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星《民法总论》超级笔记,绝对经典

合集下载

《民法总论》考试笔记与重点--梁慧星

《民法总论》考试笔记与重点--梁慧星

《民法的概述》1.中国历史上之中华法系,并无法律领域之划分,各种社会关系,均由同一法律调整。

即学者所谓诸法合一,并无民刑之分2.至清末进行法制改革,聘请日本学者起草民法典草案,始有现代意义的民法。

可见,中国民法是继受而来3.形式民法:即指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实质民法:不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还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4.法官裁判案件时,遇普通法遇特别法均有规定的事项,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5.废除领事裁判权是导致中国继受西方法治、制定民法典的直接动因6.由欧洲大陆所确立的民法近代模式:①抽象的人格②私的所有——民法典规定的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制度,使私的所有制法律制度化。

物权,被视为绝对权和对世权,具有可以对抗一切人的绝对性③私法自治——(1)私法自治,与自由平等的人格,为近代司法的根本原则(2)私法自治,司法上的法律关系之创设,纯依私人的自由意思,是维持市场竞争的法原则(3)作为司法自治原则的下为原则,有契约自由、遗嘱自由、团体设立的自由诸原则,其中,以契约自由原则最重要④自己责任——自由之行使致他人遭受损害或不利益的情形,行为人只有在有故意、过失时,始承担民事责任7.民法的现代模式:①具体的人格——从抽象的人格中,分化出若干具体的法人格(如消费者和经营者)②私的所有的社会制约——对土地所有权的公法规制,以及对某些生活物资的统制,使所有权具有社会性。

即所谓所有权附有义务③受规制的竞争——“私法的公法化”,即为了防止和纠正这些弊害而对交易进行公法的规制,造成了契约制度衰退的印象④社会责任——现代社会中,公害事故、交通事故、缺陷产品致损事故等大量受害的发生,使支持个人的自己责任的社会、经济伦理发生动摇8.在近代模式和现代模式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判例和特别法9.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法典》、美国的《路易斯安娜民法典》等,具有“融合两大法系”的特点10.甲乙间因契约的成立,甲对乙取得一定的权利。

独家V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理解与适用(上)

独家V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理解与适用(上)

独家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上)原创梁慧星文丨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名誉院长这里公布的,是以我在两家高级法院和几个律师协会的讲稿为基础,针对课堂内外法官和律师提的各种问题,结合民法基本原理和裁判实践经验,斟酌探求法律条文所蕴含的立法者意思,经反复推敲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的讲义,约五万多字。

希望对法官和律师朋友有所帮助。

——梁慧星年月日引言中国自世纪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年启动民法典立法进程,在起草了四个民法典草案之后,于年月宣布暂停民法典起草,改为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将来条件具备时再编纂民法典的立法方针。

至年,分别制定了《民法通则》(年)、《继承法》(年)、《婚姻法》(年)、《收养法》(年)、《担保法》(年)、《合同法》(年)、《物权法》(年)、《侵权责任法》(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年)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形成以《民法通则》统率各民事单行法的立法体系。

年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的立法目标。

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上日程。

民法典编纂工作按照“两步走”的思路进行:第一步,在原《民法通则》基础上,制定作为民法典总则编的《民法总则》;第二步,在各民事单行法基础上,编纂民法典各(分则)编,拟于年月全国人大大会通过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民法总则》已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今年月日表决通过,自今年月日起施行。

各分则编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

以下我将对《民法总则》新增和有重要修改的重要条文作简要介绍。

(一)基本维持《民法通则》的结构《民法总则》包括十一章,即: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第五章民事权利;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九章诉讼时效;第十章期间计算;第十一章附则共条。

与原《民法通则》的结构比较,只是在第三章法人之后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组织”,同时删去自然人一章的“个人合伙”和法人一章的“联营”,将原《民法通则》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分设为两章,即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并增设第十章“期间计算”。

民法(上)听课笔记、复习资料

民法(上)听课笔记、复习资料

民法(上)听课笔记复习资料总论什么是民法?1.民法是人法:围绕人展开、以人为中心。

2.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3.民法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民法人的品质1.诚实信用2.具有平等价值观和公平观念3.懂得尊重他人权利4.具有社会公德意识5.具有义务观和责任感6.系统掌握和精通民法的人民法学学习的方法一、民法知识与学习方法兼顾(方法很重要)1.理解2.强记(基本概念、重点法律条文)3.民法知识体系化的法学思维二、应特别注重民法基础理论知识推荐阅读1.《民法第一课》梁慧星2.《诚信.公平.权利——‘民法人’教学新理念构建》谭启平第一课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1.民法起源于古罗马,市民法——参与者主体地位的平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集合(设身处地法)2.民法的存在方式——民法典(形式意义上)、部门民法(实质民法)3.民法调整的对象: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平等主体(并非所有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都受民法调整)4.财产关系:以“财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

