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篇1题目:《语言的魔力:文化和身份的桥梁》【摘要】本书以语言与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了语言在塑造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语言,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一、背景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反映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二、对比与参照本书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作者揭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同时,也指出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三、深入分析本书认为,语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言,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得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同时,语言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它们反映了社会的阶层、性别、种族等差异。

四、个人观点我深同意书中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桥梁。

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我深感语言对于理解文化和身份的重要性。

在学习外语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

五、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语言的魔力:文化和身份的桥梁》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篇2标题: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奇妙世界: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一、背景介绍《语言与文化》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作者为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

这本书被视为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的交汇点,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见解。

二、深入分析本书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我们独特的人类文明。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思维方 式 、认 识能 力的提 高 ,语 言也 日益 丰 富完 善 。
生 、发 展 、变 化或 消亡 的轨 迹 。
语 言是 人类 思维 的工 具 。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各 民族 语言 越来
社 会 发展 是语 言 发 展 的动 因 。社 会发 展越 快 ,语 言 中词汇 的
越 完 善 。但 任何 民族 的 语言 , 都不 是孤 立 存 在和 发 展 的 ,只 有 与 新 旧交 替 、词 义 的 改变 和语 法 改进 的 速度 也 就越 快 。作者 从造 词
从姓 氏和 别号看 民族来源 和 宗 教信 仰 ;第 六 , 从亲 属称 谓 看婚 姻 度 呢 ?
制度 。
语 言 是社 会 的产 物 。 同一 事物 ,所 处 的地理 位 置不 同 ,受各
浏 览全书 ,我个 人对 第 二 、第三 章有 一 点初 浅 的体会 。
种 条件 的制约 ,故其 称 谓也 不 尽相 同。这 涉 及到 方言 与普 通话 之
摘要 :语 言文字是一 个 民族 文化 的载体 ,中华民族 历史悠 久 ,
语 言文 字是 表 达和 反 映 思想 的符 号 ,语 言 与文 化互 相影 响 ,
中华文化的栽体 汉语和汉字 ,是迄今世界 上使用人数 最多、最丰富的 互相 作 用 ;语 言是 文化 的一 部分 , 并对 文化 起着 重 要作 用 。语言
说 明 。比如英 语 中 “pen、wall、window、style、needle”等单 者 能够 整 理杂 乱 的思 绪 ,加 深对 书 中要 点 的认 识 。这样 的布 局 可
类 学 与社会 学 ,跨越 语言 学 、 民族 文化 、宗 教信 仰 等领 域 ,丰 富 些 词语 直接 反 映出少 数 民族经 济 落后 、文 明程 度低 的事 实 。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与文化》是罗常培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罗常培先生在书中开篇就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系统,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

书中提到,语言的词汇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某些语言中,关于亲属关系的词汇非常丰富和细致,这反映了该社会对亲属关系的重视和复杂的家族结构。

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关于自然现象或特定手工艺的词汇特别丰富,这又反映了这些民族在生活和生产中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和依赖。

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语言注重主语和谓语的明确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而有的语言则更注重语境和上下文,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义,这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逻辑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侧重。

此外,语言的演变也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会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新的科技词汇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

罗常培先生还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比如,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关于畜牧和草原的词汇丰富多样;而在农耕民族的语言中,关于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词汇则更为常见。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传承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另一方面,文化也塑造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比如,对于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

而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语言与文化紧密关系的大门。

在书中,罗常培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蕴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元素。

以词汇为例,不同语言中对于同一事物的称呼往往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汉语中,对于亲属关系的称呼非常细致,区分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分别称为“叔”和“舅”。

这种细致的划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关系和亲属秩序的特点。

而在一些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如此细致的区分,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方式的差异。

语法方面,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有些语言注重主语和动词的一致性,而有些语言则不太强调。

这种语法上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关。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变化丰富,这反映了西方人对于时间的精确感知和重视;而汉语中动词时态的表达相对较为灵活,更多地通过语境和词汇来体现时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情境和意会的思维方式。

