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学概论》教案《环境学概论》教案Teaching Plan for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Science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环境的科学涵义,掌握环境的组成及其分类。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

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难点是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实质。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下划线部分表示讲课提纲)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environment)的概念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 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 环:围绕;境:疆土。

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分类1 按环境的组成分类(1)自然环境包括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2)社会环境人工的创造物;人与人的关系2 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三、环境的基本特性1 整体性和区域性2 变动性和稳定性3 资源性和价值性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学概论》教案环境人类社会废弃物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Gene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I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大气环境、生态学教材:郑有飞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

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介绍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因为是概论性的,故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集中讲解环境学基础理论,集中讲述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环境学的基本概念,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四项基本原理和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全球环境、人口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验、领悟环境学基本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科学的由来难点:环境科学研究的组成和分支第2章大气环境(5学时)(1)掌握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3)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综合防治与管理重点: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难点:大气的温度场;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确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第3章水环境(4学时)(1)掌握水环境概念、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的危害;(2)理解天然水的循环;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3)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转化和迁移;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难点: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第4章土壤环境(3学时)(1)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2)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发生类型(3)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发生类型难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背景值及其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第5章固体废物与环境(2 学时)(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2)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资源化系统(3)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环境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环境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3. 培养环境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课程内容1. 环境科学概论1.1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1.2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3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大气环境科学2.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2 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2.3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

3. 水环境科学3.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3.2 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3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

4. 土壤环境科学4.1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4.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治理方法;4.3 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5. 生物环境科学5.1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5.2 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5.3 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操作: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和调查活动;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环境调研和考察活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2. 作业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监测技术等;2. 实验设备: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水质分析设备等;3. 参考资料:环境科学期刊、学术论文等。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

本学 科 的重 要 学 术 会 议 ,不 能及 时学 习借 鉴外 地 或 兄 弟 院校 的新 鲜 经 验 为 我 所 用 ,教研 所 需 的 图 书资 料 缺 乏 等 都 直 接 或
间接 影 响 到 教 学研 究 活 动 的 开 展 找 到 了 问题 的症 结 ,就 需 要 各 级 教 育 主 管 部 门会 同 “ 两 课 ” 师 一 起 , 心 协 力 , 服 困难 , 动 “ 教 齐 克 推 两课 ” 学 改 革 的 全 教 面 展 开 。在 社 会 大 力 倡 导 和 加 强 精 神 文 明 建设 的 过 程 中 . 两 “ 课 ” 须 充 分 发挥 自 己的 优 势 。 们认 为要 探 索 “ 必 我 两课 ” 改 的 教 新路 子 , 强 “ 增 两课 ” 学 的实 效 性 和 针 对 性 , 论 建 设 必 须 先 教 理 行 。 两 课 ” 革 必 须 摆脱 旧思 想 的 束 缚 , 清 在 目前 条件 下 理 “ 改 认 论 建 设 对 教 学 发展 的重 要 作 用 。 同时 要 制 定 各 种 激 励 和 制 约 机 制 ,调 动任 课 教 师 研 究 教 学 的积 极 性 .增 加 必 要 的 物 质 投 入, 以保 证 教 学 和研 究 活 动 的顺 利 发 展 加强 “ 两课 ” 学 理 论 建设 , 推 动 “ 教 是 两课 ” 学 , 高 教 学 教 提 质 量 的必 然 要 求 。 量 和 效 益是 教育 的生 命 。 两课 ” 学 同 样 质 “ 教 也要 把 质 量 和 效 益放 在首 位 。 为教 学 活 动 的 主导 因素 , 师 作 教 必 须 从 提 高 教学 效果 的 目的 出 发 ,认 真 研 究 教 学 活 动 的每 个 环 , 研 究 一 个 道 理 、 种 观 点 怎 样 才 能 被 学 生 接 受 . 样 要 一 怎 引 发 学 生 的兴 趣 和求 知 欲 , 教学 内 容 如何 裁 剪 , 材 如 何 处 理 教 等 问题 。 掌 握 大量 经 验 材 料 的 基 础上 , 真 分析 总结 辩 证 取 在 认 舍 材料 , 过 由此 及 彼 、 经 由表 及 里 的 过 程 逐 渐 实 现 向理 性 认 识 的 升华 。 教学 活动 是 一 个 复 杂 的矛 盾 运 动 过 程 . 其 中的 矛 盾 对 和 规律 认 识 越 深 刻 ,教 学 的 主 动性 就越 大 ,教学 效 果 就越 明 显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可 以说 教学 水 平 与教 学 理 论 研 究 的深 度 成 正 比 。 做 一 名 合格 的教 师 , 要 我们 就 不 能 仅 仅 用会 讲课 要 求 自 己 , 应 该 在 自 己不 断 反 复 的教 学 实 践 中 , 断 总 结 经 验 . 而 不 尝 试 不 同 的教 学 方 法 , 并虚 心 向 他 人 学 习 , 步 步 提 高 自 己的 教 一

