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合集下载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妇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1.耳穴埋豆(籽)2.刮痧法3.灸法4.熏洗法5.湿敷法6.涂药法7.坐药法8.毫针法9.中药保留灌肠法耳穴埋豆(籽)耳穴埋豆是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部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于失眠、便秘、疼痛、腹胀等症状治疗。

三、适应症各种痛症、炎症、慢性病症,过敏与代谢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病症,内分泌代谢病症。

四、禁忌症耳部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五、告知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耳豆贴、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手消毒剂、污物桶。

七、操作程序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根据医嘱用探棒探查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热、胀、痛等感觉。

4.用75%酒精擦拭耳廓、消毒操作者手指,用镊子夹取耳豆板上的耳豆贴,贴于选定的穴位上,四角贴牢。

5.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为患者逐一按压,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产生热、胀、痛为宜。

6.指导患者按此法按压,每日2—3次,每次1—2分钟,并告知相应注意事项。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八、注意事项1.操作前务必检查耳部皮肤情况,若有炎症、破溃、冻伤的禁用。

2.探穴力度应适度、均匀。

3.耳部酒精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耳穴贴压。

4.根据医嘱确定留置时间,一般可留置3—7天,常规操作以单侧耳朵为宜,两侧交替使用。

5.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耳穴埋豆(籽)操作流程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勺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肤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参考]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参考]

一、毫针刺法技能操作规程【意图】选用不同类型的金属毫针影响人体必定的腧穴, 以谐和气血、疏通经络, 然后到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意图。

适用于各种急、缓慢疾病。

【用物预备】医治盘,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运用的毫针, 0.5%碘伏,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办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道周围, 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制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适合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外表方位,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饱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心刺入。

此法首要用于皮肤松懈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道。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首要用于皮肉浅陋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视点和深度2.1 视点: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外表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度角左右手笔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45度角左右手歪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陋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适合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 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纪、病况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 宜浅刺;肌肉饱满者, 宜深刺。

2.2.2 年纪:小儿及年迈体弱者,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2.2.3 病况: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妇产科中医服务项目操作规范精简版

妇产科中医服务项目操作规范精简版

妇产科十项中医诊断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20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30三、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四、推拿技术操作规程30,40,50五、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20六、刮痧技术操作规程30七、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0八、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九、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十、穴位敷贴操作规程10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旳】采用不同样型号旳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旳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抵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旳目旳。

合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适应症及选穴】参照针灸国标《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一般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医妇科学》制定。

1.痛经: ①气滞血瘀: 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 中极三阴交地机③湿热瘀阻: 太冲次髎中极三阴交④气血亏虚: 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子宫2.崩漏: ①血热内扰: 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②气不摄血: 气海脾俞百会足三里隐白③肾气亏虚: 肾俞关元子宫三阴交④瘀滞胞宫: 中极气冲隐白三阴交血海膈俞3.带下: ①脾虚湿困: 气海带脉白环俞脾俞三阴交②肾阴亏虚: 肾俞太溪次髎三阴交③肾阳亏虚: 关元命门肾俞带脉次髎足三里④湿热下注: 中极阴陵泉带脉次髎4.阴挺: ①气虚: 百会关元气海维道足三里②肾虚: 关元大赫照海子宫5.滞产: ①气血虚弱: 足三里三阴交复溜至阴②气滞血瘀: 合谷三阴交独阴6.胞衣不下: ①气虚: 关元三阴交独阴②血瘀: 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7.产后腹痛: ①血虚腹痛: 关元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②寒凝腹痛: 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③血瘀腹痛: 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多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旳毫针, 0.5%碘伏, 棉签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 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 获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 按针刺部位, 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 先用拇指按压穴位, 并问询患者有无感觉。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宫颈活体组织检查此项检查是取病灶的小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以确诊某些疾病,是可疑病变的重要诊断方法。

