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原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安全学原理(二)

安全学原理(二)

第七节 大安全观
一、大安全观的含义及其树立的必要性
1.含义:人们习惯将安全技术称为安全。如果将以 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 安全领域,就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 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 全意识,这就是科学的大安全观。
一、大安全观的含义及其树立的必要性 2、(为什么)树立大安全观的必要性:
四、安全价值的观念性 • 开发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


人才开发——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 术人才; 智力开发——引进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技术和 安全设施;
• 信息观念——信息是生产力,安全信息是预防 事故的重要手段,。当不安全的信息及时传递 时,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节 安全观的确立依据及其价值 所在
(1)安全观受世界观所主导
• 人生观、价值观与安全观共同构成世界观的主 要内涵; • 怎么把握安全观与人生观、价值观间的关系; •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安全观是人生观的基本目标
• 从生命的角度审视,安全观是人生观的最基本 目标; • 人生目标的最基本目的就是生存,安全、舒适 与健康是基本需求与要求;
二、安全的规律



侠义安全规律,是指某一领域系统中的安 全规律,如生产安全规律、交通安全规律; 广义安全规律,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的安全规律,即大安全的普遍规律。 安全具有:
• 生存规律; • 构成规律; • 发展变化规律

生存规律——指安全具有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和 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依而生的自然属性。
四、安全价值的观念性
• 市场观念——正常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产品供大于求, 即买方市场,人们对产品的采购有众多选择,此时就 有产品的安全性要求,且越来越高,就会失去市场。 • 竞争观念——企业的安全状况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 竞争中标的机会。 • 服务观念——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安 定团结,是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为企业员工幸福服 务,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 素质观念——搞好安全,就必须提高企业各级人员、 各个方面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主要有5个方面:领导素 质,职工素质,工艺设备素质,产品本身的素质,安 全素质,企业的管理素质。

安全学原理 第3章 安全认识论

安全学原理 第3章  安全认识论

• 事故的复杂性
– 指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人、物和环境,因此具有极大的 复杂性。
3.4 事故模式理论
– 事故模式理论:说明事故的发生 、发展过程和 后果的理论。 – 目的: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 析及事故预防。 – 也可以说事故致因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做 的逻辑抽象和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 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 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研究的指导
改进确定危险线索的方法 提高对不常见危险线索的识别和记忆
四、轨迹交叉理论
– 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 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 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 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 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 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 结果。 – 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在实际生 产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事故仅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 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与二者同时 相关的。例如:日本劳动省通过对50万起工伤事故调 查发现,只有约4%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而 只有约9%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
• 它研究的是人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人与危险之间的 反馈与控制问题,没有涉及机械及其周围环境的运行 过程。 • 瑟利模型适用于描述危险局面出现得较慢,如不及时 改正则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
3、安德森模型
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 对事故调查的指导
事故前系统是否出现过异常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
对于机械,系统理论主张增进其性能的可靠性,减少其 性能的不稳定性,并设置危险时给出警告信号功能 。 对于操作者,系统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对危险 的识别及反应能力。

第三章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学原理》

第三章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学原理》
第三章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学原理》
第八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1 OHSMS标准背景知识
(一)、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健康安全 1、国际贸易的要求
世界各国均需希望能在相同成本下参与竞争,发达国家特别在意 第三世界国家使用廉价的童工,恶劣的生产环境,闭隔的厂房下 生产的低成本产品,从而使竞争不平等。
第三章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学原理》
第三章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学原理》
第六节 安全决策
二、安全决策的概念
对于作为一种安全活动过程的决策的内涵,人们在理解 上是不完全一致的,但大多数人比较赞同下列表述:
安全决策,就是决定安全对策;科学安全决策是指
人们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 定各种安全行动方案,并从中做出满意的选择,以较好 地达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三章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学原理》
第六节 安全决策
二、安全决策的概念
(5)安全决策总是要考虑到实施过程中情况的不断变化, 还要考虑到实现安全目标之后的社会效果。没有应变方 案和不考虑社会效果的安全决策,至少是不完全的安全 决策,更谈不上是科学的安全决策。
(6)安全决策是指科学安全决策和民主安全决策。而不是 指任意的一种安全决定。为此在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并尽量集中职工和集体的智 慧。#
第八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跨国公司和大型的现代化 联合企业为强化自己的社会关注力和控制损失的需要,开始建立 自律性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并逐步形成了比较 完善的体系。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协议中提出: 各国不应由于法规和标准差异而造成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贸 易,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
2、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需要

