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力学——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原始油水界面垂直于流线, 含油区束缚水饱和度为常数。 如右图
以距离为横坐标,以含水饱 和度为纵坐标 在两相区的前缘上含水饱和 度突然下降,这种变化称为 “跃变” (忽略重力、毛管力)
Sor So Sw
Swc Swf
饱和度随时间变化:
水继续渗入,两相区不断扩大,除了两相区范围扩大外,原 来两相区范围内的油又被洗出一部分,因此两相区中含水饱和 度逐渐增加,含油饱和度则逐渐减小。
前缘含水饱和度:
r1
r 3 r 2 r1
r 2
Swf基本保持不变 ,大小取 决于岩层的微观结构和地 下油水粘度比
r 3
r o / w
在进入油区的累积水量一定的条件下,油水粘度比越大,形 成的两相区范围越大,因此,注入累积水量相同时,油水粘度 比大的岩层中井排见水时间早。在油田开发中井排见水前的采 油阶段称为水驱油的第一阶段或无水采油期;第一阶段的累积 产油量称为无水产油量。在开发油田的实践中可采用注稠化水 驱油的办法以缩小油水粘度差别,从而提高无水产油量和无水 期采收率。
实 际 含 水 饱 和 度 分 布:
两相区中含水饱和度分布曲线的前缘并不完全毛管力仅仅影响前缘饱和度的分布形态,因而如在计算中不考虑 油水重力差和毛管力的作用将不会带来过大的误差
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
分流量方程 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 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Swf和前缘位置xf 两相渗流区中平均含水饱和度的确定 井排见水后两相渗流区中含水饱和度变化
井排见水后两相渗流区平均含水饱和度
1.含水率和含油率(分流量方程) 在油水两相渗流区中,油水同时流动,而且都服从达西线性渗流定律 时,若不考虑油水重力差和毛管力的作用,则
K w dP vw w dx

第6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6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9
10
11
※ 上式即为考虑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2. 不考虑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1>运动方程
油相: 水相: vo K o (s ) grad P o K w (s ) grad P w 1 2
vw
<2>连续性方程
油相: ( v ox v oy v oz So ) x y z t 3
(6)
q(t ) g sin A( x)k (C1 w C2 o ) p x (C1 C2 )kA( x)
式中
C1
krw
w
; C2
kro
o
将(6)代入(1)式:
q(t ) g sin A( x)k (C1 w C2 o ) qw kC1[ w g sin ] A( x) kA( x)(C1 C2 ) C1 C1C2 q(t ) A( x)kg sin C1 C2 C1 C2 f ( S )q(t ) f1 ( S ) A( x) V
由 7 式: P q(t ) C2 S ' w Pc ( s) x KA( x)(C1 C2 ) C1 C2 x
7
8
由 8 式代入 1 式: C1q(t ) C1 C2 ' S qw KA( x) Pc ( s) C1 C2 C1 C2 x
活塞式水驱油
活塞式水驱油:假设水驱油过程中,油水间有明显的分界面,且分 界面垂直于液流方向向井排移动,并把油全部驱走,就像活塞一样 向井排移动,称活塞式水驱油。
一、考虑油水粘度差异的单相渗流
Le
如图 为均质等厚油藏, 且认为液体不可压缩且不考 虑液体密度差。设供液压力

渗流5---两相渗流

渗流5---两相渗流
可求该导数 式中
C1
K r w (s)
w
;
C2
K r o (s)
o
张凯
;
Pc '( s )
s
Pc ( s )
渗流力学
7
第五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Pw C2 q (t ) s Pc '( s ) x KA( x)(C1 C2 ) C1 C2 x
代入到
KKrw (s) P w qw A(x) w x
(对气相)
13
第五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将(1)式代入(2)式就得到油、气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式就得到油 气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Ko,Kg分别用Ko=Kro(S)K、Kg=Krg(S)K表示 与压力有关的函数表示为
g C ( P); og
o P
Bo ( P)
; G
P
Bo ( P)
运动方程
vo
K o ( s)
o
gradP
vw
K w ( s)
w
gradP
vox voy voz So 连续性方程 x y z t
vwx vwy vwz Sw x y z t Ko (s) So P t o
第五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二节 活塞式水驱油
考虑油水粘度差别的单向渗流 考虑油水粘度差别的平面径向渗流
渗流力学
张凯
16
第五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地层均质、等厚、水平,流体为不可压缩且不考虑油水在密度上的差别
一、考虑油水粘度差别的单向渗流
1.产量公式 1. 产量公式 水区的阻力 油区的阻力

