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脉象仪的发展现状与思考_张晓然

脉象仪的发展现状与思考_张晓然

形成不同心理紊乱状态的基础。

3.2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情志相关情志,泛指精神、情绪、思维、等心理现象和过程,又称作/五志0,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的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0, 5内经6将其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简称/七情0。

陈无择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三因学说0将七情内伤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加以讨论,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内脏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0情志内伤发病的条件包括情志刺激的强度和时间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喜、怒、悲、恐以刺激量大且突然为致病的主要条件,多由外界刺激因素猝然而至,即夹有/惊0的成分,故发病较快,可使机体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以作用时间长为致病条件者多系否定性情绪,如悲、忧、怒等,而且多与思相兼为患。

因而,情志因素是引发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发病的条件。

个性和情志因素二者的结合才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紊乱状态。

某种特定的情志改变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持续一定的时间,导致了机体的脏腑、阴阳和气血的失调,根据个体的个性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紊乱变化,而这种的心理紊乱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进而产生对机体的/形0和/神0持续一定时间的主导性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失眠的患者普遍存在着中医心理状态的紊乱,各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又与患者的个性、七情变化和阴阳、脏腑、气血所存在的特定病理损害密切相关。

既往传统的对失眠的认识,过分注重睡眠失调的本身,而忽视了患者昼日存在的心理状态的紊乱,因而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失眠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状态的紊乱才是导致失眠持续存在和加重的关键环节,因此,从中医心理状态入手对失眠症进行重新的诠释,将对包括失眠在内的许多心身疾患的临床辨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滕晶(197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中医神经信息学的研究及中医内科学教学。

收稿日期:2008-01-16(编辑张大明)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5-0003-04#学术探讨#脉象仪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张晓然1,李素香1,张勤善2(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0)摘要通过对现有的几种脉象仪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当前开发脉象仪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规模分析引言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是一种新兴的医疗设备,可以通过对患者脉搏的检测和分析,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医疗的回归和对个性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市场也逐渐扩大。

本文将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规模进行深入分析。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正以平均每年10%的增长率快速扩大。

预计到2025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以下是该市场规模扩大的几个主要原因:1. 传统中医医疗的复兴传统中医医疗在近年来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医医疗在某些领域的独特优势。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作为传统中医的辅助工具,其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

2. 个性化医疗设备的需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作为一种能够根据个体脉象特征进行精准诊断的设备,十分符合个性化医疗的趋势。

3. 创新技术的推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其诊断准确性和便利性。

例如,一些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已经通过智能手机应用与云端服务连接,可以实时分析和储存患者的脉象数据,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参考。

这些创新技术的推动也增加了消费者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购买意愿。

4. 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不仅被应用于传统中医诊疗,还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一些健康管理机构和体检中心也开始使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进行脉象检测,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

这种扩大的应用领域也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市场前景展望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前景看好。

随着中医医疗的进一步普及和个性化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和创新,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效果。

然而,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尽管有多种脉象仪在中医研究中发挥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脉象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1.脉象仪的研发与应用脱节不少单位热衷于在实验室研究脉象仪,在研制时很少考虑临床应用问题,致使研究成果与临床脱节,研制出的脉象仪或者操作复杂,应用不便,或价值昂贵临床单位很难采用,脉象检查结果如何分析,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中医不明白脉图的含义,也就很难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有的专家只管研究,很多的产品一旦研发告一段落,马上躺进仓库从而无人问津。

任何一种医疗仪器如果不能在临床接受检验,进行完善就不会有生命力,脉象仪的研究也是如此。

研发应面向临床,只有经得起临床检验的脉象仪,才会在临床中不断成熟,不断得到完善。

2.脉象仪的评价标准缺失脉象仪的目的是准确记录患者的脉象表现,尽可能准确地提供量化数据。

目前对脉象仪优劣的评定标准缺失,很多人误以为脉象仪的使命是辨别28种脉象,其实这是脉象仪很难完成的任务。

一个患者的脉象凡位中医专家去摸,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就如同一张x光片几名西医专家意见不一一样自然。

