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范文
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5篇
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5篇《冈仁波齐》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1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2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气,或是顺理成章,或是突如其来.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祷诵经中,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让看电影的我也跟谁他们一路前行,体验路上的喜悦收获.生活在藏区的人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像《冈仁波齐》里,为心中信仰虔诚朝拜的藏人.且不说心中怀揣的这份信仰,单说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距离,这种事需要平静而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令人钦佩.而现实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从来到世间起,一路打怪升级,坚难成长,干掉生活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Boss.读书时要好成绩,上好大学,毕业后想体面安稳的工作,接着成家,养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复我们走过的路,能跳脱这个循环的貌似很少.原来你我早已是生活这条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艰难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谁的生活里没有苦难,没有风雨呢?生活这条路静水流深,时有惊起波澜,但身在其中的我们从未感知.看电影时我能感到孩子妈妈的伟大.会为车拉出几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头而感动,会为小女孩打电话问候家人时眼眶湿润.但我真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们所说的深度,我只是在看电影时找见我自己仅此而已,算是一场观影与观心对话.〝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看《冈仁波齐》自会有一万种感悟.朝圣不是终点,所有人终将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前路难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肩上的责任,心中的梦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虽平凡但无畏.冈仁波齐只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远方,只在脚下和心里,没有回头路可以重来,直面内心才无所畏惧.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3听朋友推荐看了《冈仁波齐》,朋友对此电影推崇备至,我看了却无感,有些惭愧.影片讲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长头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冈仁波齐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生肖年,在这一年去冈仁波齐,会有更多好运之类的.这一支朝圣的队伍有六七十岁的老年领路人,有临盆待产的孕妇,有十七八岁的少年,有七八岁的女童,可以说颇具代表性.在朝圣的过程中,孕妇生产了一名小孩,朝圣归乡的途中,老年人辞世,可谓生老病死苦齐聚.看完电影之后大概浏览了一下豆瓣的影评,毁誉参半.爱它的盛赞电影中表达出的信仰的力量;骂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费藏民信仰方面.还有关于导演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也一一牵扯出来.平心而论,这部电影作为一部讲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从记录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记录了藏民磕长头朝圣的过程,其中有倾向性,但倾向性不深.从纪实的角度来说,通过观看这部电影,那些不了解朝圣习俗的观众,比如我等,对藏民磕长头朝圣这一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电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将这种生活方式放在公众处让不了解的人做一个了解.而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统性的,因为电影必然表现出足够多的细节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环境,语言习惯,宗教信仰.在记录磕长头朝圣的过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天气,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艰辛,别的朝圣队伍.都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电影几乎不动声色,但是已将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来,淳朴,都和现代社会诸多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无疑称得上是成功的,如果这一点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话.另一方面,该片争议的地方,也正是笔者持保留意见的一点在于,该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颂磕长头朝圣信仰的伟大?相信观看过该片的许多观众都会有这样的对影片的判断,不可能毫无野心的无所表达,这样文艺小众的题材必然有所表达,有所臧否.那么,电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对意见的观众认为:该片是对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种过度消费,而这种消费不管是为了猎奇.标新立异还是对现代化快节奏迷茫生活的刺讽,都是不当的.简单的说,对于无宗教信仰的观众而言,电影是对现实另一种生活的记录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扬虔诚的朝圣信仰而贬低现代化无信仰的生活,则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选择的,还是无选择的?这一点延展开就太多了.生活本无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将是白费.影片中表现的藏民的生活的确和现代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很不一样.1.语言的运用.虽然古语有言:〝巧言令色鲜仁矣〞,然而在现代社会更好的表达技能会使得生活变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则不然,语言是极简或者没有的.仅有的台词中,语言只起到〝达意〞的作用,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简直就像是来到了另一个话语体系,然而不是,自然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生活的不同.2.人际.影片中藏民的村庄体现着原始的淳朴的邻里关系,主角决定去冈仁波齐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说一声就行了,这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见同样朝圣的行人,交谈,相互帮助,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们仅仅是相识的陌生人.这种自发的相互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环境在现代化发展过后便几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诚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乐土.总的来说,是一部拍得好,颇为真实的朝圣公路片,推荐.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4像我这样所谓的修行人,对于磕长头朝拜拉萨,连观想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有时候去藏地碰到在路边匍匐的行人,连眼神都不敢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冈仁波齐》在我的内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对于一个灵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没有资格评论;但对于修行人而言,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菩萨的勇气,对于苦难一点点都无所畏惧,对于众生苦乐的承担也无所畏惧,这才是所谓的勇气吧!