8第七章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8第七章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置。
第三节.平面单向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 的应用
一.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及前缘位置
设从两相区形成开始,生产井排(或注水井排)的生产时 间为t,则在0~t时间内两相区内含水量的增加应该等于该区 域含水饱和度的增量。
0~t时间内两相区内含水量的增加:
t
Qw 0q(t)dt
0~t时间内两相区内含水饱和度的增量:
又K oovoP xoogsin K w wvwPxwwgsin
两式相减得:
K w wvw K o ovo ( P x w P x o)( w o)gsi n
PCPoPw
P CP oP w (P wP o) x x x x x
设: wo vt vwvo
得: K w wvwK o o(vtvw ) P x c gsi n
② 若为一维流动,则:
vox So x t
vwx Sw x t
二.运动方程
1.不考虑重力和毛管压力的运动方程
vo
Ko o
Po x
vw
Kw w
Pw x
2.考虑重力和毛管压力的运动方程
voK oo(P xoogsin )
vwK w w(P xwwgsi n)
三.分流方程式:
fwq w q w q ov w v w v ov v w t(v tv ov w )
一.连续性方程
在地层中取一微小的六面体,三边长分别为dx、dy、dz,
设在 M 点出油、水在 x 方向的质量分速度分别
为 0vox ,wvwx ,则:
z A B
dz
MA•

M
•M B
dy
A dx B
x
y
AA′面上的MA点油、水相的质量分速度为:

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指的是对具有油水两种相的地下储层中流体运移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解析油藏中油水相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油藏开发和生产的影响。

下面将从原理、特征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更好地理解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首先,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的原理是基于多相流理论。

地下油藏中油水两相存在共存,每个相都受到渗流过程中的岩石孔隙结构和岩石表面张力等影响。

油水两相的运动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油藏的开采效果。

油相的渗流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水相的渗流则受到毛细力的影响。

同时,油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也会影响两相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流体的分布。

其次,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油藏中油水相的分布会受到岩石孔隙结构的限制,不同的孔隙尺度和孔隙连通程度会导致油水相分布的非均匀性。

其次,两相渗流会存在于不同的渗流状态中,包括饱和渗流、非饱和渗流和混相渗流等。

不同的渗流状态会导致两相的流动特征和渗透能力有所不同。

最后,油水两相会发生相间的运移,即油相和水相会在渗流过程中相互转化。

这种相间运移会影响油藏中的渗流行为和生产动态,对油气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的特征对油气开发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了解和研究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可以帮助评估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渗流能力,为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其次,油藏中油水两相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对油气的产出和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油藏中油水两相渗流的特征,可以优化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减少技术和经济风险。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油藏中的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来评估油藏的剩余储量和可采储量,为资源评价和油气储量估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对油气开发和储层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藏中油水两相渗流的原理、特征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油藏中油水相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为优化油气开发方案以及评估油藏剩余储量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第七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 ( ρ o vox ) dx [ ρ o vox − ]dydzdt ∂x 2
[ ρ w v wx
6、经过dt时间,右端面油水流出质量:
∂(ρo v ox ) dx ∂ (ρ w v wx ) dx [ρo v ox + ]dydzdt [ρ w v wx + ]dydzdt ∂x 2 ∂x 2
第一节 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六、扰动力
纵向:各层是否投产、投注?物性? 平面:井周围压力梯度分布的非对称性
毛管力 润湿性 密度差 非均质 流度差 扰动力
采油井
注水井
油气层渗流力学
Mechanics of the Oil and Gas Flow in Porous Media
第七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Sw ∂vwx ∂vwy ∂vwz + −[ + ] =φ ∂y ∂z ∂t ∂x
第二节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四、约束条件
So + S w = 1
Pc = Po − Pw = f ( S w )
第二节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五、分流方程
含水率fw:渗流总液量中的含水量
qw qw vw fw = = = q t q w + q o v w + vo
7、经过dt时间,微元体在x方向的流入-流出油水质量差:
∂ ( ρ o v ox ) − dxdydzdt ∂x
∂ ( ρ w vwx ) − dxdydzdt ∂x
第二节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三、连续性方程
8、经过dt时间,微元体在y方向的流入-流出油水质量差:


