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应用和发展趋势探讨

节能环保270 2015年12期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应用和发展趋势探讨李金龙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但我国在能源使用上又客观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导致能源的大量浪费。
能源的利用效率偏低,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大量工业低温余热、废气丢弃不用的普遍现象。
为了开发国家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国家应有效回收利用原本排放到大气中的工业废气低温余热。
而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结构简单、设备稳定,利用压差做功回收动力,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
本文则阐述了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概念、特点、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以供参考关键词: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特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M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12-0270-021 引言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与国家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然而,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多,能源储备越来越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低温余热的数量巨大,在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行业生产中,这些余热资源数量大,品味低,有些不能再利用的废旧烟气被大量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及资源的极大浪费。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建设,可以综合利用企业生产排放的废热、废气资源,回收烟气的热量变废为宝,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2 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概述2.1 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概念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企业,对150℃以上的中、高温余热利用技术已非常成熟,可用于发电或直接再利用。
而对150℃以下的中温余热/废热(水、气、汽)以及90℃以下的低温余热/废热,基本采用冷却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方法。
温度在90℃以下的低温余热普遍存在于建材、冶金、化工和轻工等工业过程中以及人们的普遍生活中,对其实现高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把低温余热所具有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

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低温废热是指工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低温余热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有效回收和利用的能源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利用低温废热进行能源回收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废热的回收方式、利用途径、技术装备等方面。
目前,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热泵技术、燃气轮机底部余热利用、ORC发电技术、热交换技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将低温废热转化为有用的能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更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
在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需充分考虑生产设备的特点、废热的产生条件、回收利用的技术路线等因素。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低温废热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到最适合的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同时,还需要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回收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使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废热来源广泛,种类繁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回收与利用方式,这对技术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最后,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需要与现有的能源系统相互配合,使得整体能源系统更加高效、清洁和可持续。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加强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废热来源的回收利用方式,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同时,可以加强技术应用示范,探索新的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共同努力,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将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推广,低温废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能源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低温余热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

利用低温余热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了全球热点话题。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低温余热,而这些余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利用低温余热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低温余热的来源低温余热是指在工业生产中,产生一定的热量但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的余热。
常见的产生低温余热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纺织、化工等。
例如,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熟料冷却后的余热是一种常见的低温余热资源,温度通常在200℃以下。
二、低温余热的利用方式在过去,低温余热通常是以排放的方式在大气中释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温余热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目前,利用低温余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利用低温余热发电是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例如,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炉渣冷却后产生的低温余热可被转化成电能,提高工厂的自给自足能力。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碳排放,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2.利用低温余热进行热回收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温余热可以被回收用于加热其他的物质,例如加热水或气体。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炉膛的余热可以被回收用于蒸汽或燃气的生成。
3.利用低温余热进行制冷在许多场合,如冷库、船舶等,需要降低温度,而这时利用低温余热制冷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利用低温余热的制冷方式可以减少耗能,提高环保效益。
