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总结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2.学习律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频因律。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著名的实验:1.囊袋实验巴甫洛夫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巴甫洛夫囊袋”),此囊袋分泌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一样,且其内部是可观察的。

巴甫洛夫借助这一囊袋发现,实验的狗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

另外,引起胃液分泌活动的,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以及喂过狗食物的人。

2.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巴甫洛夫将狗用一幅套具固定,用联结在狗鄂外侧管道收集唾液。

他先把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固有反应的刺激)即肉进行一系列配对尝试,然后只给出铃声不提供肉。

并在此过程中,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是: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得出的规律学习律习得(aquisition)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extinction)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学习律
(1)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2)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即 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贡献
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2.学习律
准备律: 是指如果有机体准备行动时,促进其行动就是一种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 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不准备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
练习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寡而有强弱之分;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 使用联结的频次。包括作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律(law of disuse)。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复使用而强化,与此相对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 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削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1. 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与减弱作用。
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 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 食物
流口水反应
铃声
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学习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199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生平
简介
工作及职位

2-行为主义

2-行为主义

四,情绪理论
情绪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身体反应。 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果局限于身体内 部,该反应就是情绪。 情绪三维理论: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恐 惧、愤怒和爱三种基本情绪反应(X、Y、 Z)。
28
华生用条件反射研究情绪发展变化,并得 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Albert实验) 首先,他认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 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 或迁移的作用。 再次,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条件 情绪反应。
29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 1990),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 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 开创者。 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祖父英国籍,早年来 美国谋生。父亲是律师,母亲操持家务。
30
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 学,起初渴望成为一名作家。 1928年到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成为波 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 的学生,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曾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总 署服役,采用操作条件作用的方法训练 鸽子,用以控制飞弹和鱼雷。
23
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 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内隐的习惯反应,如腺体分泌、无声言语 (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外显的遗传反应,如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 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 眨眼等; 内隐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 统的各种变化。37ຫໍສະໝຸດ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由某种特 定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巴甫洛夫主要是研 究这种行为。 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个体操作其 环境的行为。这类行为在动物和人类中最 多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1.行为主义一.华生: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

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

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

【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

(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二.斯金纳: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

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

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

【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

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

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注释)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注释)

化。
19、 行为规范 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20、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先刺
激后反应,无目的被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先反应后刺激,有目的主动。
2) 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 :代表人物不同、 刺激反应的流程不同、 目的性不同。(如上所述)
83、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
a) 定向阶段;
b) 情感探索阶段
c) 情感交流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84、 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的内容) 、怎么教(教学组织、模
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85、 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设计。
86、 单选题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纳)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学生已有水平与通过教学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间(差距)

87、 教学模式 :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62、 单选 :
1)记笔记、抄写和画线为 复述策略 ;
2)作笔记、口述(谐音、口诀)为 精细加工策略 ;
3)画图表、列提纲为 组织策略 ;
4) 设置目标 属于 资源管理策略 中的 时间监督策略 。
63、 元认知 :指对认知的认知。
64、 问题 :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5、 意义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7、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流派

成就行为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起
(设计系列接近的成就目标) (相似者的成功) (“你能行!”) (不同情绪状态会影响效能感)
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强化和惩罚类型 呈现 消除
喜欢的刺激 正强化 讨厌的刺激 惩罚
剥夺 负强化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
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 强化(格斯里)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 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五、班杜拉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观察模仿,替代强化
交互决定论
行为及其外部和内部决定因素彼此相互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一)社会背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

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

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

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

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

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

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

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

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

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

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笔记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笔记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笔记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二)关于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否认意识),所以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便是行为模式建立且复杂化和行为积累养成习惯的过程。

人格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结果。

(三)要点分析1、有关行为的界定行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其基本成分是反应(R)。

S—R 任何反应都是由刺激(S:乃是指引发机体反应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引发的机体反射活动。

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反应类型:非习得性反应和习得性反应。

人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习得性行为。

2情绪、思维、本质上也是行为反应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做出的反应。

其中占优势的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动作,这属于内隐行为的一种。

(心跳呼吸变化、出汗、脸红等)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

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

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

3、行为--习惯--人格的形成(获得)有机体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尤其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或改变,不断形成、获得新的行为。

所以,行为的获得是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

学习就是不断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替代刺激的生成。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人格是行为习惯沉积的结果。

“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会影响成人人格。

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4、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决定因素儿童较为复杂的行为的形成,完全来自于环境条件的刺激和塑造。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教如何”5、早期训练(教育)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期训练的不同使人们的行为更加不同。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导言: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现代心理学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是离散的,缺乏统一和整合,这也表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11个分支学科,并形成了7大主要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

作为第二思潮的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上产生独特魅力,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风行了至少50年。

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接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收到了人们的高度控制。

