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挞凛家族世系考 - 四史同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考录之辽代、西夏、西辽篇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考录之辽代、西夏、西辽篇辽代,916---1125,凡二百一十年,历九帝。
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16年,称帝。
918年,定都上京(今辽宁巴林右旗附近)。
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
983年,复称契丹。
1066年,再改为辽。
1125年,亡于金。
国域:东起日本海,北到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起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到天津、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带。
辽之先人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
时有奇首者,生于都菴山,迁至潢河(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之滨。
雅里,不知多少代后。
始称制,置百官。
毗牒,雅里之子。
頦须,毗牒之子。
耨里思,頦须之子,后被追为肃祖。
萨剌德,耨里思之子,后被追为懿祖。
匀德实,萨剌德之子,后被追为玄祖。
撒剌的,匀德实之子,后被追为德祖。
官职世居契丹遥辇氏离堇。
大圣大明神烈帝(神烈帝、大圣帝)太祖耶律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人,德祖之子,母萧氏。
唐天复元年(901),受新立契丹部落可汗痕德堇封为本部夷离堇。
天复三年,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占九郡。
进为于越、总知军国事。
唐天祐三年(906),可汗死,由群臣拥立为可汗。
907年正月,改元建国。
916年,称帝改元。
在位二十年(907---926)。
年号为神册七年(916十二月---922二月),天赞五年(922二月---926正月),天显一年(926二月---七月)。
病死时年五十五岁(872---926),葬于祖陵。
太祖萧后称制一年零四月(926七月---927十一月)。
孝武惠文帝(嗣圣帝、武帝)太宗耶律德光,字德谨,小字尧骨(一作耀庄济),太祖次子。
母淳钦皇后萧氏。
天赞元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太祖死,治祖陵,皇后摄政。
次年冬十一月,即帝位。
在位二十一年(927---947)。
年号为太祖天显二至十三年(927十一月---938十月),会同十年(938十一月---947正月),大同一年(947正月---八月)。
中国历代世系——辽朝

中国历代世系——辽世系介绍【契丹】●辽【契丹】【916——1125】【耶律姓】【 916年阿保机自立为帝建立契丹国至1125年金兵俘获天祚帝辽亡,历经九世九帝209年。
辽实行“一国两制”,十至十一世纪主宰中华民族:后晋为辽的儿皇帝,后汉为辽的属国,西夏臣服辽,高丽、宋朝均向辽纳贡。
】●辽世系表【916——1125】辽朝世系表(包含北辽、西辽)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①辽太祖耶律亿┬─辽义宗耶律倍────③辽世宗耶律阮──⑤辽景宗耶律贤──⑥辽圣宗耶律隆绪─┐【916-926】【947-951】【969-982】【982-1031】│├─②辽太宗耶律德光──④辽穆宗耶律璟││【927-947】【951-969】│└────□─────────□────────□────────□────┐│┌────────────────────────────────────────────┘││┌────────────────────────────────────────────┘││六世七世八世九世│├─⑦辽兴宗耶律宗真┬─⑧辽道宗耶律洪基───辽顺宗耶律浚─────⑨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31-1055】【1055-1101】【1101-1125】│││└─宋魏王耶律和鲁斡──01北辽宣宗耶律淳│││││││02北辽德妃萧普贤女│││││└───耶律吴哥───────□─────────□────────04北辽英宗耶律术烈│││└─────□─────────□──────01西辽德宗耶律大石─┬─03西辽仁宗耶律夷列──┐│││││02西辽感天后萧塔不烟└─04西辽承天后耶律普速完││┌─────────────────────────────────────────────┘││┌─────────────────────────────────────────────┘││十世│└─03北辽梁王耶律雅里│└──05西辽末主耶律直鲁古06西辽乃蛮王屈出律【一】太祖阿保机【872-926】,在位19年【907-926】,葬于祖陵,年号【神策、天赞、天显】。
【辽文化】再谈辽朝强势后族“五萧”

【辽文化】再谈辽朝强势后族“五萧”再谈辽朝强势后族“五萧”□王玉亭内容提要:有辽一代存在着足以与帝族抗衡的、稳固的、持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后族集团。
后族集团包括二审密、述律平家族萧、萧思温家族萧、国舅别部萧等五大族系,他们通过世选后妃和重要高官、参与国家决策方式与帝族共治国家,形成辽代独特的“帝后共治”的习俗。
辽墓辽王朝在国家治理中,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大的方面来看如“因俗而制”制度、“世选”制度等,同时,一些旧有的、强大的习俗在暗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大政,如存在着后族集团与帝族集团政治利益共享的习俗。
只有强势后族的存在,才有与帝族利益共享的可能,同时也为“后妃参政”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辽代,“帝后共治”这个习俗是独具特色的,是其他朝代所不具备的, [1]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辽代有稳固的后族集团;二是后族集团持续参政;三是后族与帝族存在着特殊的婚媾关系;四是后族集团长期与帝族形成制衡关系等。
辽代的帝后共治,在“后”的方面,不但是某一“后”的强势,而是相关后族集团的强势,并形成各集团的激烈竞争。
帝后共治的表象是“后妃参政”。
学界对于“后妃参政现象”的论述最为详细的是孟凡云、陶玉坤所著《辽代后妃参政的现象考略》, [2] 但是,孟、陶两位先生只是把辽代后妃参政作为“现象”来考察,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深层的原因并没有深究得实。
笔者认为,在辽国家统治中,后妃参政是建立在辽王朝存在着“帝后共治”政治格局基础上的。
在辽初,因形势和斗争的需要,耶律阿保机在政治上制衡皇族的手段是“任国舅以耦皇族”, [3] 这一政治设计为后代所遵循。
这个“耦”,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九个义项,其中与“耦皇族”的含义相合的为“二人并肩而耕”、“匹敌、相对”。
[4] 一个“耦”字说破了辽王朝“帝族集团”和“后族集团”的关系,即:既合力而为,又相互制衡。
一辽代后族集团的构成中国各朝都有帝族集团,这自不必说,但是,像辽朝这样,有固定族系的后族集团,且与帝族集团比肩合作,在互相抗衡、牵制中长期共存,却是极其特殊的。
他是辽国名将,死后竟使辽宋两国实现百年和平

他是辽国名将,死后竟使辽宋两国实现百年和平本文导读:萧挞凛为辽国景宗、圣宗两朝名将,是承天太后萧绰的族兄弟。
虽然跟太后是亲戚,但萧挞凛的仕途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拼来的,从侍卫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儿,稳扎稳打,渐渐地才爬到了大将的位置。
辽景宗年间,辽宋之间战事不断,萧挞凛作为久经考验的名将,曾多次参与对宋朝的战争,因指挥有方、作战勇猛,立下过不少的功劳。
萧挞凛既是萧太后的族弟,又是辽国名将萧挞凛生平最得意的一场战役,发生在统和四年(986年)的燕云之战中。
当年,萧挞凛以诸军副部署的身份,跟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进攻由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宋军,并在陈家谷俘获寡不敌众的杨业(“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
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
”见《辽史·卷八十五·萧挞凛传》)。
杨业是中原名将,素以骁勇闻名于世,早在效力北汉期间,便获得“无敌”的称号,无论在宋朝还是辽国,都是令对手敬仰、钦佩的角色。
如今,萧挞凛一战便将“杨无敌”生擒,虽然属于以众欺寡,却也因此威震天下。
杨继业兵败陈家谷,被萧挞凛擒获萧挞凛凭借着在燕云之战中的表现,仕途升迁开始加速,两年后改任南院都监,不久又加右监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遥授彰德军节度使。
统和十一年(993年),萧挞凛作为主帅东征高丽,迫使对方称臣纳贡。
次年,西夏侵扰边境,萧挞凛跟从齐王妃萧和罕(萧绰的姐姐)西征,虽然名义上只是西北路招讨使,但却是实际上的主帅(“凡军中号令,太妃并委挞凛。
”引文同上)。
西征结束后,萧挞凛以功加兼侍中,封兰陵郡王。
从统和十九年开始(1001年),萧挞凛转战辽宋边境,以南京统军使的身份对宋作战。
三年后(1004年),为报复宋朝昔日屡次三番的侵扰,太后萧绰和儿子圣宗一起,挥师二十万南下侵宋,而前锋主将正是萧挞凛。
辽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转眼间便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一步就要渡河进攻宋朝都城汴梁,大有重演当年契丹灭后晋的势头。
辽代萧挞凛传

辽代萧挞凛传萧挞凛(?—1004),又做挞览、闼览,字驼宁,承天太后族兄弟④。
《辽史》称他“有才略,通天文”,以宿直官入仕,“屡任艰剧”⑤。
历任南院都监、彰德军节度使、阻卜都详稳(西北路招讨使)、南京统军使等职,加侍中、右监门卫大将军、检校太师。
统和十二年(994),封兰陵郡王。
二十二年①,与圣宗、承天太后南伐宋,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
①《辽史》卷74《韩匡嗣传》。
②《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③《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④《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载:“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⑤《耶律休哥传》载:“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
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
”①《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②《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③《耶律休哥传》载:“休哥以燕民疲敝,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远近向化,边鄙以安。
”④挞凛的族属,尚待研究。
《辽史》卷85《萧挞凛传》载,他是承天太后父萧思温的再从侄,即承天太后的族兄弟,应属国舅大翁帐或小翁帐,即淳钦皇后母前夫之族。
或为萧翰、萧幹之族?⑤《辽史》卷85《萧挞凛传》。
萧挞凛一生行事以军事活动为主。
统和四年(986)参加辽、宋燕云之战,以诸军副部署身份从枢密使耶律斜轸战于山西,俘获宋将杨继业于朔州。
十一年,与东京留守萧恒德伐高丽,迫使其称臣纳贡。
十二年,与齐王妃率领西北乌古等部兵和永兴宫分军驻守西北胪朐河地区,任西北路招讨使(又称阻卜都详稳)。
“凡军中号令,太妃并委挞凛”②。
萧挞凛悉心镇边,访求安边之策。
时有仲父房耶律昭“博学,善属文。
..坐兄国留事,流西北部”,萧挞凛向他请教如何管理阻卜事务③。
耶律昭建议他赈穷薄赋,散畜牧以就便地;简练精兵,去其难治者。
挞凛采纳他的意见,对诸属部镇之以威,抚之以德。
十五年,敌烈部杀详稳而叛,挞凛率军追剿,并讨阻卜之未服者。
辽代国舅拔里氏阿古只家族的几个问题