三、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低温余热的利用技术已经有了很多研究。
例如,国内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低温余热发电,提高了工厂的自供能力。
而在国外,一些先进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也在积极研究低温余热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这种技术。
随着节能与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低温余热的利用技术在未来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低温热能回收和利用技术研究

低温热能回收和利用技术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方案变得愈发迫切。
在这方面,低温热能回收和利用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低温热能回收指的是利用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热能,以提供供热或发电等能源需求。
本文将对低温热能回收和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能源转型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案。
低温热能回收和利用技术的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工业过程中的废热,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些废热通常是由工业机械、发电厂、车辆尾气和太阳能热集热器等设备产生的。
由于低温废热温度较低,其能量利用率相对较低,正常情况下很难满足工业和生活的能源需求。
因此,在开发低温热能回收和利用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高效的废热回收装置。
低温热能回收装置可以将废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源,例如电能或蓄热等。
其中,热泵技术是一种常用的低温热能回收装置。
热泵通过压缩和膨胀工质,将低温热能提升至高温状态,以满足供热或发电的需求。
此外,热管技术、热交换器、发电机组等也是低温热能回收装置的常见应用。
这些装置的研发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废热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其次,我们需要解决低温热能的传输和储存问题。
由于低温热能的特殊性,其传输和储存方式需要考虑到能量损失和成本效益。
目前,输电线路、蓄热系统和地热井等是常见的低温热能传输和储存方案。
输电线路通过将低温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远距离传输。
蓄热系统则将多余的低温热能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地热井则利用地下的热能进行热储存和传输。
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实现低温热能的远距离传输和长期储存,为能源的利用提供更多选择。
最后,我们需要解决低温热能的应用问题。
低温热能可以用于供热、发电、工艺加热等多个领域。
其中,供热是低温热能应用的最主要领域之一。
通过利用废热进行供热,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开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发电是另一个重要的低温热能应用领域。
基于“双碳”背景下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提升应用分析

基于“双碳”背景下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提升应用分析随着低碳经济的推进,我国能源行业正迎来一场变革,其中包括供热行业。
作为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热行业在传统燃煤供热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双碳”背景下,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应用提升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是指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的热量回收利用,通过换热器将烟气中的热量传递给水或空气,用于加热供热系统中的水或空气,提高供热效率。
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供热系统的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符合“双碳”要求。
目前,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在我国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并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的技术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换热器材料和结构的提升。
传统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使用的换热器材料多为碳钢或不锈钢,抗腐蚀性能和传热效率有限,新型的耐高温合金材料和换热器结构设计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加,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换热效率。
其次是换热器清洗技术的提升。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会带有灰尘和颗粒物,会在换热器表面形成厚厚的灰尘堆积物,影响传热效率。
采用先进的换热器清洗技术,如高压水射流清洗、气动清灰系统等,可以有效清除换热器表面的污垢,提高传热效率。
再次是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通过安装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节供热系统运行参数,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效率。
智能化控制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是余热回收技术的扩展应用。
除了传统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余热回收,如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等技术,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形式,提高供热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综合以上几点,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提升的应用分析有助于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符合“双碳”要求。
同时,技术提升也将推动我国供热行业向着更加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方案研究

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方案研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能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大量的能量也在工业生产和其他活动中以废热的形式散失掉。
低温余热是指生产和工业过程中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的热能。
如何利用这些低温余热成为了能源回收利用的重要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方案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低温余热的特点和潜在的应用领域。
低温余热通常温度较低,且能量相对较少,一般在100℃以下。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低温余热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但是,低温余热对于某些特定的领域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种潜在的应用领域是供暖系统。
在冬季,许多地区需要供暖,传统的供暖系统主要依靠煤炭或石油等化石燃料。
然而,通过利用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转化为热能,用于供暖。
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又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另一个潜在的应用是供电系统。
通过利用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将废热转化为电能,以满足部分电力需求。
现代化的热电联供系统利用冷冻工质通过废热回收,将低温热能转化为电能,并供应给周边居民和企业。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减少对传统燃煤发电的需求,有利于环境保护。