从现代医学仪器的使用情况看,结果判读不是仪器的责任。

CT、核磁共振技术十分先进,但病变还要靠专家判读,一张片子几个专家常常各有各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心电图的自动判读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还远远不够完善,更何况是凝聚了全身各脏腑信息的脉象了,一个好的脉象仪应该提供可靠的经得起重复的脉象信息,为专家判读脉象提供基础数据。

古人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分解脉象要素制定的脉象种类是引导我们认识解决脉象应用的钥匙,而不是束缚脉象研究的禁地。

3.缺乏脉象仪的研发平台中医的脉象仪研究多少年来一直是各单位孤军奋战,缺乏一个能够交流共建的研发平台,致使大量的工作是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用户与研发单位信息沟通不便,想使用的不知到何处去找,研发成功的产品不知谁想应用,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共同的研发与信息交流平台,让各种类型的脉象仪集中展示,让使用者自行比较,择优选用,让研发者能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产品,满足中医发展的需要。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其病机所在。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滑涩等,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象,可以推断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机。

近年来,脉诊研究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脉象特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研究者探究脉象特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以便提出更准确的脉象诊断方法。

2. 脉象变化的研究:通过监测患者的脉象变化,研究者试图找到脉象变化与疾病发展的规律,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治疗。

3. 脉象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研究者通过将脉象与辨证相结合,探索脉象与辨证的关系,以及脉诊在指导中医治疗上的作用。

4. 脉诊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脉诊仪器的发展可以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许多研究致力于开发出更先进的脉诊仪器,以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脉诊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脉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脉诊只是主观的观察和摸诊,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脉象的解读也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脉诊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期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脉诊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发展现状1. 简介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的医疗设备。

通过采集人体脉搏信息,快速、精准地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具有快速、非侵入性等优点。

本文将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

2. 市场规模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传统医学的普及,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在市场上得到了迅速推广。

根据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中保持了平均每年30%的增长率。

3. 市场驱动因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作为一种快速、方便的健康检测工具,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3.2 全自动化技术的突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发展得益于全自动化技术的突破。

传统的中医脉象诊断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而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通过采集和分析脉象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3 政策支持为促进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相关政策给予了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推行,为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4. 主要厂商和产品目前,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上主要的厂商包括国内外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科技公司。

他们开发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4.1 厂商A厂商A拥有多年的研发经验,其产品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厂商A的产品以高准确性和稳定性著称,深受医院和中医诊所的青睐。

4.2 厂商B厂商B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厂商B的产品采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能够实现非接触式的脉搏采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诊断体验。

4.3 厂商C厂商C是一家刚起步的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企业,其产品以价格实惠和良好的性能性价比而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及模型建立的思考

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及模型建立的思考

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及模型建立的思考中医平人脉象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人体面部、舌、脉等部位的表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逐渐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对中医的平人脉象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的现状,同时探讨如何建立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

一、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1.平人脉象的基本内容中医平人脉象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头、脉搏等部位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状态。

其中,面部主要表现为肤色、皮肤粗细、皮肤纹理等;舌头主要表现为舌质、舌苔、舌体颜色等;脉搏主要表现为脉象的强弱、速度和规律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中医平人脉象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中医学院、中医医院等机构都开展了平人脉象的研究工作。

在国外,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者也开始逐渐重视中医平人脉象的研究。

3.研究方法中医平人脉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文献分析等。

其中,临床观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面部、舌、脉搏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病因。

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来观察患者的平人脉象的变化。

文献分析则是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等文献的研究,来获取平人脉象的相关知识。

二、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建立思考1.模型的建立目的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中医诊断。

通过建立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可以提高中医师对患者疾病状态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预测能力。

2.模型建立的步骤(1)收集数据:通过对大量的中医病历进行数据收集,获取各种疾病的平人脉象数据。

(2)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筛选出与各种疾病相关的平人脉象指标。

(3)模型构建: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

可以采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将数据构建成模型。

(4)模型验证: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模型的应用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可以应用于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

