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将知觉到的信息进行组合、形成判断、推理分析的深层加工过 程。广义的概念包括感觉、知觉过程。与知觉常有混用现象。
社会认知研究的背景
心理学家对知觉的研究,在1940年以前基本上集 中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上。1950年以后慢慢扩展 到社会知觉方面。 1947年,Bruner, J. S. 首先提出“社会知觉”的概 念,强调知觉过程受到了价值观、需求等社会心 理因素的影响。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重点
(一)一致性
(二)评价的中心性 (三)中心特性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 一致性(consistency)
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 的对象来观察,尤其是在估价这个人的时候。 甚至当关于某人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 消除或减小这种冲突,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 人。
(四)自我防御归因
无论是基本归因错误还是“行动者-观察者效 应”,其基本的适用范围都是中性的归因事件。
在归因事件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时,上述归因错误 或偏见的性质往往正好相反:
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取了良好的结果时,如果是他人 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环境或外在条件使然),如果 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质使 然);而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如果是他 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质使然), 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环境或外在条件使 然)。 简言之,在归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服务的偏 向”。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鲍达列夫的实验,颇能说明问题。
2.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 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3.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比 较固定的看法。 是把人进行归类
4.积极偏见(宽大效应)
认知者对被认知者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行为者自由选择的行为能够反映他的意图,如果 是外力迫使他做的,人们就以外力的作用来解释他的 行为。
重点
(三)凯利(H.H. Kelley )的三度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观察行为, 其次是判断原因, 第三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
2.增加模式
此种模式表明人们形成印象并不以特性的平均价值,而是 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汇总所有的个别的印象,形 成一个总的印象。 仍以前面的例子来说明。
第一种情况: 真诚+机智=3+3=6 第二种情况: 真诚十机智十朴素十沉静=3+3+l+l=8
由于第二种情况得到的数值8大于第一种情况得到的数值 6,因此我们对他的印象会更好。这是一种与平均模式不 同的结论。
第五节 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二、几种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一、什么是归因
重点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
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 它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换言之,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 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二、几种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互动性
社会知觉是双向的,知觉双方是对等的主体地位。知觉对象影响 知觉者,知觉者也影响知觉对象。
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平衡,适应社会,会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 激物的作用,以维持自我的完整。
完形性
个人无法容忍矛盾的判断,而倾向于把有关认各知客体的各方面 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使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原因:a. 人们认为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b. 在社会情境中,行为者往往比较突出
(二)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这一归因偏差指的是,尽 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 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即随情境 而变,这在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更是如此。
5.隐含人格理论(固有人格理论)
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 特性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总体形象。 是对人的属性(特性)进行归类。
6.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1.平均模式
取长补短,形成总的印象
如果用分数的高低代表某一个性品质受欢迎的程度,假设“真诚” 和“机智”各为十3,“朴素”和“沉静”各为十1,平均模式的 计算结果就是: 第一种情况:
(真诚十机智)/2=(+3+3)/2=3
印象更好
第二种情况 :
(真诚十机智十朴素十沉静)/4 =(+3+3+1+1)/4=8 /4=2
首因效应与近因Fra Baidu bibliotek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二、认知对象因素
1. 魅力 2. 知名度
3. 自我表演
三、认知情境因素
1. 空间距离 2. 背景参考
第四节 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墨雷,用小女孩为被试的实验
重点
(四)认知偏差
1.光环效应
2.相似假定作用
3.社会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4.积极偏见(宽大效应) 5.隐含人格理论(固有人格理论) 6.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1.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 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就倾向于 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实质是把各种相互独立、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性予以 叠加,统统赋予认知着的对象。

原因:
a. 二者的着眼点不同
b. 二者可用的信息不一样
(三)忽视一致性信息
凯利假定人们在归因时同样重视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三种信 息。但事实上,一致性信息所受重视的程度特别低。
原因: a. 人往往更关注具体、生动、独特的信息,忽视统计信息 b. 观察着获取他人信息有困难,更相信直接信息 c. 行为者更引人注目