[适应症]:1.宫颈糜烂易出血,临产有宫颈癌可疑者。

2.宫颈炎久治不愈者。

3.宫颈刮片阳性者。

4.宫颈有其它病变或赘生物,须进一步诊断者。

[方法]:1.暴露宫颈,用干棉球拭净宫颈分泌物,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活检钳在宫颈口鳞状柱状上皮交界处,.12点取组织1-4块活检,在宫颈及阴道穹窿部涂复方碘液,在不着色区取组织。

2.取下之组织立即放入10%甲醛或95%酒精中。

3.钳取的深度应达间质部,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4.活检区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或用凝胶海绵和纱布填塞,8-12小时取出。

5.填好病检单,与标本送病理科。

会阴冲洗及阴道灌洗一、会阴冲洗:先用10%肥皂水擦洗外阴,再用1/5000高锰酸钾或0.2%新洁尔灭自阴阜以下大腿上部内侧,冲洗时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最后肛门周围。

二、阴道灌洗1.灌洗液温度38-41°C,倒入吊桶内,桶底距检查台或床面1米左右,如是低压灌洗,则桶底距创面30厘米。

2.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臀下垫浴盆或污水漏斗,用灌洗液冲洗外阴。

3.排出灌洗液头内空气后,轻轻放入阴道6-8厘米,打开活塞慢慢灌入洗液。

注意洗净穹窿部及阴道皱襞。

4.洗毕用灌洗头向下压,使阴道内液体流出,用棉球擦净外阴。

洗毕亦可在阴道内局部放药。

注意点:未婚者、阴道流血者不灌洗,妊娠期必须灌洗阴道时可改做擦洗,动作轻柔。

输卵管通液试验适应症对不孕症患者明确输卵管是否通畅;输卵管成形术后观察;治疗输卵管轻度闭塞。

月经后3-7天进行,术前3天禁性交。

方法:1.术前准备1)前端套有圆锥形橡胶头的通气导管一根或双导管一根2)20ML无菌注射器一只2.通液〔1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双合诊了解子宫位置及大小,外阴、阴道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

〔2放置阴道窥器充分暴露宫颈,再次消毒阴道穹隆及宫颈, 〔3宫颈钳夹住前唇后,轻向外拉,将通液头送入颈管内,使导管的圆锥橡皮头与宫颈紧贴,以免漏夜。

妇产科中医服务项目操作规范方案精简版

妇产科中医服务项目操作规范方案精简版

妇产科十项中医诊疗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20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30三、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四、推拿技术操作规程30,40,50五、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20六、刮痧技术操作规程30七、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0八、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九、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十、穴位敷贴操作规程10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适应症及选穴】参考针灸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医妇科学》制定。

1.痛经:①气滞血瘀: 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中极三阴交地机③湿热瘀阻:太冲次髎中极三阴交④气血亏虚: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子宫2.崩漏:①血热内扰: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②气不摄血:气海脾俞百会足三里隐白③肾气亏虚:肾俞关元子宫三阴交④瘀滞胞宫:中极气冲隐白三阴交血海膈俞3.带下:①脾虚湿困:气海带脉白环俞脾俞三阴交②肾阴亏虚:肾俞太溪次髎三阴交③肾阳亏虚:关元命门肾俞带脉次髎足三里④湿热下注:中极阴陵泉带脉次髎4.阴挺:①气虚:百会关元气海维道足三里②肾虚:关元大赫照海子宫5.滞产:①气血虚弱:足三里三阴交复溜至阴②气滞血瘀:合谷三阴交独阴6.胞衣不下:①气虚:关元三阴交独阴②血瘀: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7.产后腹痛:①血虚腹痛:关元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②寒凝腹痛: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③血瘀腹痛: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法/*****技术[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1)(2)粘膜的充分吸收。

(3)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4)整理床铺,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5)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妇产科操作规范之欧阳化创编