“有形财产”:物;“无形财产”:智力成果、权利等财产和财产关系的特征:有用性和稀缺性;可支配性;非人身性(身外之物)5.人身关系:基于人身利益形成的,无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分为人格关系与身份关系。

人格关系:主体资格;身份关系:人们基于彼此身份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身份:代表不同分工的“角色”。

第二课民法的基本原则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民法始终,体现民法的基本价值,起统率和指导作用。

2.功能:是民事立法的准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法律依据。

3.特征:内容上的根本性;效力上的贯穿始终性;形式上的非规范性;功能上的补救性4.演变规律:由民法制度实践总结而成;是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法律结晶;经历了由近代的“个人本位”向现代的“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

5.民法基本原则各论一、私权(民事权利)神圣原则1.私有财产权利不可侵犯是私权神圣原则的核心2.人格权的保护是原则的先导3.对私权的限制与剥夺有根据、有程序、有补偿是原则的保障二、主体平等原则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2.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不对等:赠与合同)三、意思自治原则含义:①参与自由(意志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合同自由)资格——理性——选择——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②自己责任要求:①阻止行政机关对民事活动的不当干预②避免一部分民事主体对另一部分民事主体的强制。

《民法总论》考试笔记与重点--梁慧星

《民法总论》考试笔记与重点--梁慧星

《民法的概述》1.中国历史上之中华法系,并无法律领域之划分,各种社会关系,均由同一法律调整。

即学者所谓诸法合一,并无民刑之分2.至清末进行法制改革,聘请日本学者起草民法典草案,始有现代意义的民法。

可见,中国民法是继受而来3.形式民法:即指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实质民法:不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还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4.法官裁判案件时,遇普通法遇特别法均有规定的事项,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5.废除领事裁判权是导致中国继受西方法治、制定民法典的直接动因6.由欧洲大陆所确立的民法近代模式:①抽象的人格②私的所有——民法典规定的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制度,使私的所有制法律制度化。

物权,被视为绝对权和对世权,具有可以对抗一切人的绝对性③私法自治——(1)私法自治,与自由平等的人格,为近代司法的根本原则(2)私法自治,司法上的法律关系之创设,纯依私人的自由意思,是维持市场竞争的法原则(3)作为司法自治原则的下为原则,有契约自由、遗嘱自由、团体设立的自由诸原则,其中,以契约自由原则最重要④自己责任——自由之行使致他人遭受损害或不利益的情形,行为人只有在有故意、过失时,始承担民事责任7.民法的现代模式:①具体的人格——从抽象的人格中,分化出若干具体的法人格(如消费者和经营者)②私的所有的社会制约——对土地所有权的公法规制,以及对某些生活物资的统制,使所有权具有社会性。

即所谓所有权附有义务③受规制的竞争——“私法的公法化”,即为了防止和纠正这些弊害而对交易进行公法的规制,造成了契约制度衰退的印象④社会责任——现代社会中,公害事故、交通事故、缺陷产品致损事故等大量受害的发生,使支持个人的自己责任的社会、经济伦理发生动摇8.在近代模式和现代模式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判例和特别法9.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法典》、美国的《路易斯安娜民法典》等,具有“融合两大法系”的特点10.甲乙间因契约的成立,甲对乙取得一定的权利。

梁慧星合同法讲座绝对经典

梁慧星合同法讲座绝对经典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梁慧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韩世远博士(1999年5月25日、26日)(梁慧星教授:)同志们,现在开始讲课。

我先介绍怎么讲。

这个课按照高院的安排是两天时间,着重讲合同法的总则部分。

因为总则部分在一部法律当中是最重要的,全面地了解了总则部分,对我们去了解分则是至关重要,并且了解了总则我们再去学分则也就容易了。

还有一个理由呢,就是分则部分它比较具体,有些非常技术化,在这里讲也有困难,讲起来比较枯燥,从学者的角度来说呢,也不见得讲得那么好。

所以,着重是讲总则。

由我和另外一位同志两个人来讲,我讲今天。

这个另外一位同志,叫韩世远,是我带的博士,他已经毕业两年,取得博士学位已经两年,在我所在的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从事民法研究。