∂ (ρ o v oy ) ∂x ∂ (ρ w v wy )

7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7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你能写出水相状 态方程否??!
27
三、连续性方程 z dz
x y
M’
M
M’’ dy
dx
So Sw 1
仍从x,y,z三个方向进行分别论述
28
四、分流方程
1 含水率是渗流总液量中的含水量,可以用分流方程表示:
fw
qw qw qo
or
fw
vw v w vo
=
vw vt
29
五、单向流动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
流动方向 •小毛管中pc大,驱动动力大, 水首先渗入小毛管形成非活 塞式推进。 •小毛管r小,阻力r4/(8L) 大。(p1- p2) 与pc合理配备, 可使大小毛管中流速均匀。
11
二、密度差的影响
1、在厚油层中 w>o> g, 油、气相遇或油、水相遇时,在油层 很厚,流速度不大时,容易形成形成上气下油(尤 其对带气顶的油藏)或上油下水(尤其对带底水的 油藏)的两相区。重力超覆现象。
250 x
36
计算出现了双值?
Sw
Kro/Krw fw(Sw)
0.2
0.3 0.4

24.0 7.6
fw’(Sw) 0 0.75 1.71
x60-x0 0 10.5 23.9
x120-x0 x240-x0
0
0.077 0.208
0.5
0.6 0.7 0.8 0.9
1.75
0.89 0.26 0.086 0
0.534
0.762 0.926 0.985 1.0
4.10
1.90 0.95
57.5
26.6 13.3
0.36
0
5.04
0

渗流力学_第五章

渗流力学_第五章

fw dfw dSw
dfw dSw
fw
dfw 1 t ∫xodx = dSw φA ∫0q(t)dt
x
¢ fw t x - xo = ò0 q(t )dt fA
Sw
¢ fw x - xo = W (t ) fA
Buckley—Leverett 方 程
Buckley曲线
Sw
t 1
t2 t3
t t2 1
∂pc ∂( po − pw ) ∂po ∂pw = = − ∂x ∂x ∂x ∂x
vt = vo + vw
∂pc vw − (vt − vw ) = − ∆ρ.g sin a Kw Ko ∂x
∂pc vw( + ) − vt = − ∆ρg sin a µw µo Ko ∂x Kw Ko
µw
µo
µo
′ fw
fw
0
0
Sw
பைடு நூலகம்
1
B
′ fw (Swf ) =
fw (Swf ) Swf − Swr
t
fw
A
x f − xo =
' fw (Swf )
∫0 q(t)dt φA
Swr
Swf Sw
Sw
∫0 q(t)dt Sw − Swr =
1 Sw − Swr = ′ fw(Swf )
t
φA(x f − xo )
油相: 水相:
∂(φρoSo ) − ∇⋅ (ρovo ) = ∂t ∂(φρwSw ) − ∇⋅ (ρwvw ) = ∂t
∂(vox ) ∂(voy ) ∂(voz ) ∂So + − + = φ ∂t ∂y ∂z ∂x ∂(vwx ) ∂(vwy ) ∂(vwz ) ∂Sw − + + = φ ∂t ∂y ∂z ∂x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五章两相渗流理论基础内容概要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油水、油气两相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式的建立,其中考虑了三种特殊情况,虽然要求得各种情况的解析解非常困难,但可以借助数值方法求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为数值模拟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第二节介绍了活塞式水驱油的基本思路。

尽管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矛盾和差距,但这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却为求解水驱油时的产量与压力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近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是本章的重点。