2、哲学思想:哲学是每个时代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思想体系,一定时期科学发展方向可定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都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体系最根本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

3、自然科学背景:生物学(特别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生理学以及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领域1、研究领域突破了以往的意识范围,把人的外在行为放在研究的范围内,提倡用实验观察来研究人们的行为。

2、华生研究行为主义的思维、习惯、情绪和人格.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人格理论。

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基本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行为主义各家流派介绍及应用

行为主义各家流派介绍及应用

一、行为主义各家理论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一)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为主义理论⾏为主义理论导⾔:⾃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锡⼤学建⽴的第⼀个⼼理学实验室为开端,现代⼼理学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门独⽴的科学。

发展⼼理学的发展是离散的,缺乏统⼀和整合,这也表明⼼理现象的复杂性。

到⽬前为⽌已经产⽣了实验⼼理学、⽣理⼼理学、⽐较⼼理学、发展⼼理学等11个分⽀学科,并形成了7⼤主要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

作为第⼆思潮的以华⽣为代表的⾏为主义在⼼理学发展上产⽣独特魅⼒,并在各个领域产⽣了重⼤影响。

产⽣背景1、理论背景:⾏为主义产⽣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理学风⾏了⾄少50年。

当时,随着社会⽣产⼒的提⾼,现代化⽣产对⼈的⾏为的要求越来越⾼。

科学管理、⾏为控制直接通过⾏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种⾰新的思想收到了⼈们的⾼度控制。

2、哲学思想:哲学是每个时代在⾃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思想体系,⼀定时期科学发展⽅向可定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主义都对⾏为主义理论的诞⽣和发展产⽣了重⼤影响。

⾏为主义作为⼼理学体系最根本是对传统⼼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

3、⾃然科学背景:⽣物学(特别是达尔⽂的⽣物进化论)、⽣理学以及⼼理学对⾏为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领域1、研究领域突破了以往的意识范围,把⼈的外在⾏为放在研究的范围内,提倡⽤实验观察来研究⼈们的⾏为。

2、华⽣研究⾏为主义的思维、习惯、情绪和⼈格.3、斯⾦纳的强化理论以及⼈格理论。

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基本观点⾏为主义理论⼜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

⾏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为的强化,任何⾏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理想的⾏为要给予表彰和⿎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的论述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了解就得从这几个代表人物出发。

我认为研究行为主义对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有很大帮助。

早期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美国心理学家,他创立了行为心理学理论,华生对心理学中使用意识、感觉、知觉、激情、情绪和意义等术语感到不满,认为应该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

进而提出“刺激——反应公式,宣称这一公式是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

华生树立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的最著名的、被引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道理,儿童的成长发育与环境的不同有很大的相关,甚至环境可以决定儿童的一生。

华生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但主要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学习理论,而是他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华生的工作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开展的。

下面看看新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研究下的行为主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

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所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典型的、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学前教育学--第一、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一、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章讲义+笔记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童,也就是从胎⼉期到进⼊⼩学前的⼉童所进⾏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园)对幼⼉实施的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义和狭义两⽅⾯全⾯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个分⽀,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学前教育规律的⼀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婴⼉(0-3岁)和幼⼉(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童游戏、学前⼉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法,是收集⼀⼿资料最直接的⼿段,是其他研究⽅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为进⾏观察记录和评价的⼀种⽅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法有:实况记录法、⽇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为检核法。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斯金纳Skinner 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Bandura 社会学习论
第一节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实验生理学家 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 消化研究 ;职业生涯的下半 部分用于他叫做“条件反射” 的研究 为反射研究使其获得1904年的 诺贝尔医学奖
1907年,我国科学院院士,到 达俄国科学声望的顶峰
1948年哈佛大学教授
1958年获APA杰出贡献奖
1968年获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1990年获终生贡献奖
(一)斯金纳箱实验——起源于迷笼实验
(二)人格理论
1.人性观
人性是“中性”的,无善恶好坏之分,善或恶
乃是行为的结果。
2.人格概念
第二节
华生、斯金纳人格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人格心理学思想
1913年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被 称作“行为主义者宣言”,正式揭开了心理学史上 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6年,受巴 甫洛夫学说影响,华生开始研究婴儿的条件反射。 1919年—1920年,小阿尔波特的情绪恐惧反射实验。
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条件反应,随
之给以强化则能维持该行为。
斯金纳不重视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性,认为
强化就能说明人格发展的全部过程。
5.人格异常
异常的行为是习得的
异常行为的可能原因
他们的适当行为没有被强化,甚至反被惩罚
他们的不适当行为被强化 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例如,强迫性行为
(三)理论应用—行为矫正
要因素。
行为的改变与治疗 焦点在于自我效能感的改变,而使用的方法, 是示范和指导下的参与,进行的程序是先由榜样就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一。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论背景(一)社会背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