2024年脉象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脉象仪市场发展现状

脉象仪市场发展现状概述脉象仪是一种用于测量人体脉搏和脉象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检测血流传输中的脉波来分析人体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脉象仪市场迅速发展。

本文将介绍脉象仪市场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据市场调研机构统计,脉象仪市场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脉象仪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X亿美元。

中国市场是脉象仪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之一,预计在2025年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X%,市场规模约为X亿美元。

驱动因素脉象仪市场的快速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推动。

1.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脉象仪作为一种能够及时监测身体健康状况的设备,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2.可穿戴技术的兴起:随着可穿戴技术的不断发展,脉象仪也逐渐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部分。

脉象仪的小巧便携和无线连接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脉搏监测,并将数据同步到移动设备上进行分析和记录。

3.医疗健康市场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政府对于医疗健康市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脉象仪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监测设备的准入和管理规定,促进了脉象仪市场的健康发展。

市场挑战脉象仪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大量脉象仪品牌和产品进入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技术标准尚不完善:脉象仪市场的技术标准尚不完善,产品质量和性能差异较大。

这给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

3.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脉象仪涉及到个人健康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数据隐私和安全成为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给数据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市场趋势脉象仪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产品功能多样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脉象仪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策略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策略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策略引言中医脉象诊断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发展情况。

然而,传统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且不够客观和准确。

为了提高脉象诊断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市场策略,包括目标市场、定位、推广渠道和竞争策略等。

目标市场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在中医诊所、医院和个人家庭中使用。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目标市场:1.中医诊所:中医诊所是传统中医诊断的主要场所,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吸引更多的中医诊所使用。

2.医院:在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中,中医门诊部分也非常重要。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在医院中作为辅助工具使用,提供客观的脉象指数,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3.个人家庭:中医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健康。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方便地在家中使用,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脉象状况,及时调整养生方案。

定位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定位是一款具有高准确性和便捷性的中医诊断设备。

我们的产品特点如下:1.高准确性: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准确地测量和分析用户的脉象数据,提供客观的脉象指标。

2.便捷性: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采用简化的操作界面,用户可以轻松地完成脉象检测,无需专业知识和经验。

3.数据记录与分析: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记录用户的多次脉象数据,并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用户了解自身脉象的变化趋势。

推广渠道为了将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推广到目标市场,我们将采用以下推广渠道:1.医疗设备展览会:参加行业内的医疗设备展览会,向专业观众展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与潜在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与中医机构合作:与中医诊所、医院和中医养生机构等合作,提供试用设备,并与机构合作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中医针灸把脉实验报告(3篇)

中医针灸把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把脉,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项重要技能,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从而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现代实验方法,探讨把脉的原理及其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讨把脉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 分析把脉结果与西医诊断方法的关联性。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对象:3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在20-45岁之间。

- 实验仪器:电子脉搏仪、计时器、记录表。

2. 实验方法(1)把脉操作- 实验者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把脉的基本方法。

- 对实验对象进行把脉,记录脉象特征,包括脉率、脉象、脉位等。

- 使用电子脉搏仪测量脉搏,与把脉结果进行对比。

(2)数据分析- 对比把脉结果与电子脉搏仪测量结果,分析把脉的准确性。

- 分析把脉结果与西医诊断方法的关联性。

四、实验结果1. 把脉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30名志愿者共有9种脉象,分别为: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弦脉、细脉、数脉、迟脉、结脉。

- 把脉结果与电子脉搏仪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5次/分钟范围内。

2. 数据分析- 把脉结果与西医诊断方法的关联性分析:通过对把脉结果与患者病情的对比,发现把脉结果与西医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浮脉多见于感冒、表证等;沉脉多见于虚证、寒证等。

五、实验结论1. 把脉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诊断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脉象特征。