科学环境概论教案

科学环境概论教案

科学环境概论教案教案标题:科学环境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科学环境的组成要素。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环境的定义和概念解释。

2. 科学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 科学环保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介绍科学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传授与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环境的组成要素,分别从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加深学生对科学环境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所处的科学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讨论自己对科学环境的感悟和看法。

第四步:案例分析与实践(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环境案例,如某地水资源污染问题,将案例分成几个环节进行分析,并结合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提出相应的环保行动措施。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投影仪。

2. 针对科学环境的相关案例或图片。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对科学环境概念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在课堂互动和总结中对于科学环境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科学环保行动的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环境调查,了解本地区的科学环境状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科学环境意识。

2.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环境保护行动,如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或参加当地的环保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我希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科学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培养起科学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科学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环境学概论》是北城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环保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环境的定义、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

2.2 第二章环境科学基础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2.3 第三章环境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的任务、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2.4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5 第五章环境伦理与环保行为教学内容:环境伦理的概念、环境伦理的原则、环保行为的意义、如何培养环保行为。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培养学生的环境分析能力。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4.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环境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环境学概论》,作者:,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5.2 辅助教材:《环境学概论学习指导》,作者:,出版社:上海出版社。

5.3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网站、环境学相关期刊、环保组织网站等。

5.4 实地考察资源:环保企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

大一大二必修课环境科学教案

大一大二必修课环境科学教案

大一大二必修课环境科学教案一、课程概述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作为大一大二必修课,着重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3.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4.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讲:环境科学导论1.1 环境科学的历史与发展1.2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2. 第二讲:环境系统与生态学2.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2 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2.3 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3. 第三讲:环境污染与防治3.1 污染物的分类和特性3.2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3 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防治4. 第四讲:资源与环境管理4.1 资源的分类与特点4.2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3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5. 第五讲:环境影响评价5.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原理 5.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流程5.3 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案例6. 第六讲:环境法律与政策6.1 环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体系6.2 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6.3 环境法律与政策的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法:组织环境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接触和感受实际环境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通过随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环境科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纲⼀、课程说明该课程⾯向⽣物科学师范专业,共16课时,1学分,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的本课程以⼈类⽣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和发展,以及⼈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法和⼿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以此培养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学⽣认识⼈类环境及其变化,从⽽树⽴正确的⼈⽣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要求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环境,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实际,注意调动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提⾼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进⼀步了解和掌握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微⽣物降解技能、降解原理与典型污染物的⽣物降解机理,掌握细胞固定化与膜固定化的原理与技术,深⼊学习⽔、⼤⽓、固体废物与污染场地的⽣物处理与修复基础理论,了解环境⽣物技术的最新理论与⽅法。

4、要求学⽣结合所学⽣物学基础理论分析相关环境问题,拓展学⽣知识⾯。

通过对⼈与⾃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深⼊理解,使学⽣建⽴正确的⼈⽣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法与主要教学环节1、教学⽅法课堂讲授应充分利⽤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法和图表、模型、课件等多种教学⼿段,启发、帮助和指导学⽣理解和思考问题,提⾼教学效果。

2、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要突出重点并有计划地指导学⽣⾃学和选学有关内容,通过课外⼩组调查研究的⽅法,加强学⽣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

五、课程总学时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总学时及学时分配环境科学概论总学时共1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