此外,低温余热还可以用于工业制冷和空调系统。
在工业制冷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冷却能源。
通过利用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可以降低系统的耗能,并减少对传统制冷设备的依赖。
同样地,在空调系统中,通过回收和利用低温余热,可以减少空调设备的运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方案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技术可行性是指回收利用低温余热的技术是否成熟,能否满足实际需求。
经济可行性是指回收利用低温余热的成本是否合理,能否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环境影响是指回收利用低温余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可控,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目前,已经有许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其中,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储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的潜力及重要性煤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这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促进煤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地热资源开发不仅可以为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稳定的热能供应,还可以通过地热发电等方式,转化为电能,进一步推动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目前,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热资源勘探技术有待提高;二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率有待提升;三是地热能储存和传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加强以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1. 勘探技术: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高地热资源的勘探精度和效率。
2. 开发技术: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和地热发电技术,提高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3. 储能技术:研究和发展地热能储存和传输技术,实现地热能的长时间储存和高效传输。
五、储能技术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储能技术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地热能的长时间储存和高效利用,满足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能源需求。
同时,储能技术还可以有效平衡地热能的供需关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相变储能、潜热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这些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中均有所应用。
六、政策与建议为进一步推动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制定支持政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支持。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分析相关储能技术的应用及其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碳排放的积极作用。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概述煤田区地热资源是指蕴藏在地下的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的热能资源。
这种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等优点,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选择之一。
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还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挑战1. 开发利用现状:目前,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地热发电、地暖供热、温泉旅游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然而,受制于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其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 挑战: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瓶颈、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
同时,由于地热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得其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此外,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落实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储能技术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储能技术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储能技术包括蓄热储能、电池储能等。
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蓄热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能源供应不均衡的问题,将多余的热能储存起来供后期使用。
此外,通过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结合使用,如风能、太阳能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1.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预计未来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同时,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2. 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其健康发展。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储能技术的创新,对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就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技术手段、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概述煤田区地热资源是指地下蕴藏的热量资源,其形成与地质构造、地下岩层、地壳运动等密切相关。
煤田区地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可再生的特点,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
其开发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目前,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温泉旅游等领域。
其中,地热发电是地热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将地下热量转化为电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地热供暖则是通过地热能供暖系统,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热能;地热温泉旅游则依托于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温泉旅游项目,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1. 勘探技术: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等技术手段,探测地下地热资源的分布、储量及温度等信息,为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 开发技术:包括地热发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等。
其中,地热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干蒸汽发电、闪蒸发电、二元循环发电等方式;地热供暖技术则包括直接供暖、间接供暖等方式。