安全学原理

安全学原理

器优于人的方面有:操作速度快,精度高,能高 倍放大和进行高阶运算。人的操作活动适宜的放 大率在 1 ∶ 1 ~ 4 ∶ 1 之间,机器的放大倍数则 可达 10 个数量级。人一般只能完成两阶内的运 算,而计算机的运算阶数可达几百阶,甚至更高。 机器能量大,能同时完成各种操作,且能保持较 高的效率和准确度,不存在单调和疲劳,感受和 反应能力较高,抗不利环境能力强,信息传递能 力强,记忆速度和保持能力强,可进行短暂的储 存记忆等。人优于机器的方面有:人的可靠度高, 能进行归纳、推理和判断,并能形成概念和创造 方法,人的某些感官目前优于机器,人的学习、 适应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强。人的情感、意识 与个性是人的最大特点,人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和 能动性,这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三、人机相互匹配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劳动越来越多地 为各种机器所代替。例如,各类机械取代了人的手 脚,检测仪器代替了人的感官,计算机部分地代替 了人的大脑。用机器代替人,既减轻了人的劳动强 度,有利于安全健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 1 .人与机器功能特征的比较 • 人与机器各有自身的特点,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如 何使人机分工合理,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效率 的发挥,这是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人与机 器的功能特征可归纳为九个方面进行比较,如表 23-1 所示。
二、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 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 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 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以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 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 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 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 决策水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 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 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 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 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 。预防为主"方针落 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既为必然,就有规律可 循。必然性来自因果性,深入探查 、了解事故因素关系, 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 供依据。应用概率理论,收集尽可能多的事故案例进行统 计分析,就可以从总体上找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为宏观 安全决策奠定基础,为改进安全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做到 “预防为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墨菲定律)
(三) 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事故往往是突然发生的。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即 所谓隐患或潜在危险是早就存在,只是未被发现或未受到 重视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显现而 酿成事故。 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 事故一经发生,就成为过去。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完 全相同的事故不会再次显现。然而没有真正地了解事故发 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消除这些原因,就会再次出 现类似的事故 。应当致力于消除这种事故的再现性。
事故的偶然性还表现在事故是否产生后果(人员伤亡, 物质损失),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难以预测的。反 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 事故的偶然性决定了要完全杜绝事故发生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事故的因果性决定了事故的必然性。
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事故因 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其 随机性仅表现在何时、何地、因什么意外事件触发产生而 已。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因果连锁,就消 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发生。
6 二次事故
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 所谓外部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 接关联的事件。 二次事故可以说是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源,绝大多数重、 特大事故主要是由于事故引发了二次事故造成的。
7 非工作事故

2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

2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

3
二、安全的社会属性
安全机制:与思维科学有关 2. 安全管理: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相关 3. 此外安全的社会属性还反映在:自从有了人类社 会,进步就是社会追求的目标,而走向进步的标志 之一就是安全,这是社会促进安全的主动因素。同 时应该注意人类社会活动,例如政治、军事、文化、 社交等,有的对社会直接起破坏作用,有的间接影 响着安全,人类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职业)灾 害、高技术灾害(化学品致灾、核事故隐患、电磁 环境公害、航空事故等)、交通灾害、环境恶化等, 则是自人类开展经济活动以来存在的突出的安全问 题。
20



引起这些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①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或不知道有危险; ②生理缺陷或生病、迟钝、忧伤、体力不足; ③过度疲劳、睡眠不足; ④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时心不在焉; ⑤劳动态度不端正; ⑥酒醉; ⑦不懂装懂,满不在乎。