他是研究合同法的,因此对这个法律比较了解,在这个法律的某些部分,是委托他起草的最初的草案。

他明天讲,我今天讲。

这个课是这样,同志们手上有一个释义,我基本上按照这个条文来讲。

如果是新的条文、虽然是旧的但在这次立法过程中作了重要的修改,我就详细讲。

如果这个条文基本上是原来的,原封未动,这样的条文我就不讲。

当然有一些内容不适宜于讲的,也会省略。

同志们的书上讲到了有关于立法的过程、立法理由和立法指导思想,在那个书上都有介绍,我在这里不专门地讲。

我在讲条文的时候,有的时候顺带要讲到立法的理由和立法指导思想。

第一章:一般规定(合同的目的、适用范围、原则)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梁慧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韩世远博士(1999年5月25日、26日)(梁慧星教授:)同志们,现在开始讲课。

我先介绍怎么讲。

这个课按照高院的安排是两天时间,着重讲合同法的总则部分。

因为总则部分在一部法律当中是最重要的,全面地了解了总则部分,对我们去了解分则是至关重要,并且了解了总则我们再去学分则也就容易了。

还有一个理由呢,就是分则部分它比较具体,有些非常技术化,在这里讲也有困难,讲起来比较枯燥,从学者的角度来说呢,也不见得讲得那么好。

梁慧星《民法总论》超级笔记,绝对经典

梁慧星《民法总论》超级笔记,绝对经典

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一、民法的起源与发展民法是大陆法系特有的概念。

“民法”一词起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合一,重刑轻民,一般认为不存在民法。

将“民法”作为法律术语使用,首推日本人。

我国清朝末年聘请日本专家起草民法典时,将其从日本引进到中国。

至于日本是从哪里引进的,则说法不一,一说为法国,一说为荷兰。

中国←日本←法国(or荷兰)←罗马市民法1902年清政府委任沈家本等人为修法大臣,沈家本聘请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博士主持编纂民法总则、物权及债权编,于1911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颁布,清政府灭亡。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立法院,次年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至1930年底,陆续完成民法典各编,共5编29章1225条。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开始至1982年先后制定过四部民法草案,但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未能颁布。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共9章156条,规定过于简单,且对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未加规定,所以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1998年中国成立民法典起草小组,开始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迄今尚未完成。

(一)习惯民法和成文民法先有习惯民法,而有成文民法,习惯民法的历史无从查考。

《汉莫拉比法典》是迄今保存最好的法典,民法条文占84%。

(二)罗马民法罗马共和国元老院设立立法委员会,收集习惯法,制定罗马最早成文法《十二表法》,因社会关系的复杂和民事法律规范的积累,产生法律编纂的问题。

优士丁尼皇帝设立法典编纂委员会,编著《优帝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优帝新律》,统称为“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实体法和程序法合一,尚无现代民法的部门法划分。

恩格斯论及罗马法,称为其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

(三)近代民法法国民法典,旨在建立新秩序;奥地利民法典,旨在推行皇帝的政治改革;德国民法典,旨在统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法律的目标;日本民法典,是明治维新的产物,目的在于废除领事裁判权和推行维新变法;中国清朝制定民法典,也是废除领事裁判权为目的,同日本一样,“中国法律制度接臻完善”为列强放弃领事裁判权的条件。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第一篇: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含义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

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

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解释学笔记

民法解释学笔记

《民法解释学摘要——梁慧星》常用的定义方法1最邻近的属加种差这是最常用的定义方法,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属概念、种概念、固有属性、偶性之间的区别。

一事物的偶性,即偶然性质,不适用于定义。

定义应说明构成事物本质的性质。

而构成本质的性质是属概念和种差。

例如,对于正方形来说,构成本质的性质应是其属概念“矩形”和种差“等边的”。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古典定义也是如此。

债权的上位概念是“财产权”,种差是债权与物权的区别——“以给付为内容”。

因此,对债权可以作这样的定义:债权是以给付为内容的财产权。

2以用途限制上位概念这种定义叫目的定义。

定义方法是对上位概念加上目的、用途的限制。

这种方法使我们容易定义工具、武器一类的对象。

例如,锤子是用来敲打另一个东西的工具;椅子是人用的带背的坐具。

目的定义在法律上也常用。

例如,汇票是发票人委托他人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的票据;支票是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的票据;支票是发票人委托银行或其他法定金融单位于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的票据;抗辩权指权利人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之权利。

