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

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工作过程本位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达到提高工作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目的,从教师、学校、政策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任何一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教育都在于育人,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都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课程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微观世界,但它却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高职课程改革的历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较短,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算起,只有近30年的历史,但明确以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高职教育,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起步。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现已真正成为了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革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整个课程改革理念的逻辑起点。从上述高职课程改革三个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科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工作过程本位,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解决围绕什么来教的问题,即围绕理论来进行实践,还是围绕实践来教理论。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是把工作过程,即工作实践(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围绕实践来教理论,达到提高工作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目的。这也正是任务驱动型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核心思想,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工学结合”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它将引起高职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发方法的重大变革。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

教师是课程开发设计、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高职教师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深

层次的改革较少,这是由于教师的观念、经历、能力的局限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首先,是教师观念的局限。广大教师的课程理念还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较多集中在对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和创新,对现代高职教育思想、现代高职课程、课程开发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问题缺乏学习、研究,还在自觉不自觉地从事着学科课程的教学。其次,是教师经历的局限。教师绝大多数是学科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受传统学科课程的影响很大,习惯于传统课程模式,加上这种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学科课程易于进行课程设计和编制,所以在实施上驾轻就熟。最关键的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不清楚,对工作实践理解表面化,限制了他们开发课程的能力。再次,是教师能力的局限。表现在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缺乏。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步骤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四大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工作分析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学习领域描述能力、学习情境设计能力。同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教师的实施能力也要经受新的考验。只有教师的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得到提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校层面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进行,如教学任务、教学进程和课表编排、课程考核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同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需要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条件的保障,在实施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无法落到实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张过快,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本身已经承担了过多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又多,加上课程改革的工作量大、难度高,使得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政策制度层面

校企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最难之处。我们都意识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并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首先,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还没有在政策制度上形成校企合作的机制。其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都是学校自发进行的,政府缺乏必要的指导、评价和监督,特别是几十个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科研机构参与课程改革

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科研机构没有发挥科研引导的作用,只是教师在摸索、在研究,其结果是难点解决不了,效果又差。

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教师层面

高职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的变革,也是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挑战。首先,要组织教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从思想上保证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自身的态度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获得课程改革的成效。要突破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性”特征。要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研究,关注课程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工作过程、项目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切实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安排教师下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和专项技能训练等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行动能力,丰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为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能力,

打造一支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只有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才能使他们中的优秀者能够成为课程开发的专家,能够和企业一线专家一起共同开发课程。

(二)学校层面

要打破习惯思维,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制定全方位的课程优化调整方案。首先,要建立起现代高职课程体系,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学校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出台关于建立和健全现代高职课程体系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要在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环节上下功夫。在课程管理上,加强对课程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控制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起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在课程评价上,要检查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开发、设计、管理和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方案、修订课程文件等。其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按照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空间。再次,要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