(二)评价的中心性
Osgood, C. E.(1957)发现在对人知觉中,人们一般 采用三个维度进行判断:
(1)评价方面:好——坏 (2)力量方面:强——弱 (3)活动方面:积极——消极 其中好坏的作用最重要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汇: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重点
人际交往 外在特征
推测、判断
内在属性
社会认知:
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 在属性的过程。 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识。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对于同质和同量的刺激,作 出不同的反应,选择某部分刺激,忽略或逃避其它信息。
海德的“行动朴素分析”理论
海德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虽然没有受到心理 学的训练,但是仍能够理解他人的行动。基于这一点,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 他发现,一般人总是把人类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类,一 个是内部原因,就是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于行为者自 身。另一个是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人的能力、努力、人格、动机、情绪、 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外部原因包括任务的难度、运 气、他人的影响、环境等等。 内归因(个人倾向归因) 外归因(情境归因)
系列1 的形象:圆形的钱币(1分、5分、10分、25分和50分) 系列2的形象:硬币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
让孩子们将看到的硬币和纸片形状大小画在纸上。 结果发现,孩子们画出的纸片的大小与看到的大小相似, 而钱币的大小普遍比看到的要大很多。
钱币所包含的财富意义对孩子们有一种诱惑力。
(三) 情感状态
(二)琼斯、戴维斯的对应推理理论 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 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比如,看到某人好承诺却经常违背诺言,如果我们 断定这是由他不诚实的品性所导致的,我们所做的 归因就是对应推论。
影响对应推论的两个因素: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
如果行为者采取的是社会合意的行为,人们就无法 从中推论其品性。相反,一般人所不愿意干的事,而 某人却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很有信心地 推断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个性。
内归因;外归因
归因理论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 (F. Heider, 1944, 1958)提出的。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理解、预测 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 这种需要,人们就要根据各种线索 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 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了行为或事件 发生的原因,才能解释这个世界。
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后 把原因归结于三个结果:
(1)行为者, (2)刺激物, (3)情境。
例如:某人连续几次看了影片甲,有三种归因 解释: 1、他喜欢这部影片 2、这电影很有趣 行为者 刺激物 情境
3、这几天他闲着没事
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种信息:
区别性信息(对不同刺激物行为是否有差别) 他是否还看过影片乙、丙、丁? 一致性信息(行为表现是否与其他人一致)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图式(schema):
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方式,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Crocker)图式分类:
人的图式(person schema) 自我图式(self schema) 角色图式(role schema) 社会事件图式(event schema)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真诚””和“机智”各为十3 , “朴素”和“沉静”各为十1
甲:真诚、机智
乙:真诚、机智、朴素、沉静
你对谁的印象更好?
重点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方式
1、平均模式 2、增加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重要的品质赋值更高
人们对他人身上极化特性-增加模式 所有特性-平均模式
(1)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 人们不是同等地看待对方所有的特性,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性, 会影响人们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处理的方式。 (2)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 人们不会同等地看待好的特性和不好的特性。与好的特性相比, 不好的特性更能影响印象。
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能帮助记忆 帮助自动化推论 增加信息 包含情感 具有启动效应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仪表的认知
——表情的认知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重点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环境 3
信息
认知者 1 被认知者 2
一、认知者因素 二、认知对象因素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一) 原有经验 (二) 价值观念 (三) 情感状态 (四)认知偏差
一、认知者因素
(一) 原有经验
原有经验往往能够决定认知的内容和结果
(二) 价值观念
布鲁纳的“钱币实验”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钱币实验”( 1947) 随机选取30个10岁的孩子,让他们看打在屏幕上的形象。
他周围的人是否也看了影片甲?


一贯性信息(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他对影片甲是否问题喜欢的?
(四)维纳的归因四因素理论
认为归因除了有内/外维度外,还存在稳定/不稳定维度。
三、归因偏差(attribution warp)
(一) 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基本归因错误:
重点
在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 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这一归因现象称为“基 本归因错误”。 此时,人们往往忽视某种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而将行为看成是行 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
第七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四节
第五节
印象形成
归因
重点提示:
重点:
社会认知的定义、特征。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几个有代表性的归因理论
了解: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