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郑大华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用法值得商榷,“五四运动”是1919年间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至1924年间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从根本上而言,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不能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或误读,而是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救亡”和“启蒙”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相伴而行,它们之间不是谁压倒谁或谁取代谁,而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救亡启蒙今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但很多学者写的纪念文章,纪念的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新文化运动。
因为长期以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码事,所以常常把它们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成为学术专用名词。
但我认为这一用法值得商榷。
因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指涉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的发展(如“六三运动”),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和约告一段落,其性质是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以“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为主要诉求的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到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前,亦即“武器的批判取代了批判的武器”前,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旗帜,以反孔批儒和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输入各种新思想新学说、75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者虽然有联系,有交集,“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为“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许多在鼓动示威、罢工、抵制日货等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人,实际上也是那些推动新文学、新思想以及社会改革的新兴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爱国民主运动,它在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思潮和运动,体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振兴民族文化的精神状态。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相伴相生的,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中密不可分,下面将从政治、文化、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关系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打破了清朝封建失败的局面,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革命最大的萌芽。
在这个时期,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议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中国独立和革命的必要性。
这些认识和体验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推动革命的强大力量。
在政治上,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儒家社会倫理、传统思想和文化传统,对维新思想的抨击打上了政治色彩。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要求推翻封建传统,建立民主国家。
五四运动则是具有广泛社会支持力的一场革命运动,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统治,实现革命的现代化。
在五四运动愈演愈烈的时候,新文化运动成了五四运动的一大基础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支持着革命事业的进展。
二、文化关系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呼吁以科学、实用和民主等精神为基础,推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桎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文化空间。
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抨击,挑战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转型,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流派。
五四运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地成长起来的。
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和思想前卫的特点,刺激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同时,新文化运动赋予五四运动以革命的思想基础,使它成为一场更为广泛、深入的深层文化运动。
三、教育关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挑战中国旧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教育导向。
五四运动呼吁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注重实验教育、学术独立和全面开放。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文化运动,它与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
本文将就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进行探讨。
一、五四运动的起源与背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爆发,标志着五四运动的开始。
五四运动是因为巨大的国家危机而始发的,它主要指中国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两个方面。
面对国家的危机,是改革的出路,而文化危机是精神上的,在它的解决中,文化的改革、创新和进步至关重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后期,新文化运动也随之而起。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全面启蒙运动,旨在替代传统文化。
它秉承科学、民主、自由和个性的理念,致力于寻求现代文化的路径。
新文化运动推崇新文化,注重自由探讨、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反对迷信、封建主义和旧文化。
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三、1 教育体制的变革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性爱国活动,同时也是一次寻求新文化发展和现代民主的文化运动。
在此过程中,教育体制的变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兴起。
这些机构要求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核心,推崇思辨和创新,秉承学术自由和民主。
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要求尽早废除旧式文化和传统文化,推广科学研究和现代教育观念,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三、2 文学艺术的变革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的变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文学艺术主流流派是古文、诗词、曲艺等传统形式,而他们的传统文化理念则是渴望维护传统文化的纯洁性。
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奠定了现代文学艺术的基础,使得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成为可能。
在五四运动前,鲁迅、胡适等文学思想家在文学领域提出了大量的文学革命理论,挑战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作品,推动中国文艺创作的现代化。
三、3 思想文化的变革思想文化的变革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发生在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背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兴起的时期,同时也受到列强的压迫。
此时,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前身,大约发生在1915年至1919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新文化,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等价值观。
五四运动的内容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对巴黎和会的不满,中国的领土利益未得到保护和尊重,这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抗议和示威活动。
五四运动的一大亮点是中国的学生和青年主动参与其中,提出了“五四”这个口号,表达了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五四运动还呼吁废止封建制度,主张民主与科学,并呼唤文化革命和全面的社会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兴起的。
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对抗不同,新文化运动以推动文化革命和社会变革为目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倡导普及教育、解放妇女、崇尚自由思想等。
同时,新文化运动主张用现代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摒弃古代文言文的形式。
这一运动的影响力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们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主意识,为中国独立和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这两个运动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兴起了民主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两个运动还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的兴起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并推动了白话文学的繁荣。
总结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都有着共同点。
这两个运动为中国奠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近代史小班讨论课一、背景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三、二者联系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修订版)