虽然理论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气表现出来,确实让人震撼!然后是对于众生的惦念,不论是杨培叔叔还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说〝要想到为所有的众生,所有的苦难众生去朝拜〞这种惦念更加让他们慈悲,坚韧吧!再就是他们对于生死平和的态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喜悦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个即将临盆的人去朝圣,那么平常;杨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样自然,没有哭天抹泪,他们真正接受这种无常,接受这种生死的自然规律.最后就是对于困难表现出来的谈定.随缘;车子坏了,坏了就坏了,拉着走,没有抱怨,没有诅咒老天爷,也没有自艾自怜;到拉萨没有钱了,没钱就去赚,那么平常,自然;还有在河边跳舞的一段,他们的喜悦,很容易.从头到尾,没有很多的台词,没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们的灵魂一样安静.平和;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一点都没有华丽的成分,但对于生命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华丽吧!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说的一句话〝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5《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1第二遍再看,可以更好的去感受,也可以抛开情节更多的去体会细节。
比如,停电了,一屋子的人没有一个慌乱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点上蜡烛,该干啥干啥,来电的时候,也是没有人有反应,就是简单的熄了蜡烛继续该干啥干啥。
想起家里停电或者办公室停电时,各种大呼小叫,各种情绪开心的、抱怨的、还有幸灾乐祸的.。
来电时又是各种情绪起起落落,这在整部电影里都看不到,没有什么情绪的升起和落下,一切发生了就发生了,接受,然后继续往前走。
我在生活里也一样可以如此,不用急,急着去干啥呢?不用怕,最坏的担心发生了又能如何,这不还没发生么?好心态修炼中。
这支队伍组成时,就是那么简单自然,我想去朝圣,我也想去,那就去吧,嗯,好,去呀。
没有嫌弃,不怕被拖累。
没有三六九等,没有谁把谁当做累赘,好像这些人心里就没有分别心似的。
遇到困难永远是大家一起克服,不需要呼吁不需要指挥,每个人自发的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按部就班。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快乐的无处不在,拉着车也可以快乐的唱歌,看见太阳脱了棉衣就跳起了舞,那么纯粹那么自然。
“开始念经吧”,会去看第二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再去听他们诵经的声音,太美了,这种美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感觉,若我不控制着,我一下子就会进入某个势能中去,太舒服了。
第二遍看,录下了里面所有念经的场景,好喜欢听。
乐于分享,想起我之前也一直觉得,物质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它只是为我所用。
对于藏民们,他们不管遇到谁,都会很乐意分享自己的东西,一起喝茶吧,送你一袋粮食,大嫂我借点柴,这张皮子送给姑娘,拿去。
开始阵痛要生孩子了,也没有慌乱,没有多激动,就那么自然,在朝圣路上发作了,连夜去了就近的医务所,产妇都没有痛到大喊,这才是真实的,医生不让喊啊,也没力气喊啊。
初生的婴儿好可爱,生产过程是一个很有爱的过程,很美的画面。
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开春耕地要盛装打扮,要烧香,要隆重,老人在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急。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7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7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一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
”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能够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
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我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我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我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
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
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
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异常。
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
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
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
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剩余的废话,朝着梦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
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终老人的死亡。
《冈仁波齐》观后感13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13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冈仁波齐》观后感1好多次看见这个名字不过都没有选择进去观看,今天一个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
电影真的特别真实,没有漂亮的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甚至没有太多语言。
很抱歉我没有记住人物的名字,只记得他们一行15人,有年迈的爷爷,有怀孕的媳妇,有9岁的女童,患有先天残疾的屠夫,他们所有人共同的心愿去神山,磕长头,赎罪,祈福。
信仰面前是一样的。
当他们制作朝圣的工具和所穿衣服还有准备食物时,我感觉就像东北的过年。
我完全没有想到会走那么久。
一出门就开始磕长头,晚上搭帐篷生火,念经文。
一直看着他们磕头,我的心不平静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本来生活的很苦了为什么还要更苦呢。
当我看到孕妇生孩子的时候,那鲜活的生命降临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信仰的虔诚要体现在行动上。
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缩,尤其是带着小生命一同前往。
我说出我当时的想法大家别笑我,我居然想刚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吗?后来大喇嘛给孩子我明白了朝圣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让孩子在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旅途中遇见困难大家相互关爱,同样朝圣的人相互帮助。
一群人心无旁骛的为追求众生平安而付出辛苦。
共同追求平安喜乐的目标。
在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拥有大爱,并去爱别人。
车子被撞翻到路边,来不及看自己的伤势,听到对方车里有需要帮助的人,立刻让人离开。
而一行人更加艰难的上路了,途中爷爷的离开了,我在想这应该是他要来朝圣的最终心愿,最后他被葬在了朝圣的路上。
电影里一路上无尽的雪山,让人神往的美景,让人陶醉的圣地。
用脚行走20xx公里,一边走一边磕头,鞋子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双。
当镜头推到他们在拉萨脚下依旧磕头,我想旅游的人们大概也和我一样的心情看待他们吧。
电影最后一片白茫茫,几个微小的人影,继续行走着。
我的心不仅有些震撼,重新对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冈仁波齐》观后感1今天是第二次看《冈仁波齐》。
上次看是一年前,同样是看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信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但一年过去了,除了生活给予的教训,让人无奈地接受某些现实,调整心态平抚情绪,继续每天平淡无奇的日子外,似乎别无更多的改变。
但心中想过、念过的东西,就成了思想的一部分,虽然会遗忘,在不经意的时候有时又会漂浮在眼前,作为宽慰自己,或未来可以憧憬的一部分。
或者说,当回想起曾经希望憧憬过的场景时,竟然也会产生一种自己似乎已经历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自己很久之前曾经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似乎一样真实又飘忽,似梦非梦。
