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

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戊戌变法(1898年),

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

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

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1865年,开

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时间上,变法前清

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总之,就是要将科技进步引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新驱动力。

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推进政治变革,加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意识。变法指出中国所以不兴旺,乃是四百年封建思想居于制度之上。那么,废除科举制度、改革官职制度和民权条例,建立宪法、党派和议会体系,都是实现变革目标的必要方案。康有为等人认为要兼顾考虑政治、经济、教育三个领域,因此提出“强国富民”的主张:

1.政治上,建立宪政体制,废除科举,实行选贤任能;

2.经济上,推进工业化,改革银行体制,实行官营商办;

3.教育上,办学复归科学与实用,开设留学生专栏,广纳海外

人才。

可以看出,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以政治、经济、教育三个领域的改革,推进现代化。而强国富民也是它的最终目的。

三、成效

洋务运动的成效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明显的,但总体上却不是特别显著。幸存的珍贵记录显示,在此期间,清政府制造了许多安装先进武器的战舰和大炮,还制造了许多器具和实验室设备,开创了技术知识图书的编辑领域,使数百名中国技术专家能够直接从海外获得基本的工程技术知识。但是,与西方列强相比,洋务运动没有成功发展中国的工业市场,没有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也没有为中国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戊戌变法的成效较之前要显著得多。在变法的很短时间内,政治改革进展较好,从各方面来看,变法所建立的体制和制度的前景都十分广阔。比如,康有为通过试行县令选举制度,形成了国家政治权力监管体系;尽管“戊戌党”获得的是暂时的胜利,但政治体制的转型显然已经开启了。新的教育制度、留学体制、选官用贤制度等都在顺利地实施,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已成为了中国无法逆转的潮流。但是,由于变法时期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例如康有为的左倾策略、激进的对外政策以及反封建改革意图,都彻底改变了整个改革的方向并使其最终失败。

结论: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洋务运动是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强国家的实力;戊戌变法是为了推进政治变革,加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意识。各自的背景和目的也不同。洋务运动是基于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而戊戌变法是基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两次改革在成效上也有所不同,洋务运动的成效总体上是不是特别显著,没有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也没有为中国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基础;而戊戌变法的成效较之前要显著得多,政治改革进展较好,对中国的教育、工业和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但两次改革都经历了种种风险和挑战,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改革的失败,留下了许多教训和最终的政治动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