4.四个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国斗争。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无 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 到上海。上海等地的工商业者也举行罢市。
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 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 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 步胜利。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五四运动的爆发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人:学生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天安门集会 示威游行
陈独秀、李大钊领 导了北京的学生运 动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
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全国各地学生起来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D
A、《民报》B、《时务报》C、《国闻报》D、 《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①陈独秀②黄遵宪③李大钊④胡适⑤鲁迅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 ④⑤ 3.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 的主力是 D A、学生B、知识分子C、工商业者D、无产阶级
6.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宣 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 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 1918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 了《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 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4.四个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为马克思主入了一个新阶段,宣 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民报》B、《时务报》C、《国闻报》D、 《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①陈独秀②黄遵宪③李大钊④胡适⑤鲁迅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 ④⑤ 3.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 的主力是 A、学生B、知识分子C、工商业者D、无产阶级
陈独秀
李大钊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 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
②帝国主义分子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
2.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 《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 号。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五四运动的爆发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人:学生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天安门集会 示威游行
陈独秀、李大钊领 导了北京的学生运 动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
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全国各地学生起来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四、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 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 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十月革 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 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 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历史意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
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目录前言 (1)一、新文化运动 (1)(一) 历史背景 (1)(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二、五四运动 (2)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参考文献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和五四运动
——
四、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 史背景 1、国内背景:
2、国际背景:
1、国内背景: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 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2)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促进 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 人民思想解放
2、国际背景:
1)日、美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胜利——新的革命道路 3)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迫使中国的先进分 子不得不重新寻求新的思想,寻找一条新的 改革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了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与巴黎和会上帝国列强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的传播。(推荐 影片《我的1919》) 中国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国情的极大相似性, 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相信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行得通。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 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军阀政府为了支付 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权力为 代价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 款、滥发纸币,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 阶层人民进行直接的掳夺。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 们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公司不卖日货 五 四 纪 念 章
上海学生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时间:5月4日—6月3日 中心:北京 第一阶段 主力:青年学生 概况:游行、口号、罢课 时间:6月3号以后 中心:上海
第二阶段
主力:工人阶级
概况:三罢斗争
结果:初步胜利
初步胜利的表 现:
(1)释放被 捕学生 (2)罢免三 个卖国贼 (3)中国代 表拒绝在 和约上签字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案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教案一、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第24课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的背景2.兴起的标志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4.代表人物5.历史意义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五四爱国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5.历史意义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种思想启蒙的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并分析此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的运动,它的发起人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感到愤怒,决心寻求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这种激进的爱国主义情绪传递给了新文化运动,使其成为一种追求现代化和自由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倡导者。
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其次,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原则,要求学术自由、解放思想。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潮。
许多智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并积极倡导科学、理性和民主的价值观。
他们强调独立思考和拒绝盲从,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的。
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更加倡导现代主义思潮,抛弃封建主义和传统道德观念。
他们提倡女性解放、爱情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婚礼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迈向现代化。
第三,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平台。
五四运动期间,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示威游行、罢课等抗议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现代化的渴望。
这为他们争取改革的机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众多的学生社团、报刊、文艺团体纷纷涌现,起到了积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作用。
五四运动激发了青年的激情和创造力,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国际交流与融合的机会。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新思潮的涌现使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借鉴西方的进步经验。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作文范文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作文范文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群众性革命运动,它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与之相伴随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是一场对旧体制和旧文化的挑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动因、思想影响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和影响。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