3描述被定义对象的形成过程这种定义方法是描述被定义对象的形成过程,以此构成种差。

例如,面包是由面粉加酵母和水混合起来,经过发酵后在烤箱加热而形成的食品;雾是充满水蒸气的空气突然变冷而形成的气象。

依这种方法作成的定义,称为发生定义。

发生定义在法律上也常用。

例如,票据关系指多数人间基于票据行为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所谓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之意思表示。

结合物指由数个物结合而成之物。

孳息指原物所出之收益。

4例举概念的外延如果概念的外延是封闭的,也可以不从概念的内涵而通过列举的外延来下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在法律上也常见适用。

例如美国统一商法典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诉讼包括反诉、反请求、债务抵销、衡平诉讼以及其他任何确定权利的法律程序。

须注意的是,许多概念其外延是开放的或是封闭的却不能完全列举,不应采用这种定义方法。

《民法》总论要点笔记

《民法》总论要点笔记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三节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对象: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一、财产关系(一)财产的概念1、狭义:具有金钱价值的有体物2、广义: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和,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债务。

(二)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三)民法调整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二、人身关系(一)概念与种类人身关系是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人格利益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二)特征1、主体地位平等2、与人身不可分离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第四节民法的性质(一)民法是私法(二)民法是权利法(三)民法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四)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具有救济性第五节民法与民法学体系(民法典的编纂)一、关于法典编纂和法律汇编(一)法律编纂:法律汇编(二)民法典编纂是法律编纂1、现行立法和社会发展不相符;存在着矛盾;漏洞和不足2、法官素质水平和中国法律文化3、世界潮流4、追求法律形式理性二、民法典的开放性与灵活性1、渊源2、主体资格3、权利4、行为5、救济手段三、继受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历史;法典化传统四、德国民法结构1、高度理性化的产物,形式理性最高成就,利益和价值的洞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2、中国历史上驻澳继受德国模式,在中国存在了近百年3、和保持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开放态度五毛段4、和迷信德国模式有原则不同五、法律继受和法律本土化注重民族化和本土化特色六、是否设立债权总则编——否1、内容和效用看,2、从债权总则和合同总则的关系看3、立法和法理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七、是否设立人格权编——是1、民法典逻辑性和体系性的要求2、民法的调整对象3、是对原有体系的提高4、侵权法要独立成编5、是民事立法宝贵经验总结(否:1、不能以重要性为标准;2、符合公认的法理;3、民法通则专设人格权是不得已;4、因人格权特殊本质)八、是否设侵权行为编——是1、与大陆法系认为是债发生的原因之一,通常写入债法,而英美法系把债券法独立成编,更优越2、侵权法的个性多于债法的共性3、现代侵权责任法已经超越了损害赔偿之债的范围4、有利于保护各种民事权利九、民法和商法的关系民商合一:避免矛盾和冲突,有利于交易规则统一化和、国际化,有利于司法体系内在协调十、是否设民事责任编——否1、将会导致责任与义务分离2、将缺乏逻辑性3、责任形式个性大于共性,集中规定困难4、将责任与责任形式联系在一起便于法官和当事人实际了解和运用第七节民法的效力民法的效力,是指民法的适用范围,即民法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时间发生效力。

民法总论一超级经典

民法总论一超级经典
美国国会资助的富布莱特项目,赴 美国法学院研修。2007年7月起任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法学院院长。
可编辑ppt
8
5、梁慧星:《民法第一课》,法律出版 社2003年;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 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合同法》起草委员会组长、 《物权法》、《侵权法》、《民法典》起草组核心成员。 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9年起担任第四届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3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 员,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法 院第二届特邀咨询员、公安部第二届特邀监督员,山东 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
读的方便,书中的脚注大多删去。读者可以查阅书后的参考文献。
可编辑ppt
9
6、星野英一:《民法的另一种学习方 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星野英一,1926年出生,1951年毕 业于东京人学法学院,现为日本学士 院会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民法的另一种学习方法》虽然提供的是有关民法的
一种新的教育、学习方法,它同时也提出了有关民法
《民法总则(最新版)》是研习民法者的入门参考书,以私权利贯穿始终,开 篇就转载了德国法学家耶林的名著《法律的斗争》,为全书定下了基调: 即民法是保障私权利的基本法。接着从权利主体(自然人及法人)、权利客体 (物)、权利变动(尤其是法律行为,既属重要,全书亦主要围绕之详加论述) 及权利的行使等角度进行论述,力图把民法的权利本位、私法的价值理念 与原理原则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民法总则(最新版)》的另一特色是用实 例引导读者发掘问题、思考问题,可并编辑带pp着t 问题去探求私法上的解决途径。 5