3. 储能技术: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储能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平衡能源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地下蓄热式储能、相变材料储能等。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尽管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资源勘探难度大、开发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问题。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2.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析

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析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中,大量的能量被浪费,并以烟气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其中,低温烟气余热是一种常见的能源浪费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积极研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减少。
本文将就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索进行探析。
二、烟气余热的特点及意义低温烟气余热指的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燃烧或反应产生的烟气中所含能量,经过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后未被充分利用的热能。
低温烟气余热的特点是温度较低、热量分布不均匀以及零散性。
这部分热能的浪费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导致了环境中的热污染。
因此,开发和利用低温烟气余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1. 烟气余热的回收方法低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换热器回收技术、吸附回收技术、蓄热回收技术、循环回收技术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
其中,换热器回收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通过将烟气中的热能传递给介质(如水、空气)来实现能量的回收。
吸附回收技术则是利用吸附剂将烟气中的热能吸附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蓄热回收技术则是利用热贮存材料暂时储存烟气中的热能,并在需要时释放。
循环回收技术则是将烟气循环利用,例如用于加热其他流体或再烧等。
2. 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低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在换热器回收技术中,一些新型的换热器材料和结构被引入,以提高换热效率。
同时,一些新型的吸附剂也被研发,以提高吸附回收技术的效果。
蓄热回收技术中,一些新型的蓄热材料和蓄热器件被研究和应用,以提高蓄热效率。
此外,一些新型的循环回收技术也被尝试,例如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和烟气再循环技术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排放。
四、低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案例1. 钢铁行业在钢铁行业中,大量的低温烟气余热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储能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前景。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概述煤田区地热资源是指蕴藏在地下的一定深度的热能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清洁可再生等优点。
在我国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当地能源需求,同时为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将地下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我国,地热发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投资力度,提高地热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地热供暖地热供暖是煤田区地热资源应用的另一重要领域。
通过利用地下热能,为居民和工业生产提供供暖服务,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碳排放。
目前,地热供暖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应进一步推广其在更多地区的应用。
四、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储能技术的重要性在“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地热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提高地热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常见储能技术及其应用1. 蓄水储能:通过建造水库,将富余的电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发电。
这种技术在水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电池储能:利用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这种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热能储存:通过相变材料或地下岩层等手段储存热能。
双碳型超级电容器的低温性能研究

双碳型超级电容器的低温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人们对新型高效能源储存装置的需求与日俱增。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兴的能量储存设备,由于其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放电速度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传统超级电容器在低温条件下的性能受到了一定限制,这妨碍了它们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
因此,针对双碳型超级电容器的低温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低温环境对双碳型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在低温下,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离子传导变慢,导致了电容器的容量衰减以及电导率的降低。
此外,在低温下,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电荷储存量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影响了电容器的能量密度。
因此,对双碳型超级电容器在低温环境中的性能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其低温适应性的局限性,并提供改进策略。
针对双碳型超级电容器低温性能的改进,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
首先,改变电解质成分和浓度可以提高电解质在低温下的离子传导性能。
通过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如甘油、甲胺和聚乙二醇等,能够改善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并提高低温下电容器的性能。
其次,通过优化电极结构和材料,也可以改善双碳型超级电容器的低温性能。
例如,利用纳米碳材料合成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可以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电子传导性能,从而提高低温下电容器的性能。
此外,通过控制电解质的流动性能和界面结构,也可以改善双碳型超级电容器的低温性能。
研究人员提出了可调控电解质的流动性能和界面结构的方法,如电解质中添加纳米颗粒、构建三维纳米结构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低温下电容器的容量和循环寿命,还能够减小低温下电容器的内部电阻,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另外,通过改善电容器的封装和绝缘性能,也可以提高低温下电容器的性能稳定性。