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
同时,旧的封建体制使得中国社会发展滞后,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渴望改变现状,追求新的社会与文化观念。
这种背景下,五四运动成为了一种集体行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
五四运动的直接动因则是对巴黎和会的抗议。
当时,列强在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广大学生的义愤。
当时的学生代表们举行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并提出了《五四宣言》。
这一宣言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捍卫领土主权以及实现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响应,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激发了爱国热情,让人们意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其次,它挑战了旧有的封建思想和文化观念,呼吁进行大规模的文化革新。
这就引出了与五四运动相伴随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思想表现和推动力量之一。
它提倡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础的新文化,呼吁打破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体,他们以鲁迅、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积极参与运动,提出种种革新主张。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等新概念,并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习俗。
鲁迅的文学著作和陈独秀的思想理论被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新文化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历史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二、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
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A.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发展和初步胜利 3.历史意义
火烧赵家楼
故宫
赵家楼
外国使馆区
结束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 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 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 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 气的妄说、胡说。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 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 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 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愚昧
旧道德 旧文学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
4.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 民主 反对 专制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积极影响 局限性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愚昧
旧道德 旧文学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
对东西方 文化存在 绝对肯定 或绝对否 定
尊 孔 复 古 的 逆 流
一、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新文化运动的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
五 四 运动 则是 一场 以 知 识 界 和 社 会 政 治 界 为主 体
、
的 全 民族 的政 治 爱 国 运 动 实 质 上 是 一 场 广 泛 的 知 识 分 子 工农 群 众 的 革命 其 最 重要 的
目 的 是 “ 捍 卫 民族 的 生存 和 独 立 ” 并 非 以 文化 革命 为 中 心 的 一 直 以 来 人 们 只 注 意 了 二 者
要拥 护 那
赛 先 生 便 不 得不 反 对 那 旧 艺 术 旧 宗 教
国 粹和旧 文学
,
。
要 抑 护德 先 生 又要 拥 护赛 先 生 便 不 得不 反 对
、 。
,
”①
“ ” 五 四 运 动 的主 要 内容 是 外 争 国 权 内惩 国 贼
,
具 体 地说 中 国 人 民 反 对
,
巴 黎 和 会 中 德 国 将 中 国 山 东 的主 权 移 交 日 本 的 行 为 对 内 反 对 卖 国 贼 出 卖 主 权 的 行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则是 指 从 五 四 运 动 开始 的 以 文化 革 命 为核 心 的 一 场 文 化 运 动 主 要 是 指 五 四
后 各 种文 化 思 潮 的传 播 尤 其 是 马 列 主 义 的传 播 以 及 中西 文化 在 碰撞 中 建 立 的 一种 新 的 文 化 过程
、 。
,
,
,
这 里 笔 者 暂 对 新 文化 运 动 与五 四 运 动 的 区 别谈 几 点 看 法
其 宗 旨是 主 权 政 治 问 题 工 农 参 加共 同运 动
10
。
。
与 文化 启 蒙 决不 是 一 回 事
。
无论 是 前 期 的学 生 为 主 流还 是 后 期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当代思想家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国民 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 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 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上引陈独秀的话,这个“最后觉悟之觉悟” 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 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 局和社会的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 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扔弃 传统 (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 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 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 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 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 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 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 识传统。
„„自从六三胜利以来,我们学生界有一种最流行而最危险的 观念,就是“学生万能”的观念,以为我们什么事都能办,所以什 么事都要去过问,所以什么事都问不好;而且目标不专,精力不粹, 东冲西突,自己弄得精疲力尽,而敌人也得乘机而入。何况社会是 有机体的,世界上决没有万能的人,也决没有一种特殊的万能的社 会。平心而论,以现在这样龌龊腐败,草昧蒙塞,百孔千疮的中国 交给谁也是办不好的。„„所以我从前总觉政治没办法,后来觉得 社会没办法,最后觉得我自己没办法。
以湖南醴陵的情况为例:据1918年12月 《醴陵灾户调查总表》记载,该县屡遭兵灾, 遭灾户达47901户,被杀者22542人,被伤者 1917人,房屋被焚毁14752栋,荒田10490亩, 财产损失共计19410281元。 (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第一册)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个运动进行解读,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原因1.1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割据混乱,社会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2 引发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中国对于和约的内容感到愤慨与失望。
此前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事件已经削弱了封建帝制的威望,中国民众对于国家未能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公正待遇感到愤怒,加上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不满,终于引爆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发展与特点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们聚集起来,表达对于国家现状的不满与愤怒,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与要求。
2.1 反对不平等条约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反对不平等条约,要求各国平等待遇。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不平等条约是国家落后的根源,希望通过争取平等权益来振兴中国。
2.2 推动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兴起,同时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拯救国家。
2.3 推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革新。
五四运动中,许多青年学生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推崇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科学肯定,批判封建传统。
2.4 形成了爱国主义情操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热情,他们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愿意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三、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起因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革新的迫切需要。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重要运动。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并深入理解这两次重要历史事件。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始于1919年的北京。
当时,中国人民愤懑于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利益未被尊重,对《凡尔赛和约》的一切不满沸腾而出。
五四运动的背景有以下几点:1.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一度受到列强的侵略,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资源,剥夺权益,人们深感屈辱感。
2.旧文化的束缚封建文化的压抑导致封建道德观束缚人的思想,制约人们对于新思想的接受。
3.爱国主义的觉醒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种种屈辱,人们开始涌起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渴望振兴中华民族。
五四运动有几个重要的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力军,他们是这场运动的先锋,挺身而出,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抗议和愤怒。
2.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思潮五四运动呼唤爱国和民主自由的声音。