民法重点

民法重点

民法1.债权与物权的区别:(1)支配性与请求性:物权具有支配性,权利人的意思决定物的应用;债权表现为请求性,表现为为财产的请求权,不能通过限制债务人的人身来实现。

(2)绝对性与相对性:物权具有绝对性,所有不特定相对人都有不侵犯物权的义务;债权具有相对性,债权是对的人是特定的。

(3)排他性与相容性:权能相冲突的物权不能相容,即一物不能有两个物权;债权既有相容性,一个物体有两个债权。

(4)优先性和平等性:物权具有优先性,并存债权与物权时,无论物权在债权成立之前还是之后,都有优先债权的效力;债权具有平等性,一物之上有数个普通债权时,对统一债务人发生数个债权时,这些债权效力一律平等,不因成立的先后而存在效力的优劣之分。

2.权利与义务责任:权利之本质有三种学说:意志说,根据自己意志做事情;利益说,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法力说,权利总是由“特定利益”和“法上之力”两个因素组成。

“法上之力”有法律赋予的一种力量,凭借这种力量,既可以支配标的物,也可以支配他人。

(第三种比较受支持,也称作旨在维护特定利益内容的意志之力。

)(《民法总论》梁慧星p70)责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关系(《民法总论》梁慧星p86)义务:法律加于当事人作为或者不作为之拘束。

(《民法总论》梁慧星p82)三者关系:(1)民事权利、民事责任、民事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民事责任使得民事权利具有法律上之力(3)民事责任是能够是连接民事权利与国家公权力之中介。

3.权利主体:特定权力而指称该特定权力之所归属。

4.自然人:自然人为法律概念,自然人自出生取得权利能力。

死亡即丧失权利能力。

5.行为能力:行为人有效实施法律行为,发生法律关系的能力。

(有效实施法律行为的资格)6.行为能力之划分:因素:年龄与状态(1)八周岁以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实施民事行为由其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

可以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己实施效力待定)(2)八周岁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人大出版社版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人大出版社版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第一篇: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含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

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

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论民法的性质或者为什么说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法?)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梁慧星教授解读《民法总则(草案)》实录(三)

梁慧星教授解读《民法总则(草案)》实录(三)

梁慧星教授解读《民法总则(草案)》实录(三)2016年10月8日,深圳仲裁委员会邀请我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梁慧星老师解读《民法总则(草案)》相关重要问题。

深圳市各级法院法官、仲裁员、律师、高校学者、企业法务等法律界人士800余人齐聚市民中心大礼堂听取了授课。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授课中,梁慧星老师系统介绍了民法典编纂的背景和进度,深入解读了《民法总则(草案)》在民法通则基础上的继承、改革和创新,并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授课实录分五期推出,以下为授课实录(三)。

下面请大家翻到第三章法人。

法人的这个部分,就有很重要的改变,当然也有重大的争论。

首先,我们民法总则关于法律分类怎么规定。

我们的教科书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上,法人是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因此,本法制定的时候,好多学者建议我们的民法总则就把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但是现在没有采纳这个分类。

在我们民法总则教科书上就讲到,法律上怎么样看待法人,法人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法人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认识他?有三种学说、三种理论。

最早的一种学说认为法人不存在,叫做法人否定。

这个社会上哪有什么法人呢,你看我们看去男的、女的,都是自然人,根本没有法人嘛,这叫法人否定说,早期的旧学说。

第二种,法人拟制说,本来不存在,但是我们法律上民法的发展为了社会生活、经济交往,我们把这个法人当做一个人来对待,所以这叫法人拟制说。

如果采取法人拟制说的话,首先前提认为并没有法人,只是为了某种政策方便,我们假装法人存在,把他当做一个民事主体。

如果采取法人拟制说的话,那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定代表人是什么呢?就不能叫“代表人”,就叫“代理人”,既然是你假定的一个主体,那他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了法律上的某种目的,假定他存在。

那他要参加民事生活,你就要给他找一个代理人。

如果采纳了法人拟制说,他就不叫法定代表人,就叫法定代理人,就用了代理制度,这是第二种学说。

民法笔记

民法笔记

·民法1、产生: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

2、发展:1804年《法国民法典》标志现代民法开端1896年《德国民法典》以完美的体系化和私法理论影响了之后民法体系的发展3、民法典的编纂方式(1)罗马式:将民法典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编。

《法学阶梯》盖尤斯(2)德国式:将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债权、亲属及继承五编。