第一 , 除了剔刺与撒 刺音近 之外 , 找不 出二者 为 一人 的其他证 据 , 从古音韵 学角度考察 , 而且 剔
刺 与撒刺 的发 音 差别还 是 很 明显 的 , 故二 者不 可
能 是一个人 。
、
萧仅一支 应 出自阿古只 家族
萧仅墓发现于 18 年 , 9 1 位于辽宁省阜新县八 家 子乡 乌兰木 图 山的东 南麓 。墓 中 出土 的《 宁 故
・
7 ・ 6
后以谋反罪被诛 。《 辽史》 作者把 萧翰误记为萧
敌 鲁之子 。将萧 翰 与 萧 仅 曾祖 迷 古 里 两相 对 照 , 二 者的名字 、 履历 、 职 皆不 相 符 。且 志 文 “ 官 占高 群卒 ” 一句颇 为费解 。“ ” 在石 刻原 件上 是 个 卒 字
《 韩匡嗣墓志》 : 有女 七人 , 记 “ 一适 昭义军节度 使 、 傅耿绍 纪 ; 辽兴 军节度使 、 太 一适 太尉 、 同政事 门下平章事萧猥恩 ; 一适大国舅弟萧罕。 L 韩 ”4 《 匡嗣妻秦国太夫人墓 志》 “ : 有女八人 , 长适 昭义 军节度使、 太傅耿绍纪; 次适辽兴军节度使、 同政 事 门下平 章事萧 猥恩 ; 次适燕京 统军 军使 、 尉萧 太 流宁。 11由此知萧罕又名萧流宁( 辽史》 ”41 -1 1 《 作萧
第二 , 据乌拉 熙春 教授度使萧公基志铭》 记其家世: 公皇朝国舅 “
正 宗之裔 也 。公王 之 子孙 , 伯 之 昆季 。…… 公 侯
究成果证明, 萧室鲁并不是淳钦皇后之弟 , 而是她 的异父 同母 仲兄 。德祖 之 妹 、 J 太祖 之姑 与前 夫
( 拔里 氏谐 里 ) 生萧 敌 鲁 和 萧室 鲁 。后 改嫁 拔 里
高 祖讳 撒 剌 , 左 丞相 , 太傅 , 授 守 弼大 圣 皇帝变 家 为国之 真相也 。 曾祖讳 迷古里 , 占高群卒 , 职大将 军 。祖 讳讫列 , 义平 公 主 , 检 校 司徒 。父 罕 , 妻 加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提到“契丹”这个名字,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会想到《天龙八部》中的萧峰。
传闻契丹族人各个骁勇善战,人高马大,善于骑射,在十一二世纪的世界历史上均具有较大影响力。
就连世界上不少国家,当时也用“契丹”来作为中国的代名词。
更有传闻称,当年哥伦布周游世界,主要的目的之一就为寻找传闻中的契丹人。
但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有着广泛传闻的民族,也在后来消失不见,在我国今天的众多民族中也没有契丹族的身影,仿佛这个盛极一时的民族政权一夜之间消亡一样。
那么当年契丹族到底经历了什么?如今中国还是否有契丹族的后裔呢?澶渊之盟与其他朝代不同,宋朝崇尚文治,因此武将地位并不高,这样导致宋朝军队未能得到长足发展。
而契丹族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称霸一时,不仅仅是宋朝,就连在东北一带活动的女真部落也非常忌惮契丹族。
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发兵准备进攻宋朝。
这些善于骑射的草原汉子,最开始压根没把宋朝人放在眼里,认为宋朝人根本不善于打仗。
可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巧妙,辽国名将萧挞凛在萧太后的属意下率兵出征,可英雄还没等到施展才华,就在澶州城下被宋朝一名士兵用八牛弩射一击致命。
萧挞凛剧照萧挞凛当时没有死,被战士们送回后方救治,但到晚上人就不行了,直接一命呜呼。
这件事让辽兵大失方寸,一改往日对宋兵的看法,甚至在军队里传言宋军强兵强弩,辽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行兵打仗就是如此,比起战术和兵力,军心才是最重要的。
萧挞凛的死无疑让辽兵军心涣散,再也没有当初发兵时的气势凌然。
结果可想而知,辽兵经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失败。
其实这个时候宋兵一鼓作气,或许能够改变以往被辽国欺负的局面,可宋真宗竟然做出了一个令后世想不明白的决定,那就是立刻派遣使者言和,并且宋还要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作为一个战胜国,为什么还要对失败的一方如此卑躬屈膝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辽国以前实在是太强,宋兵打赢这场仗的时候,压根都不敢相信,生怕辽国因此震怒,再次发动战争,到时候宋朝民不聊生,因此才签订澶渊之盟免去战事。
辽朝皇太妃萧胡辇考

辽朝皇太妃萧胡辇考李耀兴【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辽朝; 皇太妃; 萧胡辇; 萧思温; 萧绰【作者】李耀兴【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 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6.1萧胡辇(?—1007)是辽朝历史上一位颇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为景、圣两朝的风云人物,但元修《辽史》中并未立传,实为编纂的一大疏漏,清代史学家赵翼亦有感叹:“则此皇太妃不惟有辟土之大功,且有靖边之长策。
其幽死也,又以何事?后妃传内当专立一传,乃并无其人,何也?”[1]587-588被视为元代坊肆书贾伪造的《契丹国志》中,也没有其传记。
其事迹多散见于《辽史》《契丹国志》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辽代碑刻中也鲜见其名。
由于记载过于零散,学界对其研究还很薄弱,仅有齐伟先生就萧胡辇再嫁问题进行了专门考证[2]111-113,康鹏先生在对萧绰家族政治姻娅进行研究时谈及了胡辇与罨撒葛的成婚时间问题[3]285-298,杜晓红、李宇峰先生对《高崇墓志》进行了解读并简单涉及了萧胡辇的生平[4]85-96。
此外,再无针对萧胡辇进行研究的相关论述。
在此,笔者将钩沉史料,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对萧胡辇进行考证,不当之处,请指正!一、家世萧胡辇之父萧思温,番名喂呱,契丹小字寅古,汉字德降[5]320,为辽朝后族中“母前夫之族”敌鲁族弟忽没里之子。
穆宗时“以密戚预政”[6]1398,景宗时因定策功,升北枢密兼北府宰相,进封魏王。
胡辇之母耶律吕不古,为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女,应历初封燕国长公主,保宁中进封燕国大长公主,以疾薨。
萧思温一生有三女二子,其中长女为胡辇,与辽太宗之子耶律罨撒葛成婚;次女名字已不可考,因其嫁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季子耶律李胡之子赵王耶律喜隐,故称赵妃;三女即大名鼎鼎的承天皇太后萧绰(燕燕),嫁辽世宗耶律兀欲之子耶律贤,即位后册为皇后。
浅析萧氏后族在辽代的地位

2010年度毕业论文浅析萧氏后族在辽国统治阶层中的地位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06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董菲学号:20061506001指导教师姓名:张文生2010年5月10日浅析萧氏后族在辽国统治阶层中的地位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历史学汉班董菲指导教师张文生[摘要]在辽代历史中萧姓氏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姓氏,辽朝贱他姓,贵耶律、萧二姓。
耶律乃辽国的国姓,萧姓则是辽国后族的姓氏,有辽一代,历九帝、二百零九年,辽国的皇后全部姓萧,连皇妃也大多数姓萧,可谓历史奇观。
耶律和萧二姓共同左右着辽朝的命运,这种“姓氏止分为二”的局面。
至辽亡一直保持着。
作者从辽朝萧氏的来源,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来分析了萧氏后族在辽国国家体制中所处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辽国萧氏后族世选制度头下军州辽国是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
契丹是在阿保机统治时期强大起来的,建国前征服了它的伙伴和对手,将其统治区深入到燕山山区,建国后又于926年灭渤海国,其势力扩张到辽海一带。
阿保机的后嗣耶律德光积极插手中原地区政治,利用儿皇帝石敬瑭急于称帝的心理于936年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建立了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国家。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统治民族契丹族无疑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
其中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族系又在辽国统治阶层中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
耶律世保承祧之业,萧氏家传内助之风。
”①(p191)说明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这两大姓氏,并且耶律氏的地位是“承祧”,萧氏的地位是“内助”,即一为皇族,一为后族。
这种现象不仅中原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一点较难理解,甚至元修《辽史》时也困惑不已。
通过统计《辽史》诸传中的姓氏结构可以看出,属于耶律氏族系的有《辽史》卷八十九.《耶律庶箴传》87人,属于萧氏族系的有47人(抛开宗室、后妃等传中的皇室成员),分别占到总入传人数的28.53%和15.41%,合计占总传主人数的43.94%,二姓之地位可见一斑。
抽丝剥茧理谱系、阐微决疑撰文章——《辽朝后族诸问题研究》评介