妇产科操作规范之欧阳化创编

妇产科操作规范一、妇科检查(一)窥阴器的使用1、无性生活者一般不做窥阴器检查。

使用窥阴器检查阴道和宫颈时,要注意窥阴器的结构特点,以免漏诊。

临床常用鸭嘴形窥阴器,可以固定,便于阴道内治疗操作。

2、患者排空膀胱,治疗床上垫一次性臀垫,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操作者带检查手套,将窥阴器前后两叶闭合,表面涂润滑剂利于插入,避免损伤(若拟作宫颈细胞学检查或取阴道分泌物做涂片检查时,不应用润滑剂,以免影响涂片质量)。

3、放置窥阴器时,检查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将两侧小阴唇分开,右手将窥阴器避开敏感的尿道周围区,倾斜45度沿阴道后壁缓慢插入阴道内,边推进边将窥阴器转正并逐渐张开两叶,暴露宫颈。

阴道壁及穹窿部,然后旋转窥阴器,充分暴露阴道各壁。

观察阴道前后壁和侧壁及穹窿粘膜颜色、皱襞多少,是否有阴道隔或双阴道等先天性畸形,有无溃疡、囊肿或者赘生物。

注意阴道内分泌物量、性质、色泽,有无臭味。

阴道分泌物异常者应做滴虫、假丝酵母菌、淋菌及线索细胞等检查。

暴露宫颈后观察宫颈的大小、颜色、外口形状,有无出血、柱状上皮异位、撕裂、外翻、腺囊肿、息肉、赘生物,宫颈管内有无出血或分泌物。

同时可采集宫颈外口鳞-柱交界部或宫颈分泌物标本做宫颈细胞学检查。

4、取出窥阴器时,先将窥阴器两叶闭合,缓慢退出。

(二)双合诊1.妇科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检查者一手的两指或一指放入阴道,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

2.目的在于,扪清阴道、宫颈、宫体、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结缔组织以及骨盆腔内其他器官和组织有无异常。

3.方法:检查者戴无菌手套,右手或左手食中两指蘸润滑剂,顺阴道后壁轻轻插入,检查阴道通畅度和深度,有无先天畸形、瘢痕、结节或肿块;再扪触宫颈大小、形状、硬度及外口情况,有无接触性出血,若拨动宫颈时病人感疼痛,称为宫颈举痛,为盆腔内脏器有病变的表现。

当触及宫颈外口方向朝后时宫体为前倾;朝前时宫体为后倾;宫颈外口朝前且阴道内手指伸达后穹隆顶部可触及宫体时,子宫为后屈。

妇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妇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妇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本文旨在为妇科临床工作者提供常见技术操作规范的参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妇科技术操作及其规范:子宫附件超声检查规范1. 检查前确认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和病历号。

2. 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包括洗手和佩戴手套。

3. 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和目的,并获得其同意。

4. 使用高频探头进行超声检查,注意探头适当贴合和避免压迫过度。

5. 检查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大小、结构和异常情况。

6. 记录检查结果,包括所有观察到的异常和测量值。

7. 在报告中准确描述检查所见,并注意标明可能的诊断。

分娩操作规范1. 在分娩前确认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和孕周。

2. 提供舒适的分娩环境,保持卫生和私密性。

3. 监测患者的分娩进程和胎儿情况,包括宫缩频率和胎心监护。

4. 按照分娩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如每小时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等。

5. 配合患者的用力,给予指导和鼓励。

6. 在胎儿头部完全娩出后,及时检查颈部并确认胎儿口鼻被清除。

7. 注意产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或转诊。

子宫腔镜检查操作规范1. 在检查前核实患者信息,并取得其同意。

2. 术前准备包括清洁患者外阴和宫颈口,消毒操作仪器。

3. 麻醉患者并进行无菌操作。

4. 缓慢将子宫腔镜插入宫颈口,注意避免过度压迫和损伤组织。

5. 观察子宫腔内的情况,包括宫腔形态、子宫黏膜病变等。

6. 检查结束后,将子宫腔镜缓慢拔出,注意观察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7. 记录检查所见,并根据需要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以上是妇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范例,医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符合相关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具体操作过程中,医生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和决策。

请注意,本文提供的规范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判断和专业知识。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XXX妇科在2014年推出了10种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符合XXX的要求。