具体分配如下:第⼀章绪论1学时第⼆章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种类及⽣物降解性3学时第三章环境微⽣物培养技术3学时第四章有机污染物⽣物降解与转化原理2学时第五章有机污染物的⽣物降解途径2学时第六章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2学时第七章厌氧活性污泥法⽣物处理废⽔1学时第⼋章⽣物脱氮除磷技术1学时第九章微⽣物固定化技术1学时第⼗章有机固体废物微⽣物处理技术1学时第⼗⼀章污染⼤⽓的⽣物处理技术1学时第⼗⼆章污染环境的⽣物修复技术1学时第⼗三章酶制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1学时第⼗四章微⽣物絮凝剂1学时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16学时)绪论(1学时)[⽬的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地位及发展,掌握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和组成分科[重点难点]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3、环境科学的内容第⼆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1、理论环境学2、综合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和发展1、环境科学的初期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第四节环境的组成和结构1、⾃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2、⼯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章⼤⽓环境(3学时)[⽬的要求]掌握⼤⽓环境结构和组成,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3201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其它非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人类生态系统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阐述环境科学分支学科及其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分析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环境概念、环境基础理论、环境问题等基础知识;2.环境基础学科、环境分支学科体系;3.环境问题产生原理及防治途径与手段。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自学与终身学习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

重点讲述课程难点,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不断适应环境与发展的能力。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主,课堂与课外结合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

3.适当聘请校外管理与技术人员开展环境保护讲座。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先修物理、化学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课外查阅文献,学会循序渐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综合进行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的概念及基础理论,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并进行污染综合防治。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0-50%,大作业占50-100%。

(七)参考书目1.《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环境科学概论》,方淑荣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周敬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4.《环境学导论》,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5.《可持续发展导论》, Rogers.P.P、Jalal.K.F、郝吉明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二、中文摘要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科学概论教案

环境科学概论教案

环境科学概论教案教案标题:环境科学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3.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环境科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2.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3. 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规划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三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 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3.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

第四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2.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3. 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环境科学的内容;3.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科学的实践。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报告,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 实地考察和调研的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教案

环境科学概论教案

环境科学概论教案教案标题:环境科学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3.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3.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4. 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5.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措施。

教学步骤:1. 导入环境科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兴趣;2.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多学科性质;3. 分析环境科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科学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 介绍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5.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措施,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环境科学的整体认识;2.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科学实验和调研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促进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对于环境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4.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和思维拓展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环境科学教材,如《环境科学导论》等;2. 多媒体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3.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环境科学实验器材,如水质检测仪器等;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环境科学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

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增强实践意识;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和报告,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关注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科学素养。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类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为学生的环境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增加应用实践环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应该增加与实际环境问题相关的应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法及环境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并开发出一些小型环境保护项目,让学生从中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更新课程内容应当及时更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增加新的环境问题、新的控制技术和新型污染源,包含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制造等热点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科学理论水平,使其在新的环保领域中有一定的领悟和理解。

3.强化与环境经济的联系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与资源的有机结合紧密相关,因此环境与经济问题既有冲突也有互补,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与经济间的关系,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平衡,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权益意识。

1.倡导探究式学习传统的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和笔记记忆,缺乏与环境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应该倡导探究式学习,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和汇报成果,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多数环境问题是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人员共同解决。