抽丝剥茧理谱系、阐微决疑撰文章——《辽朝后族诸问题研究》评介肖爱民【摘要】辽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朝代,后族只有萧氏一姓.由于《辽史》疏略,加之相关资料匮乏,后族情况乱如团麻.史风春的新著《辽朝后族诸问题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碑刻和契丹小字解读成果,对后族汉姓萧氏的由来、族帐划分和萧敌鲁、萧室鲁、萧阿古只、萧思温等几个主要家族世系以及天祚帝一后三妃家族进行了详细地考证和辨析,基本上理清了后族的发展脉络,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推进了辽史的研究.该书是近年来辽史研究中所取得重要成果之一.【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4页(P39-41,59)【关键词】辽代;后族;萧氏;研究;评介【作者】肖爱民【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6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特殊,其中之一就是皇后都出自萧氏①,也就是说后族只有萧氏一姓。
从耶律阿保机建国开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辽末,后族萧氏已经枝繁叶茂,在辽朝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辽史》疏略,加之相关资料匮乏,导致后族的情况乱如团麻。
在冯永谦、蔡美彪、魏奎阁、都兴智等学者的努力下,后族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关于后族萧姓的由来、具体的房帐世次以及一些重要后族人物的族帐所属等问题仍然众说纷纭。
在许多碑刻资料不断面世,契丹小字解读也取得新成果的情况下,史风春教授的新著《辽朝后族诸问题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与系统辨析,厘清了很多后族人物的家世和谱系,使《辽史》中与后族相关的许多含混不清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对一些争论问题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
该书是史风春在其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论文《辽朝天祚帝后妃世系考》的基础上,经过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后的结项成果,由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全书34万字。
辽代汉人数量考