如果没有照片或同行者佐证事实,或有人伪造事实专门合成了你在某现场的证据,又如何确定自己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自己的感受还是幻觉?今天第二次看《冈仁波齐》。
看之前我觉得似乎已经忘掉了电影的大部分内容,但在看的过程中,像第一次一样的震撼减弱了许多,有许多场景似乎觉得和老熟人一样:就是这样,本来是这样。
第一次看,我像一个旁观者,心里迫切地在问“然后呢?”,情绪一直被剧情所牵引。
第二次看,我似乎成为一个同行者,小姑娘、老爷爷、小伙子、孕妇、拖拉机手、屠夫,我似乎和每一个心有惺惺的人有了眼神的交流。
但我并没有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肉体痛苦,没有腰酸背痛、脚底打泡的身体记忆,有的,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人说,当演员挺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体会不同的人生。
那么,当坐在家里或者影院观影时,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当玩虚拟现实的游戏时,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那些瘾君子在吸毒后,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产生幻觉,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将来,有了虚拟性爱,同样也在体现不同的人生呀。
对了,这叫做精神出轨,是对自己爱人的背叛,因为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存粹的、独占的。
2024年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2024年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一公映,千灯汇的人们就在各地抢着看了。
刚过去的周末,二奶奶也拖着小二哥去看了。
你呢?看了没?二奶奶在看的时候,哭得直抹眼泪。
小二哥没有哭。
只记得,当银幕上出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时候,感觉好熟悉啊。
元旦,千灯汇一行人到拉萨参加英雄之旅的课程,每天或早上或晚间都去布达拉宫转圈。
很多人看完了电影,表示不震撼。
我想,这是汉族观众的期望吧。
倘若它是一部震撼的,讲述藏民朝圣的商业片,我想,我应该不会给它评高分吧。
《冈仁波齐》中,十一人的朝圣团队,是朝圣路上很普通的一支。
也许,在藏民看来,朝圣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电影很平实的记述了朝圣路上,藏民们的衣、食、住、行、用,遇到的生、老、病、死四苦。
真实,比震撼更可贵。
这是一部不按套路来的电影,要说震撼,震撼到小二哥的,是影片的开头,而不是结尾。
影片开头里,村里的藏民,一听说谁要去拉萨,再去冈仁波齐,都说我家出个儿子,我家出个女儿。
四川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朝圣路,前路漫漫,不知道会遇到什么。
可就这么着,一拍脑袋就决定了。
这一行十一人,并不觉得自己多伟大。
想想我在,决定要来上海,花五年时间读个博士时,还是纠结了好几个月的。
(小二哥快要毕业了,呵呵~)2500公里的朝圣,把一年的时间浪费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吧?难怪他们穷呢。
但西藏是个佛国,藏民人人心中都有佛。
于是,朝圣路上,会有路边的村民请他们来喝茶,或者为他们提供住宿。
当十一人的团队,遇上夫妻二人的朝圣团队,会送青稞给他们。
尽管他们穷,但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佛教最初就不是用来如何如何的吧。
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起源是这样的。
佛祖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座中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于是,迦叶尊者把拈花一笑的含意传播开去,就成了今天的禅宗。
花之于人,又有什么用呢?它不是木棒,不能用来抵御老虎,它不是果子,不能用来果腹,它不是皮毛,不能用来保暖。
可是,不知道从哪一代人起,人见到无用的花,就会自然地微笑,心生喜爱。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28篇)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如果没有这部《冈仁波齐》,有多少人知道这座世界公认的神山?冈仁波齐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也是电影朝圣者的天堂。
看似关乎宗教的片子却被导演张扬巧妙地避免了,导演选择讲述生活方式和仪式行为本身,避免了讲述宗教理念可能带来的叙事挑战、审查问题等等诸多大坑,还扎扎实实地抓住了一个宗教的核心部分:理念之下的行为部分。
《冈仁波齐》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群同村的藏人去拉萨朝圣的故事。
老人为了满足夙愿,男主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屠夫为了消解杀生的恐惧罪恶感,孩子纯属好奇一群藏人走上了朝拜之路,中间经历了孕妇生子、车祸、水滩、老人死去这几个简单的小波折,就抵达了拉萨,然后众人请了喇嘛一起把老人安葬在冈仁波齐山上。
《冈仁波齐》的故事就很猎奇: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他们之中,有终生未走出大山,寄望于来世的老人。
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有尚且懵懂的九岁小女孩,有渴望大千世界的十八岁少年。
这支奇怪的队伍像是一个和尚、一只猴子、一头猪和一条鱼取经的故事。
藏民们的生活也很猎奇:影片一开始,他们用手抓饭的样子,他们的手是那么轻巧灵活,像在抹盒子里的雪花膏。
屠夫宰牛的时候,旁边栓了只藏獒,像汉族农村的小黄狗嗷嗷直叫。
磕长头用的手板,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神秘,电影里,他们随便找了块木头,用斧头砍了几下就做好了。
这些都是从未在多数人生活中出现过的。
《冈仁波齐》有两段关于陌生人的戏,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段是,一行人决定在雪中点火取暖,一个小伙子跑到路边一户人家,说“大姐,要点柴火。
”大姐说“跟我来”,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把柴火给了他。
第二段是,大伙磕头磕累了,在路边架起炉子喝茶,这时一个陌生的朝圣者磕着头来了。
我想所有观众都坚信,他们一定会请他喝杯茶、聊聊天,而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
2022冈仁波齐观后感12篇
2022冈仁波齐观后感12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获,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一般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美的山峰,但在多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洁,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居处,代表了无量的华蜜,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许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特别奇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全部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溢了苦难和危急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呈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美的西藏赐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足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线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呈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观后感2有信仰的人总是和善和爱护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须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援,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快速做出确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接着前行,这里没有人埋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如同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验、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最终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静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安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烁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全部的生命,甚至那只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全部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5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5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一生长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从生下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