这些项目包括中药熏洗法、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

这些项目的具体细则详见附录。

其中,中药熏洗法是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在患处进行熏蒸和淋洗,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目的。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症状。

但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以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

在操作前需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等物品,并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其他项目如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也各有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操作前同样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并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1.确认医嘱和患者信息,并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和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及患者是否经期或妊娠。

2.洗手并戴口罩,备齐所需用物。

按医嘱配制药液,保持水温在50-70℃之间。

3.携带用物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床号和姓名。

解释熏洗过程并获得患者的配合。

4.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对于坐浴,将药液倒入盆中并协助患者脱下内裤,然后让患者坐在木盖上进行熏蒸。

待药液不烫手时,拿掉木盖,让患者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在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后,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并安置在舒适的体位。

清理用物并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1.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冬季需注意保暖。

2.对于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特色治疗技术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1)普通针刺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

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

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

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

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

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

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温针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刺激强度包括弱、中、强刺激。

叩击部位包括局部扣刺、穴位扣刺、循经扣刺。

适应范围较广,如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眩晕、胃痛、呕吐、阳痿、遗精、遗尿、痛经、肩周炎、痿症、痹症、急性腰扭伤、肌肤麻木、牛皮廯、斑秃等。

(3)耳针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

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doc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doc

妇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1.耳穴埋豆(籽)2.刮痧法3.灸法4.熏洗法5.湿敷法6.涂药法7.坐药法8.毫针法9.中药保留灌肠法耳穴埋豆(籽)耳穴埋豆是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部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于失眠、便秘、疼痛、腹胀等症状治疗。

三、适应症各种痛症、炎症、慢性病症,过敏与代谢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病症,内分泌代谢病症。

四、禁忌症耳部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五、告知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耳豆贴、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手消毒剂、污物桶。

七、操作程序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根据医嘱用探棒探查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热、胀、痛等感觉。

4.用75%酒精擦拭耳廓、消毒操作者手指,用镊子夹取耳豆板上的耳豆贴,贴于选定的穴位上,四角贴牢。

5.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为患者逐一按压,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产生热、胀、痛为宜。

6.指导患者按此法按压,每日2—3次,每次1—2分钟,并告知相应注意事项。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八、注意事项1.操作前务必检查耳部皮肤情况,若有炎症、破溃、冻伤的禁用。

2.探穴力度应适度、均匀。

3.耳部酒精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耳穴贴压。

4.根据医嘱确定留置时间,一般可留置3—7天,常规操作以单侧耳朵为宜,两侧交替使用。

5.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耳穴埋豆(籽)操作流程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勺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肤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妇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及流程图

妇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及流程图

妇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1.耳穴埋豆(籽)2.刮痧法3.灸法4.熏洗法5.湿敷法6.涂药法7.坐药法8.毫针法9.中药保留灌肠法耳穴埋豆(籽)耳穴埋豆是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部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于失眠、便秘、疼痛、腹胀等症状治疗。

三、适应症各种痛症、炎症、慢性病症,过敏与代谢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病症,内分泌代谢病症。

四、禁忌症耳部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五、告知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耳豆贴、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手消毒剂、污物桶。

七、操作程序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根据医嘱用探棒探查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热、胀、痛等感觉。

4.用75%酒精擦拭耳廓、消毒操作者手指,用镊子夹取耳豆板上的耳豆贴,贴于选定的穴位上,四角贴牢。

5.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为患者逐一按压,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产生热、胀、痛为宜。

6.指导患者按此法按压,每日2—3次,每次1—2分钟,并告知相应注意事项。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八、注意事项1.操作前务必检查耳部皮肤情况,若有炎症、破溃、冻伤的禁用。

