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法简介
➢ TLC定量分析时,样品量的适宜范围为最小检出量的几倍至几 十倍。
➢ 样品原点一般在1mm左右为佳,原点过大或样品量过大,会导 致分离变坏。
薄层色谱的展开剂
➢ 薄层色谱的展开,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使展开 剂蒸气在缸内达平衡。
➢ 硅胶为固定相主体的正相色谱,溶剂的极性越大, 对化合物的洗脱能力越大,即Rf值越大。
(1)碘蒸气显色:将展开的薄层板挥发干展开剂后,放在盛 有碘晶体的封闭容器中,升华产生的碘蒸气能与许多有机物分子 形成有色的缔合物,完成显色。
(2)紫外线显色:用掺有荧光剂的固定相材料制板,展开后 用紫外线照射展开的干燥薄层板,板上的有机物会吸收紫外线, 在板上出现相应的色点,可以被观察到。
薄层色谱的使用操作
下降法
(3)下降法:用滤纸或纱 布等将展开剂吸到薄层板的 上端,使展开剂沿板下行, 这种连续展开的方法适用于 Rf值小的化合物。
薄层色谱的使用操作
3.显色
分离的化合物若有颜色,很容易识别出来各个样点。但多数情 况下化合有颜色,要识别样点,必须使样点显色。通用的显色方 法有碘蒸气显色和紫外线显色。
• (3)若在同一板上点几个样,样点间距离应为1 ~ 1.5 cm
• (4)点样要轻,不可刺破薄层 • (5)点样结束待样点干燥后,方可进行展开
薄层色谱的使用操作
2.展开
(1)上升法: 将色谱板垂直于 盛有展开剂的容器中,适合于含 粘合剂的色谱板。
上升法
薄层色谱的使用操作
倾斜上行法
(2)倾斜上行法: 色谱板倾 斜10~15°,适用于干板或无 粘合剂软板的展开;色谱板 倾斜45~60°,适用于含有粘 合剂的色谱板
(2)若所选展开剂几乎不能使混合物中的组分点移动,留在了 原点上,此溶剂的极性过弱。
TLC薄层色谱法
2.点样: 点样: 点样
样品为苏丹Ⅲ ,偶氮苯及两者混合样。每块板 各点三个样品一个,两块板相同。 在薄层板一端约1cm处轻轻画一直线,取管口 平整的毛细管,于画线处轻轻点样(毛细管刚接触 薄板即可)。样点间距1cm—1.5cm,斑点一般不 超过2mm(注:因溶液太稀或样点太小,可重复点 样。但应在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以 防样点被溶解掉。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 象,影响分离效果)
HO N N N N
偶氮苯
苏丹Ⅲ
展开剂选用展开: 展开
展开剂—无水苯27ml,乙酸乙酯3ml 。将展开 剂倒入层析缸,其高度不超过1cm(注:如超过点 样线,则样点将被溶解掉)。 薄层色谱的展开,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为使 展开剂蒸汽,在缸内迅速达到平衡,在缸内壁放置 一高5cm,环绕周长约4/5的滤纸,或放置两张 11cm滤纸,下面浸入展开剂中。 将点样好的薄层板小心的放到层析缸中,点样 的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约0.5cm。
实验四
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 重要方法之一) 重要方法之一)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了解薄层色谱的原理和方法。 要求:初步掌握薄层板制版,点样,展开等操作。
二、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 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 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 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一般情况,先在薄片另一端1cm处画一条直线, 展开剂达到此线时,立即取出。如未画线,观察展 开剂前沿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并尽快在展开剂 前沿画出标记。(注意:如不注意,展开剂挥发后, 就无法确定展开剂上升的高度。)将薄层板晾干。 观察混合试样斑点出现的位置及与其相应样品斑点 是否相符。
薄层色谱法
课程:分析制样技术
薄层色谱法
一、薄层色谱法概念及原理
• 薄层色谱法(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
液吸附色谱。 • 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
间进行分离。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使它们在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也有差别,从而得以分离,显 然试样中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在薄层中移动距离最大,而 试样中吸附能力最强的组分在薄层中移动距离最小。
四、注意事项
1)展开时,层析缸中的有机溶剂蒸气必须达到饱和,否则,Rf值将不能重现。
2)在薄层用的吸附剂中,硅胶适用于酸性和中性组分的分离,碱性组分与硅胶有相互 作用,不易展开,或发生拖尾现象,不好分离;氧化铝适用于碱性好中性组分的分离 ,但不适用于酸性组分的分离。
3)如果单一展开剂效果不好,可以用混合溶剂,通过改变溶剂组分和比例来调整展开 剂的极性,从而达到分离效果的目的。
二、吸附剂与展开剂的选择
(2)展开剂:
选择展开剂时,主要考虑极性,其洗脱能力与极性成正比 。分离极性大的化合物赢选用极性展开剂,而分离极性小 或非极性的化合物应选用极性小的展开剂。 单一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如下: 酸>吡啶>甲醇>乙醇>正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 仿>二氯甲烷>甲苯>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石 油醚
① 蒸气显色法:利用样品组分与单质碘、液溴、浓氨水等物质的蒸气作用
而显色。将上述易挥发物质放于密闭容器中,再将展开剂已完全挥发的薄层板 放入则显色。
② 显色剂显色法:将一定浓度的显色剂溶液均匀喷洒在薄层上,是样品组
分显色。
③ 紫外显色法:某些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回发出荧光,可将展开剂挥发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
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 LC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
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1. 薄层色谱法的概述
•什么是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
•薄层色谱法的分类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步骤
2.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
•色谱基质的选择