语音同样也能体现文化的特色。

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如声调、语调、重音等,往往与该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相关。

例如,汉语中的声调变化丰富,使得语言富有音乐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和韵律的喜爱是相契合的。

罗常培先生还强调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口头传承和书面记录,将先辈的智慧、经验、传说等传递给后代。

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都是通过语言得以保存和延续。

同时,语言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也会不断地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文化需求。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被视为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对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

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读完此书,我感觉我对语言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北京市人,满族。

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与李方桂和赵元任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语言学家,其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在语言学领域有着开拓之功。

全书正文部分只有八章,但每个章节的内容却异常精彩。

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

第一章为引言。

引言很短,却揭示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即尝试用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二到七章讲了“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为总结。

罗常培先生提出了自己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四点归纳、三个建议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的两点理由。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是一本旨在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书籍。

它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阐明了它们在互相影响和作用下的发展和演化。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感受颇多。

首先,这本书通过许多案例分析,说明了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作者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以及词汇、语法的运用都有所不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

这是因为英国气候多变,人们需要用不同的词汇和习惯表达,从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而在汉语中,也有大量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五福临门”、“一帆风顺”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这种研究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其次,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

作者指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这种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交流的广泛性。

例如,在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它背后蕴含的文化特点也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国家在传统文化之外,开始加强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和适应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

这些交流和融合的背后,也是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加强多元文化交流的现实背景。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人类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规范、价值观念、习俗和信仰体系,是人们在享受生活与文明智慧的同时构建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理解世界,融入到人类的集体生活中去。

本书还说明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只有在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文化和语言的通用和融合才可能更广泛和深入,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这本书,哎呀,我觉得好有趣呀!书里讲了好多关于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呢。

罗常培爷爷说,语言就像是人们的“心灵的钥匙”,如果不懂语言,咱们就没办法知道别人的心思呀!嘻嘻,原来我跟妈妈说的“好吃”有好多种说法,像“好香”、“好美味”,不一样的词儿表达不一样的感觉,真好玩!
还有,罗爷爷说,文化就像是咱们的家乡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别的味道。

比如,北京话就有点儿“脆脆的”,上海话就有点儿“柔柔的”。

我想,我以后可以学好多地方的方言,看看是不是每个地方的人说话都不一样呢?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语言真的好神奇哦,能帮我们传递心里话。

嗯,我以后也要多学一些新词儿,跟小朋友们讲故事,讲得大家都哈哈笑!
哎呀,真希望能天天读这样的书,像罗爷爷一样聪明,学会更多的语言和文化!
—— 1 —1 —。

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5篇)

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5篇)

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5篇)第一篇: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姓名:黄金班级:1302班学号:13680210 摘要:作为学习英语语言专业的中国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还更应该通过以英语与汉语这两门语言为母语的这些国家的文化差异来了解学习英语!关键词:语言与文化差异;中国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空间语;收获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忠实的文学热爱者,所以当知道有一门这样的课程将要开设时我非常的期待和欣喜,第一堂课赵老师留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英语发音非常的棒,博览群书,懂得他国的知识和文化很多,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学习英语的网站和方法。

我的梦想是一位资深的口译员,虽然之前就知道干翻译这一行要懂得很多看的书很多,灵活的运用知识。

从接触赵老师开始我渐渐的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开始慢慢的去找很多关于文化与语言方面的文献去看去了解语言文化,也渐渐的真正爱上语言喜欢翻译!每堂课跟着老师的思路来探寻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不同的知识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赵老师会给我们书目课后自己借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而我也总是不断的在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或者中国学术期刊网站上找资料,而且我坚信没事多看点书总是好的!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很多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更是让我养成了一种不懂就动手自己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为什么北京大学要这样翻译?非语言文化交际怎么影响我们的沟通交流的?通过自己不断的引发问题不停的翻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来丰富自己的大脑!以下就谈谈关于我看书的其中两点收获: 一方面,作为中国人,学习语言专业就必须要求我们对自己本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了解,《中国文化读本》给我们很多的这方面信息并翻译成英文提供给广大读者,让他们也知道我们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原文:到了公元4世纪,东晋人发明了一种叫做“指南鱼”的小游戏。