2024年第2期(总第203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3历史学研究辽代汉人数量考蒋㊀金㊀玲(吉林大学文学院ꎬ长春130012)摘㊀要:因史料限制ꎬ辽代人口问题是辽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ꎮ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ꎬ参考 临近区域参照法 对辽代汉人数量与汉人人口在辽代总人口中的比例进行了重新估算ꎬ得出辽代汉人户数约为62.78万ꎬ汉人人口在辽代总人口中的比例为49.2%ꎬ如按每户8人计ꎬ则辽代汉人数量为502.2万ꎮ上述数据是依托«辽史 地理志»的记载得出的ꎬ加上不入籍的僧尼㊁隐户等ꎬ汉人人口占辽代总人口的五成以上应该是成立的ꎮ关键词:辽代ꎻ汉人数量及比例ꎻ«辽史 地理志»ꎻ临近区域参照法中图分类号:K246.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4)02-0081-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韩国碑刻中的辽宋金元史料整理与研究 (23BZS052)作者简介:蒋金玲ꎬ1978年生ꎬ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研究辽代人口问题ꎬ主要凭借的是«辽史 地理志»关于各州县户口的记载ꎬ但由于数字残缺严重ꎬ致使这一问题成为辽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ꎮ学者们只能根据残存数据用不同方法进行推论ꎬ尽管成果较为丰硕ꎬ但仍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ꎬ如有关辽代汉人的数量㊁汉人人口在辽代总人口中的比例ꎬ依然没有可信的结论ꎮ有学者指出ꎬ汉人的数量在辽代占有 绝对的多数 (刘浦江指出ꎬ辽代境内分布着契丹㊁汉人㊁奚人㊁渤海四个主要民族ꎬ其中 汉人的人口数量占有绝对的多数ꎬ理应是辽朝民族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1]ꎮ不过此 绝对的多数 之结论并未经过具体推算)ꎬ辽代 确系以汉人为主体ꎬ而契丹㊁渤海人副之 (谭其骧根据«辽史»之«本纪»«兵卫志»«地理志»对外徙 种族 的记载指出ꎬ辽代契丹虽为统治民族ꎬ 但人口特少 ꎬ大抵 城郭之居ꎬ农事发展之区ꎬ即为汉民族势力之所在地ꎮ此不特中京㊁东京为然ꎬ即契丹根据地之上京亦然 可见汉人在临潢之众多ꎬ并其势力之雄厚足以左右国是也ꎮ西人以契丹称我中国ꎬ实则契丹国确系以汉人为主体ꎬ而契丹㊁渤海人副之者也 [2])ꎮ也有学者对汉人人口在辽代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进行过具体推算ꎬ但结论差距较大ꎬ分别为四成㊁五六成与六七成不等ꎮ笔者以为ꎬ辽史研究不能回避这个问题ꎬ只有确知汉人的数量及其在辽代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ꎬ才能对辽代 因俗而治 的政治体制㊁ 汉契一体 的民族政策及契丹统治者的政治智慧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ꎮ㊀㊀一㊁辽代人口总数辨学界目前专门以辽代人口或户口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0余篇ꎬ也有不少学者如魏特夫㊁葛剑雄㊁吴松弟㊁张国庆等在有关中国人口史或辽代社会史的著作中探讨过这一问题ꎮ21世纪以来关于辽代人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ꎬ出版的路遇㊁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ꎬ首次提出辽代人口突破千万大关[3]ꎻ2007年ꎬ通过答辩的王孝俊博士论文«辽代人口研究»[4]ꎬ则是学界第一部就辽代人口问题进行专门㊁系统㊁深入探讨的成果(五年后扩充为袁祖亮主编«中国人口通史»的 辽金卷 ꎮ关于辽代人口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可参考此书[5]13-25)ꎮ但有关辽代人口的讨论仍未停止ꎬ研究向精细化发展ꎮ由于关键数据的缺漏ꎬ学者在有关辽代五京州县人口㊁部族人口㊁人口总数㊁家庭人口规模等许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ꎮ譬如关于辽代人口数量ꎬ研究结论从230万到1300万不等ꎬ相差四五18倍之多ꎻ关于家庭人口规模ꎬ则有5口㊁6口㊁7口㊁8口之说ꎮ辽代人口总数与家庭人口规模问题与笔者拟探讨的汉人人口数量问题密切相关ꎬ故对前人成果按发布时间简析如下ꎮ(1)1949年出版的美国学者魏特夫㊁冯家昇«中国社会史:辽(907 1125)»一书第一部分 行政地理与人口 中ꎬ依据«辽史»之«营卫志»«兵卫志»«地理志»等材料ꎬ最早对辽代人口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ꎬ认为辽代总户数为76万ꎬ按每户5口计算ꎬ则辽代总人口约为380万[6]52-58ꎮ(2)1957年发表的袁震«宋代户口»一文以«辽史 地理志»为基础ꎬ统计出辽代户数为57.3万ꎬ如果分别以每户4口㊁5口计算ꎬ则辽代人口在230万~290万[7]ꎮ此文研究主题是宋代户口ꎬ只是以辽代户口作为参照ꎬ对于辽代人口的估计严重偏低ꎬ且并未经过细致论证ꎬ故引起多位学者的明确反对[8][9]71ꎮ(3)1988年出版的赵文林㊁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一书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 依据辽代的户数㊁丁数进行推算ꎬ认为辽代鼎盛时期的州县人口约85.55万户ꎬ加上宫卫户10.6万户ꎬ以每户5口计ꎬ则辽代共有530万人ꎬ并将此数据确定为1114年金攻辽之前的情况ꎮ此书关于辽代人口的论述虽只有4页篇幅ꎬ但难能可贵的是首次运用了数学方法对辽代人口进行计算ꎬ并采用对数曲线方程把辽代各时期的人口都推算了出来:如第一个数据是959年ꎬ人口为321万ꎻ这之后人口持续增长ꎬ1004年为346万ꎬ1114年到达峰值530万[10]ꎮ(4)1991年出版的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一书第七章 宋辽金时期 对辽代人口进行了简单估算ꎬ认为«辽史 地理志»所载各府㊁州㊁军户数合计为57.6万ꎬ其余无户口的则取«金史 地理志»所载户数45万的一半ꎬ另有宫卫骑军户14万ꎬ则辽代共有94.12万户ꎬ以每户5口计算ꎬ共计470万人[11]ꎮ(5)1991年发表的王育民«辽朝人口考»一文也结合«辽史 地理志»与«金史 地理志»所载户口进行研究ꎬ认为辽代总户数估计不会少于150万ꎬ以每户平均6口计算ꎬ总人口共计900万左右[9]59-74ꎮ(6)1997年发表的孟古托力«辽朝人口蠡测»一文将辽金战争前夕即辽代人口发展最高峰的天庆四年(1114)作为蠡测人口的标准时间ꎬ在对契丹㊁汉人㊁女真等各族人口计算的基础上ꎬ按每户5人计ꎬ估算出1114年辽代人口总数约为840万[12]ꎮ(7)1999年出版的袁祖亮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一书第四章 辽宋金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人口 以«辽史»三志为基础ꎬ估算辽代强盛时约有130万户ꎬ每家出兵丁2人ꎬ则每户平均有6人或以上ꎬ据此辽代约有780万人[13]ꎮ(8)2000年出版的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一书认为ꎬ辽代实行全民兵役制ꎬ军丁数即等于丁数ꎬ故作者通过研究军丁数推测辽代鼎盛时期有140万户ꎬ平均每户6.5人ꎬ总人口为900万[14]ꎮ(9)2000年出版的路遇㊁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一书主要根据«辽史»各志对人丁数的记载去推算辽代各道的人口ꎬ并认为辽代每4人出1丁ꎬ推测每户为8口ꎬ从而计算出上京道㊁东京道㊁中京道㊁南京道㊁西京道的人口分别为280万㊁230万㊁150万㊁220万㊁170万ꎬ则辽代人口至少可达1050万[3]460ꎮ(10)2006年出版的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一书认为辽代户口分为五京州县户口㊁斡鲁朵(宫卫)户口㊁头下军州及寺院中的 二税户 ㊁部族户口㊁属国户口ꎬ其中可考者为五京州县户口㊁斡鲁朵户口㊁契丹部族户口三部分ꎬ分别为99.93万户㊁20.4万户㊁16.8万户ꎬ以每户5口计ꎬ则分别为499.67万口㊁102万口㊁84万口ꎬ合计为137.13万户㊁685.67万口[15]75ꎮ(11)2007年通过答辩的王孝俊博士论文«辽代人口研究»结合石刻资料与文献资料推测辽代家庭人口规模为8口ꎬ并通过细致考证得出结论:五京州县户数为87万㊁宫卫户数为20.5万㊁部族户数为20万ꎬ辽代总的户数为1276161户ꎬ以每户8口计ꎬ这三种人口合计为1020.9万ꎬ加上僧尼人口36万ꎬ则辽代末期的人口达到了10569288人ꎬ如加上著帐㊁奴隶㊁属国人口等ꎬ当不下1300万人[4]60-94[5]80-125ꎮ(12)2009年发表的武玉环«辽代人口考述»28一文主要依据两种方法考证辽代人口:一是利用«辽史 地理志»中对各道人户的记载ꎬ从而统计出辽代的总户数为96万左右ꎻ二是依据«辽史 兵卫志»所载每户所出丁数ꎬ统计出辽代各府州县的总户数为97万ꎮ这两种方法考订出的辽代户数很接近ꎬ再依据辽代碑刻墓志统计出当时每户平均为7口ꎬ加上不入籍的80万人口ꎬ则辽代鼎盛时期总人数为750万[16]ꎮ(13)2014年发表的杨军«辽代人口总量考»一文认为辽代人口可分为五个部分:诸斡鲁朵人口㊁诸部族人口㊁五京州县人口㊁属国属部人口以及僧尼㊁流民等不入籍人口ꎬ总户数约为166.2万ꎬ如按每户7口或8口计ꎬ总人口分别约为1243.4万㊁1409.6万ꎬ即使按传统的每户5口计ꎬ也达911万[17]ꎮ从以上研究成果可见ꎬ凡是对辽代人口进行细致测算的学者ꎬ大多是把五京州县㊁诸斡鲁朵㊁诸部族这三部分人口相加从而得出辽代的总人口ꎬ这是因为这几部分人口都在辽代户籍内且有史可依能够考订出来ꎬ其结论相对坚实ꎮ其中又以王孝俊的考证最为细致㊁可信 即辽代可考的总户数约为127.6万ꎬ这是笔者展开下一步研究的基础ꎮ㊀㊀二、辽代汉人比例辨辽代民族构成复杂ꎬ契丹人作为统治阶级是主体民族ꎬ汉人作为人口最多的民族也可以说是主体民族ꎮ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汉人人口在辽代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进行过推测ꎬ虽然对于汉人是辽代人口第一大民族并无异议ꎬ但关于汉人人口具体占辽代总人口的多少比例ꎬ学界又存在分歧ꎬ分别为四成㊁五六成与六七成不等ꎮ现按研究结论从小到大的顺序述论如下ꎮ(一)关于孟古托力«辽朝人口蠡测»一文的相关结论孟古托力«辽朝人口蠡测»[12]一文选定天庆四年(1114)作为人口测算的标准时间ꎬ这一年辽代人口总数约为840万ꎬ其中契丹人约30万户150万人ꎬ汉人约330万人ꎬ分别占辽代人口总数的18%㊁39%ꎮ孟文认为辽代的汉人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南京道㊁西京道和东北地区ꎬ其中南京道和西京道基本都是汉人ꎬ东北地区的汉人则是辽代陆续从中原掠夺或中原主动来投安置到上京道㊁中京道㊁东京道者ꎬ此论如今已成为学界共识ꎮ一般学者都是以«辽史 地理志»所载户数为基础来推断辽代人口ꎬ孟文则另辟蹊径ꎬ但其标准又并不统一ꎮ先看南京道人口ꎮ«辽史 地理志»载南京道有21.9万户ꎬ但孟文认为这并非其选用的标准时间 1114年的户数ꎬ所以弃而不用ꎬ而是围绕«契丹国志 四京本末»所载 燕京析津府ꎬ户口三十万 [18]241这条史料做文章ꎬ认为应理解为燕京所辖各州县为30万户ꎬ再加上不隶属于燕京的平州所辖的3万户ꎬ则1114年南京道有33万户ꎬ每户按5人计ꎬ人口总计165万ꎮ再看西京道人口ꎮ西京道共有45个州军县ꎬ«辽史 地理志»注明户口数字的仅31个ꎬ合计16.22万户ꎬ 剩下14个州军县未标明户口ꎬ而且难以考索 ꎮ孟文明确指出16.22万户这个数字并非同一时间数字的总和ꎬ言外之意此数字并非其选用的标准时间1114年的ꎬ但仍认为 这个数字作为参考还有一定的价值 ꎬ随后便下结论云: 天庆四年(1114)ꎬ西京道总有18万户ꎬ约90万人ꎮ 然而此18万户的数据从何得出ꎬ文中并无说明ꎮ最后看东北地区汉人ꎮ孟文依然反对利用«辽史 地理志»所载 残缺不全的数字 ꎬ与计算南京道人口一样ꎬ又根据«契丹国志»一条史料进行推论ꎮ由于现«契丹国志»点校本相关内容跟孟文所引有差异ꎬ故引孟文原文如下: «穆宗纪»载ꎬ应历二年(952)十月ꎬ 辽瀛㊁莫㊁幽州大水ꎬ流民入塞(后周与辽的边界塞障)者四十万口 中国民(中原人)被掠得归者什五六ꎮ 孟文据此认为ꎬ此 四十万口 占被掠人口的 什五六 应是事实ꎬ那么北上的汉人总有七八十万(其中包括主动北上投靠者)ꎬ这其中足有60万住在东北地区ꎬ到1114年 总能发展到75万人 ꎮ孟文的结论是:辽代1114年的汉人人口ꎬ应是当时南京㊁西京两道汉人人口与东北地区汉人人口之和ꎬ即165万+90万+75万=330万ꎮ孟文独具一格的学术创新精神值得尊重ꎬ但放弃«辽史»中最基本的人口数据不用ꎬ却凭借内38容错讹甚多㊁被学界批为 伪书 的«契丹国志»所载数字来做推论ꎬ难免令人生疑(«契丹国志»作为除«辽史»外研究辽代历史最系统㊁最具参考价值的文献ꎬ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ꎬ但此书的缺陷我们也务必正视ꎮ刘浦江曾对«契丹国志»的来历进行了详细考辨ꎬ认为此书当为元朝书贾所作ꎬ主要取资于宋代文献ꎬ并托名南宋叶隆礼ꎻ且把该书的主要纰漏归纳为五种:篡改史料㊁误解原文㊁节录失误㊁机械抄书㊁缺乏常识ꎬ尽管 无意贬抑«契丹国志»一书的史料价值 [19]ꎮ其观点基本已成为学界共识)ꎮ其结论成立的前提是«契丹国志»三十万 四十万 之数据务必可靠ꎮ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关于前一条数据ꎬ点校本«契丹国志 四京本末» 南京条 校勘记云: 此节全本许亢宗«行程录» [18]245ꎬ指明了其史料来源ꎮ许亢宗«行程录»即«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ꎬ对照二者文本ꎬ«契丹国志»此段确实基本照抄前者ꎬ只是个别文字有所改易[20]ꎬ但«契丹国志»所载 燕京析津府ꎬ户口三十万 ꎬ却是前者所没有的ꎬ不知所据为何ꎬ也无法判断其准确性ꎬ且孤证不立ꎮ故仅凭此 户口三十万 的记载推断南京道的人口ꎬ似乎有欠稳妥ꎮ关于后一条数据ꎬ点校本«契丹国志 穆宗纪»原文是: 辽瀛㊁莫㊁幽州大水ꎬ流民入塞者数十万口 中国民被掠得归者什五六 ꎬ而文后校勘记云: 流民入塞者数十万口ꎬ 数 原作 四 ꎬ据«通鉴»卷291改ꎮ [18]63可见«契丹国志»此条史料抄录自«资治通鉴»卷291ꎬ但却径改 数十万 为 四十万 ꎬ不知所据为何ꎬ故点校者据«资治通鉴»改回ꎮ故孟文采用并不可靠的 四十万口 这一数据来推论辽代东北地区汉人数量ꎬ结论恐难成立ꎮ综上ꎬ孟古托力«辽朝人口蠡测»一文关于辽代汉人为330万口的结论值得商榷ꎮ(二)关于路遇㊁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一书的相关结论路遇㊁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一书认为ꎬ辽代总人口1050万中ꎬ汉人约为570万ꎮ其思路是先算出人口总数ꎬ然后再分别估算出契丹人为230万㊁渤海人为50万㊁女真人为100万及其他少数民族共计100万ꎬ再用总人口数1050万减去以上已估算部分ꎬ余下的即为汉人ꎬ约570万[3]454-465ꎬ则汉人人口占辽代人口总数的54.3%ꎮ这种思路在方法上无可挑剔ꎬ只要契丹人㊁渤海人等相关数据没有问题ꎬ结论就可以成立ꎮ但问题是ꎬ上述数据可靠吗?该书对契丹人数量的推算最为细致ꎬ其方法是根据兵丁来推算民户ꎮ该书作者认为辽代的兵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ꎬ即御帐亲军(30万)㊁宫卫(16万)㊁其他(4.52万)ꎬ总计50.52万ꎬ按 平均每户2丁ꎬ户均人8口 计ꎬ相应民户大约有202万人ꎬ再加上隶属于部族的大首领军(10.8万)㊁著帐户及不见于记载的契丹人户ꎬ辽代契丹人共有230万[3]456-468ꎮ初看结论似乎没有问题ꎬ但实际上该书所运用的御帐亲军和大首领军的相关数字是错误的ꎮ据邓广铭考证:«辽史 兵卫志» 御帐亲军 与 大首领军 两条记载均抄自«契丹国志»ꎬ间接来源则是宋初大臣宋琪的奏章«平燕蓟十策»ꎬ乃元人修«辽史»时在宋琪«平燕蓟十策»基础上所误增ꎻ而且御帐亲军的数目前后不同ꎬ在辽太宗时最多只有3万ꎬ«辽史 兵卫志»所载30万之数是不对的[21]ꎮ因此ꎬ该书作者根据 平均每户2丁ꎬ户均人8口 的原则ꎬ推算出30万御帐亲军有相应民户15万户㊁120万人的结论是不对的ꎬ至少扩大了10倍ꎮ又据邓广铭考证ꎬ辽代所谓部族兵ꎬ是指役属于契丹诸部以外如奚㊁霫㊁女真㊁党项㊁沙陀者[21]ꎬ而不是该书作者所说的出自契丹五十四部族中的契丹人ꎮ所以ꎬ10.8万大首领军算成契丹人也是有问题的ꎮ该书关于契丹人数量的推论虽然不够严谨ꎬ但毕竟是有数据可依的ꎬ而关于女真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则纯靠推测ꎬ并无任何资料支撑ꎮ因此ꎬ该书用计算出的辽代总人口数减掉其他民族人口数所求得的汉人人口数自然难以令人信服ꎮ(三)其他两种相关结论魏特夫㊁冯家昇«中国社会史:辽(907 1125)»一书认为ꎬ在辽代380万的总人口中ꎬ契丹人为75万ꎬ汉人最低也有240万[6]58ꎬ则汉人人口占辽代总人口的63.2%ꎮ但此数据的得出只48是该书作者的一种 合理推测 ꎬ并无具体论证支撑ꎬ数据从何而来也没有说明ꎮ1996年出版的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一书附录 赤峰地区辽代人口 中指出ꎬ辽代境内共有20多个民族ꎬ其中契丹人与奚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15%ꎬ汉人占65%~70%ꎬ其余民族则渤海人最多ꎬ高丽人次之[22]ꎮ但此书只有结论ꎬ并无具体论证过程ꎬ数据依何而得也未可知ꎮ总之ꎬ笔者所见成果中对汉人人口在辽代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给出明确数据的有以上四种ꎬ结论分别是39%㊁54.3%㊁63.2%㊁65%~70%ꎮ而这些数据的得出或缺乏具体考证ꎬ或所依据的材料不可靠ꎬ所以此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索ꎮ㊀㊀三、辽代汉人数量及比例考辽代户口类型可分为五种:五京州县户口㊁斡鲁朵户口㊁部族户口㊁头下军州及寺院中的 二税户 ㊁属国户口ꎬ但国家可以实际控制的是前四种户口[15]67-74ꎬ户数可考的则是前三种ꎬ总数约127.6万户[5]122ꎮ辽代的汉人则主要分为两部分:五京州县民户㊁诸斡鲁朵的 蕃汉转户 ꎮ其中蕃汉转户即诸斡鲁朵提辖司所管之民户ꎬ应是契丹人以外ꎬ分布于各京的以汉人为主包括其他民族的一种民户[23]ꎮ蕃汉转户的户数ꎬ«辽史 营卫志»明确记载为 十二万三千 [24]410ꎬ但实际应为12.4万ꎮ既以汉人为主ꎬ姑且以2/3计ꎬ则为8.26万户ꎮ下一步则来计算五京州县的汉人民户ꎮ«辽史 地理志»对辽代州县人口的记录是以五京道为基本单位的ꎬ且详略不一:南京道全部州军县都有户数记载ꎬ西京道记载相对较详ꎬ上京道㊁东京道缺漏较多ꎬ中京道缺漏最多ꎬ只有1县的户数记载ꎮ南京道㊁西京道是汉人的传统居住区ꎬ其人口基本都可以算作汉人ꎬ学界对其户口数量的计算近些年已趋向一致ꎮ如武玉环计算分别为27万户㊁18.6万户[16]220㊁223ꎬ张国庆为24.7万户㊁20.7万户[15]75ꎬ王孝俊为24.7万户㊁20.9万户[5]96㊁99ꎬ两道总户数则分别为45.6万户㊁45.4万户㊁45.6万户ꎬ非常接近ꎮ姑取其平均值45.5万户ꎬ视为燕云地区汉人的数量ꎮ燕云地区是汉人的传统聚居区ꎬ而辽建国前后ꎬ从中原主动进入辽境的汉人以及通过战争俘掠的汉人ꎬ多被辽代统治者安置在契丹腹地潢河㊁土河流域ꎬ即上京道东南部㊁中京道东北部及东京道西南部ꎮ为便于说明问题ꎬ笔者据«辽史 地理志»制作了 辽代上京㊁东京㊁中京道汉人户数表 (见下页)ꎮ由于这三道ꎬ尤其是中京道的户数«辽史 地理志»缺漏严重ꎬ故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推算其相应户数ꎬ其推算标准有如下三点ꎮ第一ꎬ«辽史 地理志»无户数记载的州县ꎬ其户数按王孝俊 临近区域参照法 进行推算ꎬ而上京道㊁东京道㊁中京道的平均户数分别是2136户㊁838户㊁3568户[王孝俊解释说: 所谓临近区域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ꎬ辽分五京道ꎬ每个京道的人文㊁地理环境应该都是相对一致的(我这里用相对一词ꎬ因上京道南北差别其实是非常大的)ꎬ至少对其他京道来说是这样ꎬ各个州之间就是相邻的区域ꎻ同样ꎬ对每个州内部的环境来说ꎬ各个县又是相邻的区域ꎮ这样ꎬ每个道的户口平均数㊁每个州的户口平均数就成为推算缺载户数州㊁县的两组参考数据 ][5]81㊁112ꎮ这是在直接数据缺乏时相对最科学的一种估算法ꎬ其数据也应最接近史实ꎮ第二ꎬ«辽史 地理志»记载的多民族杂居州县ꎬ若系两种民族杂居者(如上京道长泰县)ꎬ或蕃㊁汉共同守陵者(如庆州)ꎬ则取户数的一半为汉人ꎻ若系三种民族杂居者ꎬ则取1/3为汉人ꎬ并都在表中数字后加 ? 以示区别ꎮ第三ꎬ«辽史 地理志»只记载某州县有汉人ꎬ但无户数或户数记载模糊的ꎬ尽量以保守数字估算ꎬ并也在数字后加 ? 以示区别(具体分析详后)ꎮ由表中所列州县的汉人分布情况ꎬ可估算上京㊁东京㊁中京三道汉人的户数如下ꎮ第一ꎬ上京道地区ꎬ共有18个州县记载有汉人ꎬ并基本都有户数ꎬ无户数的一般是汉人与其他民族杂居ꎬ则可按一定标准推算出来ꎮ只有怀州的汉人户数不好计算ꎬ史载太宗 掠燕㊁蓟所俘亦置此 ꎬ但又只明确记载怀州下辖扶余㊁显理两县的户数分别为1500㊁1000[24]501-502ꎬ且均是渤海人ꎬ故保守估算怀州汉人的户数为200户ꎮ如此上京道地区汉人总计2.22万户ꎮ58㊀表辽代上京㊁东京㊁中京道汉人户数表道府州县(治所今地)汉人来源情况户数上京道上京临潢府临潢县(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太祖天赞初南攻燕㊁蓟ꎬ以所俘人户建ꎮ户三千五百3500长泰县(波罗城南四十里)汉民与渤海民杂居ꎮ户四千2000定霸县(波罗城西)汉民与渤海民杂居ꎮ户二千1000潞县(波罗城东)本幽州潞县民ꎬ天赞元年破蓟州掠潞县民ꎬ与渤海人杂处ꎮ户三千1500怀州(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岗岗庙古城)先迁渤海民ꎬ会同中ꎬ掠燕㊁蓟所俘亦置此200?庆州(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查干木伦河西岸白塔子)有永庆陵ꎬ置蕃㊁汉守陵户三千1500泰州兴国县(内蒙古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青山屯城址)本山前之民ꎬ因罪配隶至此ꎮ户七百700长春州长春县(吉林前郭尔罗斯县西北他虎城)燕㊁蓟犯罪者流配于此ꎮ户两千2000乌州爱民县(吉林双辽市西)拨剌王从军南征ꎬ俘汉民置此ꎮ户一千1000仪坤州广义县(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应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ꎬ因建州县ꎮ户二千五百500龙化州龙化县(内蒙古奈曼旗西北)太祖南掠燕㊁蓟ꎬ所俘建城置ꎬ东伐女真ꎬ迁数百户ꎮ户一千500壕州(辽宁彰武县东南)国舅宰相南征ꎬ俘掠汉民居此ꎮ户六千6000原州(辽宁康平县西北)国舅金德俘掠汉民建城ꎮ户五百500福州(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东)国舅萧宁南征俘掠汉民居此ꎮ户三百300顺州(辽宁阜新市东十家子车站附近)横帐南王府俘掠燕㊁蓟㊁顺州之民ꎬ建城居之ꎮ户一千1000镇㊁维㊁防州(镇㊁维两州在蒙古布尔根省ꎬ防州在蒙古土拉河中游西岸塔勒-乌兰 巴勒嘎斯古城址)以渤海㊁女真㊁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分居三州233?东京道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市)神册四年ꎬ以渤海㊁汉户建东平郡ꎻ天显三年ꎬ迁渤海人居之ꎬ升为南京ꎻ会同元年ꎬ升为辽阳府ꎬ改为东京200?宣州(朝鲜平安北道义州城)开泰三年徙汉户置ꎬ隶保州919来远城(辽宁丹东市九连城东鸭绿江中黔定岛上)统和中ꎬ伐高丽ꎬ以燕军骁猛ꎬ置两指挥ꎬ建城防守838宗州(今地无考ꎬ或在鸭绿江流域一带)耶律隆运以所俘汉民置838海北州(辽宁义县南开州屯)世宗以所俘汉户置838贵德州(辽宁抚顺市城北高尔山前)太宗时察割以所俘汉民置838沈州乐郊县(辽宁沈阳市老城区)太祖俘蓟州三河县民ꎬ建三河县ꎬ后改名838灵源县(今地无考ꎬ当在辽宁沈阳市境)太祖俘蓟州吏民ꎬ建渔阳县ꎬ后更名838广州(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太祖以渤海人建铁利州ꎬ圣宗时废ꎬ开泰七年以汉户置838祺州(辽宁康平县东南小塔子村)庆云县(同上)太祖以檀州俘户建ꎬ后更名太祖俘密云县民建ꎬ后更名838遂州(辽宁昌图县境)采访使耶律颇德以部下汉民置838双州(辽宁沈阳市北石佛寺村古城)沤里僧王南征ꎬ以所俘镇㊁定两州之民置838 68。
辽代契丹族姓氏及其分布