2. 把脉结果与西医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3. 本实验为把脉的原理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六、实验讨论1. 把脉的原理把脉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把脉能够反映经络和气血的状况。

通过观察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病情变化。

2. 把脉的应用把脉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诊理论深奥,难以学习掌握;
(2)医
度。
《内经》中有关常脉与病脉的描
前在临床上脉诊在中医临床运用
者临床脉诊实践能力缺乏;
(3)医
述均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各种脉象
中的地位日趋弱化,经常出现忽视
疗环境导致医生诊病时间过短,无
进行生动的描述,力求使初学者易
脉诊的问题[3]。脉诊对于中医辨证
法规范化使用脉诊;
(4)现代辅助
遑论脉诊各学家理论继承和发展,
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的
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
认识,本文就目前临床中脉诊面临
因此就导致了脉诊理论学习的难
收集患者的信息,整体分析,进行
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度大[8-9]。
《脉经·序》中云:
“ 脉理精
辨证论治。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
1 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
客 观 化 发 展 ,让 中 医 脉 诊 更 加
能力,各大中医院校均开展中医诊
行辨证。而规范化的脉诊操作要
精确。
断实践教学,其中脉诊是实践教学
求医者诊脉时,每手诊脉时间不少
2. 1
[12]
的重点,也是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
难点。脉诊的实践教学一般针对
。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在临床中应当重视脉诊的运用。然而现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被弱化的
趋势,医者对脉诊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甚至完全忽略了脉诊的检查。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
的认识,
本文就中医脉诊在临床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关键词 脉诊;辨证论治;临床;困境;对策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然而相对其它三诊,脉诊由于较难

中医脉象原理的探讨与思考

中医脉象原理的探讨与思考

中医脉象原理的探讨与思考中医脉象原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观察和判断人体脉搏的特征来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对于中医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和思考中医脉象原理的相关问题。

一、中医脉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医脉象原理是指通过观察和判断人体脉搏的特征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中医将脉象分为寸口脉、关脉和尺脉,分别对应左手、右手和双手的脉搏。

观察脉象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信息。

二、中医脉象原理的判断方法和依据中医判断脉象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长度和形态等特征。

比如,脉搏的节律可以分为正常、快、慢和不规则等;脉搏的频率可以分为过快、过慢和正常等;脉搏的力度可以分为弦、滑、涩、芤等。

通过观察和判断这些特征,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状况。

三、中医脉象原理与疾病的关系中医脉象原理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脉搏的快、弦、滑等特征常见于阳盛阴虚、气滞血瘀等病症;脉搏的慢、弱、涩等特征常见于阳虚阴盛、气虚血亏等病症。

通过观察和判断脉象,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

四、中医脉象原理在诊疗中的应用在中医诊疗中,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观察脉象,可以判断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信息,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比如,如果脉搏的节律快而紧绷,可以判断为气滞血瘀的病症,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脉搏的节律慢而弱,可以判断为气虚血亏的病症,可以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五、中医脉象原理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中医脉象原理虽然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脉象的判断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感觉,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脉象的判断结果不够准确和客观,需要与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脉象原理可能会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脉象仪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精)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精)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 状及思考【摘要】 中医脉诊是临床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有研究表明中医脉象形成与心血管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 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文章就近十余年从血液动力学角度开展 的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 中医;脉象;血液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Abstract : Pulse diag no sis is one of TCM diag no sis methods to exam ine illness and recog nize syn drome in cli nic.Prior studies have dem on strated that there is sig nifica nt correlati on betwee n TCM pulse and 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C on siderable achieveme nt have bee n made in formati on mecha nism of TCM pulse by hemod yn amic an alysis.Ge neral survey in study of pulse by hemod yn amicmethods was reviewed and idea for further researc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 TCM; Pulse; Hemodynamics; Mechanism; Research status脉诊是中医临床独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 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现代研究表明,心室的周期性 收缩与舒张所导致的主动脉的一张一缩将以波的形式自主动脉根部出发沿着动 脉管传播,这种波就是脉搏波[1]。

