍性 、
适 应性 、灵活 性和公共 性等 四个基本特 征 。施强认 为
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发文次数。
表 1 中国各年度关于 “ 信 息共享空间”发文次数

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

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

第二组期末论文第一部分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赵春宏引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知识转移的效果与效率直接影响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研究知识如何在不同的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流动转移,成为当前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本文试从知识转移的概念、分类、过程和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总结一些学者关于知识转移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梳理一些学者在知识转移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知识转移的概念1977年Teece[1]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 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 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

在此后的研究中,知识转移逐渐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有许多学者都对知识转移做出了解释,并常常与知识共享、知识扩散等概念相关联。

Jensen和Meckling[2]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 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

Szulanski[3]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这里,Szulanski 把知识转移视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共享机制。

Davenport和Prusak[4]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扩散)和知识吸收(应用)两个过程;其中,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

如果知识没有被吸收, 那么这一知识就不能说已经转移了; 提供知识并不代表转移知识。

Holtham[5]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 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 学习知识的时候, 即知识转移时, 必须有重建的行为, 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 才能完成转移。

由此, 可以看出, 知识转移涉及到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两个主体, 客体是知识, 客观条件是传输的途径, 目标是能够利用知识来指导行为。

从以上学者对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知识共享(Sharing)、知识转移(Transfer)、知识扩散(Dissemination)这三个概念做一区分:Davenport认为,知识转移=知识扩散+知识吸收;知识扩散只涉及到知识提供者发送知识,而未包括接收者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组织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组织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方 法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方法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案 例研究
案例一:某科技公司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总结词
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详细描述
某科技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了内部知识的有效共享与转移 。该系统包括文档管理、在线协作、知识论坛等功能,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分 享和讨论知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组织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目 录
•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概述 •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方法 •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案例研究 •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未来发展 •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组织知识共享与转移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组织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是指组织内部 成员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传递 和吸收知识的过程。
案例二:某教育机构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总结词
跨部门的知识交流活动
详细描述
某教育机构定期组织跨部门的知识交流活动,鼓励员工分享各自领域的知识和经 验。通过这些活动,不同部门的员工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高了机构的整 体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案例三:某医疗团队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总结词
实践经验与文献相结合的知识传承
AI技术可以自动收集、分类、存储和检索知 识,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问答
AI聊天机器人可以帮助员工快速找到答案, 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知识共享与转移中的应用
01
02
03
模拟实践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员工 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实践操 作,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 经验。
沉浸式学习
详细描述

软件开发中的知识转移与学习机制

软件开发中的知识转移与学习机制

软件开发中的知识转移与学习机制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开发已经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项目的日益复杂,软件开发中的知识转移与学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知识转移和学习能够提高开发团队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创新,降低风险,并增强团队的竞争力。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软件开发中知识转移的重要性。

知识转移是指将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递给其他人或团队的过程。

在软件开发中,这包括从资深开发者向新手开发者传递技术知识、从一个项目团队向另一个项目团队传递项目特定的知识,以及从外部专家向内部团队传递行业最新的趋势和最佳实践。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新的软件开发项目都要从零开始,重新探索和解决已经被前人解决过的问题,那将会是多么的低效和浪费。

通过知识转移,新的团队可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借鉴成功的经验,从而更快地进入正轨,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那么,软件开发中的知识转移是如何实现的呢?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文档记录。

详细准确的文档可以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技术文档和用户手册等。

需求文档明确了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设计文档描述了软件的架构和模块设计,技术文档解释了所使用的技术和算法,用户手册则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软件。

这些文档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然而,仅仅依靠文档是不够的。

面对面的交流和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团队内部,定期的技术分享会、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可以让开发者们有机会直接交流和学习。

资深开发者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和项目经验,向新手开发者传授实用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新的开发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促进知识的双向流动。

除了内部的知识转移,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也能为软件开发带来新的知识和启发。

参加行业会议、技术论坛和开源项目,能够让开发团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创新理念。

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项目,则可以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知识互补和融合。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软件开发中的学习机制。

