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第1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内容介绍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这篇课文看似浅显,但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领会,自会翻出新意。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
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文的内容、文体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呵护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主题,针对这些,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方法,是引起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最佳途径,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
2.讨论法,小组讨论,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信息呈立体交叉式传递,也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3.问答式教学法,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即对话,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4.学法: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三、说《咏雪》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我采用情景设置法来导入新课,既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又能迅速地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氛围中。
我设计的导语是: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年少时就崭露头角,如骆宾王做诗《鹅,鹅》时只有七岁,甘罗做宰相时只有十二
岁,这些都已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在座的各位也是意气风发、不同凡响呀。
同时,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大家也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一下中国是诗书礼仪之邦。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小才女,她叫谢道蕴。
2.讲解教材:
(1)诵读课文,语文的学习重在读,读中知其意,读中会其理,读中可以品评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儿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先范读再教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正音,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然后自由练习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来。
(3)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①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
答;明确:融洽,欣然、大笑
②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答指子侄辈,今专指子女
③“公大笑”一句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
(4)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请学生先朗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3.学生在体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直至背会。
4.布置作业:
A、积累词语;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四、说板书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赞赏谢道韫
咏雪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一答的聪明才智
补叙身份
板书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五、说《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司马光砸缸》动画片,来导入新课,通过观看这个简短的动画片,我们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今天我们将认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他的名字是元方。
然后导出课题、板书。
2.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看一看,划一划。
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查一查工具书或者向同学请教。
(2)齐读,检验是否读准了。
(3)听名家朗诵,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4)再次齐读,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控制好朗读节奏。
3.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划出不能解释的字词句,与同学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2)提出仍未能解决的字词句,由全班同学共同学习解决。
(3)合作翻译全文。
4.合作探究问题
①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②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③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④拓展延伸: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5.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
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6.作业:生活中你有不诚信礼貌的时候吗?好好回忆并练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第2篇】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__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__,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
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活动目的
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
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
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__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
做到深入浅出。
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__显得单薄。
2、去掉__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
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__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
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
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
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第3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观课
纵观张老师节课,深感授课者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文言文教学的文体特征把握的较准确,并开动脑筋,有所创新。
下面就简单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一、以读促理解,诵读贯穿始终
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还是在打基础,诵读教学不可忽视,整个课堂教学以诵读贯穿始终,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其不同的目的,朗读设计很有层次感。
如: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培养语感,并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第二次再次朗读。
要求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
第三次,译读课文,要求读懂文意,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又提示学生可齐读或背诵,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情味。
不仅给学生听觉上的享受,更带领同学回顾了文章的情节和脉络,帮助学生
熟读成诵。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导入课文后老师适时推荐学习文言文五字法:读、译、背、悟、写。
引导学生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老师热情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背诵课文。
接着,张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三、教学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思维
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你能说出尊君,君,家君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②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看法,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课文有深入的思考,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气氛也是非常热烈的。
四、情感价值教育
现在的教师不能仅仅是个教书匠了,更应该成为一位教育家,对“人”的引导要比那些油墨铅字重要和有意义的多。
无疑,授课者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张老师能就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饱含诚实守信传统美德这一特点,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教学目标。
设计了两个问题1、联系当今谈谈你对“信”的看法。
说出来与大家交
流。
请同学们本着诚信的原则,实事求是的谈一谈。
学生交流,收获感受,引导学生做人做事都要诚信。
这些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发挥了语文的育人功能。
总的来说,这堂课各教学环节紧凑,衔接自然,围绕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线贯穿,循序渐进,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