Hale Waihona Puke 212)物的原因:


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不可能发生事故,物 的不安全状态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因 此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物质基础。有7种 物7种不安全状态。 7种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 成品、半成品等; 7种物的不安全状态有:①设备和装置的结构 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② 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③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 或有其他缺陷;④安全防护装置失灵;⑤缺乏 防护用具和服装或防护用具存在缺陷;⑥物质 的堆放、整理有缺陷;⑦工艺过程不合理,作 业方法不安全。
Chap 3 安全认识论 The Theory of Safety Knowledge
1
3.1 安全的属性
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安全机制与 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安全管理与系 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因此安全具有自 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

安全认识论安全学原理
安全认识论与安全学原理
目录
• 安全认识论 • 安全学原理 • 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 •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安全认识论
安全认识论的定义
安全认识论是一种研究安全意识的哲学理论,它探讨人们对安全的认识、理解和感 知,以及这些认识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露等风险。
在气候变化领域,研究重点是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社 会和经济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安全认识论与安全学原理的前沿研究涉及多个 领域,包括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新兴领域的安全问题。
在恐怖主义领域,研究重点是分析恐怖主义的根 源和特点,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活 动。
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01
预防措施
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风险发 生的可能性。
培训与演练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应对。
03
02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的应急预案,提 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监督与检查
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检 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04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实践案例
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安全问题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为解决 实际安全问题提供指导。
安全学原理强调对安全问题的 全面认识和分析,包括危险源 识别、风险评估、安全管理等 方面的研究。
安全学原理具有跨学科性质, 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 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的知识。
安全学原理的构成要素
危险源识别
研究如何识别和确定潜在的危险源,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危险 因素。
充分考虑安全性。
预防性原则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事故致因理论

课后复习及课下预习内容
复习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预习第二节,了解事故频发倾向论的主要观点、事故遭遇倾向论的 新发展等知识点。
2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1.理论体系的发展史
➢ 第一阶段:20世纪20-50年代。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 内在倾向,而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4.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的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 的事件的连锁: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4.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可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 序下发生的结果。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按因果顺序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 事故发生的过程如下图。
遗传 环境
人的 缺点
M
P
H
事故
D
伤亡
A
4.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 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 • 人的缺点—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使物产
起因物0 物1
现象1
接触
伤亡

物2
现象2
接触
伤亡

3.起因物与施害物
(起因物1) 空气 压缩机
(起因物2) 储气罐内 壁油膜
自 燃
施害物1 CO
高 压 风

施害物2
凿采 岩场 机 CO 排污 风染 口
中毒二人 +
抢救者四人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 中的不幸状态。
2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 查”的报告,1909年美国全国的工业 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 工时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资 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 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 到过伤害。
24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1、直接原因: ⑴由于主扇和局扇风机均未开启,瓦斯检测员空班漏检,造成瓦斯 局部积聚; ⑵该矿煤尘具有爆炸性,又未采取防尘措施,造成井下煤尘积存; ⑶电雷管存放不当,电缆明接头碰到电雷管引脚线,引起雷管爆炸 (即点火源),导致此次事故。
18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图1 事故发生原因的层次顺序 19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 1. 技术的原因 2. 教育的原因 3. 身体的原因 4. 精神的原因 5. 管理的原因 6. 社会及历史原因
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哪个更重要?
即使去掉直接原因,只要间接原因还存在,也无法防止 再产生新的直接原因。所以,作为最根本的对策,应当追 溯到二次原因以至基础原因,并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出现了高速飞机、雷达和 各种自动化机械等。为防止和减少飞机飞行事故而兴起的 事故判定技术及人机工程等,对后来的工业事故预防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事故判定技术(Critical lncident Technique)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安全学原理ppt课件