其方法是拿一块薄铁叶,剪载成鱼形,两头翘起腹部的地方略微有些下凹,看起来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示南北。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本书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书中,罗常培先生首先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的文化紧密相连。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比如,不同民族对于亲属关系的称呼各不相同,这反映了他们在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

而词汇的演变也往往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新的事物和概念的出现会催生出新的词汇,旧的词汇可能会随着相关事物的消失而逐渐被遗忘。

罗常培先生还强调了语言与民族心理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模式。

例如,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的意思往往通过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体现,而不像印欧语系那样依赖严格的语法形式。

这种语言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注重整体把握、强调悟性的思维方式。

同样,不同民族对于颜色、数字等的象征意义和偏好也有所不同,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会推动语言的变化和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语言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产生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语言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言,前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传递给后人,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在讲到语言与民俗的关系时,罗常培先生提到了中国民间的许多谚语和俗语,这些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同时,我也对语言研究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罗常培先生主张将语言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1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知道“柳”应当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个部分就是非常直观的且有意思的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词的兴盛和消亡来看出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程度,如在中国古代关于牛羊的词汇极其丰富,年龄、性别、形状颜色和病症、动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词来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可表明当时牛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中国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没的。

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词几乎不再出现,它们差不多只存于古书之中了,这也表明现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我对这个部分最为感兴趣,所以着重来介绍一下这个部分。

文中引用萨丕尔的话“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要使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人的或文化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交际可以是有好的或敌对的。

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学科、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

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奇妙的知识探险。

在这本书中,我像是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珍贵宝藏。

罗常培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明白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它就像是一艘坚固无比的大船,承载着历史、传统、价值观等各种珍贵的“货物”,在时间的长河中稳稳航行。

书中提到语言与民族心理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旅行。

我们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说着一种我们完全陌生的语言。

当我们尝试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时,发现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中,能感受到那种热情好客的劲儿。

有个卖小吃的阿婆,她一直对着我们比划,嘴里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

但从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和亲切的笑容里,我们能猜到她是在向我们推荐她的美食。

阿婆一边说着,一边还不停地指着旁边几个正在吃得津津有味的游客,那意思好像是在说:“看,他们都觉得好吃,你们也尝尝!”我们虽然不太明白具体的语言,但那种真诚和热情是完全能够体会到的。

后来,我们通过简单的手势和一些不太标准的模仿,成功地买到了阿婆的小吃。

在品尝的过程中,阿婆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开心的笑容。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语言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即便语言不通,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文化所赋予的那种共通的东西,也能够让交流顺利进行。

就像那个阿婆,她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她的友好和对自己美食的自豪。

再说说语言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往往有着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就有一定的规范和模式;在家庭中,亲人间的对话则充满了亲昵和随意。

我还记得有一回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

一开始,因为彼此不太熟悉,交流起来都比较客气和正式。

但随着活动的进行,我们逐渐熟悉起来,语言也变得更加随意和亲近。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摘要]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文化;反思《马氏文通》产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对汉语词汇人文性研究的成体系、独立的著作只有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

语言和文化这两种现象都是人类社会现象中至为复杂的现象,要谈论这两种复杂现象的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更为错综纷繁。

罗书的宏观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合情合理,专门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涉及传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又有对少数民族和西方民族语言的研究。

从语言学研究扩展到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谓新颖独特。

在当时偏重于形式描写的结构主义研究为风尚的时代显得卓然而立,别具特质。

《语言与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能使读者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用。

它虽不完美,但对今后的研究确有启迪。

一、《语言与文化》一书简介正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引言”,提出了联系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及历史来研究语言的宗旨,并简要介绍了后面七章的内容范围。

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总结”。

二、《语言与文化》的再认识(一)积极意义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

正如罗宾斯所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英语中,有一句流行的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这个谚语传递出了英语世界里注重实际行动和结果的价值观念。