辽代契丹族姓氏及其分布摘要: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二姓,这种姓氏制度与其婚姻制度有直接关系。
契丹族二姓的来源同他们部落所居地名有关,也与中原汉姓的攀附有关。
通过对二姓分布地区的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也可以看出二姓联系紧密,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在军事上也是国家安全最是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辽代;契丹姓氏;耶律辽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是契丹族,其人口总量在全国人口中虽不占多数,但在辽代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契丹族姓氏是研究辽代姓氏问题的重要内容。
此前蔡美彪、都兴智及日本学者爱宕松男先生对契丹族的姓氏来源曾做过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其姓氏制度、数量、分布,从一个侧面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了解契丹王朝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
一、契丹族的姓氏制度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
耶律世保承祧之业,箫氏家传内助之风。
”①说明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这两大姓氏,并且耶律氏的地位是“承祧”,萧氏的地位是“内助”,即一为皇族,一为后族。
这种现象不仅中原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一点较难理解,甚至元修《辽史》时也困惑不已。
通过统计《辽史》诸传中的姓氏结构可以看出,属于耶律氏族系的有87人,属于萧氏族系的有47人(抛开宗室、后妃等传中的皇室成员),分别占到总入传人数的28.53%和15.41%,合计占总传主人数的43.94%,二姓之地位可见一斑。
辽代的这一姓氏制度集中体现在婚姻方面。
辽朝建国以后确立了耶律姓与萧姓之间的互为婚姻的制度,即“皇族惟与后族通婚”,并且成为辽朝的基本国策。
耶律与萧二姓的产生从原因、目的、意义来看,无不与婚姻制度相联系。
辽政府对皇族与后族的夫妻婚配、结合有明文规定,如《契丹国志》即载:“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
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落之人通婚。
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