安全学原理ppt课件

03 安全学原理的应用
工业安全
工业安全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学原理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包括 预防机械伤害、电气安全、危险化学品管 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措施。
介绍如何运用安全学原理进行安全生产管 理,如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开展安全培训 、实施安全检查等。
事故预防与控制
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
阐述如何运用安全学原理进行事故预防与 控制,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隐患 排查与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存在的问题。
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意识培养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重 要性的认识和安全意识。
安全行为倡导
鼓励员工遵守安全规定、积极参与安 全活动,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安全信息传播
通过内部通讯、宣传栏等方式,传播 安全信息、分享安全经验,促进安全 文化的建设。
安全激励机制
对在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 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的安全 积极性。
事故调查与处理
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 找出事故原因,明确责任,采取有 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安全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信息化管理
智能化预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等,实现安全管理的信息 化,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和预警能力。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 析和挖掘,实现安全风险的智能预警 和预测,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风险。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政策
组织对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 原则,明确了组织对安全的承
诺和期望。
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负责安全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 员配置,确保安全工作的有效 实施。
安全制度与程序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和 操作程序,规范员工的行为和 操作。

01《安全学原理》

01《安全学原理》

三是工伤事故是职工在执行工作职责中发生的事故。其时间和场
合只限于企业职工在工作中因工致伤致死的范围,其他时间和场合发生 的事故,不在工伤事故范围之中。因此,凡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 合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就是工伤事故。
22
第一章 安全总论
第一节 事故(Accident)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界定:
23
第一章 安全总论
五、事故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 事故发生频率= 事故发生次数 / 活动进行时间
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
24
第一章 安全总论
海因里希(W. H. Heinrich)法则示意图:
严重伤害事故 轻微伤害事故 没有伤害事故
1
29
300 7000…000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12
第一章 安全总论
起重伤害事故
13
第一章 安全总论
起重伤害事故
14
第一章 安全总论
I put the photo here in hopes it may keep someone else from repeating what I did. What I did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owboying" in the construction trades. Yes, I'll be the first to admit, it was a dumb thing to do. Thank God I lived to tell about it. The accident happened on October 6, 1988 on the shoreline of Lake Ray Hubbard near Dallas, Texas. I had about thirty-five years of operating experience. I just got too confident. I thought I could go racing down a slopped embankment without rolling the machine. I had always thought that if a machine ever started to roll that I could hang on to something and not be thrown off of the machine. Boy, was I ever wrong. It happened so fast, I was on the ground before I knew what was happening. Prior to falling off of the machine, I grabbed at everything I could and couldn't find a thing to hold on to.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安培课件)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安培课件)
➢ 10、能量转移理论:1961年吉布森提出,1966年哈顿引 申
20
➢ 11、1965年科罗敦(Kolodner)在安全定量化的论文中 介绍了FTA;
➢ 12、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sworth)提出了以 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 13、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根据威格尔斯沃思的事 故理论,提出了扰动促成事故理论,即P理论 (Perturbation Occurs),此后又提出了适用于复杂自 然条件、连续作业情况下的矿山以人失误为主因的理论, 在南非金矿试用。
是,制造厂家必须对其产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负责。
17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 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设备、工艺和产品越来越复 杂。战略武器的研制、宇宙 开发和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 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的 复杂巨系统相继问世。这些 复杂巨系统往往由数以千、 万计的元件、部件组成,元 件、部件之间关系非常复杂。
➢ 14、1983年瑞典工作环境基金会对1969年瑟利提出的人 行为系统模型提出了一个修改模型,即WEF模型
➢ 15、1991年安德森提出了瑟利模型的修改系列模型 ➢ 16、1998年,Abdul.Raouf提出了多因素学说
21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 (1)连锁型:各因素彼此互为因果,互为连锁导致事故发生。 • (2)多因致果型(集中型):各种原因同一时间的共同发生 • (3)复合型:连锁、集中、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
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1
第一节 事故及其基本特征
(the property of accident)
一、事故及其影响因素