所以,村民从出生就接受藏传佛教义的教育,他们虔诚、顺服、时常悔罪。
从杨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冈仁波齐。
有朝拜路上有时晴有时雨有时下雪,有时雪崩,但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为了朝拜,无论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划断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烂了脚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块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妇生产,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他们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
或是没有了经济支撑,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
都没有阻碍他们前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诩为聪明的人看到他们的行为会非常不解,他们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农活,撇下了家人,费钱费力费时还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种风险,竟然不为了世俗角度的经济利益。
我想,很多自诩为聪明的人应是不理解这群朝拜者整日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何动力。
因他们眼中只有现时有利可图,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这些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教义,让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
然而,人的认知总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可以获取物质利益,但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匮乏,而信仰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
自诩为聪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审判,因此做事会往往纵欲,没有底线原则,无所顾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无边界的欲望叫人盲了双目,钝了知觉,失了控制,表面辉煌,内心腐烂,如一个烂醉的人。
欲望需要教义约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烂醉,而正确而虔诚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没有信仰,至少应为自己立原则,树界限。
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确。
路对了,不怕遥远。
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
2022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篇二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5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5篇冈仁波齐是座山,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篇1】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
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
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
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
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
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
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
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
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
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
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
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
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
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篇2】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2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24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星期天闲来无事,在麦购网上购买了三张电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赶去看晚上的一场影片《冈仁波齐》。
影院并不大,宽敞的皮沙发坐着还蛮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员就过来说:“对不起,就正好8号厅的空调坏了,观众可以随意去其他厅观看其他影片,但看《冈仁波齐》就得顶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
”我是真心佩服这位老兄的口才,宁是把观众即将面临的情绪大爆发转变成了满厅哄堂大笑。
于是灯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开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当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始追问起我们是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东西——信仰普达村的村民扎堆因父亲去世,决定带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冈仁波齐峰。
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妇夫妻俩,有盖房子不顺的小伙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这段叙述冗长而平淡,再加上光线昏暗,厅内的空气浑浊而闷热,我周围的几对小情侣纷纷因忍受不了而离席去了别的厅。
一行人终于走上朝圣路了,一架拖拉机载着众人的生活用品和帐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后面,众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这样开始了丈量土地的朝圣路。
上路时是刚刚过完藏历新年,大山依旧在荒凉沉睡中,朝圣的十来个人从国道318的3075处一步步迈向心中的圣地。
十八岁的少年走在队伍前面,身体也最为矫健,以至于看不出他有什么残疾,他扣板的声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样清脆悦耳,五体投地时也带着滑板的声响,这声音在我听来是朝圣路上敲击出的最动听的音符,前面的扣板响起后面的此起彼伏,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虔诚的膜拜。
后面的妇孺则显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让人担心小女孩能否坚持下来和那孕妇腹中的胎儿是否经得起这扑地的颠簸,同样作为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
而最终这个婴儿降生在朝圣路上,她没有电影里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种撕裂的痛我是经历过的,我敬佩着这女人的隐忍和坚强。