2.探穴力度应适度、均匀。

3.耳部酒精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耳穴贴压。

4.根据医嘱确定留置时间,一般可留置3—7天,常规操作以单侧耳朵为宜,两侧交替使用。

5.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耳穴埋豆(籽)操作流程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勺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肤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XXXXX院妇产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XXXXXXXX院二〇一七年一月修订目录第一章产科疾病··11、产前检查··12、正常分娩··23、难产处理··7(1)产力异常··7〔附〕子宫收缩环··7(2)骨产道异常··11(3)胎位及胎儿异常··10①枕后位(枕横位) ·10②颜面位··11③臀位··11④横位··12⑤巨大胎儿··13⑥无脑儿··13⑦脑积水··144、妊娠病理··15(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5(2)过期妊娠··18(3)双胎··19(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 )·20(5)死胎··22(6)羊水过少··22(7)羊水过多··23(8)前置胎盘··24(9)胎盘早期剥离··26(10)早产··27(11)前次剖宫产··28(12)疤痕子宫··295、妊娠合并症··29(1)妊娠合并贫血··29(2)妊娠合并心脏病··31(3)妊娠合并心律失常··33(4)围产期心肌病··34(J)妊娠合并卵巢肿瘤··34(6)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35(7)妊娠合并糖尿病··36(8)妊娠合并慢性肾炎··37(9)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38(11)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40(12)妊娠合并急腹症··41①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41②妊娠合并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41③妊娠合并胆囊炎及胆石症··42④妊娠合并肠梗阻··42⑤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42⑥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43⑦妊娠期急腹症手术应注意的问题··436、产科手术··44(1)剖宫产··44(2)会阴切开缝合术··46(3)产钳术··47(4)胎头吸引术………………………………………….(5)外倒转术··50(6)臀位助产术··51(7)臀位牵引术··51(8)宫颈探查术··52(9)人工剥离胎盘术··52(10)清宫术··53(11)子宫腔纱布条填塞术··53(12)引产术··537、分娩期并发症··56(1)先兆子宫破裂··56(2)子宫破裂··56(3)产后出血(PPH) ·57(4)胎膜早破··60(5)脐带先露及脐带脱垂··61(6)胎儿宫内窘迫··61(7)羊水栓塞··628、产后疾病··63(1)晚期产后出血··63(2)产褥感染··61(3)产后尿储留··66(4)乳胀与乳头毅裂··669、产科危重病人抢救(MICU)·67(1)心跳骤停、心肺复苏··67(2)产科抢救··68(3)呼吸衰竭抢救··69(4)产科休克抢救··69(5)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诊断与处理··71(6)急性子宫内翻症··78第二章妇科疾病··801、外阴病变··80(1)外阴痰痒症··80(2)硬化性萎缩性苔鲜··80(3)增生性营养障碍··81(4)前庭大腺炎··81(5)外阴溃疡··81(6)外阴创伤··822、女性生殖器炎症··82(1)滴虫性阴道炎··82(2)霉菌性阴道炎··83(3)老年性阴道炎··83(4)非特异性阴道炎··83(5)子宫颈炎··84①急性子宫颈炎··84②慢性子宫颈炎··84(6)子宫内膜炎··85(7)盆腔炎··86①急性盆腔炎··86②慢性盆腔炎及亚急性盆腔炎··863、早、中期妊娠疾病··87(1)流产··87①先兆流产··87②难免流产··88③不全流产··88④完全流产··88⑤过期流产··88⑥习惯性流产··89(2)妊娠剧吐··89(3)异位妊娠··894、妇科肿瘤··90(l)外阴癌··90(2)子宫颈癌··91(3)子宫肌瘤··93(4)子宫内膜癌··94(5)卵巢肿瘤··95(6)滋养细胞肿瘤··96②、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975、内分泌疾病··98(1)功能性子宫出血病··98①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99②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100(2)经前期紧张综合症··100(3)子宫内膜异位症··101(4)子宫腺肌病··1016、损伤性疾病··102(1)尿瘩··102(2)直肠阴道痰··102(3)子宫脱垂··103(4)陈旧性会阴m度撕裂··1037、女性生殖器官畸形··104(1)处女膜闭锁··104(2)先天性无阴道··104(3)阴道横隔··105(4)阴道纵隔或斜隔··105(5)子宫发育异常··105第三章生殖健康科及计划生育疾病··1061、计划生育手术常规··106(1)宫内节育器放置常规 (2)(2)宫内节育器取出常规 (16)(3)输卵管结扎术常规 (41)(4)负压吸宫术常规 (59)(5)钳刮术常规 (65)(6)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期妊娠常规 (72)(7)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中期妊娠引产常规 (82)(8)水囊引产常规 (88)(9)经腹剖宫取胎术··1142、复杂计划生育并发症处理常规··116(1)终止妊娠并发症··116(2)腹式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1203、输卵管吻合术(再通术)·1224、清宫术··1235、宫注术··1246、女性不孕症··1257、高泌乳素血症及闭经泌乳综合征··1278、多囊卵巢综合征··1299、闭经··13110、淋病··13411、尖锐湿疵··135第四章妇产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371、内窥镜检查··137(1)腹腔镜··137①检查性腹腔镜··137②手术性腹腔镜··138(2)宫腔镜检查··139(3)阴道镜检查··1412、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1423、宫颈活检··1434、宫颈粘液检查··1435、取内膜术··1446、诊断性刮宫··1447、后弯隆穿刺术··1458、子宫输卵管造影术··1469、宫颈息肉摘除术··14710、激光治疗··148第一章产科疾病产前检查一、就诊范围及复诊时间1.初诊预约:于孕三个月内开始立孕妇联系卡。