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刘浦江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向为史家所看重,但由于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资料并深受传统史学方法的桎梏,迄今的民族史研究在深度上尚难以企及早已相当成熟的断代史学。
譬如说,即便是曾经深入汉地建立过一个长达二百余年的大辽王朝的契丹族,人们今天对它的了解仍是十分肤浅的。
要想突破这种看似无奈的困境,势须另辟蹊径。
本文对契丹名字制度的探索,就包含着这样一种努力意图。
除了凭借我们所熟悉的汉文文献和传统史学方法之外,本文还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契丹语文资料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
结果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契丹史的研究其实还大有深入的余地和展拓的空间。
一、揭开契丹人“第二名”的奥秘在古代北亚民族中,契丹人的名字制度也许是最为复杂的。
但以往历史学家根据《辽史》等汉文文献对契丹人名字所作的种种诠释,均未能揭示它的真谛。
1直到近年契丹文字学家通过契丹小字石刻资料的解读,才逐渐看出了其中的一些门道,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对契丹人的名字习俗获得比较深入的了解。
简而言之,契丹人的名字包括两个部分,按辽代汉文文献的说法,一是名(辽代译称小名或小字),契丹人的名多由一个单词构成,但也有两个或三个单词的名;二是字,所有人的字全都为一个单词。
2契丹小字墓志介绍墓主名字时,在名和字1参见都兴智:《契丹族的姓氏和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张国庆:《略谈辽代契丹人的命名习俗》,《博物馆研究》1991年第2期;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
2这里所说的是契丹男子的名字习俗。
由于资料的匮乏,目前对契丹女子的名字还很难有深入的了解,故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契丹男性的名字问题。
之间常常会出现一词,这是一个带有领属格词尾附加成分的序数词“第二”,它是解读契丹人名字的关键所在。
关于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往研究者们有两种猜测性意见,即实(巴图)、王弘力等人以为它是指墓主的排行,但令人奇怪的是,无论墓主排行第几,在记述其名字时却总是出现此词;刘凤翥先生过去多将该词释为“第二(等)的”,并按此理解将它后面的词随机地释为国姓、宗室、横帐等等,而没有注意到出现在该词前后的单词往往都属于墓主名字的组成部分。
《辽史》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

《辽史》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萧敌烈(拔剌) 耶律盆奴萧排押(恒德匹敌) 耶律资忠耶律瑶质耶律弘古高正耶律的琭大康乂萧敌烈,字涅鲁衮,宰相挞烈四世孙。
识度弘远,为乡里推重。
始为牛群敞史。
帝闻其贤,召入侍,迁国舅详稳。
统和二十八年,帝谓群臣曰:“高丽康肇弑其君诵,立诵族兄询而相之,大逆也。
宜发兵问其罪。
”群臣皆曰可。
敌烈谏曰:“国家连年征讨,士卒抏敝。
况陛下在谅阴,年谷不登,创痍未复。
岛夷小国,城垒完固,胜不为武,万一失利,恐贻后悔。
不如遣一介之使,往问其故。
彼若伏罪则已;不然,俟服除岁丰,举兵未晚。
”时令已下,言虽不行,识者韪之。
明年,同知左夷离毕事。
改右夷离毕。
开泰初,率兵巡西边。
时夷离堇部下闸撒狘扑里、失室、勃葛率部民遁,敌烈追擒之,令复业,迁国舅详稳。
从枢密使耶律世良伐高丽。
还,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拜上京留守。
敌烈为人宽厚,达政体,廷臣皆谓有王佐才。
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荐其材可为枢密使,帝疑其党而止。
为中京留守,卒。
族子忽古,有传。
弟拔剌。
拔剌,字别勒隐。
多智,善骑射。
开泰间,以兄为右夷离毕,始补郎君,累迁奚六部秃里太尉。
太平末,大延琳叛,拔剌将北、南院兵往讨,遇于蒲水,南院兵少却。
至手山,复与贼遇。
拔剌乃易两院旗帜,鼓勇力战,破之。
上闻,以手诏褒奖,赐内厩马。
重熙中,迁四捷军详稳,谢事归乡里。
数岁,起为昭德军节度使,寻改国舅详稳,卒。
耶律盆奴,字胡独堇,惕隐涅鲁古之孙。
景宗时,为乌古部详稳,政尚严急,民苦之。
有司以闻,诏曰:“盆奴任方面寄,以细故究问,恐损威望。
”寻迁马群太保。
统和十六年,隐实燕军之不任事者,汰之。
二十八年,驾征高丽,盆奴为先锋。
至铜州,高丽将康肇分兵为三以抗我军:一营于州西,据三水之会,肇居其中;一营近州之山;一附城而营。
盆奴率耶律弘古击破三水营,擒肇,李玄蕴等军望风溃。
会大军至,斩三万余级,追至开京,破敌于西岭。
高丽王询闻边城不守,盆奴入开京,焚其王宫,乃抚慰其民人。
上嘉其功,迁北院大王,薨。
《辽史》中的妇女形象

《 辽史 ・ 后妃 传》 日 :辽 以鞍 马为家 , 载 “ 后妃 往往
长于射御 , 军旅 田猎 , 未尝不从 。 『 她们大多数是以 ”I 2 唧 骁勇善战 、 略过 人而著称 。 谋 据史所 载“ 述律后 勇决多 权变 , 阿保机行兵御众 , 述律后常预其谋 ”19 神册二 [8 。 40 8
二 、 代 妇 女 才 能 辽
1辽 代 妇 女 能 征 惯 战 .
契丹族主要依 靠游牧 为生 , 随水 草就 畋渔 , “ 岁以 为常” 3 。 [7 而辽朝妇 女更是 “ 1 23 执鞭驰 马 , 无异于男 ”其 , 独 特 的生活方 式形 成 了有别 于 中原 王朝 的 习俗 以及 民族意识 , 也形 成 了她们 豪放 、 犷 、 粗 勇敢 、 放 的个 开 性。 非但 如此 , 辽史 》 据《 所记 , 辽朝上层妇 女广泛地参 与政治 、 军事等诸 多事务 , 现其卓 越的才华 。 显
在二 十 四史 中 , 十二 部载 有《 有 列女传 》 人 传者 ,
收稿 日期 :0 9 l一 2 2 o 一 0 】 作者简介 : 钱俊岭( 9 9 , 河北唐 山人 , 17 一) 男, 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
较为翔实地 记载 了辽代妇女 形象 。 之于 中为主 , 女 有些妇女竟 以“ 不 知何 氏之女 也 ” “ 、不知 何郡人 也 ” 被载 入史册 , 《 而 辽
史・ 列女传》 载 5名列女 均出身 于辽 朝上层社会 , 所 耶
律 常哥为“ 太师适鲁之妹”2 耶律奴妻萧 意辛是 “ I 、 1 Ⅲ 国
一
、
《 辽史》 中妇女的记载
她 的丈夫邢 简 曾为刑 部郎 中 ; 子邢 抱朴 、 抱质 在 其 邢 圣宗时皆 曾累官至南 院枢密使 ,时人荣之 ” 。 “ 回 《 主表 》 公 是二 十 四史 中的独创 。 辽 史》 公 主 《 的《 表》 列有 3 公主 , 6名 她们 都是 诸帝 之女 , 于皇室成 属 员, 地位 自然 十分 尊贵 。
试论契丹大贺氏时代“后族”问题