生产后的她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就开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她跟在队伍后面继续磕长头,孩子哭了就上车喂奶的朝圣带孩路。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5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5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这是一部“零明星”的文艺片,这是千万藏民生活、朝拜的真实写照。
我是一个热爱藏地文化、喜欢去西藏旅行的旅行者,一直以来我无法准确的言明西藏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看了冈仁波齐,我哭了,虽然感觉很“臭屁”但是我还是要承认,这部片子展现出来的种种,就是我一如既往往西藏跑的理由!触动一:积水路段,朝拜也不能断!大家都知道,在318国道上,从然乌到波密段有大概10米的道路是流淌着山上的积雪化作的水流淌在道路左边的河流中,虽然在左手边有一段绕行路段,可以暂时避过淌水路,但是这一行朝拜人沿着主道依旧决定拜过去!即使水深可以掩埋身体,依旧阻挡不了一个朝拜的虔诚之心,和坚决毅力!触动二:被旅行车撞倒,因为对方有人高反,因此毫不阻拦,他们的善良让我折服!在翻越米拉山之前,一辆“川A”牌的越野车超车时为避让对方车辆,将朝拜者的补给拖拉机撞翻在地,车子也因此无法继续前行了,由于旅行车中有两位乘客严重高反,必须要尽快赶往拉萨治疗,因此朝拜者直接让他们先走了,根本就没有提“赔偿”之类的字眼和话语。
自己的车没法走,只得卸下后箱改由人力拉车。
翻越米拉山,这座318川藏线上最高的一座海拔5013米的高山,给予了朝拜者极大的考验,男人在前面拉车,女人在后面推车,大家一起唱着民谣为自己加油打气,一行人齐心协力将车子推上了垭口,每次拖车一段距离就要停下来,返回推车起点,然后在一步一步朝圣过来,这朝圣路,绝对不是用脚一步步走完的,而是磕头磕完的!触动三:路过然乌湖,遇到热心老藏民相邀、帮忙!经过然乌湖的时候,车子的机油箱螺丝掉了,只有然乌镇才有,这时候遇到一位藏族老人(他是该村原来的村长),他邀请他们去自己家住宿,维修车辆,朝拜者为了感谢老人的帮助决定帮老人耕地种青稞,这里也展现了藏族耕地的习俗和文化典礼,到了耕种时节,需要烧香、祭拜等隆重的仪式,随着现代化的逐渐渗透,现在的藏地年轻人们逐渐摒弃老一辈的传统,依靠了现代机械化农作,这里有一点淡淡的忧伤。
冈仁波齐观后感7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7篇冈仁波齐观后感7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冈仁波齐观后感1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
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
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
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
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
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
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
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
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
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
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
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
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
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
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
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天去看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淘宝8.8的评分算是相对客观的,它称得上这个评分。
用一个词来评价观影的感受:沉闷,如果多加几个字那就是:非常沉闷。
影片讲述的是西藏芒康一个农村,一位老人为了实现前往拉萨和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心愿,决定年后前往。
村里人听说此事后,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这次朝圣之旅。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单纯的朝圣。
至于路途中发生的生孩子、撞车、拉萨打工的插曲,如同几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无情节、无背景音乐、甚至是无主角的三无电影。
总共十二个人去朝圣,但是从始至终能让我知道个人背景的不超过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
这个小女孩儿磕长头的姿势并不标准,但是出现在一群大人的朝圣之旅中,本身就让我生起一份敬意。
加上他在影片中单纯的表现和纯洁的眼神,让我印象更加深刻。
我在想,在扎扎这个年纪,她本身可能并不清楚朝圣到底有什么意义,他能够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们要去朝圣,而朝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好事,所以她要去。
朝圣之路很艰苦,扎扎能有这样的毅力,让我这位成年人充满敬意。
这部电影沉闷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场景无对白,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几句话,激不起观众任何的兴奋点。
而且,这种无对白的镜头经常持续好几秒,让人更觉闷得慌。
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观众有反应的一段就是在睡觉时,讲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几句话,观众给予轻微的笑声回报。
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们最后在冈仁波齐绕山的时候,突然结束,这个结尾结的观众很错愕。
在忍受了前面一个多小沉闷的场景后,观众的心好不容易随他们来到了冈仁波齐,而故事却在此戛然而止。
就像是一个单身几十年的单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却不告诉大家她是谁。
观众经历了前面漫长的铺垫后,终于有点观影状态,对后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这时突然从中被叫醒:喂喂,已经结束了。
这种感觉,有些不爽。
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2023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_1
2023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梦十年,终于得以成行。
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犹记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时的呼吸困难,到达那曲时下车点烟,几十个人点了十分钟都打不着火,大风把原本稀薄的.空气吹散。
车窗外的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你若问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说去了才知道,应该比挂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强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风光在进入相机后,电影就已经不需要构图布景来维持美感。
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大面积远景和中远景的拍摄获得景象,每一帧都可以当做明信片。
初到拉萨,便见识了朝圣者的虔诚。
每日108圈,或绕着布宫,或绕着大昭寺。
电影中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朝圣者。
孩子出生便出生,继续朝圣。
老人逝去便逝去,咱们继续朝圣。
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展现信仰有多么神圣,多么牛逼。
它就在那里,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们为何信仰,却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参悟零星。
经过两天的适应后,终于决定去珠峰大本营打个卡。
一路上的颠簸曲折让你只能对自己开解,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风景。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错过了羊湖蓝宝石般的湖水之后,到达珠峰大本营,并且拍下了我摄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张银河。
好景不长,没想到儿子的高反严重到根本不敢告诉我,自己买了车票准备溜回拉萨。