而在中文里,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强调了行动和实际成果的重要性。

这两个谚语的内容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体现了对实际行动的重视。

这样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此外,不同的语言还包含着不同的习俗和礼貌原则。

比如,英语中的“thank you”(谢谢)和“please”(请)是常见的表达礼貌和感恩之意的词语,而在中文中,则有更多的礼貌用语和称谓,如“谢谢您”、“请问”、“尊敬的”等,这些表达方式体现了中文文化中更为注重谦逊和尊敬的特点。

这些语言的差异让我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差异,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中的行为和沟通方式,并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在语言和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语言的隐喻和象征特点。

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相同的事物或概念,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和隐喻意义。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红色”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意义,因此在节日庆典中经常会使用红色装饰和红色礼品。

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则往往与危险、战争或烦恼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种象征和隐喻的差异让我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言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传播,我们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我认为,学习语言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语言和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罗常培先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咱们平时说的一些俗语来说吧。

比如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常常在很坚决或者不管不顾的时候会这么讲。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是“三七二十一”,不是“四八三十二”或者别的啥呢?原来啊,在古代的乘法口诀中,“三七二十一”是很早就被大家熟知和运用的。

而且,在古代的算卦文化里,“三”和“七”这两个数字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所以,这句俗语就这么流传下来,成为了我们表达那种不顾一切态度的常用语。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时候听到这句话,就觉得是说一个人特别爱追问,非得把事情弄个明白。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砂锅”其实不是咱们现在厨房用的那种砂锅。

以前有一种做陶瓷的工艺,叫做“焗”。

就是如果砂锅裂了或者破了,会用一种像订书钉似的东西把它给修补起来。

但这修补过的砂锅啊,上面的裂纹还是能看出来的。

所以呢,“打破砂锅纹到底”,慢慢地就变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形容一个人非要把问题弄清楚不可。

再说回咱们的汉字。

汉字真的是太神奇了!一个字的演变,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比如说“家”这个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子,下面的“豕”就是猪。

在古代,家里养猪就意味着生活安定、富足。

你想想,能养得起猪的家庭,那条件肯定是不错的。

所以“家”这个字,从它的字形就能看出古人对于家庭的一种理解和期望。

还有那些方言,也是文化的瑰宝。

我有一次去四川旅游,在当地的一个小镇上,听到当地人聊天。

他们说的那些方言词汇,我好多都听不懂。

但是那种热热闹闹、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真的让人特别着迷。

比如他们说“巴适”,就是形容特别舒服、满意;说“瓜娃子”,可不是真的说人傻,有时候就是一种亲昵的调侃。

而且啊,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是一本由美国学者Sapir和Whorf合著的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语言对于文化塑造和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语言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书中,Sapir和Whorf首先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概念,即不同的语言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案例,阐述了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例如,他们指出了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方式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人的语言中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现了语言对于文化认知的影响,使我对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语言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Sapir和Whorf指出,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通过语言,人们传承和表达了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传递了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他们以不同语言中的诗歌、歌谣和谚语为例,说明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语言对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

通过阅读《语言与文化》,我不仅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文化都得以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尊重和包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总的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珍惜和尊重。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吧。

以前我就知道英语和汉语有很多不同,但那都是些皮毛的认识,就像只知道苹果和香蕉都是水果,却不清楚它们生长环境、口感、营养啥的有那么多差别。

这本书呢,就像是一个超级放大镜,把英汉语言文化里那些细微的、不为人知的小秘密都给我放大来看了。

比如说,在词汇这一块。

英语里有些词啊,在汉语里要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可不容易。

就像“privacy”这个词,我们汉语里有“隐私”这个词来对应,但好像又不完全一样。

在西方文化里,“privacy”简直就是个超级神圣的概念,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小天地看得死死的。

但在咱们中国文化里,虽然也重视隐私,但那种感觉和西方还是有点差别。

这就像是同样是宝藏,西方把它锁在一个超级坚固的金库里,还到处设机关;咱们呢,可能就是放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而且这个小盒子有时候还能和家人朋友分享一下,当然也是有底线的啦。

