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指出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指出基本理论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

它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社会职能的需要。

它有以下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成员享用。

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不论做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比例。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和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规范工资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发展和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发展和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改善,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

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成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试论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

只有当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

所以,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因此,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支出项目在性质上千差万别,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也有重大差别。

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两者的选优标准也不同,所以,在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处理极为复杂的问题。

由于财政支出千差万别,衡量财政支出的效益就需要有多种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等。

“成本-效益”分析法。

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最低费用选择法。

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
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政府采购制度。

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几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意义。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因此,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要等价交换,所以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硬支出);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遵循,且效益极难换算(软支出)。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影响财政
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政治性因素。

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等。

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

论述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迎接面临的挑战,应是新世纪财政政策以及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性任务。

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动力,因此必须根据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换,逐步转变财政职能,并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转移性支出,配合各项改革。

加强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

第四章购买性支出
影响行政管理费的因素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行政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简述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

政府投资可以不盈利、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政府才力雄厚,且资金来源多半无偿,可用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政府可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财政投融资采取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办法进行融资和投资,即财政投融资。

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财政投融资。

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

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又是特殊的生产部门,它受气候条件及其他各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有明显的周期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确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又是财政的基础。

农业投入的前提条件是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成本;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

第五章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方向为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

途径为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体制;二要实现居民长期储蓄的积累、保值和增殖,培育和发展长期融资市场。

具体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主要有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

财政贴息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意义。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P123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总体来看,财政补贴既然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政府当作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来运用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财政既为一种调节手段,使用范围和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限度,积极作用就有可能趋弱,甚至出现消极作用。

财政补贴主要用作于纠正市场缺陷。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从其发挥的作用看,分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税收抵免是指准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第六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论述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就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

一般而言,国家的财政收入总额规模较大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

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亦是如此。

论述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

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快,GDP的增长也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分析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

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

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在减少,但财政收入还是偏大。

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名义上也增长。

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负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收入不增不减。

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
原因和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第七章税收原理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税收是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

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

税收的三性或三个特征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强制性: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无偿性: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直接税和间接税税源稳定可以持久课征的税种称为直接税。

偶然课征难以稳定的税种称为间接税。

从量税和从价税按课税对象
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称为从量税;
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称为从价税。

宏观税负以税收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反映在GDP分配中的集中程度。

拉弗曲线该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

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

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他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简述税负转嫁条件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难以转嫁。

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二者也会产生矛盾。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

或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它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应效,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

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逆弹性命题,也称拉姆斯法则。

指在最适当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最适当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第八章税收制度
为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如果勉强推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必然使税源大量流失,难以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

流转税在征收管理上简便易行,且不受企业盈亏状况的影响,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管理水平。

流转税是从价计征,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简述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率,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有以下四个特征:其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

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实行比例税率。

计征方便。

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增殖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殖额课征的一个税种,他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

增殖额是指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即V+M部分。

增殖税的优点有:
该税采取道道课税的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漏税。

增殖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

企业的兼并和分解都不影响增殖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税率”。

增殖税分类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
产总值,称为生产型增殖税。

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称为收入型增殖税。

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为消费性增殖税。

消费税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它是一种商品课税。

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对经济的影响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它有四个特征: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它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

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课征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

资源税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它的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第九章国债和国债管理
国债政府举措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

通常将中央债称为国债,地方债称为公债。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