爱国主义的觉醒带动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浪潮。
3.全国性运动五四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掀起了狂澜壮阔的爱国运动高潮。
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驱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激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推动了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加速了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重视科学知识和民主制度。
3.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五四运动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代,以反对传统文化观念为主线,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化价值观念。
其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思考和批判。
2.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随着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人们开始质疑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并积极寻求科学和现代思想的指导。
新文化运动有几个重要的特点:1.反对封建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呼吁彻底反对陈腐的封建文化观念和封建道德,推崇科学、民主和人权。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封 建 专 制 愚 昧 迷 信
经典赏析:
•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些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 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 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 1919年1月,陈独秀为了回击顽固派各方面对《新青年》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毛泽东
•
“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 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 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 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 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 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 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 政 治 不 能进 行 , 就是 这 块 共和 招 牌 , 也 是 挂不住 的 。 ——陈独秀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对文学形式这一问题比较敏锐的是在美国留学的 胡适。胡适受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影响,深感中国文学脱 离了现实和群众,于是产生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切 身尝试用白话写诗,向《新青年》投稿,并与陈独秀通信, 多次谈到国内文学的种种弊端。陈独秀很敏锐,马上找 到了新文化运动“小众”到“大众”的突破口,催促胡 适赶紧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 学改良刍议》,大张旗鼓地要求“改良文学”。1917年2 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 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 汉族,出生地 :安徽怀宁 出生日期 :1879年10月9日(己卯年) 逝世日期: 1942年5月27日(壬午年) 毕业院校 :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 、早稻田大学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 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 代表作品 :《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 (1879——1942)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的背景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4.代表人物5.历史意义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
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1.兴起的原因: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
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板书)
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
《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
(板书)
3. 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民主,又称为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科学,又称(Science),指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两面最光辉的旗帜。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孟之道的儒家伦理学说。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学是指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结合起来的文学。
这些思想的传播与一批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分不开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的小字部分,找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主张。
和同学一起总结。
那么,这场伟大的思想活动有何意义呢?(板书)
5.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2)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思想界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使许多青年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一批先进的青年就逐渐接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板书)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进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入一个新的时期。
思想领域里的斗争推动了政治领域的斗争,又是政治斗争的先声。
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面对国家主权遭到凌辱、封建势力卖国求荣都义愤填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板书)
二、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是源于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的,又有其直接原因。
(板书)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请同学阅读小字)5月3日,北京的报纸上登出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
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当晚汇集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
进步记者邵飘萍在会上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学生们听了悲愤交加,失声痛哭。
一个学生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
会上决定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举行大示威。
(板书)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自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北洋军阀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游行队伍前往赵家楼的曹汝霖住宅,学生不见曹汝霖,就防火烧了曹宅,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第二天,北京的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凭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一腔燃烧的青春热血。
五四青年勇敢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吹响了革命求学的号角。
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性、血气,在这一批年轻人的身上象火山般喷发了。
他们呼唤着国人的觉醒和反抗,他们面对反动军阀的棍棒辗转从容,他们身上汇聚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尊严,坚强和不屈。
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唤起了各界人民的爱国热情,“六三”之后,五四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板书)3. “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上海的一些工人早在5月4日以后就投入了爱国运
动。
三友实业社的工人在“国耻日”罢工一天。
6月5日以后,上海的很多工人陆续罢工,商人也相继罢市,大小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业”等揭帖。
连理发店门上也贴着“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诸君不必光顾”的口号。
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而罢工。
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
许多城市的商人罢市。
从此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这样,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至此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
运动的中心也从北京转到了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以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使其爱国行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板书)4.历史意义(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性质)(2)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参与运动的阶级分析)(3)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4)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历史转折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小结: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是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爱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