精选安全学原理讲义ppt79页

精选安全学原理讲义ppt79页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第三章 安全观第四章 安全认识论第五章 安全方法论第六章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 第七章 安全社会原理第八章 安全经济原理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安全的重要性 一组数据: 1、1984年1月19日,墨西哥城的天然气泄漏爆炸,导致452人死亡。 2、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毒物泄漏事故,导致2800多人死亡,12.5万人中毒。 3、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的地铁火灾,导致100多人死亡。 4、2002年,烟台海难事故。 5、2003年,四川井喷事故。 6、一系列的煤矿事故等。 由此可见,安全的重要性,对人类本身来说,安全就是生命。
第一节 安全问题及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2、国内安全科学的发展
两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监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类企业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专职人员。这时期安全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劳动保护方面的,即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在50年代仅有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卫生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以及煤炭科学研究院下设的部分研究室等有限的几个科研部门,科研人员不超过千人。 70年代末至今,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自1980年开始,每年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为加强劳动保护干部的继续工程教育和生产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各省、市劳动部门已普遍建立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大的工业企业还建立了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室。到1983年全国建成安全类科研机构Leabharlann 1个,研究人员发展到4000余人。
第二章 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
一、安全问题1、工业、矿山灾害2、交通运输事故3、化学污染问题4、大气污染问题5、核灾害6、航天航空工业灾害二、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1、国外安全科学发展的历程德国于1863年建立的威斯特优利亚采矿联合保险基金会;各国大学设立安全工程专业; 国际上盛行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安全学原理——第五章 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

安全学原理——第五章 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

1.事故报告主体
➢ 《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试行)》:事故发生单位是指对
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
➢ 《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的基
本单元,既包括企业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个人 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其他生产经营主体。也就是说,只要有 生产活动的或经营活动的,都是生产经营单位。
✓ 其他负有报告责任的人员:通常是指对安全生产、作业负有组织、监管职责 的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当班人员、带班领导等
✓ 现场有关人员:事故当事人死亡又没有其他工作人员时,任何首先发现事故 的人都负有立即报告事故的义务
3.事故报告时限及程序
➢ 首次报告时限:单位负责人接到现场有关人员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 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监(煤监)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 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报告。
1.事故调查基本方法
➢ 基于过程模型的调查方法
2)事件与原因因素图表分析法(events and causal factors charting and analysis, ECFC/EC-FA)
第 5 章 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
本章重点
了解事故调查程序、方法 掌握事故调查报告组成及要求 熟练掌握伤亡事故统计及分析技术
1 事故调查概述 2 事故报告
3 事故调查的组织与调查程序
目录
Contents
4 事故调查的方法与技术 5 事故调查报告的组成与要求
6 事故预防理论与方法
1
事故调查概述
3、准备阶段 (1)事故原因分析 (2)事故定性 (3)责任分析 (4)责任追究 (5)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6)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4.处理阶段 (1)调查报告提交与批复 (2)调查报告公布 (3)档案管理 (4)评估核查

安全学原理

安全学原理

安全: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事故: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危险源:具有或潜在着物质与能量的危险性,从而有可能对人生、财产或环境造成危害的设备、设施或场所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护身心安全与健康所创造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危险因素感度:指危险因素转化成为事故的难以程度事故隐患: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纵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

或者说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全面安全管理:是在总结传统的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并通过全体人员确认的全面安全目标,对全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全部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综合管理按经济损失灾难性事故分为:重大损失事故和特重大损失事故制定应急计划之前该做的基础工作:危险源辨识和评价、确定企业及其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情况、重大危险源事故后果预测与分析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与释放能量的高低和危险物质数量的多少有关危险源控制应该从组织和技术两方面着手简答题一、人类对安全认识的发展阶段1,无知的安全认识阶段2,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3,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4,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二、对安全认识的五种类型A,从事故得危害中认识到,安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安全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条件;企业安全生产、人们安全生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B,从安全与事故的相对存在中认识到,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故的环境。