妇产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新)

妇产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新)

具 并选取膻中、灵墟、神封、步廊、缺盆、屋翳、膺窗、乳根、
体 天溪和极泉穴,用手指点穴法,力度适中,以产妇感觉微微酸胀
为宜,每穴按压5次;

(2)提捏手法反复刺激乳头根部及乳晕,引起喷乳反射;

步 (3)再双手拇指及食指轮换,顺着乳腺管由乳根部向乳头方向
推按数次,由轻至重,反复进行3~5次;

(4)最后双手托住乳房,顺时针方向螺旋式按摩乳房,拇指和食
中药塌渍联合手指点穴 特色中医护理技术
目壹


录 治贰 疗
手 指

技 术

病中 点 临创 科
种药 穴 床新 研
塌 技 应点 产
渍术 用





广
中药塌渍联合手指点穴技术

治疗病种
治疗病种
壹 产后缺乳 贰 产后乳房胀痛
中药塌渍联合手指点穴技术

中药塌渍技术
中药塌渍技术
定义
中药塌渍法是将中药混匀后装入特 制的棉布袋内,外敷于双侧乳房, 从而达到疏肝解郁,宽胸理气,通 络行乳的一种中医操作方法。
10
操作 质量
手法
先对一侧乳房进行轻柔的按摩,刺激乳头,并用拇 指和食指按压乳晕外侧挤出多余乳汁。同法应用另
5
70分
侧乳房
用力均匀,禁用暴力,单侧乳房点穴时间10~ 15min。
5
观察
随时询问产妇对手法的感觉,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 。
5
完毕 清洁局部皮肤、擦干、协助穿衣。
5
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告知注意事项。
➢ 此项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有望利用中医外治法增加泌乳素分 泌量,揭示中医药调控机制,丰富中医理论,对客观评价 中医外治法疗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县中医院妇科2014年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妇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外科应至少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0种,我科实际开展10种。

开展项目如下表: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细则详见附录目录一.中药熏洗法 (3)二.中药灌肠法 (5)三.拔罐法 (7)四.塞药法 (9)五.穴位注射法 (10)六.艾灸法 (12)七.中药外敷法 (14)八.穴位敷贴法 (15)九.毫针刺法 (16)十.平衡针灸疗法 (18)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服装、鞋帽整齐。

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

均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一、中药熏洗法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包括熏蒸、洗法。

(一)适应症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二)禁忌症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四)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患者信息,做好评估。

评估内容:①.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②.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③.患者是否经期、妊娠。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遵医嘱配制药液,水温控制在50—700C。