尽管是在忽略了重力和毛管力的情况下的近似解,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水驱油非活塞性的结论,为解决油水两相渗流的开发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面几节介绍了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学习本章应抓住油水两相渗流的特殊性,深入了解非活塞式水驱油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分析两相渗流区中含水饱和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入手,熟悉其求解思路和步骤。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章导学前几章所研究的是单相液体或气体的渗流,是以均质流体作为前提条件,没有考虑油和水在粘度和密度上的差别及毛管力的影响。

其次,由于假定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所以不产生溶解气从油中分离的过程,因此属于单相流体的渗流问题。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水压驱动,气压驱动溶解气驱动等的渗流过程中,单相流体的渗流仅表现在整个渗流过程中的局部地区或某一阶段。

在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的情况下,水驱油过程中油和水的性质是有差别的,有时这种性质的差别悬殊还很大。

另外,孔隙介质的润湿性也将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流体的驱替产生影响,从而存在油水两相共渗的混合区。

油水的粘度差和密度差以及毛管力必然影响两相共渗混合区范围及其阻力变化规律。

因此进一步深入分析油水两相渗流问题,对于正确了解水驱油藏的渗流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含水量的变化而保证水线的均匀推进,延长高产稳产时间,提高采收率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两相渗流与单相渗流的区别:油水(气)存在粘度的差别;岩石对油水(气)的润湿有差别;油水(气)间存在界面现象-存在毛细管力;油水(气)间密度存在差别。

M-6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M-6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油气运移理论认为储层原为水所饱和,而油是在后来的某一时间才运移来的。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孔隙空间中绝对不含水的油气藏。

地层固有水饱和度称为原生水或间隙水饱和度。

仅这些水的存在,除了减少储存烃类物质的孔隙空间外,也构成了孔隙空间中的多相(至少两相)流体体系。

另外,诸多大油区成功经验表明,起源于19世纪下叶的注水采油能够显著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这一技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由注水所引起的多相渗流问题一直被国内外研究者重视,并相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理论上,Richards (1931)最先开始了未饱和土壤中毛管束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之后Wyckoff 和Botset (1936)在研究未饱和土壤中气—液两相渗流时,首先提出了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Muskat 和Merese (1937)运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先将Darcy 定律推广到了多相流体渗流之中。

诚如Scheidegger (1972)所说,Darcy 定律的这种推广只能有条件的成立,即相对渗透率不受渗流系统的压力和速度影响,而只是流体饱和度的单值函数(Muskat 假设)。

Leverett (1939,1941)、Leverett 和Lewis (1941)、Buckley 和Leverett (1942)相继完成了孔隙介质二相驱替机理。

关于二相或者三相流动的细观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基于Leverett 等人的理论推广而进行的。

在宏观渗流方面,主要贡献者有Perrine (1956)、Martin(1959) 、Weller(1966)、Raghavan (1976)、Aanonsen (1985)、Chen (1987)、Al-Khalifah (1987)、B φe (1989)、Camacho-V 和Standing (1991)、Thompson (1995)等,主要成果有P-M 近似模型、拟压力模型、拟压力拟时间模型及压力平方模型等。

渗流力学-第四章

渗流力学-第四章
2、掌握活塞式单向渗流、平面径向渗流模型的渗流阻力、 产液公式。
第四章 多相渗流理论基础
活塞式水驱油假设:水驱油过程中地层含水区和含油区之间存在 着一个明显的油水分界面,该油水分界面垂直于液流流线向井排 处移动,水渗入含油区后将孔隙中的油全部驱走,即油水分界面 像活塞一样向井排移动,当它到达井排处时井排就见水。
1、单向渗流
渗流阻力=水区渗流阻力+油区渗流阻力
供 给 边 缘
排 液 道
活塞式水驱油示意图(单向流)
Rt
w (Le
xo ) o xo
BKh
Q KBh( pe pw )
w ( Le xo ) o xo
油水粘度不相等时,Rt,Q=f(ro),活塞式水驱油为不稳定渗流。
第四章 多相渗流理论基础
K ro -油相的相对渗透率 K rw -水相的相对渗透率
两相区中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
第四章 多相渗流理论基础
本节知识回顾
fw
1
Ko
o
A Qt
pcwo x
1 Ko
g sin w
Kw o
考虑重力但不考虑毛管力时 考虑毛管力不考虑重力时 不考虑毛管力不考虑重力时
1 Ko A g sin
wx t
(1)
根据达西直线渗流定律,在考虑重力和毛管力时
ox
Ko
o
po x
o g
sin
wx
Kw
w
pw x
wg
sin