在全团队员的劝说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杀,他终于被游戏的乐趣战胜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真善美埋藏于内心,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币。
烧香算命拜佛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只有内心的真正强大才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雪。
一心向往的纳木错也由于风雪被耽搁了,没法拍到银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
想看一看,是纳木错的湖水清澈还是朝圣者的内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爱的目光。
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如果老朝圣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儿的诞生,这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确实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循环,大概是“相逢近道乞还山,公乞还山便得还”最好的表达了。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3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
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
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
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
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
有羊皮毡房,也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
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
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
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
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
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
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
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
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
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
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
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18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1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1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
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风光,二是纯洁的藏民的心灵。
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巧的壁画,睿智的喇嘛,忠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场,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____,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
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
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忠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似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
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
而假如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洁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篇2冈仁波齐。
看到后面三个字,你大概能想到“仁波切”,不要疑心,这就是同一个词,藏语里表示“珍宝”,冈是“雪”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冈仁波齐叫做“珍雪神山”也未为不可。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24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24篇)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
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
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
普拉村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
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xx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
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
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
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
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篇2和同学谈起电影《冈仁波齐》,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纪录片,但同学显然兴趣不大,说她当时在电影院看睡着了,让我有满腔感情,却无处倾泻,因为在我心里,这部影片是给我震撼的,与其说是影片本身,更应该说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杨培爷爷一生都守着羊,从未出过远门,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朴,一直都是为照顾哥哥的孩子们而默默奉献,所以侄子尼玛扎堆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决心带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减轻自己杀牛的罪恶,仁川晋美是为在建房中死去的两人祈祷......影片没有宏大震撼的场景,只有他们一路认真虔诚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路边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从四川出发,拉着一头小毛驴的夫妻,还曾留宿在一个大爷家里,当中充满着真诚与温情,同族人邀请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驴当家人一样,只是牵着走,大爷给他们讲解磕头时心中要装着众生的幸福。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5篇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1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2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3生长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从生下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所以,村民从出生就接受藏传佛教义的教育,他们虔诚.顺服.时常悔罪.从杨培一行_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冈仁波齐.有人因为杀牛杀多了,有人因为自家盖房子死了人,有人因为剩下年岁不多,大家带着各自的罪和虔诚的心上路了.朝拜路上有时晴有时雨有时下雪,有时雪崩,但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为了朝拜,无论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划断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烂了脚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块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妇生产,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他们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或是没有了经济支撑,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都没有阻碍他们前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心.