3.携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

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

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1. 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冬季注意保暖。

2.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3.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操作完毕更换消毒敷料。

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我科自拟中药熏洗方:苦参30克百部20克地肤子20克土茯苓20克黄柏20克白鲜皮20克白花蛇草20克水煎2000ml,先熏后洗,每晚1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熏洗法操作流程洗手、记录核对患者信息二、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

(一)适用症妇科炎性包快、异位妊娠包快等,也可高温降热等。

术后中药保留灌肠促进肛门排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二)禁忌症急腹症、肠道手术、下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脑疾患、妊娠妇女等。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灌肠筒或一次性灌肠器、消毒肛管(14-16号)、温度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止血钳、输液架等,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量杯或量桶。

(四)操作程序1.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前,核对医嘱及患者各项信息,做好评估,向其解释目的、方法。

测量药液温度,39—410C,倒入灌肠筒或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橡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厘米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润滑肛门前端,与灌肠器连接,排气后加紧灌肠器,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调节滴数,每分钟60—80滴。

4.待药液滴完时夹紧灌肠筒的连接,拔出肛管放入弯盘中。

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一次性灌肠用品,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5.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一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以后再撤去。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五)注意事项1.中药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插入的深度。

2.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毫升。

4.药液温度要保持在39—410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盆腔炎自拟中药灌肠方:莪术10克公英15克透骨草15克水煎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洗手记录三、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的一种技术,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的目的。

(一)适应症缓解妊娠而致的腰背酸痛、局部胀痛,下腹部炎性包块等。

(二)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肿瘤。

孕妇腹部、腰骶部、乳头、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玻璃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手消毒剂等。

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六)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并做好解释。

3.协助取合理体位,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并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留罐15分钟。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口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七)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后附流程图拔罐法操作流程洗手、记录四、塞药法塞药法亦称为坐药法,是指将药物塞入阴道穹窿或宫颈外口等体腔内,以治疗局部疾病,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一)适应症适用于宫颈、阴道疾病,如慢性宫颈糜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外阴疾病等。

(二)禁忌症孕妇禁用塞药。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按医嘱准备的药物栓剂、手套、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等。

(四)操作程序1.治疗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前,核对医嘱及患者各项信息,做好评估,向其解释目的、方法。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橡胶单和治疗巾,暴露外阴,注意保暖。

4.润滑前端,将药物轻轻插入约6—10cm。

用卫生纸轻柔局部。

一次性用品,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5.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物四小时以上。

6.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室温宜在20-22℃。

2.应选择便后换药或临睡前塞药。

3.在伤口部位进行塞药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操作时戴上手套,用完即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5.塞药时动作要轻柔,药物推进应缓慢。

6.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人如有特殊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五、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一)适应症痛经、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二)禁忌症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痛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按医嘱准备的药物、消毒用品、棉签、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四)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情况。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并做好解释。

3.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4.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本科室多用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储留、肠胀气;胎盘组织液穴位注射治疗不孕症等。

注射完毕后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休息15-20分,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5.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科室常用的药物为维生素Bl注射液、新斯的明注射液、胎盘组织液、利多卡因注射液。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10—20毫升。

6.疗程:急性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

(五)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4.孕妇、年老、体弱者,药液剂量应酌减。

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

5.出现晕针:应当给以急救,去除针后强刺激百会、人中等穴位,保暖,或给以肌注肾上腺素。

附流程图穴位注射操作规程流程图六、艾条灸法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寒性病症。

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

(一)适应症及选穴参考针灸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医妇科学》制定。

1.痛经:①气滞血瘀: 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中极三阴交地机;③气血亏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2.胎位不正:至阴3.胞衣不下:①气虚:关元三阴交;②血瘀: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4.产后腹痛:①血虚腹痛:关元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②寒凝腹痛: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③血瘀腹痛:中极归来膈俞太冲(二)禁忌症高烧、严重心肾疾患、皮肤过敏、皮肤局部有感染、瘢痕或肿痛、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