•色谱分离机理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与选择
•纯化和检测方法
3.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食品行业的应用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
4. 薄层色谱法的优缺点
•优点:高效、快速、灵敏度高、易操作、耗费样品少等
•缺点:分析物种类受限、分离能力较弱、仪器设备复杂等
5. 薄层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技术改进与创新
•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
•应用领域的拓展
结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它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学、化学、药物研发、食品行业和环境监测等。
虽然薄层色谱法具有一些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它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应用领域也会不断拓展。
薄层色谱法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前进。
薄层色谱法概述
目录
CONTENTS
• 薄层色谱法的定义与原理 •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材料与设备 •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与优势 •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01 薄层色谱法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或分配原 理的分离技术,用于分析、分离和纯 化混合物中的组分。
显色与检测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显色剂或检测方法,如荧光 剂、紫外灯、红外光谱等。
对于不显色的组分,可以采用放射性标记或电化学检测等方 法进行检测。
04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与优势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成分分离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薄层色谱法可用于分离药物中的不同成分,如有效成分、杂质
和降解产物。
药物鉴别
02
薄层色谱法需要在无尘的 环境中进行,因此实验室 内应保持清洁,避免灰尘 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过程中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 响实验结果,因此应确保 实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 持恒定。
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 择合适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以确保最佳的分离效果 。
展开剂的纯度对薄层色谱 法的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应使用高纯度的展 开剂。
通过薄层色谱法可以对比已知药物与未知药物的色谱图,进行
药物鉴别。
药物含量测定
03
薄层色谱法可以用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确定药物含
量是否符合标准。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检测
薄层色谱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添加了非法或 超标的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等。
农药残留分析
薄层色谱法可用于检测果蔬等农产品中农药残留 量,确保食品安全。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薄层色谱(TCL)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f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 2d1d1,R fd2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ug,甚至0.01ug)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脱尾现象,为纯物质)3、主要操作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薄层板色谱展开;薄层色谱显色与分析。
四、薄层色谱操作技巧1、手工自制板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分离原理解析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分离原理解析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表征有机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将有机物分离出来,从而实现结构特征的鉴定。
薄层色谱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用有机溶剂将目标物质溶解,然后把溶剂及溶解物的混合液均匀的均匀地涂布在薄层色谱板上;第二步是将薄层色谱板放入到色谱室内,室内的空气带有所需的吸收剂。
当控制空气流速时,吸收剂所携带的有机物会从高温到低温,从而形成一层层的梯度,有效实现对溶解物质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优点:
1、分离效率较高:薄层色谱法可以有效地将有机物的混合物分离成各种物质,可以满足高效率的分离要求。
2、质量检测准确:由于色谱的原理,可以准确的测量各种物质的含量,从而快速、精确地检验各种物质的质量。
3、操作方便:薄层色谱对于分析师来说,操作简单,只需把溶解物均匀的涂在色谱板上,便可快速实现物质的分离。
薄层色谱的缺点:
1、耗时长:由于要求空气流速的控制,色谱室的空气流速控制仍需要更多时间,时间上的浪费还不少。
2、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色谱室的温度影响。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
的色谱分离技术。
它基于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的亲疏性差异,利用了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需要分离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然后在一张薄石英玻璃或铝箔片上均匀涂覆一层薄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氧化铝和硅胶凝胶等。