中医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系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近年来,中医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医研究的现状1. 临床应用广泛中医药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许多中医疗法如针灸、中药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药的特色在于注重整体性的治疗方法,强调平衡和调节身体功能,可有效治疗慢性疾病和改善身体的免疫力。

2. 国际交流增多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中医药也得到了更多的国际认可。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与中国合作,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与交流。

这种国际交流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研究手段多样化中医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神经科学等被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中,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支持。

二、中医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与现代医学融合虽然中医药在传统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综合的医学体系。

这就需要在中医研究上加强与现代医学的对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更好的验证和证明。

2. 强化科学研究为了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医药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复制性。

研究者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遵循科学原则,并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实验验证,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多领域合作中医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除中医学、中药学外,还需要有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探索。

这种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跨学科发展,为中医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方法。

4. 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研究需要注重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学中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纵观中医发展史,脉诊一直是中医确定疾病证型、区分疾病性质和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脉诊与经络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繁至简的过程。

早期脉诊用于确立针灸的疗法,针刺与脉诊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的中医发展对方药应用与脏腑辨证逐渐重视,脉诊与开方用药的关系逐渐紧密联结,针灸治疗与脉诊的关系则不再像早期一样密切,现代中医治疗中脉诊多用于遣方用药之时,针灸临床治疗中配合脉诊使用的情况已很少,脉诊在中医针灸临床上的重要性与地位正在逐渐下降[1]。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说,在科技快速进展及各式检验器材推陈出新的现代,是否仍然适用? 本文拟用 CNKI 数据库检索“针刺 + 脉诊”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脉诊在现代针刺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了解现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方式及适应范围。

1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代研究概况1. 1 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最早文献出现于 1981 年,至 2018 年为止,每年相关文献仅有 1 ~ 3 篇,1981—2017 年共 36 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仅 28 篇[2-29],由此可见,针刺配合脉诊做治疗在现代已逐渐不受重视。

1. 2 诊脉对于临床针刺的作用有深厚理论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是各文献中普遍提及的主要理论依据,此外尚有《灵枢·终始》: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小针解》: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文献中针刺配合脉诊的理论依据主要围绕在针刺、脉诊与气的关系上,认为调气是针刺的目的,而针刺的补泻手法能使气血协调,从而治愈疾病[3]。

针刺结合脉诊的现代文献对于古代医籍有一定的认同与理解,并且试图将古医籍的内容运用在医疗实践中。

中医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中医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中医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在防治疾病、保障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分析中医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首先,中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医药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医的独特价值,将其纳入医疗体系,并积极推动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

例如,德国、法国等国家在中医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对中医诊疗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次,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中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准确和高效。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可以对中医的经络系统、脉象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提供更精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此外,大数据的应用还能够帮助中医医生进行疾病预测和个体化诊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技术的发展还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传统的中药研究方法往往是基于经验和传统知识的,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助于解析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例如,通过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可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

这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推进,将有助于中医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权威和可靠。

此外,中医的国际标准化也是中医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间的推广与应用,中医的国际标准化变得尤为重要。

国际标准化可以统一中医的术语、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等,提高中医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中医的国际交流与应用打下基础。

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开始制定中医药标准,这对中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医技术的未来前景展望,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医技术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之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中医诊断之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在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中,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脉学进行研究,主要探索研究了脉图的描记,鉴别分析,定型以及脉图与切脉的关系。

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等等。

但是作为独特诊断方法的中医脉学是中医特色的具体表现。

其内容并非局限于单一的脉证关系。

其作为中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表现在与生理病理的关系上,与中医基本理论中阴阳五行及脉象学说的关系上以及天人相应观点在脉学中的体现等等。

因此脉学的现代发展将会对中医诊断学,生理病理学,临床治疗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大量工作。