《学说汇编》特点:首创总则篇、坚持债权与物权的严格划分4、中国民法: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1929-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民法概念的区分1、民法可分为形式上的民法(民法典)和实质上的民法(民法典、其他民事法律、法规)。

2、民法可分为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3、民法典(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的把民法的各项制度编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和民法通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1、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2、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财产所有关系是之因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物权)。

财产流转关系是指因转移财产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债权)。

3、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特点:(1)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2)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3)等价有偿。

·民法调整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没有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

所谓身份关系,是指基于一定的身份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包括亲属、监护等关系。

所谓人格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人格利益是指人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等方面的利益。

·民法的特点:4、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民法的共性:以权利为核心。

1、民法的内容主要是私法。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民法总论第六版梁慧星读书笔记

民法总论第六版梁慧星读书笔记

民法总论第六版梁慧星读书笔记民法总论第六版梁慧星读书笔记概要:本文将对《民法总论第六版梁慧星读书笔记》进行深度评估,探讨梁慧星先生在该版本中所介绍的民法总论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则。

我们将从法律合同、侵权行为、人格权利等方面入手,为您呈现一篇全面、深刻且有价值的文章。

引言:作为法学领域的重要经典,梁慧星先生的《民法总论》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而第六版则是在他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补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关民法总论的充实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一版本进行详细评估,同时探讨其中讨论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则。

一、法律合同的重要性与构成要素1. 商业交易与法律合同的关系在民商法的范畴内,商业交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社会合作的重要方式。

而法律合同则是商业交易中的法律保障,其作用不可忽视。

2. 法律合同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法律合同的构成要素是指在合同成立时必须满足的法律要件。

而梁慧星先生在《民法总论第六版》中对构成要素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其中,合意、形式和客体三个构成要素被认为是法律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

二、侵权行为的特征与法律责任1. 侵权行为的特征侵权行为是指主体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

在梁慧星的读书笔记中,其对侵权行为特征的分析着重于行为人、过错和损害等方面。

2. 法律责任的属性和范围梁慧星先生在读书笔记中强调法律责任的属性和范围十分重要。

他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由法律规定的特定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而在损害赔偿责任、不完全民事行为和举证责任等方面,梁慧星先生还提供了一些深入的解读。

三、人格权利的保护与调整1. 人格权利的概念与种类人格权利是指个人基于其人格尊严所享有的权利。

在梁慧星先生的读书笔记中,他对人格权利的概念和种类进行了详细介绍。

其中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尊称权、肖像权等。

2. 人格权利的保护与调整人格权利的保护与调整是民法领域的重要内容。

在梁慧星先生的读书笔记中,他详细讨论了人格权利的侵权保护和调整方式。

民法总则第一章笔记

民法总则第一章笔记

民法学一前言(一)法律迷思1法律不是唯一的行为规范其它手段,道德,宗教2法律是最后救济手段法律的特点1)救济手段严厉(法院执行)2)救济程序繁琐(诉讼),(二)人与法律1在框内的行为,(1)都是合法的2框外的行为(1)是违法的。

(2)违法的结果是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3学习了法律之后,(1)我们就是了解了这个边框的位置,在不违法的情况之下,最大限度的扩大行为可至的范畴。

(2)我们还可以为别人提供法律建议,向别人告知这个范畴从而获得利益,这就是法律执业。

(二)人与民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够界定自己。

,民法调整最多最广泛的社会关系。

因此,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民法因其规范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是所有法律规范中与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法律规范。

学习民法可以最大限度扩大自己行为的范围,并向他人以法律意见的方式提供帮助,进行法律执业,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存能力。

二民法的现状中国民法研究水平的高峰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民法典》堪称学理上无可挑剔的,大陆法系德国体例民法典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1史尚宽‘民法全书“第一人。

《债法总论》、《债法各论》、《物权法论》、《亲属法论》、《继承法论》、《民法总论》参与中华民国民法典的制定。

2 王伯琦参与中华民国民法典的制定,著《民法总则》3王泽鉴德国民法大师拉伦茨,是陈水扁,马英九的民法老师,在大陆地区出版有享誉民法学界的“天龙八部”,他的书能够体现德国民法思想的精髓,学术价值很高。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共八册,通称为“天龙八部”,是法学经典。

他的书逻辑演绎能力很强,书体系非常清晰,特别是其中的《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能够培养我们法学思维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我认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梁慧星,王利明,王轶,崔建远,杨立新等著名院校: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华东政法,中南财经政法,西北政法四课程要求:1教材:《民法》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民法总论》,梁慧星,法律出版社,2011年三月,适于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一、民法的起源与发展民法是大陆法系特有的概念。