低温性能的研究不仅包括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也包括结构和微观性能的研究。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技术,可以分析电容器中材料的晶体结构、孔隙结构和形貌变化等。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在煤田区地热资源丰富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该区域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储能技术,为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策略建议。
一、引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碳中和的呼吁,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以及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储能技术的结合。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概况煤田区地热资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热能。
这些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可再生的特点。
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满足当地能源需求、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难题、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等。
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1. 地热资源勘探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等技术手段,对煤田区地热资源进行勘探,了解其分布、储量及特性。
2. 地热发电技术:通过地热发电站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当地电力需求。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制冷等。
3. 储能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储能技术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地热能的储存和调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储能技术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应用1. 储热技术:储热技术是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地下储热、相变储热、显热储热等方式,实现对地热能的储存和调节。
2. 智能电网与储能:将地热能与智能电网相结合,通过储能系统调节电网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煤田区建立分布式储能系统,将地热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实现能源的互补和优化利用。
五、政策与建议为推动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煤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研究煤田区地热资源的特性及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储能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煤田区作为传统能源开采区,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这些资源在应对能源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煤炭开采与地热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矛盾。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煤田区的地热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特性及开发利用现状煤田区地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温度适宜等特点,为区域供暖、工业生产等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然而,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在初级阶段。
虽然已有一部分地区进行了地热资源开发,但整体上利用率不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一)资源潜力评估煤田区地热资源丰富,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地热流等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出不同区域的地热资源潜力,为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如地源热泵技术、深层地热能开采技术等,为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经济可行性分析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相对较低,且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开发成本、投资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出地热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针对地热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支持。
(二)技术瓶颈制约部分地区的地热资源开采难度较大,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资金投入不足地热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煤田区的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实际应用,分析储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概述煤田区地热资源是指由地壳内放射性元素和地壳热流等产生的热能资源。
煤田区地热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可再生等优点,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选择。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1. 开发方式: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温泉等。
其中,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或蒸汽驱动发电机组发电;地热供暖则是通过地下热水或地源热泵等技术将热量提取出来供暖;地热温泉则是直接利用地下热水进行洗浴等。
2. 实际应用:在“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以某地区为例,通过地源热泵技术提取地下热量,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高效的供暖服务,有效减少了传统燃煤供暖的碳排放。
此外,地热发电项目也得到了大力推广,通过利用地下热水发电,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储能技术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应用1. 储能技术概述:储能技术是指将能量储存起来以备后用的技术。
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中,储能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地热资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常见储能技术: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池储能等。
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储能技术。
例如,抽水蓄能技术适用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则适用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将压缩空气储存在地下岩洞中。
3. 储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在某地热发电项目中,采用电池储能技术将发电过程中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以应对电网的峰谷调节需求。
基于“双碳”背景下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提升应用分析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能源与化学总778期第八期2022年4月基于“双碳”背景下供热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提升应用分析梁辰关宝良孟思宇朱洪彬(北京天岳恒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69)摘要:建筑供热智能化运维和绿色低碳技术有助于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