安全等于无事故,安全是指人身没有伤害、设备没有损坏、财产没有损失的状态C,从安全与事故之间的联系中认识到,安全系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学原理
2020/2/18
1
第一节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一、安全工程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1、安全: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 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 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 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 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 (2)当生产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领导者 应该把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广大职 工则必须严格地、自觉地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
2020/2/18
5
第三节 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安全 与事故的关系
❖ 安全与事故的关系
❖ 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即有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需要安全,有 了安全的保证,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 安全与事故的关系还具有如下特征:
❖ 1、安全的极向性
❖ 2、避免事故或危害有限性
2020/2/18
6
第四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
❖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 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 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
❖ 事故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 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 和预测性。
2020/2/18
❖ 4、局部稳定性:无条件的追求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有条 件的实现人的局部安全或追求物的本质安全化。
❖ 5、经济性:安全与否,直接与经济效益的增长或损失有关。
❖ 6、复杂性:安全与否取决于人、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
❖ 7、社会性: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
❖ 8、潜隐性:指控制多因素、多媒介、多时空、交混综合效应而产 生的潜隐性安全程度。
7
第五节 事故分类
❖ 事故的分类:生产事故和非生产事故
❖ 生产事故: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 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 意外事件。
❖ 根据生产事故造成的后果的不同,分为设备 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工伤事故)、未遂事 故三种。
2020/2/18
8
❖ 工伤事故: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 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 险因素之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 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影响,致 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 称为工伤事故。
体打击);(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
倾覆等);(3)机器工具伤害(包括绞、碾、
碰、割、戳等);(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
备或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5)触电
(包括雷击伤害);(6)淹溺;(7)灼烫;
(8)火灾;(9)刺割(指机器工具伤害以
外的刺害,如钉子扎脚、尖刃物划破等);
(10)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上、屋顶上坠
❖ 2、安全指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或生活) 系统,在完成其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事故损失的可 接受水平。
❖ 3、本质安全化:一般针对某一个系统而言,表明该系
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达到了本部门当代的基
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安全可靠的运行。
2020/2/18
2
❖ 4、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 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 危险物质。
2020/2/18
11
工伤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 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人 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内,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 要致因。
2020/2/18
4
第二节 安全第一原理
❖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 “安全第一”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一切生产建设部门、交通 运输和其他有关部门时时处处都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生 产中各环节都要坚持“安全第一”。
❖ (1)在考虑生产时,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去制 定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以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保证生产长期地、安全地进行。
❖ 1、必要性和普遍性: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安全作为人的 身心状态及其保障条件是绝对必要的。而人和物遭遇到人为的或 是天然的危害或损坏极为常见,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 2、随机性:安全状态的存在和维持时间、地点及其动态平衡的方 式等都带有随机性。
❖ 3、相对性:由于人们在逐步揭示安全的运动规律,提高对安全本 质的认识,向安全本质化逐渐逼近。安全的标准是相对的。
❖ 5、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 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应三个要 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 6、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的生产、搬运、加工、使用或 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国家法律、法 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单元(或设 施)称为重大危险源。
❖ 7、安全评价:指对于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存在的危险 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及其 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
❖ 8、固有危险度:指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由于自身功
能的需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其设备及物料失控时可
202能0/2造/18 成灾害的严重程度。
3
❖ 二、安全的基本特征
❖ 工伤事故的构成要素:
❖ (1)伤害部位:头、脸、眼鼻口耳、上肢等人体 各部位
❖ (2)伤害种类:挫伤、刺伤、烧伤、脱臼、中毒、 窒息、电伤等
❖ (3)伤害程度: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
2020/2/18
9
❖ 工伤事故的类别
❖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
崩块、击伤等伤害,不包括爆炸而引起的物
落以及平地上坠入地坑等);
2020/2/18
10
❖ (11)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 倒塌等);(12)冒顶片帮;(13)透水 (14)放炮;(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 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16)瓦斯 爆炸(包括煤粉爆炸);(17)锅炉和受压 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 炉膛、钢水包爆炸等);(19)中毒(煤气、 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和窒 息;(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 野兽咬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