O KO
ox
w Kw
wx
po x
pw x
w o
g sin pcwo g sin x
(2)
其中
t wx ox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五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两相渗流理论--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内容概要水驱油过程是一个非活塞式的驱替过程,即水渗入到含油区后,不能将全部原油置换出去,而是出现一个油和水同时混合流动的油水混合区,油井见水后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油水同采期,本节继续介绍非活塞式水驱油的基本理论,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应掌握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位置以及两相渗流区中平均含水饱和度的确定;理解井排见水后两相渗流区中含水饱和度变化。

课程讲解:讲解ppt教材自学:第三节 非活塞式水驱油(两相渗流理论)本节导学水驱油过程是一个非活塞式的驱替过程,即水渗入到含油区后,不能将全部原油置换出去,而是出现一个油和水同时混合流动的油水混合区,油井见水后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油水同采期,本节继续介绍非活塞式水驱油的基本理论,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重点1、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2、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位置;★★★★★3、两相渗流区中平均含水饱和度的确定;★★★★★4、井排见水后两相渗流区中含水饱和度变化;★★★一.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1)单向渗流两相渗流区中任取一微小矩形六面体 总流速:水流速:单元模型点M '处: ;点M "处:流入水的体积:流出水的体积:dt 时间单元体内流入-流出的水相体积差值为:dt二式相等于是含水率w f 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即)(w w w S f f =,而含水饱和度w S 又是距离和时间的函数,即),(t x S S w w = ,于是上式可以写成:对于等饱和度面的移动规律,即饱和度为定值的平面上, 0=w dS ,即由此可得:又则某一等饱和度平面推进的速度式,称为贝克莱——列维尔特方程或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

它表明等饱和度平面的移动速度等于截面上的总液流速度乘以含水率对含水饱和度的导w w ww S df S Q t A dS xφ∂∂=-∂∂ww S dxt S dt x ∂∂=-∂∂w w ww S df S Q t A dS xφ∂∂=-∂∂数。

第二章(5)油水两相流

第二章(5)油水两相流

K w A P
fw
Qw Q
w x
( K o K w )A P
1
1 Ko
w
o w
x
Kw o
fw
1
1 1
Ko
r Kw
式 中r
o w
为地 层条件 下的油 水粘度比 。
同样,含油率fo:
fo
1
1 r
Kw Ko
含水率与含油率之间的关系为:
fo fw 1
1 2
3
由<1>式知,对于某一已知油藏,油 水粘度比为定值,fw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Sw 水
μr 3 > μr 2> μr 1 μr 1
μr 2
μr 3
x
S~t曲线
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A)毛细管力的影响
由于界面张力和岩石的润湿性所产生
的毛管力有时是流动的阻力,有时是动力。
(a)若岩石表面是亲油的,毛管力是阻力。
P1 水 Pc
油 P2
流动方向
PC
2 cos r
式中:
——表面张力 ——润湿接触角 r——毛管半径
Le Lf Lo
考虑液体密度差。设供液
压力为Pe,排液道压力为 Pw在水驱油过程中保持不
B Pe
Pw
变,则活塞式水驱油时,
各部分阻力为:ຫໍສະໝຸດ 单向活塞式水驱油水区渗流
阻力
: w BKh
(Le
Lo
)
油区渗流阻力: o BKh
Lo
B Pe
总渗流阻力:
w BKh
(Le
Lo
)
o BKh
Lo
Le Lf Lo
Pw

