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语文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亳州四中吴奇
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亳州四中吴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离开了文言文教学,这些目标就不可能完全达到。下面,我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较有成效的做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诵读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以说,诵读是打开文言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启蒙阶段,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又没有停顿断句的常识,更需要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由老师领读而后全班齐读,之后采用别的读法反复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字音句读的感知,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培养语言感知、积累、领悟的能力。在“读”中会对句意有所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体会。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明白事理,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
自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所以要想掌握的更为牢靠,需要认真诵读文章。背诵下了许多文言文,对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就牢记不忘,并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对课外文言文能很好的阅读,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优化文言教学
我认为,在课堂中,甚至在现代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两小儿辨日》中有“日中”一词,我便提问: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日中”一词,能否背背相关句子,并解释这一词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解释为“正午”。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如在《绿色蝈蝈》中有一个成语:“庞然大物”。在教学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在哪篇课文中学过,并让学生背一背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回忆,不但复习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这一成语的用法。其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我让学生查找关于“相”的所有解释。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相”的意思,即“相”是称代性副词,在这里可译为“我”。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打通古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融会贯通,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的,教师应当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
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1、文言文教学应考虑到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实地学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词性的活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出现。如:
“人人动手,清洁亳州!”清洁,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社戏》“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中的“朦胧”一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2、成语、典故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的运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经常接触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词语“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为“约定”的意思,那么,还有没有含“期”为“约定”的成语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库,回忆有关的成语,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已
利人、舍近求远等。再如成语与词类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之相关的成语如“莫名其妙”。利用成语进行方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常用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方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打通古今”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
四、古为今用,丰富文言内涵
教学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主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谈谈学习了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或现代人或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有礼貌时,我顺势提问:“是啊!中国古人是很重视做人的,那么,‘诚信’、‘礼貌’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可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要讲礼貌、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对待学习同样要讲诚信,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欺骗老师,蒙混过关。有的学生认为在考试时要诚信、诚实……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的收获或启发,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进行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