“民法”一词起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合一,重刑轻民,一般认为不存在民法。

将“民法”作为法律术语使用,首推日本人。

我国清朝末年聘请日本专家起草民法典时,将其从日本引进到中国。

至于日本是从哪里引进的,则说法不一,一说为法国,一说为荷兰。

中国←日本←法国(or荷兰)←罗马市民法1902年清政府委任沈家本等人为修法大臣,沈家本聘请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博士主持编纂民法总则、物权及债权编,于1911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颁布,清政府灭亡。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立法院,次年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至1930年底,陆续完成民法典各编,共5编29章1225条。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开始至1982年先后制定过四部民法草案,但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未能颁布。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共9章156条,规定过于简单,且对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未加规定,所以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1998年中国成立民法典起草小组,开始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迄今尚未完成。

(一)习惯民法和成文民法先有习惯民法,而有成文民法,习惯民法的历史无从查考。

《汉莫拉比法典》是迄今保存最好的法典,民法条文占84%。

(二)罗马民法罗马共和国元老院设立立法委员会,收集习惯法,制定罗马最早成文法《十二表法》,因社会关系的复杂和民事法律规范的积累,产生法律编纂的问题。

优士丁尼皇帝设立法典编纂委员会,编著《优帝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优帝新律》,统称为“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实体法和程序法合一,尚无现代民法的部门法划分。

恩格斯论及罗马法,称为其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

(三)近代民法法国民法典,旨在建立新秩序;奥地利民法典,旨在推行皇帝的政治改革;德国民法典,旨在统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法律的目标;日本民法典,是明治维新的产物,目的在于废除领事裁判权和推行维新变法;中国清朝制定民法典,也是废除领事裁判权为目的,同日本一样,“中国法律制度接臻完善”为列强放弃领事裁判权的条件。

民法的近代模式:抽象人格,也就是对一切人不分国籍、年龄、性别、职业,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私的所有;私法自治;自己责任。

(四)现代民法民法的现代模式:具体人格,在多种法律关系中,分化出具体人格,如劳动者、垄断者、消费者;私的所有的社会制约;私法自治收到规制,特别是契约自由,也就是私法的公法化;社会责任,除过失责任,还有过失推定责任、无过失责任或严格责任、公平责任、还有社会保障性质的补偿制度。

(五)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法法国民法和德国民法脱胎于罗马法,各国效仿法国民法和德国民法,构成大陆法系;11世纪后英国巡回审判和陪审制度的建立,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习惯和判例为审判根据,美国法又渊源于英国法,形成英美法系;英美法系由判例法规则和制定法(契约、财产、家庭、侵权行为等法,相当于大陆法系的民法)构成。

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法典》和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民法典》有融合两大法系的特点。

(六)民法的构造1、民法的法律关系模型:契约关系、财产所有权关系、侵权关系。

2、权利和义务:3、以契约和所有权为基轴的体系化英美法系的财产法和契约、侵权、不当得利等是并列关系。

(六)民法编纂体例1、罗马式,或法学阶梯式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所编的法学教科书《法学阶梯》的体例,编为人法、物法、诉讼法;法国民法典采用,但排除诉讼法2、德国式,或潘德克顿式潘德克顿是优士丁尼法典中《学说汇纂》的音译,19世纪德国法学研究《学说汇纂》构成近代民法理论体系,成为潘德克顿法学,据之则制定德国民法典,编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

各编又各设第一章为总则。

潘德克顿式编制体例的特点是“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在各种法律关系中抽象出共同规则,规定在个别规定之前,成为总则。

如债权总则、民法典总则。

这种编制体例注重法律规则的逻辑性和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体系化,有利于法制统一和裁判的公正。

因此,未经训练的人学习这种法典稍有困难,故被称为为法学家制定的法典,成为学说法。

苏俄民法典属于德国式体例,有总则、所有权、债权、继承,排除亲属;1956年我国民法草案则仿照苏俄民法典。

(七)中国民法沿革近现代民法所谓之主体地位平等、个人自由、意思自治、权利义务、民事责任等观念,在历史上无由发生,故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民法。

但是梅忠协、胡长清、张晋藩等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民法。

先进中国民法是清末从外国民法继受而来。

现代中国民法之始,乃1910年的大清民律草案,这部民法典未及生效清王朝就被推翻,但因为这一部民法典,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民法的编纂体例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被引入中国。