但必须结合对传统脉学的研究,抛开巾医特色也是不行的。

因为脉图波型的描记虽然与心血管和血流动力之间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可以实测到心脏收缩力的强弱,心率的快慢,心律是否规则,血容量多少,脉压大小以及血管弹性的改变等等。

但中医脉学远非如此简单,而是比这些变化更为复杂,如脉管压力的大小,血量多少,脉管紧张度,脉管内血液流动情况等等,则很难用仪器描记清楚,更为重要的是脉象仪目前如果馓到人手的操作,在模拟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些又涉及到脉图与切脉的关系问题,所以在当前脉象仪还不能取代中医切脉,但中医脉诊作为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也必须向定性定量化发展,向数学化过度,只有具备确切的客观化标准才能使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得到飞跃。

展望中医脉学的发展前景还须做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施诚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

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

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

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

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

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

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

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X 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X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指面感觉细胞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例如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如微风吹鸟背上的毛厌厌聂聂;如捻葱叶等[27]。

临床脉诊时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

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

难怪《脉经》作者王叔和也不得不承认:“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28]。

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脉诊客观化、现代化势在必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是近代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概况及中医脉诊机理研究方面的概况。

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概况在脉诊客观化研究方面,按研究特点,可以分为仪器研制、临床研究、参数分析等三个方面,这中间仪器设计与研制是首当其冲,它是临床脉诊客观化的基础。

(一)仪器研制:早在1860年Vierordt创建了第一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国内50年代初朱颜将脉搏仪引用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

此后随着机械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在研制中医脉象仪方面进展很快,尤其是70年代中期,国内XX、XX、XX、XX、等地相继成立了垮学科的脉象研究协作组,多学科共同合作促使中医脉象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下按脉象仪探头的形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研制者作一简单的归纳,详见表(一)。

表(一)脉象探头式样很多,有单部、三部、单点、多点、刚性接触式、软性接触式、气压式、硅杯式、液态汞、液态水、子母式等组成脉象探头的主要原件有应变片,压晶体管、单晶硅、光敏组件、PVDF压电薄膜等,其中以单部单点应变片式为最广泛,不过近年来正在向三部多点式方向发展。

(二)临床研究:在临床脉诊客观化方面,70年代对正常人作了大量的测试,并将脉搏波的参数按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不同的年龄段的脉波参数特征与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推断的脉象参数变化的特征是一致的。

另外,XX、XX、XX等地对正常人四季脉象及昼夜脉象进行跟踪测试及分析,发现脉象随昼夜阴阳消长、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其结论基本与古人对中医脉象的论述相一致。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对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脉波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脉象打下了基础。

[13][21]在探索中医典型脉象的脉波特征方面,国内环绕弦脉与滑脉所做的工作为最多,例如对妊娠、经期、湿热等情况下,滑脉脉波的分析,对肝郁气滞、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等情况下弦脉脉波的分析,其次是对外感表证的浮脉、气虚病人的虚脉与弱脉、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及心气亏损等病人的涩、促、结、代等脉象的分析。

在临床疾病方面运用脉象仪描记得较多的疾病,有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胃炎等疾病。

在探索传统的寸关尺三部候脉方面,XX、XX、美国加州的Michall Broffm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L.Y.Wei等作了不少工作,通过临床测试发现寸口脉分配脏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XX的汪叔游,他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创导了一套独特的脉波辨证方法,并首次提出“类虚里脉”的概念[22][23]。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虽然国内外在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在中医脉象辨识方面,目前认识比较一致的并不多,只有浮沈、迟数、促结代、弦滑涩、虚实等十多种。

(三)脉波参数分析:从总体上看,可分为时域分析法及频域分析法两大类。

时域分析法是通过结合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动态特征或中医脉象的特性,对脉波图上与时间有关的主峰、潮波、重搏波的幅值、曲线下的面积、曲线与坐标的夹角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以寻找判别脉象的特征参数,与此相应还常采用脉波曲线的一阶导数配合同步分析。

另外、XX等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估计参数的方法来判别脉象。

时域分析法是中医脉象分析方面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频域分析是近代工程上处理复杂的振动信号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几乎无法用手工进行计算。