接下来,将涂层的薄片置于一个密闭的玻璃槽中,底部加入浸润吸附剂的移动相。
浸润过程中,样品分子会与固定相亲疏性不同,部分样品分子会被吸附在固定相上,而其他成分则会相对快速地移动。
移动相的选择是根据溶剂性质和样品成分的亲疏性来确定的。
当移动相通过薄片时,样品中的各个成分会根据其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在薄片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移动距离较短的成分代表亲吸附性较强,而移动距离较远的成分代表亲吸附性较弱。
通过比较样品成分的不同斑点之间的特征,可以确定其组成和相对含量。
为了可视化分离结果,通常会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显色。
不同的化学试剂可以与特定化合物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或发光,从而使分离出的物质清晰可见。
薄层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如药物分析、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
薄层色谱法
4.点样过程 确定点样位置
吸取点样溶液
点样。
a.用铅笔在距薄层底边1.5-2.0cm处画一条起始线,在起始线上作 好记号作为点样位置,每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0-1.5cm; b.用点样设备吸取一定量的溶液; c.于点样位置上的吸附剂轻轻接触,点样设备内的溶液就会自动被 其吸附,形成直径最好为2-4mm的圆点或宽度为5-10mm的条带,完 成一次点样。 注意:若需要在同一个位置多次点样,则每点一次,应带溶剂挥干 后再点下一次,避免斑点扩散;当一块薄层板上需点几个样品时, 点样设备不能混用。
薄层板上的斑点位置确定之后,可对物质进 行定性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31
第三节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中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等的定 性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
32
一、在鉴别方面的应用
通常采用对照物比较法进行定性鉴别。在保证 各斑点分离度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如果样品的 Rf与对照物的Rf相同,则可认为该组分与对照 物为同一物质。 为了结果的准确可靠,应采用多种不同的展开 系统进行展开,如果所得到的Rf都与对照品一 致,则可认定两者是同一物质。
43
锯齿扫描
(1)单波长扫描:使用一种波长的光线对薄 层进行扫描。 (2)双波长扫描:是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 束先后扫描所要测定的斑点,并记录下此两 波长吸光度之差,可以消除薄层背景吸收的 干扰。
45
化合物斑点的吸收光谱
单波长与双波长扫描曲线的比较
6.定量方法
2.仪器:光源、单色器、薄层板台、检测器、色谱工作站 3.测量方法:根据对光测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透射法:测量反射光的强度 反射法:测量透射光的强度
L 光源;MC 单色 器;P 薄层板; S 斑点; PD 光电 检测器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包括介绍原理原理、原理图示、步骤介绍、优缺点、应用等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在溶剂中进行二次溶剂不相溶混合物体色谱分离的方法,它是一种具有《小量样品,大量应用》的理想体色谱分离方法。
一、薄层色谱(TLC)原理
薄层色谱是一种属于液-液色谱分离技术的一种,它是溶剂在平板上水平运动,混合物在溶剂的作用下而被分离的。
薄层色谱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挥发速率不同而决定的。
各成分在溶剂的等张边界上逐渐散开,最后各个成分分散在溶剂中的位置不同,在同一溶剂中反映出各自的条带图象,这就是分离反应现象。
二、薄层色谱(TLC)步骤
1、膜制备:在平板上涂布膜,将膜沾湿液。
2、样品加样:将被分离物质溶液(样品或样品混合溶液)通过滴移管滴在膜上,形成一个小胶斑,然后以热风吹干。
3、烘干:将膜放在干燥无油的金属箱内,将恒温烘箱或水浴中,均匀加热干燥膜,以保持平地。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1.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
2. 熟悉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
3. 学会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层析技术。
其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当混合物在薄层板上展开时,各组分会在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从而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通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
展开剂则是一种液体或气体,用于携带混合物在固定相上移动。
当展开剂流过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会发生吸附、解吸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 薄层板(硅胶板)- 展开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 层析缸- 毛细管- 点样器- 显色剂(如紫外灯、碘蒸气)2. 药品:- 有机混合物样品(如苯、甲苯、乙苯等)- 吸附剂(硅胶)- 溶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1. 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适量的硅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0.2-0.3mm。
- 将涂布好的玻璃板在105℃下烘烤1小时,取出备用。
2. 点样:- 用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在薄层板下端约2cm处轻轻点样。
- 点样后,用铅笔在点样位置画一个圈作为原点。
3. 展开剂的选择与制备:- 根据待分离混合物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 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液面高度约为1-2cm。