然而,自诩为聪明的人看到他们的行为会非常不解,他们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农活,撇下了家人,费钱费力费时还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种风险,竟然不为了世俗角度的经济利益.我想,很多自诩为聪明的人应是不理解这群朝拜者整日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何动力.因他们眼中只有现时有利可图,才是正确有意义的.这些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教义,让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然而,人的认知总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可以获取物质利益,但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匮乏,而信仰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自诩为聪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审判,因此做事会往往纵欲,没有底线原则,无所顾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无边界的欲望叫人盲了双目,钝了知觉,失了控制,表面辉煌,内心腐烂,如一个烂醉的人.欲望需要教义约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烂醉,而正确而虔诚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没有信仰,至少应为自己立原则,树界限.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确.路对了,不怕遥远.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4精选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_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三日票房破600万七日票房破2000万上座率持续高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_%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_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5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所谓万法唯心,所有困难的境界都是幻象,我们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观看冈仁波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范文
看《冈仁波齐》有感
这是有娃以来第一次看电影,谢谢公司提供这次机会。
西藏一直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但一直没有勇气去挑战。
每每听去过的朋友分享,都会提到被虔诚的朝拜者所震撼。
那时的理解多为能吃苦,有信仰。
通过这部影片对朝拜者有了更多的感觉,信仰就是一个目标,而目标的后面是那份重要的坚持和相互帮助。
大家因不同的初衷要去朝拜,因此而组成一个团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做不同分工,在整个路上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我想这是他们能按计划完成目标的关键点。
朝拜的路是那么长走过了春夏秋冬,遇到各种困难,但都在大家的努力和相互鼓励下克服完成,没有一个人掉队。
回到现实,我们在工作中,每个团队的目标是明确而分工是不同的,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大家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倾听。
7月13日全体员工在公司的组织下集体观影《冈仁波齐》,不仅体现了公司的福利和团队建设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及决心,这次观影的短短两个小时,确是知金文化建设的一大步。
就像谢总在PPOC大群中提到的:知金文化应该就像是一个
大树。
善良正直是树根,给我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分享开放是树干,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创业精神是树枝,茁壮成长,带来各种可能性;追求卓越是树冠,我们共同向往的目标!
知金和知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也同朝拜冈仁波齐一样任重而道远,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
但只要这是我们心中的信仰,那么无论多么艰难,大家也会齐心协力共同去完成。
而我们作为知金的一员也需反思自己是否对企业有像影片中藏民对冈仁波齐的虔诚;在遇到工作瓶颈与困难时,我们是先找一堆理由不去做,中途放弃还是勇敢的出发,然后不管风雨,无怨无悔的朝着目标前进;这一群人,有老人、有妇孺、有屠夫、有自感罪孽者等,在朝圣的路上他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没有抱怨共进退,而我们在工作中呢是否和工作的伙伴可以做到互相如此的信任,不计较得失,服从组织的安排。
企业的发展如同朝圣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暴风雪,泥石流,资金短缺等等,影片中藏民在无声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最后他们到达了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观后感
观影前,仅仅从旅游喜好的角度单纯地向往西藏高原美景,对西藏平民虔诚地叩首匍行不得其解;观影后,深深被影片中所展现的朝圣人群的坚定信仰所震撼。
影片中从呢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开始,随之陆续有村民愿意加入朝圣队伍,再到到一群人一路上遇到积水、山石塌方、车辆损坏、孕妇途中突然生产等困难,磕头、诵经、休息,一天天简单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蓬头垢面却神情笃定。
联想到现实生活,有2点触动:
1)坚定信念,注重过程积累
片中那2000多公里是男女老少重复着一次次认真到位的长叩首,累计10万个叩首才完成的路程。
期间遇到的那些困苦,如果没有心中既定的目标,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是无法达成的。
现在知金大家庭无论从业务线还是员工人数都在不断发展壮大,要想保持强有力竞争力,不仅要贯彻执行铁的纪律,更要有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创新、甘愿为知金大家庭奉献的信念!坚定这份奉献,如一次次叩首,每天踏踏实实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朝着奋斗目标一步步接近。
2)团结友爱,乐于分享
片中一行人一路上风餐露宿,经常会遇到好心人让大家歇歇脚喝口热茶。
因为大家都坚信去叩拜冈仁波齐是件好事,是可以为大家带来幸福的好事。
尽管不认识,依旧会热情招呼,尽己所能提供热茶、住宿等帮助,处处体现着友爱之情。
善良正直的人,往往会真诚待人无私奉献;利己主义者往往心胸狭隘、制造事端,无意于内部团结。
愿从我做起,争做善良正直的人,以宽阔的胸怀拥抱知金,摒弃利己主义,乐于分享,共同打造整齐划一、无坚不摧的强大战队。
特别赞同谢总提出的知金新文化:知金文化应该就像是一个大树。
善良正直是树根,给我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分享开放是树干,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创业精神是树枝,茁壮成长,带来各种可能性;追求卓越是树冠,我们共同向往的目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于2017年7月14日下午16:20在海淀剧院观看了电影《冈仁波齐》。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真实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的最开始讲述了普拉村村民呢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呢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瘦弱的小孩儿,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队伍经历了冬的寒冷、夏的酷暑。
在征途中,即使遇到了夹杂着大雪的寒风,他们依然跪拜前行;即使遇到了积雪化作的水流,他们依然虔诚的朝拜。
他们的善良也是让人折服的地方,在翻越米拉山之前,他们的拖拉机被旅行车撞倒,车子也无法继续前行,尽管如此,由于旅行车中有两位乘客严重高反,必须要尽快赶往拉萨治疗,因此朝拜者直接让他们先走了,根本就没有提“赔偿”之类的字眼和话语。
最后,只得卸下后箱改由人力拉车。
就是在这样有着种种困难的境遇,这些朴实的人们依然坚持着,为了信仰,永远怀揣着一科虔诚的心!这样的信念又何尝不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保持的态度!