因此,应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做课题研究,相互合作、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在集体中思维和协作能力,加强教学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1.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传递信息快速、直观、生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 学 内容
11 针对 不 同 专业 的 学 生 , 学 内容 应 该 有 所 调 整 . 教 本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较 为 广 泛 , 学 对象 层 次 也 不 同 , 括 环 境 类 本 科 生 、 关 专 业 的 本 科 生 和 公 选 课 学 生 , 可 能 将 其 一 教 包 相 不 成不 变地 应 用 于 所 有 层 次 的 学 生 . 于环 境 科 学 专业 主 要 是 培 养 满 足 社 会 需 要 的环 境 科 学 研 究 人 才 和 从 事 环 境 监 测 管 理 的 对 技术 人 才 , 环 境 科 学 概 论 课 程 属 于专 业 培 养 方 向 的基 础 核 心 课程 , 而 因此 该 课 程 应 注 重 原 理 、 污染 机 理 的讲 解 , 面 介 绍 环 境 全 科 学 的 概 况 , 学 生 对 环 境 科 学 所 涉 及 的 主要 领 域有 全 面 的 了 解 , 发 学 生 对 专 业 基 础 课 和 专 业 课 的 学 习 兴 趣 ; 于 与 环 境 使 激 对 相 关 专 业 的本 科 生 , 以对 其 所 学 内容 做 简 化 介 绍 , 其 全 面 了解 环 境 科 学 中 处 理 问 题 的 思 路 ; 于 选 修 该 课 程 的其 他 专 业 可 使 对 学 生 来 说 , 图使 学 生 掌 握 更 多 的环 境 方 面 的 知识 以 及 从 宏 观 看 问题 的 思 维 方 式 , 高 学 生 环 境 保 护 的认 识 与 参 与 意 识 , 力 提 同 时能 满 足 他们 在今 后 工 作 中 所 碰 到 的 环 境 问 题 , 因此 在 内 容深 度 上 有别 于 环 境 专 业 的 学 生 . 目前 大 部 分 教 材 更 适 合 于 环 境 专 业 的 学生 , 非 环 境 专 业 的学 生 较 难 找 到合 适 的教 材 . 以 针 对 不 同专 业 培 养 目标 , 环 境 科 学 概 论 的 教 学 内 容 进 行 了 调 整 , 对 所 对 确 定 了 每 一 章 的 教 学 内 容 体 系 、 学 目的 、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 对 本 课 程 的 教 学 大 纲 和 教 学 计 划 进 行 了修 订 . 教 教 并 同时 在 教 学 实 践
摘 要 : 对 环 境 科 学概 论 的 重 要 意 义及 课 程 的特 点 和 内 容 , 讨 了在 教 学 实践 中如 何 采 用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针 探
段 提 高教 学 质量 的 问题 .
关 键 词 : 境 科 学 ; 学 方 法 ; 学 内容 ; 学过 程 ; 环 教 教 教 多媒 体教 学 ; 例 教 学法 案 中 图 分 类 号 : 62 4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84 2 1 )2~ 0 8— 3 10 0 3 (0 1 0 0 5 0
环境 科 学 概 论 课 程 是 高 校 环 境 相 关 专 业 的一 门专 业 基 础 课 , 是 环 境 类 课 程 的 入 门课 … . 环 境 科 学 是 一 门 综 合 性 很 强 也 而 的学 科 , 及 面 广 , 盖 社 会 科 学 、 涉 涵 自然 科 学 和 工 程 技 术 诸 多 领 域 , 一 个 由 多 学 科 到 跨 学 科 的 庞 大 科 学 体 系 . 境 科 学 发 展 是 环 极 为 迅 速 , 科 交 叉 性 强 . 院开 课 对 象 包 括环 境 科 学及 环境 工程 专业 本科 生 、 学 本 与环 境 相 关 专业 本 科 生 和 其 他 专 业 本 科 生 . 由于 环 境 科 学 综 合 性 强 , 识 面 较 广 , 生 对 某 些 知 识 和 理 论 既 没 有 感 性 认 识 , 无 法 获 得 实 践 经 验 , 且 各 专 业 学 生 需 求 层 知 学 又 并 次不 一 , 课 程 内容 的理 解 差 异 较 大 , 以 在 教 学 内容 的组 织 方 式 及 教 学 方 法 上 具 有 很 大 的差 异 . 文 针 对 我 院 开 设 的 环 境 对 所 本 科学 概论 课 程 , 课 程 的 内容 选 择 和教 学方 法进 行探 讨 , 就 目的是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环 境 科 学 知 识 的积 极 性 、 动 性 , 学 生 认 识 环 主 使 境, 了解 环 境 问 题 , 统 地 掌 握 环 境 保 护 的 基 本 概 念 、 本 知 识 和 基 本 原 理 , 得 治 理 环 境 污 染 和 生 态 破 坏 的 基 本 知 识 和 技 系 基 获 能 , 时 引 导 学 生 在 人 与 环 境 的关 系上 树 立 正 确 观点 和 态 度 , 将 来 从 事 各 项 与 环 境 科 学 相 关 的工 作 奠定 基 础 . 同 为
J un. 201 1
d i1 . 9 9 jis . 0 7—0 3 2 1 . 2 0 1 o :0 3 6 / .sn 1 学 内容 与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邹 卫 华 ,韩 秀丽
( 州 大 学 化 工与 能 源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郑 河 5 0 1
第2 0卷 第 2期
21 0 1年 6 月
河 南教 育 学 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Jun l fHe a nt ueo u ain( trlS in eEdt n) o r a o n n Isi t fEd c t t o Naua ce c io i
Vo 2 N0. L 0 2
中进 一 步修 改 和 完 善 教 学 大 纲 和 教 学 计 划 , 到 了较 好 的 教学 效果 . 收
本 院 选 用 的 教 材 是 化 学 工 业 出 版 社 出版 的 《 境 保 护 概 论 》 , 有 1 环 … 共 0章 , 容 包 括 绪 论 , 气 环 境 , 体 环 境 , 壤 环 内 大 水 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