第6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6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排 液 道
P e
Pw
单向活塞式水驱油
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研究。
§6.2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假设条件
●只存在油水两相渗流; ●油、水、岩石不可压缩; ●油水各自服从达西线性渗流定律; ●油水互不混溶。
§6.2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一、渗流微分方程的建立
二、分流量方程
三、渗流基本微分方程的建立
§6.2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2)重力对含水率的影响 0 时 , s in 0 , 重力作用 减小含水率; 2 时 , s in 0 , 重力作 用增大含水率。 3)毛管力的影响
fw 1 ( Pc K 1 g sin ) o x o vt w Ko 1 o K w
变化规律,压力分布及产量公式等。
§6.1 水驱油方式
一、活塞式水驱油
二、非活塞式水驱油
§6.1 水驱油方式
一、活塞式水驱油
活塞式水驱油假设:水驱油过程中地层含水区和含油区之 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油水分界面,该油水分界面垂直于液 流流线向井排处移动,水渗入含油区后将孔隙中的油全部 驱走,即油水分界面像活塞一样向井排移动,当它到达井 排处时井排就见水。 Le 供给边缘到生产井排之间分为两 供 Lo 给 Lf 个渗流区域:纯水区和纯油区。

v o sw 油相: x t
v w sw 水相: x t
对油水两相:
vt ( vo v w ) 0 x x
说明总流速与坐标位置无关。
§6.2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对于水相渗流微分方程为
vw ( vt f w ) f w s w vt x x x t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油气层渗流力学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油气层渗流力学

div(vo )
so t
●水相:同理可得。
div(vw ) ●对油水两相: div(vo
sw
vw
)
t 0
vt vo vw const
4.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div( Ko
o
gradPor )
so t
div( Kw
w
gradPwr )
sw t
P、sw
直接求解得到关 于压力分布的关 系式很困难。
o (Pc g sin ) 1
fw
vw vt
Ko
x
w o
vt
Kw Ko
或:
1 (Pc g sin ) Ko 1
fw
x
1 w Ko
o vt
o Kw
也可写为:
fw fw(sw)
其中:
1
fw(sw) 1
w
Ko
o Kw
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影 响的分相流量方程
1
1
w
Ko
( Pc x
g sin ) Ko o
K (Pe Pwf
) [wLeLo
o
w
2
Lo2 ]
§6.1 水驱油方式
二、非活塞式水驱油
Le
1.非活塞式水驱油的概念 ◆非活塞式水驱油:在实际油
Lo Lf
水 油 田中,由于岩层微观非均质性、油
供 给
+
水性质的差异以及毛管力现象,水 边

渗入油区后,不可能把能流动的油 全部驱走,出现了一个油水两相同
* w o
* Kw Ko K
由于油相和水相的有



水 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名称
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3平面单相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4平面单相流两相混合带的压力
§5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的
及要求
1.掌握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2.掌握确定排液道见水时间的方法
3.掌握平面单相流两相混合带的压力分布
4.掌握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推导
5.掌握平面径向流各个时刻地层内沿径向各点的饱和度分布及两相区的压力分布
教学内 容提要
1.平面单相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
确定排液道见水时间的方法
2.平面单相流两相混合带的力
3.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
平面径向流各个时刻地层内沿径向各点的饱和度分布及两相区的压力分布
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周次
第6周,总第1次课
备注
章节名称
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1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2等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教学目的
及要求
1.了解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2.掌握等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建立过程
3.掌握分流方程式的推导
4.掌握饱和度分布公式的推导及曲线
教学重点、
难点及
重点:
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平面径向流各个时刻地层内沿径向各点的饱和度分布
难点: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处理方案及方法设计
画示意图讲解,举例计算说明,作业巩固理解
作业
练习
思考题:p90 5
作业:p184 36
特别提示
涉及到近似积分的方法
教学内 容提要
1.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毛细管压力
重率差
粘度差
2.等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连续性方程的推导
运动方程
1)不考虑重力和毛细管压力的运动方程
2)考虑重力和毛细管压力的运动方程
分流方程式的推导
等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1)饱和度分布曲线
2)含水率及其导数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
难点及
重点:
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分流方程式的推导
饱和度分布公式的推导及曲线
难点:饱和度分布公式Buchkey-Leverett方程的推导及曲线
处理方案及方法设计
1.用示意图说明饱和度分布
作业
练习
思考题: p90 1,2,3,4
特别提示
交作业
涉及最终采收率、毛细管现象、界面张力的概念
周次
第6周,总第2次课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