再说说语法。

英语的语法就像一个严丝合缝的拼图,主谓宾定状补,每个小块都得放在规定的位置。

而汉语语法呢,就相对比较灵活,像个百变星君。

有时候我们说话顺序变一变,意思也能明白,就像“我吃饭”和“饭,我吃”,虽然顺序不同,但都能表达同一个事儿。

这就好比英语语法是在走一条规定好的铁轨,火车只能在这上面跑;汉语语法就是一片大草原,骏马可以自由驰骋,只要方向对就行。

还有那些习语和俗语,真的是特别好玩。

英语里有“raining cats and dogs”表示倾盆大雨,这画面感,猫和狗从天上掉下来,多疯狂啊。

咱们汉语里有“瓢泼大雨”,一个瓢在那泼水,也是很形象。

不过这两种表达完全是两种文化里独特的想象,感觉就像两个不同风格的画家在描绘同一种天气。

从这本书里我还深刻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

语言就像是文化的传声筒,又像是文化的小尾巴,走到哪都带着文化的影子。

比如英语里称呼人的方式,那些先生、女士、小姐的称呼,反映了西方文化里对性别、身份的重视。

咱们汉语里称呼可就复杂多了,什么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的,这体现了咱们中国文化里对家族关系、辈分的看重。

读罗常培语言与文化有感

读罗常培语言与文化有感

读罗常培语言与文化有感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读《语言与文化》有感看了罗常培写的《语言与文化》一书后,我感觉我对语言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从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知其文化的发展情况。

在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中,罗常培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我初窥语词的进化史,简直就像是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许多语词都有一段有趣的进化史。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墙和窗的那一段,欧系语言中含有墙意思的词最早时都有缠绕、编织的意思,说明在国外墙也是从篱笆开始的,而窗则直译成风眼、眼孔,多么形象!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我发现某些地方的方言中的词语非常的直观,就像象形文字一看就能根据形状图形明白意思一样,这些词让听的人立刻就能会意,造词人的心理一览无余。

最令我惊讶的是俅子将衣、被、麻布称作一样东西,果然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从他们对东西的称呼就能初步了解了。

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罗常培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借字”(借词)的定义,用十二个词语的例子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汉语借词所显示的中外文化交流,还有近代中国借词的四种方式、汉语里借词多于贷词的四个原因、外国语里的汉语贷词研究、贷词还原的误会、研究贷词的困难、英语里的汉语贷词的研究。

这章的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有趣,令我收获颇多!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对于我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我自己的家乡,重庆,的简称渝,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古时候有一个民族称为凫渝因逃难逃到重庆,之后便以该民族的名称来称这个地方,于是就有了渝。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凫渝这个族,如果有的话,那从地名便可看出他们曾今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生存过。

第六章为《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包括“从姓氏所反映的民族来源”、“从姓氏和别号所反映的宗教信仰”、“‘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族的文化特征”等内容。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语言与文化》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让我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的结构、语言与思维、语言的功能、语言与社会等等。

这本书的第一章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提到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人类进化过程中。

作者利用大量的研究证据和实例,扩展了我们对语言起源的认识。

我之前对语言的起源只是停留在人类需要交流的基本需求上,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语言的起源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认知过程。

通过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语言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我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原本非常有限,通过这本书,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语言是由各种语音和符号组成的系统,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作者讨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作者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

我之前从未考虑过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明白了,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几章作者讨论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者提到语言不仅用于交流,还用于表达情感、表达身份和建立社会关系。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比如社会语言的差异和语言的规范化。

通过这些章节,我了解到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它紧密地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

在最后几个章节,作者引入了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育的问题。

作者强调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跨文化交际。

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些建议和方法非常有价值。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在课程的要求下,我读了第一本关于语言的学术作品,在看似枯燥的文章名字底下,蕴藏着一些关于语言的趣味。