知识转移方案

知识转移方案
b.实施导师制度:为新员工指定经验丰富的导师,加速知识转移。
c.建立交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交流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知识应用:鼓励员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果。
a.设立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应用新知识、取得显著成绩的员工给予奖励。
b.开展项目实践:组织团队成员参与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转移机制
-建立知识库:将各类知识进行整理、归档,便于检索和共享。
-设立知识社区:鼓励员工在社区内分享知识、交流心得,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开展内部培训: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知识转移活动
-举办知识讲座:邀请内外部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
-实施导师制度:为新员工指定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和指导。
第2篇
知识转移方案
一、背景分析
知识转移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流动,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方案针对当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不足的现状,制定出一套系统化、人性化的知识转移方案,旨在实现知识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设定
1.构建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知识流转效率。
知识转移方案
第1篇
知识转移方案
一、引言
知识转移是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方案旨在搭建一个系统化、人性化的知识转移机制,确保知识在组织内部的顺畅流通,实现知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本方案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法合规。
二、目标
1.提高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率,降低知识重复创造的成本。
3.制定知识转移活动计划,包括培训课程、讲座、导师制度等。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张江甫;刘燕华;陈艳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2
【摘要】跨界网络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均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呈现“激发整合共享”三位一体机制。

动态能力、数字赋能在跨界网络知识流动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之间起着间接中介作用。

平台网络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制造企业属性在二者间起着间接调节作用。

未来在构建数理模型、量化指标体系、各类情景下影响机制深化、数字创新能力影响效应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总页数】10页(P61-70)
【作者】张江甫;刘燕华;陈艳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制造企业跨界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
2.嵌入性创新网络、跨界合作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
——基于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3.数字化背景下知识跨界搜寻对企业迭代创新的影响--关系嵌入与政府支持政策的调节作用4.跨界搜索对中小制造
企业非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调节作用5.跨界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制造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p o lm. h s p p r p o i e e i w a d i t r r tt n f k o l d e ta se n d f r n il f i fr t n s se a r b e T i a e r vd s a r v e n n ep e ai o n w e g r n f r i i e e t f d o n o mai y t ms s ERP, o f e o s se d v l p n , us u cn e cDr w n u o t e l e au e r ve a d a ay i o if r t n s s ms i l me t t n ytm e eo me t o to r i g t . a i g p n h i r tr e iw t n n l ss f n oma i y t mp e n ai o e o
从知识管理的视 角研 究 ID开发过程 , 需求分析等 活动上升到知识分析 的高度 , 知识管理研 究贯 穿信 息 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S 把 使
中 , 时全 面地 发 现 用户 深 层 次 的 需 求 , 开 发 过 程 改进 提供 理 论 基 础 。 及 为
关键词 : 息系统 ; 信 知识 管理 ; 知识转移 ; 系统开发 DO :03 7 /i n10 — 3 1 0 82 . 3 文章编号 :0 2 8 3 ( 0 8 2 — 05 0 文献 标识码 : 中图分类号 :P 8 I 1.7 8 .s. 2 83 . 0 . 0 js 0 2 52 10 ~ 3 12 0 )5 0 7 — 3 A T 1
p o e s s dic s s v r l i o t n r s a c is s s ro de kn wl dg tan f r i i fr ai n s se sI f t r r s a c r c s e , s u s e e a mp ra t e e r h s ue u run d o e e r se n no m to y tm .n u u e e e r h, b ha i r l cen e n de i s i n e ho l b e p ner td e c ohe i t e e v o a s i c a d sgn c e c s u d e n e tae a h t r n h pr c s o if r a in y t ms ie y l fr he o es f no m to s se lf c ce o t u e r qur me a ayss nd e e o m e t r ce s m p o e s r e ie nt n l i a d v l p n p o s i r v men o nfr ai n s se fom t ve o o e e t fi o m to y t ms r he iw f kn wldg ma a e e t n g m n. K e w o ds: if r ai n y tms; o e e a a e nt k wl d e r nse s se y r no m to s se kn wldg m n g me ; no e g ta fr;y tm de eo v lpme nt