《冈仁波齐》观后感
看了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要有信仰”,我看到了他们为了信仰的追求和坚持,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人无信仰,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每个人内心最为相信,信任的神圣灵魂,我们会完全的相信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正确的,会义无反顾的为了信仰而坚持的头破血流;为什么现在中国人频繁的出现道德缺失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信仰,每个人谁也不信,只信自己,造成了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的头破血流。
纵观现在的年轻人,暴躁,没耐心,没爱心,没公德心,等等。
相反看看那些老一辈的人,年过半百,有的信佛,有的信天主,而反观那些信佛的老人们,我却经常看到他们的微笑,看到他们与世无争
的心态,看到他们对万物的博爱,看到他们即便知道自己会吃亏,但仍然会去帮助别人的心态,我相信这是他们的信仰,传递给他们的做人道理。
现今社会信宗教,会被人们不解,会被人们认为你在信邪教,会被人们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就像影片中他们拜到布达拉宫那段,他们在大路上跪拜,而旁边人行道上的都市人们,都在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像看猴一样,仿佛心里在想,“这些人,有病吧?”。
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风气,导致的很多人原本想给自己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但碍于世俗偏见,不敢去做这些事,害怕被人们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害怕成为“异类”。
可人无信仰,只为自己活着,真的好吗?
企业也一样,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我相信一家公司想要所有员工拧成一团,也需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有了共同的信仰,大家才会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思想和认知,才会和公司融为一体。
我的“冈仁波齐”
记得第一次接触《冈仁波齐》元素是在回家路上的一则灯箱广告,图片里纯洁的蓝天与藏民美丽的心灵纵横交错,永远定格在那条通往神圣的路上。
我和各位知金人分享三点:蓝天、心灵、知金人生
蓝天,可能是近几年生活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人们向往的最多的东西,然而我认为人们向往的并不是蓝天白云本身,向往的是那自由呼吸的状态以及不用考虑客观因素,放手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
但随着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变成常态,人们的内心不自然的趋向于浮躁,原本可以做到的认真、仔细也变得荡然无存。
记得有人曾大肆宣扬日本的匠人精神,在我看来不是国人没有匠人精神,也不是没有匠人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一踏入社会便进入了某种为了经济利益而奋斗的死循环。
如果自己不能从循环中脱离,空闲下来看清这个世界,就好像永远藏在乌云中不见天日,加之周遭人的影响,哪里来的匠人,就算有,也埋没在了人海中。
所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是蓝天还是雾霾,问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静下来过?这点别人帮不了我们,需要大家自己做出努力。
先去找寻属于你的那块蓝天,美好的人生才会真正开始。
其次我跟大家分享心灵。
心灵会成长,也需要我们不断修炼,是一生的功课。
就像很多人都有本科学历,都有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历,但又有几个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个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赢家,都是心灵足够纯洁、足够美丽、足够坚强,能够在大事小事面前从容面对,最终才会顺利的拿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任何人都不能凭借一个脆弱的、甚至是败坏的心灵赢得人生。
最后是“知金人生”。
个人认为在知金的这段人生就像是一辆开完冈仁波齐的公交车,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才会带领你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
在知金,我们彼此不就是这车上的乘客吗?当我们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算车子坏掉了,停下了,我们依旧会一起上路。
一起奔赴这个阶段性的人生目标,但就算车子完好无损,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同,人们也会提前下车。
如果你刚刚上来,我们欢迎你一路同行,这将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如果中途选择下车,我们也祝愿你在其他的旅程上一路平安,也许下一站,我们还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