《语言与文化》是罗常培先生从语言学跨入文化人类学的成果,被誉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先驱”和“开山之作”。

罗常培先生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

常培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这门科学不懈的开拓者。

中国语言学界将罗先生称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准确定评。

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联系的。

语言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当两种不同的文明开始接触时,语言是最先受到影响的。

在民族间交往中,汉语影响了其他语言。

越南语中存在着汉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早的一层是古汉越语,指汉至唐初传入越南的零星的汉字汉音,例如“普、舞”越南语读作dua'、mua'。

这些字音带有上古汉语的特点。

第二层次是汉越语,指唐代之后大量输入越南语的成系统的汉字和汉音。

例如“六、难、见”在越南语里分别读作Lue、nan'、kien'。

这些字音带有中古汉语的特点。

汉越语大多见于越南语的文言。

唐代的科举制度促使今越南地区的知识分子诵读汉文的经典书籍,从而造成系统的汉越语。

其历史背景跟汉语方言文读音一样。

第三层次是越化汉语产生的时代晚于汉越语,它是汉语和越南语融合的结果,在今天的越南语里很难辨别哪些是地道的越南语,哪些是越化汉语。

还有就是朝鲜语,自汉武帝在朝鲜建立郡县制度以后,汉文化和汉字大量输入朝鲜。

到7世纪的新罗时代,产生了一种汉语和朝鲜语混合的书面语,称为“吏读”。

字形采用汉语,实词多直接用汉字写出,虚词只用汉字记音,语法则仍用朝鲜语系统。

在朝鲜语里与汉语有关的字音称为“高丽音”,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的遗迹如“三方、湿”在朝鲜语里分别读作sam、pan、 swp。

“吏读”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期日本侵占朝鲜的时候。

当然也少不了日本语,据文献明确记载,中国和日本正式交往始于汉光武帝。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本书作者罗常培先生是着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他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并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家。

而着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样评价他:“有人说罗先生是‘继往开来’,我认为‘继往’不难,难在‘开来’。

他的成就是划时代的。

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他为最早,当时这是新的道路。

”这本《语言与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无人敢否定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

其实,他在自序中曾写到,在1943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次以“语言与文化”为题的公开讲演,这本书的间架就建立起来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闲地补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声和冷弹中持着“外愈喧而内愈静”的心理,忠于所学的态度,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终于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罗常培先生所着的这本书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的,陆志伟先生这样评价道“这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

”所以,在中国学术领域,这是一本开疆扩土的着作。

罗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说到这本书主要涉及到语义学,很少牵涉到语音学和语法学,并且从六个方面讲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知道“柳”应当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个部分就是非常直观的且有意思的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词的兴盛和消亡来看出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程度,如在中国古代关于牛羊的词汇极其丰富,年龄、性别、形状颜色和病症、动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词来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可表明当时牛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中国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被视为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对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

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读完此书,我感觉我对语言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北京市人,满族。

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与李方桂和赵元任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语言学家,其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在语言学领域有着开拓之功。

全书正文部分只有八章,但每个章节的内容却异常精彩。

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

第一章为引言。

引言很短,却揭示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即尝试用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二到七章讲了“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为总结。

罗常培先生提出了自己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四点归纳、三个建议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的两点理由。

在这一章里面, 作者将前面七章中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相关的社会文化所作的分析作了理论上的升华, 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 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 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和“语言不是孤立的, 是和多方面联系的”的重要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

语言具有民族性,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罗常培先生以深厚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功底,积极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姓氏学、宗教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对语言、文化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试图“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开启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

他及时地将一些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开了在中国联系社会文化研究语言的先河。

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他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勇于接受新事物、开创新事物的精神。

关于语言与文化,很多人士也有自己新的观点。

杜道明发表的“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说: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

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

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

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刘君涛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中指出:出随着人类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人,已开始逐渐认识到语言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际工具,不会是一个没有任何主体性的一般载体,更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反映。

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较普遍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章主张换一个角度和用另一种思维范式来看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发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

今天许多专家学者仍然致力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新的思想观点层出不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