因为英美法是判例法,不适合用立法方式进行继受,所以不采用英美法而采用大陆法系的德国法,纯粹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不是大陆法系更优于英美法系。

自始,中国近代法学代替了中国古代律例和律学。

建国以后,1956年的民法草案,是以苏俄民法典为蓝本,表明中国此前继受德国民法,转而继受苏联民法。

但苏联民法仍是参考德国民法典而制定,因此这部民法草案仍是和德国民法典想通。

改革开房以后,1982年完成民法草案第四稿,参考了苏联民法典、和匈牙利民法典,但是后来被搁置。

1981年颁布《经济合同法》,规定计划经济体制下下的合同关系,主要受苏联经济法学理论影响;1985年《涉外经济合同法》因对外贸易关系的特殊性,没有以苏联经济法学理论为根据,而是参考英美契约法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也就是CISG,是为中国民法继受英美法和国际公约的滥觞。

因规范各类社会关系共同规则和共同制度不能采取单行法的形式,且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和复杂,1986年制定《民法通则》,堪称为中国的人权宣言。

90年代以后,政治禁区逐渐被打破,学者开始参考民国时期的民法著作、台湾的民法著作、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法理论和判例,从继受苏俄转向继受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如:1999年合同法既采用了德国民法的概念体系和台湾地区、日本的民法原则、制度、条文,又有直接采用《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ICC、《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也就是CISG、《欧洲合同法通则》和英美契约法;2007年物权法采用法国民法的债权合意主义和德国民法的登记生效主义相结合的折中主义,又继受了英美财产法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特别动产集合抵押。

2009年侵权责任法整体模式近似于《欧洲民法典草案》的“一般条款+特别列举”模式,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的二元规则,又采用了英美侵权法的惩罚性赔偿、医疗损害赔偿的知情同意规则等。

因此,中国民法从单一继受转向了多元继受,在维持大陆法系德国法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广泛参考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判例学说,兼采英美法的制度,保持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一致。

❤二、民法的概念(一)民法概念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学界一般据此认为,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私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的特点1、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

3、民法是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民法的功能1、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提供行为规范。

如合同法,民事特别法的证券法和期货法。

2、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

如人格权、身份权、财产权。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民法是社会利益冲突的调节器。

4、促进政治民主。

私法自治有利于抑制行政机关权利的膨胀和限制行政权力滥用,严格划分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

5、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协商、自尊自爱、人格尊严、意思自治、契约自由、自己责任、平等保护、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利益衡量、权力滥用。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理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民法调整的是民事生活中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指当事人以财产为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特点: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任何主体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彼此间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的互利的。

2、主体意志的自由性:这是由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决定的。

既然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应该是自由的。

不允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

3、经济利益的等价性:这是民事法律主体地位平等在经济利益上的体现。

(二)人身关系所谓人身关系,是指与特定人的人身不可分离而不直接体现为一定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特点:1、主体平等性2、人身依附性(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3、非财产性(不直接体现为财产利益)4、专属性(一般不得转让)(三)基本原理公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国家意志决定,如全国人大通过税法修改以征税。

民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私法自治,也就是一切民事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原则上国家不做干预。

私法自治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之上。

如所有权自由,可以自由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合同自由,合同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婚姻自由;遗嘱自由;营业自由。

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不能协商解决的,才由国家出面干预予以裁决。

为了保护消费者、劳动者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有必要制定一些特别法规对私法自治进行适度的限制,法律行为违反强行规定和有悖于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无效。

(四)民法和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1979年开始,开始了长达7年的大经济法观点和大民法观点的对立。

民法通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民法调整横向的财产、经济关系;经济法和行政法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

劳动法包含某些财产关系如工资、保险,劳动关系的基础是劳动合同,劳动法关于劳动关系的规定,是民法的特别法,德国称为特别私法。

最近劳动合同法有回归民法的趋势。

❤四、民法的本质(性质)(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欧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生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政治权力集中于国家之手,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获得解放,成为纯粹的经济社会。

市民社会的含义分化对立于政治社会,转机在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此书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区分得以理论化和体系化。

市民社会的重大意义就是限定国家权力的界限,维护私人的权利与自由。

(一)民法是私法民法调整的是主体之间私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属于单纯调整市民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即纯粹意义上的私法。

1、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始于罗马法。

区分的标准:凡规定国家或公共团体为其双方或一方主体之法律关系,以权利服从为基础者为公法;规定私人间之相互关系而以平等关系为基础者为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