孙进己、孙泓:
《契丹民族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23 页。
⑤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第 1522 页。
⑥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第 5349-5350 页。
⑦ 《隋书》卷八四《契丹传》,第 1881 页。
⑧ 《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第 427 页。
是否已有“后族”产生,亦只能从大贺氏时代相关记载着手。
二
契丹族于大贺氏时代正式出现了以部落联盟首领曾主动向隋唐朝廷进贡与称臣的现象。而对其
相关记载则耐人寻味。据史书记载,一方面,契丹族首领大贺氏:
开皇四年,率诸莫贺弗来谒。五年,悉其众款塞,高祖纳之,听居其故地。⑦
武德初,数抄边境。二年,入寇平州。六年,其君长咄罗遣使贡名马丰貂。贞观二年,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借助大贺氏联盟阶段“后族”问题视角可以看出,契丹族的民族意识在进入联盟
阶段之后不断觉醒,开始向营建传统北方民族政权过渡。
关键词:契丹大贺氏;内稽部;
“ 后族”;北方民族政权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2)06-0124-07
辽朝后族是指契丹族内部以皇后为代表的长期与皇族耶律氏固定通婚的家族。作为一个规模庞
氏一族并被赐予国姓李氏,之后高宗、武则天时代仍被延续此种待遇。
另一方面,与大贺氏受到朝廷认可同时,史书亦记载,契丹族除大贺氏之外:
开皇末,其别部四千余家背突厥来降。②
又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
遣使内附,诏令于营州城傍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至曾孙万荣,垂拱初累授右玉
《历史研究》1980 年第 5 期,第 141-160 页。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
向南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辽代契丹人分为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两姓世代通婚,并各有自己的"领地".根据辽墓考古资料及证之<辽史>等文献史料,已知今天的辽北地区就是昔日辽代萧氏后族之"领地".萧氏后族分为两大族系,每个族系之下又有许多家族分支.每一个分支家族都在整个后族的"领地"之内拥有一块属于他们个人所有的私人"分地",并视为故里,生前在这里构筑私城,从事生产活动,死后又归葬于此.
【总页数】7页(P135-141)
【作者】向南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1
【相关文献】
1.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及东部诸族关系考 [J], 李荣辉
2.吴松弟《辽代人口新考》驳议--兼谈辽代的“丁” [J], 张晨光
3.从阜新关山辽墓看辽代后族的历史活动 [J], 佟宝山;贺林
4.论辽代后族 [J], 王善军
5.白狼水东辽代及契丹族文化再考 [J], 李品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挞凛家族世系考 - 四史同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

又,《辽史·景宗纪上》云:“(保宁五年三月)追封皇后祖胡母里为韩王,赠伯胡鲁古兼 政事令,尼古只兼侍中。”景宗皇后系萧思温之女,则韩王胡母里即思温之父,胡母里、忽 没里当系同音异译。《辽史·萧思温传》则谓思温为淳钦皇后兄弟萧敌鲁(字敌辇,为便于 同《敌志》之萧敌鲁区分,以下称萧敌辇)族弟忽没里之子,《辽史·萧敌鲁传》及《外戚 表》谓萧敌辇五世祖为胡母里。兹据上述资料将挞凛祖先情况列表如下:
1
础论述道宗懿德皇后冤案。①又,《秦晋国妃墓志》云:“妃姓萧氏……故谜古宁详稳讳演 乌卢,夫人耶律氏,小字涅木姑,即大王父母也。故燕京留守衙内指挥使、驸马都尉讳割 烈,永徽公主小字仙河,即王父母也。故枢密使、北宰相、驸马都尉讳曷宁,魏国公主小字 长寿奴,考妣也。”此处“曷宁”即萧排押,②《辽史·萧排押传》谓排押字“韩隐”, “曷宁”即“韩隐”之异译。据此,则排押的父亲为割烈,祖父为演乌卢。上述两位学者依 此推论挞凛又名割烈,挞凛父亲朮鲁烈又名演乌卢,可谓越走越远。笔者认为《辽史·圣宗 纪》所载的萧闼览当是另有其人,抑或是《辽史》之误记。这是因为《辽史·萧挞凛传》明 确记载挞凛有子慥古,而非排押、恒德或札剌。更为重要的是,契丹小字《萧图古辞墓志 铭》(以下简称《图志》)及《萧敌鲁副使墓志铭》(以下简称《敌志》),明确记载了萧 挞凛的家族世系。据笔者研究,图古辞系萧挞凛之孙,敌鲁系萧挞凛之玄孙。通过释读可 知,萧挞凛出自别部国舅一系,而非国舅少父房,挞凛与排押、恒德等毫无干系。
关键词:辽朝 萧挞凛 家族 世系
萧挞凛是辽朝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北讨阻卜诸蕃,南略赵宋疆土。辽圣宗统和二十二 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①承天太后与辽圣宗出兵攻宋,挞凛为先锋,②十一月攻至宋 澶渊城下,壬申日,“挞凛按视地形……中伏弩卒……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辽军因挞 凛阵亡,陷入混乱,此时宋军因真宗亲抵澶渊,士气大振。正是在这一情势下,辽宋达成和 议,史称“澶渊之盟”。是故,《辽史》卷八五卷末赞云:“萧挞凛为统军,直抵澶渊。将 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
辽外戚萧和家族世系表新补

Supplement to the table of XIAO He family pedigree 作者: 魏奎阁[1] 袁海波[2]
作者机构: [1]阜新县检察院,辽宁阜新123000 [2]阜新县文管所,辽宁阜新123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辽外戚萧 家族世系表 家族墓地 墓志铭 辽史研究
摘要:辽宁阜新关山发掘了辽萧和(谐领)家族墓地、出土了萧和夫妻和其孙萧知微、萧知行及曾孙萧德恭、萧德让夫妻合葬墓.有的有<墓志铭>,作者根据<墓志铭>充实了萧和家族世系表,用符号在名上标出官爵,名下注出生死纪年,有夫人者也列出名,此文有助于辽史研究者利用.。
《辽史》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