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

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

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

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

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

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

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

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

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

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华生把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称为刺激,而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

任何复杂的环境变化,最终总是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刺激作用于人的身上。

说到底,刺激和反应都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便形成S—R(刺激—反应)公示,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所谓适应,我们仅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在S—R公式中,刺激和反应都是可以替代的。

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就形成条件反射。

引起条件反射的那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反应的替代就是条件化。

如被狗咬过的人对狗的态度不同。

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可以进行各种实验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反应是对刺激作出的运动或动作,那么,观察这些实际发生的运动或动作,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因此,观察法很重要。

(三)行为主义的思维:行为主义否认意识、精神因素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观察行为。

华生把思维和言语划上等号,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当关闭嘴巴后内隐地运作的言语,即是无声的言语。

具体分为习惯的思维;无声的思维;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思维活动不仅依靠言语,还依靠动作和内脏组织。

行为主义不承认思维是脑的机能,而认为它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

(四)行为主义的习惯:花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影响习惯形成的因素:第一,年龄。

关于人类知道较少,对老鼠研究发现,年龄大的与年龄小的都能够学习,但年龄小的老鼠在学习走迷宫时比大的要好。

第二,练习的分配。

华生实验发现,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

主张分散学习。

(五)行为主义的情绪:(情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策动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刺激可能由许多微妙的因素组成,而反应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原始的内脏成分,也包括许多习惯模式,如打架、射击等。

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婴儿具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惧、怒喝爱。

这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是以后在环境中形成各种条件反射使情绪不断发展的基础,家庭是儿童情绪发展的主要环境。

华生十分强调情绪的内脏器官的机制,但他也不否认文明的作用,他认为文明使人能作出的反应要比客观刺激引起的反应更为丰富。

(六)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重视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影响,注意了人格的发展过程、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和由环境引起的调节性。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他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即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指明决定特定行为的特定因素,以此来分析行为,并把先行影响与随后行为间关系的真正性质确定下来。

要做到这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靠实验,因为只有在实验中,所有影响行为的因素才可以得到系统的控制。

在进行行为实验时,斯分纳并术仅仅考虑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单一关系,而是同时考察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条件。

他把这个条件称为“第二变量”,用一方程式表木为:R=f(s·A)公式中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情境刺激,A代表影响反应强度的条件,为“过去形成的条件”。

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自变量s和刺激情境(条件)的函数(f)。

这一公式所表达的意思不仅在于经典行为主义所重视的对行为的预测,更在于对行为进行控制。

(一)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

这就是经典行为主义和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

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

第二类被斯金纳称之为“操作性”行为,或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时不时地发放出来的行为。

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发放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称为“强化依随”),那么这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可能提高。

所有的行为,不管是习得的,还是非习得的,都是个体的强化史与他的遗传素质的产物。

(二)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

连续强化指强化物连续多次地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又称部分强化,指仅对—部分正确反应予以强化,间歇的程度不能使强化的比率低于25%。

固定强化指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予以强化,时距由主试随意决定。

偶然强化指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是偶然形成的。

如果我们想开始训练一种合意的行为姿态,一开始就采用连续强化通常是最好的,这是巩固初始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我们想使这一行为持久,就可改用间歇强化。

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所谓消极强化,是内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三)儿童行为的变化。

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一滴地逐渐习得,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这是因为强化使得越来越好地向人们所要求的反应接近。

斯金纳特别强调把对行为所特有的描述和对行为动的规律的测量结合起来,预测和控制儿童行为的发展。

操作性行为的计量单位是反应率,因此,观察反应率就可以确定行为的方向,在研究工作时要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刺激);第二基线(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条件的作用);第二试验期(将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与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所加的刺激的作用)。

(四)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问题。

依次回答所有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解决这个程序中的问题,并改正他先前回答中的错误,经过多次重复,直到学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材料为止。

这种程序教学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第一是小步子前进原则。

这符合斯金纳关于建立新的行为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点一点地塑造的观点。

第二是主动参加原则。

学生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

斯金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读者比被动的读者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程序教学中,学习者阅读和写下关键词的活动都是主动的。

第三是及时反馈原则。

在程序教学中,如果学生作出了错误的反映,他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因为正确答案随即可在程序呈现框里看到。

学习的进步也能得到及时的通知。

(五)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

他利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

他认为人格之所以不断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在不断地改变。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培养了莫厄尔、米勒、多拉德、希尔斯等社会学习理论的拓荒者。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化,研究如何教育儿童掌握社会规范变为社会所要求的理想的成人。

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影响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模仿。

而模仿就是学习。

班杜拉进—步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

因为模仿只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

观察学习比模仿更复杂。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本身是一种学习。

这种学习是渐进的,运动性的。

有机体必须有外显的活动(反应)并得到强化,才能学习。

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也就是替代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而学习者通过对别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观察所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