城镇供热行业应在现有管网和运行方式上深挖供热潜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燃气锅炉系统中设置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对烟道进行节能增效改造,供热系统采用热回收技术提取烟气中的余热,可降低供热系统成本。
分析结果表明,余热回收后排烟温度降至30℃以下,天然气供热效率可提升10%~15%,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生态绿色。
关键词:碳中和;燃气锅炉;余热回收;节能分析中图分类号:TK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2)8-0091-05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2.08.020Analysis of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lue Gas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in Heat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LIANG Chen GUAN Baoliang MENG Siyu ZHU Hongbin(Beijing Tianyueheng Housing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Beijing100069,China)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irection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and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lligent operation an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the urban heating industry needs to tap the heating potential in the existing pipe network and operation mode to improve energy usage effi⁃ciency.The deep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of flue gas is installed in the gas boiler system,and the en⁃ergy saving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he flue is carried out.The residual heat in the flue gas is con⁃verted into the heating system,which can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 of the heating system.The resul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drops below30℃after the waste heat recovery,the heat⁃ing efficiency of natural gas can be increased by10%~15%,as much as possible saving resources and reducing pollution,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green.Keywords:carbon neutrality;gas boiler;waste heat recovery;energy saving analysis0引言2020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削减总量控制争取于2030年前全部达到削减峰值,力争实现2060年前率先实现全球碳总量中饱和减排的总体战略目标。
“双碳”目标下燃煤背压机组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研究

“双碳”目标下燃煤背压机组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研究吴剑恒【期刊名称】《电力学报》【年(卷),期】2022(37)5【摘要】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我国将进一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构建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燃煤发电机组将逐渐从处于基础地位和起到支撑作用的主体电源转变为基荷电源与调节电源并重,并且起到基础支撑和安全兜底作用,同时实现清洁高效先进节能,而燃煤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是节能降碳、减排降污、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
介绍了我国燃煤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主要技术特点,分析了无低压(小于背压排汽压力)低真空回热系统的背压机组与具有多级完善回热系统的抽凝机组、纯凝机组在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中的区别。
以拥有2台背压机组的某燃煤热电厂为例,介绍了其中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增设低低温省煤器的设计选型、运行实践与优化改进,根据能量平衡、质量平衡和等效焓降原理,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经验公式中推导出符合生产需要的经济技术指标简化计算公式,5年多的生产运行实践证明这些简化计算公式与常用经验公式得出的经济技术指标基本一致,可以用来指导运行操作。
该热电厂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增设低低温省煤器后,在锅炉100%BMCR和80%BMCR负荷工况下可分别回收锅炉烟气热量6100.5 kW、4381.4 kW;而这些热量可用于加热低温的除盐补充水,可排挤替代9519.6 kg/h、6837.0 kg/h较高品质的背压排汽。
若所有运行锅炉已在BMCR工况运行或者背压机组已在满负荷工况运行仍无法满足热用户需求时,这些排汽可用以对外增加供热,在锅炉100%BMCR和80%BMCR负荷工况下可分别增加供热蒸汽质量流量9888.6 kg/h、7102.0 kg/h,同时减少脱硫系统水耗量9204.4 kg/h、6610.6 kg/h,燃料综合热效率分别提高1.85百分点、1.66百分点;按年运行5000 h计算,在扣除辅机功率增加电费和维修检查清洗费用后,每年可增加不含税收入890.9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不到1年;同时,每年可分别减少SO_(2)排放量2158.9 t、NO_(x)排放量2251.3 t、粉尘排放量438.7 t、CO_(2)排放量57613.4 t,减少碳排放量15712.7 t,节能减排降碳效果明显。
《2024年“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范文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篇一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对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煤田区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及相应的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传统的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煤田区地热资源作为绿色、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二、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煤田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我国在煤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温泉旅游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技术、资金、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其开发利用程度仍有待提高。
三、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挑战与问题1. 技术瓶颈: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如地热钻探技术、地热能转换技术等。
目前,我国在这些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2. 资金投入不足:地热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勘探、开发、运营等各个环节。
由于资金来源不足,限制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3. 政策支持不够:虽然国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储能技术是关键。