知识共享的知识传递

知识共享的知识传递

知识共享的知识传递在现今的数字化时代,人们渴望获取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知识共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知识共享是指通过对知识进行开放、非排他性的共享和交流,使更多人能够访问、使用和贡献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流程中,知识的传递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效果对于知识共享的发展和推广至关重要。

知识传递是知识共享的核心环节,它指的是在不同的个体间,将知识转移和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还包括了相关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以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共通。

在实践中,知识传递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的,比如培训课程、工作坊、讨论会和研讨会。

这些手段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教育的平台,使知识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应用到实践中。

知识共享和知识传递在今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知识共享,不仅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创新,还可以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知识传递作为知识共享的关键环节,可以增强个体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由此可见,知识共享和知识传递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然而,知识共享和知识传递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和挑战。

首先,知识的共享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

其次,知识传递还需要一定的人际交流和沟通,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

再次,知识传递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使知识的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知识共享和知识传递在当今社会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不仅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创新,还可以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但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传递仍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立更为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共享、传递和应用。

不仅在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中不断积累和分享知识,组织和机构也应该提倡知识共享,为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以是某个团体 , 如学习小组 、试验小组或项目团体 , 还 可以是某个组织 ,如图书馆某个部门或图书馆 、计算机 中心等 。在 IC中 , 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 (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 、个人与团体之间 (如加 入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小组成员的知识 ) 、个人与 组织之间 (如学生通过检索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知 识 ) ,也可以发生在团体与团体之间 (如英语学习小组 与汉语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诀窍 ) 、团体与组织之间 (如 项目小组对图书馆的调查或咨询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 间 (如图书馆咨询部门向院系提供的知识咨询服务 ) 。 这些知识转移主体彼此交错在一起 , 一方可以同时与 多方进行知识转移 。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类型 ( Y轴 ) 。它把知识划分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越远离原点 ,知识外显性越强 , 因此该维度也可称为知识外显性 。尽管 IC 中的知识 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的转移 ,但是更重要的是隐性知 织又十分重要 ,所以 IC 中 知识转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在个人 、团体 、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实现 知识螺旋与知识创新 。 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生命周期 ( Z轴 ) 。达文波特和 普鲁萨克 (Davenport and Prusak) 指出 ,知识转移包含 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提供知识的传递行为和此人或团 体对该知识的吸收行为 [8 ] 。对个人 、团体或组织有价 值的知识转移应该导致行为的变化 、实践与政策的变 化以及新的思想 、流程 、实践和政策的产生 [9 ] 。由此看 来 ,知识转移并非一种单一的知识活动 ,而是与知识获 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识应用构成的知 识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知识获取几乎与知识转移同时 进行 ,只有存在知识获取的需求 ,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
在当今知识时代 ,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 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 。信息共享空间 ( In2 formation Commons, IC)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 ,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 、图书馆与相 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 大影响 。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 书馆知识资源 ,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 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过程 、策略 、机制等 问题作了广泛探索 ,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 识转移问题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
3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 ”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 E2Know ledge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 08M - 03)研 究成果之一 。 收稿日期 : 2009 - 09 - 25 修回日期 : 2009 - 12 - 24 本文起止页码 : 16 - 20 本文责任编辑 :杜杏叶
1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专 题