1978年XX省脉象协作组运用DJS-6中型计算机对弦脉、滑脉作了频谱分析,发现弦脉频谱特征类似于大量文献报导中的血管内肾上腺素能神经介质含量较高的情况[2],1981年XX脉象协作组运用频谱仪对妊娠滑脉、病理滑脉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滑脉在频谱上区别很大[14]。

1983年XX新竹交通大学与加拿大的同行合作,用频谱研究中医脉象,发现5Hz以上的脉谱图在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总的看来,国内外在脉波参数分析方面,以时域分析法最普遍,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直观,易被研究者接受,不过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与推广,频域分析法也渐渐增多。

二、中医脉诊机理研究方面的概况(一)生物力学脉象是中医通过触觉在患者桡动脉处截取信息的概括。

桡动脉处的脉搏的搏动信息是由心脏的舒缩、血液的流动、血管壁的弹性等因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

这启示我们可以将中医脉象归结为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运动的血液动力学问题来进行探索。

1978年华有德等运用生物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对浮、沈、迟、数、实、虚等11种中医脉象进行了稳态参量讨论,指出桡动脉处的脉搏信息与血管内压力、管经、位移、输入阻抗、流动功率等有关[2]。

1979年复旦大学的柳兆荣提出了桡动脉脉搏波的线化理论,通过求解桡动脉处瞬态压力的分析表达式,对心脏搏动周期、臂动脉弹性、臂动脉端点阻力等生理参数与脉搏波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4][8]。

1981年XX大学的袁龙蔚提出将血液看作为含有无浮力红细胞的二相流体,根据Eringen的微极流体理论,给出了二相悬浮系流动的场方程,以脉动速度向量的z分量和红细胞微旋向量的θ分量这两个基本特征为基础对中医脉象进行了初步探讨[6]。

1982年XX中医学院李枝以Navier-stokes方程和连续方程为基础,提出了桡动脉运动参数的量纲分析法[7]。

笔者于1983年结合近代生物力学的概念,将中医传统的28脉分为弦滑、迟数、虚实、浮沈、粗细、长短等六大类,认为这些脉象可用以下生物力学的概念的不同组合来加以解释,即血管内压力P、血管的管径r、位移dr、位移的变化dr/dt,动脉血管的顺应性,脉波的反射与共振等[11]。

1984年大学吴望一提出了桡动脉处存在着血管位移波的新概念[17]。

同年中科院血研所的陈先农利用光电式位移传感器通过试验证明了桡动脉处确实存在着弯曲振动,认为这种血管整体性振动与动脉管轴向X力的动态变化有关[18]。

总之,随着认识的深化,对中医脉象机理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深入。

为了阐明中医脉象的形成机理,在模拟实验方面,国内所作的工作也不少,81年XX脉象组与复旦大学数力系合作,在国产719电子计算机上,应用生物力学知识,结合心血管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包括左桡动脉在内的简化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改变参数,复制出典型的滑脉、弦脉等波形[10]。

82年中医学院宋天彬发表了“模拟中医脉象示教仪的设想”一文,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9],此后XX中医学院与XX标本模型厂研制了中医脉诊模拟手,可以复制出迟、数、滑、涩、弦、洪、濡、浮、沈、促结代等十几种中医脉象,该模型可以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性认识,最近清华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室的席葆树为了揭开中医脉象的科学本质,按照相似原理建立了一套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能近似地模拟人体生理条件,并已调试出弦脉、滑脉、涩脉、平脉等多种脉搏波波形,这为中医脉象机理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

(二)动物实验:为了探索中医脉象研究的机理,、XX、XX等地的研究人员通过给狗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酚妥拉明、低分子右旋醣酐、心得安、甘露醇等药物及结扎部分血管和放血等,复制出类似于人的弦、滑、缓、涩、芤等脉波图,揭示了脉波的特征与心血管血液动力学的一些参数特征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