目前,我国在储能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蓄热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地热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问题,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推动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1.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开发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碳”目标下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研究
进展
摘要: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推动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治理,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
2022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根据行业调查,我国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其中余热资源约占其能源消耗总量的16%~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约其能源消耗总量的10%~40%。
通常,按照余热的不同温度,一般将高于500℃的余热称为高温余热,400~500℃称为中温余热,400℃以下为低温余热。
当前低温余热回收主要以钢铁、冶金、水泥、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显热为主。
近年来,随着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中高温热泵技术等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逐渐突破,为工业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推广提供保障。
关键词:“双碳”目标;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1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1.1吸收式制冷技术
当热用户有冷量需要时,也可以将余热通过制冷技术进行回收利用。
在余热制冷技术中,吸收式制冷技术比传统的压缩式制冷技术环境友好,它利用制冷工质对的不断混合分离,在蒸发过程中吸收外界的热量产生制冷的效果,而不需要消耗电能。
制冷工质一般为天然的氨—水、溴化锂水溶液等。
以氨—水为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适用的蒸发温度可低于–70℃,且环境友好,但存在设备占地面积大、系统性能系数低的问题。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适用的蒸发温度一般高于0℃,对热源的温度要求不高,可以有效利用低温余热,具有较好的节能和经济效益。
1.2ORC低温技术
对于环冷机中后段温度小于300℃的中低温热源,传统的以水蒸汽为循环工
质的发电系统由于产生的蒸汽压力低,导致发电效率较低,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随着技术不断改进,效率更高的ORC发电技术被应用于冶金行业。
ORC发电是利
用有机工质低沸点的特性,在低温情况下即可产生较高压力的有机工质蒸汽,推
动汽轮机做功。
例如,日本君津500m2烧结机率先安装了一套利用F85低沸点有
机介质循环的余热发电系统,透平机发电装机容量14.8MW,发电量可达12.5MW。
宝钢三烧ORC发电示范项目于2019年投产,成为我国钢铁行业烧结工序中首个
兆瓦级有ORC发电应用示范案例和国内单机最大的ORC发电机组机组。
其年可发
电量可达1191万kWh,折合标煤3811t,实现减排二氧化碳9528t。
目前ORC低
温余热发电技术仍存在投资大,占地面积大的劣势,是今后相关研究需要克服的
主要问题[1]。
1.3热泵技术
1.3.1表面式换热技术
在表面式换热技术中,工业设备排风不与热泵蒸发器直接接触,而是利用低
温水或防冻液通过表面换热器提取工业设备排风中的热量,循环介质升温后进入
热泵系统,在蒸发器放热后继续回到换热器取热。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
排风余热的装置,将表面换热器设置在位于排风井顶部的导风筒内,换热管内为
循环水,管外为矿井排风。
循环水吸收排风中的热量后温度升高,作为低温热源
进入热泵机组。
该装置从排风中回收的热量可用于矿井新风加热、冬季建筑供暖
及洗浴用水制备等场合。
在表面式换热技术中,工业设备排风不进入热泵机组,
可保证机组运行平稳,延长了热泵的使用寿命。
然而,此类技术只能回收排风中
的湿热热,因此换热效果有限,同时排风杂质堵塞换热器的问题依然存在。
1.3.2喷淋式换热技术
为了充分地回收工业设备排风中的热量,可将喷淋式换热技术与水源热泵结
合使用。
在这类系统中循环水通过喷淋装置与排风直接接触,进行充分换热,同
时回收排风中的显热和潜热。
吸收排风热量的喷淋水被送入热泵机组,作为水源
热泵的低温热源,放热降温后再通过管路回到喷淋装置。
被喷淋处理后温度较低、含尘较少的排风则经过挡水板排至室外大气。
1.4逆流直接换热技术
井筒防冻技术方案主要是利用逆流直接换热技术,工业设备乏风通过风道进
入布置有高效导热纳米金属合金材料的热量直接换热器,与逆流进入换热器的新
风进行高效热交换,以实现用余热加热新风的目标。
加热后的新风被风道导入至
井口处,实现井口防冻的效果。
逆流直接换热技术带有的纳米涂层高效热传导材
料通过合理的逆流结构设计实现高效热传导。
逆流直接换热技术按照工作过程可
划分为3个部分,即回风对流换热、带纳米涂层的合金内部导热和新风对流换热。
逆流直接换热技术的特点是通过高效热传导实现热量转移,工业设备乏风进入逆
流直接换热器,回风热量直接传给新风,新风进入换热器接触到金属侧壁面受热
后直接送入井口,由于进风井和回风井距离受限,因此送风温度不高于回风温度。
另外还需定期清洗回风侧换热器附着物,效率衰减控制在5%以内。
逆流直接换热
系统拥有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维护便捷、使用寿命较长的特点[2]。
1.5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洗浴热水加热是利用空压机余热技术,将工业设备中空气压缩机油站的热量
通过热回收装置与循环水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加热洗浴水的目的。
空压机余热高效
热能回收装置中的换热器材质为不锈钢板,换热管为弹簧盘管式,水流的冲刷作
用使换热管自由伸缩胀缩,不易结水垢。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通过换热管的膨胀
可自动脱垢,换热效率不变。
空压机余热技术换热方式为压缩机油-中间循环水-
洗浴热水,通过中间循环水与85℃的压缩机油换热,吸收压缩机油的热量后进入
热水箱下部的加热器,制取45~50℃热水用于洗浴热水加热。
中间循环水水质的
控制对系统内换热效果有直接影响,控制好循环水水质,定期清理水箱下部换热器,效率无衰减。
空压机热回收技术优点是运行成本极低,热水温度保证较高,
加热无运转部件,使用寿命长[3]。
2低温余热利用发展方向
实现低温余热的高效利用,除了选择合适的余热利用技术,还应考虑怎样将
余热利用技术与换热网络进行集成优化。
夹点技术是目前最实用的过程集成方法,尤其在热回收换热网络的优化集成方面。
但是该方法对含有低温余热回收的换热
网络系统具有局限性。
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集成方法。
相关人员对有机朗
肯循环和换热网络进行了大量的集成方法研究。
为了解决单独使用有机朗肯循环
时与余热的热匹配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确定有机朗肯循环和热
泵中的工质以及集成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
研究人员对含有压缩吸收式复叠制冷
系统的换热网络进行集成设计和优化,并提出了能够同时确定换热网络结构和制
冷系统运行条件的优化方法。
然而在大量的集成优化方法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并没有针对特定案例进行严格的热力学模拟和优化。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混合优
化方法,将元启发式和确定性技术与过程模拟结合在一起,使得余热回收和换热
网络系统的数据更准确,并在考虑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时确定该集成系统的
结构和操作参数。
基于数学规划法的集成优化方法较夹点技术复杂,在工业实际
应用较少,对于含有余热回收利用的换热网络系统也并没有一个简明通用的方法,需要对低温余热利用技术和换热网络开发类似于夹点技术这种容易应用的集成优
化方法[4]。
3结语:低温工业余热资源普遍存在且相当可观,通过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中高温热泵等技术实现低温工业余热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有效
手段,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能源消费侧节能降碳
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余龙清,马锋,胡学伟.低温工业余热综合利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4):13–17.
[2]徐梦凯,李舒宏,金正浩.氨–水–溴化锂三元工质氨吸收式制冷性能[J].化工学报,2021,72(S1):127–133.
[3]陈程,陈鑫,徐凤,等.燃煤机组脱硫废水零排放物料–能–水耦合机
制及优化[J].化工学报,2021,72(11):5800–5809.
[4]刘金萍.芳烃抽提装置蒸汽系统节能优化[J].山东化工,2021,50(1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