识转移 。许多显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资料采购 、数据访 问 、分布式搜索 )和隐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访谈 、演讲 、 举行头脑风暴法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知识转 移 。知识组织是支持知识转移的必要环节 ,因为只有 通过对知识 (即使是隐性知识 )的梳理 、概括 、整理 ,形 成明确的观点 、思想或知识体系 ,才能保证知识转移的 顺利实施 。作为知识组织的常用工具 ,知识库 、知识地 图 、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极大促进知识转移 。知识表示 能够使那些隐性知识明示化 ,对于传递隐性知识是必 不可少的 。知识共享本质上是一种集知识提供 、知识 传递与知识吸收于一体的活动 ,与知识转移有密切的 关联 。知识应用是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 ,它可以显著 地影响知识转移的内容与方式 。 第四个维度是知识转移时间 (用箭头表示 ) ,用以 表示不断变化的知识特征和知识的流动 。图中每个箭 头都代表一种知识流 ,箭头轨迹可以显示变化的知识 特性 。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IC是一种集服务 、设施 、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 一体 ,能够促进用户学习 、交流 、教育 、研究 、协作的服 务模式与工作空间 [5 ] ,它在概念结构上可分为物理层 、 虚拟层和支持层 [6 ] 。物理层是用户学习 、活动和交流 的实体场所 ,由实体空间 、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 组成 ,其中实体空间主要包括参考咨询与学生工作站 、 协作学习室 、电子教室 、多媒体工作站 、独立研究室 、写 作实验室 、训练指导室 、咖啡室 、休闲厅等 ;硬件设备包 括各种计算机设备 、网络设备和外围设备 ;服务设施包 括参考咨询台 、电脑技术支持台 、残障辅助设施等 。虚 拟层提供合作的学习社区 ,包括在线沟通工具和跨学 科的网络课程 、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 。支持层是 IC后 台的基础和支撑 , 包括各种服务人员 , 如学生技术助 理 、教学技术中心人员 、信息技术中心人员 、参考咨询 馆员 、协作人员和大学行政人员等 。 IC时刻都在进行着知识转移 。要分析这种知识 转移 ,首先必须了解 IC中的知识流 。这里以知识转移 层次 、知识类型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转移时间分别作 为 IC的四维坐标 [7 ] ,可以描绘出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在上述四维知识流模型中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转 移层次 ( X 轴 ) ,它代表知识转移所涉及的不同主体 。 他们既可以是个人 ,如学生 、老师或图书馆员工 ,也可
3 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机制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 ( Ikujiro Nonaka)对 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认为隐性知识与显 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涉及三类不同知识组合 (隐性知识 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与显性知 识 ) 、三种不同层次 (个体 、群体 、组织 ) 、四种不同转化 过程 (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 、内部化 )的知识转化 [10 ] 它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循环 ,而是一种知识螺旋 ,将在规 模上不断被放大与增强 [11 ] 。基于这种知识转化思想 , 并结合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可以分析 IC的知识转 移机制 。它包括知识的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与内部 化四个部分 。 3. 1 社会化 社会化 ( Socialization)是通过共享经验来转移隐性 知识 、创造新隐性知识 (如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能 )的 过程 。 IC为从隐性知识到新隐性知识的转化 (即社会 化 )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如协作学习室 、咨询站 、咖啡 室 、休闲区等 。这些场所可以把不同年龄 、学科专业 、 教育背景 、身份 、技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为个人隐性 知识的传播 、转移 、扩散和共享提供了理想的地方 ,即 野中郁次郎所言的“始发场 ”[9 ] 。在图 1 中 ,社会化包 括两段 :一是从 A 至 B,意味着通过知识获取实现知识 转移 ;二是从 E至 B ,意味着通过知识应用实现知识转 移 。此时 , A、B、E点所代表的知识的外显性并不高 ,仍
〔Abstract〕Know ledge flow s and know 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in information commons can be described by use of four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including level of know ledge transfer, knowledge type, know ledge lifecycle and know ledge transfer time, while know 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Know ledge transfer may be realized by socializ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observation, im itation and exp loratory learning, by externalization through record2 ing, arrangement, abductive reasoning, dialogu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y combin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medium , know l2 edge organization and synthetic learning, by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training, assim ilation, ac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Keywords〕know ledge transfer information commons library
1 6 ·L IB RA RY AND IN FORM A T ION S ERV IC 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m in the Informa ti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 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 ,好像众所周知 ,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 。舒兰斯基 ( Szulanski)指出 :“知识转移 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 ,即在一定的情 境中 , 知 识 从 源 单 元 到 接 受 单 元 的 传 播 或 转 移 过 程 ”[1 ] 。阿拉维和莱达 (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 ,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 ,它由知识的 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 。利亚纳盖 (L iyanage)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 ,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 、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 (可利用 ) 知识 ,并随 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 过程 (或行动 ) 相比之下更加迅速 、完善或安全 。因 此 ,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 ,也 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 更有效率和效力 ”[3 ] 。 总而言之 ,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 ,即知识从 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