4. 展开与显色:- 将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盖好盖子。
- 待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顶部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 用紫外灯或碘蒸气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
5. 结果分析:- 计算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比移值(Rf值)。
- 比较不同样品的Rf值,鉴定各组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薄层色谱图:- 从薄层色谱图上可以看出,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了不同的斑点,实现了分离。
薄层色谱
七:定位
展开后须把薄层板上的溶剂挥发干净(可用吹风机吹干),如果 在平板上有干扰定位的的不易挥发的试剂也必须用加热法使之除 尽,然后对薄层上的组分进行定位。常用的定位方法有光学检出 法、蒸汽检出法和试剂检出法。
光学检出法:有些化合物在可见光下观察不到其显色反应,但可以吸收紫外光,
在254nm波长处可以显示处不同的颜色斑点,因此,可以使用紫外灯照射显 色法。有些化合物还可以使用荧光检测法检测。
3.薄层板的涂布
一般采用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应用方法是取CMC-Na 1克溶 于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按比例与硅胶搅匀,铺板。涂成之后先把玻 板放在平面上,室内干固,再对光检查,看是不是均匀,有无气泡,平整光 洁度如何,合格的上烤箱110℃加热30分钟进行活化,冷却后贮于干燥器内备 用。
3. 高比移植
为避免Rf值为小数,有些文献以高比移植(hRf)代替Rf值作为薄层色谱的定 性参数,Rf*100即为hRf值都在0~100之间。
4.保留常数:保留常数值(Rm)与化合物的Rf值之间或与被分离化合物结构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Rm= ㏒(1/Rf -1)因此利用上式,可以推测同系物的Rm 值或者鉴定同系物。
六:展开
根据薄层板大小,自行选用适当玻璃标本缸,长方形,如17×10×6厘米的标 本缸可容纳下15×9厘米的玻璃板。采用较大的玻璃缸和玻璃板时,在缸内沿 周围缸壁衬一层预先浸有溶剂的滤纸,以便缸内展开溶剂易达到饱和,防止 边缘效应(即两边缘的点走得快)和同一物质Rf值不一致现象。 一般将薄层板斜置展开容器内,密闭。先不使溶剂浸湿薄层板,饱和10~15分 钟后再进行展开,展开溶剂沿着薄层板向上移动。对加粘合剂的涂板可以近 于垂直的状态进行展开,而对未加粘合剂的薄层板则必须以倾斜状态(15度 角)进行展开。为了防止产生“边缘效应”和展开溶剂不饱和现象。还可采 用夹心式展开容器,其方法是将薄层板的左右两侧各刮去5~10毫米,垫上条 状玻璃或塑料,盖一块与薄层板同样大小的玻璃,用夹子将两边夹好,插入 展开溶剂中进行展开,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薄层色谱分离试验指导
薄层色谱分离试验指导一、实验目的1、了解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物的方法。
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法是将固定相吸附剂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制成薄层板,试样中的各组分在固定相和作为展开剂的流动相之间不断地发生溶解、吸附、再溶解、再吸附的分配过程。
不同物质上升的距离不同而形成彼此分开的斑点从而达到分离。
薄层色谱可分为吸附薄层色谱(以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分配薄层色谱(用硅藻土和纤维素等)和离子交换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简单并能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基本操作过程(1)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吸附剂,最常用的是硅胶和氧化铝,其次是纤维素、硅藻土、聚酰胺等;(2)薄层板的制备;(3)点样;(4)展开;(5)显色,Rf值计算。
三、具体操作1、选择吸附剂(1)硅胶:微酸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酸性、中性物质分离(可制备成酸性不同或碱性硅胶扩大使用范围)。
(2)氧化铝:碱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碱性、中性物质分离(可制备成中性或酸性氧化铝扩大使用范围)。
(3)纤维素:含有羟基的极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类亲水性物质。
(4)聚酰胺:含有酰胺基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酚类、醇类化合物的分离。
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G(含有煅石膏作黏合剂)、硅胶H(不黏合剂或其他添加剂)、硅胶HF 254(含有荧光剂,可在254nm 紫外光下观察)、硅胶GF254(含有煅石膏和荧光剂),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分配和迁移差异实现物质分离和检测。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1. 固定相:将一层薄薄的固定相涂覆在玻璃、金属或塑料基质上,形成薄层色谱板。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等,它们可以吸附和分离不同物质。
2. 样品施加: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样品沿着色谱板底部施加。
样品可通过滴管或微量注射器等工具点状施加在色谱板上,通常施加位置为距离色谱板底部约1-2 cm处。
3. 迁移:将色谱板置于封闭的容器中,容器内加入有机溶剂或某种移动相,将移动相铺满容器底部。
容器盖上后,移动相沿着色谱板向上上升。
物质分子会与移动相相互作用,并迁移到上方。
迁移距离取决于化学物质与移动相的亲疏性。
4. 分离:在固定相上,不同物质在移动相中的迁移速度不同,导致分离。
物质越亲近固定相的亲疏性越大,它们迁移速度越慢。
分离后的物质会在色谱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5. 可视化:将色谱板取出,根据待分析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显色方法,如紫外灯照射、着色剂喷洒、化学反应等,在色谱板上的斑点处产生可见的色谱带。
通过比较样品斑点的运动距离和标准物质的运动距离,可以推断待分析样品中的物质成分。
薄层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物质分离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