《辽史》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萧挞凛萧观音奴耶律题子耶律谐理耶律奴瓜萧柳高勋奚和朔奴萧塔列葛耶律撒合萧挞凛,字驼宁,思温之再从侄。
父术鲁列,善相马,应历间为马群侍中。
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
保宁初,为宿直官,累任珝剧。
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
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
六年秋,改南院都监,从驾南征,攻沙堆,力战被创,太后尝亲临视。
明年,加右监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遥授彰德军节度使。
十一年,与东京留守萧恒德伐高丽,破之。
高丽称臣奉贡。
十二年,夏人梗边,王太妃受命总乌古及永兴宫分军讨之,挞凛为阻卜都详稳。
凡军中号令,太妃并委挞凛。
师还,以功加兼侍中,封兰陵郡王。
十五年,敌烈部人杀详稳而叛,遁于西北荒,挞凛将轻骑逐之,因讨阻卜之未服者,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焉。
上赐诗嘉奖,仍命林牙耶律昭作赋,以述其功。
挞凛以诸部叛服不常,上表乞建三城以绝边患,从之。
俄召为南京统军使。
二十年,复伐宋,擒其将王先知,破其军于遂城,下祁州,上手诏奖谕。
进至澶渊,宋主军于城隍间,未接战,挞凛按视地形,取宋之羊观、盐堆、凫雁,中伏弩,卒。
明日,轊车至,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
子糙古,南京统军使。
萧观音奴,字耶宁,奚王搭纥之孙。
统和十二年,为右祗候郎君班详稳,迁奚六部大王。
先是,俸秩外,给獐鹿百数,皆取于民,观音奴奏罢之。
及伐宋,与萧挞凛为先锋,降祁州,下德清军,上加优赏。
同知南院事,卒。
耶律题子,字胜隐,北府宰相兀里之孙。
善射,工画。
保宁间,为御盏郎君。
九年,奉使于汉,具言两国通好长久之计,其主继元深加礼重。
统和二年,将兵与西边详稳耶律速撒讨陀罗斤,大破之。
四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题子从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击之,败贺令图于定安,授西南面招讨都监。
宋兵守蔚州急,召外援,题子闻之,夜伏兵道傍。
黎明,宋兵果来,过未半而击之;城中军出,斜轸复邀之。
两军俱溃,奔飞狐,地隘不得进,杀伤甚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 天 太 后之 伐
△ 汉儿 △ 先 锋之 军
△
△
△△
△薨
初 薨时 天 地之 △
△
此句中的大部分词义已由吴英喆先生释出,大致记述 在承天太后征伐汉人时,出任 先锋,后不幸身亡云云。 ① 以上记载亦与《辽史》相吻合,据《萧挞凛传》及《圣宗纪 五》,统和二十二年(1004),②承天太后与辽圣宗出兵攻宋,挞凛为先锋,③攻至宋澶渊城 下时,“挞凛按视地形……中伏弩卒……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
4
又,《辽史·景宗纪上》云:“(保宁五年三月)追封皇后祖胡母里为韩王,赠伯胡鲁古兼 政事令,尼古只兼侍中。”景宗皇后系萧思温之女,则韩王胡母里即思温之父,胡母里、忽 没里当系同音异译。《辽史·萧思温传》则谓思温为淳钦皇后兄弟萧敌鲁(字敌辇,为便于 同《敌志》之萧敌鲁区分,以下称萧敌辇)族弟忽没里之子,《辽史·萧敌鲁传》及《外戚 表》谓萧敌辇五世祖为胡母里。兹据上述资料将挞凛祖先情况列表如下:
萧挞凛家族世系考
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首尔大学奎章阁访问学者
摘 要:萧挞凛是辽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可惜学界对于挞凛的家族世系却不甚了 了。近年出土的契丹小字《萧图古辞墓志铭》以及《萧敌鲁副使墓志铭》为学界研 究萧挞凛家族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本文结合辽代汉文文献对这两方墓志 进行了释读。作者通过考释发现,图古辞系挞凛之孙,敌鲁系挞凛之玄孙,并以此 为突破口,厘清了萧挞凛家族十一代的世系情况,同时纠正了前人的诸多讹误。
2
中的 ,诸家拟音均不相同,吴英喆先生将其拟音为*em, ① 但并未指出其依据所 在。笔者推测吴氏的依据大概是 一词,该词较为准确的汉语音译是“特免”。 音值为 *t, 音值为*in~ian,②故 的音值只有为*әm时, 才可以拼合出“特免”这一读音。 若此,则 的读音当为* t̒ɑl-әm或t̒әl-әm,显然与 的读音相近,故亦可音译为“挞 领”、“挞廪”。笔者参照《辽史》卷八五《萧挞凛传》,将此词音译为“挞凛”。
然而,学界对于萧挞凛的家族世系,甚至是其父亲、子女的情况却不甚了了,以致张冠 李戴、歧误屡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萧挞凛应为国舅少父房之后,其依据无非是《辽史·圣 宗纪三》“国舅太师萧闼览为子排亚请尚皇女延寿公主”这一记载。论者认为闼懒应即萧挞 凛,排亚即排押,又据《辽史·萧排押传》谓其出自“国舅少父房之后”的相关记载,认定 挞凛当出自国舅少父房。魏奎阁先生曾专文撰写萧挞凛子嗣情况,认为挞凛又名割烈,有子 三人:萧排押(又名慥古)、萧恒德、萧札剌。③蔡美彪先生亦持有类似观点,并以此为基
这一推论。《敌志》第 1 行谓
,意即别部国舅阿鲁盌·敌鲁副
3
《敌志》第 4 行载:
△ 部 △ △ 该 时于 北 西 面 △ △ 蕃部之 △ △ △
此句大致记述了墓主五世祖 处理西北诸蕃事宜。《萧挞凛传》所记亦与此相合,谓 “挞凛为阻卜都详稳……(统和)十五年,敌烈部人杀详稳而叛,遁于西北荒,挞凛将轻骑 逐之,因讨阻卜之未服者,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焉”。
① 参见蔡美彪《辽史外戚表新编》,《社会科学战线》1994 年第 2 期,第 199 页;同氏《辽代后族与辽季 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 年第 2 期,第 53-54 页。 ② 参见冯永谦《辽史外戚表补证(续)》,《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 4 期,第 96 页。 ③ 清格尔泰、吴英喆、吉如何《契丹小字再研究》(待刊)。 ④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小字的语音构拟》,《立命馆文学》第 577 号,2002 年 12 月,第 35 页。
最后,《敌志》所载的世系情况均与《萧挞凛传》吻合,例如萧挞凛之父朮鲁列
( ),其子慥古( )等。④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墓主之五世祖
就是《辽史·萧
挞凛传》之萧挞凛, (驼宁)大王亦即萧挞凛。
二、萧挞凛之先祖及族系
契丹小字《敌志》第 1-3 行详细记载了萧挞凛祖先的情况,其六世祖为 (胡母 里),高祖为 (繇古),曾祖为 (铎斡),祖父为 (述瓜),父亲为 (朮鲁 列)。《辽史·萧挞凛传》谓挞凛为萧思温之再从侄,若此,则挞凛高祖即思温之曾祖。
① Wu Yingzhe and Juha Janhunen, New Materials on the Khitan Small Script, p.72. ② 《辽史·萧挞凛传》将此事统书于统和二十年后,然《辽史·圣宗纪五》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 景德元年十一月甲戌条均将此事系于统和二十二年。 ③《辽史》卷八五《萧观音奴传》云:“及伐宋,与萧挞凛为先锋。” ④ 关于《敌志》的详细考证,请参见拙作《契丹小字〈萧敌鲁副使墓志铭〉考释》(待刊)。
1
础论述道宗懿德皇后冤案。①又,《秦晋国妃墓志》云:“妃姓萧氏……故谜古宁详稳讳演 乌卢,夫人耶律氏,小字涅木姑,即大王父母也。故燕京留守衙内指挥使、驸马都尉讳割 烈,永徽公主小字仙河,即王父母也。故枢密使、北宰相、驸马都尉讳曷宁,魏国公主小字 长寿奴,考妣也。”此处“曷宁”即萧排押,②《辽史·萧排押传》谓排押字“韩隐”, “曷宁”即“韩隐”之异译。据此,则排押的父亲为割烈,祖父为演乌卢。上述两位学者依 此推论挞凛又名割烈,挞凛父亲朮鲁烈又名演乌卢,可谓越走越远。笔者认为《辽史·圣宗 纪》所载的萧闼览当是另有其人,抑或是《辽史》之误记。这是因为《辽史·萧挞凛传》明 确记载挞凛有子慥古,而非排押、恒德或札剌。更为重要的是,契丹小字《萧图古辞墓志 铭》(以下简称《图志》)及《萧敌鲁副使墓志铭》(以下简称《敌志》),明确记载了萧 挞凛的家族世系。据笔者研究,图古辞系萧挞凛之孙,敌鲁系萧挞凛之玄孙。通过释读可 知,萧挞凛出自别部国舅一系,而非国舅少父房,挞凛与排押、恒德等毫无干系。
⑤ 余靖《武溪集》卷一八《契丹官仪》,《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九年刻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 年,第 3 册,第 305 页。此外,“达领”在《耶律宗福墓志铭》中亦作“挞领”,拓本照片见盖之庸编《内 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增订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58 页。 ⑥ “挞”中古音为*t̒ɑt;“吞”中古音为*t̒әn,⑥其入声或可拟为*t̒әnt。参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6 年,第 4、245 页。
① Wu Yingzhe and Juha Janhunen, New Materials on the Khitan Small Script:A Critical Edition of Xiao Dilu and Yelü XiangWen, UK:Global Oriental Press, 2010.12, p.61. ② 的音值诸家并无争议。 的音值参见刘浦江、康鹏《契丹名、字初释》,《文史》2005 年第 3 辑,第 230 页。 ③ 参见清格尔泰《契丹小字释读问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字研究所,2002 年,第 69 页;前 揭刘浦江、康鹏《契丹名、字初释》,第 230 页。 ④ 梁振晶《阜新四家子辽墓发掘简报》,《辽宁考古文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辽宁民族出版 社,2003 年,第 131 页;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人的命名特征——兼论契丹语派生形容词的后缀》,收 入氏着《契丹语言文字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 年,第 213 页;刘凤翥、梁振晶 《契丹小字〈萧奋勿腻·图古辞墓志铭〉考释》,《文史》2008 年第 1 辑,第 196 页。 ⑤ 参见袁海波、刘凤翥《契丹小字〈萧大山和永清公主墓志〉考释》,《文史》2005 年第 1 辑,第 208、 216 页。 ⑥ 参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语的动词后缀》,《东亚文史论丛》创刊号,京都大学东亚历史文化研究 会,2003 年,收入氏著《契丹语言文字研究》,京都大学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 年,第 157 页;同氏 《韩知古家族世系考——纪念金启孮先生逝世一周年》,《立命馆文学》第 591 号,2005 年 10 月,第 60 页。
关键词:辽朝 萧挞凛 家族 世系
萧挞凛是辽朝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北讨阻卜诸蕃,南略赵宋疆土。辽圣宗统和二十二 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①承天太后与辽圣宗出兵攻宋,挞凛为先锋,②十一月攻至宋 澶渊城下,壬申日,“挞凛按视地形……中伏弩卒……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辽军因挞 凛阵亡,陷入混乱,此时宋军因真宗亲抵澶渊,士气大振。正是在这一情势下,辽宋达成和 议,史称“澶渊之盟”。是故,《辽史》卷八五卷末赞云:“萧挞凛为统军,直抵澶渊。将 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
(驼宁·挞凛)与《萧挞凛传》传主的第二名、小名完全
相同。墓主五世祖应即《萧挞凛传》之传主。
其次,从《敌志》、《萧挞凛传》所载内容看,二人事迹相同,亦可证明两者系同一 人。《敌志》第 3-4 行载:
天 赞 皇 帝之 時於 近侍 职 △ △
夜 日之 官 补
其中,“天赞皇帝”即辽景宗,⑤ “夜日之官”实际上就是“宿直官”。⑥此句大意是墓主 五世祖挞凛曾在景宗时任宿直之官。《萧挞凛传》则谓其“(景宗)保宁初,为宿直官”, 正与《敌志》相合。
① 《辽史·萧挞凛传》将此事统书于统和二十年后,然《辽史·圣宗纪五》、《宋史·真宗纪二》及《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一月甲戌条均将此事系于统和二十二年。 ②《辽史》卷八五《萧观音奴传》云:“及伐宋,与萧挞凛为先锋。” ③ 参见魏奎阁《萧排押父为萧挞凛考》,《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第 2 期,第 83-86 页;同氏《辽外戚萧 阿古只家族世系新补——兼论与阜新的密切关系》,《辽海文物学刊》1995 年第 2 期,第 65-66 页;同氏 《辽史外戚表新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第 52 页。
那么敌鲁副使的五世祖挞凛与《辽史·萧挞凛传》之挞凛是否为同一人呢?经与《敌 志》一一对比之后,笔者认为两者确系一人。
首先,《敌志》记载 的第二名为 ,该词可以拟音为* t̒o-ɔn- in,③学界一般将 其译作团宁、团隐。④《萧挞凛传》谓挞凛“字驼宁”,正与 (* t̒o-ɔn-in)音读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